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

合集下载

基层党建引领高水平专业建设的三个维度

基层党建引领高水平专业建设的三个维度

2020年第36期(总第882期)丈敖冬‘科基层党建引领高水平专业建设的三个维度郑小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48)摘要:加强党的建设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前提,高水平专业建设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基石和抓手。

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基层党建在高水平专业建设中的G领作用,将其贯穿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专业文化建设,实现党建与文化育人高度融合。

关键词:基层党建高水平专业立德树人专业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支部建立在专业(群),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通过基层党建引领高水平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方,强人主动,人的高点。

一、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高质量党建引领平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立人,加强党作的面领$加推、建设教强、办好人的,会主办方$人,是的要,是高水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专业建设和人才的过,把中色会主业建设和人方,高党建的引领$高水平专业建设人,是高职涵式发展的基石$专业(群)作为高职院校人r 的基本单位,、和,是在校的主要组织,是改革、人、开展会能力和传的主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到《高等职业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和高职院校建设,以在展的“双高”建设,将专业建设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加高等职业改革发展的见》(教高〔2006〕14号"明确指出,要“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结、人高的特色专业群”。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建设人力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部财政部于2010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高〔2010〕8号),其中目标任的第3条就是“专业建设与人 改革”。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0年第08期[摘要]建立在信息数字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就业形态,对提升高质量就业、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新就业形态所带来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雇佣方式向弹性化、职业认知向自我封闭性、就业状态向不确定性等特点,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诸多新的挑战。

文章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以个体的特色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动态迁移为逻辑起点,构建反馈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三维度的培养体系,从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元认知、职业复合技能、职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推进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高职院校[作者简介]林栋(1982-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

(江苏常州 21316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组织发展视域下新生代员工的就业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8SJB630141)[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5-0075-06随着世界经济流动加快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新的经济产业模式正在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正式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标志着国家对新就业形态的政策进入鼓励发展阶段,也体現了新时代就业和用工的变化和趋势。

相对于传统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革命的基础上,伴随着大众消费升级迭代而出现的新领域就业,具有新的就业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就业方式。

在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企业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长期雇佣、固定职位和线性职业为特征的传统职业发展路径已经逐渐向短期雇佣、平台创业、灵活就业和智能工作等方向转变。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摘要]教学管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范—创新—示范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个逐步递进的层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这三个层次的特点,以规范为基础,以创新为追求,以示范为目的,为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创新示范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2006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共立项建设100所示范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通过“点”上示范、“面”上辐射,引领带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进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将教学管理作为推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内驱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此促进各校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过程,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逐步深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可以归纳出规范—创新—示范三个逐步递进的层次,创新是在规范基础上的超越和突破,示范是在规范和创新基础上的凝练和升华。

一、规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所谓规范,即“一定的过程或过程的结果所遵守的规则”。

规范化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规范教学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实施。

