文化与汉英翻译

合集下载

第一讲 汉英翻译与文化

第一讲 汉英翻译与文化

从南到北:from north to south
biting east wind.
cattle
Drink like a fish,
as timid as a rabbit,
as happy as a cow, 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半斤八两: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四大名著/the Four Classic Novels
三国演义
Three Kingdoms 西游记
Journey to the West / Pilgrimage to the West 红楼梦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水浒传
Heroes of the Marshes / Tales of the Water Margin
10本文化著作--- 四书五经+史记
the Four Book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Mencius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History the Book of Rites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Spring & Autumn
to beat about the bush——to approach a subject without coming to the point, try to say something indirectly

中国文化汉英翻译材料(1)

中国文化汉英翻译材料(1)

Exercise 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1.如今,作为东方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京剧不仅在中国各地喜闻乐见,而且已被全世界人民广泛接受。

2.根据所表演角色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演员角色分成四类:生(男角)、旦(女角)、净(花脸男角)、丑(丑角)。

3.京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它经久不衰:它创造了一种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相互交融的美学欣赏与享受。

4.他曾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古代中国妇女的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她们的温柔、优雅和细腻。

5.梅兰芳也是把京剧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

6.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京剧必将获得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越来越多的喜爱。

Key to Exercise I.1.Today, as one of the glowing pearls of oriental arts, not only has Beijing Opera been widely enjoyed all over China, it hasalso been well received all over the world.2.According to the gender, age and social position of the different roles which they play, 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divided intofour categories: sheng (male roles), dan (female roles), jing (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 and chou (clowns).3.The uniqueness of Beijing Opera makes its artistic charm so everlasting: the creation of an aesthetic co-appreciationbetween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on stage and the audience off stage.4.Mei Lanfang had created very successfully various images of ancient Chinese women and expressed their tenderness,elegance and subtlety.5.Mei Lanfang was also the first person who introduced Beijing Opera to foreign countries.6.Being a great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eijing Opera will surely be more and more appreciated by people in Chinaand in the whole world.Exercise II. Make a web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Chinese.著名的京剧武生徐力先生最近接受了我们舞蹈学校的邀请,担任高级舞蹈教员。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第9章 文化与翻译【圣才出品】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第9章 文化与翻译【圣才出品】

第9章文化与翻译一、英译汉1. as stubborn as a mule【译文】犟得像牛2.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译文】缘木求鱼3. lead a dog’s life【译文】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4.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译文】挂羊头,卖狗肉5. put back the clock【译文】开倒车6. drink like a fish【译文】牛饮7. Once the wife of a parson, always the wife of a parson.【译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8. —“Until her husband won the pools, she was the most commonplace, dowdy, illiterate creature imaginable, but now that she dresses herself up like a society queen and nearly always remembers to sound her aitches, people are already beginning to forget what she was like before.”—“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译文】——“过去没有比她更平平常常、无知无识而又邋邋遢遢的了,自从她男人赢得全部赌注以后,她打扮得象个社交皇后,总是记住发H的音,人们开始忘记她以前是什么样子了。

”——“人靠衣裳马靠鞍嘛。

”9. I’d much rather see her once or twice and not do anything about it---what could I do about it anyway? She’s a bit out of my class, don’t you think? If I did try to do anything, I’d only get sent off with a flea in my ear.【译文】我宁愿见她一两面就算了──我还能干什么呢?你没看到她和我不怎么相称吗?我要干点什么,也只会碰一鼻子灰。

