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 2 不 同处 理对干物 质积 累与分 配的 影响 .
小麦株 高 与产量 有 关 , 株 高 控 制在 适 宜 的范 将
围内, 合理调整株型结构 , 有利于增: 秆 覆 盖 和 秸 秆 覆 盖 +施 用 腐 熟 剂 均 能 提 高 小 麦 生 育 后 期 叶 面 积 指 数 , 光 合 速 率 比 传 统 耕 作 分 秸 净 别 提 高 了 29 %和 57 % ; 种 处 理 能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控 制株 高 , 在 小 麦抽 穗 一成 熟 期 促 进 干 物 质 积 累 , 麦 穗 分 . 0 . 4 两 并 使 配指 数提 高 284 % 和 22 3 % ; 秆 覆 盖 +腐 熟 剂 使 小 麦 增 产 80 % , 分 利 用 效 率 和 降 水 利 用 效 率 也 分 别 提 3. 6 4 .1 秸 .7 水
收 稿 日期 :0 9 1.2 2 0 . 11
0 7每 隔 1 0d和 5月 1 2日用 烘 干法 测定 麦 穗分 配
指 数 ( 配指 数 =穗 干重/ 分 总植 株干 重 ) 。
()叶 面 积 指 数 测 定 : 20 2 于 0 8—0 4—2 5使 用 Y J M —B便 携式 叶 面 积测 定 仪 测量 小 麦 旗 叶 和倒 数
壤水分 , 用对 角线 取 样 法 , 采 每次 每 小 区取 5个 点。
覆 盖下小 麦抗倒 伏能力 提高的 主要原 因 。
鲁
作物共生 期 分 别 在 不 同作 物 地 里 取 5点 求 加 权平 均 。因试验地 土层较 薄 , 土壤 水分测 定分 四个层 次 :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不同的耕作方式可以对土壤水分保持、养分供应、土壤质地改善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说明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首先,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保持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采用翻耕和深翻技术,这种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蒸发量,导致土壤水分流失。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如免耕耕作、浅耕耕作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量,提供足够的水分供应给冬小麦生长,从而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其次,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养分供应也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破坏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导致土壤贫瘠化。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土壤中形成较好的养分供应条件,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保护性耕作方式还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此外,耕作方式还可以对土壤质地进行改善,对冬小麦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使土壤发生聚结和结皮现象,阻碍冬小麦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保持土壤的松散和疏松状态,有利于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为冬小麦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另外,耕作方式还可以对土壤中的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对冬小麦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农药来对抗有害生物的侵害,而这些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抑制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而保护性耕作方式,通过合理的轮作、间作和避免单一作物连作等措施,有助于调整作物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综上所述,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供应,控制有害生物侵害,从而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提高产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特定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如长期翻耕导致的土壤压实、侵蚀以及有机质减少。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或避免翻耕,以覆盖作物、秸秆保留等形式有效减少土壤扰动,维持土壤的自然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这种技术不仅保护了土壤,同时也促进了水分和养分的保留,提高了土壤的生产力。
在生态方面,保护性耕作显著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土壤表层未被频繁翻动,微生物群落和土壤动物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这种多样性的增加,有助于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提高养分循环效率。
此外,保护性耕作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为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往往可以抑制某些有害生物的生长和传播。
水土保持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方面。
采用覆盖作物、免耕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保持土壤表面的植被覆盖,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壤表面的冲刷,从而降低侵蚀程度。
在一些丘陵地区,这种技术显著改善了水土保持效果,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抑制土壤翻耕带来的碳释放,有助于降低农业的整体碳足迹。
更为重要的是,这项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固碳能力。
随着全球对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保护性耕作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经济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初期可能需要一定的投资,如购买相关设备、进行培训等,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则显而易见。
由于土壤健康得到改善,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相应提高。
在生产成本方面,由于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在市场上,以绿色、有机为卖点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这为农户提供了更大利润空间。
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D e z h o u A c a d e m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D e z h o u 2 5 3 0 1 5 , C h i n a )
