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 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不仅 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 天和前天。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的大学 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 有必要的。
三、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
第六,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 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 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㈢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 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 专制统治。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 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在经济上,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 的发展。
在政治上,清王朝实行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已 经腐朽不堪,令人窒息。
在军事上,国防空虚,军备废弛。 在文化上,为了维持封建统治,镇压汉族知识分
子及其他反抗势力的排满、反满的思想情绪,实 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 在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 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 特征
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 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 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 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 代化利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高校的大学生经过学习这门课程,普遍反映是有 很大收获的。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为大一本科生设计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思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史概述1.1 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特征1.3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2. 第二章:清朝的衰落与中国社会的变革2.1 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与动荡2.2 清朝政治体制的衰落2.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背景3.1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与列强侵略3.2 中国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国际现实的塑造3.3 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汇4. 第四章:中国近代化运动和革命4.1 维新变法与百日维新4.2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4.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 第五章:国共合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5.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2 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3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学生将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等形式参与课程学习。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20%):出勤率、参与度和质量;2. 课程作业(30%):包括小组讨论、书面论文等形式;3. 个人展示(20%):根据学生个人的研究课题进行展示;4. 期末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与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王亚南等,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赵九章,著,《中国近现代史教程》;3. 王树声,著,《近代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8A0040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History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32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16学分:1.5适用对象:全校本科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课程负责人:郝玉香杨立志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

三、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脉络以及基本国情,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 课程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导论课使学生深刻领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与要求,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明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自己所要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2、难点:(1)课堂讨论课的组织与实施。

(2)实践课的要求。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授 课 内 容]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的及要求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方案第二部分 专题讲座之一:从鸦片战争到出兵亚丁湾[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给近代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掌握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领会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2)掌握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3)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中华民族的新思潮与近代历史起始(1)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运动;(2)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1)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发展;(2)护国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4)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碰撞。

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3)土地革命与长征;(4)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发展;(2)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4)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5.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1)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探索;(2)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听讲、讲解、讨论、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个人作业等综合评价方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参考书目:(1)韦国清、文波:《中国近现代史教程》(2)黄仲良:《从大地主到大战士:中国近代史教程》(3)陈亦新:《中国近现代史》(4)施如雪:《近现代中国史纲》以上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110007(二)课程英文名称: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 nese hi story(三)开课对象:本科专业(四)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专业综合教育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五)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讲述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到重大历史事件等到内容。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36 学时分数: 2 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八)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学生自学、组织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它通过系统阐述国史和国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应达到合格或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3-5条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程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掌握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有代表性的志士仁人的进步理念以及人类的普适价值,理解这些基本理念的形成背景以及逻辑推演,了解这些基本理念在当今时代的展现以及缺失。

具有以人类普适价值分析当今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思想理论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合理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件,综合一定的逻辑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实、经典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树立崇高优美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适应人类最普适的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讨论甚至质疑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和心理基础。

四、课程进度表
六、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意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1527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学时:32学分:2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形式:考查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

这门课程通过系统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致力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性和政治坚定性。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注意加强课程的理论性。

2.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3.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结合。

五、教学内容知识点一:课程线索和逻辑结构1.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帮助大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杉达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00002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该课程共计36学时,修完本课程并达到考试合格标准可获得规定的2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课程的任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四)选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五)成绩评定本课程为必修课程,期中(期末)考试采取平时考查+三次测验成绩。

具体构成:考勤(10%)+作业(30%)+平时课堂表现(30%)+三次测验成绩(30%)二、教学内容及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主要特点,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教学难点: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2、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主要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重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危害2、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3、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主要内容: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主要内容: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4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教学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2、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4、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原因5、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教学难点:1、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2、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3、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主要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弄清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了解近代中国存在的三种建国方案,实际上是两个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取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2、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3、近代中国存在的三种建国方案,实际上是两个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教学难点:1、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取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主要内容: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主要内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如何建立反动专制统治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原因、过程及理论内容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意义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原因、过程及理论内容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教学重点:1、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3、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4、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持久抗战的依据,以及战略和战术原则5、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教学难点: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2、开辟敌后战场的依据及战略战术主要内容: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4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和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1、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2、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3、民主党派的形成、主张及中间路线破产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教学难点:1、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2、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主要内容: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2学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及其所取得巨大历史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