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化·复兴——记上海“孤岛”时期的一个特殊翻译机构“复社”
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评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
上海“孤岛”时期指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为中国抗日战线最后一个抵抗据点的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封锁和压迫,上海成为一个与敌占区和解放区隔绝的“孤岛”,抗日报刊和爱国报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进行了艰苦斗争,具有以下特点:1.报刊的地下与秘密运作: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在日本军队的封锁和惩罚下,被迫转入地下秘密运作。
一些报刊选择改名、秘密印刷、与解放区和抗日组织合作,以实现信息传递和宣传抗日事业。
2.日军的打压和迫害: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报纸、记者和爱国报人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和打压。
他们对具有抗日倾向的报纸进行查封、勒令停刊,并逮捕、处决或迫使记者流亡。
这给报刊和报人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困难。
3.报人保持抗战精神:面对日军的打压和封锁,上海的爱国报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斗争,保持了抗战的精神。
他们通过秘密交流、秘密印刷、地下发行等方式,坚持报道抗日事迹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为维护国家尊严和激励民众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维护国人士气和集结国际声援:上海爱国报人通过抗日报刊,维护和提升了国民士气。
他们向国人传递正能量,宣传抗战胜利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励民众坚定抗日信心。
同时,他们也通过报刊加强国际交流,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与爱国报人的艰苦斗争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尽管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威胁,他们坚持宣传抗战事业,鼓舞人心,提高人民的抗日意识,为抗战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们的斗争也表现出中国抗战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以及媒体在国家建设和抵制侵略中的重要作用。
“孤岛”时期的上海抗日进步报刊
摘要: <正> 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后,由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了日 军占领区的“孤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完全沦陷,这四年零一个月,被称为“孤岛”时 期。这一时期,上海新闻界、文化界的爱国志士创办了一批抗日进步报刊,教育“孤岛”上海和沦 陷区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海最早的民间科技翻译机构——上海译书公会
上海最早的民间科技翻译机构——上海译书公会张淞荃【期刊名称】《上海翻译》【年(卷),期】1992()3【摘要】我国的翻译事业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最早是翻译印度等南亚国家的佛经,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翻译一些西方科技书籍。
当时,译者是分散的,没有组织起来。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上海和北京等地有了少数翻译机构,但有的是由外国人主持,雇用中国译员,有的则是官方主办的,但附属于某些企业,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直到1897年,即距今约一个世纪前,上海才创立了翻译东西方科技著作的独立的民间组织:上海译书公会。
这是迄今为止考证到的上海最早的民间科技翻译机构。
当时上海在工业、科技、经济等方面都已领先于全国。
所以这也许还是全国最早的民间科技翻译机构。
据清末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上海出版的《知新报》记载:1897年初。
【总页数】1页(P36-36)【关键词】科技翻译;译书公会;翻译事业;江南制造局;科技著作;西方科技;光绪二十三年;知新报;著英;十九世纪中期【作者】张淞荃【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20世纪30年代上海书业同业公会抗议"书邮加价"事件探析 [J], 王德龙2.上海民间科技传播力量的调查研究--以校外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为例 [J], 陈亮;靳丹晨;赵佳佳3.总有一本书让人泪流满面——《译路同行——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30周年文集》读后感 [J], 郝俊杰;4.近代中国最早的法政翻译期刊《译书汇编》探微 [J], 庄驰原5.上海市专业翻译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研讨会暨“译学家”专业翻译教学平台观摩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孤岛”翻译界的一股清流——《西风》创刊号考
号:19CWW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晨飞,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史,翻译与文化。电子信箱:sunnysmile00@16eldinShanghai“Gudao”:
OntheFirstIssueofTheWestWind
HU Chenfei
(GraduateSchool,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 Chongqing400031,China)
