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c1c9d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6.png)
高二上学期级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6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武侠文学起源于先秦史书中的游侠传记,后至唐传奇、宋话本中的剑侠故事,再到明清《三侠五义》等侠义、公案小说,渐成气候。
20世纪20年代,向恺然以一部《江湖奇侠传》,开武侠之神怪风气。
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武侠小说形成争鸣之势,最高成就归于王度庐等“北派五大家”。
每一次武侠文化的兴盛,都有其时代必然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金庸、梁羽生开创的新派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小说产生的语境是相似的,所谓乱世出豪侠,乱世亦出制造豪侠的文学。
彼时的香港,社会开放,文化自由,但这一方乐土,同时置身于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及英美等各方之间,各种势力在这里公开共存,暗相角逐。
在此社会文化语境下,个性解放、民族融合、无政府主义等现代意识出现在金、梁小说中,大大迥异于传统武侠文学。
此外,新派武侠小说的兴盛离不开《大公报》《明报》等报纸副刊的蓬勃发展。
报刊的经济属性,使得连载小说娱乐化、商业化、大众化意味浓重;而报刊也不可能放弃其意识形态立场,金庸的“家国情怀”渗透在《明报》及其武侠小说当中。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派武侠小说便已出现衰颓之相,香港武侠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出现下滑趋势。
不过,影视转化和对外传播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新武侠小说的生命。
20世纪60年代,“邵氏片”开启了港台武侠影视作品的黄金时代,张彻和胡金铨拍摄的武侠片,更是全面革新了武侠电影语言。
20世纪80年代,新武侠小说进入内地文学场,受到内地文人群体的追捧,尤其金庸小说,更是从一个通俗小说品种逐渐完成“经典化”蜕变。
讽刺的是,伴随着正统文学体系对武侠小说的接纳和认同,它与大众读者的距离却越拉越大。
武侠文化兴于时,亦衰于时。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个人焦虑感日益加重,导致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
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fb534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f.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 càn)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B. 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C. 莲花(lián huā)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D. 突兀(tū wù)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比赛,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B.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 在这次活动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D.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的活动被迫取消了。
3. 下列诗句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C.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4. 下列成语中,出自《诗经》的一项是:A.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爱国之心,如日中天;报国之志,如磐石之坚。
B.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青春似火,热情似血。
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6. 下列词语中,属于多义词的一项是:A. 知识B. 美丽C. 高兴D. 智慧7.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你难道没有发现,他的成绩一直在进步吗?B. 这样做,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C.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D. 这样的错误,难道还会犯吗?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青天白日,晴空万里。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75d60d915f804d2b16c1d8.png)
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禳祓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高二上期末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期末语文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09641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e.png)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畅游畅快漫步漫不经心B. 拂晓装模作样碍手碍脚赴汤蹈火C. 落魄胆大妄为风驰电掣青出于蓝D. 稳如磐石鸿毛沐浴筹码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坚定了继续前进的信心。
B.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的活动被迫取消,这让大家感到非常遗憾。
C. 他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D. 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堪称班级的佼佼者。
B. 眼看比赛就要开始了,他还在那里冥思苦想,真是大敌当前,临危不惧。
C. 她的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堪称一篇佳作。
D. 这位企业家敢于创新,勇于拼搏,在商海中乘风破浪,一路高歌猛进。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我有一个梦想”,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的演讲中这样说道。
C. 他看了这部电影,觉得非常感人,以至于感动得热泪盈眶。
D. “这个计划太冒险了,我不同意”,李明坚决地说。
5. 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残缺的一项是()A. 在我国,每年的植树节,都有很多志愿者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B.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C. 最近,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导航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秋水长天、鱼翔浅底的景象。
7. 《阿Q正传》中,阿Q因被赵太爷打了,感到很生气,于是说:“______”。
8.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判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588c2dfc4ffe473368ab60.png)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
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
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
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为你加油!【一】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9daef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6.png)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恣意妄为明察秋毫一愁莫展B. 锲而不舍金榜提名锲而不舍C. 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笔耕不辍D. 风声鹤唳声名狼藉饕餮盛宴2.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精力充沛,真是老当益壮。
B. 他说话总是言过其实,让人难以置信。
C. 他做事总是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
D. 他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但实际行动却很少。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是一篇好文章。
