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关键 词 : “ 十一五 ”时期 信 息化 发展指 数 国际比较 与分析 用
进 入二 卜一世 纪 以来 ,
界 迈入 信 息社 会 的步 伐加
的数 据 ,选取 了5 个主要样本 国家和地 区测算信息化 发展 7
指数 (DI )。样本选取的原则是 : I
文 组织 ( UNE C )、世 界 银 行 ( B ) 世 界 经 济 论 坛 SO W 和
( )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对全球各个地区有代表性。 1 ( 2)具有经济发展程度的代表性 ,包括 世界银行按人
均G  ̄ 分 的高收入国家 、中高收入同 家 、中低收入 罔家 DP I J 和低收入 同家。 ( 3)有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代表性 ,包括按 国际 电信联 盟信息化发展指数 (DIu) I - 划分 的信息 化高水平 、中高水 平 、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国家。
6 7
报告与 方案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 1 0 1 期
总第 15 6 期
1 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 (I C ) I I 逐年 提高 )N
11 界 信 息 化 发 展 指 数 (Dc 预 计 达 到 06 3 .世 II N) .9
2 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 (D c ) I I 增 N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1 01 期
总第1 5 6 期 报告来自方案 “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研究报告 ’ II ) D
— —
中国信 息化 发展 水平 的 国际 比较 与分析
统计科研所 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摘 要 : 《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 信息化 “ 十一五”规 划》从 国家信 息化总体 发展 水平确立 了中国 “ 十一五 ” 时期信 息化 发展 的 目标 ,即国家信 息化总水平在 “ 十一五 ”时期 再上新 的 台阶,到2 1 - 中国信 息化 发展指 0 # o- 数 ( i 达到0 7 I)要 D . 以上 。本报告对 “ 十一五 ”时期 中国与世 界主要 国家和地 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 ( 】 1 )进行 D
信息化指数与测度的指标体系
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后改为《数字经济2000》系列),研
究IT对增长、通胀和就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的作用机理。报
告采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IT对“新经济”起决定作用。
由于该报告得到美国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它的第二份报
告改由副总统亲自发布。美国商业部目前还定期公布电子商
务统计数据。
(3)鉴于信息化指标工作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美
固定投资占同期 硬件,网络建设、维护与升级及
固定资产投资的 其它相关投资,反映信息技术应
比重
用水平
15 信息产业增加值 信息产业增加值主要指电子、邮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占GDP比重
电、广电、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
统计
增加值,反映信息产来的地位和
作用
16 信息产业对GDP 该指标的计算为:信息产业增加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增长的直接贡献 值中当年新增部分与GDP中当年
统计
率
新增部分之比,反映信息产业对
国家整体经济的贡献
17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对信息产业 百分比
发经费支出占全国 的发展政策。从国家对信息产业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 研发经费的支持程度反映国家发
出总额的比重
展信息产业的政策力度
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的定义和范围作为联合国推荐的
信息产业辅助分类,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在修订国
民经济行业分类时,也将参照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
息产业”,制定我国的信息产业相关分类。
2、美国
(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指标体系工作,
1999年5月25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直接
要求下,美国商务部邀请全国专家,在华盛顿举办了围绕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业发展政策、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 , 提高我 国的综 合 国力和 国家竞 争力具 有重要 意义 。
信息 化水平 是指 一个 国家或 地 区在 一 定 时期
的主要有两个分支 : 一个是从经济学 范畴出发 的
信息化发展所达 到的水平或实现程度 , 是信 息化 发展程度的一种定量指标。从具体 内容上主要包
外最 有代 表 性 的是 E本 提 出 的信 息 化 指 数 法 , t 我
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 信
息资源利用水平 、 息产业发展水平 和信 息人力 信 资源水平等。从反 映对象 的层次上 , 应包 括企业 信息化水平 、 产业信息化水平 、 国家和地 区信息化
水平等。信息化水平测 度的具体 内容随着测度层 次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近几年来 , 国有关 部 我
门和专家 学者分 别从 不 同角 度 运用 各 种 可行 方 法
平 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 实力与 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标志。我 国政府也从战略发展的高度 , 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 提高 国家信息化发
内外用于国家和地区信息化 水平测度的主要方法 进 行评 价研 究 , 望 从 测 度 方 法 上 为 我 国信 息 化 期 水平测度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
、
信息化水平测度 方法的分 类
近 年来 , 内外 对 国家 和地 区信 息 经 济规 模 国 和信息 化水平 的测 度研 究 中 , 响 较大 、 用 较广 影 应
[ 收稿 日期 ]20 0 5—1 —0 2 5 [ 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 3 T0 0 基 0B J1)
[ 作者简 介]王忠辉 , 6 年生 , , 1 4 9 男 河南信 阳人 , 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经济统计学与统计调查方法 ,电子信 (
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的通报
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
结果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
•【公布日期】2004.08.13
•【文号】国统字[2004]84号
•【施行日期】2004.08.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奖励
正文
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的
通报
(国统字[2004]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
经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终审,并公示通过,本届成果奖共评选出获奖课题论文类成果9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54项。
获奖专著5部,其中,一等奖1部,二等奖4部。
获奖信息技术应用类项目22项,其中,软件类成果一等奖空缺,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论文类成果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获奖优秀博士论文类11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9篇。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通报。
国家统计局办公室
二○○四年八月十三日第七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0I)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三
本例 中,2 0 年香港 的DAI 03 指数为07 。 . 9
2 0年 Iu发布IAI 03 T ) 测评研究报告 。根据信息化发展水 平 ,将世界 1 1 国家 ( 区 )划分为高水平 、较信息界
2 1 年第5 00 期
总第1 1 4 期
国际 电信 联 盟 的信 息 化 机 遇 指 数 ( - IT O )国际 比较 C I
— —
《 信息 化水 平的 国际 比较研究 》系列报告 之三
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 究课题组 )
(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摘 要 : 信 息化 机 遇指 数 (frai omnai Tc o g— p r ny Ie , I o t n Cm uctn e noy Op t i n x 简称 l ~ 1 是 由 国际 电信联 盟 n m o i o hl o ut d c 0 T ) (u I )在 2 0 年 公布 的 信 息 化 综 合指 数 。 该 指 数 不 仅 可 以衡 量 一 个 国 家或 地 区信 息通 信 技 术 发展 程 度 ,也 可 T 07
以作 为跟踪 数字鸿 沟的一项 重要工具 。信息化机遇指数 ( T O)可以全 面衡量个人和 家庭 的l 获得和使 用 I-I C c T 的情 况,其 目标是解 读在全球 信 息社会环境下获得和使 用l 的概念 ,从 而确认信 息化机遇是社会 发展 的重要 c T 部 分。信 息化机遇指数 ( T O)的主要 目标是 发现 数字鸿 沟,并 帮助人 们 了解 它 自本世 纪初 以来 的演 变情 1 —I c 况。但是 ,为准确衡量 与信 息化水平 高度 发达经济体 的差距,需要选取 更为精确的定性指标 。
表220 年中国香港地 区D 指数合成的方法与过程 03 AI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供 信息 产 品和信 息 服务 的部 门 , 二 信 息 部 门 主 第
要指 为 内部 消费 而创造 信息 服务 的政府 或 非信息 企业 。然后根 据 当年第 一和第 二信 息 部门 产值之 和 占当年农业 总产 值 的 比重来 确定 农业 信 息部 门
通信业 中只将为农 业 服务 的那部 分产 值归 人第 一
信息 部 门, 些产 业 中归 人农 业 第 一 信 息 部 们 的 这
产 值 为总产 值乘 国
且 考 虑到 指标 选 取 的科 学 性 和 数据 的可 获性 , 笔
内生产 总值 ( D ) 比重 。见 表 1 G P的 :
现 阶段 , 我 国有 关 农 业 信 息化 测 算 指标 和 在
方 法 研 究 这 一 方 面 , 继 鹏 ( 9 3 在 波 拉 特 法 的 诤 19 )
民经 济 中分离 出来 , 将 其 分 为第 一 信 息 部 门 和 并
