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职)动力工程
冶金学院工程硕士培养方案0902
冶⾦学院⼯程硕⼠培养⽅案0902冶⾦⼯程(专业代码:085205)东北⼤学冶⾦⼯程学科于1951年开始办学,1981年⾸批获博⼠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仅两家⾼校拥有冶⾦⼯程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涵盖四个⼆级学科:钢铁冶⾦、有⾊⾦属冶⾦、冶⾦物理化学和冶⾦资源循环科学与⼯程,是我国冶⾦领域重要的科研与⼈才培养基地。
其中,以冶⾦物理化学⼆级学科为⽀撑,钢铁冶⾦与有⾊⾦属冶⾦两⼆级学科并举,各⼆级学科均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并同时成为第⼀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
本学科现有教师127⼈(95%以上具有博⼠学位),其中教授40⼈,副教授56⼈,博⼠⽣导师38⼈。
上述教师中,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基⾦获得者1名,优青3⼈,青年千⼈3名,教育部新世纪⼈才7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
拥有“多⾦属共⽣矿⽣态化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电磁冶⾦技术与装备国家地⽅联合⼯程实验室、“特殊钢先进冶⾦⼯艺与装备教育部⼯程研究中⼼”、“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程研究中⼼”、“有⾊⾦属冶⾦过程技术教育部⼯程研究中⼼”、“特种钢冶炼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冶⾦技术辽宁省⾼校重点实验室”等⼗余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本学科成⽴以来,涌现出靳树粱、邱⽵贤、杜鹤桂、李殷泰、萧泽强、冀春霖、王常珍、翟⽟春、冯乃祥等⼀批享誉海内外的杰出学者,培养了⼤批活跃于海内外冶⾦领域的优秀毕业⽣,为我国乃⾄全球冶⾦⼯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培养质量始终处于国内前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同时,本学科与美国、加拿⼤、英国、法国、⽇本及澳⼤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学和科研机构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聘请了60余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本学科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吸引了许多国外留学⽣。
⼀、培养⽬标硕⼠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民的社会责任感。
东北大学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东北大学关于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各学院(部):为适应研究生学制调整,满足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修(制)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各类别(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工作原则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应相应遵循《东北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见附件1)、《东北大学关于修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见附件2)、《东北大学关于制订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见附件3)以及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还须符合相应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政策要求),坚持科学论证、系统设计、整体优化,形成具有前瞻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水平培养方案。
二、工作安排(一)各学院(部)要高度重视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调研论证、统筹协调和严格审核,积极发挥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负责团队和相关研究生导师、授课教师的作用,保证培养方案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过程中要吸取企业(行业)或实际部门意见。
(二)本次修(制)订的培养方案范围包括2011年以来已招生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其它符合条件的拟招生学科应同时制定培养方案。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原则上按照一级学科修(制)订;除工程专业学位按照工程领域修(制)订培养方案外,其它专业学位类别原则上按专业学位类别修(制)订培养方案。
(三)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负责单位和去年合格评估的负责单位一致,没有参加合格评估的按学科处确定的学科牵头单位负责。
工程博士的培养方案涉及三个领域,分别组织编写,电子与信息领域由信息学院牵头(计算机学院、机器人学院、软件学院参加);能源与环保领域由冶金学院牵头,组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编写;先进制造领域由材料学院牵头(机械学院、RAL、EPM参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7 授工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 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2.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可胜任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教学、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工程热物理2.热能工程3.动力机械及工程
4.流体机械及工程5.制冷及低温工程
6.化工过程机械7.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以学校批准年限为准)。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东北大学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职动力工程
动力工程一、专业领域简介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硕士,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负责培养。
一级学科下设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及低温与制冷工程3个二级学科,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依托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及“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试验室”和“辽宁省生态工业重点试验室”。
既有专家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组员1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专家及高级工程师20人。
学术队伍构造合理,年富力强,可以组织高水平旳多学科交叉和合作,具有较强旳教学和科研实力。
数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各级科技奖励,刊登和出版了一批高水平旳文章和著作,在工业炉窑热工、工业系统节能、热过程模型化、工业生态学、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运用等方面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每年招收硕士硕士50人左右,博士硕士20人左右。
本学科重点研究能量旳释放、转换、洁净运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冶金、化工、机械、建筑、能源和动力等工业旳热工理论、工程热物理问题及其生态化技术,重要从事工业炉窑热工、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热过程模型化与计算机控制、能源转换与运用、工业系统节能、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旳研究及工程实践。
二、培养目旳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旳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1.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体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旳专业素质、扎实旳理论基础和系统旳专业知识。
2. 理解本学科及其有关领域旳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掌握一定旳社会人文、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掌握处理工程问题旳先进措施和现代技术手段,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和技能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3. 具有纯熟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旳能力,可以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计算机、试验技能和科技写作水平到达工程硕士毕业生规定。
东北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补充说明)
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补充说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6年4月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9月版)中所列出的一些特殊课程及必修环节的实施办法,特做如下规定和说明:一、“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2014580001)课程此课程每学年面向同一年级所有硕士研究生分四次以讲座形式集中完成,一般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成绩以四次讲座结束后提交大作业的方式最终评定(无故缺席2次不予评定成绩)。
二、“学术报告与讲座” (2014580002)课程此课程由各研究所或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负责组织安排,以参加学术会议、听专题学术报告、做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
学生的成绩由学生所在各研究所集中评定,并在第5学期(每年10月底之前)集中上报到学院教学办。
三、“补修课”课程本科就读非机械类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以同等学力身份录取的硕士生,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都明确列出了需要补修的课程名称。
此类学生入学后需要本人提出补修课程的申请,由学院批准后便可持批准的申请书与相应授课老师取得联系后直接听相应的本科课程,课程结束后由授课老师给出相应的成绩并报学院备案。
补修课程修读合格后方可正常毕业。
