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3苏沈良方卷一~卷四
奇效简便良方
奇效简便良方奇效简便良方目录·序·凡例卷一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身体卷二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卷三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卷四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奇效简便良方清·丁尧臣《奇效简便良方》,亦称《奇效良方》四卷。
(清)丁尧臣辑。
尧臣,字又香,今浙江会稽县人。
善吟咏,精拳术,培游历,旁通医术,每施方以治病,尝合药以济贫。
晚年将其毕生所各级验之方,集成此书,刊刻济世。
全书四卷,载方千数,分列为十八门。
有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齿、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
书中所集诸方,平稳妥当。
所用药品,寻常易得。
一症多方,便于选择。
此书之刻,诚便于荒僻之乡,或缺医少药之时,照方治疗,每获奇效。
拯救疾苦,莫善于此。
序窃思扁卢和缓,代有名医,石室金匮,夙传秘制,方书流布,几至汗牛充栋,美不胜收矣。
第药多出于汤头,材必购诸肆市,其有荒村野老,山谷穷民,日暮黄昏,猝患剧症,鲜有不束手而待毙者。
余友丁君幼香,念切情殷,胞与手集《极验良方》一书,理尚简明,法取成效。
其中药物如白米红盐,无家不备,牛溲马勃,尽人能知,洵济世之良方,救人之妙术也。
今将寿诸枣梨,公诸同好,吾知四方乐善诸君无不悦。
是书之简而且明,惠而不费,定能照方施送,惠布穷檐行见,僻壤遐陬,膏肓悉起,齐民编户,诊盘潜消,庶不负幼香三十余年集腋成裘之苦志也,予故乐得而为之序。
光绪六年季夏中浣六日雅三第黄诒谷序原序余性不好弄,惟遇诸书之可记者记之,而于经验医方尤喜抄录以济人,故相识者亦多以良方见示。
嗣奔驰齐鲁燕赵,周历塞上,垂三十年,会而萃之,方以千数,根据法施治,无不因证奏功,以故求方者日益多。
浅谈《苏沈良方》
浅谈《苏沈良方》摘要:本篇论述了《苏沈良方》一书在中华灿烂的医学史上包括本草、疾病治疗以及养生保健三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本草、疾病治疗、养生保健《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内翰良方》,成书于宋代末年,由宋末佚名编者将苏轼所撰“医药杂说”并入沈括所辑《良方》合编而成,原书十五卷(考《宋史·艺文志》:“《苏沈良方》十五卷沈括、苏轼所著。
”)。
现存的有十卷本(六醴斋医书本)与八卷本(四库全书本)等,较为流行的为十卷本。
本书论述范围广,包括本草学,疾病治疗学,以及养生保健等三方面内容。
本书风格类似随笔,出自苏、沈二文法名家之手,语言精练易懂,考据精细,颇具有实用价值,不仅可供临床医师阅读参考,亦可供习医者学习。
1、《苏沈良方》中的本草学:该书关于本草的记载颇具特色,其中有许多是经过了考据而获得的结果,指出了了许多药物存在“一物多名”、“一名多物”以及“名实错乱”的问题,对古籍中对药物的药性的错误记载进行了纠正,并在药物采集和药物提炼方面颇有研究。
1.1、关于“一物多名”与“名实错乱”问题:例如该书中《论细辛》一文论述了当时几种不同的药物同名为细辛的问题。
文中指出“东南方所用细辛,皆杜衡也”“色白黄,拳局而脆”,“襄韩之间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而真正的细辛却是“出华山,极细而直深紫,其味极辛”。
1.2、关于“一名多物”问题:例如该书中《枳壳汤》一文中提及了枳壳与枳实本为一物的问题。
文曰:“只是枳壳,古人只谓之枳实,后人方別出枳壳一条。
”,便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
1.3、关于纠错古籍的问题:例如对《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山豆根的味道错误记载,该书在《论山豆根》一文中提出:“山豆根味极苦。
本草言味甘者,大误也。
”1.4、关于药物采集:该书除了辑录一般本草外,对采药方面也颇有研究,其中指出“古方采草药,多用二八月,此殊未当”,应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部分如根、叶、还是实而不同,以及根据产地、气候、品种、个体差异和种植条件不同而进行采集,不可“拘以定月”。
苏沈良方
<篇名>苏沈良方书名:苏沈良方作者:沈括及苏轼撰朝代:北宋年份:公元960-1127年<目录><篇名>原序内容:予尝论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此五也,今之视疾者,惟候气口六脉行五以一二药书,其服饵之节,授之而已;古以治疾者,先知阴阳运历之变故,山林川泽之窍发。