第二 信息部 门 , 中第 一 信 息 部 门是 指 向市 场提 其
和 现实 价值 , 是 他们 都 只是 提供 了整 体 上 的社 但 会 综合 产业 的 信息 化 水 平 测度 方 法 , 对 于 我 国 而
农 业信 息化水 平 的度 量 则 过 于宽 泛 , 量 方法 缺 度 少 农业 特色 , 于现 实数据 的可 得性 , 鉴 因此很 难运 用 于农业 信 息 化 水 平 的测 量 。因此 可 以看 出 , 现 阶段 , 于我 国农业 信 息 化 水 平 的测 量 还 是 以波 关 拉特 的产值法 为 主要理 论基 础和 方法 。笔者 也主
者 以波拉特 法 为理 论 依 据 , 农 业信 息部 门从 国 将
信息经济学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阿罗 K J.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白云峰,靖继鹏. 信息商品价格理论与实证研究[J]. 情报学报,2003,22(5): 626-631.[3]波拉特范式/baike/x29376/.[4]蔡建峰. 信息成本预算评价方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139-141.[5]曹玉贵,杨忠直.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第三方物流最优激励问题研究[J]. 工业工程,2006,9(3): 19-27.[6]曹玉贵. 不对称信息下第三方物流中的委托代理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74-76.[7]查先进.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陈景艳.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9]陈静. 过度信息市场环境下的品牌竞争策略[J]. 经营与管理,2009,(3): 65-66.[10]陈昆玉.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J]. 情报科学,2001,(1): 14-17.[11]陈昆玉. 信息经济学评述[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3): 175-177.[12]陈兰杰,高冰洁,项琳. 浅议网络环境对信息商品价格的影响[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6,(2): 16-17.[13]陈宁. 信息价值度量方法的比较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01.[14]陈瑞华. 信息经济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陈燕. 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M].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16]陈禹,谢康.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及其影响[J]. 图书情报工作,1997(7): 9-13.[17]陈禹.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8]陈禹. 信息经济学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9]陈钊. 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董保民. 信息经济学讲义[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董长瑞,周宁.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2]范飞龙. 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号传递模型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2,8(6): 59-60.[23]弗里兹·马克卢普/view/1253498.htm.[24]伏明兰,曾黄麟. 一种不一致不完备信息系统的最优选择及规则约简方法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07,(10): 208-211.[25]付兵荣. 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2003,(3): 49-52.[26]付红桥,蔡淑琴. 信息不对称度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32(4): 41-43.[27]付红桥. 营销信息不对称度变化与控制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4.[28]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2006.[29]国家统计信息中心. 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J]. 统计研究,2001,(2):3-11.[30]韩兆洲,邓勇.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趋势[J]. 南方经济,2004(2).[31]何耀琴. 管理经济学(第4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洪剑峭. 信息经济学的革命性突破[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3]胡昌平,杨曼. 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配置[J]. 情报方法,2003,(3): 52-54.[34]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黄晓卫. 信息机制与企业专业化战略模式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6): 5-7.[36]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容[EB/OL].[2009-01-18]./view/2142710.htm.[37]贾君枝. 市场环境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9(144): 48-51.[38]经济学_百度百科. /view/31551.htm. 2008.[39]经济学的定义. /article.asp?articleid=9483. 2008.[40]靖继鹏,马哲明.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分析与评价[J]. 情报科学,2003,(8).[41]靖继鹏,张向先,李北伟.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42]靖继鹏. 应用信息经济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43]科技中国 .[44]赖茂生,王芳.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李东进. 消费者搜寻信息努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成果与满意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2,(11): 100-107.[46]李贵孚,柳青. 特征价格模型在信息商品定价中的运用[J]. 情报科学,2006,24(11):1641-1645.[47]李善民. 新编西方经济学原理[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48]李武. 二分群体决策规则的序性质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2005,(5): 10-14.[49]梁海丽,于洪彬. 我国信息化水平指数测度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1999.[50]廖貅武. 不完全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02.[51]刘灿姣,陈能华. 信息资源测度指标体系之构建[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52]刘灿姣,陈能华. 中国信息资源丰裕指数测度分析[J]. 情报杂志,2006,(6): 40-44.[53]刘辉. 信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论模式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156): 68-70.[54]刘希印. 信息经济学[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55]刘志学,许泽勇. 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博弈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3,(5): 85-88.[56]娄策群,徐水尚. 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J]. 现代情报,2006,7(7): 7-10.[57]娄勤俭.中国软件产业四大进步和五大差距[EB/OL].(2005-07-08)/it/2005-07-08/0851657554.shtml.[58]骆正山.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9]马崇明. 国内外信息化测度理论评述[J]. 统计与决策,2002,(6).[60]马费成,李纲,査先进. 信息资源管理[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1]马费成,龙鹙. 信息经济学(七)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1): 93-96.[62]马可-斯达德勒,佩雷斯-卡斯特里罗. 信息经济学引论: 激励与合约[M]. 管毅平,译.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2004.[63]曼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M]. 梁小民,梁砾,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4]孟昌. 信息瀑与协调失灵——一个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经济理论的产生及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21(5): 93-99.[65]聂艳晖. 我国经济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2003.[66]牛肉面老板的绩效考核难题/user1/834/5636.html.[67]欧瑞秋,王则柯. 图解信息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8]彭本红,罗明.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及防范研究[J]. 中国市场,2007,(2):20-21.[69]彭凤. 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测度模型评析及优化[J]. 情报杂志,2006,(6): 56-60.[70]彭文平. 信贷市场结构与效率: 一个信息经济学视角的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1]彭志忠. 管理信息经济学[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2]濮小金,司志刚,濮琼. 新编网络经济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3]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 激励理论(第一卷)委托代理模型[M]. 陈志俊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4]上海统计网 /.