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评述

合集下载

关于语言及思维之关系思索

关于语言及思维之关系思索

关于语言及思维之关系思索一、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发生和起源1 思维和语言在起源上并非同时。

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共生论”和“分离论”两种对立观点。

“共生论”把两者的关系视为互相依存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产生的关系;而“分离论”则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二者相互独立,可以分离。

我们认为,“共生论”者主要是由于被人类思维和语言目前发展阶段中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蒙蔽’,忽视了思维和语言的发生和起源历史。

据目前研究史料来看,人类的历史较之地球的历史就像地球较之宇宙一样,十分短暂。

从广义来说,在发生和起源上,思维和语言都是在人类劳动和工具制造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是人类大脑进化的结果。

但是,他们的发展过程却并非同步。

另外,从人类个体发展来看,在儿童的有声语言发展中存在前语言阶段,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也存在前语言阶段。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仍然存在无需语言外壳的思维。

2 至于动物是否有思维以及动物思维和人类思维的区别,可以说,动物也有某些属于人类类型的萌芽状态的思维,不过属于刺激反映式的简单思维。

从人类思维起源意义上来说,人类也具有动物的一切本能性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也是从这种低级思维发展过来的。

人类在创造声音和文字符号之前,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

在劳动和工具制造的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和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人类最终区别于并超越其他动物,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宰。

而且,由于有语言的帮助,人类的思维达到了具有抽象能力的、符号化的高级水平。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1 思维决定语言。

有史以来,思维与语言关系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从古希腊柏拉图的“思维就是无声的语言”,到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只是思维的符号,思维不等于语言”观点,一直到现代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决定论。

Whorf认为,语言支配思维,是思维的塑造者,持不同语言的人对宇宙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作者:王小潞李恒威唐孝威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摘要]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吧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

“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然分开。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因此有必要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来阐述人类思维的两种形式: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关键词]语言;思维;语言思维;非语言思维[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029—08语言和思维关系是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神经科学家,甚至是人工智能计算机专家关注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无懈可击的说法。

本着这—现状,笔者试图从探讨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的角度来认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了解人类认知本身。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历史上曾经存在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以往关于思维与语言的研究表明,从古至今提出的所有理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与语言的同一(identification)或联合(fusion),另一方面则是同样绝对的、几乎是形而上学的分离(disjunction)和隔离(segregation)。

无论是用纯粹的方式表示上述两种极端理论中的任何一种理论,还是把两者接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中间立场,都处在两极之间轴的某一点上,一切关于思维与语言的理论都跳不出这一圈子。

”(一)语言与思维“等同说”“等同说”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合而为一,不可分离的,即没有语言的思维和没有思维的语言都是不存在的,“等同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Plato)。

他认为,思维如同一种会话,当心在思考的时候,它就是对自己说话,判断就如讲出来的陈述,是无声的、只对自己发出而已。

语言对非语言思维的影响及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语言对非语言思维的影响及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语言对非语言思维的影响及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语言遍布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语言既是交际的首要手段,更是思维的工具。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颇有争议。

如今,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已放弃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和语言与思维相互独立这两种极端观点,承认既存在不可脱离语言的思维(语言思维),也存在可脱离语言的思维(非语言思维)[1]。

那么,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语言对非语言思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民族教育有哪些启示?笔者就上述问题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语言思维是指是人类借助语言这种工具进行思维的一种心理现象。

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理性的、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思维是思维中最成熟的思维,因此,抽象思维多用语言进行。

语言思维不仅指自然语言(形、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思维,还涵盖手语和盲文这两种特殊语言思维,其功能类似于自然语言思维,且区别于非语言思维。

非语言思维是指独立于语言之外的思维。

形象思维和副语言思维都属于该范畴。

前者建立在人类感官印象之上,能更全面地映射客观世界和构建思维。

后者在人们的非语言交际中大量存在,如可以传递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以及其他身体动作构成的身势语等。

国内对非语言思维的提法较少,且鲜有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笔者就国外对语言差异影响非语言思维过程的相应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其对民族教育的启示。

二、语言影响非语言思维的研究近年来,语言影响非语言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特征形式的加工、经历的共享、社会关系和共享思维过程的形成这几个方面。