围绕这个核心,规范教学管理应该包含以下三个维度:1.制定哪些制度。

“三步、三类、四维、三线”的高职酒店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

“三步、三类、四维、三线”的高职酒店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粤高职旅游教指委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湾区岭南特色文旅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2022ly33);2023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2023SJJXZX003);2023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专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例 (2023JGZDXM013)㊂作者简介:梁少华(1980-),女,汉族,广东高州人,国际旅游管理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专业建设㊁课程思政㊁数字化改革的研究㊂三步㊁三类㊁四维㊁三线 的高职酒店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梁少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摘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需要在专业思政框架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从 课程思政 到 专业思政 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改革的必然途径㊂为解决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思政目标不清晰,思政体系化设计不足,教师思政能力欠缺,思政策略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从专业思政目标定位㊁课程思政体系构建㊁教师团队思政能力提升㊁思政育人策略优化四大方面开展酒店专业思政探索实践,形成了 三步㊁三类㊁四维㊁三线 的酒店专业思政模式,切实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为同类专业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㊂关键词:专业思政;思政模式;思政策略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7.087㊀㊀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 2018 2号)中首次提出 专业思政 的概念,要求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㊂随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 2020 3号)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思政建设要求,需要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㊂在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需要在专业思政框架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㊂专业思政有助于深刻把握课程思政背后的人才培养逻辑,强调明确专业的育人目标和规格,理顺各类课程及各育人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再进阶为专业思政,体现了从 点 到 线 再到 面 的转变㊂然而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虽有起步但推进不佳,存在不少困惑与障碍因素㊂纵观已有关于高职专业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思政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㊁专业思政体系构建的原则㊁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等方面,认为应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以专业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构建专业思政多载体融入机制㊂综上,已有研究对专业思政育人理论建言较多而实践探索较少,尤其缺乏对专业思政模式的构建和实践㊂因此,本研究聚焦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以下简称 酒店专业 )在专业思政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从专业思政目标定位㊁课程思政体系构建㊁教师团队思政能力提升㊁思政育人策略优化四大方面开展酒店专业思政的实践探索,形成了 三步㊁三类㊁四维㊁三线 的酒店专业思政模式,能为同类专业提供有益的借鉴㊂1㊀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思政存在的问题分析1.1㊀思政目标不清晰,定位不精准酒店专业学生存在行业认同度低㊁专业情感弱㊁就业观㊁择业观不科学㊁对口就业率偏低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专业人才培养㊂在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生科技素养㊁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要求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目标不够明晰,存在以大而全的思政目标代替基于专业的思政目标,并且思政目标没有紧跟行业变化㊁生源结构变化等现象㊂1.2㊀思政体系化设计不足,思政要素和环节难整合专业思政是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程㊁全要素的融合性设计㊂酒店专业现有思政目标难以逐级落实㊁细化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专业建设与思政的融合度有待提升㊂由于课程的类型不同㊁内容相异,思政要素㊁思政元素的挖掘还需要讲究策略和方法㊂专业思政目标在传导过程中信息弱化㊁丢失,如课程标准向课程内容的传导㊁课程内容向课程考核的传导㊁校内教学向校外实践的传导逐级弱化㊁走偏等㊂1.3㊀思政主体单一,协同育人机制缺失,教师思政能力亟待提升较长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课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是学生思政建设的主干力量㊂酒店专业思政建设起步晚,专业教师在思政建设的意识㊁能力㊁经验等方面的积累较为欠缺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不联系专业,专业课教师讲专业忽视育人的现象尚未改善㊂近年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酒店专业教师慢慢投入到思政建设领域㊂而企业兼职教师㊁行业技能大师㊁产业导师等使育人主体更加多元化,协同育人难度增大㊂1.4㊀思政手段落后,思政策略㊁思政方法实效性不强根据2022年笔者对广东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思政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目前酒店专业思政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专业思政的思路㊁策略㊁手段㊁方法方面,缺乏多元化的设计,难以彰显思政育人实效㊂部分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从2019年开始,在政策的推动下依托部分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探索实践,但是整体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并且专业层面的思政设计较为缺乏㊂2㊀酒店专业 