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性犯罪嫌疑人情绪应对, 心理健康的对照研究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求助者】吴某,男,39岁,汉族,大学文化,有个12岁女儿在妻子身边,因犯受贿罪判刑八年,正在监狱服刑。
【求助原因】求助者的婚姻岌岌可危,因在监狱服刑,正处分居状态,总是想不通“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我吃官司也是为了她,她为什么还要离婚”。
民警多次找其谈心,都放不下这种想法,恨妻子不珍惜自已,害怕离婚,放不下多年的感情,也担心女儿在单亲家庭很可怜,分析了一次又一次,仍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这段婚姻。
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经常失眠、吃不下饭、头疼,十分痛苦。
这种状态已有一个多月,影响了正常的服刑改造生活。
求助者主动申请要求咨询。
【观察和他人反映】中等身材偏瘦,光头,穿着囚服,面色苍白,眼圈有些发黑。
情绪低落,动作迟缓,思路清晰,做事有条理,文化程度高并懂一点心理学知识,提到近一个多月的事情会忍不住落泪。
希望能找人说说,帮着分析一下,出出主意。
【评估与诊断】求助者问题的发生、发展,有其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更有其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偏差。
求助者人格的特点表现为内向、比较敏感、高忧虑性、高紧张性、刻意追求完美等。
诊断为应激性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与焦虑。
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行动减退、思维缓慢,同时伴随着不安、烦躁、失眠、坐卧不安、犹豫不决,以及一些躯体症状,离婚与不离婚的冲突常常导致求助者的烦躁不安。
求助者的发病诱因十分明显,主要是因犯罪吃官司婚姻生活发生突变,求助者自信心不足,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引发的情绪障碍。
心理测量SDS粗分:55 标准分:69。
SAS粗分:54 标准分:68。
求助者经体检排除躯体疾病。
初步诊断为抑郁焦虑情绪发作。
【咨询目标、方案的制定】在诸多治疗情绪障碍技术中,咨询师认为,对那些文化高喜欢思考并善于表达的求助者,应用认知疗法的效果会更好。
尤其是象本案例的求助者吴某,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且对心理学有一定认识,非常认可咨询工作,擅于独立思考,对其采用认知疗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矫治对策研究
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矫治对策研究——以河北省某监狱为例中文摘要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供矫正对策的依据,更是帮助其回归社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大前提。
而男性作为社会的主体,对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编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情况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北省某监狱297名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并运用SPSS16.0对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1)SCL—90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显示,男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健康状况较差。
(2)在躯体化,偏执等方面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3)不同情况的男性服刑人员的症状因子特别是文化程度和刑期两个方面与其他情况的服刑人员存在差异。
关键词:服刑人员,SCL—90,心理矫治TITAL OF DISSERTATIONAbstractKey words: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广义的监狱指关押一切犯人的场所,包括监狱,看守所,拘留所等。
狭义的监狱指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内执行刑罚。
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本文所研究的服刑人员为经过人民法院因刑事犯罪判刑的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在判刑后投入到监狱劳动改造的刑事犯罪人员。
服刑人员在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往往是他们在心理活动上出现了障碍如人格障碍、认知障碍和性格障碍等。
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才使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因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服刑人员自服刑以来,面临着来着周围环境、家庭、社会、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态也变得十分不乐观。
研究表明:服刑人员中普遍存在较重的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约20%的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
[1]服刑人员处于监狱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其心理表现出特殊性[2],而我国监狱的目的是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使其回归社会,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一旦服刑人员进入社会后,心理健康状况仍然堪忧,会对社会稳定与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男性服刑人员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该量表有 2 项 目 5 构成 ,后又经 Sye 和 G ae— ndr ngs 情绪智力作为一种能力 ,相对其他较稳定 的 t (9 6修 订 为 1 a 18) d 8个 项 目的 量 表 翻 自我 监 控 。 Si oin g e — o r )指个体监视 、控制 、修改行为 人格特质 ( 譬如大五人格、 自 尊等) ,较容易通过 ( f m n t i
3 因素 ,情绪竭 耗 、去人格化 、个人成就感 。 个 我们采用 了其中一个分量表 :情绪竭耗 , 9 共 个 项 目构 成 。
22 .. 究 工 具 之 四 —— 正 负 性 情 绪 量 表 4研
采用 随机 抽 样 调查 的方 法 对 广 州某 监 狱 30 0
P N S 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依据三项剔除原 (A A ) P N S由 w t n等人 (98 编制 ,量表 AA ao s 18)阁 则剔 除无 效 问卷 f问卷 漏答 项 目在 3项 及 其 以上 2 J . A A两 个 分 量 表 组 成 ,各 有 1 0个条 目。 者 ;答案 明显呈 现 规律 性 做答 的 问卷 ;两 道 重 复 由 P 和 N
好地 理解 他 人 的想 法 ,调 整 自己的 心态 ,有 利 于 个体更倾 向于监控和调整 自己的情绪 以便符合组
