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绿色创新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绿色创新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绿色创新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绿色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研发和应用环保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绿色创新,并将其作为提升投资效率的重要手段。

目前关于绿色创新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研究认为绿色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绿色创新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更高的技术门槛和市场风险,影响其投资效率。

深入研究绿色创新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绿色创新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绿色创新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为企业制定绿色创新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绿色创新的定义和意义绿色创新是指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处理等各个环节中,通过采用环保、节能、低碳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对环境的最小化影响和资源的最大利用。

绿色创新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投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企业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绿色创新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提高市场份额。

绿色创新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

通过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企业可以有效降低因环境问题导致的罚款、赔偿等额外支出,从而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绿色创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企业的环保表现。

通过开展绿色创新项目,企业可以展示其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和实际行动,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投资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投资学是金融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到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资产的投资与风险管理。

本文将对投资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投资学理论。

一、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投资决策是投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Bodie, Kane, Marcus (2014)在他们的经典著作《投资学》中,系统地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

该理论主要包括均值-方差模型、有效前沿、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投资组合选择方法。

Markowitz(1952)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将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综合考虑,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平衡。

Sharpe(1964)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通过市场与个体资产之间的风险溢价关系,为投资者提供了衡量个体资产风险的方法。

这些模型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市场效率与行为金融学市场效率是投资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

Fama(1970)提出了市场效率理论,认为市场是高度有效的,即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全部可得信息。

根据市场效率理论,投资者无法通过信息获取和利用来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行为。

例如,Kahneman和Tversky(1979)的前景理论指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风险厌恶和非理性预期行为。

这一理论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率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投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是指投资者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Merton(1973)提出了期权定价理论,为投资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衍生品定价的基础,使得投资者可以通过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Black和Scholes(1973)发展了期权定价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工具。

此外,风险价值(VaR)模型和条件风险价值(CVaR)模型等也成为投资风险管理的常用方法。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备受关注。

融资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1.1 传统融资方式传统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在传统融资方式中,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具有贷款额度大、贷款期限长等优势。

但是,中小企业在贷款过程中面临着高利率、严格的抵押要求和贷款审批周期长等问题;股权融资通常需要中小企业的所有权转让,对企业管理层的控制权产生了影响;债券融资受到发行门槛高、风险较大等因素的限制。

综合来看,传统融资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1.2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方式。

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高效率和灵活性受到了中小企业的青睐。

众筹、P2P借贷和数字货币等互联网金融工具提供了更多元、便捷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发布融资需求,吸引投资人的关注,并获得资金支持。

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风险和监管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挑战2.1 资金需求难题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通常来自于企业的创新、扩张和转型升级等方面。

然而,由于银行信贷政策的限制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融资难题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受限,企业创新和扩张的能力受阻。

2.2 融资渠道狭窄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完善,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较狭窄。

中小企业在追求更多元化、适应性更强的融资方式时,面临着一系列的限制和挑战。

缺乏融资渠道的多样性,使得中小企业难以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融资方式。

2.3 风险控制难题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抵押品质量通常无法满足传统融资方式的要求,这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较为谨慎。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违约风险等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外研究现状 (1)(二)国内研究现状 (2)参考文献 (4)融资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目前中小企业正在面临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渠道较狭窄和融资风险较高等融资问题。

因此,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企业运营管理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关注。

通过在知网、百度学术、谷歌学术等学术网站进行检索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自从互联网金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全球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基于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工作开展了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Jiang Miao(2020)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典型模式——众筹模式,分别介绍了众筹模式的概念、融资流程以及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如何运用众筹模式提高融资效率,以及在融资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

Kaya Orçun和Masetti Oliver(2019)总结出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信用,研究表明,信誉差的中小企业比信誉好的企业更容易失去银行贷款。

Loha Hashimya(2021)认为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和发布借贷相关信息,可以降低资金双方融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融资效率。

Richard和Micheline(2019)以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起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因为小微企业的规模较小、体制不完善、缺乏信誉,将导致银行无法衡量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因此小微企业很难获取银行的贷款。