D. 他因为迟到了,所以被老师批评了。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停地工作。
B.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C. 他的心情像乌云密布的天空。
D. 以上都是。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喜欢唱歌、跳舞、画画。
B. 他不仅喜欢唱歌,还喜欢跳舞和画画。
C. 他喜欢唱歌,也喜欢跳舞,更喜欢画画。
D. 他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画画。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C. 太阳懒洋洋地升起。
D. 以上都是。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嗓门大得可以震天动地。
B.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C.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D. 以上都是。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A. 难道你不觉得他很帅吗?B. 他真的不帅吗?C. 他帅不帅?D. 他帅吗?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到学校?B.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到学校,难道他不知道可以多睡会儿吗?C.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到学校,难道他不累吗?D. 他为什么总是这么早到学校?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A.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写作。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82568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5.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6分)1.(9分)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
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
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剌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
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8da5d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1.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震耳欲聋B. 青涩油光可鉴C. 莲步轻移震古烁今D. 惊鸿一瞥融会贯通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B. 环保意识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强烈。
C. 他的演讲富有激情,使全体同学深受感动。
D. 她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这让她感到非常高兴。
3.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表达生动的一项是:A.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 下列作家中,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是:A. 莫言B. 巴金C. 郭沫若D. 老舍5. 下列成语中,出自《庄子》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B. 狐假虎威C. 画龙点睛D. 指鹿为马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代表作。
C. 《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
D.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代表作。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B. 她的声音如黄鹂般清脆。
C. 这本书像一座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D. 他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8. 下列词语中,含有“水”字的一项是:A. 河流B. 沙漠C. 森林D. 高山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中的花朵在微笑。
B. 风儿在轻轻吹拂着湖面。
C. 月亮在夜空中闪耀。
D. 蜜蜂在花丛中忙碌。
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B. 她的歌声美妙动听。
C. 他的力量大得惊人。
D. 这场雨下得非常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庐山谣》的作者是______,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2.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高二上期末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期末考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8c06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9.png)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瑰宝(guī bǎo)悠然自得(yōu yán zì dé)B. 残羹冷炙(cán gēng lěng zhì)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o luàn)C. 蕴含(yùn hán)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D. 惊愕(jīng è)水落石出(shuǐ luò shí chū)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他的勤奋刻苦,使得他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B.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进了友谊。
C.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星星点点,像是夜空中撒满了珍珠。
B. 他的眼睛如同两颗明亮的星星。
C. 她的笑声如同一阵春风。
D. 这座城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B. 我很喜欢听他讲故事,尤其是关于那座古城的传说。
C. “这个方案怎么样?”“很好,我完全赞同。
”D.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5.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他的脸色苍白,嘴唇颤抖,显然非常害怕。
B. 她的歌声如同夜莺,婉转动听。
C. 他的动作迅速,准确无误,仿佛受过专业训练。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
6.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从不轻易放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变换后:他轻易不放弃,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放弃。
B. 原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6985b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45.png)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63bf0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c.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5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
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
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
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
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
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
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
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
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有答案
