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体制改革与善治
由“良政”向“善治”的跨越——基于18个行政村村制模式的实证研究
由“ 良政"向 “ 善治” 的跨越
基 于1 个行 政 村村 治模 式 的 实证研 究 8
靳 永 翥
( 州 大学 经 济学 院公共 管理 系, 阳 5 0 2 ) 贵 贵 5 0 5
过 程就 是从 “ 和 良政 ” 善 治” 逐 步跨 越 。 良政 ” 是 “ 向“ 的 “ 就 开
将 政 府 自事 务 管 理 也 称 作 “ 理 ” 也 有 人 将 “ 性 化 行 治 , 人 政” “ 意 制定 国民营 养 条例 ” “ 松对 小商 贩 的管 理 ” 、善 和 放
等 称为 “ 治 ”I 有学 者将 基 层社 区 官员 领导 的 动员式 善 ,1 3 还 民 主 选 举 概 括 为 “ 治 ” 从 而 导 致 “ 理 ” “ 治 ” 式 的 善 。 治 、善 模 价 值 被 消 解 、 异 化 或 被 移 植 。任 剑 涛 教 授 指 出 ,在 中 国 被 “ 流 行 的 善 治 理 论 , 认 为 是 一 种 奢 侈 的 说 法 。对 于 目前 的 我 中 国来讲 。 有 解 决好 统 治 的结 构 问题 , 治 的问题 就无 没 善
实 践 模 式 。是 政 治 国 家 与 新 公 民 社 会 多 元 互 动 与 良 好 合
石 f 由此 , 于 “ 理 ” “ 治 ” 文章 论 著纷 至沓 来 , 1 I 。 关 治 、善 的 一
些 学 者 甚 至 将 G o oe o dG vmme t G o v ma c  ̄ 为 一 n与 o d G e n e o 谈 / 就 如 R o e批 评 西 方 理 论 界 时 指 出 的 ,治 理 ” 善 治 ” 2 1 。 hds “ “ 在 如 今 的 中 国 也 存 在 着 被 滥 用 或 被 曲解 的 现 象 。有 学 者
善治理念与我国政府管理改革:意义与路径选择
作者 简介 : 良平( 90 , , 李 1 8 一) 男 南京大 学O 级 行政 管理硕 士研 究生 , 4 主要 从事公 共管理 与公 共政策研 究 。
维普资讯
组织发展不够强大 ,这些都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善治的实现: 只有极人地提高我 社会资本的仔量才能促进善治的真正实现。 () 1 培育公 民意识 、 公民精神 , 提倡公 民对公共事务的参 与 意识 :一要促进建立社 区合作网络和公 民参 与社区发展 , 政府将 社会管理的权 限参 与或 民主方式下放给社区, 让社 区公民 自我服 务、 自我管理 , 可以激发公民的参与和创新精神。 二是在公民参与 的实践 中, 应建立参 与和互动 的公共 决策体制 , 强调公 民与基
一
、
治理与善治的含义
率的提高以及管理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追求 , 有利于电子化政府 的建设和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进程 ; 善治倡导的社会 “ 三分法” 强调公 民社会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 , 有利 于我 国政府 决策 网络的完善 , 并且 可以从外部形成制约政 府的力量 , 实现政 府行为的规范化和为民众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网络 、信任等有助
于社会公共利益增进 的要素的集合 。 我国 目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我国长期以来就
是一 种小 农 经济 , 这导 致 我 国 的社 会 资本 封 闭性理 的热忱度较低 , 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
三、 善治理念下政府管理改革的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社会治理结构正在 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私人经济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的力量 日益发
展壮大,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国家 、 市场 和公民社会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 、 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
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一步加强与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一、立足新时代,审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其内涵丰富,逻辑明确。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彰显了国家治理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起到的重要作用,其致力于确立成熟、定型的制度,构建从治理价值到行动能力,集目标与执行力于一体的治理框架,其核心是建构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现代化,为国家“善治”的实现提供制度基础。
而要优化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安排,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则是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在新时代和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充分发扬和谐、民主、法治、透明与廉洁,构建一个平衡发展、统一高效的多级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发挥多元主体的能动性与建设性,实现多元主体有序的共同参与治理,需要对现有制度不断地改革完善,消除制度弊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形成相对成熟、定型的制度体制,需要不断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内部结构与治理框架,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新时期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十九大报告中对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张才彦:河北省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文/ 河北省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编在新的改革区域、各部门机构设置统筹考虑得不够,“三定”规定不太规范,权责设置不太清、行政效率不太高等问题仍旧存在。
新时代条件下,行政体制改革要向精细化、纵深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小而强”的政府已经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趋势。
“善治”资料整理(完整版)
“善治”相关论文资料“善治”的一般理论: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们对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
这五种观点分别是: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一位法国的银行家说,善治的构成有以下四个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须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综合各家在善治问题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 1)合法性(legitimacy)。
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2)透明性(transparency)。