文化与翻译

文化与翻译
文化与翻译
▪ 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 ▪ 词汇意义不同 ▪ peasant vs 农民 ▪ peasant 具有贬义:《新编韦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
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美国传统词典》:乡下 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
▪ 汉语:贫农谈到他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 英语:The poor peasants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
以颜色词的翻译为例
▪ Colorful Colors
▪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 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色彩不仅具有物理 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 因此是语言、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 要课题。
▪ 英语中的11个基本色彩词black, white, red, yellow, green, blue, brown, purple, pink, orange, gray
▪ 在英汉语中,白色(white)是黑色的反义
词,表示或象征洁白、美好等。英语中 white具有廉洁、善良、公正、幸福的意思, 如:white-handed (廉洁的,正值的), white light (公正无私的裁判),a 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 (幸福的日子)。
▪ 现代汉语中, 黄色经常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 俗、下流猥亵的意思,除了上面所讲的黄色书刊 外,还有黄色电影、黄色光碟、黄色笑话等等。
▪ 《红楼梦》中的“红”
▪ 其书名就给翻译者出了很大一个难题。杨宪益夫 妇将其基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似乎没有译出“红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涵义。
▪ dog eat dog ≠狗咬狗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Taoist Culture and C-E Translation▪道教文化背景知识Taoist Culture道家Philosophical Taoism道敎Religious Taoism起源:OriginTaoist organizations:张道陵Zhang Daoling 五斗米道西晋Taoist doctrines:老子李耳Laozi 唐高祖李渊Tang Dynasty老子Laozi▪老子Laozi, honorific title老“venerable”, “old”子“master”, honorific suffix李耳Li Er, 字伯阳Boyang (courtesy name)▪道家学派始祖founder of philosophical Taoism▪《道德经》Tao Te Ching▪宇宙哲学Chinese cosmogony▪信仰:Beliefs▪Tao “way”, “path”▪無為Wu wei “without action”无为而治,不言之教Hayek:spontaneous orderJames Dorn: minimiz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letting individuals develop spontaneously would best achieve social and economic harmony.▪三宝▪慈compassion俭moderation (Thrift)不敢为天下先humility▪朴simplicity, the primordial state of tao▪去甚,去奢,去泰Discarding extremes, extravagance and excess▪少私寡欲wipe out selfish desires▪清静恬淡live a quiet life/ quiet world▪知足常乐the attitude of contentment on what one owns道教经典英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文化和汉英翻译

中国文化和汉英翻译

Definition Four
In 1871 E.B. Taylor defined culture a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s, and m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embers of society." "Culture means the total body of tradition borne by a society and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thus refers to the norms, values, standards by which people act, and it includes the ways distinctive in each society of ordering the world and rendering it intelligible. Culture is...a set of mechanisms for survival, but it provides us also with a definition of reality. It is the matrix into which we are born, it is the anvil upon which our persons and destinies are forged."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文化与翻译
It is not easy to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about culture. There are various definitions about it.

汉英翻译 中国传统文化

汉英翻译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电信 China Telecom 中国移动 China Mobile 十五计划 the 10th Five-Year Plan 中国电脑联网 Chinanet 三峡工程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希望工程 Project Hope 京九铁路 Beijing CKowloon Railway 扶贫工程 Anti-Poverty Project 菜篮子工程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温饱工程 Decent-Life Project 安居工程 Economy Housing Project 西部大开发 Go-West Campaign
传统·中国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ords
八卦 trigram
阴、阳 y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 yang
道 Dao(cf. logo) 道 Daoism(Taoism) 江湖(世界) the jianghu World (the traits’ world) e.g. You can’t control everything in a traits’ world.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儒学 Confucianism 世外桃源 Shangri-la or Arcadia 治则兴,乱则衰 Order leads to prosperity and chaos to decline 禅宗 Zen Buddhism 禅 dhyana; dhgaya 混沌 chaos 道 Daosim, the way and its power 四谛 Four Noble Truth 八正道 Eightfold Path 无常 anity 五行说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无我 anatman 坐禅 metta or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空 sunyata 虚无 nothingness

英汉互译第二讲

英汉互译第二讲

2.2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2.2.1中国人注重伦理(ethics);英美人注重认 知(cognition)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 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 自然之性”。 而海洋性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使英美人对天 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自 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依据不同的标准,文化分类也林林总总。 从地域分,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东方文化和 西方文化、大陆汉文化和港澳台汉文化等; 从时间分,由原始文化、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分,有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 从生产工具分,有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 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有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从性质分,有世界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等; 从结构层次分,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二、习俗的差异 汉英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如对狗的态度:狗在汉语文 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相关得表达一般含有贬义, 如“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 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 英语文化中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 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 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又如颜色方面,中国人喜爱红色,认为它代表热情、喜悦 和兴旺。传统中国婚礼上新娘子总是红色的奇葩,以示吉利; 新房也必由大红“喜”字 但英美文化中红色常与暴力、流血和战争有关。 因而为避免读者误解,著名翻译家David Hawkes不但把 《红楼梦》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还将全书的 “红”字都译为“green”。同样的差异还体现在白色、绿色 等颜色上。

