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 参考格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比喻辞格的界定问题
××××专业××级××班学号××姓名×××
【摘要】比喻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修辞格,作为众多修辞格中的一种,它与比较、比拟、借代等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用途。

明确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我们划定比喻辞格的所属范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喻。

【关键词】比喻;比较;比拟;借代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

通俗地说,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来以此喻彼。

比喻在日常言语生活、文学作品等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它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比喻作为众多修辞格中的一种,它与比较、比拟、借代等修辞格既有相同相近的方面,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分界。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只有清楚这些分界,才不会彼此误用,也才能使句子、文章的表达效果因为这些修辞格的使用而变得更好。

本文讨论比喻辞格的界定问题,拟从比喻与比较的区别、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与借代的区别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明确比喻辞格的所属范围。

一、比喻与比较的区别
比较是将两种事物、行为或性状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的异同、高下。

比较与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但在相比事物以及表达作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一)相比的两项事物不同
比喻中作比较的两项事物是两类不同的事物,而比较则是同类事物。

例如:
(1) 石拱桥的桥洞成圆弧形,就像虹。

(茅以升《中国的石拱桥》)
(2)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
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3)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
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鲁迅《故乡》)
(4) 小赵长得像他爸。

(1)例句是比喻句,符合比喻句的特点,相比的两事物“弧形的桥洞”和“虹”是两类不同的事物。

例(2)也是比喻句, “希望”和“路”同样也是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

(3)(4)两个例句中,“他的眼睛”和“他父亲的眼睛”是同类事物——眼睛,“小赵”和
“他爸”是同类事物——人。

它们都是同类事物相比,因此也就是违反了比喻句的构成条件,不能成为比喻句,只能属于比较句。

(二)两者的表达作用不同
比较与比喻有着不同的表达作用,例如:
(5) 他和他爸爸长得很像。

(6) 这条凳子和那条凳子一样长。

(7)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宗璞
《紫藤萝瀑布》)
(8)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宗璞《紫藤萝
瀑布》)
(5)(6)两个句子都为比较句,我们可以看出,比较句只是单纯的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向我们描述一种现象。

如(6)句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经过比较,两条凳子是一样长的。

例(7)中,通过比喻辞格的运用,那盛开的花还仅仅只是花吗?它们已经幻化成“小小的帆”,这就是比喻的妙用,它赋予静止的花朵流动感、生命力。

例(8)也是如此,句中把像船舱一样的含苞待放的花朵比喻成“一个个笑容”,剔除了花朵呆板、死气的景象,赋予花朵灵气,也带给欣赏者一种轻快、活泼之感,看着那些花朵,人们会不自觉地跟着微笑。

二、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拟辞格是通过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比拟的作用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获得异乎寻常的形象感和生动感。

比拟与比喻的相同点在“比”字上,而它们的区别则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相比的重点不同
比喻的重点在“喻”,是以甲事物喻乙事物;而比拟的重点却在“拟”,是将甲事物直接当做乙事物来写。

例如:
(9) 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躺着,安详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
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酣睡的婴儿呢。

(斯舒《北海的早晨》)
(10) 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
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支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11) 又过了两年,老太太觉得自己灯碗要干,就把过大夫支出去,把紫云叫
到床边,挣扎着依在床上要给紫云磕头。

(邓友梅《那五》)
(12)货轮放慢速度在河上滑行,马达犹犹豫豫地喘息着。

(陈明《雾韵》)
例(9)是比拟句,句中“晨雾”拥有了人的特性,能“爱抚”,而“湖水”也不再是物,成了可爱的“婴儿”,这就是比拟中的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

例(10)是比喻句,突出了比喻相比的重点,以物喻物,用“银箭”比喻“瀑布”。

(11)句和(12)句,一个是比喻句,一个是比拟句,前一个句子中“灯碗”直接比喻“人的寿命”,后一个句子中把“马达”当做“人”,前例中“灯碗”和“人的寿命”有相似的地方,终有一天会燃尽,会停止,虽然本体没有出现,但从后文中,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人的寿命”像“灯碗”的影子。

而(12)比拟句中把“马达”和“人”的相通相融之处写出来,二者在这里的相同特性就是“疲惫地发出缓重的声音”,此中没有“马达”像“人”的影子,有的只是它们二者各自特性的契合点,临时把“人”的这种特性赋予“马达”。

(二)构成的要求不同
比喻需要出现喻体,而本体不一定要出现;比拟则需要出现本体,而拟体不出现。

例如:
(13)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
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4) 伙计,我们不能老蹲在这里,防御并不等于老蹲在这里,我们要往前挤!
马蜂不敢蜇你,你就要捣马蜂窝,马蜂自然就要出来蜇你,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多的打死马蜂!(马蜂《挤垮它》)
例(13)是比喻句,本体是“陈涉”和“佣者”,喻体是“鸿鹄”和“燕雀”,它们都在句子中出现了。