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
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法治(rule of law)。
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responsiveness)。
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
6)有效(effectiveness)。
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改善行政生态实现政府“善治”
改善行政生态实现政府“善治”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在肯定这些成就的同时,也应理性的看到伴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
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步入到了深水区,如何能更好地在新形势下实现政府的“善治”管理,进而加快政治、经济体制优化转型的步伐,将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一项急迫、重要的课题。
本文利用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系统地对我国的行政生态环境进行分析,为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行政生态政治改革善治行政生态学理论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于1947年发表的《政府生态学》一书中提出。
他首次把“生态学”一词引入到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后经行政学家里格斯的补充总结,使行政生态学变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这为研究政府行政环境,解读行政模式与产生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国内学者王沪宁教授也对行政生态学做了许多研究,他指出,行政生态学指的是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对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进行研究。
行政生态系统已经不是原来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只是利用了这种研究对应变换关系。
王教授提出了行政系统是由整个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构成的,而行政生态环境则是与行政系统有关的各种条件总和,这不仅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还囊括了宗教、心理,军事等一些其他方面。
行政生态学之要旨,即在于把行政系统视为一个有机体,而它在自行运作的过程中要受到行政生态环境各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
1 实现“善治”的问题障碍“善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状态,其基本特征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的合作管理,实现一个行政管理与公民社会的有效融合,是两者相辅相成的最佳状态。
这与我国当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从一而终的。
里格斯把行政模式归纳为了三类,农业社会的“融合型行政模式”,现代工业国家的“衍射行政模式”,还有发展中国家、过渡社会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有关于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有关于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公共管理是政府和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部门组织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公共利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公共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于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公共管理新发展与新挑战分析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美国行政管理学会共同主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莫斯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商学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2014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第十届)于2014年10月24-26日在中国成都成功召开。
围绕“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与新挑战”这一主题,本届会议设置3场主题报告,6个分会场,举行11场分组讨论,并特设2014年暨第二届国际行政伦理高峰论坛。
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日本、韩国、英国、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荷兰等世界五大洲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公共管理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2014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名誉主席、《公共管理评论》主编詹姆士•L•玻利教授,澳大利亚行政管理学会主席(2005-2010)、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安德鲁•鲍哲教授分别就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目标、结构和层次;《公共管理评论》75年历程与未来趋势;政府绩效管理能力提升与价值培养做了大会主题报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这一总目标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36年来的经验总结,是各领域改革目标的科学提炼,也是未来改革的基本方向。
高小平会长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价值目标的原则应从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治理文化、现代西方先进的治理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几方面来确定。
此外,高会长还从价值、制度以及行动三方面剖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与层次。
我国政府善治初探
我国政府善治初探[摘要]目前,善治已成为诸多国家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政府运作方式。
在中国,善治同样也受到了学术界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
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不同,在我国实行善治不能照搬西方的善治理论。
我们应结合中国实际,构建出适合本土的善治模式,最后通过有效的举措,促进我国的政府善治。
[关键词]政府善治政府管理公民社会20世纪末以来,善治已成为诸多国家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政府运作方式。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理论界也开始关注善治,政府部门也逐渐推行善治。