而又视其人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顺其所宜,违其所不宜,或药或火,或刺或砭,或汤或液,矫易其故常,捭摩其性理,捣而索之,投几顺变,间不容发。
而又调其衣服,理其饮食,异其居处,因其情变,或治以天,或治以人,五运六气,冬寒夏暑,雨电雹,鬼灵魇蛊,甘苦寒温之节,后先胜负之用,此天理也,盛衰强弱,五脏异禀,循其所同,察其所偏,不以此形彼,亦不以一人例众人,此人事也。
言不能传之于书,亦不能喻之于口,其精过于承蜩,其察甚于刻棘,目不舍色,耳不舍声,手不释脉,犹惧其差也,授药遂去,而希其十全,不亦难哉!此治疾之难二也。
古之饮药者,煮炼有节,饮啜有宜。
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炽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
宜温宜寒,或缓或速,或乘饮食喜怒,而饮食喜怒为用者,有违饮食喜怒,而饮食喜怒为敌者,此饮啜之宜也。
而水泉有美恶,操药之人有勤惰,如此而责药之不效者,非药之罪也,此服药之难三也。
知药不测搏漉鱼以酸者以巴不旋疾者妙,而何哉?蚊喙坼步,则其所宜固未尝晰也。
抑又取之有早晚,藏之有焙KT ,风雨燥湿,动有槁暴,今之处药。
或有恶火者,必日之而后咀。
然安知采藏之家,不常烘煜哉,又不能必,此辨药之难五也。
此五者,大概而已。
其微至于言不能宣,其详至于书不能载,岂庸庸之人,而可以易言医哉?予治方最久,有方之良者,辄为疏之,世之为方者,称其治效,尝喜过实,《千金肘后》之类,犹多溢言。
使人不敢复信,予所谓《良方》者,必目睹其验,始着于篇,闻不预也。
然人之疾,如向所谓五难者,方岂能必良哉!一赌其验,即谓之良,殆不异乎刻舟以求遗剑者?予所以详着其状于方尾,疾有相似者,庶几偶值云尔,篇无次序,随得随注,随以与人,极道贵速,故不暇<目录><篇名>苏沈内翰良方序一内容:沈公内翰,字存中,博古通今,古君子也,留心医书,非所好也,实有补于后世尔,公凡所及而得一其面目乎?余得此方十有余年,恨箧无金帛,而能成就一板,使流传天下后世,疗夫久疾KT 缠绵之苦者也,岂自言微功有所利也,然此方经验有据,始敢镂行。
蕊珠丹_苏沈良方卷五_减法方剂树
蕊珠丹_苏沈良方卷五_减法方剂树蕊珠丹_苏沈良方卷五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辰砂1两1分(风尾草1握水研汁煮砂,原水洗,干研),桃仁49枚(生),附子1分半(纸裹煨),安息香1分(蜜1分,酒少许,煮煎成膏),麝香2钱,阿魏(薄切,微焙)半两,木香半两,牛黄1分。
(3)1.2.功效:妇人血攻寒热,及惊忧成疾者。
(3)1.3.来源:《苏沈良方》卷五。
(4)2.朱魏丹 (4)2.1.减:桃仁、附子、安息香、麝香、木香、牛黄 (4)2.2.组成:辰砂(光明者)1两,阿魏(真者)1两。
(4)2.3.功效:疟疾。
(4)2.4.来源:《济阳纲目》卷二十三 (4)3.麝香散 (4)3.1.减:桃仁、附子、安息香、阿魏、木香、牛黄 (4)3.2.组成:麝香少许,辰砂少许。
(4)3.3.功效:沙虱。
(4)3.4.来源:《普济方》卷三○八 (4)4.过街笑 (4)4.1.减:辰砂、桃仁、附子、安息香、阿魏、牛黄 (4)4.2.组成:木香1钱,麝香3厘。
(4)4.3.功效:闪腰痛。
(4)4.4.来源:《回春》卷五 (4)5.附子散 (4)5.1.减:辰砂、桃仁、安息香、麝香、阿魏、牛黄 (4)5.2.组成:附子(去皮脐,用黄连各半两锉碎,同铫子内炒微黄,不用黄连)、木香(用吴茱萸各半两锉碎,同炒微黄,不用茱萸)。
(5)5.3.功效:脾脏虚冷,泄痢及白痢。
(5)5.4.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5)6.附子散 (5)6.1.减:辰砂、桃仁、安息香、麝香、阿魏、牛黄 (5)6.2.组成: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木香1分。
(5)6.3.功效:虚劳大便泄泻。
(5)6.4.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5)7.附香丸 (5)7.1.减:辰砂、桃仁、安息香、麝香、阿魏、牛黄 (5)7.2.组成:附子(炮,去皮)、木香(炮)各等分(1方用白茯苓,不用木香)。
(5)7.3.功效:小儿吐泻不定,肠鸣腹疼,肚急气粗。
苏心汤_辨证录卷四_减法方剂树
苏心汤_辨证录卷四_减法方剂树苏心汤_辨证录卷四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白芍3两,当归3两,人参1两,茯苓1两,半夏3钱,炒栀子3钱,柴胡3钱,附子3分,生枣仁5钱,吴茱萸5分,黄连5分。
(2)1.2.功效:人有呆病,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木食,而不呼饥,见炭最喜食之。
(2)1.3.来源:《辨证录》卷四。
(2)2.制肝散 (2)2.1.减:当归、人参、半夏、炒栀子、柴胡、附子、生枣仁 (2)2.2.组成:白芍1两,吴茱萸5分,黄连1钱,茯苓5钱。
(2)2.3.功效:肝木克胃土,饮食入胃即吐。
