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30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限时训练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限时训练

10 菱角的喜剧花城(节选)秦牧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的日子过去了,大地的花卉越种越美,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而南方的人们也真会安排,他们选择年宵逛花市这个节目作为过年生活里的一个高潮。

太阳的热力是厉害的,在南方最热的海南岛上,有一些象菠萝之类的果树,根部也可以伸出地面结出果子来;有一些树木,锯断了用来做木桩,插在地里却又能长出嫩芽。

在这样的地带,就正象昔人咏月季花的诗所说的:“药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

”早在春节到来之前一个月,你在郊外已经可以到处见到树上挂着一串串鲜艳的花朵了。

面在四时的花卉,除了夏天的荷花石榴等不能见到外,其他各种各样的花几乎都出现了。

牡丹、吊钟、水仙、大丽、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广州的花市上,吊钟、桃花、牡丹、水仙等是特别吸引人的花卉。

尤其是这南方特有的吊钟,我觉得应该着重地提它一笔。

这是一种先开花后发叶的多年生灌木。

花蕾未开时被鳞状的厚壳包裹着,开花时鳞苞里就吊下了一个个粉红色的小钟状的花朵。

通常一个鳞苞里有七八朵,也有个别到十多朵的。

听朝鲜的贵宾说,这种花在朝鲜也被认为珍品。

牡丹被誉为花王,但南国花市上的牡丹大抵光秃秃不见叶子,真是“卧丛无力含醉妆”。

唯独这吊钟显示着异常旺盛的生命力,插在花瓶里不仅能够开花,还能够发叶。

这些小钟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就象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

花市盘桓,令人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

我们和这一切古老而又青春的东西异常水乳交融。

就正象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所获得的那种特别亲切的感受一样。

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

在旧时代绵长的历史中,能够买花的只是少数的人,现在一个纺织女工从花市举一株桃花回家,一个钢铁工人买一盆金桔托在头上,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限时训练4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限时训练4

诗歌4 毛泽东词两首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ɡě)橘(jú)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ɡ rónɡ)携(xié)遏(è)寥(liáo)C.漫江(满)寥(liáo)廓挥斥(chì)D.惆怅(chànɡ)稠(chóu)密辟谣(pì yáo)解析:C项,漫:遍。

答案:C2.《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若把“翔”改为“游”不如原文好,这是因为( )A.“翔”写出了鱼游之快速,而“游”则没有什么诗意。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32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32

问题导学1.面对那一声狼嗥,人从眼前利益的角度思考,主观、自私、肤浅,而山则从生态利益的角度考虑,客观、无私、深刻,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呢?2.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两个方面探究一下“狼的嗥叫”和“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3.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4.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与一般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有何不同?自主探究我们曾经自豪地宣称,我们人类是自然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在改造自然方面,我们人类取得了许多成就:我们可以使河流改道,可以使飞船上天,可以深入海洋,也可以踏上月球。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受到自然的报复,在自然的威力面前表现得非常无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正人和自然的关系呢?文法导析1.崭新的视角,独特的思维。

本文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章,讨论的是生态平衡的大问题。

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改变角度,围绕一声狼的嗥叫,讨论狼对鹿、对牛羊的意义,狼对大山的意义,让狼和大山来回答环境的保护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可谓新颖独特。

2.深刻的伦理观念与哲理化的语言。

本文语言深含哲理,用大山的思考、狼嗥的对抗,来回答生态环境问题,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作者从狼的一声嗥叫中听出了大自然的悲哀,也听出了人类的悲哀,也从狼的垂死的绿的眼光中看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

人在与狼的对抗中无疑充当了一个生态谋杀者的角色。

在利奥波德看来,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存在着伦理关系,人与自然也存在这种关系,人们的滥杀、滥捕、滥伐、滥牧,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3.用排比表达强烈的情感。

文中多处用了排比,一连串的排比加强了行文的气势,表达了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感到痛心的强烈情感,并呼吁人们与大自然和平相处。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

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用了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写作手法。

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表达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25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25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

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

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

《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

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

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

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丝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

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

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争论,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入胜。