那么,善治的概念是什么?推行善治对我国的政治行政领域有怎样的意义?目前,我国政府善治的现状如何?有何推进善治的举措?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善治的概念“善治” (Good Governance),即“良好的治理”。
治理(Governance)在拉丁文与古希腊语中原指“控制、引导和操纵”,是与统治(Government)、管理(Management)等政府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政治活动和管理活动。
在“治理”概念的基础上,当代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良好的治理”即“善治”的概念。
俞可平先生认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基本要素是:合法性(Legitimacy)、透明性(Transparency)、责任性(Accountability)、法治(Rule of Law)、回应(Responsiveness)、有效(Effectiveness)。
二、我国政府实行善治的意义今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借鉴善治理论,推行政府善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政府善治与政府改革紧密相连。
狭义的政府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改革,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下阶段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提出“着力转变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善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高文祥(20094211036)善治与法治一、善治的内涵善治,从字面意义上看,即善的治理。
善治是在治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深刻的内涵。
1、治理理论善治主要是克服治理理论失效的前提下提出的。
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末,其基本含义为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具有过程性、协调性、和持续的互动性等特征。
治理不同于以往的统治,统治的主体仅为政府,而治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了其他私人机构或公民;统治过程中权力运行具有单向性的特征,而治理则是上下互动的过程。
2、善治的内涵治理理论不是万能的,为了克服治理的失效性,善治理论应运而生。
善治,或称“良好的治理”,根据俞可平教授的观点,“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
善治的兴起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首先,善治比传统的善政适用范围更大。
善政的主体仅限于政府,而善治的主体还包括了中介组织、公民等;此外善治还可以存在于公司、社区甚至国际社会之中。
其次,善治还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和民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民主化的理念要求尽可能实现社会的自主管理,而全球化进程则使民族国家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政府可能无法单独解决问题,因而必然选择与社会和公民合作管理。
二、法治的内涵在现代,法治已经上升到了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践都十分丰富的概念,法治的内涵可谓众说纷纭。
周永坤老师认为,法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良法至上。
2、良法的实体内容。
即必须保障自由、平等、权利等基本人权。
3、良法的程序内容。
即具有不溯及既往、明确性、公开性、普遍性、不矛盾性、可行性、安定性等内容。
4、维护、体现法治的基本制度。
包括了分权制衡原则;司法独立;司法审查等。
上述的概括只是很简要的说明了法治的基本特征,其实法治的内涵十分丰富。
善治与善政
1.一个进取的角色:评价地方政府改革创新《21世纪》: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空间中,政治创新的标准还未成定论。
那么你们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评价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呢?俞可平:我们在建立这套评估体系时考虑的因素有三个:第一,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评估其政府绩效的;第二,中国有自己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一定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应该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标准有6项:创新程度、自愿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节约程度、推广程度。
第二届标准调整为:创新性程度;参与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持续程度和推广程度。
至于这些标准的具体“权重”,标准的细化量化指标,现在这些已成为我们的“专利”,在此我不一一细说。
在过去几届评选中,我们还引入了西方最时髦的“协商民主”方式。
在专家投票计分的基础上,再根据“协商”来决定结果,但“协商”也是量化的。
《21世纪》:地方政府创新需要有内在的动力,您认为这种动力主要是什么?现在两届已经评选出很多优胜奖,还有鼓励奖,似乎现在地方政府创新很活跃,但为什么我们普通大众或舆论界不是很明显地感受到呢?俞可平:我们研究中国政治的人,既要从横向的比较看现实,也要从纵向的历史看问题。
从20多年的长镜头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想大家都公认中国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重要的进步。
至于你说到的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首先,我觉得不少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确实有一种干出政绩,为地方做贡献的冲动。
毕竟做出政绩,使地方和群众受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对于一个高素质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其次,是环境所迫,内在和外在的种种压力,使得地方政府不改革不行。
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动力因素,如通过改革创新得到晋升、博得声誉、获取名利等等。
至于每个创新项目的具体的动力,那就五花百门了。
例如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推行的乡镇长选举改革实践和民主选举,有的是因为乡镇的财政困难,财政危机,有一些地方则是因为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传统的任命方式群众不服气,有的是因为感到周围环境的压力,还有的是由于个别领导人的推动。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对策.doc