![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34d0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4.png)
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对于汉末的“清议”,刘勰从中吸取了重视人物操守的所谓“骨鲠”的观念。
对于魏晋的人物品藻。
他吸取了“骨”与人的气质、个性、才能相关的思想,并且直接把人物品藻中的“风骨”这个概念引入了文学理论。
但是,刘勰所赞赏追求的“风骨”不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那种超脱玄远、不以俗务经怀的“风骨”,而是由《易传》而来的崇尚“刚健”的“骨”。
刘勰一反玄学的理想,把“刚健”与“风骨”结合起来,高扬了一种和魏晋玄学不同的审美理想。
这是他的“风骨”论的重要特征,也是他的重大贡献。
刘勰所说的“风骨”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来看,极大地发扬了儒家美学所具有的积极入世的精神。
刘勰最为服膺的儒家思想,是荀学——《易传》这个分枝的思想。
也正是在这一分枝中。
儒家的入世精神得到了它可能得到的最为积极、健全的表现。
当然,刘勰的儒家思想不可能脱离孔、孟,但由于刘勰实际是站在荀学这一分枝的思想立场上,因此他的思想又和孔、孟有所不同。
自汉代以来,由孔子而来的所谓“温柔敦厚”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在《文心雕龙》中也有表现。
但在另一方面,刘勰的“风骨”论赞美“翰飞戾天”的鹰隼的“骨劲而气猛”,称赏“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又是同“温柔敦厚”之旨难于相容的。
刘勰对“风骨”的“刚健”“骨鲠”的要求,显然同孟子赞美“浩然之气”的“至火至刚”以及“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精神有关,但两者又有不同。
这种不同,实际也就是荀学与孟学的不同。
站在荀学立场的刘勰称赏感性物质的自然界的丰富多样的美,鲜明地要求美与真的统一,与轻视外在物质世界,强调通过主体心灵的活动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孟子很不一样。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7d700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a.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带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7486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e.png)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同时,传播民主与科学理念,并持续关注青年教育问题。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新青年以“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为标准,新文化阵营为此提出要办“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青年,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②中国传统教育弊端丛生,许多仁人志士将目光投向了同时期发达的西方国家,结合了当时的国内情况提出新的教育思想。
1912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包括:实利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
同时,陈独秀的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教育思想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新文化运动阵营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主张对青年进行全面的教育,以培养革命的后备军。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学校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就要改变,首先,在学校制度上,蔡元培提出了大学改制,北京大学基于现实状况进行了扩大文理二科、停办工科等内容的改革,避免了不同层级的毕业生岗位互相龃龉,最大限度让青年回馈社会,之后其他大学陆续改制。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摒弃旧的灌输式教育,要以传授为手段,学习为目的,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旧教育,启发学生学习。
③在教育内容上,第一,在德育上提倡新道德。
陈独秀认为“孔子倡导的价值观念与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和公民社会的目标无法适应”。
因此新文化阵营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抨击,倡导学习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
《新青年》杂志自1918年第4卷实行改版为白话文,通过白话文摧毁文言文代表的封建观念,让国人逐渐接受新观念,打破建立在儒家话语体系上的封建政治、思想。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05285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5.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里仁》)(2)故有之以为利,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第十一章)(3)__________________,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提问时,指出可以终身践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指明其具体的行事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各项语言表达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2分)A.《红楼梦》后四十回历来被世人所诟病,因为它是后人续写的,B.宝玉只要与整个封建家族决裂,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
C.《红楼梦》是人们公认的经典,所以被高中教材选定为必读书。
D.“金陵十二钗”都以悲剧结局收场,只有李纨、巧姐得以幸免。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在2023年新一轮榜单中,上海老字号数量依然名列全国各省份榜首。
但仍有一些耳熟能详的上海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
由此,如何与时俱进地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依旧是上海老字号难以回避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要求老字号所构建的文化认同,必须与当下的审美认知和物质需求相统一。
①然而文化认同难以维系当代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②消费者对于老字号的文化认同来自民俗活动的开展和生活观念的承袭③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所属文化的价值肯定和心理上的归属感④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存在过时土气的刻板印象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78014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1.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高二年级(上)期末测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
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
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
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
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
一个诗人,如果只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
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
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
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
