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点拨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二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单元测评:第二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

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落实到政治的措施上,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源于此。

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

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起码的保障。

其次,“省刑罚薄税敛”,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过此即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必须薄税敛。

第三,救济社会上的孤苦无援者。

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

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形成礼义之风。

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在早期儒家代表人物中,没有哪一位比孟子更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地位。

孔子讲过“民无信不立”的话。

孟子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就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孟子相信天命,但他把天命化为民意,认为这两者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用民本思想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天命论,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地位。

他引《太誓》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的感受和意志,体现了上天的精神,“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王只要能使百姓满意,就等于服从了天命。

孟子用民众的意志代表天命,从而限制君王的意志,“君权天授”变成了“君权民授”。

孟子提出了一个超越同时代人的口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个口号一经提出,便使社会震动,响彻了两千多年,成为批判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

这个“民贵君轻”的说法,在先秦诸子之中是极为罕见的,它肯定民众是国家的主体,对于君权至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按照孟子这一思想来设立政治体制,至少能发展出开明的君主立宪制。

这是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的思想源头之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单元综合测评2(有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_单元综合测评2(有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二)(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1.(2016·全国甲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

以美国为例,__①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②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③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④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

__⑤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⑥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解析】本题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我们可以首先确定逻辑关系相对清楚明确的几项。

④前后句之间应为并列关系,排除B、C两项。

⑤⑥所在句子句间为转折关系,A项“即使”与“然而”搭配不当,应排除。

故应选D项。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QQ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B.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C.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通过包机运输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先后四次向疫区国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D.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由故宫博物院牵头成立,其宗旨是以保护博物院的现有藏品、为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提供支持、扩大博物院的国际影响力为目的。

【解析】A项表意不明,可在“认为”后面加“的”。

B项搭配不当,可在“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前面加“提高”。

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其宗旨是”或“以……为目的”。

【答案】 C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春节刚过,啤酒巨头青啤、燕京“淮海战役”便拉开了帷幕。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试题卷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其未兆易谋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我世世为洴澼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B.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当:当作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埴:黏土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其无,有器之用当:连词,只有B.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其:代词,它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者:助词,……的(人)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而:连词,表修饰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

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

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5.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焉能(yān)譬如(pì)疾之(jí)B.弗能(fú)慈子(cí)诸侯(zhǔ)C.盗贼(zéi)兼相爱(jiān)墨子(mò)D.窃取(qiè)不禁(jìn)恶施不慈(wū)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当察乱何自起B.故不孝不慈亡C.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虽父之不慈子B.故亏父而自利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9.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子自爱,不爱父B.贼爱其身,不爱人C.凌万顷之茫然D.故攻异国以利其国10.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高二语文选修2第二单元周测试卷

高二语文选修2第二单元周测试卷

高二语文选修2第二单元周测试卷1—4题每题10分共40分1.下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讥诮.(qiào)迁谪.(zé) 羸.弱(léi)轩.辕(xuān)B.珪.石(ɡuī)相称.(chèn)灾难.(nàn)骸.骨(hái)C.睢.阳(suī)憔悴.(cuì)恻.然(cè) 牵累.(lěi)D.夙.愿(sù) 涿.鹿(zhuō)颍.水(yǐnɡ)佚.名(y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欢迎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胜利凯旋,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单位的数百人,不到6点就已经早早等候在停机坪。

B.漫画中,一位母亲被儿子踹出了家门,也从此踹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C..处于成长期、价值观有待成熟的中小学生盼望对人和事产生正确的认识,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犯错误而希望有机会从头来一次,本书提供了一次有趣味的模拟尝试。

D.通过上面的例子,说明上级在检查工作前通知下级提前做好准备的做法是不妥当的。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聊以志吾之乐尔B.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C.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D.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做5—8题(40分)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浔.阳(xún)枫.叶(fēn)纶.巾(lǘn)收敛.(liàn)B.黍.离(shǔ)管弦.(xuán)乍.破(zhà)天姥.(mǚ)C.幽咽.(yè)钿.头(diàn)收拨.(bō)霓裳.(shāng)D.裂帛.(bó)银篦.(bì)暂.歇(zàn)纤.云(qiān)A.枫.叶(fēng)纶.巾(guàn)收敛.(liǎn)B.管弦.(xián) D.纤.云(xiān)2.选出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组(D)①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②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③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⑤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选出与“熊咆龙吟殷岩泉”中的“殷”字用法相同的一项(B)A.栗深林兮惊层巅 B.云青青兮欲雨C.水澹澹兮生烟 D.日月照耀金银台“熊咆龙吟殷岩泉”中的“殷”作动词,枕响。