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

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

双基限时练(九)六国论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或未易量.(liànɡ)B.胜负之数.(shù) 思厥.(jué)先祖父披荆.(jīnɡ)斩棘C.为.(wèi)虎作伥弊在赂.(lù)秦燕.(yàn)赵之收藏D.日削.(xiāo)月割苏洵.(xún)洎.(jì)牧以谗诛解析A.暴pù;C.燕yān ;D.削xuē。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解析颠覆:都是“推翻(政权)”的意思。

A.“其实”,古义是两个词,“其”,它的,“实”,实际。

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C.“智力”,古义是两个词,“智”是智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智力”,“力”是力量。

“智力”的今义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故事”古义是两个词,“故”,过去的,“事”,事情。

“故事”可译为“旧事,前例”。

“故事”的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答案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C.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C.“固”意义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

A.“或”,前一个意思是“有人”,后一个意思是“或许,也许”。

B.两个“而”,前一个译为“就”,后一个译为“可是”。

D.两个“以”,前一个意思是“才”,后一个译为“因而”。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24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24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知识改变命运“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30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30

问题导学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3.《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是作者在特殊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自主探究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文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文法导析1.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

作者写西山之景,不直接写所见之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之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西山高峻峭拔的特点。

如先写坐法华西亭“始指异之”,再写登山始感高险难测,“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下望所见之山,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尽收眼底,青云萦绕,云天相连……这一切皆衬出西山之高。

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

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的人格更有感染力。

2.寄情于景,借景抒怀。

这篇山水游记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带上了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寄寓了寂寞惆怅、孤立傲世的情怀。

比如,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之后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两山的高峻气势和怪特的特点,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特立不群的品格。

西山的“特立”,正是作者傲世蔑俗的写照。

作者赋予山以个人的情致,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自己之怀才不遇。

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作者在叙事写景中多有寄寓,独特出众的西山是作者情致的象征物。

作者笔下的景物,是用心灵体察过的,都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写西山,不仅写出了在山上所见之景,而且写出了自己对山水景色的独特感受。

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疏放的性格体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写西山的“萦青缭白”,正是他高洁人格、傲世情怀的象征。

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训练题6

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训练题6

第三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

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会很容易地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地组合成一种伪舆论,所谓伪舆论云云会成为一种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社会灾难。

这就像现代的报纸如果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受伤害者无处可以说话,不知情者却误以为白纸黑字是舆论所在,这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混乱!而信任苏东坡才情的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当批评苏东坡的言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

狼狈与委屈中来到黄州的苏东坡是孤独无告的,而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他渐渐回归于空灵和清纯。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本真和淳朴。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33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双基限时练习题33

双基限时练(六)辛弃疾词两首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玉簪(zān) 僭越(jì)糌粑(zān) 自古暨今(jì)B.螺髻(jì) 云鬟(huán)鬓发(bìn) 须髯飘洒(rán)C.揾拭(wèn) 翁媪(ǎo)愠怒(ǎo) 不瘟不火(wēn)D.会稽(ɡuì) 市侩(kuài)刽子(ɡuì) 脍炙人口(kuài)解析A项,僭jiàn;C项,愠yùn;D项,会kuài。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私营企业的发展,往往会遭遇这样一些瓶颈,管理上突不破宗法观念,容不下现代管理模式;经济上缺乏远见,稍有发展,便要求田问舍;用人上任人唯亲,引不进有活力的人才。

B.《唐山大地震》一剧,对于金戈铁马,人流滚滚、惊天动地的营救场面没有过多地渲染,而是把主要笔墨集中在了灾难面前人性、亲情的揭示上。

C.被不少网友认为已然“廉颇老矣”的轰六,如今,经过升级改造,各种性能堪与世界上先进的轰炸机相媲美,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保卫祖国的战略值班任务。

D.现在,个人信息泄密渠道很多,尤其是个人电脑,一旦受到病毒攻击,那么所有信息就会付诸东流,从而暴露无遗。

解析A项,求田问舍:比喻只知道置办家产,胸无大志;B项,金戈铁马:①指代精锐部队,②指战争或戎马生涯,句中用第①种意思;C项,廉颇老矣:多指英雄老去,难堪大任;D项,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前功尽弃。

答案 D3.对下列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英雄业绩B.天然一段风流态度风流:风韵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英雄一时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杰出的解析C项,“风流”应为“英雄,杰出的”。