[摘要] 传统的对于“孤岛”(1937.11.12-1941.12.8)文学翻译的研究,往往关注“孤岛”逼仄压抑的 政治环境,然而事实上,政治绝不是影响和制约“孤岛”文学翻译生产的唯一要素。基于此,本文以“孤 岛”的一份重要翻译刊物《西风》为研究对象,从其创刊号的翻译选材、翻译特色、译者群体以及翻译目 的等方面切入,探讨政治以外制约“孤岛”文学翻译生产的多重因素,以期为“孤岛”翻译文学史的书写 提供新的研究路径与思考角度。 [关键词] 上海“孤岛”;《西风》;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2643(2019)05010911
传统的对于“孤岛”文学翻译的研究,往往习惯于将“孤岛”笼统地置于抗战的整个 社会大环境下,进而将“孤岛”社会空间与政治紧密关联,由此侧重考察意识形态以及“左 翼”文学对于翻译的影响,而忽视了“孤岛”看似紧张实则相对自由独立的政治与文学环 境这一关键性社会要素。于是,在上述研究视角下,国家与政治成了翻译文学史唯一的注 解,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以及生存于其中的人的空间完全被消解。由此,一方面,丰富而立 体的“孤岛”翻译文学史被挤压成了单调而扁平的线性叙述;另一方面,“孤岛”也不再具 有其独特的研究意义,而是沦为了国家政治的一个不起眼的脚注。诚然,“在一定社会形 态里,社会空间结构通常会形成以权力为中心的运作原则,突出社会空间的公众性和排斥 性”(庞好农,2017:74)。但是,“孤岛”特殊的社会空间,却在权力属性之外,开放了更加 兼容与丰富的话语空间。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是出现在抗日战争前期上海特定地区特定阶段的文学运动。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这一时期,进步文艺界开展了许多轰轰烈烈文艺运动,对于推动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抗击敌伪的文化破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完整版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三联书店版、董乐山译《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汉译史上的经典译本
V o 1 . 3 9 No . 2
Ma r ., 2 01 5
三 书店 皈、 董 山译 《 盼 漫 诌》
R e d S t a r o v e r C h i n a汉 译 史上 的 经 典译 本
阳 鲲
( 中山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2 7 5 )
第3 9卷 第 2期
2 0 1 5年 3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g t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摘 要 : 美国人埃德加 ・ 斯诺在 1 9 3 6年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 进入陕北苏区采访, 写作了R e d S t a r o v e r C h i n a ( 《 红
星照耀 中国》 ) 。这部 由外 国人写作的 关于中国红 区的英 文作品“ 墙外 开花 墙 内香” , 英文 的《 红 星照耀 中国》 借由 中文 的《 西行漫记》 等译本在 中国产 生了极 大的震撼 与 巨大的影 响, 众 多中译本 , 绵延 流传 , 这些译作可 以说具有 可 与原作相媲 美的历史意义 , 其中 1 9 7 9年三 联 书店 出版 、 董 乐 山翻译 的《 西行 漫记》 凭借 “ 天时地 利人和 ” , 成为了
《 红星》 汉译 史上 的经典译本 。
关 键词 : 《 西行漫记》 ; 三联书店; 董乐山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0 3 ; H 0 5 9 ; 1 0 4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5 9 8 1 ( 2 0 1 5 ) 0 2— 0 1 1 6— 0 4
关于孤岛时期上海复社的几个问题
02
孤岛时期是指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期间,上海租界在
日军侵略下的一段特殊时期。
在孤岛时期,虽然上海租界名义上由中国政府管辖,但实际上
03
处于一种半独立的地位。
02
上海复社的概况
上海复社的成立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被日本侵略者所占领,沦为“孤岛”。 在这个特殊时期,上海的文化、教育和社团组织遭受了严重 的破坏。为了重建上海的文化和学术活动,一些知识分子和 学者决定成立上海复社。
05
上海复社在孤岛时期的几个具体问题
社员成分复杂带来的问题
思想观念难以统一
由于社员成分复杂,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难以统一,给组织带来诸多问题。
行动难以协调
由于社员背景和利益不同,行动上难以协调,给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内部矛盾难以化解
由于社员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给组织带来分裂和内耗。
经费困难与筹款问题
03
上海复社在孤岛时期的作用
舆论宣传
宣传抗日救亡
上海复社利用其舆论宣传阵地,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鼓舞抗战 斗志。
传播进步思想
通过发表文章、出版刊物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等进步思想,引导民众走向 光明道路。
揭露日军暴行
上海复社勇敢揭露日军在中国的种种暴行,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激发民众的抗 日热情。
粮食问题
粮食供应紧张
上海作为一座繁华的城市,粮食供应相对较为紧张,特 别是在孤岛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粮食供 应更加困难。
粮食调配不均
由于孤岛时期上海的粮食调配不够均衡,导致一些地区 的粮食供应相对充足,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粮食质量下降
在孤岛时期,由于粮食短缺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一些粮 食的质量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霉变和虫蛀等问题。
目的论视角下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