[75]施锡铨. 博弈论[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76]司辉,许炜. 信息商品定价策略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06,5(3).[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J E). 信息经济学: 基本原理(上)(下)[M]. 纪沫,陈工文,??[78]宋秉芳,吕胜利.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指标间信息重叠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6): 326-330.[79]宋周,何燕. 第三方物流中委托代理的经济分析[J]. 商业研究,2004,291(7): 139-140.[80]孙立武,杨荣刚. 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反思[J]. 情报科学,2004,22(9): 1025-1029.[81]孙曙迎,徐青. 消费者网上信息搜寻努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7,(2): 32-37.[82]谭祥金,党跃武. 信息管理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3]汤坚玉,王磊.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搜寻模型[J]. 管理科学文摘,2006,(6):12-13.[84]陶长琪,沈波. 信息经济学概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5]陶长琪.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6]汪波,刘凤霞. 基于价格的消费者信息搜寻过程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05,(3):172-175.[87]王芳. 近十年我国经济学研究述评[J].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4): 299-301.[88]王健聪.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我见[J]. 企业家天地,2007,(7): 219-220.[89]王庆国,淑琴,汤云飞. 基于质量信息不对称度的消费者效用与企业利润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1): 88-93.[90]王庆国. 基于信息不对称控制的制造——分销型企业客户服务运作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91]王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王则柯,李杰. 博弈论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3]王则柯. 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1.[94]委托代理理论_百度百科. /view/1509057.htm.[95]乌家培,康静华.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6]乌家培. 信息经济学与信息管理[M]. 北京: 方志出版社,2004.[97]夏业良. 论信息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J]. 世界经济文汇,1997,(4): 20-23.[98]肖勇. 中国信息经济学二十年研究综述[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66-69.[99]谢康. 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J]. 科学决策,2004,(4): 41-45.[100]谢康. 微观信息经济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101]信息_百度百科. /view/1527.htm.[102]信息科学_百度百科. /view/71603.htm.[103]信息商品_百度百科/view/266372.htm.[104]邢志强,宋淑凤. 我国社会信息化指数测度研究述评[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4): 307-311.[105]熊焰. 网络购物市场“价格离散”现象剖析及经营策略选择[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 68-69.[106]徐彬荣.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J].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 43-53.[107]许春芳. 网络经济发展规律与网络信息商品和服务定价理论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2007.[108]许明金. 市场机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J]. 情报杂志,2008,(7): 155-157. [109]薛瑞,江志宇,申海成. 企业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及对策[J].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 118-120.[110]杨浩雄,刘仲英. 整车物流中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6): 58-60.[111]因内思·马可-斯达德勒(Ines Macho-Stadler). 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M]. 管毅平,译.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12]殷瑜,徐希贤,杨微波. 由“柠檬市场”诞生的现代信息经济学[J]. 特区经济,2005,(9): 350-351.[113]岳剑波. 信息管理基础[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14]张海英,陈刚. 浅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0).[115]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6]张维迎.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7]张怡.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有关问题[J]. 情报科学,2000,18(9): 779-781.[118]张宇,唐小我. 在线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J]. 管理学报,2006,3(2): 239-252. [119]张志强.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信息不对称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2005. [120]赵冬梅. 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问题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5.[121]赵国忻,杨永民,刘东苏. 信息搜寻的序贯决策模型[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611-615.[122]郑海磊,蒲勇健. 非对称信息下私人信息的揭示博弈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2004,27(12): 149-151.[123]郑建明,王育红. 信息测度方法模型分析[J]. 情报学报,2000,(6): 546-552. [124]中国信息产业报告(1999-2006)[R].[125]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年度总报告(2008年~2009年)[R].2009.2 .[126]中宏数据库 /macro_data/.[127]钟守真.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28]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M]. 北京: 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2.[129]周毅. 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J]. 档案学通讯,2004,(3): 50-53.[130]朱珍. 信息成本及其现实意义[J]. 现代情报,2003,(5): 23-25.[131]Agrella P J,Lindroth R,Andreas N. Risk,Information and Incentives in Telecom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 1-16.[132]Arnold U. New Dimension of Outsourc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and Core Competencies Concept[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0,6: 23-29.[133]Banuls V A,Salmeron J L.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the Long Range[J].Futures,2007,39(1): 83-95.[134]Boden M,Miles I.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London: Continuum,2000.[135]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V olume 1)[M].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2000.[136]Chang H H,Huang W C. Application of a Quantification SWOT Analytical Method[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2006,(43): 158-169.[137]Chen Y,Yang M,Qu L L. A New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China [C].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008(1): 44-49.[138]Cobb C W,Douglas P H. A Theory of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8,(918): 139-165.[139]Cooper R,Ross T. Prices,Product Qualitie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competitive cas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2): 197-208.[140]Crowston K,Myers M 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three Research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4,(13): 5-28. [141]Dewan S,Kraemer K 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Country-level Data[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 548-562.