(2)2.4.来源:《辨证录》卷五 (2)3.怔忡饮 (2)3.1.减:白芍、当归、炒栀子、柴胡、附子、生枣仁、吴茱萸、黄连 (2)3.2.组成:半夏、茯苓、人参各等分。
(2)3.3.功效:心惧怯,如人欲捕之状。
(2)3.4.来源:《仙拈集》卷二 (2)4.吴茱萸汤 (2)4.1.减:白芍、当归、人参、茯苓、炒栀子、柴胡、生枣仁、黄连 (2)4.2.组成:吴茱萸(汤洗7遍,焙炒)1两,半夏(汤洗7遍,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3)4.3.功效:冷痰,吞酸吐水,胸中不快。
(3)4.4.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3)5.二气黄金丸 (3)5.1.减:白芍、人参、茯苓、半夏、炒栀子、柴胡、附子、生枣仁 (3)5.2.组成:黄连、吴茱萸、当归各等分。
(3)5.3.功效:赤白下痢,变生恶证,大便若鱼烂黑汁,肠中切痛,枯瘦不能食者。
35.4.来源:《元和纪用经》 (3)6.参附茯苓汤 (3)6.1.减:白芍、当归、半夏、炒栀子、柴胡、生枣仁、吴茱萸、黄连 (3)6.2.组成:人参1两,附子1钱,茯苓5钱。
(3)6.3.功效: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
(3)6.4.来源:《辨证录》卷一 (3)1.原方1.1.组成:白芍3两,当归3两,人参1两,茯苓1两,半夏3钱,炒栀子3钱,柴胡3钱,附子3分,生枣仁5钱,吴茱萸5分,黄连5分。
寒水石散_苏沈良方卷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寒水石散_苏沈良方卷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寒水石散_苏沈良方卷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寒水石3两,滑石(水研如泔,扬去粗者,存细者,沥干更研无声乃止)3两,甘草粉1两(生)。
(5)1.2.功效:小儿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逆为大疾,及心热不可安卧。
(5)1.3.来源:《苏沈良方》卷十。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67%:玉露饮 (5)2.1.组成:寒水石、石膏、滑石各等分。
(5)2.2.原方对照:寒水石3两,滑石(水研如泔,扬去粗者,存细者,沥干更研无声乃止)3两,甘草粉1两(生)。
(5)2.3.加:石膏 (5)2.4.减:甘草粉 (5)2.5.功效:心肺上膈壅热,烦躁口干,生疮,小便赤涩。
(5)2.6.来源:《普济方》卷一一九引《仁存方》。
(5)3.相似度67%:玉露散 (5)3.1.组成:寒水石1两,滑石1两,甘草5钱。
(5)3.2.原方对照:寒水石3两,滑石(水研如泔,扬去粗者,存细者,沥干更研无声乃止)3两,甘草粉1两(生)。
(5)3.3.加:甘草 (5)3.4.减:甘草粉 (5)3.5.功效:小儿5-6月泄泻,寒少热多。
(6)3.6.来源:《片玉心书》卷四。
(6)4.相似度67%:消石散 (6)4.1.组成:赤小豆1合,滑石半两,寒水石1分。
(6)4.2.原方对照:寒水石3两,滑石(水研如泔,扬去粗者,存细者,沥干更研无声乃止)3两,甘草粉1两(生)。
(6)4.3.加:赤小豆 (6)4.4.减:甘草粉 (6)4.5.功效:小儿萤火丹。
发如灼,初从额起,胁下正赤而多痛。
(6)4.6.来源:方出《圣惠》卷九十一,名见《普济方》卷四○六。
(6)5.相似度67%:神应散 (6)5.1.组成:滑石(研)半两,寒水石(研)半两。
(6)5.2.原方对照:寒水石3两,滑石(水研如泔,扬去粗者,存细者,沥干更研无声乃止)3两,甘草粉1两(生)。
苏方散_准绳_疡医卷四为_医学正传卷六引_疮疡集“苏方木散”之异名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苏方散_准绳_疡医卷四为_医学正传卷六引_疮疡集“苏方木散”之异名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苏方散_准绳_疡医卷四为_医学正传卷六引_疮疡集“苏方木散”之异名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2)1.1.组成:木鳖子(去壳)6钱,当归尾(酒浸)6钱,芍药6钱,白芷6钱,粉甘草6钱,川芎6钱,射干6钱,忍冬藤(即金银花)6钱,大黄(锉碎,酒浸湿纸包裹)6钱,川山甲(糠火煨炒黄脆)6钱,没药(另研)6钱,苏方木6钱。
(2)1.2.功效:便毒。
(2)1.3.来源:《准绳_疡医》卷四。
为《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苏方木散”之异名。
(2)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2.相似度100%:苏方木散 (2)2.1.组成:木鳖子(去壳)6钱,当归尾(酒浸)6钱,芍药6钱,白芷6钱,粉甘草6钱,川芎6钱,射干6钱,忍冬藤(即金银花)6钱,大黄(锉碎,酒浸湿纸包裹)6钱,川山甲(糠火煨炒黄脆)6钱,没药(另研)6钱,苏方木6钱。