目的论视角下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作者:刘杰来源:《求知导刊》2016年第36期摘要: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是中国翻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但对翻译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抗战。
20世纪70年代,弗米尔创立了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探讨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
关键词:“孤岛”时期;抗战文化;目的论;翻译活动一、上海“孤岛”时期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经历了八一三抗战时期、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三个阶段,其中“孤岛”时期最为特殊。
“孤岛”作为一个时空性隐喻,时间上指从1937年11月11日到1941年12月8日,空间上指上海苏州河以南的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在“孤岛”特殊的时空领域中,敌我矛盾错综复杂,面对黑暗的现实,人们感到孤苦、迷茫、无助。
但因上海不直接接受日伪统治,尚有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相对自由的言说空间。
滞留“孤岛”的爱国文人译者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围绕着“文艺救亡”的宗旨,以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方式参与到抗敌救亡的活动中,将翻译的社会功用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间接抒发抗敌情绪,以警惕、鼓励和引导青年大众。
二、翻译目的论Skopos 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目标”或“目的”。
20世纪70年代,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把该词引入翻译理论,用于表示翻译的目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
弗米尔的目的论包括三条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 or 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 or inter-textual coherence)。
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应能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按目标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从目的沦来看20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
从目的沦来看20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摘要: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
本文结合目的论,试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目的论;上海“孤岛”;翻译活动20世纪70年代,弗密尔创立了翻译目的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
它对翻译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活动人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回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 Hans J.Ver-meer)在1978年他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一文中首次论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的一个次范畴,目的(skopos)规则、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三者的关系是:目的规则是首要的规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
在1984年他和莱斯( kathar-ina Reins)合们完成《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Croundwork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的第一部分,弗米尔论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们为翻译和口译的普遍理论,而翻译(包括口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人类活动。
这两本书阐述了目的论的基本理论。
上海外国语翻译基础英汉互译真题
上海外国语翻译基础英汉互译真题MDG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千禧年发展计划Ban Ki-moon 潘基文国务卿Secretary of State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西部大开发战略strategy of western developmentCAD: 计算机辅助设施red star over china:《西行漫记》个体工商户:private business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民革: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 即中国国名党革命委员会民盟: China Democratic League限价房: limited price社会保障体系: Social Security System国计委: state planning conmmission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FBI : 美国联邦调查局UNESCO: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IAEA: 国际原子能机构FDI: 外商直接投资Diet of Japan:国会The Tories: 托利党王党保守党The Treasure Department of the U.S : 美国财政部The State Department in the Washington: 