实证研究表明,在语言影响下,各种文化表现出不同的非语言思维过程。

(一)语言对语言特征形式加工的影响语言的使用需要通过加工语言特征形式有关的各种感知和认知活动来实现。

研究表明,语言书写方向差异会导致视觉浏览偏爱方向的文化差异。

如英语从左向右写,操英语者则习惯从左向右浏览阅读。

关于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与语言》的内容简介

关于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与语言》的内容简介

关于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与语言》的内容简介邓小雄前言本文从整体介绍以及每一章共八个方面对俄国(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教育学名著《思维和语言》进行介绍,以便读者在阅读时先从整体上了解本书的精华和概貌,有利于教育学或心理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从整体上对原著的理解和把握。

整体介绍《思维与语言》是俄国著名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学说创始人维果茨基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作品刊布于1934年维果茨基逝世后数月。

本文介绍的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李维翻译的版本。

《思维与语言》研究的是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思维和语言的相互关系。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问题与方法、第二章皮亚杰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理论、第三章斯特恩的语言发展理论、第四章思维和言语的发生之源、第五章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第六章童年期科学概念的发展、第七章思维和言语。

但所有部分都指向一个中心任务,是对思维和言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发生学分析。

1 第一章提出问题并讨论方法作者认为思维与语言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尚未得到应有的注意,心理学必须把这些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作为主要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而非仅仅对所有功能的普遍内在关系作出假设。

以往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存在着错误,他们把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两个显然不同的过程之间一种机械的外在的联系。

作者认为应该采用“单位分析法”来进行研究。

并认为言语思维单位可以在词的内部,即词义中找到。

因此,只有在词义中,才能找到思维与语言之间关系问题的答案。

在探究言语思维的本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方式是语义分析—研究这个单位的发展、功能和结构,它包含了思维和言语的相互关联。

维果茨基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概括为: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

2 第二章对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理论进行批判分析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联系儿童逻辑特征的纽带是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这种中心主义在发生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处于我向思考和定向思考之间的中间位置。

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

一、语言是什么?首先,在论文的开始,我想先谈谈什么叫语言,这是个貌似简单却很复杂的问题。

语言是什么?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认识自身的问题。

由于时代不同,世界观和研究方法不同,人类多他做出不同的回答。

对人类语言的概念和语言的探究,可以追溯到纪元前,婆罗门教人把语言看作神。

在纪元前1500年写成的《吠陀》中,语言被说成母牛,呼吸是公牛。

有语言和呼吸产生了人心。

在婆罗门教的眼中,牛是神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他不再是神秘莫测、魔法无边的神话今天,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看法是: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或是重要的交流工具。

乔姆伊斯对其的定义很有代表性。

他在1957年的《句法手段》中说“从现在起,我将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句子的一个集,每句句子都有一定长度,并由一组有效地要素构成”然而,如果我们把远方到人类社会的背景中去加以考察,把它看做一种文化现象、社会活动,我们就能发现他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我也坚信语言和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联系。

萨皮尔曾经说过“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或明或暗的包含着交际。

”这一预言管的扩大和更新正是符号学确立的思想基础,而符号学的确立为更加自觉、科学的研究人类文化现象的功能和结构指出了方向提供了武器。

从这一点上看,语言学在学科中显示了指导作用。

正如皮亚杰所说“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究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学科中最先进而且对其他各种学科有重大带头作用的学科”他的重大贡献在于为建立思维的模型,发展认识论奠定基础。

根据:《圣经》的“创世纪”,人的语言始于上帝让亚当命名万物,这虽是神话,但起码包含了语言起源可能性的一种解释。

而“命名”正是人得“给予意义”的创造性活动之一。

这种床咋有眼的过程意味着人类人是万物的存在,确定他们与人自身的关系,判断他们的价值,并把它们编入自己的自己的文化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学者提出了“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干脆有些学者就说“文化就是语言”这种论断也许过于偏激,但是语言在整个民族文化的体系中的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

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

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美国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的《论语言、思维和现实》一书,重新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沃尔夫在该作中提出的假说,即语言对思维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挑战了传统语言学和心理学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看法。