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胡庚申. 《怎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胡晓吉. 《实用英汉对比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胡燕平,张容建. 《实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索》.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贾尔斯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 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金隄.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金惠康.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金立鑫.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对比语言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理雅各英译. 《四书》.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士聪等. 《汉英? 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吕淑湘, 王海棻. 《马氏文通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选民. 《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 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钱歌川. 《现代英语表现法》. 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5.钱冠连. 《美学语言学》.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钱乃荣等.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0.钱维潘. 《英语应用文》.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施耐庵. 《水浒传》.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司马迁. 《史记》.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孙致礼. 《1949 -1966 :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汪福祥、伏力.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承恩. 《西游记》.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吴敬梓. 《儒林外史》.吴伟雄、方凡泉. 《实用英语翻译技巧》.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肖君石.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Vice V ersa (《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谢祖钧. 《英语修辞漫谈》.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 . 《唐诗三百首新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许仲琳. 《封神演义》.杨自俭(主编). 《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 青岛:青岛出版社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1983 -1992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于岚. 《英汉实例翻译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柏然、许钧(主编). 《面向21 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张道真.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张经浩. 《译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张鸾铃. 《实用英汉翻译技巧》.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张梦井, 杜耀文. 《汉英科技翻译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廷琛, 魏博思. 《唐诗一百首: 汉英对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张宗美. 《科技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2.章和升、王云桥. 《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赵静. 《广告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 《联合国翻译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论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84.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周方珠. 《英汉翻译原理》.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周煦良. 《诗词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诗向. 《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二、翻译教材书目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编) .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陈茂松.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陈廷佑. 《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4.陈新.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靳梅琳. 《英汉翻译概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居祖纯.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李辛. 《实用汉译英手册》.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 《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彭长江主编.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单其昌. 《汉英翻译入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申雨平、戴宁.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孙万彪、王恩铭. 《高级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王治奎主编.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修订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王治奎主编.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修订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 《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吴冰. 《汉译英口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杨莉藜. 《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 .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曾诚. 《实用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张蓓. 《汉英时文翻译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三、国内外英文翻译理论与实践书目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 London : Routledge. 1990.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London : Routledge, 1992.Bassnett, Susan &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Bell ,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 London : Longman, 1991.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trans.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Cao, Xueqin &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 trans. David. Hawkes. New Zealand : Penguin Books Ltd. 1986.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1)Celce-Murcia, M. & Larson-Freeman, D. The Grammar 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 Rowley , Mass. :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Chafe, W.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 London /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6.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 Berk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Cheng Zhenqiu. My views of C-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writings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1. Chomsky, 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 Haiman, J.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Language . 1978 (54): 564-589.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1976.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London : Edward Arnold Ltd.1985.Hartwell, P. Open to Language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Hatim, Basil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 London : Longman, 1990.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 London : Routledge, 1991.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Hodges, J. C. & Whitten, M. E. Harbrace College Handbook . New York : Harbrace Jovanovich. 1982.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ticalization .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Kahn, J. E.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 London :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1985.Kelly, Jeanne and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 . Indiana : Indiana Univ. Press. 1979.Lao, She. Camel Xiangzi . trans. Shi Xiaoqing.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1.Leech,G.N. Style in Fiction . New York : Longman. 1983.Li, C. N. & S. A.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 London /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90.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Hertfordshire:Prentice-Hall, 1988.