(2)2.2.原方对照:木鳖子(去壳)6钱,当归尾(酒浸)6钱,芍药6钱,白芷6钱,粉甘草6钱,川芎6钱,射干6钱,忍冬藤(即金银花)6钱,大黄(锉碎,酒浸湿纸包裹)6钱,川山甲(糠火煨炒黄脆)6钱,没药(另研)6钱,苏方木6钱。
(2)2.3.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2)2.4.功效:便毒。
(3)2.5.来源:《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
(3)1.原方1.1.组成:木鳖子(去壳)6钱,当归尾(酒浸)6钱,芍药6钱,白芷6钱,粉甘草6钱,川芎6钱,射干6钱,忍冬藤(即金银花)6钱,大黄(锉碎,酒浸湿纸包裹)6钱,川山甲(糠火煨炒黄脆)6钱,没药(另研)6钱,苏方木6钱。
1.2.功效:便毒。
1.3.来源:《准绳_疡医》卷四。
为《医学正传》卷六引《疮疡集》“苏方木散”之异名。
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2.相似度100%:苏方木散2.1.组成:木鳖子(去壳)6钱,当归尾(酒浸)6钱,芍药6钱,白芷6钱,粉甘草6钱,川芎6钱,射干6钱,忍冬藤(即金银花)6钱,大黄(锉碎,酒浸湿纸包裹)6钱,川山甲(糠火煨炒黄脆)6钱,没药(另研)6钱,苏方木6钱。
参苏饮之各家验方
参苏饮之各家验方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参苏饮【处方】人参的功效与作用(去芦)、紫苏、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去皮)、半夏的功效与作用(汤洗七次)、前胡(去苗)、干葛,各一钱半。
枳壳(麸炒)、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炙)、陈皮的功效与作用,各一钱。
桔梗、木香,各七分。
【功能主治】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此药大解肌热快膈。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的功效与作用三片,红枣的功效与作用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处方】木香半两,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三分。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半两。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
若因感冒发热,亦如服养胃汤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
面有馀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
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
虽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
既有枳壳、橘红辈,自能宽中快膈,不致伤脾,兼大治中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
毋以性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
小儿、室女亦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备注】(易简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参苏饮【别名】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处方】木香15克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23克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益气解表,宣肺化痰。
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生液寄生散_普济方卷三四五引_护命_方剂树
生液寄生散_普济方卷三四五引_护命_方剂树生液寄生散_普济方卷三四五引_护命_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桑寄生半两,人参1分,甘草(炙)3铢,沉香1铢。
(3)1.2.功效:产后正气不足,咽喉干,口无津液,饮食减少,大腑不调。
(3)1.3.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五引《护命》。
(3)2.人参汤 (3)2.1.加:川芎、木香、乌药、枳壳 (3)2.2.组成:桑寄生半两,川芎1分,木香1分,沉香1分,甘草1分,乌药1分,人参1分,枳壳(只使青)1分。