在劳动和生活中建立 良 好的人际关系。 织的要求。因为高 自我监控的个体本身更愿意监 本文 旨在通过对情绪智力及其影响因素 的探 控 自己的行 为表 达 。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报告
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报告
标题:犯罪嫌疑人心理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以加深对犯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了解。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和调查,揭示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因素,并提供了为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提供基础的信息。
引言:
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安全。
本研究旨在考察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从而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解释。
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心理分析和调查的方法,对一定数量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分析了其心理因素。
我们使用了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以收集相关数据。
结果: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冲动控制困难、社会适应问题、情绪调节困难、外部归因倾向等。
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对犯罪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干预,提供恰当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结论: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理解,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犯罪预防和治疗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家庭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罪恶的泥潭。
一、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进而寻求犯罪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针对家庭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消除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和冲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情感支持。
二、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问题,包括自尊心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这些问题可能使他们寻找犯罪行为来寻求注意和认同感。
在处理自我认同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进行干预。
例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些犯罪者可能有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以不良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困扰,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
通过和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原因,本文将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
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争议点。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以期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揭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建议,为政府和学校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治理工作。
本文将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为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献综述在犯罪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健康领域,青少年犯罪与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存在显著的关联。
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同时,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往往伴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如犯罪行为后的愧疚、自责等情绪反应。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预,对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特征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研究表明,犯罪青少年往往在某些人格特质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倾向,如低自尊、高攻击性、低宜人性等。
这些特质可能导致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倾向于选择犯罪行为作为应对策略。
一些研究还发现,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情绪调节机制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情绪调节机制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诱惑。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犯罪责任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1.1 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从而倾向于犯罪行为。
1.2 同伴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同伴中存在犯罪行为或者利用青少年进行违法活动的人,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犯罪倾向。
1.3 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