华盛顿美国国务院Balance of Payments: 国际收支平衡港人治港:Hong Kong Self-rule Hong Kong people govern Hong Kong全面建设小康社会: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 Constructing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s relations framework知足常乐:content is happiness水火无情:Fire and water have no mercy一蹶不振:cannot recover after a setbackGenetic mutation: 基因突变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国际先驱论坛报》一次性筷子:one-off chopsticks按揭贷款:mortgage loanIATA: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PR:知识产权UNICEF: 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bonded warehouse: 保税仓Binary theory: 二进制理论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转基因食物:GM FOODAPEC: 亚太经合组织售后服务:after-sale servicede facto: 实际制艾滋病毒:AIDS virus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dynamic equivalence: 动态对等法P ostScript:附言transliteration:直译overtranslation:超额翻译black sheep:害群之马outsource:外包山寨手机:copycat cellphones破釜沉舟: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以牙还牙: return like for like对冲基金: Hedge fund本末倒置: put the incidental before the fundamental GDP: 国内生产总值BBS:电子布告栏WHO:世界卫生组织LCD:液晶显示屏LC:登陆艇(landing craft)NGO: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CPPC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SEM;亚欧会议China- ASEAN Expo;中国东盟展览会SWOT analysis: 四点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Global Sourcing: 全球采购Information Asymmetry : 信息不对称Innocent Presumption : 无罪推定The Book of Rites : 《礼记》Mencius: 孟子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接续口译The House of Commons: 下议院A farewell to arms 《永别了武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会展会计:exhibition economy注册会计师:CP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中国证监会; CSRC China Security Regulatory Commission)廉政公署:ICAC( Independent Commission Against Corruption)暂行推定:temporary provisions有罪推定; guilty presumption佛经翻译: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百年老店:century-old shop论语:the Analects三国演义: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 Three Kingdoms南方都市报:South City News台湾当局:TaiWan authorities台独:Tai Wan Independence台湾同胞; Tai Wan compatriots反分裂国家法:the anti-secession law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CIS countries: 独联体国家中美联合公报:Sino-US Joint Communiquecommuter:通勤者上班乘车者USNE:美棉北欧到岸价TAO:道教CDED:欧洲裁军会议(conference on disarmament in Europe)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复社:中国文人社团的丰碑
复社:中国文人社团的丰碑作者:安达来源:《唯实》2017年第02期复社,是明末以苏州为中心形成的一个著名的文人社团,其政治组织形态已经具有了近代政党的初步形态。
复社活动,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相类似。
一、复社的兴起与主要人物明代读书士人为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砥砺文章,结社成风,而以江南一带尤甚。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高攀龙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
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家喻户晓。
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
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士大夫的精神向往皆以东林为归。
复社继东林而起,一部分正直廉洁的江南士大夫,继续反对宦官专权谋私。
张溥等人联络四方人士,主要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自律品行,以谋挽救明王朝的社会统治。
他们主张复兴古学,开放言路,改良政治,重振经济,崇尚民族气节,明显地带有政治色彩,又与一些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和市民阶层的斗争倾向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明崇祯二年(1629年),以张溥(1602~1641年)为首的吴中名士,统一全国各地的16个文社,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