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射出诗歌的光芒。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16f3e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5.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 9 5 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一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 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c72cc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d.png)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一群人,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他们是农民。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农民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希望”中的“丈量”,指用步子量土地,形容农民辛勤劳作,热爱土地。
B.“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甚至被一些人误解和轻视”中的“甚至”,表示农民形象模糊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
C.“农民的形象却逐渐模糊”中的“模糊”,指农民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变得不清晰,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D.“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默默奉献”中的“默默”,形容农民辛勤劳作,不为名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讲述了农民在我国大地上辛勤劳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B.文章通过对比,展现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模糊和被轻视的现象。
C.文章旨在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尊重农民,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D.文章中并未提及农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3)下列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农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化。
B.文章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C.文章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D.文章运用了抒情手法,表达了对农民的敬佩和关爱。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农民这一群体的认识。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应该如何关注和尊重农民?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语文上册
![高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344fe5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9.png)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窥视沉湎毛遂自荐B. 漫不经心贻笑大方窃窃私语C. 豁然开朗恣意妄为欣欣向荣D. 奋发图强纵情任性真心实意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与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C.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D. 他对这个问题已经了解,但还不敢确定自己的看法。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了超凡的技艺,令观众叹为观止。
B. 她的性格很内向,总是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
C. 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内容丰富,读起来引人入胜。
D. 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这次考试更是名列前茅。
”B. “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梦想。
”C.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D.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我非常喜欢它。
”5. 下列各句中,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差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同阳光一样温暖,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
B. 她的声音如同夜莺一样动听,让人陶醉其中。
C. 他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样深邃,让人敬佩不已。
D. 他的爱心如同春天一样温暖,让人感到生命的希望。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6. 《背影》一文中,父亲送别儿子时,背影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答案:父爱如山,深沉而伟大。
7. 《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答案:荷叶、荷花、露珠、月光。
8. 《离骚》中,屈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对理想的追求。
9. 《赤壁赋》中,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答案:比喻、夸张、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 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 狼吞虎咽( yān)针砭时弊(biǎn)聒噪(guō)懵懂(měng)B 力能扛鼎( káng)数见不鲜( shù)暮砧(zhēn)洿池(kuā)C 东船西舫( f áng)歆享(yīn)宵柝(tuò)贿赂(lù)D 瞠目结舌( ch ēng)心宽体胖(pán)谄媚( chǎn)度长絜大( xi é)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 自怨自艾( yì)锲而不舍( qi è潸然泪下( sh ān)如火如荼(t ú)B前仆后继( pú)翘首远望( qi áo)拾级而上( shí断瓦残垣( yuán)C屡见不鲜( xi ǎn)揠苗助长( yā)因噎废食( yē)日臻完善( zhēn)D为虎作伥( ch āng)奄奄一息( yān)鳞次栉比 (ji é)弄巧成拙( zhu ō)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精神涣散火中取粟良辰美景明察秋豪B 功亏一匱墨守成规不可明状情投意合C 再接再厉黄梁美梦棉里藏针鸦雀无声D 天伦之乐飞扬跋扈轻歌曼舞美轮美奂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貌和神离各行其事广袤踌蹰B 瞋目杯盘狼藉甘拜下风百无聊赖C 反馈殓声屏气慢不经心别出新裁D 寒喧五采斑斓头晕目眩戳穿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
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万人。
D.随着大运会的日益近,深圳随可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展志愿者采的广舞台。
二、( 9 分,每小 3 分)文陶“文”、“ ”作的念范畴,源自《·雍也》:“子曰:‘ 文野,文史,文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 ,后世者一般早在先秦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孔子所的“文”,指的是外形式的文采。
孔子所的“ ”,有人指内在,即内容;有人仍然是指形式表的朴无文;也有人两者其是相通的,表形式的朴无文,是由内容的朴所决定的。
“彬彬”,或“文相半之貌”,或“文也”,或“美盛”之,文彬彬,即文并茂。
尽管后人有歧,但孔子提倡“文彬彬”,就是文一,无疑。
文与的关系,既有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就一性而,必有其,方有其文,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而生极或消极的影响。
就构成了文中的文一。
先秦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 ”的立加以化的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有所不同,但都表重文,甚至持“文”之。
“文”被看作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物,他要求去文就。
一极端化的“文” ,影响不及儒家文的“文” 一。
代的雄承和了孔子文兼的思想,只有“ ”、“”相副,才能体君子范,文彬彬合乎礼。
魏晋南北朝期开始出重文的向,特是六朝的文学作,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六朝人把“文”概念引入文学域,文与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它之的立一关系。
刘勰把“文”的一关系看作是推文学作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上努力概括“ 文化”的史潮流和美律,以期文作及其理批的健康展。