B.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4.对下列代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对此欲倒东南倾(赤城山) B.世间行乐亦如此(梦游天姥山的奇遇)C.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自称) D.我欲因之梦吴越(指越人对天姥山的介绍)A.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山)5.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暮来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是依然的意思) B.往往取酒还独倾..(独酌)C.为君翻.作《琵琶行》(翻,按曲编写歌词) 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A.暮来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是衰老的意思)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D)A.又闻此语重.唧唧满座重.闻皆掩泣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为.君翻作《琵琶行》C.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予左.迁九郡司马D.携来.百侣曾游去来.江口守空船A.重复;重新 B.写;替 C.东面;贬 D.都是助词,不译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D)A.①我从去年辞.帝京②莫辞.更坐弹一曲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①千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物②风流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C.①暮来朝去颜色故.②故.垒西边③君安与项伯有故.D.①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A.①辞别②推辞③告辞 B.①英俊的②杰出的③流风余韵 C.①衰老②旧原来的③交情 8.对下列各语句的修辞方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心灵的独白 1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检测: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心灵的独白 1 Word版含解析

散文部分第二单元心灵的独白单元检测1(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发轫.(rèn)鬼祟.(suì)证券.(juàn) 力能扛.鼎(ɡānɡ)B.界限.(xiàn) 谄.媚(chǎn)标识.(zhì) 自怨自艾.(ài)C.契.约(qiè) 蹂.躏(róu)爪.牙(zhǎo) 销声匿.迹(nì)D.泥淖.(nào) 血泊.(pō)骁.勇(xiāo) 差.强人意(chā)答案 D解析A项“券”读quàn。

B项“艾”读yì。

C项“契”读q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掣肘渔船新纪元弱肉强食B.发轫谄媚冷不防万事具备C.坐阵服帖忘年交陈陈相因D.振撼屈枉煞风景匿迹销声答案 A解析B项,“万事具备”应为“万事俱备”;C项,“坐阵”应为“坐镇”;D项,“振撼”应为“震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本次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车违法行为的攻坚战,目标任务明确,成绩可圈可...点.,群众满意度较高,这就为继续开展整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艺术培训是提高孩子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艺术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培训师资滥竽充数,让家长和学生无所适从。

C.近期举办的“守法、维权”案例图片展,展示了社区居民“小事讲风格、大事讲法律”的维权实践,活动旨在引导人们走出片面强调息事宁人....的维权误区。

D.在课堂上,为什么有的教师教学贫乏无味,有的教师却能左右逢源....呢?原因之一就在于,作为教师你有一杯水,还是有一桶水,抑或有一条源源不断的溪流。

答案 B解析A项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值得欣赏,值得赞美。

现使用范围扩大,常用于文艺体育类的新闻报道,又进而扩大到其他领域,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高二的学生在临近语文第二单元考试的时候,多做一些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可以查漏补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第二单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援万户侯明察秋毫急风劲草B.规矩流线形歪风邪气通宵达旦C.催眠及时雨寸草春辉防患未然D.签订护身符屈指可数语无伦次2.依次填入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作后盾,再加上事先了详细的计划和预案,才保证了“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

②对于这家电视台关于她偷税漏税的恶意炒作,她公开指出,这纯属。

③ 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他的初衷,对此他心中并不在意,但总有些怅然。

A.制定无稽之谈几乎/当然B.制定不刊之论简直/当然C.制订不刊之论简直/固然D.制订无稽之谈几乎/固然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继承发扬了拉美大陆古印第安各族文化(传统意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

)的传统,极富民族特色,成为当代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

B.陆小雅导演的“红衣少女”夺得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C.当年,乒乓健儿的多次独占鳌头,女排英雄的多次蝉联世界冠军,保卫祖国的英雄们谱写的一曲曲壮烈凯歌……都一次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D.天才的杜甫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突破载人航天技术,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