(3)2.3.功效:喜怒膈气,心前噎塞,空呕。
(3)2.4.来源:《普济方》卷二○四引《护命》 (3)3.延龄煮散 (3)3.1.加:茯神、益智、防风、藿香叶、熟干地黄 (3)3.2.组成:茯神(去水)、益智(去皮)、防风(去叉)、人参、桑寄生、藿香叶、甘草(炙,锉)、沉香、熟干地黄各等分。
(4)3.3.功效:心脏气虚。
(4)3.4.来源:《普济方》卷十七引《护命》 (4)4.匀理汤 (4)4.1.加:丁香、檀香、木香、缩砂、白豆蔻仁、藿香、干姜、白术 (4)4.2.组成:丁香、檀香、木香、甘草、缩砂(去壳)、白豆蔻仁、沉香、藿香、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
(4)4.3.功效:体虚上气壅盛,中脘痞塞,呕泄翻吐,水饮不入,其证急速。
(4)4.4.来源:《得效》卷四 (4)5.如圣散 (4)5.1.加:北柴胡、白茯苓、熟地黄、当归、鳖甲、胡黄连、知母、干葛 (4)5.2.组成:北柴胡1两,白茯苓1两,甘草1两,熟地黄1两,人参1两,当归1两,鳖甲半两,胡黄连半两,沉香半两,知母半两,桑寄生3分,干葛3分。
45.3.功效:妇人所禀气血不足,不耐寒暑,易感疾伤,月水不调,久而心虚,状若心劳,四肢易倦,筋骨少力,盗汗易惊,或时不宁,五心烦热,肌肤不长,间作头昏,饮食无味,胸膈不利,或产前、产后受病。
(4)5.4.来源:《妇人良方》卷五 (4)6.诃黎勒散 (4)6.1.加:白芷、丁香、诃黎勒皮、前胡、木香、厚朴、青橘皮、益智子、桂心、枇杷叶、荜澄茄、赤茯苓、高良姜、白豆蔻、白术 (4)6.2.组成:白芷1两,沉香1两,丁香1两,诃黎勒皮1两,前胡1两,木香(锉)3分,人参(去芦)3分,厚朴(去皮,姜汁涂,炙)3分,沉香(研)半两,青橘皮(去白)半两,益智子(去皮)半两,桂心(去皮)半两,枇杷叶(拭去毛,炙)半两,荜澄茄(炒)半两,赤茯苓(去皮)半两,高良姜(锉)半两,白豆蔻(去皮)半两,白术(切)半两,甘草(炙)半两。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芎苏散6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芎苏散芎苏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6种“芎苏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二。
组成:川芎、枳壳、桔梗、陈皮、半夏、苏叶、柴胡、干葛、茯苓、甘草、苍术。
功效:春、夏、秋感寒,头痛,发热恶寒,脉浮紧,无汗表证。
用法:加生姜、葱白,水煎,热服取汗。
来源:《活人方》卷三。
组成:防风4两,苏叶2两5钱,干葛2两5钱,川芎1两5钱,羌活1两5钱,前胡1两5钱,麻黄1两,桂枝5钱,甘草5钱。
制法:上为末。
功效:感冒风寒,初起其邪在表,头疼项强,耳塞身热,恶寒无汗,周身关节痠疼。
用法:每服3-5钱,葱头、生姜汤调下,不拘时候。
来源:《济生》卷七。
组成:紫苏叶1两,川芎1两,白芍药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1两,陈皮(去白)1两,干葛1两,甘草(炙)半两。
功效:妊娠外感风寒,浑身壮热,眼晕头旋者。
用法: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葱白2寸,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组成:川芎8分,陈皮8分,芍药8分,白术8分,苏叶6分,干葛5分,黄芩1钱,前胡1钱,麦门冬1钱,甘草3分。
功效:孕妇伤寒,寒热头疼,身痛项背强。
用法: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来源:《穷乡便方》。
组成:抚芎8分,苏叶8分,陈皮8分,槟榔8分,香附8分,大腹皮8分,羌活4分,木通4分,猪苓4分,泽泻4分,香草3分。
功效:胃脘痛,素性有热,遇感即发。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卷三引《局方》。
组成:川芎2钱,苏叶1钱,枳壳(麸炒)1钱,桔梗1钱,柴胡1钱,半夏(汤泡7次)1钱,广陈皮1钱,白茯苓(去皮)1钱,干葛1钱半,甘草(炙)5分。
功效: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瘴疟脚气;产后伤风,恶露已净;小儿感冒,面色寒滞,两颊或似水红桃花,鼻流清涕,恶风痰壅。
神效三仙散方出_苏沈良方卷九,名见_仙拈集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神效三仙散方出_苏沈良方卷九,名见_仙拈集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神效三仙散方出_苏沈良方卷九,名见_仙拈集卷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决明子不以多少(为末)、水银轻粉各少许。
(4)1.2.功效:癣,日久者。