本文将概述沃尔夫的主要观点,分析其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影响,并探讨其假说在现代研究中的实证支持。

本文还将反思沃尔夫假说的局限性,并讨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解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二、沃尔夫的语言与思维观沃尔夫在他的《论语言、思维和现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即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塑造我们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

他认为,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和词汇选择等都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沃尔夫的这种观点被称为“沃尔夫假说”或“语言相对论”,它挑战了传统上认为语言和思维相互独立或仅通过翻译关联的观点。

沃尔夫认为,语言的结构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某些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会强调事物的某一面,而其他语言则可能强调另一面。

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在思考相同事物时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沃尔夫进一步指出,语言不仅影响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看法,还影响我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沃尔夫还强调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动态关系。

他认为,语言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也在不断地塑造语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语言和思维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沃尔夫认为,要真正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就必须从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待它们。

虽然沃尔夫的观点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他的研究为我们重新审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剖析沃尔夫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和表达我们的认知世界。

这种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再认识对于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以及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述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与思维

评述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与思维

评述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与思维作者:万棒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9期内容摘要:普遍联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审视世界得到的基本观点,并且同样适用于语言学中语言与思维这一问题。

通过仔细地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思维的要素、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意义是思维和语言的联接点这三个方面。

本文也主要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述,既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做出的理论贡献,又以科学辩证的眼光提出其理论存在的不足作为补充。

关键词:语言思维要素直接现实联接点一、关于语言是思维的要素1.马克思认为语言构成思维并且表现思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是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

对于这一理论表述,可以从思维的构成以及思维的外显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思维的构成角度来看,语言是构成思维的要素,即思维主体通过内部语言进行思维。

从思维的外显角度来看,语言又是表现思维的工具,即思维主体通过外部语言来表现思维。

2.关于“语言是思维的要素”的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要素“这一理论表述因其所具有的论据支撑而得到普遍认可,但是细细分析,却发现这一理论表述存在问题,就此提出一点质疑。

关于什么是要素。

要素是事物必须具有的实质、本质或组成部分,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既然认为语言是构成思维的要素,那么语言与思维就具有不可分割性,无论是思维的形成过程还是思维的表现过程都必须有语言的参与。

从思维的形成过程来看,没有语言,思维能进行吗?要解答清楚这一问题可以考察思维和语言起源的先后顺序,也即是思维先产生还是语言先产生。

如果是思维先于语言产生,那么就可证明没有语言,思维仍可以进行。

据研究资料显示,人类产生于约三百万年前,而有声语言最早也只是产生于二三十万年前左右。

在有声语言产生以前,人类已经有了很长的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历史,并也已经经历了由只会制造简单粗糙工具的早期直立人过渡到会制造复合复杂工具的晚期直立人这一历史过程。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间题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它决定着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长欺以来,学术界不断地对这个论题进行探讨。

如今学术界一般有几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各自独立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同一的,即离开了语言人们无法理性思维。

还有一种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但不是同一的。

这几种观点都各有其正确性。

想要弄清这几种观点,首先要了解语言与思维的本质与发展。

关键词:语言思维就语言的生成、习得和发展而言,从19世纪到现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就语言的本质而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语言与思维没有根本区别,二者都可归结于言语习惯;言语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外显方式,称为外显习惯;思维是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内隐方式,称为内隐习惯。

另一位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从操作条件作用的立场出发,对华生的言语和思维观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言语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它与其他行为一样都受制于环境,并通过言语间接地作用于环境,最终由环境来表现出行为的结果。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他著名的“语言获取装置”他认为人的大脑里先天就有一种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和“语言获取装置”,这个“装置”的“开关”在后天的环境作用下被“启动”后,大脑中的“普遍语法”就朝着特定环境所需的“特定语法”规则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种族或民族的儿童能够获取母语的原因所在。

而什么是思维? 其本质是什么? 所谓思维,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借助言语(或肢体语言,如手势语)、表象或行为对客观的感知、联想所形成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

这里的高级认知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及其内在和外在联系的心理反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对通过各种感观器所获取的大量信息(符号的或非符号的)进行解码与整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加工与组织工作,在自身的语言结构和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利用已有的经验、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把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其外部形式加以联系,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果。