Abs t r ac t Th e e f f e c t s o f 3 t i l l a g e me t h o d s i n c l u d i n g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t i l l a g e,r o t a r y t i l l a g e a n d n o—t i l l a g e, a n d s t r a w r e t u r n i n g o n whe a t g r o wt h a n d y i e l d we r e s t u d i e d.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l e a f a r e a i n d e x wa s hi g h e r a t e a r l y g r o wt h s t a g e o f wh e a t u n de r c o nv e n t i o n a l t i l l a g e a n d a t l a t e g r o wt h s t a g e o f wh e a t u n d e r no—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万方数据
黼一…………一…一.皇;蹩坠墨型堡垒曼婴婴坠!,翌罂竺鬓婴婴………一……….艘堕一
表4保护性耕作对产量的影响(kg/}l呐
还田免耕增产幅度最高,分别达小麦14.45%,水稻6.47%。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 中图分类号:¥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05(2005)02—0031—04 Effect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rop Yields||YAN Jie,DENG Liang-ji, HUANG Jian Abstract: Applying the method of field fixed position experi- ments,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and modes of getting straw and stalk back to the field on the crop yields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The results indi- cared that bulk density of soil under traditional plowing was higher than soil under conservation tillage. As the no-tillage number of years increasing,soil aggregate degree was increasing continuously.Moreover,soil which had carried on conservation tillage for 5 years,the soil aggregates amount had improved obvi— ously than the soil that only carried on conservation tillage for 2 or 3 years.For no—tillage and stIaw mulch tillage soil.except available N(aN),the content of soil physicochemica|properties including total N(tN),total K(tK),total P(tP)and available K (aK),available P(aP)were all higher than the soil which carried on no-tillage and no straw mulch tillage,also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plowing soil.Under the condition of sanle amount of applied fertilizer,wheat and rice yields in the fields of ongo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at in traditional plowing fields.Furthermore,increase production range of half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 阳市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 国农 业 科 学 院 洛 阳 旱 农 试 验 基 地 , 南 洛 阳 4 1 2 ) 洛 中 河 7 0 3
, 1
、
J
摘 要 : 长 期 定 位 试 验 的 基 础 上 , 究 分 析 了免 耕 覆 盖 与 深 松 覆 盖 保 护 性 耕 作 技 术 对 降 水 贮 蓄 率 、 在 研
3 . ~ 7 . , 48 7 4 深松 覆盖 为 3 . ~7 . ; 87 5 0 免耕覆 盖的 小麦 水分利 用效率为 1O ~18 k / , .4 .2 g mS
深 松 覆 盖 为 1O ~ 1 7 k / 。 . 7 . 7 g m3 .
关键 词 :耕作 方式 ;旱地 ;土壤环境 ;小麦 ; 量 产
n t e t dtmp rtr,a dwha rd cir 功 ers t h we h tteet eh oo e udi ur nsa i n e eau e n etp o u t L o eu sso d ta h s wo t n lg scl m- l c i o
中 图分 类 号 : 5 2 1 ¥ 1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0 4—3 6 ( 0 1 0 —0 4 一O 10 28 21 )1 0 1 4
Efe t fDif r n la e s e n So 1Env r n e f c s o fe e tTi ge M a ur s o i l io m nt
o i e e Ac d my o r u t r lS i n e , o a g 4 2 Ch n ) fCh n s a e fAg i l a ce c s Lu y n 7 0 3, i a c u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作者:周成河覃大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第02期摘要: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2016-2017年在恩施市红庙试验基地结合传统免耕、深耕优点,采用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进行试验,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差异。
结果表明,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与深耕、旋耕相比,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施作可使小麦产量增产10.64%和15.76%,同时可使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7.82%和9.16%。
关键词:小麦;耕作;耕层优化双行匀播;土壤理化性状;产量中图分类号:S158.3;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2-0053-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9.02.012;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在人口不断增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粮食产量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1]。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国内个别地区试图采用耕作栽培优化及培育新型农作物品种方式进行耕作,由此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如农田表层土壤风蚀流化,蓄水能力和团聚体质量下降等,进而影响整个农田表层土壤结构机理性能,制约小麦产量提升[2]。
长期采用旋耕、深耕等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小麦种植,容易降低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团聚体质量,从而会使农田表层土壤流失和风蚀,进而不利于表层土壤蓄水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耕作过程中,因连年耕作会使犁底层加厚,所以并不利于根系对水肥的合理利用及下扎。
而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效果较好的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由于其能夠提高农作物对土壤肥料和水分的利用率,并改善农作物外部生长条件及内部同化进程,因此其有助于农作物积累有机质,从而提高农作物品质及产量。