浅谈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对策姓名:专业:学号:班级:指导老师: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基层的代表,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关大局,至关重要,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存在诸多问题,巫需采取相关对策来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对策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概念行政管理体制,又称行政体制,是一个与政府管理相对应的概念。
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权力划分、职能配置、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关系模式的总和,其基本要素有: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人事管理体制、行政监督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和行政区划体制。
其中,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能是核心。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是以乡镇行政职能、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的实际构成与配置为基础,以乡镇行政主体为载体与中心联结点的行政关系和相关政治关系的结构体系及基本管理制度的总称。
[1]二、我国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基本情况乡镇一级行政机关是我国基层的行政组织,直接同人民群众接触,在管理方式上具有直接性。
乡镇一级政府是为群众直接服务的国家基层机关,通过所掌握的行政资源对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提供服务。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都要通过乡镇行政机关来贯彻执行,才能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乡镇行政机关在管理上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同时又对上级传达群众心声,对群众下达中央政策。
乡镇政权的机构设置基本上是按照上级机关设置的。
”乡镇政权的上下-同构.,并非全部出白乡镇治理的实际需要,有的主要是便利与上级相关组织、机构的交往。
[2]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镇政权的良吐运行、阻碍了乡村民主化进程、不利于对乡村社会的治理(善治)。
组织法规定,乡镇一级政府要管理好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财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公共场所设施等。
_善治_出自于_良政_公共理性视野中的服务型政府建设_孙肖远
“善治”出自于“良政”———公共理性视野中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孙肖远内容提要社会治理的最佳状态是“善治”,要求社会主体平等参与治理公共生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是社会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责任主体。
实现社会治理之善,关键取决于政府自身建设。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背景下提出来的,以公共理性的视野考察其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良政”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都能在其中得到体现。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是正确处理“良政”与“善治”的关系,将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有机结合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社会治理服务型政府公共理性善治良政公共理性是关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引导与行为规约,其任务是为政治活动主体和公共领域提供一个基本合理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
公共理性包含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效率等一系列公共治理过程的价值引导,以及沟通、协调、妥协、宽容、参与、自主、责任等一系列公共治理主体的行为规范。
政府规模和职能的有限性以及政府运行和功能的有效性,是体现“良政”本质的两个重要特征,同时反映“良政”所追求或达到公共理性的基本要求。
“善治”比“良政”有着更高的理性追求,“善治”追求社会治理主体的平等化,“良政”的价值追求蕴含着许多“善治”的基本要素。
政府在通常情况下作为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良政”是达致“善治”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善治”出自于“良政”。
随着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发育成熟,实现社会治理之善必将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理性追求的价值目标。
当下社会管理创新的阶段性任务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使之成为人民满意的“良政”,同时又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为实现“善治”目标创造条件。
“良政”与“善治”之关系社会治理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理论均来源于西方国家,研究视角各有不同,社会治理理论主张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展和壮大公民社会,要求国家权力回归社会;服务型政府理论主张调整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实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导向、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本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公共理性是两者共同的价值选择。
西方政府“善治”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临的许 多 问题是 共 同的 , 理论 和 实践的轨 迹也有 许 多重合之 处 。因此 , 中 国政府 可 以从 自 身的 国情 出发 . 参考和借 鉴 西方政 府的“ 善 治” 理论 , 推进 我 国行 政 改革 。
变 管理理 念 , 还应将相 应 的理 念用 制度 的形式加 以完 善和巩 同 。
二 、我 国行 政 改 革 中存在 的 问题
许 多年 来 , 人们 习惯于将 我 国的行政 改革 与撤并机 构 、 精 简人 员等 同起 来 , 而事实 , 行 政改革不 仪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0 —0 8
一
是合 法性 ; 二 是法治 , 任何政 府官 员和公 民都必 须依 法行 事 , 在法 律 面前 人人 平 等 ; 三是 透 明性 , 指 政
治信 息 的公开 性 , 即每一个公 民都有 权获 得与 自己 的利益 相关 的政 府 政策 的信息 ; 四是责 任 性 ; 五是 回
应, 即公共 管理 人员 和管理机构 必须 对公 民 的要 求作 出及 时 和负 责的 反应 ; 六 是 有效 , 即管理 应 当有 很
高 的效率 ; 七是 稳定 ; 八 是参 与 ; 九是 公正 ; 十是廉 洁 ] 。
从 E述 十大要 素中 可以看 出 , 善治是 政府 与民 问组 织 、 公 共部 门与私人 部 门之间一 种合作 管理 和伙 伴关 系 , 目的是 为 了促 进社会公 共利 益 的最大化 。在 实现社 会公共 利益最 大 化的过程 中 , 政府 不仅要 转