三种语言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三种语言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三种语言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长期以来极为关注的问题。

总地来看,目前,围绕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主要发展出三大语言观:交际观、认知观和温和的认知观。

目前,提出温和的认知观的典型代表是Carruthers,我们也可以将他的理论称为认知语言观的模块说,他的观点为解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注入了新的力量。

二、交际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交际观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大于语言。

Pinker在其1994年发表的The Language Instinct一书中曾说过,思想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他在书中提出了关于心语的设想―人们不是用语言来思维的,我们的思想是寄宿在大脑的某个无声的媒介―Mentalese之上,只有在我们需要跟别人沟通时,才以语言的形式出现。

心语独立于自然语言,甚至不受自然语言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自然语言有很多缺陷,而我们的思想却可以正常运行的原因。

Pinker颇为得意的证据,是不会说话的婴孩和没有语言的动物类,如猴子,都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

三、认知观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解读认知观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思维不可能离开语言。

Wittgenstein在Thinking一文中表达了语言与思维同一的思想。

思维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就是语言使用。

想象正常情况下,当我们边说边想,我们一般不会说思维比语言来得更迅速,而是思维和语言表达同时进行。

那闪电式思想又如何呢?闪电式思想与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数学公式与按照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得数之间的关系一样。

Bickerton在1995年发表的Language and Human Behavior一书中提到,假设思维用意象,而不用语言,那让我们来想象一只猫蹲在草席上,但是我们真能做到吗?这是一只怎样的猫,是胖是瘦,胡须是长是短?不,它“仅仅是一只猫”。

但自然界里没有“这样一只猫”。

因此,那种“我们先有自然界的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来表达”的说法是错误的,恰恰是语言勾画了自然界的图像供我们来思维和交流。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

中西方语言思维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障碍之一。

本文将从中西方语言思维的角度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解决之道。

一、中西语言思维的基本差异1. 逻辑思维的差异在西方语言中,逻辑思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强调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

西方人在交流时注重讲究清晰、逻辑和条理,喜欢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推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强调的是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的联想和感悟。

中西方在交流时往往存在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2. 言语表达的差异中西方的语言表达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文中,由于词语的意义常常是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的,因此中文的表达往往更加含蓄和委婉。

而在英语中,由于词语的意义通常是直接表达的,因此英语的表达往往更加直接和清晰。

这种差异也容易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1. 理解上的障碍由于中西方语言思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存在着理解上的障碍。

当西方人在交流中强调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时,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思考整体的联想和感悟,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容易导致交流双方的误解和沟通的不畅。

2. 沟通方式的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语言思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方式上的冲突。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语言表达可能显得太过含蓄和委婉,不够直接和明确;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语言表达可能显得太过直接和干练,缺乏情感色彩和人情味。

这种差异容易让跨文化交际变得困难和复杂。

1. 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语言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语言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掌握对方的语言思维,尊重并包容对方的表达方式,以促进交流和理解。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作者:王小潞李恒威唐孝威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摘要]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吧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

“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然分开。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因此有必要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来阐述人类思维的两种形式: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关键词]语言;思维;语言思维;非语言思维[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029—08语言和思维关系是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神经科学家,甚至是人工智能计算机专家关注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无懈可击的说法。

本着这—现状,笔者试图从探讨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的角度来认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了解人类认知本身。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历史上曾经存在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以往关于思维与语言的研究表明,从古至今提出的所有理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与语言的同一(identification)或联合(fusion),另一方面则是同样绝对的、几乎是形而上学的分离(disjunction)和隔离(segregation)。

无论是用纯粹的方式表示上述两种极端理论中的任何一种理论,还是把两者接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中间立场,都处在两极之间轴的某一点上,一切关于思维与语言的理论都跳不出这一圈子。

”(一)语言与思维“等同说”“等同说”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合而为一,不可分离的,即没有语言的思维和没有思维的语言都是不存在的,“等同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Plato)。

他认为,思维如同一种会话,当心在思考的时候,它就是对自己说话,判断就如讲出来的陈述,是无声的、只对自己发出而已。

中班语言发展中的语言思维

中班语言发展中的语言思维

中班语言发展中的语言思维随着孩子的成长,语言能力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中班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迅速,他们开始理解和运用更加复杂的语言结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班语言发展中的语言思维。