[142]Dincer O. Strateg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Policy[M]. Istanbul: Beta Publication,2004.[143]Grossman S J,Hart O D. An Analysis of Principal-agent Problem[J]. Econometrica,1983,51(1): 7-46.[144]Ho W. Integra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Its Applications–A L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6): 211-228.[145]Holmstrom B,Milgrom P. Multi-task Principal Agent Analysis: Incentive Contracts,Asset to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 The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1,(7): 24-52.[146]Houben G,Lenie K,Vanhoof K. Knowledge-based SWOT-analysis System as an Instrument for Strategic Planning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9,(26): 125-135.[147]Houghton W,Pucar M,Knox C. Map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Futures,1996,28(10): 903-917.[148]Jalava J,Pohjola M.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w Economy: evidence from Advanced Economies[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2,(14): 189-210.[149]Kissan J,Ales T. Monitoring and Incentives in Sales Organizations: an Agency Theoretic Perspective[J]. Marketing Science,1998,17(2): 107-123.[150]Kraemer K L,Dedrick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resul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ross-country Studies,In: Pohjola M (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oductivity,and Economic Growt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51]Levin J. Inform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Lemon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32(4): 657-666.[152]Lin W T,Shao B B M. The Business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puts Substitution: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Revisited[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 493-507.[153]Liu S H. Study on the Method for Evaluation on Rural Informatisation in China[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7,50(5): 749-755.[154]Machlup F.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155]Makridakis S. The Forthcoming Information Revolution - Its Impact in Society and Firms[J]. Futures,1995,27(8): 799-882.[156]McDonald M H B. The Marketing Planner[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1993. [157]Melody W. Toward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cie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96,20(4): 243-259.[158]Mendelson H,Kraemer K L. The Information Industrie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8,(9): 298-301.[159]Meng Q,Li M. New Economy and ICT Development in China[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2,(14): 275-295.[160]MII Document No.[2001]434[R]. The Guideline of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2001.[161]Morse P M,Kimball G E.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2003.[162]Nayyar P R. Performanc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conomies of Scope in Diversified Service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1): 28-57. [163]No[2001]2836. Document: National Software Industry Base Management Approach[S]//The 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China.[164]OECD.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 Devel,1996.[165]OEC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C]. Meeting of the 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Policy at Ministerial Level,1999.[166]Qu L L,Chen Y. An Interactive Integrated MCDM Based on FAN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election of Logistic Center Location[C].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007,(1): 162-167.[167]Qu L L,ChenY. Evaluating the Selection of Logistics Center Location Using Fuzzy MCDM Model Based on Entropy Weight[C].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utomation,2006,(2): 7128-7132.[168]Rai L P,Lal K. Indicators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0,22(2): 221-235.[169]Rasiah 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GDP Per Capi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et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2006,(4): 202-214. [170]Rooney D. Knowledge,Economy,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Politics of Discours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5,22(4): 405-422.[171]Selhofer H,Mayringer H.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velopment in European Countries[J]. Communications & Strategies,2001,43(3): 17-55.[172]Shao B B M,Lin W T. Examining the Determinant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with IT as aProduction Factor [J].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0,(41): 25-30. [173]Smith K. Federal Information Policy: Putting It All Together[J]. 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2004.[174]Terrado J,Almonacid G,Hontoria L. Regional Energy Planning Through SWOT Analysis and Strategic Planning Tools,Impact on Renewables Development[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11): 1275-1287.[175]The 2006-2020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N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of China./ newscenter/2006-05/08/content_4522878.htm.[176]Tripathi M. Transforming india into a Knowledge Economy Throug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current Developments[J].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6,38(3): 139-146.[177]Webster F.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M]. London: Routledge,2006.。
联合国贸发会议信息化扩散指数(ICT-DI)的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四
连接指 数被狭义地 定义为一个国 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状
信息化扩散指数 (C - I 的指标体系包含 四个分类 况 ,它代表 了一 个国家或地区获取和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的 IT D ) 基本 “ 限制 因素”——缺少基本 的硬 件设施 ,信息通信 技 指数 : 术是无法使 用的。为 了简便有效 , 合国贸发会议选取 了 联 ( )连 接分 类指数 反映 一个 国家 的基础 设施建 设状 1
报告与方案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6 00 期 总第 1 4 4 期