他们提出了财务抑制假说,认为这是产生民间金融出现的根本原因。

Okwiri(2019)提出在地区经济环境中,除了正规融资这种方式之外,民间融资的方式可以作为补充,只不过不同融资方式的监督手段需要有差异性。

他认为,非正规金融在正式金融无法运行的地区可以产生效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熟人借款”。

关于过度投资的文献综述

关于过度投资的文献综述

关于过度投资的文献综述摘要:过度投资导致企业将大量资本投入生产能力过剩的领域,引起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双重浪费,投资回报低下甚至为负,影响了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不利于企业的整体长远发展。

本文对国内外过度投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过度投资的动因、制约机制等角度进行综述。

关键词:过度投资,存在动因,制约机制一引言当投资以及投资形成的供给超过市场需求,会导致投资过剩,也就是经济学家们常提及的”投资过热”,”投资过热”不仅导致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更引发”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

”投资过热”的微观表现就是企业的”过度投资”,“过度投资”会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过度投资的动因及其制约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二过度投资存在动因研究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自由现金流角度。

过度投资这一概念由jensen(1986)提出,jensen把过度投资定义为企业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负npv项目的一种非效率的投资行为,他认为经理与股东之间存在的代理成本以及经理的机会主义是促使企业产生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理论。

当公司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量时,经理为了自身利益,会尽量利用自由现金流量进行投资,甚至不惜投资于净现值为负值的项目中扩大企业规模以便从中获取各种私人利益及在职消费。

vogt(1994)认为经理的机会主义可以用于解释那些规模较大而股利水平不高的企业中存在的过度投资行为。

harford(1999)、bates(2005)、richardson(2006)等学者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也证实了jensen提出的观点。

2信息不对称角度。

myers(1984)、myers and majluf(1984)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企业投资行为的分析中,认为当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经营者之间对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收益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时,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企业因实施该投资项目而发行的融资证券的估值会产生偏差,若这一偏差表现为高估就会导致企业投资决策中过度投资的发生。

两权分离下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两权分离下投资效率的文献综述

2012年第2期中旬刊(总第471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NO.02,2012(CumulativetyNO.471)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为代表的融资约束理论认为,有融资约束的企业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现金流情况选择投资项目,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

然而,以Jensen(1986)为代表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则指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使得管理层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会将企业的现金流用于自己的“帝国建造”,投资于一些有损于股东但却使他们自身受益的项目,拥有自由现金流越多的公司越容易发生过度投资。

进而,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有关投资效率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相关研究(一)两权分离易导致非效率投资Shleifer and Vishny(1986)指出对控股股东而言,改善公司治理的收益会与其他股东共享,而控制权私人收益则为其单独享有,这部分控制权私人收益是控股股东进行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所得。

Randall and Morck(1988)构建了金字塔股权模型验证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问题。

Morck等发现,在金字塔结构的底层公司由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大,代理问题十分严重,最终控制人通过投资于不盈利但有利于自己的投资项目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扭曲。

Bebchuk, Kraakman and Triantis(1993)指出控股股东通过分离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只拥有上市公司的少量现金流量权,但却牢牢地控制了公司的投票权。

因此,即使他们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方式侵占小股东财富,其他股东也无法通过“以手投票”的方法制止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大小股东的代理冲突可能表现在投资项目的非效率选择、控制权转让的非效率选择和投资规模的非效率选择等方面。

(二)两权分离易导致过度投资Claessens,Djankov和Lang(2000)认为两权分离情况下,控股股东也会产生负面的“壕沟效应”,在股权集中的新兴市场更严重。

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

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

文献综述1500字例文摘要:本文回顾了财务契约理论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财务约束、重新协商、控制权配置和索取权多样化等主要模型。

认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根本机制是财务约束,即投资者要求企业给以足够的投资回报,否则就夺取企业的控制权从而使当前的控制人失去控制权利益。

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一是迫使管理者支出自由现金,减少在职消费和低效投资;二是作为一种控制权转移机制,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转移企业的控制权,以实现最高经济效率。

关键词:财务契约财务约束重新协商控制权配置索取权多样化一、财务契约理论的演进与分类财务契约理论的形成可以从财务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来追溯。