1. 语言思维的定义和特点语言思维是指在使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时所呈现的思维活动。

它是一种将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过程,通过语言来塑造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中班阶段,孩子的语言思维逐渐从简单的单词组合到更加复杂的句子和故事结构上。

2. 语言思维的发展过程在中班阶段,孩子的语言思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首先,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的方式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例如发音、词汇和简单的句子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理解并能运用更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使用连词和形容词来描述事物。

其次,孩子在语言发展中开始展示出创造性思维。

他们能够通过组织语言来构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并能够利用语言解决问题。

这是语言思维中一个关键的里程碑,表明孩子逐渐具备了更高级的思维能力。

最后,随着孩子的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了解和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和语言规则。

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抽象的观念,掌握语法和逻辑规则,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3. 培养中班儿童的语言思维在中班阶段,为了促进孩子的语言思维发展,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1)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创造一个充满语言的环境,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讨论和探索。

播放儿童音乐和故事,读绘本等,激发孩子的语言兴趣。

(2) 鼓励创造性思维: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故事编排等活动,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同时,提供不同的素材和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3) 提供合适的挑战:根据孩子的语言水平和能力,提供适度的挑战。

例如,给予孩子更复杂的问题和任务,促使他们思考和使用更高级的语言结构。

(4) 引导合作交流: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

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回应。

专业的语言思维

专业的语言思维

专业的语言思维语言思维是指通过语言来进行思考、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专业的语言思维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运用专业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的语言思维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专业的语言思维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专业的语言思维能力。

一、专业语言思维的重要性专业的语言思维在各个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专业的语言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领域内的知识。

例如,在医学领域,医生需要掌握专业术语,并能准确表达病情和治疗方案,以便与患者和其他医疗团队进行有效沟通。

其次,专业的语言思维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和准确性。

在商务谈判中,使用专业的商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可以让各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达成合作。

二、不同领域中的专业语言思维应用1. 科学领域:在科学实验和研究中,科学家需要具备专业的科学语言思维能力,准确描述实验结果和理论推导,以便其他科研人员能够理解和验证。

科学语言思维的表达要求严谨准确,排除歧义,以确保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法律领域:法律专业人士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律思维方式,并使用规范的法律术语进行表达。

法律文件、合同和法律文书需要严谨的语言思维,以确保法律事务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3. 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教育学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准确地表达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评估结果。

专业的语言思维在教学和教育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有效沟通和知识传授。

三、如何培养和提升专业的语言思维能力1. 学习专业知识和术语:深入学习所属领域的专业知识,并熟悉常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专业培训和课程等方式来拓宽知识面和理解能力。

2. 多实践和交流:通过实践和交流来提升专业语言思维能力。

可以参与专业讨论、写作和展示,与领域内的专家和同行交流,分享经验和见解。

3. 保持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持续学习和思考是提升语言思维能力的关键。

保持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思考,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以不断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Thinking with and without Language 作者: 王小潞[1];李恒威[1];唐孝威[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9-36页
主题词: 语言思维;非语言思维;思维方式
摘要: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

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

“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然分开。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因此有必要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来阐述人类思维的两种形式: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浅谈语言思维问题

浅谈语言思维问题

浅谈语言思维问题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心理学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其焦点是存不存在无语言思维,无语言思维是不存在的;无思维语言也是不存在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语言就是思维,思维就是语言。

两者无法分开。

我们认为思维只有一种形态,就是“用概念进行的思维”——语言思维。

为什么只有语言思维,而别无其他?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以后,就产生了人的真正的感觉和记忆。

人的感觉和记忆都是通过和语言符号结合完成的,更何况思维。

思维更是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是概念的判断,归纳和演绎的过程。

离开语言的思维和离开肉体的生命一样。

为了进一步探讨语言思维问题,必须分析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思维的发生究竟需要哪些因素?语言在其中起何种作用?思维过程的基本因素或条件是:人脑、感觉材料、记忆、知识、逻辑、动机和语言等七大要素。