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 Oxford : Pergamon, 198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Nida, Eugene 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1996.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9)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 Manchester : St. Jerome , 1997. Quirk,R.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 Longman. 1973.Robinson, 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 Cornwall :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 Revised ed.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1995.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 3rd ed.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Swan, M.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1995.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5.Wilss,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 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Zeiger, A. Encyclopaedia of English . New York :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1978四、学术期刊翻译相关论文举例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中国翻译, 2000 (6).蔡春露. 论《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叙述的不确定性 .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蔡春露.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意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丁衡祁. 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中国翻译, 2002 (4).丁金国. 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3).范敏、陈天祥. 论汉语成语的英译. 山东外语教学,200 (5).封宗颖、邵志洪.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 外语学刊,2004 (5).冯寿农. 翻译是“异化” , 或是“化异” ? 法国研究, 2002 (2).傅似逸. 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1).高健. 语言个性与翻译. 外国语,1999 (4).关坤英. 朱自清散文的朦胧美——从《荷塘月色》谈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外国语,1998 (2).郭建中.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翻译,1996 (2).韩庆果.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2).何兆熊. 英语人称代词使用中的语义含糊. 外国语. 1986 (4).侯维瑞. 文体研究和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3).胡密密. 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胡兆云. 柏拉图、黑格尔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灵感现象浅析.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胡兆云. 从康德的人类“共通感”看异化翻译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胡兆云. 华盛顿交还军权与还权对答翻译探究. 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胡兆云.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及其发展浅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胡兆云. 论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借用. 山东外语教学, 1998 (3).胡兆云. 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输入法—阅读. 山东大学学报, 2000 ( 增刊).胡兆云. 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胡兆云. 自然语法与书本语法浅论. 山东大学学报, 1995 (3).黄爱华.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3).黄龙. 古诗文英译脞语.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中国翻译, 2004 (6).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 外国语, 2002 (2).江宛棣、闫昕霞. 翻译是“ 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之中的翻译事业. 对外大传播, 2004 (10). 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 外国语. 1998 (1).林大津. 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凌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2).刘莉. 论法律文体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3).刘全福. 语境分析与褒贬语义取向. 中国科技翻译,1999 (3).刘全福. “批评法”在翻译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翻译,1996 (5).刘全福. 对翻译教材译例的审美性思考与评价. 上海科技翻译,1998 (3).刘全福. 试析我国酒类产品简介英译存在的问题. 上海科技翻译,1997 (2).刘全福. 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 外国语,1996 (4).刘全福. 由一则名言的翻译看语境对译文选择的双重制约性. 中国翻译,1997 (2).刘艳丽、杨自俭. 也谈“归化”与“异化” . 中国翻译. 2002 (6).庞林林. 英、汉语拟声词异同浅探.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5 (4).任晓霏.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 中国翻译. 2002 (5).邵志洪. 近20 年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邵志洪. 上下文与诗歌翻译. 福建外语,1992 (1).邵志洪. 英汉平行结构对比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5).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 中国翻译. 2000 (1).田九胜.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5).王弄笙. 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 中国翻译,2000 (2).王文松、叶林海,论小说语言的风格美及其形成与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 (2).吴建平. 语言符号对译、言语翻译与跨文化信息. 厦门大学学报, 2002 (6).吴群. 语义贯通,语句变通——把握“人称”和“物称”的转换. 中国翻译,2002 (4).吴顺波. 英汉成语比较. 上海科技翻译, 1997 (1).徐莉娜. 委婉语翻译的语用和语篇策略. 中国翻译,2003 (6).许余龙. 语言类型区别与翻译. 外国语.1987 (3).许渊冲.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 . 外语学刊,1983 (4).杨焯、纪玉华. 论互文文本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杨士焯. 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概述. 中国翻译, 1998 (1).杨士焯. 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谈文言文词语、句法在译文中的妙用. 上海科技翻译, 2002 (1). 杨信彰. 从主位看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 (1).喻家楼,胡开宝. 析汉、英语中的有灵、无灵和动态、静态句. 外国语,1997 (5).张殿恩. 从比喻、联想看中英文化差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6).张礼龙. 现实与信仰——对狄金森有关死亡诗歌的探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0).钟明国. 隐喻与“ metaphor ”含义的对比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4).朱湘军. 中英诗歌语言的通性. 怀化师专学报,1993 (2).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国翻译,1997 (4).左岩. 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3).五、汉英词典、参考书《汉英词典》(修订版)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景荣程镇球.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英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汉英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ABC 汉英大词典》. [美]德范克主编.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英大辞典》.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新编汉英词典》. 海南出版社《汉英词典》. 危东亚.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词典》. 严英.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简明汉英辞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远东汉英大辞典》. 新华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最新林语堂汉英词典》 . 大盛出版有限公司《汉英中国报刊新词语2000 条》. 现代出版社《汉英成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汉英新词语汇编》.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汉英英汉新词语词典》 .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实用汉英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简明汉英词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外文出版社《最新汉英对外经贸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英中国专有名称和术语简明词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英法律词典》.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中国文化与翻译-课件2-Chines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中国文化与翻译-课件2-Chines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第二章 中国文化在汉英翻译中的 再现
• 第一节 翻译的基本方法 • 【词法翻译】 • 一 对等译法 •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可以在译文语言中找到同原文中 某个单词、词组或成语意义上的对等表达。 • (一)单词 • Television (n) 电视 • Electricity (n) 电 • Wheat (n) 小麦 • 坐 (v) sit • 小 (adj.) small • 和 (conj.) and
• 2. 再如,中国古老的文明源于黄河中下游的 中原地带,人们以农耕为主,牛是与汉民族联 系最紧密的动物。这种密切的联系反映到语言 中就是汉语中有众多围绕“牛”这个字的词语, 如:“牛皮、牛马、牛性、牛劲、吹牛、牛角 尖、老黄牛、牛脾气、牛郎织女、牛刀小试、 对牛弹琴、庖丁解牛”等等。而西方则源于游 牧文化,与马的关系非常密切,对该文化而言, 牛只是用来产奶的动物,即使耕地,西方也以 用马为主。这样,英语中就形成了与汉语中的 “牛”的系列词语相对应的“马”(horse)的 系列词语,如:to talk horse 吹牛, to work like a horse 像老黄牛一样拼命干活,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a willing horse, 工作认真的 人,