从财务学角度来看,财务契约问题源于MM定理条件的放宽,人们重点分析财务约束对于降低代理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影响。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时,债务作为一种固定索取权可以对管理者施加财务约束,能够迫使其支出企业的剩余现金,从而在客观上降低代理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财务契约问题源于科斯定理条件的放宽,人们开始关注控制权在不同类型的索取权人之间的配置所产生的激励效应。

在无法签订完全契约的条件下,产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会影响经济效率,与债务和股权等融资工具相关的控制权配置机制,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将企业的决策权交给那些最大化自身利益与提高经济效率最具有一致性的经济主体。

财务约束研究有两类模型:财务约束模型和重新协商模型;对控制权配置有控制权配置模型和索取权多样化模型。

财务约束模型围绕债务施加给管理者或者企业家的财务约束,认为这一财务约束在管理者试图隐瞒利润和转移现金时,可以迫使管理者交出被隐藏的资金。

重新协商模型围绕企业违约后人们面临的可能损失和补救机会对契约条款进行的重新协商展开讨论。

这些模型证明,债务结构会影响重新协商的效率,而重新协商带来新的支付向量又会影响财务约束的有效性。

控制权配置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应当将控制权交给那些最大化自身利益与提高经济效率具有最高一致性的经济主体。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一、引言企业发展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它涵盖了组织架构、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综述,探讨其在当前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二、企业发展能力的定义与分类2.1 定义企业发展能力指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竞争力并持续成长的能力。

2.2 分类根据发展能力的来源和类型,企业发展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组织能力: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协作与沟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

2. 战略能力:指企业在制定战略、执行战略以及战略调整方面的能力。

3. 营销能力:包括市场调研、品牌建设、产品定价、渠道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 创新能力:指企业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5. 财务能力: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三、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发展能力对企业的成功及长期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以下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3.1 市场竞争企业发展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通过建立有效的营销能力,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战略能力,企业能够及时调整产品和策略,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3.2 投资者关系企业发展能力是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投资者更愿意选择那些具有良好财务能力和稳定发展能力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更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回报。

3.3 品牌价值企业发展能力对品牌的建设和维护至关重要。

通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能够在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并赢得市场份额。

3.4 人才吸引力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的企业更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和竞争优势,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四、影响企业发展能力的因素企业发展能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因素的介绍:4.1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市场机会和挑战。

范文:文献综述

范文:文献综述

范文:文献综述范文一:一、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李蔬暗(2009)提出,适度的通货膨胀刺激了经济增长,长期中带来居民收入的增长,进而也增加了居民对寿险的需求;目前人民币的升值使外资更有可能投入国内寿险市场,对寿险需求增加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李鑫(2009)提出,一方面我国投资型寿险产品应针对中高收入阶层加大推广力度,并且为了减少其他金融替代产品对投资型寿险需求的影响,在产品设计和销售中应更加强调投资型寿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在我国资本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保险公司应根据投资型产品资金流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投资方式和策略,增加投资品种,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运用风险。

杨佑,贾保元(2009)认为,投资型寿险作为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产品创新,没有可供监管遵循的先例,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加强对投资型产品信息披露的监管;宣传保险知识,促进理性消费;联合证券监管机构,发挥监管合力;加强诚信经营,防范销售误导风险。

杨佑(2009)认为,选择投资型寿险产品,首先要估计到投资风险,并且做好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

但是大多数客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仅关注短期利益,一旦收益不满意,宁可损失手续费,也选择退保。

李迪文(2009)认为,投资连结保险作为新型投资型保险产品,在欧美保险市场早已发展成熟并占据重要市场地位。

而国内投连险在近十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两起两落,究其发展坎坷的根本原因,即投连险发展要件的缺失。

回顾我国投连险发展的十年坎坷经历,有许多值得反思与总结之处。

但作为以产品创新为动力、以不断满足人民保险保障需求为己任的中国保险业,投连险绝不会就此止步。

只要保险公司以正确、客观、全面的宣传投连险的产品功能,使消费者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投连险的内容与实质,不断提升保险公司自身的资金运用率和资产管理水平,大力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银行保险专家和独立金融顾问,提升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的控制能力,就一定能充分发挥投连险在保险投资领域的特殊功能,满足更广泛的人群需求。