具备了这七大要素,思维活动就会发生。

当然不是说影响人的思维活动仅是这些因素。

思维需要一个健全的受过语言训练的大脑。

语言的学习促使脑机能的形成;使大脑学会了抽象能力;训练了大脑的逻辑功能;同时学习了一定的知识;产生了人的感觉、记忆和思维。

因而有语言和大脑,才是思维的加工厂。

其次,思维需要感觉材料。

感觉材料是思维的对象。

这种材料不仅通过直观感觉获取,而且也通过语言符号获得。

感觉材料越丰富越有利于思维的发生。

有些心理学家把思维定义为感觉的总和。

这虽然失之偏颇,但可以看出感觉材料对思维之重要。

第三,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思想不仅需要感觉材料,而且需要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的参与。

它一方面可以补充已有的感觉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感觉材料进行加工。

同样的感觉材料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缺乏有关知识的人甚至不产生反应。

思维无不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连最紧的两件事,也联系不起来。

虽说感觉材料是思维的基础,但它既不会自己敞开秘密,也不会把各种材料联系起来,因而要想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求助于头脑里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语言思维期末总结

语言思维期末总结

语言思维期末总结一、引言语言思维是指人类运用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

通过语言思维,我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概念形成、问题解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语言思维的发展对个体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语言思维的概念、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语言思维的概念语言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思考时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语言思维中,语言被用作思维的工具和媒介,通过语言的表达和引导,人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人的认知结构。

在语言思维中,我们通过使用语言来进行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语言的符号化特性使得我们能够把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关系转化为语言符号,形成概念,并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求解。

同时,语言的社会性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思维。

三、语言思维的发展语言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从婴儿期开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1. 婴儿期:在婴儿期,婴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逐渐开始理解语言的意义。

他们能够通过有限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手势来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2. 幼儿期:在幼儿期,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逐渐掌握了语言的基本规则和重要的词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句子组织和表达。

此外,语言的运用也开始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与他人共享信息。

3. 学龄前期:在学龄前期,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他们开始形成基本的概念和概括能力,能够描述事物的特征和关系。

此外,他们开始学习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考和判断。

4. 学龄期:随着进入学龄期,语言思维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发展。

孩子们通过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不仅增长了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运用能力,还学会了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此外,他们的语言思维开始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能够通过语言来进行辩论、推理和创造。

语言非语言的总结

语言非语言的总结

语言非语言的总结引言在人类社会中,语言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基石。

然而,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这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和声音等。

本文将探讨语言和非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作用和特征语言是一种基于语法和词汇的符号系统,通过发音、书写或手势等形式来表达意思。

语言的作用包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传承知识和定义社会规范等。

通过使用语言,人们能够沟通和交流,从而建立联系、理解彼此和构建共同的现实。

语言的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语义等。

语音指的是不同语言中的音位和发音规则,而语法则是指语言中的句法结构和规则。

语义则是指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语言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意图。

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和形式除了语言,人们还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姿势和声音等。

这些非语言元素在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传递情感、表达意图和增强语言的表达。

肢体语言是通过肢体动作和姿势来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

例如,一个人的手势可以表示肯定、否定、问号等等,甚至可以用手势来代替语言进行交流。

面部表情是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来表达情感和意图的一种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微笑、皱眉、眨眼等表情来传递喜怒哀乐。

声音也是非语言沟通的重要形式,包括语气、音调和音量等。

通过改变声音的特征,例如抑扬顿挫或高低起伏,人们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和情感。

此外,还有一些非语言符号,如图像和符号,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意义。

语言与非语言的关系语言和非语言在沟通中相互作用和补充。

首先,非语言元素可以加强语言的表达。

例如,在口头演讲中,说话者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可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效果。

同时,适当的音调和声音变化也可以使语言更具情感和表达力。

另外,非语言元素还可以弥补语言的不足。

有时,语言难以准确表达复杂的感情和经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使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达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即兴评述万能范文

即兴评述万能范文

即兴评述万能什么是即兴评述(即兴,只是相对的即兴。

换句话说,即兴也是有xxx准备xxx的,有备而来,才能处变不惊。

)即兴评述是编导及播音与专业考试中较有难度的一项内容。

即兴评述的目的是考查应考者快速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口语的表达能力以及临场不慌的心理素质。