这一定义显然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 高低,而是指人类的精神文明或精神成果的总 和,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 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 • 据上所述,不管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 文化部包括许多方面。所谓翻译,无非是通过 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 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历来有经验的译者 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 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 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中的文化 比较》, 1984.1.《翻译通讯》)。

文化与翻译

文化与翻译
2011-12-31 4
东风 vs East Wind 西风vs 西风 West Wind 东风:温暖、春风、 东风:温暖、春风、春天 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西厢记》 。(《 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西厢记》)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西风: 西风:寒冷干燥 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西风瘦马 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断肠 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 秋思》 人在天涯。(《天净沙 秋思》)
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Colorful Colors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 的一个重要领域。色彩不仅具有物理属性, 的一个重要领域。色彩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是语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是语言、 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英语中的11个基本色彩词 英语中的 个基本色彩词black, white, red, 个基本色彩词 yellow, green, blue, brown, purple, pink, orange, gray 相当于汉语的黑、 棕色、 相当于汉语的黑、白、红、黄、绿、蓝、棕色、 粉红、 紫、粉红、橙、灰。
Blue还有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的意义,如 还有社会地位高、出身名门的意义, 还有社会地位高 blue blood:贵族血统。 :贵族血统。 根据搭配blue还有另外的含义,如: 还有另外的含义, 根据搭配 还有另外的含义 out of blue 意想不到 意想不到, once in a blue moon千载难逢 千载难逢, 千载难逢 drink till all’s blue 一醉方休。 一醉方休。 白发老人” “白发老人”? grey-haired people grey表示暗淡、失望、模糊等意思,如grey 表示暗淡、 表示暗淡 失望、模糊等意思, prospects暗淡的前景。 grey还有“老练”之 暗淡的前景。 还有“ 暗淡的前景 还有 老练” 意,如grey experience。 。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

第一章翻译简史(中外翻译理论沿革)翻译是语际交流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它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的。

由于这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英汉语相互转换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翻译活动应该是这样一种活动,即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 、翻译的概念2 、翻译的性质3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4 、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翻译的分类6 、译者的素养7 、翻译市场的现状8 、翻译工具箱1、翻译的概念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Catford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Peter Newmark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Malcolm Cowley:Translation is an art that involves the re-creation of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for readers with a different background.Eugene Nida:奈达定义的三个优点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message)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Some Definitions by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Gideon Toury:―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 on whatever grounds.‖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Jean Sager:―Translation is an externally motivated industrial activity,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divers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this fo rm of communication.‖吕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翻译书目