B.香港国际电影节自成立以来,尽管没有好莱坞大明星的参加,却一直是复活节期间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测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回銮.(jiàn)松篁.(huáng) 咫.(zhǐ)尺B.靛.(dìng)染哏.(gén)声掣.(chè)电C.乖.(guāi)张愀.(qiǎo)然谶.(chèn)语D.把袂.(jué) 萎悴.(cuì) 复戕.(qiāng)【答案】C(A銮:luán,B靛:diàn,D袂:mèi)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磨天碍日鬼魅妖邪卯酉星法B.皈依佛果回瞋作喜附葛扳藤C.三味真火石崖磷磷燧人钻木D.熯天炽地璀璨似锦一涤此垢【答案】D(A磨—摩,B瞋—嗔,C味—昧 )3.选出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 )A.我国的古典小说源于神话传说,历经笔记小说、传奇和话本,最后成熟并辉煌于章回小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其中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B.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

C.“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是说晋朝陆机和潘岳的。

D.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都是古典白话小说的典范。

【答案】D(《三国演义》的语言不是纯白话)4.下列名家言论,评论《西游记》的一项是( )A.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明]蒋大器) B.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清]章学诚) C.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鲁迅) D.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

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

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

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

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

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

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

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

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

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材料二: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

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

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

高中语文选修能力水平测试2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能力水平测试2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能力水平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至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同步检测:第二单元《聊斋志异》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同步检测:第二单元《聊斋志异》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聊斋志异》同步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璀璨..(cuǐcàn) 冥.思(mínɡ)朝暾.(dūn) 谶.语(chèn)B.汍澜..(wán lán) 梦寐.(mèi)愀.然(qiǎo) 恸.哭(dònɡ)C.花蕊.(ruǐ) 泫.然(xuàn)俨.然(yǎn) 创痏..(chuànɡyǒu)D.欷歔..(xīxū) 觇.视(chān)橐.(tuó) 悲恻.(cè)解析A项“暾”应读“tūn”。

B项“恸”应读“tònɡ”。

C项“创痏”应读“chuānɡwěi”。

答案 D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砍斫瞑想爱慕韦编三绝B.连袂嗜酒愀然秀外惠中C.璀粲泫然殉情得陇望蜀D.悲侧谶语朝暾助纣为虐解析A项“瞑想”应为“冥想”。

C项“璀粲”应为“璀璨”。

D项“悲侧”应为“悲恻”。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心刚昨晚代表影协表演了配乐诗朗诵,虽然年岁已大,但他器宇轩昂....,吐字铿锵有力,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往昔岁月。

B.利比亚驻华大使馆门前的国旗已经改弦易辙....,换成了反对派的国旗。

穆萨迪把国旗降了下来,面对记者采访他激动地喊:“游戏结束了!”C.除了每周精选的三场英超赛事直播外,我们还为您准备了精彩的比赛点播,浓缩精华的比赛集锦、令人拍案叫绝....的进球、让你捧腹不已的搞笑花絮。

D.在中国人的眼里,君子和小人是泾渭分明、判若云泥....的两类人。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话语,经常出现在各类道德文章之中。

解析A项,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

B项,改弦易辙: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2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单元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第二单元单元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国庆期间,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

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

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

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

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

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是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

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

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

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

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带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讫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

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

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认为的同情心源于自爱的观点。

根据儒家的观点可以推知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

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是经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分析。

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

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侧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

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

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

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

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单元质量测试卷二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单元质量测试卷二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单元质量检测二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云翥.(zhù)寰.宇(huán)庇.护(bì)蝙.蝠(biān)B.嫣.红(yān) 踱.步(dù) 酝酿.(niànɡ) 荻.花(dí)C.砧.声(zhēn) 梦魇.(yè) 咳嗽.(sou) 颤.抖(zhàn)D.眉梢.(shāo) 慰藉.(jiè) 纤.细(qiān) 枯槁.(ɡǎo)解析:B项,“踱”应读duó;C项,“魇”应读yǎn,“颤”应读chàn;D项,“纤”应读xiān。