成员先后有3000多人,遍及海内外,声震朝野。
主要集会有苏州尹山大会(1629年)、南京金陵大会(1630年)和苏州虎丘大会(1633年)。
尤其是崇祯六年(1633年)春,在苏州虎丘召开的全国文人大会,山东、江西、湖广、福建、浙江等地成员络绎而至,總共达数千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况。
复社初期,东林幸存者与诸君子后人加入复社,使复社声势更浩大。
复社成员以东林书院的领袖们为学习楷模,所以有称“复社”初期是“小东林”。
《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
《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作者:史竞南周圆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7期有这么一部经典著作,它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革命者;它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畅销世界多国;甚至毛泽东主席也珍藏了一本,翻到破损还找人来修补!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探寻红色中国。
历时4个月,斯诺遍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以及众多红军将领、普通战士与群众,用客观又不乏激情的语言,第一次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革命的目的和红军不可征服的精神,此即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很快就从畅销书变为经典,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连日本在1939年也出了日文版。
无数后来成为中国革命中坚力量的人物,当年都是通过这本书建立起革命信念。
毛泽东一直珍藏一本《红星照耀中国》,反复翻阅,以至于破散到不得不找专人修补的程度。
从1938年中文版出版至今,80多年来《红星照耀中国》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
在我们理解现实或追溯历史本源的时候,它也在期待着新一轮的解读。
1937年3月,在斯诺夫妇的支持下,爱国青年大学生王福时主持翻译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并在北平秘密出版。
那张曾风行一时,被国内外报刊广泛采用的头戴红星帽的毛泽东照片,也首次刊入该书。
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出版《红星照耀中国》。
1938年2月10日,在胡愈之筹划下,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机构“复社”翻译出版了第一个“红星”全译本。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书名译作《西行漫记》。
斯诺应约为中译本写了一篇真挚感人的长序,深情地预祝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据译者之一的李放说,他1938年夏南下,沿途不仅看到好几种翻印版本,甚至远在广东台山县水口镇的小书摊上都见到有此书出售,其传播之广,翻印之快,可见一斑。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在陕北的合影。
埃德加·斯諾夫妇《西行漫记》及其各种节本或专章抽印本的迅速、广泛流传,很快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警觉、惊惧和敌视,他们曾不止一次下令查禁斯诺的这些著作。
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出版活动
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出版活动作者:纪庆芳来源:《现代出版》2015年第03期摘要:上海“孤岛”时期的图书出版紧紧围绕“抗日救亡”主题,迅速反映局势变化,针对性强,表现形式灵活,宣传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资本论》等大量精品图书,鼓舞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抗战信心,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孤岛”;抗战;图书出版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由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了上海的“孤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完全沦陷。
上海“孤岛”时期,在极其艰难的斗争条件下,中方许多爱国文化人士出版了大批抗日救亡的进步书籍,宣传进步思想文化,在舆论前线为抗日救亡鼓与呼,鼓舞着上海和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定了民众的必胜信念,为全国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孤岛”时期图书出版业依然繁荣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上海一些有实力、有影响的出版机构,大多因战事蔓延而迁徙到后方各地,但是,由于租界内暂时保持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秩序,一批文化精英、艺术名家仍然留在租界,使得“孤岛”的文艺、出版活动依然活跃,因为租界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思想和言论自由在这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另一方面,受日本扶植的汪伪政权在租界内大肆捕杀革命群众和抗日爱国人士,暗杀和恐怖活动盛行。
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租界内的爱国文化人士和共产党人仍顽强不屈,利用英法等国与日本的矛盾维持着生存斗争的一点空间,积极出版进步图书,宣传抗日救亡,出版各种图书有五六百种之多。
①上海沦为“孤岛”后,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为了领导“孤岛”的抗日救亡运动,重建了江苏省文化界运动文员会(江苏文委),成立了复社、北社和新知书店等秘密出版机关,翻译出版了大量抗日进步图书。
一些社会知名度很高的出版社选择了坚守,如上海读书生活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化生活出版社、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仍活跃在“孤岛”,出版了很多进步书籍。