魏晋南北朝的文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美价,使中国古代文学自的代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文学》中指出文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理深者便于用,文者宜于咏歌”,“气理其,清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文彬彬,尽善尽美矣。
” 他所称“文”,括了南北二地文学格和尚好的不同,取短,以达“文彬彬”的完美境界。
是文中“文”内涵的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文,主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而文不自至。
清代的“文”念,多在前人的基上沿和展。
王夫之《古》卷五云:“文以立,文宣。
”“ ”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
“ 近内而文近外,可生文而文不能生”。
但是“文”也不是“ ”的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 文宣”,就是“ ”待“文” 的意思。
是前人文念的沿。
由于“文”与“ ”作文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性和多性,“文”有又可指格和尚,其中包括代尚、地方尚、文体特征和个人格等,是前人文念的丰富和展。
清代古文复,古文家大都突出的重要。
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
”章学在《文史通·言公》中甚至:“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之,中国古代“文”理的深化及其所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展的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意。
(《文学理基本》有)8.从原文看,下列“文”“ ”的表述,正确的一是()A.“文”“ ”作的念范畴,源自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
B.孔子所的“文”是指外形式的文采,孔子所的“ ”指的是内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彬彬”,中国古代自至清也都文的等地位。
D.文与的关系,既有一的一面,也有立的一面,就构成中外文中的文一。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是()A.后世者早就在先秦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相同,都表重文,甚至持“文”之。
C.魏晋南北朝的文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代的到来。
D.“文”有又可指格和尚,是文中“文”内涵的展。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是()A.儒家文受孔子影响,文一,文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的一关系,他在理上的成就,来了文作及理批的健康展。
C.清代古文复,古文家大都突出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等。
D.中国古代“文”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意。
“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存于文。
三、本大11 小(下面文言文,完成22 分)11— 14 ( 10 分)。
伯克段于鄢()《左》初,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之。
共叔段,欲立之。
亟于武公,公弗。
及庄公即位,之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 京,使居之,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曰:“姜氏何之有!不如早之所,无使滋蔓。
蔓,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弟乎”公曰:“多行不必自,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于己。
公子曰:“国不堪,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事之;若弗与,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以己邑,至于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甲兵,具卒乘,将。
夫人将启之。
公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曰:“ 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称伯,失教也。
之志,不言出奔,之也。
11.下列加点字的解有的一是( 2 分)A.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受惊B.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合乎法度C.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堪:承受得住D.可矣,厚将得众厚:仁厚12. 下列各加点的的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 2 分)A.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不如早为之所B.生庄公及共叔段无庸,将自及C.初,郑武公娶于申亟请于武公,公弗许D.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13.下列各项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分)A.本文段略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详写的是两兄弟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
B.郑伯认为制这个地方十分险要,会危及共叔段的安全,所以不愿意给共叔C.姜氏厌恶庄公,宠爱共叔段,并为共叔段争取到了京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D.祭仲反对姜氏和共叔段的所作所为,庄公表面容忍,心中早有防备。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4分)(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 19 题。
(12 分)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也。
翻少有志操,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
家于临川,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
居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
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
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
尝以车猎去家百余里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徒步而归而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
由是士庶咸敬贵焉。
尝坠刀于水,路人有为取者,因与之。
路人不取,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得!”路人曰:“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
”翻知其终不受,复沉刀于水。
路人怅焉,乃复沉没取之。
翻于是不逆其意,乃以十倍刀价与之,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
——《晋书·隐逸》注:向:如果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辞州郡辟及贤良之举辟:征召B. 经年无主,然后乃作经年:一年C. 路人不取,固辞固:坚决D. 翻于是不逆其意逆:接受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A.州郡辟及贤良之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徒步而归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C.乃复沉没取之屠乃奔倚其下D.其廉不受惠,皆此类也其皆出于此乎17.上文中反映郭翻自甘淡泊的一组句子是( 2 分)①辞州郡辟②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③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④道中逢病人,以车送之⑤渔猎所得,或从买者,便与之而不取直,亦不告姓名⑥复沉刀于水A. 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18.把下面的两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 4 分)( 1)稻将熟,有认之者,悉推与之。
( 2)尔向不取,我岂能得!19. 用“ / ”给下面的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