三步㊁三类㊁四维㊁三线 思政模式构建与实践2.1㊀三步架构:厘清人才培养思政目标和要求,落实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2.1.1㊀厘清酒店专业思政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酒店业属于典型服务行业,具备全员服务㊁全方位服务的综合特征㊂根据培养目标刻画酒店专业 思想有高度㊁知识有广度㊁思维有活度㊁服务有温度㊁行动有效度 的人才画像,提炼酒店专业 良好的大局观念,优越的服务意识,渊博的酒店知识,扎实的服务技能,精通运营技巧,掌握数据分析能力,具备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 的人才内涵㊂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的责任担当㊁实践创新㊁学会学习㊁健康生活㊁人文底蕴㊁科学精神6大素养和18个基本要点,从思想政治素养㊁职业素养㊁人文和科学素养㊁身心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五大维度提炼酒店专业学生特色素养要求,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规格㊂2.1.2㊀注重工作情景任务,细化思政要求针对酒店行业国内外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深化学生国家认同㊁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要求㊂酒店服务标准要求高,工作琐碎㊁时间不规律,强调良好服务意识㊁个人形象㊁敬业精神㊁吃苦耐劳㊁挫折承受力等要求㊂针对服务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㊁不同岗位人员协同为客人提供服务,提出协作精神㊁沟通意识㊁系统观和整体观等要求㊂酒店服务尤其要注重客人私隐保护㊁信息保护㊁信用至上等,提出掌握各类法律法规知识,诚实守信等要求㊂将思政要求统一落实到各门课程标准,分重点㊁分步骤促成专业思政目标达成㊂2.1.3㊀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政一体化设计把专业思政要求落实到不同类别生源培养全程,课程体系㊁课程内容㊁教学规范㊁师资队伍㊁教学条件㊁实习实践㊁质量保障等各环节有机融入专业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㊂注重各类生源的特点,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如加强三年制学生职业认知㊁职业素养培养,中高职五年贯通学生学习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理论联系实际㊁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订单班学生职业认同㊁劳动纪律㊁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等㊂2.2㊀三类覆盖:构建酒店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保障实现路径,抓好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提出的 全面覆盖㊁类型丰富㊁层次递进㊁相互支撑课程思政体系 的要求,搭建 公共基础课程大思政㊁专业核心课程精思政㊁专业拓展课程特色思政 的框架,形成各类课程相互支撑㊁协同一体的布局㊂落实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㊂其中(1)公共课程大思政,将酒店专业思政融入学校㊁旅游管理专业群思政目标和体系,推进思政线和专业线的思政融合,把握思政大方向,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㊁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方面,以学校大思政框架为基调,依托各类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㊂(2)专业核心课精思政,紧扣酒店管理信息系统㊁酒店收益管理㊁酒店英语等核心课程,突出酒店专业思政在职业理想㊁职业态度㊁职业道德修养㊁数字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化和特殊性,彰显专业育人内涵㊂(3)专业拓展课程特色思政,依托茶㊁酒㊁咖啡㊁烘焙㊁饮食文化㊁民宿运营与管理等课程,创新专业思政育人实践,打造不同课程的思政特色,培养学生服务他人㊁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积极参与,乐于分享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与领导力㊁自我成就意识,彰显酒店专业的生命力㊂校企合作,推进岭南特色地域文化㊁酒旅行业文化㊁校园文化的多元文化共育体系㊂2.3㊀四维递进:提升教师团队专业思政能力,培育思政名师创新 培训保障㊁实践提升㊁竞赛强化㊁项目提炼 四维递进的培育思路,专业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布局㊁设计㊁实施与示范课建设高级培训班等课程,学习思政建设的理念㊁思路㊁策略㊁工具和方法,内化之后运用到专业思政设计㊁课程思政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提升专业思政综合能力㊂参加课程思政说课比赛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㊁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强化思政感悟,综合锻炼思政能力㊂参与 十佳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㊁ 课堂革命 典型案例评选等活动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专业思政育人特色,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㊂通过以上进阶锻炼,逐步培养起教师专业思政的思考力㊁行动力㊁成长力㊁示范力,培育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㊂多元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㊂(1)横向协同, 专业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 