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免耕、少耕方式,长期少耕或者免耕都会增大土壤容重,且免耕与少耕条件下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土壤通透性不佳,结构密实,不仅不利于小麦根系对肥料的充分吸收及纵深延展,更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及发育[3]。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而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的冬小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冬小麦的栽培方式对于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巨大,旱地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小麦种植方式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一、不同栽培方式概述1. 传统耕作方式:传统耕作方式是指沿袭传统农耕方法进行的栽培方式,主要包括耕地、施肥、种植、灌溉、收获等传统农耕活动,土地利用率低,农药、化肥使用频繁,对土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 保护耕作方式:保护耕作方式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的利用、生物技术的应用、土壤改良等,以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3. 精准农业方式:精准农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管理,包括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
1.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传统耕作方式下,土地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由于过度的灌溉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结构松散,水分渗漏速度过快,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了限制。
(3) 精准农业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精准农业方式通过精确施肥和灌溉,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水分情况,实现了针对性的水分管理,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了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2. 施肥效果(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施肥效果传统耕作方式下,常常过度施用化肥,导致了土壤贫瘠和环境污染,不利于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
(3) 精准农业方式下的施肥效果精准农业方式下,精准施肥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量,精确控制施肥量,避免了过度施肥和化肥的浪费,有助于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 生物防控效果(1) 传统耕作方式下的生物防控效果传统耕作方式下,农药使用频繁,残留问题严重,对土地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旱地冬小麦是一种在干旱地区栽培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包括耕牛耕地、犁地等,这些方式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伤,提高土壤水分蒸发的速度,导致土壤干燥。
而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和滴灌等,地面灌溉方式在施用水量上有些浪费,并且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相比之下,现代化的栽培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等,能够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产量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了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增加了产量。
滴灌技术也可以显著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
滴灌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提供了恰当的水分供给,减少了水分的浪费,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栽培方式还会对旱地冬小麦的质量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的旱地冬小麦比传统耕作方式的小麦品质更好。
这是因为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从而提高了小麦的品质。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现代化的栽培方式如保护性耕作和滴灌技术能够提高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这些栽培方式还能够提高旱地冬小麦的品质。
在干旱地区栽培旱地冬小麦时,应该优先考虑采用现代化的栽培方式,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析
种 植ZHONGZHI农家科技37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析讷河市第一良种场 王明秋在我国,小麦主要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小麦生产总量的五分之一。
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小麦生育期间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生态条件与世界盛产优质强筋春小麦的加拿大、美国等主要国家相似,具有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生态资源和规模化生产优势,是我国春小麦的主产区。
在小麦种植的高峰期,东北小麦种植面积达4000万亩以上,其中黑龙江省为3400万亩左右。
小麦属典型的密植作物,根系发达,对土壤质地要求比较高。
耕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包括改变土壤的孔隙度大小、容重、保水性能、温度等,同时也影响了土壤酶活性。
而土壤是小麦生长最基础的要素,尤其是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对于矿质元素和水分的吸收,而这些环节又将直接影响到小麦的生长。
因此,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尤其是产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本文拟通过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额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促进东北地区小麦产量的提高提供新的参考。
一、不同耕作方式可以影响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微生态区系失衡,是造成土传病害发生严重,各系发育受阻,根系对水分和养分吸收困难,影响农作物产了的重要因素。
土壤酶活性因为敏感且易于测定而被用来表征土壤因农业措施而导致的性质变化的早期特征,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可以反应土壤养分(尤其是N、P)转化的强弱。
耕作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如让的微生态环境,进而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创造不同的环境,抑制或者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土壤酶活性。