(4)1.3.来源:方出《苏沈良方》卷九,名见《仙拈集》卷四。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50%:神效决明散 (4)2.1.组成:决明子3两,蔓荆子3两(蒸3炊久,每度晒干)。
(4)2.2.原方对照:决明子不以多少(为末)、水银轻粉各少许。
(4)2.3.加:蔓荆子 (4)2.4.减:水银轻粉 (4)2.5.功效:积年失明,成青盲。
(4)2.6.来源:《圣惠》卷三十三。
(4)3.相似度50%:雀盲方 (4)3.1.组成:地肤子5两,决明子1升。
(4)3.2.原方对照:决明子不以多少(为末)、水银轻粉各少许。
(4)3.3.加:地肤子 (4)3.4.减:水银轻粉 (4)3.5.功效:雀盲。
(4)3.6.来源:《千金》卷六。
(4)4.相似度50%:决明子散 (5)4.1.组成:决明子1升,蔓荆子1升(用好酒5升煮酒尽,晒干)。
(5)4.2.原方对照:决明子不以多少(为末)、水银轻粉各少许。
(5)4.3.加:蔓荆子 (5)4.4.减:水银轻粉 (5)4.5.来源:《圣惠》卷三十三。
(5)5.相似度50%:决明鸡肝散 (5)5.1.组成:决明子(晒燥,为极细末,勿见火)、骟鸡肝(生者,不落水)。
55.2.原方对照:决明子不以多少(为末)、水银轻粉各少许。
(5)5.3.加:骟鸡肝 (5)5.4.减:水银轻粉 (5)5.5.功效:小儿疳积害眼,及一切童稚翳障。
(5)5.6.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5)6.相似度50%:鸡肝散 (5)6.1.组成:决明子(晒燥,为极细末,勿见火)、骟鸡肝(生者,不落水)。
蜗牛丸_圣济总录卷一二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蜗牛丸_圣济总录卷一二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蜗牛丸_圣济总录卷一二六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蜗牛半碗,鸡苏半斤。
(4)1.2.功效:瘰疬已破或未破者。
(4)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50%:蜗牛散 (4)2.1.组成:蜗牛3-7枚(烧灰,细研),磁石(火煅,醋淬)1两(细研)。
4 2.2.原方对照:蜗牛半碗,鸡苏半斤。
(4)2.3.加:磁石 (4)2.4.减:鸡苏 (4)2.5.功效:痢后脱肛。
(4)2.6.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4)3.相似度50%:蜗牛散 (4)3.1.组成:蜗牛(煿干)1分,乌贼鱼骨半钱。
(4)3.2.原方对照:蜗牛半碗,鸡苏半斤。
(4)3.3.加:乌贼鱼骨 (4)3.4.减:鸡苏 (4)3.5.功效:血热冲肺,鼻衄不止。
(4)3.6.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4)4.相似度50%:蜗牛膏 (5)4.1.组成:蜗牛1枚,麝香3分。
(5)4.2.原方对照:蜗牛半碗,鸡苏半斤。
(5)4.3.加:麝香 (5)4.4.减:鸡苏 (5)4.5.功效:痔疮。
(5)4.6.来源:《济生》卷八。
(5)5.相似度50%:蜗牛膏 (5)5.1.组成:蜗牛7个(入盐少许),荔枝肉3个。
(5)5.2.原方对照:蜗牛半碗,鸡苏半斤。
(5)5.3.加:荔枝肉 (5)5.4.减:鸡苏 (5)5.5.功效:对口初起6-7日内。
(5)5.6.来源:《仙拈集》卷四。
(5)6.相似度50%:鸡苏散 (5)6.1.组成:鸡苏3两,防风(去叉)1两。
(5)6.2.原方对照:蜗牛半碗,鸡苏半斤。
(5)6.3.加:防风 (5)6.4.减:蜗牛 (5)6.5.功效:鼻衄不止。
(6)6.6.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
(6)7.相似度50%:浮水散 (6)7.1.组成:蜗牛2-7个(甘草水洗),草龙胆1两(为末,以蜗牛搜作饼子后阴干)。
金不换散_妇人良方卷六_减法方剂树
金不换散_妇人良方卷六_减法方剂树金不换散_妇人良方卷六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罂粟壳半两(制),杏仁(制)3钱,甘草3钱,枳壳4钱。
(3)1.2.功效:男子女人肺胃虚寒,久嗽不已,喘促满闷,咳嗽涎盛,腹胁胀闷,腰背倦痛。
或虚劳冷嗽,咳唾红痰,及年远日近,一切喘疾,诸药不效者。
(3)1.3.来源:《妇人良方》卷六。
(3)2.枳杏丸 (3)2.1.减:罂粟壳、甘草 (3)2.2.组成:杏仁1两(汤泡,去皮尖,别研),枳壳2两(先研为末)。
(3)2.3.功效:大小便涩少。
(3)2.4.来源:《女科百问》卷上 (3)3.枳壳散 (3)3.1.减:罂粟壳、杏仁 (3)3.2.组成:枳壳(去瓤,炒)2两半,甘草(炙)7钱半。
(3)3.3.功效:气疾,胁间痛,如有物以插然。
(3)3.4.来源:《得效》卷三 (3)4.枳壳散 (3)4.1.减:罂粟壳、杏仁 (3)4.2.组成:枳壳(制)5两,甘草(炙)1两半。