它要求考生思维敏捷,快速组织语言能力强,记忆力强,同时,它也是对考生知识功底、文化素质的检验。

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这一项内容进行得不理想而影响了专业考试的成绩。

因此,即兴评述是需要考生格外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内容。

即兴评述实际上就是一篇口头小议论文,一般要求不超过5分钟,不少于3分钟。

准备的时间也不长。

考生抽取题目后准备5分钟左右,就进入考场。

即兴评述的题目都是议论性的,内容的范围基本上都在高中生的知识、常识、时事水平的范围之内。

比如:题目所示“对高中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或“你如何看待当前开展的学雷锋活动”、“谈谈你对‘五讲、四美’的认识”,“我看职工下岗现象”,“你的座右铭”,“谈谈你喜欢的一句格言”,“谈谈你对推广普通话的认识”等等。

应该说,这样一些题目都是有话可说的。

关于即兴评述在面试中的作用,具体来说,也就是即兴评述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考察考生的素质。

1.考察考生的文学知识、社会常识和重要新闻时事的掌握情况。

要做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必须有坚实的文学功底,要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同时还要有关注国际国内重要新闻事实的热情,否则就会流于浅薄,后劲不足。

在即兴评述考试中,当考生抽到****后必须在短时间内理解题目的内涵深意,最起码也要见过读过有一定了解才行,如果闻所未闻、一无所知的话,会给考试带来极大的麻烦。

所以,有志于未来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相关工作的中学生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着手,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

2.考察考生的快速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只有在规定时间内架构起评述的整体框架,才能够有逻辑、有条理地展开评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神经科学家,甚至是人工智能计算机专家关注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王小潞,李恒威和唐孝威在都是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在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比较系统地、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思维的两种形式: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

但是这篇文章里有些说法笔者并不同意,而且笔者认为就人类的语言与思维而言,只有语言思维,不存在非语言思维。

所谓的非语言思维也都是由语言启动的,在思维过程中都离不开语言的提示、推动、组合、分解、反复和串联。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历史上曾经存在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

“等同说”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合而为一的、不可分离的,即没有语言的思维和没有思维的语言都是不存在的。

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心理学家Watson继承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同一事物,语言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语言。

另外还有两种相似的理论:Sapir-Whorf 的语言决定论和苏联心理学家的思维依赖语言论。

国内的语言学家叶蜚声和徐通锵提出:不管用本族语还是外族语思维,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一种语言,可见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分离说”认为思维独立于语言之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Piaget),他认为,语言在动作内化为表现和思维方面确实起着主要作用,但它不是唯一的,起作用的还有图画、造型、动作模仿、意象、手势、身势等,不过语言是这些符号中最佳的。

逻辑运算起源于动作与协调,其源泉比语言深刻的多。

Grace、Fodor和Searle也持有语言并非思维所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一观点。

王小潞等人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未免太极端了。

Vygotsky从发生学的角度提出,思维的进展和语言的进展不是平行的。

它们发展曲线相交并且不断相交。

这两条曲线可能会变成直线,齐头并进,有时甚至会重合,但是它们总是会再次分开的。

我国心理学家桂诗春指出,从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来看,有语言发展中非思维阶段和思维发展中非语言阶段。

他们把思维分为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

其中,语言思维又分为自然语言思维、特殊语言思维及形式语言思维;非语言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副语言思维。

二.思维并不一定用语言进行?
王小潞等提出思维是一种意识行为,它以意象的形式存在于脑的高级活动中,它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可以构成主观意念进行幻想,但这种行为不一定用语言进行,理由是:(1)人脑在接受语言之前就有思维活动,就能够思维;(2)聋哑人没有自然语言的语音知识,听不到正常人的自然语言交流,但他们也能思维;(3)失语症这失去语言能力后仍能思维;(4)一些高等动物身上出现的初级思维能力也跟语言没有关系。