学校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环境不良,缺乏规范和秩序,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征青少年犯罪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特征:2.1 冲动性:青少年因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冲动性较强。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2 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从而对社会产生敌意,表现为犯罪行为。
2.3 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如果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3.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攻击性等。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介绍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1.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暴力和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监管和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和青少年犯罪倾向之间的关联。
2.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缺乏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
–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倾向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的冲动行为和寻求刺激导致犯罪行为可能性增加。
4.同伴关系
–同伴压力和同伴效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加入帮派和犯罪集团的原因及其影响。
5.媒体和互联网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网络犯罪之间的关系。
6.社会支持和干预措施
–社区支持和参与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矫正措施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结论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心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社会、家庭、个体和同伴因素都需要被综合考虑来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谈青少年罪犯心理咨询
浅谈青少年罪犯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
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
1999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了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长1.4倍。
另据常州市有关部门调查统计,2003年该市抓获的各类刑事作案人员中,青少年占43.8%,2004年1月至9月达48.7%。
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年上升,且呈低龄代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当今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进行研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一)物欲性近三年来,为钱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8%,位居首位。
调查显抢劫是当今青少年犯罪主要类型。
山东省少年管教所统计的资料显示,侵犯财产罪占同期犯罪的75.53%;武汉市青少年犯罪当中抢劫犯罪占50%以上;西安市暴力抢劫犯罪比例居首,近3年的青少年犯罪中,抢劫案件占到55%,盗窃案件占28.5%,其他案件占165%;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检察院近三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在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盗窃、抢劫等侵财性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50.7%,位居首位。
(二)野蛮性和残酷性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呈恶性发展态势。
部分青少年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实现犯罪欲望,不仅作案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其中以故意伤害最为多见,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甚至死亡。
(三)集合性青少年往重庆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这样,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上具有团伙性特点。
虽然青少年罪犯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缺乏作案经验,思想还不是太成熟,能力差,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
因此,团伙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
(四)冲动性青少年犯罪心理上的冲动性往往表现为案件的突发性。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作案没有明确目的,随意性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
犯罪嫌疑人的常见心理分析
犯罪嫌疑人的常见心理分析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了解和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迅速突破全案就会更难。
因此,就需要检察人员依照政策与法律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心理战斗。
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被关押之后的犯罪嫌疑人,更要慎重。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会使他们在危及前途命运的特殊环境中,心理成份更加复杂、多变。
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恐惧心理。
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生理异常。
当嫌疑人第一次被关押时,会使其心理失去平衡或精神恍惚,两眼发呆,疑神疑鬼,坐卧不宁或全心颤栗,极端恐惧,血压增高,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二是语言反常。
审讯时,语言闪烁或语无伦次,所问非所答,甚至说一些让人费解的话,或抱头不语,或时而痛哭。
三是精神反常。
被抓获后,惊慌失措,思绪万千,不食不眠。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多系青少年犯和偶犯、从犯或胁从犯。