《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历程
|往事 |18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解放区采访、考察5个多月,写出一部纪实通讯集《红星照耀中国》。
该书于1937年在英国出版,8个星期5次重印,售出10余万册,引起广泛国际反响。
白求恩、柯棣华等人就是受这部著作的鼓舞,毅然奔赴延安支援抗日。
《红星照耀中国》很快就从畅销书变为经典,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连日本在1939年也出了日文版。
无数后来成为中国革命中坚力量的人物,当年都是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了革命信念。
毛泽东一直珍藏着一本《红星照耀中国》,由于反复翻阅,以至于破散到不得不找专人修补的程度。
这本书的汉译工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成立翻译小组1937年,正在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的中共党员胡愈之,读完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后敏锐地意识到,这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穿国民党对解放区造谣污蔑、介绍陕北真实面貌的书籍,应当马上着手翻译出版。
他的想法得到中共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刘少文的支持。
刘少文刚从延安归来,知道此书中许多重要内容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的审定,准确可靠。
于是,出版图书的重任就落到了胡愈之肩上。
当时国民政府对出版行为管制得十分严厉,出版物必须经“新闻总署”审批,这样的“赤书”是不可能得到批准的。
后来,胡愈之的胞弟胡仲持想出办法:成立一个文化社团,以“抗日读物”名义出版。
当时“淞沪会战”刚结束不久,国民爱国热情高涨,许多民间文化团体都创办报刊、编印书籍宣传抗战。
不久,一个名为“复社”的文化团体在上海成立。
经胡愈之、胡仲持和中共党员梅益、林淡秋聘请,《上海周报》主编吴景崧和编辑邵宗汉、《译报》主编冯宾符、《中华书局》编辑倪文宙等12人组成《红星照耀中国》翻译小组。
胡愈之讲明了翻译《红星照耀中国》的重大意义,大家都纷纷索要样书。
怎奈样书只有一本,胡愈之只好把12章、30多万字的书拆开,每人分一章。
□周铁钧《红星照耀中国》的 出版历程环球掠影| | 往事19“各自为战”式翻译这样各自拿回翻译,就出现了许多难料的险象和意外。
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上海“孤岛”时期是指1949年至1956年,因为封锁而与外界基本割绝联系的上海市。
在这个时期,上海的文化、艺术和文学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趋势,这对于中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翻译文学是上海“孤岛”时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推动者,通过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文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环境和文化特色,也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对翻译文学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改进有所借鉴。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文化背景分析。
(2)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文学概述和分类。
(3)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的作用和影响。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的相关信息,解析其翻译理念和风格。
(2)比较研究法:对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文学与其他时期的翻译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翻译特色和发展趋势。
(3)实证研究法: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实践的情况,从中获取具体数据,分析其翻译机制和效果。
四、研究意义(1)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解读,解析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环境和文化背景,把握其特点和趋势。
(2)丰富翻译文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方法和效果,挖掘翻译的内在规律,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3)为中国文学史的编纂提供参考,系统梳理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文学,为翻译文学史的编写提供基础数据。
五、研究计划本次研究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文献调研和材料搜集阶段。
收集有关上海“孤岛”时期的翻译文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初步梳理和整合。
(2)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阶段。
通过调查和访谈,收集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的实践情况,分析其翻译机制和效果,获取具体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中西翻译简史 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着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畲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着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上海“孤岛经济繁荣”始末