的观念 和作 风 , 亟 待 改进 。 ( 一) 以权制 人 , 缺 乏 法治理 念 。市 场经 济 的法治 原则要 求 国 家公 职人 员 在 进行 公 务 活动 时 应遵 循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善治”成为了当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政府有效运作、政策得到普遍支持和行政决策具有科学性,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本文将从“善治”视野中探讨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1. 公共治理观念的变迁在过去,国家治理往往被理解为对社会进行行为规范和资源配置。
然而,“善治”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理解。
它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政策的民主决策和公共参与的重要性。
这种变迁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提升政府能力政府是国家治理的核心机构,提升政府能力是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政策,以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政府需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利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3. 推进法治建设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行为的规范。
善治的核心要求是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证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公众对治理的信心。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4. 实现公共参与公众参与是善治的核心要素之一。
政府应主动倾听民意、接纳民意、尊重民意,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还应提供公共信息的透明化,提高治理决策的透明度,以便公众理解和评价政府的工作。
通过公共参与,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制定出更加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
5. 建设良好治理环境良好的治理环境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改进行政体制,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同时,政府还应注重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推进改革。
论以善治理念推进我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
自2 世纪末期开始 , O 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在各个
主要 的西方发 达 国家 兴起 ,时 至 今 日,已汇集 为一 股席卷 世界 各 国、 声势浩 大 的政 府管理 改革 潮流 。 就
在 的 。“ 府失 灵 ”理 论 的产 生 与发 展 ,为后 来全球 政
性 的政府 管理 改 革浪 潮 奠定 了理论基 础 。
制定 和实 施公 共政 策 ,以政 策 和行 政措施 来 克服市 场失 灵 。然而 ,政 府 在制 定 、实施 公共政 策 时存 在 着种 种 困难 和 障碍 。如政 治 官员 是 “ 治人 ”同 时 政
建立新 型的公 共性 服务 体制 就 成 为推动 我 国公 共行 政管理 体制改 革 的重要 任务 。
手 段不 能改善 经 济效 率或 道 德上 可 接受 的收 入分 配 时 ,政府 失灵 便产 生 了 。 ” 公共 选择 学 派代 表 布坎 南 曾就 “ 政府 失灵 ” 的 主要 表现 形式 及其 根 源进 行 了 如下 剖析 : 1 .政府 决 策失 误 。 府 干预 市 场 的基 本 手段 是 政
也是 “ 经济人 ” 他 们 会 在政 治 活动上 追求 自己的最 , 大利 益 , 就使 得 他们 的决 策 常 常带 有 自利 的倾 向。 这
再如 政府 要制 定正 确 的公 共政 策 时必 须 以充分可 靠
的市场信息为依据 ,可是 ,市场中的各种信息是分
散 的、孤立 的,政府 很 难全 面 获取 和及 时处 理必 要 的信息 。正是 由于这 些 困难 和 障碍 ,政 府难 以制 定
所谓 “ 府 失灵 ” 政 ,是 与 “ 市场 失灵 ”相对 应 的
一
我 国而言 , 国政 府 管理 体制 中存 在 的机构臃 肿 、 中 效 率 低 下 、官 僚 作 风较 为 严 重 的 问题 ,与 我 国 加 入
基于善治视角的政府“放管服”改革启示
基于善治视角的政府“放管服”改革启示作者:易航宇黄彦智来源:《管理观察》2018年第20期摘要:政府“放管服”改革作为当前行政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但同时也面临许多不足之处。
党的十九大提出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的善治,在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对完善政府“放管服”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善治“放管服”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提出行政改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讨论的焦点,也是政府不断提升行政效能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管服”改革,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成为新时代我国行政改革的最新动态。
目前部分学者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对“放管服”改革进行分析阐述,但是“放管服”改革作为行政改革的重要部分,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重要作用,应当从治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本文基于善治的视角,思考政府“放管服”改革的举措,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2 从治理到善治1989年世界银行在分析非洲的时局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的描述,此后的“治理”逐渐被众人熟知,成为解释和引领公共事务管理发展的重要理论。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了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或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几个内涵:一是用非对抗方式协调不同的利益冲突;二是既包括使各方面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使人们服从基于同意基础上的,符合他们利益的各种非制度安排;三是治理不是规则,而是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不强调控制,而需要协调,通过非正式的制度进行互动;四是治理的主体包括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的解读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的解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法治化进程,并通过改革各类法律体制,以
便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始终坚持以良法促进发展
的重要战略定位。
一方面,我国政府在推动改革进程中,注重以法治的手段加强社会管理,各级社会组