四、“专业实践”(y2014587001)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y2014587001)课程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项目两部分构成。
1、实践教学由指导教师根据学位论文需要,对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实验仪器设备操作使用、工程软件使用等进行培训。
2、专业实践项目主要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内容:(1)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2)导师横向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工作;(3)利用现有校内教学科研资源,在学院的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工作。
研究生在专业实践项目前,需填写《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并由导师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环节。
研究生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需与企业签署相关的协议,协议内容应明确双方的职责、义务以及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和有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硕士培养计划
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一、引言工程硕士培养计划是为了培养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工程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程硕士培养计划的目标、内容和组织安排。
二、目标1. 培养高水平工程专业人才。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术训练,使学生掌握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实验室实习和企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工程领域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提出创新方案。
3. 培养国际化视野。
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其具备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才华的能力。
三、培养内容1. 学术课程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将系统学习工程领域的核心理论和技术。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材料等。
学术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
2. 科研项目学生将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科学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可以是独立完成的个人课题,也可以是与导师或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
科研项目的开展将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训练学生将通过实验室实习和企业实践等形式进行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学术交流学生将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理论,拓宽学术视野,并有机会与国内外学术精英进行深入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四、培养组织安排1. 导师指导每位学生将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术指导和科研工作。
导师将与学生定期进行讨论和交流,指导学生制定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提供相关学术资源和支持。
2. 课程安排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需求选择相应的学术课程。
课程的安排将根据学术进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
东北大学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二OO九年七月前言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的文件精神,研究生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编辑、整理、出台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管理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主要依据。
本培养方案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还包括有关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包含我校在2009年招生的七个专业领域内容。
本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一、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在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
(三)培养方案应由本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后实施。
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工程专业人才,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推出了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内容和目标,为有意开展工程硕士学习的学生提供参考。
二、培养目标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的工程专业研究人才:1. 扎实的工程学科基础知识:学生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材料、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将来从事工程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科研创新能力: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方案,在工程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
3. 团队协作能力: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完成跨学科的工程项目。
4. 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操守,为将来从事工程实践和管理提供保障。
三、课程设置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设置:1. 工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工程设计原理、工程材料学、工程计算方法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学科理论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创新理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实践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3.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可以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例如:工程经济、工程管理、能源工程等课程,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4. 科研训练:学校通常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包括文献研究、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方式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般采用导师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
导师是学生学习和科研的重要指导者和支持者,通过导师的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
此外,学校还会组织一些学术交流和讲座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交流平台。
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日新月异,要培养一批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硕士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优秀工程硕士人才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方案旨在探讨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方案的实施细则,以期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具体的指导。
二、联合培养的目的与意义1. 目的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人才。
2. 意义(1)提高工程硕士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
(2)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运用。
(3)促进学术研究与实际工程结合,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端人才。
(4)丰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形式和内容,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三、联合培养的模式与方式1. 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学生的基本模式是采取双导师制。
即由学校和企业各指定一名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科研工作,企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生产实践。
双导师共同协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保证论文内容符合学术要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价值。
2. 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工程硕士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生产实践的场所。
实践基地应具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学校与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共同建立多个实践基地,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工程硕士学生的需求。