联 合 国 贸发会 议信 息 化 扩散指数 ( - I IT I )的国际比较 C )
— —
《 信息 化水 平的 国 际比较研究 》系列报告 之 四
(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信 息化水平 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 )
摘 要 :2 0 年联 合 国贸 发会 议 (N T D 05 U C A )推 出 了信 息化 扩 散 指 数 (i uo Ie , D f i n x 简称 I - I 。该 指 数 可 用 f sn d C D) T
来衡量和评价 国家或地 区信息通信技 术应 用发展状 况。2 0 年联合 国贸发会议 发布I — I 数测算研 究报告 , 05 C D T 指
对 全球 1 0 国 家 ( 区) 信 息 化 水平 进 行 了测 算和 分 析 ,结论 指 出 :收 入 因素 对 信 息化 发展 影 响 最 大 , 中 国 个 8 地
7 8
在第三代移 动通 信技术(G 和无线应用通讯协 议( Y 3) WA )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6 00 期 总第1 4 4 期
报告与方案
手机上 网被广泛应用 前 ,电话线和 个人计算机是 互联 网接 被 认 为是 互联 刚接入 的 最普 遍 的障 碍 。然 而 ,其他 语 言 入 的关键 组成部分 ,是 信息通信 技术的重要 衡量标志 。因
信息化测算的方法
方 法 也 存 在 明 显 不 足 , 如 对 信 息 活 动 及 行 业 划 分 缺 乏 比 统 一标 准 , 且 只能 测算 经济 信息化 程度 。 而
( ) 国 际 数 据 通 信 公 司 的 信 息 社 会 指 标 法 (D 三 IC
法1
16 9 8年 日本 电 讯 与 经 济 研 究 所 ( T ) 究 人 员 提 RIE 研
维普资讯
题 研 究
锈 墓 化
( 门大学 厦 计 统系 , 建 福
的 方 法
厦 门 3 10 ) 6 0 5
何 晓 彬 曾五 一 Fra bibliotek摘要 : 息化 的迅速 发展 , 世 界经 济产生 了深 远的 影 响 , 国都 在探索 国家信息 化 的测算 方法 , 信 对 各 本 文 对 国 内 外 信 息 化 测 算 方 法 进 行 了 评 价 , 对 进 一 步 改 进 我 国 信 息 化 指 标 体 系 与 评 价 方 法 提 出 自 己 的 看 并
化 指标 构成 方案 。20 0 2年 3月 2 日 ,中 国首 次 公 布 国 0
每 百 人 报 纸 期 发 数 , 平 方 公 里 人 口数 , 每 每 万 人 书籍 销 售 网点 数 信 息 装 备 率 电 话 、 视 机 普 及 率 , 万 人 计 算 机 台 数 电 每 通 信 主 体 水 平 严 就 业 人 口所 占 比 重 , 二 每百 人在校 大 学生数 信 息 系 数 个 人 消 费 中 除 衣 食 住 外 杂 费 所 占 比 重 日本 信 息 指 数 法 比 较 直 观 、 据 采 集 方 便 。 数 因此 , 这
法。
关 键 词 : 息 化 ; 算 ; 家 信 息 化 指 标 ; I 信 测 国 NQ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余江叶林摘要: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综合专家群决策的网络分析法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和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比较。
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但各主要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户籍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水平严重滞后且差距持续扩大;(2)中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并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3)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划分为质量同步、质量超前和质量滞后三类7种组合,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情况,质量滞后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测度;比较作者简介:余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Email:yujiang@。
叶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7BJY219)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ComparisonYu Jiang(Associate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Ye Lin(Associate Professo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argets in 2020 of the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taining of three levels and four dimensionsby the combination of GD-ADP and CV methods ,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for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 to2016 .We find that:(1) The level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0 till now but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dimensions; (2)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ists distinct gap among provinci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 unbalance within provinc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esents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s in descending orderfrom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o central region then to western region; (3) compared to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all the provinces (ci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and seven distinctive types.More than half of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quality of lag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 comparison一、导言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伴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过程和客观趋势,同时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信息化对于人类社会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信息化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它所触发的经济、社会转型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不仅将重绘全球政治的版图,而且将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新定位,不论他们在工业化的历史竞争中曾经处于上游、中游或者下游。
因此,认识信息化,驾驭信息化,以信息化谋发展,也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必须关注的重大主题[1]。
对于中国来说,千方百计地加快信息化进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世界各国都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发展策略和优先领域的。
就中国的信息化推进而言,最重要的是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2]。
在我国,信息化带来的数字鸿沟广泛存在。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城乡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等。
我们认为,了解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正确认识我国区域数字鸿沟,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衡量政策效果是必要且迫切的。
2008年,我们对全国31个地区2002~2008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建立信息化指数模型、搜集整理数据、选择以层次聚类法为主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到了2003~2008年全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情况,为决策者提供了诸多政策建议,也收获了多位专家、读者的宝贵意见。
在新的信息化发展形势下,为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情况,本报告在2010年报告[3]的基础上改进了研究模型和研究方法,对中国31个地区2005~2009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一信息化水平指数和层次聚类分析法介绍(一)信息化水平指数介绍信息化水平指数(ILI,Informatization Level Index)从技术、经济、政府、教育和社会五个角度综合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4]。
在2002~2008年报告中,ILI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
信息化测度方法
信息化测度⽅法⼀国内主要的信息化⽔平测度⽅法 (2)(⼀)主成分分析法 (3)(⼆)多层次分析法 (5)⼀国内主要的信息化⽔平测度⽅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本等国学者对信息化⽔平的测度理论与⽅法进⾏过研究,为信息化发展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影响较⼤、应⽤较⼴的有两个分⽀:⼀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M.波特拉等⼈作出了主要的贡献,以波特拉创⽴的⽅法最为著名;⼆是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的信息能⼒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构造测度模型,这种⽅法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代表。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对信息化理论和信息化发展⽔平测度理论与⽅法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刚刚开始。