答案:A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兹:此。

堪:忍受。

B.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恨:仇恨。

零:下落。

C.知误会前番书.语,人有病.,天知否书:信。

病:指内心隐痛。

D.今朝..霜重东门路,凄清如许..今朝:今晨。

如许:如此。

解析:恨:离愁别绪。

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安土重迁....,到外面发展。

B.他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后来却被自己网上的情人迷住,不听父母的劝告,竟义无反顾....地抛下妻子和儿女,远走他乡。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用水总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

解析:A项,“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与语境不符;B项,“义无反顾”褒词贬用,为了情人“远走他乡”不是正义行为;C项,用错对象,“血气方刚”是形容年轻人的,应改为“老当益壮”。

答案:D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制约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语文】高中语文第2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高中语文第2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关键字】语文第2单元质量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今天谈论旧体诗,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说不重视旧体诗,是“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事。

这说法,我很认同。

对中国人来说,诗很重要。

中国文化的原本,也就是诗。

贾平凹最近说,到了年纪,觉得《山海经》和《离骚》是一定要读的了。

这话很好。

我的意见是,中国人开始懂事的时候,就该读这两个。

《山海经》是中国的神话,它和西方的神话不同。

它是一种伟大的梦想,也就是说,它是诗。

还有《离骚》是中国人曾经写出来的最伟大的诗。

《山海经》和《离骚》,是相通的,两个都是诗。

而所有的中国人的文化,都是从这里生发的,也就是说,诗是中国人的初心,自然也是中国文化的初心。

譬如《诗经》和《尚书》,也不外是诗意的流连和焕然。

之后呢?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也就是诗的接连不断的开花结果。

有人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说文化也是进化的。

说这话的人,该是为白话文催生。

只是这话经不起议论。

唐是诗,宋词是诗余,宋词的本原,也是诗。

元曲也一样。

明清小说,也是诗。

譬如《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都是诗,而这些判词,演绎出一部《红楼梦》。

白话文出现以后,旧体诗依然存在,提倡白话文的鲁迅,在他情真意切的许多时候,也是用旧体诗,去写自己的温情和愤怒。

所以说,诗是中国人的初心,也因此,诗不会别离。

上面是说诗是民族修为,接下来说诗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修为。

李白是活在他自己的诗里的,这是他伟大的个人修为。

他的诗横绝四海,又足以游历千古。

只可惜他生得晚,唐代的天空毕竟没有先秦的天空苍苍茫茫,所以他的诗还不如屈原。

杜甫呢?在他死后被称为了“诗圣”。

他也是活在他自己的诗里的。

没有诗,就没有杜甫。

没有诗,杜甫的活法一定不一样。

后人说,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

说得对。

“史”和“史诗”是什么?就是后人读到的东西。

杜甫的“三吏三别”,当初应该没发表,读到的人应该不多。

所以说,即使是杜甫,诗也没有成为他手中的刀,而只是作为他高尚人品的修炼,只是他的个人修为。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上册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上册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上册新人教版第二单元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在正常状态下,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

当遇到重大或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响,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

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响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响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

从反响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响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

另一类反响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是留下创伤。

越是人格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响为主。

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响。

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

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

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

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藏、身体和心理储藏。

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别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

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成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局部的无能。

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

高二语文选修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点拨

高二语文选修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点拨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学校卧龙寺中学命题人孙虎林一、社科文阅读(共6分)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

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

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

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学校卧龙寺中学命题人孙虎林一、社科文阅读(共6分)中庸”辨析张岱年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

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

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

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

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

《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孔子尝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

这就是“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

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

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

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

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

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

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

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

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

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

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

”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

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6分)(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擅长B、必有事焉,而勿正正:预期C、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D、今日病矣病:生病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何以利吾国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寡人之于国也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

”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三、现代文阅读(一)(共11分)朱元璋删《孟子》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

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

一位是亚圣孟子。

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

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

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

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

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②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

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

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

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

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③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

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

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

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

④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⑤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

⑥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

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

⑦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入敢试探一个究竟的。

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

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

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

⑧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

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

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

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

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⑨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从这些话,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

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

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

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

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

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

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

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 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

⑩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

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

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

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

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孔孟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

B.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取缔《孟子》这本书。

C. 历代的皇帝均借助孔孟之道统治老百姓,尤以元明清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