对于这类犯罪嫌疑人,只要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极易攻破。
第二,悔恨心理。
其主要表现:被关押后,时而对天长叹,或默默无语,时而顿足撞脑,或悲痛欲绝。
产生这种心理的人,多数属于初犯和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以及过失犯罪者,特别是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偏颇,行为放任的青少年。
犯罪被关押,等其冷静下来之后,如梦初醒,悔恨莫及。
如某甲得知酒后将其好友用刀砍伤致死的消息之后,悲声大放,撞墙欲死。
第三,戒备心理。
其主要表现:在审讯中,自知有罪,但不肯主动交待;对办案人员的言语行动特别警觉和戒备,致使办案难度大,多次提讯,效果不佳。
这类人多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政法内部人员违法犯罪者。
因为他们本身懂法,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在提讯中,往往以记不清、没看见、不知道为由来软抵硬抗。
这类人的心理复杂、多变、疑虑甚多。
往往会出现想交待而又怕交待,想老实而又怕老实,欲言又止等,表面镇静内心空虚。
这类心理的人,只有采取深入调研,外围取证,用强有力的证据证实其犯罪,才能促其就范。
如一名犯罪嫌疑人,在证据未出示前,该人心存侥幸,一副官相,毫不在乎。
在押男性服刑人员抑郁情绪调查及认知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在押男性服刑人员抑郁情绪调查及认知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在押男性服刑人员抑郁情绪调查及认知干预研究二、研究背景及意义:现今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打击越加严厉,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男性服刑人员在监狱中度过他们的日子。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很多的心理和情感问题。
其中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就是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不仅会破坏犯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加深监狱管理难度,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再次犯罪。
因此,探究在押男性服刑人员的抑郁情绪状态,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认知干预可以缓解抑郁情绪。
认知干预是一种通过指导犯人思考、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观念,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干预方法。
在抑郁障碍治疗中,认知干预被广泛应用,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因此,采取认知干预来帮助服刑人员调整自身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对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对某地区的在押男性服刑人员的抑郁情绪状态进行调查,研究不同人群的抑郁状况。
接着,选取部分有抑郁症状的服刑人员进行认知干预课程,比较干预前后的抑郁情绪水平,并探究不同治疗方案对于抑郁情绪的疗效。
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
四、研究预期结果:预期结果为,本研究将揭示某地区服刑人员的抑郁情绪特点和程度,为制定相关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同时,研究认为采用认知干预方式对服刑人员的抑郁症状有改善作用,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研究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样本是男性服刑人员,因此,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人群。
同时,由于监狱环境特殊,受测试人员面临的心理压力较大,这也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敌对 2 . 3 8±0 . 8 2 1 . 7 5±0 . 5 4
a 5 . 2 8
恐怖 2 . 2 3±0 . 8 6 1 . 4 7±0 . 4 8
a 6 . 4 1
偏执 2 . 4 3±0 . 9 4 1 . 8 3±0 . 5 3
a 2 . 1 4
幻想 2 . 6 2± 0 . 3 7 2 . 6 9± 0 . 3 2 1 . 2 1 8 情绪表达 2 . 6 0± 0 . 2 9 2 . 7 9± 0 . 3 3
b 3 . 4 4
合理化 2 . 6 0± 0 . 3 8 2 . 7 4± 0 . 3 4
a 2 . 2 1
情绪加工 2 . 7 1± 0 . 4 4 3 . 1 0± 0 . 5 3
三、 试验组与对照组诸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试验组的情绪加工与除幻想外的其他应对方式显著相关; 情绪表达则仅与问题解决、 求助、 合理化相关显著。而对于正 常组来说, 则仅发现情绪加工与问题解决、 合理化显著相关; 情 绪表达则仅与求助、 自责显著相关。见表 3 。 表 3 情绪应对与其他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r 值)
2
B e t a 0 . 6 2 0 . 3 6 -0 . 4 5 -0 . 3 1 0 . 2 2
T值
b 6 . 9 2 b 3 . 3 3 b -3 . 7 0 b -2 . 6 9 a 2 . 2 9
F值
b 4 7 . 9 0 b 1 1 . 0 5 b 1 7 . 0 8
达, 特别是负面情绪的表达亦受到限制有关。在这种特殊场合 下, 试验组的情绪表达, 非但不能象正常情况下一样能够有利 于个体获得外界的帮助, 相反它可能更容易引发外界对其加强 控制, 甚至惩罚; 而通过情绪加工, 则可能是一条处理自身情绪 问题的更隐蔽、 更为可行的方式。在回归分析中, 发现情绪加 工、 问题解决、 退避进入了试验组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 这意味 着情绪加工与问题解决有益于犯人缓解其情绪压力, 而不去处 理, 或故意压抑情绪的逃避策略则会加重其心理健康问题。
强迫 2 . 5 0±0 . 8 2 2 . 0 1±0 . 5 2
a 4 . 0 7
人际 2 . 6 0±0 . 8 9 1 . 9 3±0 . 5 4
a 5 . 3 0
抑郁 2 . 4 5±0 . 8 7 1 . 8 0±0 . 5 2
a 5 . 3 1
焦虑 2 . 3 6±0 . 8 3 1 . 6 8±0 . 5 5
表 5 对照组回归分析表
因变量 1 . 问题解决 2 . 求助 3 . S C L 9 0总分 自变量 情绪加工 情绪表达 求助 自责
a b 注: P< 0 . 0 5 , P < 0 . 0 1
B e t a 0 . 3 0 0 . 5 6 -0 . 4 1 0 . 3 5
T值
a因子上的回归因子相同, 但在对 S C L 9 0总分的回归中却出 现了差异, 试验组的情绪加工、 问题解决、 逃避进入了回归方 程; 而对照组进入回归方程的则是求助与自责。见表 4 , 5 。
·7 2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 0 0 9年 1月第 1 8卷第 1期 C h i nJ B e h a v M e d&B r a i nS c i , J a n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8 , N o . 1
幻想 0 . 2 2
b 0 . 3 0 0 . 2 2
0 . 2 0 自责 - 0 . 0 1 0 . 1 4