我国中小企业投资效率实证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投资效率实证研究
FN0 ' ̄(曩磅 RD1CN ;—礴 l奠 视野 强曩鞣 E AOT■ 霸 s lI爨■ : N

我 国中小企业投资效率 实证研 究
华 南 理 工 大学 工商 管 理 学 院 吴继 明 张炳 才
【 摘 要 】本文运 用 2 0 ~2 0 年 中国深圳 交易所 中小企业板 块企业数据 , 05 08 结合 E A理论 , 中小企业投 资效率进行 了实证研 究。 V 对 结
高的平 均 收益 。但是 否就 可 以得 出中小 企业 比大 型企 业投 资效
不相 同 , 如资 产收 益 率( O 、 R A)净资 产 收益 率 ( OE) 股 赢 利 率 更好 的 结论 呢? 由于 中国 的 中小企 业 与主 板 上市 公 司相 比 , R 、 每
fP 、 E S)销售额 、 营利 润等 。 自上 世纪 8 主 O年 代 E A的概 念提 V
果显示 , 中国 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具有相对投资量大、 资金依赖性低 、 资效率偏低的特点 笔者认为这是 由于中小企业 管理者对投入 小、 投
收 益 快 的 小 额 投 资 项 目的 偏 好 造 成 的 而银 行 贷 款 、 本 市 场 融 资 等 外部 渠 道 的 疏 通 , 助 于 中小 企 业 投 资 偏 好 的 转 变 , 中 小企 业 投 资 效 资 有 对 率 的 增 长 具 有 促进 作 用 。
改革 开放 3 O年 来 , 国众 多的 中小 企 业蓬 勃发 展 , 中 为拉 动 经济 发展 、 加 国家财 政 收 入 、 高 人 民 收入 水 平 、 增 提 吸纳 就 业 、 促进 产 业 结构 调 整 升级 做 出了 巨 大贡 献 。本 文在 借 鉴投 资 效 率 、投 资 影 响 因素 和 融 资 约束 三 方 面 中西 方 研 究 成果 的基 础

股权结构视角下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研究综述

股权结构视角下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研究综述

明 ,国有 股 比例 和流通 股 比例均与会计稳健性 负相关。 杨克智和谢志华( 2 O L O ) 研究 表明 , 终极控股股东为非 国 有性质 时的会 计稳健 性更低 。 张兆 国等( 2 0 1 1 ) 对两类不
( 2 0 1 2 )则认 为 ,机 构持股者倾 向于获取稳健 的财务报 告, 且机构持股者持股 比例与稳健性正相关。 H s u — H u e i e t a 1 . ( 2 0 1 2 ) 做 了更 为全面 的研究发 现 , 当公 司具有较大
会计稳健 性的经验研究 自 Wa t t s ( 1 9 9 3 ) 建议对 稳健

辫  ̄ - j b L ・ I 1 .
股权 结构 视 角下会 计稳 健 性 与企 业
投 资效率研 究综述
吴 莉
摘要 : 会计 稳健性又 称作谨 慎性 原则 , 不仅 是关 于会 计盈余 确认 和计量 的一项重要原 则 , 更是一种 有效的企业 治理机制 , 会对企业投 资效率 产生重要影 响。基 于股权结构 的视 角 , 本文系统 的评述 了会计稳健 性与企业投资效率 的关系 , 并指 出了会计稳健性 与投 资效 率未来研究的方 向。
会计稳健性呈 正相关 。然而 , 蒋艳和 田昆儒 ( 2 0 1 3 பைடு நூலகம் 进一 步分析 国有控股 上市公 司发现 , 在业绩较好 、 股权 集 中
度较高 的国有控股 E 市公司中, 为提供决策有用信 息和避 免政治成本及监管成本 , 政府补助对国有控股上市公 司稳 健I 生水平的影响下降, 使得公 司稳健 I 生 水平相对提高。 股权 l 生 质 方面 , D a n e t a 1 . ( 2 0 1 0 ) 的研究 表明私人控 股公 司 的稳健 性 水 平更 低 。R a m a l i n g e g o w d a和 Y u