国务院信息化⼯作领导⼩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活各个⽅⾯应⽤信息技术,深⼊开发、⼴泛利⽤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根据上述定义,确定了信息化体系框架,包括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络、信息技术应⽤、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
在此基础上,2001年7⽉我国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案》,设计提出了20项信息化⽔平测度指标。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案》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对信息化⽔平测度与⽅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综合变量的⼀种多元统计⽅法,是进⾏综合评价和多元变量分析的有效⼯具。
它将原始指标体系转化、归类为少数⼏个综合指标。
能反映系统信息量最⼤的综合指标为第⼀主成分,其次是第⼆主成分。
主成分的个数⼀般按所需反映全部信息量的百分⽐来决定,以消除⼤量关联性指标对评价效果的影响。
其主要成分指标不仅包括原始指标体系的绝⼤部分信息,⽽且彼此互不相关。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2006 0.612 0.379 0.799 0.776 0.528 0.569
2007 2008 2009 2010* 0.630 0.645 0.666 0.700 0.401 0.409 0.434 0.516 0.847 0.887 0.916 0.938 0.781 0.794 0.800 0.817 0.536 0.555 0.588 0.594 0.549 0.516 0.510 0.541
1 我国将实现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确 定的发展目标
1.1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预计达到0.700 “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2006-2009年,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分别达到0.612、 0.630、0.645和0.666。若按2000-2009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 数(IDI)年平均增长速度推算,预计201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 指数(IDI)达到0.700,将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 息化“十一五”规划》中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7以上的规 划目标(见表1)。
注:*为:杨京英;副组长:熊友达;成 员:姜 澍、何 强、龚振炜、陈志君;本文执笔:杨京英、姜 澍;资料整理:姜 澍、 陈志君。
89
报告与方案
中国信息界 2010年第12期 总第162期
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北京和上海2009年信息化发 展指数(IDI)已分别达到0.911和0.852,位居前两位;天 津、浙江、广东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分别为0.756、0.748和 0.736,位居全国第三位至第五位。“十一五”期间这五个 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始终保持在全国前五位。
据最新统计数据资料测算,2009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 数(IDI)达到0.666,比上年增长10.90%;根据2000-2009年 该指数的增长速度推算,2010年信息化发展指数(IDI)预计 为0.700,我国将达到国家制定的“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
国家信息化水平现状与分析(二)
大 。信 息 化 已 改 变 国 家 工 业 化 面 貌
实践证 明 ,我们 可 以从 发展 信 息 产业 实 现 突 破. 跨越 某 些发 展 阶段 , 现两 个 根本 性 转 变 , 实 落实 可持续 发展 战 略 ,实 现现 代 化发 展第 三 步 战 略 目
标。
盖 全 国 、联通 世 界 的服 务 网络 体系 。电 子信息 产 品制 造业 产业 规模 已跻 身世 界前 列 .部分 产 品 已
末的 2 %增 加 到 “ 九五 “ 的 4 末 %;作 为基 础产 业
变 国 家的 工 业化 面貌 ,“ 以信 息 化 带动 工 业 化 ”战略 正在得 到 实践检 验
中 国改革 开 放二 十 多 年来 ,在 国家 的高 度重 视 和 支持 下 ,信 息通 信 业实 现 了跨 越 式发 展 ,取 得 了举 世瞩 目的成就 。9 O年 代 来通 信业 高 出 国民经 济 二三 十个 百 分点 的速度 增 长 ,通信 网实
研究 开发 了一批具 有 9 0年代 先 进水平 的 信息通 信 技 术 和设 备 ,并 大 量 装备 通信 网 ,网络 新增 加 的 交 换 机 已基本 实 现 国产 化 ,移 动 通 信 、光通 信等 技 术 领域 取得 了重 大 突破 , 自行研 制 的一 些 重要
网络 经 济 是 否 还 有 生 命 力 等
信息化测算方法概述
陈凯杨培芳(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室)张盈唐胡寻峰(中国电信经济中心)如今,世界正在从农业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大步迈进,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特征、企业形态、资产形式……。
21 世纪是信息的世纪,通信、微电子、软件、计算机、消费电子将成为信息产业的重点。
信息革命是我们正在亲身感受、经历和参预的使世界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革命。
自然,对信息化的度量和测算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迈进步伐的加快,界定信息产业和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主要方法及测算手段如下:波拉特法是最早的信息化测算方法,它从经济角度考察社会信息化程度,选择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和信息劳动者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率作为测度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指标。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直接提供给社会最终消费及使用的商品及劳务的总量,增加值是指在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不包括中间消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
信息化指数法是日本学者于 1965 年提出的。
它由四个类别共 12 个指标组成(详见表1 ),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信息化指数。
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其发展趋势,也可以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
1995 年,我们用日本的信息化指标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的信息化水平,结果是中国的信息化指数为 44.55 。
以日本 1991 年为基准,测算的 1985 年与 1995 年中国信息化指数分别为31.42 和 56.72 。
表 1 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指标项目信息量指标名称人均年使用函件数国际电信联盟把信息产业界定为以下范畴:电信服务和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设备;声音与电视广播和设备;声像娱乐。
根据这一界定,国际电信联盟估计的 1994 年全球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 14250 亿美元,其中上面所列的各行业对信息产业的贡献可用图 1 表述。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进,已经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电信联盟(ITU)自2009年开始发布《衡量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报告》(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以来,主要采用了两个基础工具来监测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分别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CT Development Index,IDI)和“信息通信技术综合价格指数”(即ICT综合价格指数,ICT Price Basket,IPB)。
为了更好地评估ICT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对“NRI指数”进行了修订完善,另外还开发了一套评估各国数字化发展阶段的方法。
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评测指数国际排名下滑分析》一文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和全球网络化准备指数(NRI)中排名的变化,发现与国外宽带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等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短板。
[1]为了持续跟踪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国际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情况,深入研究分析推动我国信息化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方法、重点和路径,缩小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本文主要依据“数字化发展阶段评估”、修订版“NRI指数”、“IPB指数”开展国际对比研究。
一数字化发展阶段及其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2)中称,ICT技术的应用范围比先前人们所预想的还要广泛:和使用电力的人数相比,有更多的人使用移动电话,并由此产生了全球数据的大爆炸。