织和公民都将以法律的形式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国家不断完善改革、完善法
律制度,并加快法律体系改革步伐,建立更为严格的特别法律、法规、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以及确保权利的有效实施。
另一方面,以良法促进发展的深度行动,还体现在政府努力改善司法公信力,维护司
法公正性的方面。
国家构建具有立法、履行、司法职能相结合的法治体系,通过立法、司
法和行政管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从而改善公民权益摆脱权力腐败,建立
更加健全有效的司法体系。
以良法促进发展,其目的是通过合理有效的立法和司法程序,畅通社会发展的通道,
避免权力的滥用,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归根结底,以良法把握发
展脉搏,实现善治的目的,是对政府经受各种日益增多的挑战和考验,并希望在未来更多
地把公平正义渗透到日常生存和发展之中,为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实现福祉始终贯彻落实。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善治 筑牢国之根基
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善治筑牢国之根基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实现社会善治筑牢国之根基导读:社会善治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建设一个善治的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公务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力量,承担着重要责任。
本文将从善治的内涵、重要性、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实现社会善治提供借鉴和思路。
一、善治的内涵所谓善治,即是指政府及其各级公务员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法治原则,依法行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政策,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执行机制,确保社会各方面的公平公正,实现国家治理的良性循环。
善治不仅包括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率,更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及尊重人权、民主、法治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
二、善治的重要性实现社会的善治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善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治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新的挑战,需要公务员具备高效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
其次,善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一个具有善治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和谐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再次,善治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条件。
只有政府机构能够合理行使权力,依法办事,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中的各类资源的分配才会更加公平公正。
三、善治的现状与问题在我国当前,善治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
不少公务员在面临利益诱惑和权力滥用的情况下,背离了公正、公平的行为准则,导致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
第二,公共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欠佳。
个别公务员态度懒散,工作不尽责,对待公众服务缺乏热情和责任感,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
第三,公共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府管理机构繁杂,决策效率低下,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政策难以有效落地,影响善治的实现。
善治思维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由于我们在改革所处于的阶段性, 政府工作 的透 明意识和程度整体上 主、 公平、 正义、 谐的社会发展主旋律将得到深化 , 和 势必在改革 中形 落后于西方民主发展完备的国家, 所产生 的一系列类似于政府寻租行
成一种 新型的社会关系 ,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政府 与公众对公共生活的 为的弊端 , 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某种神秘和封 闭的色彩,
政府机构设置和权力的重叠, 民众在弱势环境下 的能力和热情的 缺 失, 导致 了主体之 间没有清晰 的责任分配 , 行政效率 的低下和政府 不作为突显这些问题 的严重性, 并在很大程度上 限制 了一个互动社会
、
发 展 思 辩 下 的 善 治理 论
善治理论源于经济阶段性发展 的民主要求 , 利益分配格局和社会 管理体 系的形成 , 也增加 了对行政行为监督和评价 的难度 , 同时难 以 治理 的重构 以发挥社会主体的地位 和权 力,强化权利匹配和制约作 在 民众 中形成强烈的认 同和社会使命感, 加大了摩擦和对立产 生的机
中图 分类 号 : 6 D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909 (0 90.8 .2 10.5 22 0)7180
的空间 。当然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政治环境 实现 渐进式发展需要在 创新和摸 索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需要用动态的发展观来充实制度的 框架 , 法治是行政体制完善的基础和根 本出发点, 政府在架构行 政体 系必须从法制过渡到法治的思维方式来推进行政机构的改革。正是
稳定这种责任和建立社会 的使命感 , 特别是在政府机构的改革中精简 政府机构 , 明晰权责, 以有 限政府的角色来定位政府的综合管理行为。
三、 善治维 度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善政是一种制度的安排, 它是民主社会的 自觉发展阶段: 善政是 种社会管理策略 , 它实现 了社会的 自我平衡和互动: 善治是一种科 学的发展观 , 它是社会理性和稳健发展的根本保障 。 从它制度的层面
最新-善治理论与中国地方治理 精品
善治理论与中国地方治理分权治理和善治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
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便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特别是被用来描述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
所谓治理,按照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治理并不必需由代表权威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排他性的加以实施,私人公司、公司联合体和非政府组织都可参与其中。
[1]换言之,现在政府的一些治理职能,正在由非源自政府的行为体所承担。