b 0 . 3 6 0 . 1 6
例数 7 7 5 2 情绪表达 情绪加工 情绪表达 情绪加工
b
合理化
b 0 . 3 3 b 0 . 4 2 0 . 2 4
一、 试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 在所有因子上, 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有显著 性。见表 1 。
2 调整后 R
F值
a 4 . 8 5 b 2 3 . 0 2 b 9 . 6 9
参
考
文
献
0 . 0 7 0 . 3 0 0 . 2 5
4 . 8 0 2 . 8 5
b
b -3 . 3 8 b
讨
论
本研究发现, 试验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一
2 ] 8 ] 结果与王玲 [ 、 许燕春和邱鸿钟 [ 的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
a 6 . 8 1
被捕是重大应激事件, 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明显的影 响。研究发现, 被拘或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正常人
1 ] 2 ] 群[ , 其采用各种应对方式的频率明显更少 [ , 更多采用情绪 3 ] , 既往研 指向的应对方式, 更少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等 [ 4 ] 究证明情绪应对与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 [ 。本研究拟对在押
a 4 . 5 6
精神病 2 . 3 1±0 . 7 5 1 . 6 2±0 . 4 1
a 6 . 7 3
a 注: P< 0 . 0 1
二、 试验组与对照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试验组在问题解决、 情绪表达、 情绪加工维度上显著低于 对照组, 但在自责因子上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 2 。 表 2 试验组与对照组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分, ) x±s
7 ] 责 6个分量表, 共6 2题; ( 3 ) 情绪应对量表 [ : 孙越异等修订,
共1 4题。3个量表合并共 包括情绪表达与情绪加工 2个维度, 同构成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 4点( 1~ 4 ) 计分。 2 . 研究程序: 2 0 0 8年 3月在江苏省某看守所在押男性犯罪 嫌疑人中随机抽取 9 0人作为被试, 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共获 得有效问卷 7 7份, 问卷回收率 8 5 %。均由看守所看管人员担 任主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分 5次实施无记名问卷调查, 测试 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 根据试验组的情况, 随机从当地社会各 行业中随机抽取文化水平和年龄相当的 5 2名男性作为对照 组, 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完成后即刻收回。 3 . 数据处理: 所获得的数据录入计算机, 用S P S S 1 5 . 0进行 统计分析。 结 果
a 5 . 5 7
犯罪嫌疑人与正常社会群体在情绪应对及其他应对方式间的 差异进行研究, 并进而探讨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不同影响。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江苏省某看守所在押男性犯罪嫌疑人共 7 7人( 试验组) 。 其将被起诉的犯罪行为: 盗窃 4 5人, 聚众斗殴 1 6人, 交通肇事 1 3人, 其他 3人。试验组平均年龄 2 3 . 7岁; 小学 3 1人、 初中 3 5 人、 高中( 包括中专、 技校、 高职) 8人, 未填 3人; 无业 1 6人、 农 民2 3人、 工人 2 9人、 学生 9人; 除 3人外, 其他均为外地人。同 龄男性 5 2人( 对照组) 。平均年龄为 2 2 . 1岁; 文化水平: 小学 9 人、 初中 2 8人、 高中( 包括中专、 技校、 高职) 1 5人; 职业: 保安 1 0人, 工人 1 3人, 军人 1 1人, 理发师 1 0人, 农民 3人, 小商贩 3 人, 无业 2人; 全部为外地人。 二、 方法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t 值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t 值 例数 7 7 5 2 例数 7 7 5 2 问题解决 2 . 7 7± 0 . 4 1 3 . 0 8± 0 . 3 0 4 . 8 9 退避 2 . 6 5± 0 . 3 7 2 . 6 4± 0 . 3 5 0 . 1 2
b
求助 2 . 5 8± 0 . 3 1 2 . 6 6± 0 . 3 3 1 . 4 1 自责 2 . 6 9± 0 . 3 7 2 . 5 4± 0 . 4 0
1 0 ] 情绪表达则显著影响求助行为 [ 。本研究在对照组身上再次
[ 1 ] 张慧, 樊旭辉, 赵兰. 狱中犯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调查分析. 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 1 9 9 8 , 6 : 1 8 3 1 8 4 . [ 2 ] 王玲. 狱中青少年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初探. 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 1 9 9 5 , 9 : 2 6 6 . [ 3 ] 郑建君, 杨继平. 犯罪青少年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的相关研究. 中 国特殊教育, 2 0 0 8 , 9 1 : 7 3 7 7 . [ 4 ] A u s t e n f e l dJ L , S t a n t o nA L . C o p i n g t h r o u g he m o t i o n a l a p p r o a c h :a n e w l o o ka t e m o t i o n ,c o p i n g ,a n dh e a l t h r e l a t e do u t c o m e s .J P e r s , 2 0 0 4 , 7 2 : 1 3 3 5 1 3 6 3 . [ 5 ]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 0 0 1 , 特刊: 1 1 8 1 2 1 . [ 6 ] 肖计划, 许秀峰. “ 应付方式问卷” 效度与信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 1 9 9 6 , 1 0 : 1 6 4 1 6 8 . [ 7 ] 孙越异, 张宁, 刘娜.情绪应对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中国行为 医学科学, 2 0 0 7 , 1 6 : 9 4 3 9 4 4 . [ 8 ] 许燕春,邱鸿钟. 服刑罪犯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 2 0 0 7 , 1 5 : 9 2 9 3 . [ 9 ] 郑建君, 杨继平. 犯罪青少年归因风格与应对风格的相关研究. 中 国特殊教育, 2 0 0 8 , 1 : 7 3 7 7 . [ 1 0 ] 孙越异,张宁.情绪与问题指向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国行为 医学科学, 2 0 0 6 , 1 5 : 8 3 2 8 3 3 . ( 收稿日期: 2 0 0 8- 0 6-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