上海“孤岛经济繁荣”始末
魏达志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5(000)004
【摘要】<正> 自八·一三战后至太平洋战争前,上海曾短暂地出现了一段所谓“孤岛经济繁荣”。
这一独特的、畸形的社会历史现象,已引起了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上海史学者的关注。
对它的研究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孤岛政治、文化诸方面的理解并促进上海历史本身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全面地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
【总页数】5页(P109-113)
【作者】魏达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上海"孤岛"抗战文艺的先导r——全面抗战前期上海《孤岛》周刊研究 [J], 李文平;蔺玉娇
2.孤岛上的复仇与救赎--论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J], 马翔宇
3.上海“孤岛”抗战文艺的先导——全面抗战前期上海《孤岛》周刊研究 [J], 李文平;蔺玉娇;
4.《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城市和孤岛中的守旧与反抗 [J], 端心萍
5.孤岛时期张尔田文集的刊刻始末——以相关书信的考释为中心 [J], 裘陈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人集资合办 , 5 定 0块银元一股 , 集资 不到 10 00元 ; 复社是
一
个 合作 社 性 质 的 机 构 , 外 不 标 出 地 址 , 来 写 了 一 个 假 对 后
地址 “ 港 皇 后 大 道 ” 实 际 设 在 胡 愈 之 的住 处 —— 上 海 巨 香 ,
关 于 红 军 长 征 与 陕 甘 宁边 区 的描 写 深 深 吸 引 , 为应 该 尽 快 认
条件下 , 复社 翻 译 出 版 了 美 国 著 名 新 闻 记 者 埃 德 加 ・ 诺 斯 ( da nw) 道 红 军 长 征 和 中共 苏 区 的 长 篇 报 告 文 学 《 E gr o 报 S 西 行 漫 记 》( e t vrC ia 、 及 斯 诺 前 妻 海 伦 ・ 诺 R dSa O e h ) 以 r n 斯 ( e nS o ) 《 西 行 漫 记 》 Is eRdC i ) 首 次 编 辑 H l nw 的 续 e (ni e hn , d a 出版 了 2 本 《 迅 全 集 》, 秘 密 出版 了 《 宁 选 集 》 0卷 鲁 并 列 。复
上 海 翻 译
Sa g a JunlfTas t h nh i o ra o 翻译 ・ 化 ・ 兴 文 复
记 上 海“ 岛” 期 的 一个 特 殊 翻译 机 构 “ 社 ” 孤 时 复
梁 志芳 ( 香港浸会大学英文系, 九龙 香港 塘)
胡愈之 、 许广 平 、 建人 , 振 铎 、 耀 宗 、 周 郑 吴 陈鹤 琴 、 宗 麟 、 张 孙
瑞 璜 、 任 叔 、 宾 符 ( 名 冯 仲 足 ) 胡 咏 骐 、 幼 雄 、 明 王 冯 原 、 黄 陈
之 外 , 受 到 任 何 关 注 。林 煌 天 主 编 的 《 国 翻 译 词 典 》 未 中 所 有 词 条 未 见 “ 社 ” 多 部 中 国 翻译 史 虽 然 设 有 专 门 章 节 谈 复 ,
社 的翻 译 出 版 活 动 产 生 了 不 可 估 量 的作 用 , 中 国现 代 翻 译 是 史 上 不 可 替 代 的辉 煌 篇 章 。 然 而, 复社 却一 直 游 离 在 中 国 翻 译 ( ) 究 者 的视 野 史 研
将 此 书 翻 译 出 版 , 更 多 中 国老 百 姓 了 解 共 产 党 的 抗 日活 让
[ 键 词 ]复 社 ; 海 “ 岛” 特 殊 翻译 机 构 ; 西 行 漫 记 》 关 上 孤 ; 《 [ 中图 分 类 号 ] 5 H 09 [ 献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号 ]17 —3 8 2 1 ) l 06 6 29 5 (0 0 O 一 6  ̄4 0
1 引 言
年 1 月 1 日中 国军 队撤 离 上 海 , 14 1 2 至 9 1年 l 2月 8日太 平 洋 战争 爆 发 以前 这 四年 又 一 月 ; 间 范 围 是 指 上 海 ‘ 共 租 空 公
界’ 的英 、 控 制 地 区 ( 苏 州 河 以 南 ) ‘ 租 界 ’ 两 片 土 美 即 和 法 这 地 ”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文 学 研 究 所 ,94 48 。在 上 海 “ ( 18 :3 ) 孤 岛 ” 胡 愈 之 和 一 些 坚 守 上海 的爱 国文 化 人 士 于 13 , 9 8年 初 成 立 了一 个 特 殊 的翻 译 机 构 — — “ 社 ” 复 。在 极 其 艰 难 的 斗 争
学习明末复社爱 国志 士的行 为 , 救 中华 民族 、 亡 图存 。 拯 救 上 海 复 社 “ 进 文 化 , 兴 民 族 ” 宗 旨鲜 明 地 体 现 了这 一 促 复 的
主 张 。 胡 愈 之 后来 与 陈原 谈 到 “ 社 ” 个 名 字 的 意 义 时 也 复 这
抗 日战争 中 , 上海 经历 了一 段 特 殊 的 “ 岛 ” 期 。 “ 孤 时 所 谓 上 海 ‘ 岛 ’ 期 , 间 上 指 中 国抗 日战争 时 期 中 , 13 孤 时 时 自 97
[ 要 ]上 海 “ 岛” 摘 孤 时期 , 愈 之 等 创 办 “ 社 ” 以 “ 进 文 化 , 兴 民族 ” 宗 旨。本 文 分 析 介 绍 复 社 成 立 的 缘 由、 织 胡 复 , 促 复 为 组
结 构 及 其 性 质 , 以《 并 西行 漫记 》 翻译 出版 为 例 , 究 复 社翻 译 活 动 的特 殊 性 , 图从 翻 译 机 构 的角 度 为 读 者 再 现 一个 真 探 力 实 的“ 社 ” 复 。
曾指出 , 社 的“ ” “ 复 ” 土 的“ ” 一层意思 ( 复 复 有 光 国 复 这 陈
原 ,9 2:4 。 1 9 1 9)
2 1 复 社 的 成 立 .
上 海 复 社 成 立 的 直 接 动 机 是 翻 译 出 版 斯 诺 的 《 行 漫 西 记 》 97年 末 , 。13 . 国际 宣 传 委 员 会 负 责人 胡 愈 之 在 斯 诺 上海 的 上 海 寓 所 见 到 了 刚 出 版 的 R dSa vrC ia e trO e h 。他 被斯 诺 n
动 。 由 于 当 时 大部 分 出 版社 都 已搬 离 上 海 , 胡愈 之 找 不 到 合
适 的 出 版 机 构 , 临 时 想 了“ 社 ” 个 名 字 , 他 家 组 织 出 便 复 这 在 版 《 行 漫 记 》 胡 愈 之 ,97 :3 ) 西 ( 19 a5 9 。复 社 就 此诞 生 。 根据《 海出版志》 载 , 上 记 复社 正式 成 立 于 13 9 8年初 , 由
“ 社 ” 只言 片语 ( 玉 刚 ,9 9 谢 天 振 、 明 建 ,0 3 孟 复 的 陈 18 ; 查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