比如,王晓凌等的研究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沟播显著提高了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而套作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
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中免耕最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
深耕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耕作层深度,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小麦根系活力。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护性耕作能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韩宾H1研究指 出不同耕作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群体动态、产量构 成有显著影响,免耕产量显著低于常规耕作;耙耕、
试验于2007~2008年在胶州市胶东镇国家保 护性耕作试验基地进行,供试材料为青丰1号。试 验地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地
深松能形成适宜的群体,且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常 下水埋深5m以下。
管 §
1{母|} 铷 鲜 州
图1保护性耕作对0~20cm土壤容重的影晌
万方数据
278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卷
著。3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中,还田和覆盖处理土壤 容重在越冬期达到最高,而后降低,而深松处理自播 种后土壤容重持续降低,各处理在返青期容重最低, 之后随生育期的延伸,土壤容重逐渐升高。各保护 性耕作处理土壤容重在整个生育期都为:深松<还 田<覆盖,深松处理与覆盖和还田处理差异显著,覆 盖和还田差异不显著。小麦成熟期,深松、覆盖和还 田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比传统处理减少0.08∥cm3、 0.069/cm3和0.03·g/em3,这表明在小麦越冬后,保 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其中深松 处理尤为明显。 2.2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 的影响
拿 莒
嘲 钿 腻 较 瑙 鲜 叫
图3保护性耕作对0~20era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
20~40em土壤速效氮含量变化与0~20em稍 有不同。如图4所示,各处理速效氮含量在返青期 达到最高,之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逐渐降低,直至 成熟。各处理之间比较,传统处理20—40era土壤
Abstract:There were four treatments in field conditions:Conventional tillage(CT)、Straw returning no—tillage
2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FAN u — a XU i d n Ch n y n J— o g
( A r ut r ce c e e rh Isi t f h ma inC t n nP o i c Z u d a n n4 3 0 ; A n ut r c e c x ei n g i l eS in eR s ac t ueo u d a i i He a r vn e, h ma inHe a 6 0 0 g ‘ l e in eE p r c u n t Z yn c u S me t
Ke ywor wh a ; o e v to ilg ye d;n u n e ds e t c nsr aintla e;il if e c l
保 护 性 耕 作 是 一 项 生 态 农 业 栽 培 措 施 , 防 止 水 土 流 对
耕 整 地 后 播 种 小 麦 ( K)小 区 面 积 为 1 3 l C 。 3n 。 3
率偏 低 , 出 苗后 生长 发 育 较差 , 蘖少 , 且 分 有效 穗数 不 足 。 播
种 时 尽管 土壤 墒 情 适 宜 , 免耕 地 块土 壤 不疏 松 。 子 与土 但 种
试 验 于 20 0 9年 1 月 开 始 , 点 设 在 驻 马 店 市 遂 平 县 0 地 农 业科 学试 验 站 , 区 属温 带 半湿 润 大 陆性 季风 气 候 区 , 该 冬
1 材 料 与 方 法
重。 其他 指标 按 常规 方法 测 定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秸 秆 还 田 免 耕 对 小 麦 产件 下 , 麦 产 量 为 5 10k /m 比 C 小 3 gh , K
11 试 验 概 况 .
减 产 2 .%( 1 。 77 表 ) 从产 量 三 要 素 看 , 产 原 因 主 要 是 出苗 减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增产增收因素探究
在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更高的重视程度,并逐渐形成一种更加良好的耕作技术,即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加强对农田的保护,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还可减少人员、肥料上的投入,为农户创造更多的收益。
所以,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增产增收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1.1 技术流程现代农业领域,存在很多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些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范围略有差异,具有不同的实用价值,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耕作技术。
本次研究当中,以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该作物的种植特点,结合当地天气、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了半干旱一年一熟冬小麦连作模式。
该技术应用时,首先,在6月下半月,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对小麦进行收割,并将残茬掩埋;在7月份,利用专业的设备疏松土壤,以改善耕田土壤结构,其中,若为首次种植,松土深度较深,之后,以2年为间隔,定期松土即可;在7~9月,通过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清除田间的杂草;10月上半月,实施免耕施肥播种;在第二年6月份之前,对作物进行浇水、除虫等管理;最后,对小麦进行收割。
1.2 技术规范对保护性耕种技术来说,由多种分技术构成,每种技术具有不同的规范标准:(1)免耕施肥播种技术,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对耕田的杂草处理后,无需耕田,直接施肥,并种植小麦即可,播种深度在6±1cm之间,播种量为14kg/亩,施撒的肥料有高浓度磷肥,用量为55±5kg/亩;尿素,用量为20~25kg/亩;农家肥,用量为6000kg/亩,肥料深度为15cm左右。
若耕田地质条件较差,可采用旋耕机的方式,对耕田进行一定处理,处理深度在5cm以下。
(2)秸秆覆盖技术。
在离地面25±5cm范围内,对小麦进行收割,并进行地表掩埋,在休闲期,无需翻松土壤。
(3)深松技术。
通过深松机,疏松地表土壤,深度一般在25±5cm之间,破坏犁底层,通过间隔法完成。
保护性耕作下肥料N、P对小麦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下肥料N、P对小麦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保护性耕作下肥料N、P对小麦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董建德,吴小龙,侯文军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兰州 (730070)E-mail:******************摘要:以临抗2号为材料,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N、P处理组合对产量及光合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在底肥为纯N165kg·hm-2、P2O5105 kg·hm-2基础上,拔节期追肥量按照纯N 和P2O5追施量(kg·hm-2)设5个肥料处理,分别为:F1(N0P0)、F2(N0P60)、F3 (N60P0)、F4 (N60P60)、F5(N135P120)。