随着ICT接入方式的无处不在,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保证民众个人、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应用网络和ICT技术。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近几十年来, 全球 信息产业发展步伐日益加 快,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正在形成, 信息产业的发 展水平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产生 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 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也从 战略发展的高度, 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提高国家信息化发 展水平的战略目标。因此, 结合我国信息化建设 的实际需要, 研究探索 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水 平测度方法体系, 为客 观评价我国及各地区信息 化发展水平, 并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 以确定我国在世界信息化发展中的 地位, 这对我 国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完善国家信息产 业发展政策、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 提高我国的综 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水平等。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具体内容随着测度层 次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近几年来, 我国有关部 门和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可行方法 对我国及各地区信息 化水平进行测度研究, 取得 了很大进展, 但不可否认, 信息化水平测度工作在 我国还只是刚刚开始, 测度方法和测度成果都是 初步的, 还需要进 一步完善。本文通过对目前国 内外用于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的主要方法 进行评价研究, 期望从测度方法上为我国信息化 水平测度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一 )马克卢普 ) 波拉特方法的优点 从测算信息经济规模的 角度看, 马克卢普 ) 波拉特方法从理论上 发展较为成熟, 并广为各个 国家所接受, 从 1981年 OECD九国的测算评估开 始, 全世界已有四十多个国家运用该方法对本国 信息产业进行了评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出版 5新型信息技术和发展 6专辑推广波拉特的理论, 可见波拉特的理论在国际上的权威地位。 1. 马克卢普 ) 波拉特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科学 创造, 因为: ( 1) 它将社会基本产业结构从克拉克 的三分法发展到四分 法, 把信息产业从服务业中 分离出来, 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的演化过程; ( 2) 创造了第一、第二信息部门的概念, 是一种以特殊 方法解决特殊问题的范例; ( 3) 对非信息部门、职 业混合等复杂问题, 波拉特采用具体分析、典型调 查、按比例计算的方法进行解决。 2. 马克卢 普 ) 波 拉特方法的优 秀之处在于: ( 1) 出色的方法论, 它能使经济领域里的信息活动 得以计量化; ( 2) 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信息部门的构 想, 从而阐明了非信息产业与信息活动的相关性; ( 3)将产业结构分为四个部门来分析, 即农业、工 业、服务业和信息业,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就业结构 的变化情况。 ( 二 )马克卢普 ) 波拉特方法的局限性 与其它 方法相比, 马克卢普 ) ) ) 波 拉特方法 是比较早期的信息化 测量方法, 曾被许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用来测算信 息化的程度, 但由于受当时 信息经济发展水平的 限制, 它也存在相当多的问 题: ( 1) 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划分不够合理, 影响方 法测算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定义的信息产业范围
信息化水平测度_以广东省为例
2007年第7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7No 17收稿日期:2006-06-23,修回日期:2006-09-14基金项目:广东省2004年统计科研项目(200401)文章编号:1000-7695(2007)07-0172-04信息化水平测度———以广东省为例李美洲,韩兆洲(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广东广州 510632)摘要:本文紧扣信息化内涵,通过考察国内外信息化测度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理论与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发展指数,为信息化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中还利用信息化水平发展指数实证测算了广东省1990~2003年信息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了广东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特点。
关键词: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1 信息化水平测算综述111 信息化内涵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学者首次提出信息社会和信息化后,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信息化概念。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的:从信息资源角度。
认为信息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物质、能源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生活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开始超过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推动力,由此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最主要资源的过程。
从信息技术角度。
认为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发展决定信息化的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得到普及。
信息技术涉及到人类社会每一个领域,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过程。
从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角度。
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转变的标志。
信息化水平的八种测算方法
信息化水平的八种测算方法
姜爱林
【期刊名称】《测绘软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2(008)001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高新技术,信息化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始于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一些理论模型或方法目前已比较成熟,不少测算早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总页数】6页(P44-48,封三)
【作者】姜爱林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2
【相关文献】
1.论信息化水平的八种测算方法 [J], 姜爱林
2.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的问题及改进 [J], 李彦萍
3.论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 [J], 姜爱林
4.南通市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与理论分析 [J], 戴兆斌
5.国外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简要述评 [J], 叶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1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的主导产业。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以便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劳动力已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中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很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摸清我国各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即进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本课题的设立和研究,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比较评价方法,并根据这套体系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以便为中国政府制定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和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讨与深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及框架(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发展, 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如何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如今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与比较信息化水平及发展的指标体系,迫切需要研究测算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状况的计算方法,以对中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为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课题课题组顾问:贺铿沈青华课题组组长:郑京平课题组副组长:陈泉根杨京英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强铁兵周江陈胜春等进行量化的反映与评价,以促进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二)、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信息化体系的构成本课题进行测算与比较研究所依据的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信息化体系的框架,主要是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这个定义体现了要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 信息化服务于四个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强调了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组织, 突出了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表明了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 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还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 包括: 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信息网络建设: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