答案 C4.诗词中的一些句子,语序常有倒置现象,下面是对几个诗句倒置语序作的调整,选出调整不当的一项()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把吴钩看了,拍遍栏杆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孙仲谋无觅英雄处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解析C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31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31

问题导学1.本文写景十分成功,三次落日虽各有不同却都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请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对三次落日进行集中描写的。

2.作者三次看落日,在后两次的记叙中联想到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3.西部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辉煌壮丽、令人震撼的落日,更重要的是它那种历史的厚重感。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自主探究1.作者在描写第二次落日时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死亡为什么让人如此感动?2.落日在人们的心中多具有惨淡的色彩,本文中的落日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本文所描写的三次落日?文法导析1.优美的画面描写。

本文描写了三次落日,三幅不同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是从西部拍摄的三张摄影作品。

第一幅画面是那样“柔和、美丽、安谧”,“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把落日离去时的依依不舍充分展现出来,落日被人性化了。

第二幅画面“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像一位英雄退出历史的舞台,崇高感人。

第三幅画面中的落日是惊世骇俗的,就像曾经的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在历史上创造的不朽的功绩一样。

三次落日情景画面感极强,同时作者把历史与现实融汇在一起,把感情与景色交融在一起,铸就了这样雄伟的风景。

2.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行文脉络清晰。

文章在第一段总述之后,写三次落日,分三个层次,每两个层次间都有提示句。

在第一次落日与第二次落日之间有“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一句;写第三次落日时,有“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一句。

全篇结尾有“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的句子进行总结,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3.多样的语言风格。

(1)极具民族地域特色。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31

高一语文下册课时双基训练题31

问题导学1.本文写景十分成功,三次落日虽各有不同却都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请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对三次落日进行集中描写的。

2.作者三次看落日,在后两次的记叙中联想到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3.西部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辉煌壮丽、令人震撼的落日,更重要的是它那种历史的厚重感。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自主探究1.作者在描写第二次落日时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死亡为什么让人如此感动?2.落日在人们的心中多具有惨淡的色彩,本文中的落日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本文所描写的三次落日?文法导析1.优美的画面描写。

本文描写了三次落日,三幅不同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是从西部拍摄的三张摄影作品。

第一幅画面是那样“柔和、美丽、安谧”,“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把落日离去时的依依不舍充分展现出来,落日被人性化了。

第二幅画面“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像一位英雄退出历史的舞台,崇高感人。

第三幅画面中的落日是惊世骇俗的,就像曾经的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在历史上创造的不朽的功绩一样。

三次落日情景画面感极强,同时作者把历史与现实融汇在一起,把感情与景色交融在一起,铸就了这样雄伟的风景。

2.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行文脉络清晰。

文章在第一段总述之后,写三次落日,分三个层次,每两个层次间都有提示句。

在第一次落日与第二次落日之间有“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一句;写第三次落日时,有“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一句。

全篇结尾有“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的句子进行总结,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3.多样的语言风格。

(1)极具民族地域特色。

语文双基测试题及答案高一

语文双基测试题及答案高一

语文双基测试题及答案高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一愁莫展昙花一现B. 叱咤风云出类拔萃别出心裁C. 涣然冰释惴惴不安脍炙人口D. 栩栩如生踌躇满志筚路蓝缕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B.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词人,被誉为“诗圣”。

C.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D.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 下列关于现代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

B. 茅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子夜》、《春蚕》。

C.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

D. 巴金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家》、《春》。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B.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 “六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7. 下列关于现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基限时练(三)哈姆莱特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玉玺.檄.文迁徙.畏葸.不前B.劳徕.赏赉.蓬莱.明眸善睐.C.戕.害铿锵.戗.风将.子无怒D.棕榈.闾.里伴侣.履.险如夷解析A项,檄xí,余读xǐ;B项,莱lái,余读lài;C项,全读qiānɡ;D项,榈lǘ,闾lǘ;余读lǚ。

答案 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枭雄削首示众局促拘泥古礼B.躬敬恭聆大教宿怨了却夙愿C.押轴技压群芳烦心繁文缛节D.缘起前例可援礼节知书达理解析A项,削—枭;B项,躬—恭;C项,押—压。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邱、向二人联系好买家,打算将该批假冒香烟出售,不料在搬运途中被侦查人员现场抓获,他们精心设计的黄粱美梦....化为了泡影。