高管海外经历是否能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高管海外经历是否能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高管海外经历是否能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高管的海外经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高管海外经历是否能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管海外经历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内在机制。

文章首先界定了高管海外经历的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高管海外经历与企业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研究假设,即高管海外经历能够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文章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了合适的样本和数据来源,运用统计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文章得出了研究结论。

结果表明,高管海外经历确实能够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且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和行业中存在差异。

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和解释,探讨了高管海外经历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可能机制和路径。

文章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高管海外经历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为企业提高投资效率和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高管的海外经历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

高管海外经历是否能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国内研究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管海外经历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高管海外经历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

他们指出,高管在海外市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市场运作机制,这些经验和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从而提升企业投资效率。

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投资效率文献综述作者:毛璐璐来源:《财讯》2018年第03期投资效率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投资效率的概念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融资活动形成的资源配置状态。

但是,由于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企业的资本配置低效,从而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非效率投资行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

其中,过度投资是指项目决策者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小于零,会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实施投资的一种行为;而投资不足是指项目决策者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的情况下,仍然决定放弃投资的一种非效率投资行为。

投资效率的理论基础投资效率的理论目前主要有委托代理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资产期限匹配理论和税收理论。

从上文已知,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非效率投资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主要对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方面进行阐述。

(1)委托代理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由于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层可能通过在职消费、消极怠工、过度投资等行为为己谋利而损害投资者利益。

此时,外部投资者有理由怀疑公司管理层在扩大公司规模时是否完全从投资者利益出发。

因而,不论管理层所作投资决策是否为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公司都要为外部融资付出不同程度的“溢酬”,从而提高了外部融資成本。

融资成本的提高可能会使公司放弃一些原本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

(2)信息不对称理论Myers和Majluf(1984)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会降低购买风险证券的价格,从而增加外部融资的成本。

因为外部资金供应者出于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考虑,认为要确保他们不以被高估的价格购买证券,就应适当地对所购买的证券打折扣,这种对价格的折扣传递给管理层的信息却可能是证券价格被低估了。

由此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成本,管理层发现不发行证券可能更有利,就会相应地减少投资机会,从而造成投资不足。

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公司治理、债务、会计信息质量等角度探讨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6500字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6500字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1)(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2)1.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背景研究 (2)2.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研究 (3)3.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风险研究 (3)4.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4)(三)简要总结、参考文献 (5)(一)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1978年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实行后,我国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制度完善的背景下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主体力量之一。

回顾其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在融资过程中也遇到了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发展,成为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在以往就有不少的研究,比如Weiss(2017)发表文章指出,从企业融资的角度分析,银企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融资困难的原因所在,容易出现逆向选择的情况。

张捷和王霄(2003)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时会将“企业规模”这一因素作为重要的审核指标,因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更可能选择规模较大的企业提供融资。

Marzarasaria & Francesco(2012)认为区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信贷市场上的竞争激烈程度对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可能性之间关联性并不强,相对于信息完全公开透明的企业来说,信息不透明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多家银行贷款支持。

我国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理论与实践中多涉及到的是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这一范畴也同时将微型企业包含在内。

于洋(2013)认为,按照当前的中小企业类别划分,中型企业的情况总体来讲是比较好的,不需要很大的金融支持;而与之相反,小型企业却成为了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特别是实力最小的企业,迫切需要得到金融支持。

李文启(2014)认为,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以间接性的融资方式为主,所能采用的融资渠道不仅单一,而且也不完全顺通。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600字》

企业连续并购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关于企业并购的相关文献研究,西方国家距今已有着多年历史,并取得了较为全面且具体的研究成果,也随之产生了相对完善的企业并购融资体系。

它包括不同的金融并购融资中介机构、金融工具和管理体系。

在并购融资理论方面,西方还形成了丰富完备的并购融资理论,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983年,Schipper 和Thompson第一次提出了连续并购的概念,Schipper 和Thompson将其定意思为“企业在三年期间内发生三次及三次机上的并购交易”。