翻译书目

1.邓炎昌,刘润青等著,《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比较》,198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郭著章,李庆生编著,《英汉互译使用教程》,1996,武汉大学出版社3.陈宏薇主编,《汉英翻译基础》,199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陈宏薇,李亚丹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200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毛荣贵编著,《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2002,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6.傅敬民,张顺梅,薛清编著,《英汉翻译辨析》,200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7.马秉义编著,《汉译英基础教程》,2006,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8.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2000,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金惠康著,《跨文化交际翻译》,2003,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0.金惠康著,《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2004,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1.包惠南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2001,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2.刘宓庆著,《文体与翻译》,1998,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3. Basil Hatim,《跨文化交际》,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4. Eugene A.Nida,《语言与文化》,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5. 周方珠著,《翻译多元论》,2004,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6. 张经浩,陈可培主编,《名家名论名译》,2005,复旦大学出版社17. 刘宓庆著,《文化翻译论纲》,1999,湖北教育出版社18. 喻云根编,《英美名著翻译比较》,2000,湖北语教育出版社19. 辜正坤著,《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2003,清华大学出版社20. 高一虹著,《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2000,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1. 包惠南包昂编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2004,外文出版社22. 乔龙宝编著,《英语散文佳作赏析与翻译》,2006,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3. 姜治文文军编著,《翻译批评论》,1999,重庆大学出版社24. 温秀颖著,《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2007,南开大学出版社1.《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著商务印书馆(2001)2.《中国翻译简史》马祖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3.《翻译学》谭载喜著湖北教育出版社4.《现代翻译理论》刘宓庆江西教育出版(1990)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蔡新乐, 郁东占. 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蔡新乐. 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蔡毅, 段京华. 苏联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陈厚诚, 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陈嘉映. 语言哲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程永生. 描写交际翻译学.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杜建慧, 杨金良等. 翻译学概论.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8.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9.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 高名凯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冯建文. 神似翻译学.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1.傅勇林. 文化范式: 译学研究与比较文学.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C].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郭延礼.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何自然, 冉永平.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胡壮麟. 功能主义纵横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胡壮麟等.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黄龙. 翻译艺术教程.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黄忠廉. 翻译变体研究.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姜秋霞.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姜治文, 文军. 翻译批判论.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蒋骁华. 符号学翻译研究—文学语言的理据及其再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金隄. 论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孔慧怡, 杨承淑. 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亚舒, 黄忠廉. 科学翻译学.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李延福. 国外语言学通观.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2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宓庆. 现代翻译理论.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0.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5.刘重德. 西方译论研究.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吕俊, 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马祖毅, 任荣珍. 汉籍外译史.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 大学出版社, 1995.沈苏儒. 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6.孙致礼. 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王宏志. 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9.王建开. 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1919-194.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王佐良. 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炫. 中国当代思想批判.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1.奚永吉.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谢天振, 查明建.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谢天振.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谢天振. 翻译研究新视野.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2.谢天振. 译介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许钧, 袁筱一.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许钧.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2.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杨晓荣. 小说翻译中的异域文化特色问题.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2.杨自俭, 李瑞华.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1983-1992)[C].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张柏然, 许钧.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张美芳.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张南峰. 中西译学批评.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张培基, 喻云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郑海凌. 文学翻译学. 郑州: 文心出版社, 2000.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周仪, 罗平. 翻译与批评.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翻译方向书目推荐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胡庚申. 《怎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胡晓吉. 《实用英汉对比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胡燕平,张容建. 《实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索》.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贾尔斯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金隄.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金惠康.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金立鑫.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对比语言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理雅各英译. 《四书》.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士聪等. 《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吕淑湘, 王海棻. 《马氏文通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选民. 《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马红军. 《翻译批评散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 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钱歌川. 《现代英语表现法》. 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5.钱冠连. 《美学语言学》.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钱乃荣等.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0.钱维潘. 《英语应用文》.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施耐庵. 《水浒传》.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司马迁. 《史记》.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汪福祥、伏力.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承恩. 《西游记》.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吴敬梓. 《儒林外史》.吴伟雄、方凡泉. 《实用英语翻译技巧》.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肖君石.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Vice Versa (《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谢祖钧. 《英语修辞漫谈》.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比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 《唐诗三百首新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许仲琳. 《封神演义》.杨自俭(主编). 《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青岛:青岛出版社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1983-1992)》.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于岚. 《英汉实例翻译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臧克和. 《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柏然、许钧(主编).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张道真.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张经浩. 《译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张鸾铃. 《实用英汉翻译技巧》.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张梦井, 杜耀文. 《汉英科技翻译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廷琛, 魏博思. 《唐诗一百首: 汉英对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张宗美. 《科技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2.章和升、王云桥. 《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赵静. 《广告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 《联合国翻译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论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84.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周方珠. 《英汉翻译原理》.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周煦良. 《诗词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诗向. 《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二、翻译教材书目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陈宏薇. 《新实用汉译英教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陈茂松.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陈廷佑. 《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4.陈新.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靳梅琳. 《英汉翻译概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居祖纯.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李辛. 《实用汉译英手册》.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3.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文化及汉英翻译

2.文化及汉英翻译



您辛苦了!
5. Relation ship between Culture ( 2)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西方文化等。
Culture
---- the deposit of knowledge, experience, beliefs, values, actions, attitudes, meanings, hierarchies, religion, notions of time, roles, spatial relations,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and artifacts acquired by a group of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generations through individual and group striving. (Samovar, Porter & Stefani)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相互依存
Language 1
Language 2
Culture 1
Culture 2 translator
翻译从形式上是翻译语言,从实质上是交流文化
@ ZENG Wen-hua 14

翻译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翻译的作用时,曾以中华文明的发 展为例,作了如下精辟的阐述:“为什么中华文化竟延 续不断一直存在到今天呢?我想,这里面是因为翻译 在起作用。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若拿河流来作比 较,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 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 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 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 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 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英语课外整理《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英语课外整理《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Week5•heavy rain 暴雨•heavy sky 乌云密布的天空•heavy load 重负载•heavy industry重工业•heavy style晦涩的文体•heavy blow沉重的打击•heavy casualty 惨重的伤亡•heavy fate命运•heavy news悲痛的消息,坏消息•heavy features浓眉大眼•heavy food难消化的食物•heavy wine烈酒•heavy eater食量大的人•heavy smoker 烟瘾大的人,老烟枪瘾君子•heavy fire烈火•heavy crop丰收•heavy task 繁重的任务•heavy current强电流•heavy machine 重机械•heavy sleep酣睡•heavy taxes重税•heavy road 泥泞的路•heavy applause热烈的掌声•heavy traffic 拥挤的交通•heavy sea巨浪•硬包装, hard package,•硬笔(书法), (calligraphical works done with) hard-tipped,•硬塑料, rigid plastic,•硬武器, lethal/destructive weapon,•硬汉, tough/dauntless/unyielding man,•硬话, strong/harsh words,•硬功夫, great skill/high proficiency•硬道理 , absolute principle.•正式合同:formal contract, written contract, sealed contract, contract•长纪录片:long documentary•拥挤的交通:heavy traffic•强硬的政策:tough policy•铁一般的事实:hard fact•供不应求的市场:tight market•学习知识: acquire/ obtain knowledge •创奇迹: do/ work wonders •碰运气: take a chance •扎根: take root•打井: dig wells•受贿: accept a bribe•提高经济效益: enh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crease economic returns•实现个人价值: realize one’s personal value•普及义务教育: extend compulsory education•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see china in the light of her development•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文字和钱币。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