(3)4.3.功效:脚气。
(3)4.4.来源:《直指》卷四 (4)5.粟煎散 (4)5.1.减:杏仁、枳壳 (4)5.2.组成:罂粟壳10枚(蜜炙黄色),甘草3寸半(劈破,一半炙黄,一半生用)。
(4)5.3.功效:久痢不愈,或赤或白,或瘀血作片,后重疼痛,日夜无度。
(4)5.4.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七 (4)6.六一散 (4)6.1.减:罂粟壳、杏仁 (4)6.2.组成:枳壳6两,甘草1两。
(4)6.3.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三 (4)7.开气散 (4)7.1.减:罂粟壳、杏仁 (4)7.2.组成:枳壳(去瓤,麸炒)2两半,甘草(炙)7钱5分。
(4)7.3.功效:气实,肋间痛,如有物刺。
(4)7.4.来源:《鲁府禁方》卷二 (4)8.滑胎枳壳散 (4)8.1.减:罂粟壳、杏仁 (4)8.2.组成:枳壳(去瓤,炒)24两,甘草(爁)6两。
(4)8.3.功效:妇人胎气不足,及胎中一切恶疾。
验方新编卷四
验方新编卷四验方新编卷四脾胃一、恶心吞酸:此脾胃虚冷也。
吴萸四钱(滚水泡去苦味),水煎,食远服。
有人患此多年,一服即愈。
或加干姜一钱亦可。
忌夜食,并忌生冷食物。
又方∶核桃嚼烂,姜汤送下。
二、胃口虚胀手足厥冷:山药半生半炒,研细,米汤下二钱,日二次,忌铁器。
三、凉药服多呕吐恶食:前三方及后鲫鱼、橘皮二方均可用。
四、冷水服多:砂子炒焦,再加水煮,澄清饮之,即消。
又方∶食生蒜头二三枚,亦效。
或服砂仁一二钱亦可。
五、胃脘冷痛:有人胃中冷痛,多年不愈,后遇名医诊之曰∶此尸疰也。
用死人棺中枕煮水服之而愈。
六、脾胃虚冷不思饮食:鲫鱼和豆豉、胡椒、老姜、陈皮烹煮,空心食。
七、脾家冷积食后胸满兼治一切痰气:橘皮一斤(柑橙皮勿用),甘草、食盐各四两,水五碗,慢火煮干,焙为末,每服二三钱,白开水冲服。
有人得此疾,百药不效,偶服橘皮散,似属相宜,遂连日服之,一日忽觉一物坠下,大惊,自汗如雨,须谀腹痛,遗下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从此胸次廓然,其病顿愈。
盖脾之冷积故也。
此方兼治一切痰气。
八、胸胃积滞:有人食白煮鸡蛋过多,胸胃积滞,数年不愈。
后用大蒜半斤煮食,吐出一团,连服数次,吐出十余团而愈。
九、胃寒呕吐黄水:暖胃膏∶生姜一斤,捣取自然汁碗许,入牛皮胶、乳香末、没药末各五钱,同煎,胶化离火,将药作三四大膏药,以一张贴胃脘痛处,用绸捆绑三个时辰,然后取周岁小孩所穿之鞋一双,铜锣上烘极热,生膏上轮流熨之,熨至膏硬,换膏再贴,再绑三时,再熨至愈为止。
止后用紫油厚朴三两(用老姜二两切片,同煮一时,去姜不用),干姜四两(用甘草二两同煮一时,去甘草不用),将二味炒干为细末,黑枣煮汤(去皮核)为丸,每服二钱,开水送下,久服断根。
此方名慰胃丸。
功能温中降气,暧胃消痰,大有奇效。
此林屋山人经验之方也。
此方并治痰饮吐水。
十、专治胃寒吞酸方(镜堂增):恶心吞酸同属脾胃虚冷,而吐酸辛辣又当别论。
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火,前方不应,其为包络郁炎,乘胃虚而上偕明也,不可概作虚冷治也。
(其他)第十四篇
(其他)第十四篇《伏气解》温病著作。
一卷。
清·叶霖撰于1897年。
这是一部专论伏气病的著作。
叶氏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法,作者强调运气与发病的关系,对于某些病证,相信“干支生克”的理论,亦不免于机械。
现有《中国医学大成》等刊本。
《冯氏锦囊秘录》医学丛书。
又名《冯氏锦囊》。
五十卷。
清·冯兆张撰于1702年。
包括《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八种。
分别辑取《内经》等基础理论及所涉临床各科的精要。
参以己见,重点发挥。
对于几种痘疹论述尤详。
全书内容丰富,收集民间效方亦较多。
现存多种清刻本。
《疯门全书》麻风专着。
二卷。
清·萧晓亭撰。
刊于1796年。
书中征引历代有关文献,论述了麻风病的病源、症状、36种类型的麻风病辨证论治,以及麻风病的各种疗法。
现有清刻本。
本书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1949年后有排印本。
《风痨臌膈四大证治》医书名。
不分卷。
清·姜天叙撰。
刊于1796年。
本书重点论述中风、虚劳、水肿、臌胀、呕吐及噎膈反胃诸病症。
并对霍乱、关格等杂病作了简略的介绍。
解放后有排印本。
《费伯雄医书二种》医学丛书。
清·费伯雄撰。
刊于1863年。
包括《医醇剩义》、《医方论》二种。
详各条。
《仿寓意草》医案著作。
二卷。
清·李冠仙撰于1835年。
作者盛赞《寓意草》,因仿其格式归纳验案而成此帙。
所载验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妇科、五官科等。
案中议病,析因颇详,主张“药不执方,相宜而用”,同症异治,异症同治,立法处方灵活,诊治颇具胆识。
但案语偏于烦琐。
本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现存光绪刻本。