五位一体,致力于酒店专业特色思政元素挖掘和课堂融入设计㊂各类师资全面融入新生专业教育㊁课堂教学㊁校内外实习实践等过程,做好全程育人效果监测和评估,优化育人实践㊂落实 订单班 现代学徒制 班级双导师制度,以酒店行业文化㊁酒店服务精神㊁服务素养营造校企思政氛围㊂(2)纵向贯通,中高职贯通开展 育苗工程 ,将人才培养前置,以教师党员㊁入党积极分子为引领,落实责任主体,积极开展党员教师送课到校㊁大师工作室劳模讲座㊁中高职学生结对子等育苗活动,深化三全育人实践㊂2.4㊀三线融合: 竞赛+活动+劳动 实践育人,优化思政育人策略实践育人是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㊂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中,要求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㊂将课程思政从课堂教学和讲授环节进一步向第二课堂㊁第三课堂,以及科研㊁服务㊁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化㊂2.4.1㊀以竞赛磨练工匠精神㊁培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赛促育,以酒店服务大赛㊁酒店接待大赛㊁餐饮服务技能竞赛㊁酒水服务等专业技能竞赛为主导,参与 全国大学生酒店数字营销大赛 全国现代服务业技能大赛 等行业竞赛,培养学生奋力争先㊁追求进步的竞争意识,磨砺心志㊁攻坚克难奋发成才的伟大理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服务他人㊁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以及团结友爱㊁通力合作的工作作风㊂2.4.2㊀以综合实践活动 润心㊁育志㊁强体 ,提升专业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1)发挥 校内小课堂 育人功能,利用 青春你我思政力量 主题思政课短视频创作活动, 奉献㊁友爱㊁互助㊁进步 志愿活动,防诈海报设计大赛,IT科技文化节 岭南红色文化活动等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安全教育㊁奉献教育㊁职场教育㊁师生情感教育㊁心理健康教育㊁文艺培育㊁体育锻炼等素养的深化培育㊂(2)发挥 社会大课堂 育人功能,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㊁华为云全国青年人工智能社会实践等项目,围绕社会大课堂中改革开放社会生活变化㊁文化自信自强㊁中国科技创新㊁乡村振兴新三农风貌㊁大国担当国际形象五大领域,从思想政治教育㊁创新教育㊁科技教育㊁文化润育等方面,不断完善专业思政的维度㊂2.4.3㊀以劳动教育提升身心感悟,实现核心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1)将生活劳动㊁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植入学生学习的日常㊂依托劳动课㊁理实一体课(餐饮经营与管理)㊁纯实践课(美团电商项目课程), 滴水茶社 调饮创客 等第二课堂活动和岗位实习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实践之美㊁实践的收获,领悟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意蕴㊂(2)开展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项目研学活动,聘请入党积极分子㊁优秀学生担任助教,培养乐于奉献㊁友爱互助的精神,领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乐,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之美㊂同时开展朋辈交流,毕业生传帮带活动,发挥榜样作用深化育人成效㊂(3)承担来访参观交流接待活动,选拔优秀学生㊁入党积极分子㊁优秀班团干等深度参与接待活动的准备,并现场协助接待㊂教师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培养学生的大局观㊁礼仪礼节规范,人际沟通技巧等,以更好适应在酒店相关服务行业岗位的素养要求㊂(4)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和科研课题,通过教师带领㊁学生参与㊁小组合作㊁成果呈现等手段,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服务水平㊁行业感悟㊁创新应用㊁探究精神等综合能力和素养㊂3㊀专业思政实施成效3.1㊀学生综合素质㊁人文素养㊁专业技能水平有明显提升(1)综合素质育人成效显著㊂近两年学生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30余项,活动参与率100%,在22类活动中获得奖项㊂其中学生获 青春你我思政力量 主题思政课短视频创作大赛一等奖,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队员, 奉献㊁友爱㊁互助㊁进步 志愿活动㊁防诈海报设计大赛㊁全国高校大学生 魅力冬奥 知识讲解员大赛一等奖㊁广东省 省长杯 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三等奖等㊂学生考取健康管理师㊁酒店数字化运营能力证书㊁1+X酒店收益证书㊁酒店运营管理证书人数达89%㊂20%左右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㊁学业奖学金㊁素质奖学金㊁优秀共青团员㊁优秀实习生㊁三好学生等综合奖励㊂(2)专业技能竞赛成果丰富㊂近两年学生获全国酒店数字营销大赛特等奖㊂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文案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海南自贸港旅游创新大赛华南赛区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全国现代服务业技能大赛(酒店收益管理人员)冠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技能)大赛高等院校组英语导游服务一等奖,广东省酒店服务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三等奖,广东省餐厅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三等奖等20多个奖项㊂(3)对口就业率和行业忠诚度持续提升㊂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泛服务业)提升到96.3%,实习留用率43%左右,有大批毕业生深耕酒店行业,已有部分优秀毕业生在酒旅行业从事中层管理者工作,学生在酒店㊁餐饮㊁商业服务等领域成功创业㊂3.2㊀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明显增强,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近3年专业教师主编出版‘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思政专著1部,获评广东省 课堂革命 典型案例2项,校级 