道教文化与汉英翻译Taoist Culture and C-E Translation▪道教文化背景知识Taoist Culture道家Philosophical Taoism道敎Religious Taoism起源:OriginTaoist organizations:张道陵Zhang Daoling 五斗米道西晋Taoist doctrines:老子李耳Laozi 唐高祖李渊Tang Dynasty老子Laozi▪老子Laozi, honorific title老“venerable”, “old”子“master”, honorific suffix李耳Li Er, 字伯阳Boyang (courtesy name)▪道家学派始祖founder of philosophical Taoism▪《道德经》Tao Te Ching▪宇宙哲学Chinese cosmogony▪信仰:Beliefs▪Tao “way”, “path”▪無為Wu wei “without action”无为而治,不言之教Hayek:spontaneous orderJames Dorn: minimiz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letting individuals develop spontaneously would best achieve social and economic harmony.▪三宝▪慈compassion俭moderation (Thrift)不敢为天下先humility▪朴simplicity, the primordial state of tao▪去甚,去奢,去泰Discarding extremes, extravagance and excess▪少私寡欲wipe out selfish desires▪清静恬淡live a quiet life/ quiet world▪知足常乐the attitude of contentment on what one owns道教经典英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2章 汉英翻译基础知识(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陈宏薇)

第2章 汉英翻译基础知识(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陈宏薇)

第2章汉英翻译基础知识汉英翻译与文化文化的定义与翻译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水平。