《方氏脉症正宗》综合性医书。
又名《医学正宗》。
四卷。
清·方肇权撰。
刊于1749年。
本书以脉诊与辨证为纲,卷一以辨脉为主;卷二-四分述内、儿、妇、外各科多种病症证治,每一病证分述病因、辨证、治法、方药及治案;卷末附常用药药性及经穴述要。
《串雅内外编》_食品门_中医世家
《串雅内外编》_食品门_中医世家食品门茶松白糖一,斤南薄荷末-两北细辛三钱芽茶末二两拌匀任用,或加麝香少许。
醉茯苓华山挺子茯苓,削如枣大方块,安新瓮内,好酒浸之,纸封一重,百日乃开,其色当如饧糖,可食一块。
一日至百日,肥体润泽,一年可夜视物。
久之肠化为筋.延年耐老,面若童颜。
茯苓酥白茯苓三十斤,去皮薄切,曝干蒸之,以汤淋去苦味,淋之不止,其汁当甜,乃曝干筛末,用酒三石,蜜三升相和,置瓮搅之百匝,密封勿泄气。
冬五十日,夏二十五日。
酥自浮出酒上,掠去,其味极甘美。
作掌大块,空室中阴干,色赤如枣,饥时食一枚,酒送之,终日不食,名神仙度世云。
络索米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病似反胃膈噎。
清明日取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作饭,面洒成珠子,晒干,袋悬风处。
每用滚水随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时米浮,取看无硬心则熟,可顿食之,久则面散不粘矣。
香橙汤宽中快气消酒。
橙皮二斤切片,生姜五两切焙烂,入炙甘草末~两,檀香末半两,和匀作小饼,沸汤入盐送下。
逡巡酒补虚益气,去一切风痹湿气,久服益寿耐老.好颜色。
三月三日,收桃花三两三钱,五月五日收马兰花五两五钱,六月六日收脂麻花六两六钱,九月九日收黄甘菊花九两九钱,阴干,十二月八日取腊水三斗,待春分取桃仁四十九枚,好者,去皮尖,白面十斤同前花和作曲,纸包四十九日,用时白水一瓶,曲一块,封良久成矣,如淡再造一丸。
仙人粮治虚劳绝伤,年老衰损,偏枯不遂,风湿不仁,冷痹恶疮痈疽等症。
《曜仙神隐》云:用干天冬十斤,杏仁一斤,捣末蜜渍,每服方寸匕,补中益气。
瓜蒌粉治消渴饮水。
大瓜蒌根去皮寸切,水浸五日,逐日易水,取出捣研.滤过澄粉,晒干,每服方寸匕,水化下,日三服.亦可入粥,及乳酪中食之。
琼玉膏常服开心益智,发白返黑,齿落更生,辟谷延年,治痈疽痨瘵,咳嗽吐血等症。
生地黄十六斤(取汁)人参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滤净拌匀,入瓶内,箬封,安砂锅中,桑柴火煮三日夜,再换蜡纸重封,浸井底一夜,取起再煮一伏时,每以白汤或酒点服一匙。
良姜理中汤_扁鹊心书_神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良姜理中汤_扁鹊心书_神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良姜理中汤_扁鹊心书_神方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高良姜2两,干姜(炒)2两,草果(去壳,炒)2两。
(5)1.2.功效:虚疟,久疟,脾胃虚弱。
或初起为冷物所伤。
(5)1.3.来源:《扁鹊心书_神方》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67%:猪胆膏 (5)2.1.组成:高良姜1两(切作小块,油炒),干姜1两(炮)。
(5)2.2.原方对照:高良姜2两,干姜(炒)2两,草果(去壳,炒)2两。
(5)2.3.减:草果 (5)2.4.功效:脾胃虚弱,遂作疟疾,寒多热少。
(5)2.5.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三。
(5)3.相似度67%:乌姜散 (5)3.1.组成:干姜1两,高良姜1两。
(5)3.2.原方对照:高良姜2两,干姜(炒)2两,草果(去壳,炒)2两。
(5)3.3.减:草果 (5)3.4.功效:疟疾。
(5)3.5.来源:《鸡峰》卷十四。
(5)4.相似度67%:三倍汤 (5)4.1.组成:干姜1两(炮),草果2两(去皮),白术3两(炒)。
(5)4.2.原方对照:高良姜2两,干姜(炒)2两,草果(去壳,炒)2两。
(6)4.3.加:白术 (6)4.4.减:高良姜 (6)4.5.功效:疟疾时行、湿多风少,寒甚热微,全不进食。
(6)4.6.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二。
(6)5.相似度67%:建脾散 (6)5.1.组成:陈橘皮(去白)7两,高良姜5两(炒),干姜3两(炮)。
(6)5.2.原方对照:高良姜2两,干姜(炒)2两,草果(去壳,炒)2两。
(6)5.3.加:陈橘皮 (6)5.4.减:草果 (6)5.5.功效:脾胃不和,心腹疼痛,呕逆恶心。
(6)5.6.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六。
(6)6.相似度67%:二姜散 (6)6.1.组成:高良姜、干姜各等分(炮8分,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