[2]而所谓善治,则是指民间和政府组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管理和伙伴关系,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状态。
衡量善治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参与、有效性等六个方面。
[3]无疑,这种新的政治治理模式和衡量治理成效的规范性标准为分析中国当代政治发展、地方治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学术资源和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比较性的参照系数。
本文试图描绘在此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地方治理图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理论的使用边界和适用性问题。
一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尤其是单位体制的逐步解体,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在行政化力量束缚下的社会逐渐浮出水面,这表现为私人经济、私人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并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陌生人的社会关系逐步被关系社会所代替。
就地方治理而言,作为行政主导或地方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在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与新的社会现状和情势相适应。
由此,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相互合作的新型结构关系模式。
当体制外因素对地方公共事务与活动的参与、渗入增加时,对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制度变迁模式无疑是提供了参考性、建设性的多向选择,也为地方治理方式和治理过程注入多元的、更为合理的因子。
何增科在《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一文中总结了当代中国在社会治理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按照善治的标准,作者逐项列举了这些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依法行政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05BFX015)作者简介:石佑启(1970-),男,湖北大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导,博士,主要从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研究;杨治坤(1975-),男,湖北麻城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论行政体制改革与善治石佑启1,杨治坤2(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3) 摘 要:善治是治理的发展,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行政事务的合作治理,其实质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还政于民;它表征着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宽容为本、合而不同、合而共生的互动共进关系。
善治在向度认识和路径选择上为行政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行政体制改革则从观念变革、制度创新两个层面对善治作出回应。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善治;行政权;行政程序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2639X (2009)0120055206一、治理与善治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时代的变迁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概念,此后“治理”便逐渐发展成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并在许多国家的政治、行政、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成为当前一些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口号。
联合国有关机构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1]4-5弥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是提出用“治理”替代“统治”的直接原因。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治理”(gov 2ernance )与“统治”(govern ment )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正如让∃彼埃尔・戈丹所说,“治理从头起便须区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概念”[2]。
“治理”与“统治”的主要区别在于:(1)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必定是政府。
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
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建立起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其管理机制所依靠的主要不是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55・第26卷 第1期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26 No .12009年1月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Jan .2009的。
[1]6(3)治理过程的高效性。
治理把企业运作模式引入政府机构,按企业模式重塑政府。
新公共管理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都关心竞争、市场、消费者以及结果。
公共部门的这种转变就是以“更小的政府”(或者更少的划桨)来得到“更多的治理”(或者更多的掌舵)。
与传统管理只重视效率相比,治理更强调政府管理的成本,把效率的提升放在降低行政成本投入的双向思考之中。
[3]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许多局限。
治理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政治强制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既然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性,那么,为克服治理的失效,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元治理”、“健全的治理”、“有效的治理”和“善治”等概念,其中以“良好的治理”或“善治”最有影响。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
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1]7-8有学者将治理理论的精髓归纳为“参与、互动、合作、服务”八个字。
[4]俞可平先生对西方研究善治理论的各家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后认为善治具有以下基本要素:(1)合法性。