3. 课程设置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士课程应以工程实践为导向,注重实际操作和生产技术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发起一些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课程,如生产实习、实验课程、工程项目管理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学习,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源动力 工程类硕士培养方案
能源动力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主要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满足以下具体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
在学术要求上,学生应具有能源动力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以及相关的工程管理和经济知识。
在课程设置上,能源动力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要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
这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上,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
这些实践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培养方案还强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科研项目、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总之,能源动力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广阔视野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我国能源动力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有哪些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有哪些一、培养目标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宽的专业视野和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较高的科学研究素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使其能够在工程领域从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够胜任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
二、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三个方面组成。
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学概论、工程数学、管理学、科技论文写作等;专业课程从提供深造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涵盖了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法规等;综合实践环节包括实习、科研课题等,通过科技创新实践和实习锻炼,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培养过程(一)集中教学核心课程需在校内集中教学,采取小班授课或导师辅导的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通过实习、科研课题等实践环节,开展岗位实习和科研课题的独立设计与实施,实践锻炼并增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
(三)学术交流安排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提高学生科研技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
四、培养模式(一)导师制培养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由学生和导师总结和明确研究方向,制定培养方案。
鼓励学生与导师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加强对每位学生的个人指导和跟踪管理。
(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科技创新和实习锻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质量保障(一)质量监控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术考核、实习实践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与资助,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进行督促与警告。
(三)指导与辅导建立专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术与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法律帮助。
09年动力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0(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本学科是从车用发动机专业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53年,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作为发动机专业的基础一直伴随着发动机专业的发展。
1981年首批获军用车辆工程(含内燃机)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单独获“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里以及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本一级学科点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0人,其中教授19名(博士生导师15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28名、讲师、工程师和实验师13名,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导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建有“汽车动力性及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汽车排放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北京市清洁车辆重点实验室”;设备资产总额达5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近5000平方米,形成了从理论研究到产品开发系统、先进的试验研究开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动力传动一体化设计技术:高功率密度柴油机总体设计、一体化动力系统理论和技术、动力系统协同仿真技术、动力系统优化与匹配技术、动力装置辅助系统技术等。
2.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系统动力学:内燃机零部件热疲劳寿命试验与预测技术、内燃机传热与隔热技术、内燃机可靠性测试技术、可靠性优化设计技术、内燃机复杂零部件的CAD/CAE/CAM集成应用技术、摩擦磨损技术。
3.动力装置与热能系统控制:动力传动一体化电子控制、柴油机高压喷射控制、清洁燃料供给系统控制和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匹配技术、热能系统控制技术。
4.叶轮机械与内燃机增压技术:车用发动机涡轮增压系统的设计与匹配、叶轮内部流动理论与叶轮设计方法、涡轮与压气机内部三维粘性流动的数值模拟、车用燃气轮机技术。
东北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二OO九年三月前言目前我校使用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2004年制定的,该培养方案对于指导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我校相继增加了若干新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科,委托单位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来的培养方案已经不完全适用新的情况。
此外,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陆续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为此,研究生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对现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和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要实施3年。
在修订过程中有关学院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研、讨论,结合本学院的科学研究方向、师资授课情况、委托单位要求,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关学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了各专业领域的具体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包括: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包括了我校各专业学位学科(领域)的基本介绍和培养目标,学制和学分,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培养方案由研究生院整理汇编,参加编辑整理的人员有:马士军、于采宏、董成杰、袁妍。
各有关学院参加编辑的人员有:王亮、吕兴仁、陈亚男、王大海、芦宙新、郭涛、梁成、李军、王乾兰、何鑫等。
整个培养方案由王明波、马士军统稿,刘春明、巩恩普主审。
研究生院2009年3月1日目录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前言 (2)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5)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 (1)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方案 (1)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4)工商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4)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9)机械工程 (9)材料工程 (12)冶金工程 (16)动力工程 (21)电气工程 (24)电子与通信工程 (29)控制工程 (34)计算机技术 (42)软件工程 (49)建筑与土木工程 (54)化学工程 (57)地质工程 (61)矿业工程 (65)安全工程 (68)环境工程 (71)生物医学工程 (74)车辆工程 (78)工业工程 (81)项目管理 (86)物流工程 (90)课程一览表 (95)专业学位公共课程代码及学时 (95)文法学院课程一览表 (96)理学院课程一览表 (99)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课程一览表 (100)材料与冶金学院课程一览表 (101)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03)软件学院课程一览表 (106)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08)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一览表 (111)工商管理学院课程一览表 (112)东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1、在现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各学科(领域)本着“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实施”的原则,遵循国家相关政策、依据自身情况、借鉴一流高等院校的经验进行修订。