而同样是比喻句的例(14)却只出现了喻体“马蜂”,但本体“敌人”并未出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比喻句中本体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要出现,否则就不成为比喻句了。

再如:
(15) 上面的一束花大概已经摆了好几天了,花瓣早已掉光,只剩下枯黄的枝
条,光秃秃的耷拉着脑袋,凄凄凉凉的站在瓷花瓶里。

(姜云生《绝唱》)
(16) 什么都看到了的月亮,带着永久性的沉默,一次次来,一次次去,那么
世故,那么刁滑。

(王兆军《盲流世家》)
例(15)是比拟句,句中把“花”拟作“人”,本体“花”出现,而拟体“人”没有出现。

“耷拉着脑袋”、“凄凄凉凉地站”是写人的神态,此处却用来写花。

读者通过这几句描写,似乎可以看到那束枯萎的花,从而可以更深一层地体味出该屋主人的孤寂凄凉的生活,他已经没有闲情逸致来招呼花,更没有闲心去更换新鲜的花。

例(16)也是如此,本体“月亮”出现,但拟体却并没有出现,只是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我们可以感
觉出拟体是什么东西。

通过上面四个例子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楚本体、喻体、拟体在比喻句、比拟句中的出现情况,这是分辨比喻句和比拟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比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借代与比喻中的借喻都是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借体或喻体。

因此,借代和借喻也有一个划界的问题,需要我们明确地加以区分。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两者的构成基础不同
借代的构成基础是两事物的相关性,借喻的构成基础是两事物的相似性。

例如:
(17) 这里的一切是陌生的,那散发着福尔马林味的空气,那飘然而过的一件
件白大衣,还有那些默默来往的患者……肃穆又纷杂,宁静又忙碌。

(陆星儿《孕》)
(18) 那白的,白百合似的,一朵朵地落着的雪花,在被风刮净的空中飘着,
纷纷的,又把那树枝、墙顶、瓦上,重新铺上了一层白,一层如同是白色的绒毡似的。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
(17)句中“白大衣”借指“医护人员”,而(18)句中“绒毡”喻指“雪花”。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比喻句的两个事物是相似的,雪花似绒毡,而借代句中“白大衣”和“医护人员”只是相关,它们二者之间无相似之处,只是医护人员一般穿的都是白大衣,这是衣着特征代本体事物。

(二)两者的转换形式不同
借喻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

借喻可以添上本体和喻词转换成明喻,而借代不行。

例如:
(19) 老爹一天难开几回口,柳叶眉十分闷得慌,嘴又闲不住,就在老爹身边
叽叽呱呱,打定主意要敲响这个阴沉木的木鱼。

(刘绍棠《瓜棚柳巷》)
(20) 骤雨过
珍珠乱撒
打遍新荷(元•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21)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演讲》)
(22) 散会时,勒开来对高干事笑了笑:“喂,笔杆子,一旦我勒开来“光荣”了,你可得在报纸上吹吹响呀!”(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例(19)和(20)是借喻句,(19)中老爹是像木鱼一样不爱说话的人,(20)中骤雨像珍
珠一样从天空中洒下。

但(21)中“正义”是代“正义的人们”,它不能转换成“像正义一样的人们”;(22)中“笔杆子”代“写文章写得好的人”,同样也不能转换成明喻“像写文章写得好的人”。

从以上4个例句我们就可以看出:借喻句可以转换成明喻句,但借代句却不能。

(三)两者的表达作用不同
比喻侧重于体现事物的形态,而借代侧重于体现事物的特点,看例句:
(23)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
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朱自清《绿》)
(24) 一间阴暗的小屋子里,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一东一西。

东边的是一个马
褂,西边的是一个西装……(鲁迅《写于深夜里》)
在(23)比喻句中,作者借“苍鹰”这个鲜明的视觉物来体现亭子的形态,这不是主要体现“苍鹰”和“亭子”的特点,只是体现它们二者动作形态的一致性,借苍鹰这个活灵活现的事物来表现亭子的形貌。

而(24)句中,根据上下文可知句中“马褂”代表的是旧派人物,而“西装”代表的是新派人物,借“马褂”来体现旧派人物因循守旧、顽固不化、不肯更新的特点,而借“西装”则表现出新派人物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特点。

比喻是一种运用广泛的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艺术。

比喻辞格有自己的所属范围,与比较、比拟、借代有明显的界线,明确比喻的特点及其与比较、比拟、借代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喻手法,增强言语表达的修辞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施丕兴.汉语知识辨析与运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3]崔应贤.也谈比喻和比较的区别[J].修辞学习,2005,(6).
[4]肖兴中.比喻、比拟和借代三种修辞格之辨析[J].常德师院学报,20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