在此之后,也有国外研究学者将连续并购分类为短时间内的连续并购与长时间内的连续并购。

前者指的是企业在3-5年内发生不少于5次的并购交易,后者指的是企业每年发生1-2次的并购交易。

Doukas和Petmezas(2007)以及Billett和Qian(2008)发现证据表明,过分自信的高管倾向于进行连续收购,因为他们认为,与“理性”高管相比,这样的连续投资决策最符合股东的利益。

由于过度自信的高管认为他们比别人具有更强的能力。

这种认知偏差激励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和从事复杂的任务进行下注,例如连续收购。

过度自信会促使高管人员在企业并购管理中将会明显低估并购风险,高估并购产生的协同作用,因此过度自行的高管可以很乐观并且倾向于快速收购和频繁地定位收购目标。

Croci 和Petmezas(2009)以美国1990年至2002年发生连续并购的591个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连续并购的四种潜在动机,即管理层过度自信,卓越收购管理技能,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以及收购是否包含单一计划。

研究发现,成功的收购后续也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收购。

这种表现的持久性表明,出色的管理技能可能是进行连续收购的重要原因。

过度自信不会驱使胜利者的连续并购,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也不会驱使连续并购,连续并购也不是并购公司整个收购计划的结果,只有管理层卓越的收购管理技能促使了公司连续并购活动。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种转型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我们将首先回顾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和背景,理解它是如何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并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投资行为。

接着,我们将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具体影响,包括投资决策的优化、投资风险的降低、投资回报的提升等方面。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如技术难题、人才短缺、数据安全问题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数字化转型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以期为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全面、系统的视角,以理解和应对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从而推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企业投资效率作为决定企业竞争力与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对现实企业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数字化转型涉及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调整、数据分析应用等。

这种转型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还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从而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

从现有研究来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了企业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数字化转型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更全面地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进而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

数字化转型还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失真,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

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现状的研究

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现状的研究

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现状的研究作者:李敏来源:《商场现代化》2020年第1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震惊世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

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本文将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进行研究。

将国有企业细分为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控制和国有集团控制三类,并对每一类企业的投资效率现状进行研究。

得到如下结论:国有企业中投资不足的企业数量明显高于投资过度企业数量;国有企业过度投资的效率损失要远远高于投资不足;国有企业中国有集团控制企业非效率投资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地方政府控制企业,中央政府控制企业投资效率最高。

关键词:投资不足;投资过度;国有企业;Richardson残差模型一、引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从1979年到2019年我国的GDP总量增长了约268倍,增长速度令世界刮目。

中国作为投资拉动型经济体,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我国企业投资长期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制约着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其企业规模普遍较大,控制着大量资源,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提高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将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文将研究国有上市企业投资效率,以期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综述Myers(1984)认为造成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的投资项目不能被外部投资者合理预估,产生低估投资项目和高估投资项目两种情况。

当企业的投资项目被低估时,外部投资者为避免风险要求提高企业的投资回报,从而造成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企业融资困难,产生企业投资不足的情况;当企业投资项目被高估时,投资者可能会投资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造成资源浪费,产生投资过度的状况。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委托代理问题也会造成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背景下,由于股东和管理者追求的利益不完全相同,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会产生“帝国建设”的行为,即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个人在职消费,谋求自身利益,造成企业投资过度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会追求稳妥,产生“安逸生活”的想法,即使企业存在合适的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避免出错问责也会选择放弃,从而造成企业投资不足的状况。

管理层盈余预测偏差与公司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管理层盈余预测偏差与公司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管理层盈余预测偏差与公司投资效率:文献综述刘杨方姝,王秀丽(新疆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重视管理层盈余预测偏差与公司投资效率之间的影响关系。

管理层作为企业投资决策和盈余预测信息披露的共同行为主体,其预测偏差会影响企业对外的盈余预测和对内投资项目的收益估计。

基于此,文章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文献,总结和归纳了管理层盈余预测、管理层盈余预测偏差、管理层盈余预测偏差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展望了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管理层;盈余预测偏差;投资效率中图分类号:F224 F275 文献标识码:A d oi:10.3969/j.issn.1673-0968.2022.06.0051 引言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制约经济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已经在现代经济学中被证明。