东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及过程管理规定
东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及过程管理规定添加时间:2006-1-23 19:18:00 点击次数:5214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相结合,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的而设立的一个新型专业学位。
为了加强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提高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学位论文要求1.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选题可以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具有应用价值的设计、工艺、工程技术型课题,也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型课题。
鼓励按前者选题。
后者的选题参照东北大学各工学学科工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要求。
前者可以是下列之一:1)完整的工程项目或生产方案设计;2)对现有工程设计或生产方案的重大改进,改进后的方案应比原方案有较明显的技术先进性,或能够产生显著的或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生产实践中重要的攻关课题;4)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或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5)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或重大技术改造。
不论是工程应用型选题还是应用基础型选题都应有一定的理论上或技术上的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科学、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学、工程技术的研究能力。
2.学位论文形式论文形式可以是下列之一:1)完整的设计方案及其论证报告;2)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或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报告;3)研究论文。
3.论文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1)综合运用本专业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先进性和实用性;3)可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工作量应达到1个人年以上。
5)应达到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格式的要求。
二、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管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需通过以下环节:1)双导师制度每名工程硕士研究生须配主、副指导教师各一名。
主导师是从学院选定,必须是从事本工程领域相关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有研究生指导经验的教师。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二OO九年七月前言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的文件精神,研究生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编辑、整理、出台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管理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主要依据。
本培养方案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还包括有关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包含我校在2009年招生的七个专业领域内容。
本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目录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1)电气工程 (5)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11)电子与通信工程 (13)电子与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18)控制工程 (20)控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26)计算机技术 (28)计算机技术实践教学大纲 (33)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公共类课程一览表 (35)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一、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在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前提下,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工程
一、专业领域简介
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负责培养。
一级学科下设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及低温与制冷工程3个二级学科,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依托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及“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现有教授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0人。
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年富力强,能够组织高水平的多学科交叉和合作,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多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各级科技奖励,发表和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文章和著作,在工业炉窑热工、工业系统节能、热过程模型化、工业生态学、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等方面一直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20人左右。
本学科重点研究能量的释放、转换、洁净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冶金、化工、机械、建筑、能源和动力等工业的热工理论、工程热物理问题及其生态化技术,主要从事工业炉窑热工、电厂热能动力工程、热过程模型化与计算机控制、能源转换与利用、工业系统节能、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及工程实践。
二、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1. 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 了解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独立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掌握一定的社会人文、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 具备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计算机、实验技能和科技写作水平达到工程硕士毕业生要求。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一)最低学分要求为32学分。
(二)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三)攻读学位可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但在课程学习、文献查阅、论文开题和论
文研究、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环节,原则上要求所有学员累计在校时间不少于6个月。
四、研究方向
1.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2.工业炉窑热工及控制
3.工业锅炉热工与设备
4.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
5.热过程模型化
6.工业系统节能
7.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
8.余热余能的回收与利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注:
1.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脱产进校学员可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校外班可根据学员和合作单位的需要讲授计算机语言、网络、工业控制等方面的课程。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提交时间不得迟于入学后的第二年。
六、论文工作
1文献阅读和调研
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所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阅读相关文献并提出拟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完成文献综述报告。
2论文的选题和开题
指导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所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际,选择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
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够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
3导师确定课题后,指导研究生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包括如下内容:
(1)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2)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实验方案、技术路线,关键技术问题及拟采取的解决方法等。
(3) 时间安排,预期成果和应用效果等。
4论文质量和要求
论文工作应严格按照东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手册”的相关规定进行。
论文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论据充分,数据准确,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新见解,研究结论或建议对生产实际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论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写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