只有建设先进的国家信息网络,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信息技术应用: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关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信息产业发展:这是国家信息化的支柱。
要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 对其它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
从管理、法制和技术等方面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制定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的原则制定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信息化建设24字方针,还要与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相一致,同时也要兼顾能与国际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相衔接。
其基本原则为:1、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建立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及信息化六个要素来制定。
同时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信息化六个要素与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构造反映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程度的完整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符合国情并适合国际间的比较世界各国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成为国家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国家间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工作。
因此,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也要考虑能与国家间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相接轨的因素。
3、要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在测算中国信息化水平及进行地区间比较的任务很急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在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一方面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以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使设计的指标不仅能客观地反映问题,而且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完成测算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4、要具有导向性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
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的效果等方面加以引导,使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可靠和可行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促进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尽快缩小与国际间信息化发展差距的基础之上。
三、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置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基础、详细的统计指标体系,使之成为了解信息化情况的基础数据库;二是建立综合、概括性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与分析。
目前,由于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很快,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发展方面尚未建立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体系;同时,由于国家信息化体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和指标还不十分规范,马上进入统计报表有一定困难;再加上统计报表本身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中国在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发展方面也尚未有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数据。
信息化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需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化而建立与不断完善、调整的新体系。
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统计体系的现状,根据上述确定的原则,本课题设置了一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这套指标体系设置了六个大类,共25个指标。
该体系主要用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间横向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纵向比较。
指标的数据绝大部分在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可以获得,个别没有的,做特定调查也比较容易获得,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与发展态势。
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四、中国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算方法根据上述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指标进行了初步的测算。
(一)、综合评分分析法1、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算方法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方法:上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II(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具体测算过程为:第一、对选择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筛掉相关性极高的指标,以避免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的份额,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第二、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进行规范,使量纲不同的各类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计算的数值。
第三、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评价与打分法。
这个方法一般用问卷方式,请研究该问题的有关专家进行打分,将专家打的分数综合平均后做为权重。
在信息化水平测算中,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15%, 信息网络建设16%, 信息技术应用18%, 信息产业发展15%, 信息化人才20%, 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效果16%。
在这里,权重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信息化人才”,体现人才是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第二级为“信息技术应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第三级为“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化发展政策”,体现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国家支持力度;第四级为“信息产业发展”,体现信息化发展的产业形态和结果。
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具体的指标开始,逐项分层加权计算,最后汇总得出结果。
其具体计算公式可表示为:其中,I I代表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n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个数, m表示信息化水平第i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P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 ij 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
2、信息化水平指数增长速度的计算综合评分法适用于测算某一年度全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指数与分类的六要素指数),测算出他们的基本水平与位次。
但是,要考察信息化水平发展状况,由于各年度指标数据的区间范围不可能完全一致,就会造成计算结果不可比,因此我们采用物量指标增长速度加权平均计算方法,来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的增长速度,即以选定的一年(基准年)为基期,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报告期与基期的增长速度,加权平均后逐层计算,得出比较年份信息化指数的增长速度。
并以基准年为基础,计算出其他有关年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在测算中,基准年份的选择和调整,可根据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以及进行国际比较等需要来确定,并通过换算使按两个基准年份计算的指数可以进行比较。
(二)、主成分分析法为了客观、准确地测算和比较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我们选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综合评分分析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1、测算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过程为:第一、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法来处理数据。
在对统计指标进行分析时,我们注意到选定的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