结果表明:籽粒产量范围在6753.38 kg·hm-2~8206.48 kg·hm-2之间,其中以总施肥量最高的F5产量最高,分别比F1、F2、F3、F4高21.52%、15.60%、7.35%和6.77%。
处理间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籽粒产量、千粒重、水分利用效率、叶面积指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艺指标;生理指标;冬小麦甘肃河西绿洲深处内陆腹地,是春小麦的主产区,但也曾有过冬小麦大面积栽培的历史,一度达近几十万公顷,后因黄矮病发生严重和育种工作滞后趋于萎缩。
河西是沙尘暴的重灾区和我国三大沙尘源区之一,春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河西冬春季土地大面积裸露、干燥疏松、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很好的下垫面,所以扩种冬小麦防风固尘在河西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施肥是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同的施肥条件会导致作物群体内微气候环境的差异,影响植株的生理代谢,使其生理特性发生相应的变化[1],从而影响作物整体的生长发育。
大量研究表明,N、P肥对作物叶面积及叶片光合速率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可有效改善叶片的光合特性[2]。
研究表明土壤水分正常供应条件下,缺氮造成植物光合效率、光合量子效率和有关碳代谢酶类的活性降低[3],Dejone 研究指出[4],叶片氮素水平与其光合作用能力成正比。
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的报告,600字报告标题: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技术发展和改进,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已经在农业科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该技术旨在通过改善耕作模式和技术,减少耕作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度,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本报告旨在探讨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利用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首先,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减少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有所提高。
其次,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增加植物覆盖度,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使土壤有机碳的质量和含量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健康,改善土壤质量,从根部吸收养分,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
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也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有机质、水分、养分以及植物生长激素含量,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植物生长环境的适宜性,从而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此外,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使得植物的根系可以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增加小麦的生长速度和强度,进而提高小麦产量。
因此,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小麦产量。
然而,在实施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同时,必须注意土壤管理,以避免养分流失,过度放牧等问题,以实现有机肥料和养分的有效累积。
另外,不同种类的作物应当采用不同的耕作模式,以更完善的方式实现土壤保护和作物生产的共同目的。
总的来说,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保护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小麦产量,为农民及其家庭提供切实的经济效益。
建议今后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加强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推广,提高水土流失控制能力,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摘要: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是一种常见的农作制度,可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力。
本研究旨在探究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
通过进行田间试验,测定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含水量、蒸腾量和尽充平衡量等参数,分析保护性耕作对水分利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显著提高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效率。
1. 引言水分是农田生产中的关键资源,对于旱地农作制度来说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不断加剧,如何提高水分利用率成为农田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是一种常见的农作制度,通过合理安排麦类和豆类作物的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力。
而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土壤管理措施,可以降低土壤侵蚀风险,提高土壤凝聚力和保水能力。
因此,探究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点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旱地农田作为试验地点,地点位于中国某省旱旺地区。
土壤类型为黄土,平均地形为坡耕地。
2.2 试验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两个处理组和一个对照组。
处理组一进行保护性耕作,处理组二进行常规耕作,对照组进行传统耕作。
每个处理组和对照组各设置5个重复样点,共计15个样点。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在试验期间,我们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作物蒸腾量和尽充平衡量等参数。
土壤含水量采用干湿法测定,蒸腾量和尽充平衡量采用重量法测定。
通过数据采集和统计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措施下水分利用的差异。
3. 结果与讨论3.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处理组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处理组和传统耕作对照组。
这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腾损失。
在轮作季节的旱旺期,保护性耕作处理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发育。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增产增收因素分析