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合法性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
(2)透明性。
透明性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它要求与公民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3)责任性。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性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
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地履行他或它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
(4)法治。
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把法律当作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
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
(5)回应。
回应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回应是责任性的延伸。
(6)有效。
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层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1]11总之,善治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是二者的一种宽容为本、合而不同、合而共生的互动共进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深刻意蕴在于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还政于民。
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公民或民间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
[5]二、善治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善治对行政改革的影响———既体现在行政观念革新上,又可表现在制度构建上———这可以从政府职能、行政组织、行政权力及行政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政府垄断走向市场和社会参与。
福利政府在带来民众巨大的公共福利和无微不至的生存关照之时,也造成了政府绩效下降、行政腐败、官僚主义和财政赤字,至此,福利政府陷入困境。
针对此情此景,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国家开始反思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开始实施旨在“政府收缩”和“市场回归”的公共行政改革:通过打破政府垄断,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收缩政府的职能范围,利用市场机制来改善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将竞争机制引入垄断性行业,通过竞争带来的压力推动服务质量提高;同时,通过发动各种社会组织承接原来由政府提供的部分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与合作治理模式。
二是行政组织从金字塔结构走向扁平式结构。
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对社会公众需求的积极回应,及时为公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周到服务和公共产品,而传统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在回应社会需求时所表现出的僵化、繁琐、低效为社会所不能容忍。
所以,公共行政改革要对行政组织金字塔式的科层结构进行改造,为此,需要减少行政层级,扩大行政组织的横向幅度,加强横向行政组织之间的协助与合作,将行政组织向与民众直接接触的地方、基层、社区下垂,建立一种扁平式的行政组织结构并将其布置在能有效、快捷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第一线,形成行政服务网络,从而对民众需求作出及时、灵活、有效的回应。
・65・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26卷三是从集权行政走向分权行政。
非官僚化的一个必然的后果是分权和权力的非集中化,分权行政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第一,权力的非集中化。
一方面,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基层政府,让下级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
另一方面,在政府的运作、决策方面,提倡参与式管理,让那些底层的官员和服务的对象参与决策和管理,让他们更多地介入到公共活动中来。
分权不仅仅是对过分集中的反应,而是试图在国家发展上促进有效的公众参与,以改进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扩大基层民主。
(2)职能的削减和转移。
就是政府从不应该干预的领域退出或者将中央政府的某些职能转移给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中,以各种方式实现与地方和社会组织的合作。
[6]四是从统治与管制行政转向服务行政。
从统治到治理要求公共行政实现管制性行政向服务性行政转化。
其实,按照治理理论,服务行政对政府和社会、公民都提出要求,这是一个双向问题。
对政府而言,“服务行政将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把为社会、为企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7]90。
政府作为一种公共组织,最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推动制度创新,它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能,要求政府管理方式作重大转变。
善治理论强调服务行政的有效性,提出以公民的满意程度来检验公共服务,适合了市场的“顾客就是上帝”的精神,这仅为服务行政一面。
对社会和公民而言,他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消费者”———只能“选择”不能“要求”,只能“接受”不能“参与创造”。
作为社会共同治理的合作伙伴,社会和公民应当借助政府提供的参与治理途径和平台,参与一部分行政事务以形成社会治理的参与力量,而对一部分公共行政事务,社会和公民自己就是治理的主体性力量,要求实现自我组织、自我创造和自我服务。
三、行政体制改革对善治的回应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善治的行政生态环境大不相同:西方国家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内生的发达的市民社会、发达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公共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极不完善,法制建设亦不健全,法治水平还比较低,市民社会还在成长之中,适应工业社会的官僚精神还需要培养和改造———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践行善治的实践。
另一方面,我们研究善治对当下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应当建立起一种关系性视角,将在西方国家当作普适性知识的善治与我国的地方性知识相结合,实现本土化改造和运用,力求避免“按照西方行政学的理论来裁剪中国现实”[8],从而建构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对善治的一种“主体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