B.近年来,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创汇增速缓慢,严重制约着纺织业的发展,如何推动纺织机械行业的转型升级确实迫在眉睫....。

C.福建18个县市迎来今冬首场降雪。

人们纷纷走向户外,一知识改变命运睹对于生活在临近热带地区的人们来说难能可贵....的美丽雪景。

D.多年来,虽然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但中小学生减负却一直如.水投石...,无大效果,这是单一的评价机制长期没有改变的结果。

解析黄粱美梦:黄粱:小米。

煮一锅小米饭的时间,做了一场好梦。

比喻虚幻的梦想。

含贬义。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

如水投石:像水泼向石头,丝毫不入。

比喻听而不闻或言无效果。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战后几十年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的。

B.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C.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D.即使生活艰辛,但只要还有爱我的父母,还有我疼爱的妹妹,幸福就不会消失,希望就还会存在,我就还会顽强地奋斗着。

解析B.“突然猝死”,成分赘余;C.“措施”和“提高”搭配不当;D.“即使”和“但”关联词不搭配。

答案 A5.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知识改变命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物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虽身体欠佳,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解析A项,“拨冗”指“推开繁忙事物,抽出时间”属敬词,“特此通知”语气生硬;B项,“光临”指宾客到来,属敬词;C项,“列席”“奉告”用此不当。

答案 D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的“四大悲剧”。

B.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高度评价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C.欧洲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D.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还有意大利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法国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英国乔叟的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解析A项中《威尼斯商人》是喜剧,此处应为《麦克白》。

答案 A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节选,完成7~10题。

哈姆莱特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知识改变命运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雷欧提斯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

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哈姆莱特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

我死了,霍拉旭。

不幸的王后,别了!你们这些看见这一幕意外的惨变而战栗失色的无言的观众,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停留,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

霍拉旭,我死了,你还活在世上;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

霍拉旭不,我虽然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是个古代的罗马人;这儿还留剩着一些毒药。

哈姆莱特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放手;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

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

7.这一节主要展示了哈姆莱特的哪些个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改变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第一段台词(与克劳狄斯冲突)中分析出哈姆莱特嫉恶如仇、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从第三、五段台词,(恳求霍拉旭)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对未来充满希望。

答案嫉恶如仇、勇敢、对未来充满希望。

8.你对哈姆莱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是怎么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联系社会背景回答这一问题。

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性格过于内向、审慎的主观原因。

答案结局不是偶然的,而是早期人文主义者性格发展的必然,是新旧时代转变的必然。

9.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哈姆莱特恳求好友转述自己的故事。

他虽然除掉了奸王,但自己也同归于尽,没能完成重整乾坤的理想和重任,恳求中包含着他的愿望。

答案这是哈姆莱特临死前对好友霍拉旭说的话。

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

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同时,哈姆莱特最后也意识到了复仇是一个社会问题,让霍拉旭活下去替他传述复仇的故事,真正的目的是想让世人明白这个社会的黑暗,早日看透自身的知识改变命运悲哀。

10.试概括该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戏剧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

该段文字是人物临死前的肺腑之言,内容丰富,抒情性强。

答案丰富形象,抒情性强。

三、能力拓展阅读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节选,完成11~14题。

剧情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爱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和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

(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知识改变命运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

(围披肩)托伐,再见。

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娜拉那就难说了。

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我告诉你。

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

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

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

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

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

现在事情完了。

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娜拉哦,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跟你写信吗?知识改变命运娜拉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娜拉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陌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可是我信。

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娜拉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

再见。

(她从门厅走出去)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

她走了。

(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陌生人”指的是谁?娜拉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要这样称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上下文和文后的说明,可以发现“你的泥娃娃”和“陌生人”分别指娜拉与海尔茂,娜拉这样称呼的含义也不难理解了。

答案“你的泥娃娃”指娜拉;“陌生人”指海尔茂。

前者是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没有独立人格,只是一个玩物;后者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形同路人。

12.娜拉说:“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情境,不难发现“奇迹”是指娜拉后面说的“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

答案建立真正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13.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