NongyiNongjj
保护性耕作 技术对小麦增产增收 因素分析
刘 胜林
(甘 肃省天水市麦积 区农业机械 管理站 ,甘 肃 天水 741020)
摘 要 :本 文介 绍 了天 水 市麦 积 区 小麦 保 护 性 耕 作 的 主要 技 术 及要 求 ,同时 对 其 增 产 增 收 因素进 行 了分 析 。
点,减少作业生产工序两三道 ,降低作业生产成本 主要 是松 动地 表下 20~30 em 的深 层土壤 ,打破 犁
450—900元 /hm ,增产 幅度 5%~8%。现将其技术 底层 ,采用 间 隔法进 行 。
及 增 产增 收原 因总结 如下 。
1.2.4 杂 草控制 技 术 保 护性耕 作 地块 ,体 闲期 杂
深度 一致 。
2.3保 护 性耕 作 具 有显 著 的 增收 效 果
1.3.3 免 耕施 肥播 种 小麦 免耕 施 肥播 种 播量 控 制
其增收原因有 3个方面 :一是直接增收。通过增
在 210~217.5 kg/hm ,播 种 深 度 3~5 cm,施 肥 深 度 产来增收 ,在管理措施得当 、关键技术把握正确的情
农 业发 展 的主要 制 约 因素 ,麦 积 区人 多 地少 ,年 降雨 择适合 麦 积 区的保护 性耕 作技术 模式 为 :半 干早一
量 不 足 ,土 地瘠 薄 ,自然灾 害频 发 。多年 来 ,由于长期 年一熟 冬 小麦连 作模 式 。
采用 以铧式 犁 翻耕 和旋 耕 为 主 的机 械 化耕 作 制 度 , 1.1技 术模 式 及 工艺 流 程
2018苹第14期(慧第547翱) 7
农 艺农技
。 V NongyiNongJ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衣明圣;李玉杰;李玉伦;郑欣欣;王法宏;王宗帅【摘要】采用一种小麦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免耕覆盖)与两种传统耕作模式(深松覆盖、传统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对山东省济南市小麦玉米连作栽培模式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传统耕作不覆盖土壤含水量最低;小麦田土壤养分,免耕覆盖栽培模式下土壤表层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与传统耕作差异显著;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与传统耕作、深耕覆盖没有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免耕覆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比传统耕作和深耕覆盖分别增产14.63%和5.07%,与传统耕作相比差异显著.【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50)007【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小麦;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土壤肥力;产量【作者】衣明圣;李玉杰;李玉伦;郑欣欣;王法宏;王宗帅【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诸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诸城 2622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45+S512.1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的应用,实现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艺技术[1]。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养分的高低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重要影响,保护性耕作作为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技术,其对土壤肥力提升具有显著积极作用[2-4]。
保护性耕作是以最大限度减少土壤体系破坏为原则,并以较低能耗和物质投入来维持作物相对高产并可获取较高效益,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持续性农业形式[5]。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李春霞;王俊忠;李友军;李胜利;熊英;陈阜【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年(卷),期】2007(0)3【摘要】对华北平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免耕4个处理.结果表明:从冬小麦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情况和产量产值来看,多数性状表现为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免耕.从劳动生产率看,秸秆还田免耕的劳动生产率为24.48%,在各处理中处于最高,其次是秸秆还田翻耕21.06%,接着是秸秆还田旋耕18.86%,对照的劳动生产率最低为15.45%;根据产投比来看,秸秆还田旋耕处理的经济效益比较好,适宜推广.【总页数】3页(P4-5,9)【作者】李春霞;王俊忠;李友军;李胜利;熊英;陈阜【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河南省农学会;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修武县农技站;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相关文献】1.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 [J], 李春霞;王俊忠;李友军;李胜利;杨艳萍;熊瑛;陈阜2.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J], 姚宇卿;王育红;吕军杰;李俊红;丁志强;张洁3.磷动力对油菜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J], 王华; 王海林; 赵耀; 卢聪; 向小君; 黄伟4.不同施肥类型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J], 武新娟;金光辉;唐贵;隋冬华;张静华;吴雨蹊;宋鹏慧;张鹍5.免耕种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J], 宋勇;王宇先;赵蕾;徐妍;王冰雪;高盼;徐莹莹;杨慧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小麦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指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还田深耕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并能提高产量;而秸秆还田免耕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有不良影响。
关键词小麦;保护性耕作;产量;影响
InfluencesofTwoConservationTillageTechniquesonWheatYield
FAN Chun-yan 1XU Ji-dong 2
(1 Agricultur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Zhumadian City in Henan Province,Zhumadian Henan 463000; 2 Agriculture Science Experiment Station of Suiping County)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illage effects on wheat yield,Zhengmai 9023 had been selected as test material,two conservation tillage cultivating technologies had been examined on wheat tiller number,grain number,grain weight,yield and other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w chopper deep plowing was the best for the growth of wheat and to increase production. No-tillage on wheat straw had an adverse effect on growth and yield.