投资活动驱动了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长,有效的投资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市场机会,促进企业的资本利用率(Shan li,2020)[1]。

从国内外已有关于影响投资效率因素的研究来看,首先,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内部决策者的逆向选择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

其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内部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会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产生。

最后,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管理层对企业前景过度乐观以及管理层对自身能力过度自信的信息也会导致企业非效率投资。

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提出,管理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错误估计信息也会导致非效率投资(Heaton,2002)[2]。

由此说明,管理层盈余预测信息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着关键作用。

因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是基于管理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估计做出的,并由管理层来实施(赵慧等,2017)[3]。

对项目收益的估计是决定投资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些估计和预测往往是内部的,不能被外部利益相关者直接观察到。

然而,对于管理层提供的对外的盈余预测,可以观察到其信息含量(Goodman et al.,2013)[4]。

员工持股计划、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资本投资效率

员工持股计划、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资本投资效率

员工持股计划、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资本投资效率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员工持股计划、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资本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进一步作用于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本文期望为现代企业的治理和运营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文章首先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背景进行介绍,明确其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接着,文章将探讨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以及员工持股计划如何通过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来优化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员工持股计划、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资本投资效率之间的具体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提升资本投资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员工持股计划、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资本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旨在通过让员工持有公司股份,使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更加紧密地绑定在一起,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整体绩效。

内部控制质量则是指企业为确保业务运营的有效性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而实施的一系列程序和措施。

资本投资效率则反映了企业资本运用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早期文献主要关注其对员工激励和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员工持股计划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员工持股计划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员工持股计划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的某些环节出现漏洞,如信息披露不透明或决策过程受到员工个人利益的干扰。

在资本投资效率方面,现有文献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宏观层面主要关注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变化等因素对企业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微观层面则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因素,如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能力等对资本投资效率的作用。

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文献综述

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文献综述

经济管理79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文献综述王赵亮1 杨慧洁2 孟 宏3 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将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从传统方法和实证性分析方法两方面作出梳理,旨在帮助投资者用恰当的方法全方位地评估上市公司。

关键词: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079-01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的理念俱不够成熟,显而易见,稳定证券市场的关键所在就是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公司内在价值。

那么,有一个合适的评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方法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对投资价值评估模型做一个系统的阐述和归纳。

一、企业传统投资价值评估模型1.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已在国内外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为通过预测公司将来的现金流量并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计算公司的现值,从而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一种定价方法。

李延喜(2002)采用动态整体现金流量的预测数据、动态折现率、利用不同生命周期曲线得出评估区间等,得出用动态现金流来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

此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用现金流量来评估企业价值的模型。

王涛(2010)将自由现金流量法与双程回归方法相结合,在深交所和上交所共选出了36家上市公司,无风险利率采用的是修正后的10年期国债利率,计算过程较为科学严谨。

王静雅(2015)提出,影响自由现金流量法评估结果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未来预期收益、高速增长年限和折现率。

并且她就影响企业价值的两个变量做出敏感性分析,得出加权平均资本的变动比稳定期永续增长率g 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为显著的结论。

2.经济增加值模型(EVA)经济增加值也是常用的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其等于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乘以调整后的公司资产价值。

顾银宽、张红侠(2004)选取3家企业的不同财务指标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为华联商厦的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增长率;原水股份的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股东权益等财务指标;深万科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权益账面值等财务指标,虽然三家企业所用指标不同,估值也比较粗略,但对EVA 的具体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投资效率文献综述
作者:李敏
来源:《财讯》2018年第25期
投资活动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对企业投资的关注点集中于企业投资风险、决策、行为、管理、结构、战略和效率等方面。

本文选取企业投资效率这一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阅读与整理企业投资效率相关方面的文献,可以看到大部分文献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

并且在微观方面,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层行为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这两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文献综述,重点综述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层行为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微观角度
(1)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
财务报告是公司对外传递信息的重要机制,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可以有效的缓解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资本市场中的摩擦(蔡吉甫,2013)。

并且会计的谨慎性的要求可以缓解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刘斌和吴娅玲,2011)。