笔者认为以上四个理由都不足以说明思维与语言是可以分离的。

下面进行逐一说明:
(1)王小潞等人提出思维是一种意识行为。

Bikerton在《语言与人类行为》中指出,意识分为三种:线上意识(C1)语言意识(C2)和语言表达的意识(C3)。

就人类而言,在婴幼儿时期学会语言和形成思维之前,有一个属于动物本能的对主客观感受做出发声和“思维”反应的阶段,即C1。

笔者认为这个阶段并不能称为思维阶段,只是一种对于外界的本能反应和自身生存的需求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作为人的有意识的语言与思维开始萌生和成长,属于动物本能的部分逐步地快速消退,属于人的受C2和C3支配的部分逐步地快速增长与增强,二者的彼消此长同步进行,直至作为人的语言和思维机制完全形成和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2)首先,必须承认,聋哑人生活在一个充满语言符号的世界里。

聋哑人通过视觉感知的是一个语言的时节,一个万事万物都由语言命名了的世界,一个由具有语言与思维的人类
主宰着的世界。

他可以看到正常人的行为,然后进行参考,这第一次“这么做”就成了一个“标杆”,并同时作为“标杆语言符号”留在记忆里成为思维的一部分,以此类推,有无数个无数种“语言标杆”形成的语言世界和思维世界便在他的头脑中生成了,没有语言的思维不可能成为人的思维,人的思维离不开语言。

(3)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而导致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

这种损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说读写的功能障碍。

失语症患者部分语言丧失,无法表达或者理解,虽然能思维,但是由于语言能力的变化,其思维也有所改变。

即使完全失去语言能力,也是无法表达清楚或者无法理解,并不代表不能用片段的语言进行思考。

因此,用这个理由来说明语言和思维是可以分离的并不严密、准确。

(4)既然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那么前提应该是人的语言和思维。

那将动物拿出来进行对比就显得荒谬。

如果这里的语言和思维是指宽泛的概念,那么是否在说动物是有语言的,而这里李晓潞等人提出一些高级动物身上出现的初级思维能力也跟语言没有关系。

三.非语言思维也要借用语言才能进行
王小潞等人认为思维的基础是概念,概念是一组物体或时间的心里表征,这一表征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爱情或信任),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

思维过程是大脑对概念处理过程,这其中可能涉及语言,也可能不涉及语言,但无论是具体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涉及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可分为自然语言思维、特殊语言思维(盲文和手语)和形式语言思维(数学、逻辑符号等)。

非语言思维则包括形象思维和副语言思维。

形象思维就是把各种感官所获得并存储于大脑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信息,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加工成为反映事物的共性或本质的一系列意象,通过联想、类比、想象等形式,想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笔者认为,形象思维不是用物体形象和事件形象进行思维,而恰恰是首先在语言的启动下,接下来也必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的,换句话说,是用表示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思维。

诸如破解科学难题、攻克尖端科学技术之类需长期付出心血的、有时在主动终止思考后又不知什么使劲什么场合突然蹦出一个想法或一个灵感的情形出现,这些思维活动有时看起来似乎没有“表现为词语形式”,但实际上都没有离开语言,质言之,凡再次出现或多次重复出现的都是该思维过程的继续或多次反复的包括螺旋式飞跃式上升的继续,都会有语言的牵引或统摄,都会有“命名”、“题目”或“问题”相伴以随。

所谓副语言思维,是通过可以传递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以及其他身体动作构成的身势语进行的交际。

如两个说不同语言的人,由于不能用语言沟通,他们便通过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传递一定的信息,进行一定的交流。

但是,这些用来沟通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是有标准和限制的。

若是两个不同语言的人随便摆出什么样本国人可以懂的的手势,另一个人就一定懂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若想用手势交流,那么两个人对于手势要有相同的理解。

也就是说,这个手势代表的意思已经形成概念存储在头脑中,随时调用。

但是在学习或者潜移默化的积累这些手势的过程,不也是借助语言进行的吗?
四.结论
从语言和思维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到用人脑接受语言前阶段、聋哑人、失语症者和高级动物思维这几个因素并不能说明语言和思维是分离的。

思维要靠语言来进行,或者说当形成语言思维后,任何类型的思维(即使是形象思维和手势语等),任何人的思维都是有语言启动的,在思维过程中都离不开语言的提示、推动、组合、分解、反复和串联。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