Key wordswheat;conservation tillage;yield;influence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农业栽培措施,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1-4]。
小麦保护性栽培技术在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在国内稻、麦两熟区也有较多报道,但在河南省中南部地区却很少见到成熟推广的范例。
为了探讨制约该区小麦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问题,在驻马店市遂平县开展了小麦—玉米保护性栽培技术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9年10月开始,地点设在驻马店市遂平县农业科学试验站,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春干旱寒冷,夏季多雨,光热资源较为丰富。
试验地土壤为黄壤土,试验田前茬为玉米生产田。
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播种量为
150 kg/hm2。
种植制度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制。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夏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免耕播种小麦(A);夏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深耕整地后播种小麦(B);传统耕作模式,夏玉米收获后清除玉米秸秆,深耕整地后播种小麦(CK)。
小区面积为1 333 m2。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测定项目分别为基本苗数、分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和产量。
于2010年6月1日实收称重。
其他指标按常规方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秸秆还田免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免耕条件下,小麦产量为5 130 kg/hm2,比CK减产27.7%(表1)。
从产量三要素看,减产原因主要是出苗率偏低,且出苗后生长发育较差,分蘖少,有效穗数不足。
播种时尽管土壤墒情适宜,但免耕地块土壤不疏松,种子与土壤接触不充分,土壤水分散失较快,对出苗不利。
出苗后由于土壤相对板结,保墒效果较差,不利根系发育,小麦冬前未能形成壮苗。
整体表现为分蘖少、冻害重、叶色黄、不耐旱。
同时,由于肥料播施较浅,不利于根系吸收,肥料利用率低。
虽然该处理在抗倒性和千粒重方面表现较好,但未能弥补因有效穗数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免耕条件下,如果没有与播种配套的施肥机械和成熟的栽培措施,免耕方式只是省工,但却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2.2秸秆还田深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深耕条件下,小麦产量为7 290 kg/hm2,比CK增产2.75%,增产效果不明显。
从产量因素对比分析,基本苗为313.5万根/hm2,接近略偏低于CK;有效穗数为547.5万穗/hm2,比CK稍低;穗粒数28.6粒,较CK高0.9粒;千粒重46.8 g,较CK少0.3 g(表1)。
从理论上分析,秸秆还田时处理不好会对出苗有一定影响。
而且,秸秆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土壤中的氮素,导致肥力不足而影响小麦产量。
2.3秸秆清除深耕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秸秆清除深耕条件下小麦产量为7 095 kg/hm2(表1)。
从田间多点调查群体动态结果看,秸秆清除有利于提高出苗率,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对提高群体、增加有效穗数可能比较有利,但从长远看不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提高适耕性。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处理下小麦减产十分明显,而秸秆(下转第53页)
(上接第51页)
还田和秸秆清除后深耕处理间产量差异不大。
为保证播种质量,对秸秆还田免耕进行过二次秸秆粉碎还田。
但从大田看,还田免耕出苗情况仍然较秸秆还田深耕处理和秸秆清除深耕差,且在生长期表现为抗寒、耐旱性差、分蘖成穗少,后期杂草发生重。
因此,保证播种质量,注意防控杂草也是免耕研究的关键技术[5-6]。
本试验由于时间所限,仅对2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做了初步研究比较,今后还有必要进行长期试验,同时还需在作物品质、生理生化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比较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4参考文献
[1] 王巧珍.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应用建议[J].种业导刊,2008(10):25-26.
[2] 魏宏.互助县保护性耕作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54.
[3] 李少昆,谢瑞芝,金亚征,等.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2):397-404.
[4] 刘立晶,高焕文,李洪文.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70-73.
[5] 孙敬克,李友军,黄明,等.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知识经济,2009(9):117-118.
[6] 王靖,林琪,倪永君.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4):27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