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有重要影响。

研究这一关系的文献较多。

刘斌、吴娅玲( 2011)认为由于会计的稳健性水平可以缓解第一层代理问题,因此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无效率水平显著负相关。

除此之外,张国源( 2013)的研究结合了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蔡吉甫( 2013)按照产权性质对企业进行分组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能够降低民企的投资不足问题,但对国企没有显著影响。

顾水彬( 2013)则是从会计准则的变革角度研究企业投资效率。

针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投资效率的关系,一些学者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

企业会利用会计准则的剩余规则权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因此一般来说,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企业,其会计信息质量就较低。

盈余管理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是研究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课题(杨俊杰和曹国华,2016)。

张圣利( 2010)指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会削弱信息质量,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效率降低。

刘慧龙等( 2014)在研究中将决策制定权和控制权分离度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盈余管理和投资效率的关系;杨俊杰,曹国华( 2016)在研究中加入引入CEO声誉变量,发现CEO声誉越高,公司盈余管理的概率也越高,进而导致企业投资非效率。

(2)管理层行为与企业投资效率
在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公司管理层的权力都非常大。

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高管行为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根据“高阶梯队理论”,管理层的的决策行为会受到其背景特征的影响。

因此多数文献开始从管理层背景特征探讨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

如已有研究证实管理团队教育水平越高,过度投资现象越少;管理层的平均年龄也与投资过度显著负相关(姜付秀,2009)。

但是李焰等( 2011)的研究证明在民企中,管理者的年龄对企业的投资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潘前进等( 2015)从管理层能力的角度出发,管理层能力越高,越可以减弱代理冲突,改善公司投资效率。

除了从管理层背景特征方面研究,从管理者任期、能力、权力和过度自信等管理者行为角度开展研究的文献也有很多。

李培功和肖珉( 2012)研究了CEO的既有任期和预期任期與企业投资效率问题。

王艳林和薛鲁( 2014)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研究管理者的行为对投资效率影响。

对于管理层利用权力影响企业投资效率鲜有证据支持(王茂林等,2014),学者们都是通过寻找中介变量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的学者将内部薪酬差距作为中介变量,研究了管理层权力对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进而研究内部薪酬差距对投资效率的影响(黎文靖、胡玉明;2012)。

有的学者是通过中介变量股利分配来研究两者的关系,即研究管理层影响现金股利分配进而影响投资效率(王茂林等,2014)。

他们得出结论:管理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对过度投资有加剧作用,对投资不足有缓解作用。

(3)与投资效率有关的其他研究
在对投资效率研究的文献中,除了从上述两个方面研究之外,还有其他的角度。

如李万福、林斌等( 2011)首次用实证的方法证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

他们的研究对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领域的研究有很大的贡献。

在企业避税与投资效率的研究中,由于企业避税会引发过度投资,因此企业的避税程度与非效率投资额显著正相关(刘行和叶康涛,2013)。

张玲等( 2015)进一步指出税收征管有助于缓解这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华贵如等( 2011)研究了投资者情绪与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他们认为管理者乐观主义可以扮演部分中介效应的角色。

宏观角度
在对投资效率的研究中,只有很少的文献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

陈艳( 2013)研究了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影响投资效率。

刘星等( 2013)以货币政策为研究视角,认为紧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独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影响存在差异。

邱静( 2014)也研究了货币政策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她得出货币政策与企业投资效率存在显著相关,货币政策宽松时,企业投资效率较高的结论,并且指出企业所有权性质与所在地区对货币政策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微观方面,且相关研究已经较为丰富。

因此研究这一方面想要有较大的突破比较难。

我认为将研究视角转为“文化与金融”,即加入一些文化的因素来研究,可能会比较容易创新。

在宏观方面,投资效率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虽然研究已经表明,经济周期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会影响投资效率。

但是宏观经济因素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始终被摒弃在微观投资模型之外。

因此我认为后续研究者也可以从中观和宏观方面来研究投资效率。

[1] Myers S C.Interactions ofCorporate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Implications for Capital Budgeting: Reply [J].The Journal ofFinance}1977, 32 (1):218-220.
[2]李培功,肖珉.CEO任期与企业资本投资[J].金融研究,2012,( 02): 127-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