而在OALED中,culture的定义是1[U](a) 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对于文艺等的深刻的了解和鉴赏)(b)(often derog.常作贬义)art, literature, etc. collectively文化(文学、艺术等的总称)2[U]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文化(一个社会智力发展的状况)3[U, C]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 in art and literature文化(智力表现的形式,如体现于文艺方面)4[U, C]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文化(某群体或民族的风俗、人文现象、社会惯例等)5[U]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 etc.锻炼、训练、修养6[U]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 . bees, silkworms, etc.) to obtain a crop or improve the species (植物的)栽培;(动物、如蜂、蚕等,良种的)培育7[C](biology生)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培养的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部分人会挑选节假日或某个中国的传统节 日为的是亲戚朋友们能来参加婚礼。不过, 有一些人,尤其是乡下人很有可能请算命先 生挑个结婚的吉日(通常是双日子),这样 就是双喜临门了。 Most people would favor a bank holiday or special Chinese festival for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attend the wedding. However, quite a few other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countryside, would probably ask a fortunefortuneteller for a lucky date (usually an even number) so that their marriage would have “Double Happiness”.
II. 文化阻断 (the Block 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 Model):源语文化表达形 式消失,文化意义没有进入译入语语篇。 主要是自谦语:鄙人(I 主要是自谦语:鄙人(I) 贱内 (my wife) 浅谈 (on) III. 文化诠释 (the Annotation Model):为源语文化 Model):为源语文化 表达形式提供文化语境信息。 炒勺: 开始翻译成: round-bottomed frying pan round现在: frying wok
练习二
我们国家对于公款吃喝之风泛滥成灾,并非视而不见、 听之任之,也曾三令五申严禁大吃大喝,提倡“工作餐”, 甚至一度明确规定“四菜一汤”。但非常遗憾,到如今, 那些规定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公款吃喝之风并未得到有效 控制!据报道,去年全国公款吃喝,已逾千亿之巨。 原因之一,我们“四菜一汤”之规定,乃“刚性”不足, “弹性”有余——盘有大小,碗有巨细;菜有好坏,汤有 “弹性”有余——盘有大小,碗有巨细;菜有好坏,汤有 贵贱。小盘也是盘,“磨盘”也算盘;小碗也是碗,“巨 盆”也算碗。土豆白菜也是菜,鸡鸭鱼肉也是菜,燕窝熊 掌也是菜;萝卜汤也是汤,鸡蛋紫菜汤也是汤,甲鱼乌龟 汤也是汤。真可谓, “四菜一汤”, 由我配方。
IV. 文化融合(the Integration Model):源语 文化融合(the Model):源语 文化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 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 卡拉OK 卡拉OK X光片 CD机 CD机 打的 GRE考试 GRE考试 GDP增长速 GDP增长速
长城干红中 “干” 源于英语dry, 表示 not sweet 源于英语dry,
文化与汉英翻译
文化的处理模式: 文化的处理模式: I. 文化直入(the Go-ahead Model):源语文化表达 文化直入(the GoModel):源语文化表达 形式直接进入译文: 形式直接进入译文: 1. 音译: 阴阳(yin 阴阳(yin and yang) yang) 气功 (qigong) 旗袍 (qipao, cheongsam) 开放 (kaifang) 江湖 (jianghu) 2. 直译: 热狗 hot-dog hot五讲四美 five stresses and four points of beauty
我们国家对于公款吃喝之风泛滥成灾,并非视而不见、听之任 之,也曾三令五申严禁大吃大喝,提倡“工作餐”,甚至一度 明确规定“四菜一汤”。但非常遗憾,到如今,那些规定几乎 成了一纸空文,公款吃喝之风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据报道, 去年全国公款吃喝已逾千亿之巨。 With regard to the rampant wining and dining by billing the organization, it is not as i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een it but paid no attention or taken a laissez-faire attitude laisseztowards it. With repeated injunctions, there have been rules and regulations strictly forbidding extravagant dining and even calling for working lunch with an express provision of “four dishes, one soup.” But unfortunately these rules, up till today, have become blank pieces of paper and the rage of dining at public expense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ccording to reports, last year’s national public dining spending was over 100 billion RMB.
原因之一,我们“四菜一汤”之规定,乃“刚性”不足,“弹性”有余—— 原因之一,我们“四菜一汤”之规定,乃“刚性”不足,“弹性”有余—— 盘有大小,碗有巨细;菜有好坏,汤有贵贱。小盘也是盘,“磨盘”也算盘; 小碗也是碗,“巨盆”也算碗。土豆白菜也是菜,鸡鸭鱼肉也是菜,燕窝熊 掌也是菜;萝卜汤也是汤,鸡蛋紫菜汤也是汤,甲鱼乌龟汤也是汤。真可谓, “四菜一汤”, 由我配方。 How did it get this way? One reason is that the “four dishes, one soup” rule is set with too much flexibility rather than due strictness---there are plates big strictness---there or small, bowls huge or tiny, food bad or good and soup expensive or cheap. A plate, big or small, is a plate, and a tureen is also a plate. So are bowls. (A bowl, whatever the size, is a bowl and even a basin can serve as a bowl.) Potato and cabbage is a dish, chickeso dishes, as is a bird nest and a bear’s paw; radish soup is soup, egg and laver is soup, but tortoise and soft-shelled turtle soup is too. So it can be said that soft“four dishes, one soup” is whatever I want it to be.”
婚礼庆典很隆重,最后是很奢华的婚宴。人 们会举杯祝愿新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以及早生贵子等等. 娟。”以及早生贵子等等.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usually presided warmly, and the wedding ceremony very often ends with a very extravagant banquet. Toasts are made to wish the new couple long life, eternal love and happiness, early birth of a healthy baby and so on.
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 必备步骤,它们是: 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它们是: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 杯酒等六步。此外,如今一个标准的中国婚礼会如 杯酒等六步。此外,如今一个标准的中国婚礼会如 下进行:在一对新人订婚后,接下来就是挑选吉日 成亲。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usually involves 6 necessary procedures, namely: match-making, matchengagement, betrothal presents, meeting the bride, three bows, and drinking wedlock wine. In addition, a typical Chinese wedding nowadays goes like this: when a new couple is engaged, what followed is a choice of the date of their marriage.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不同的民族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不同的民族 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 式都很复杂。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with 56 nationalitie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have different marriage customs, but whatever the nationality is,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usually very complicated.
V. 文化归化 (the Adaptation Model):源语 Model):源语 表达形式略去, 表达形式略去, 代之以译语的形式,源语 文化意义丧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练习一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国。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 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 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它们是:说媒、 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等六步。此 外,如今一个标准的中国婚礼会如下进行:在一对新人订婚 后,接下来就是挑选吉日成亲。 大部分人会挑选节假日或某个中国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人会挑选节假日或某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为的是亲 戚朋友们能来参加婚礼。不过,有一些人,尤其是乡下人很 有可能请算命先生挑个结婚的吉日(通常是双日子),这样 就是双喜临门了。 婚礼庆典很隆重,最后是很奢华的婚宴。人们会举杯祝 愿新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及早生贵子等等. 以及早生贵子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