十佳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1个,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课程思政竞赛获奖1项,立项思政教育教改项目2项,省㊁市级文化育人主题项目4项,开发志愿者服务能力课程1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1项,发表思政相关论文10篇㊂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㊁提炼,思政水平不断提升㊂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经济学院2020年校级重点教研项目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原则坚守与理念实践创新研究 结题成果㊂作者简介:谢伍瑛,女,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㊂4㊀反思与改进(1)专业思政在专业群内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专业群合力不足㊂目前专业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群内专业之间思政沟通交流较为缺乏,专业之间思政整合有待加强㊂(2)各类课程之间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不断深化㊂茶㊁酒㊁咖啡3类课程由于开设时间早,已产出了不少课程思政的成果;西点烘焙㊁酒店收益㊁民宿运营等课程,由于开设时间不久,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不足,需要继续加强㊂(3)校企合作思政育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在育人各个环节校企合同育人的实践需要深化,特别是校企之间思政育人沟通和联系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㊂5㊀结语专业思政是对专业人才培养功能的新认识,是课程思政的拓展和深化㊂相比课程思政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皆有较多的成果,专业思政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㊂如何有效推进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解决专业思政面临的现实困境,尤其是探索出适合不同专业的独特思政模式,是当前专业思政建设实践的重要任务㊂以专业思政目标为引领,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促进多元育人主体融入专业思政建设,增强思政育人策略的适用性㊁有效性,仍是今后需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议题㊂参考文献[1]韩宪洲.专业思政:深化课程思政的逻辑遵循与实践要求[J ].中国高等教育,2023,(05):33-36.[2]张建宏.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高职现代文秘专业构建大思政 育人格局探索[J ].秘书之友,2023,(02):27-29.[3]胡昌荣.高职 专业思政 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7(03):50-54.[4]黄慧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思政体系构建原则探析[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06):45-48.[5]高学勇,陆祖惠,白雪,等.高校专业思政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2):122-128.[6]杨艳丽,孙立鹏.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8):6-8.[7]李海霞.高职院校 专业思政 建设的顶层设计探析[J ].大学,2022,(09):193-196.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变与不变谢伍瑛(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㊀要:新文科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应该何去何从?本文以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改革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应该坚守的理念与应该创新的教学问题㊂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则应该坚守,认为不管技术怎么变革,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必须筑牢意识形态之堤,夯实育人化人根基㊂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在宽口径,厚基础上,继续强化人文素养和基础要坚守;未来的传媒人才要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重任要坚守;防范学科资源过度整合,学科的学术话语权和学科本体地位要坚守㊂在坚守这四个原则的基础上,认为本科人才培养方式㊁课程体系㊁师资队伍需要改革与创新㊂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本科教育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7.088㊀㊀2018年中共中央在所发文件里正式提出 新文科这一概念㊂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㊁科技部㊁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召开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 四新 建设工程正式开启㊂自此新文科也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话题㊂由于受到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整个传媒领域边界不断扩大,跨学科性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的显性特点,这一特性和新文科的跨学科性,学科融合交。

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

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

新 . 要 提 炼 这 种 特 色 . 分 析 这 种 特 色 是 否 符 合 就 并 自身 的 资 源 条 件 . 而 确 定 是 保 留 这 种 特 色 还 是 对 从 原 有 特 色 做 出 调 整 并 重 新 定 位 可 见 . 分 发 挥 自 充 身 的 办 学 优 势 是 专 业 创 新 的 基 础 为 此 . 们 必 须 我
职 院校 的专 业 建 设 在 保 证 整 体 稳 定 性 的 前 提 下 . 还 必 须 具 有 一 定 的灵 活 性 , 面 对 不 断 变 化 的情 况 , 及 时 对 专 业 进 行 调 整 和 改 造 . 极 寻 找 传 统 优 势 专 业 积
市 场 、 业 、 业 、 业 、 术 等 有 着 更 直 接 、 紧 密 职 行 产 技 更 的关 联 .其 专 业 具 有 更 强 的 职 业 定 向 性 和 针 对 性 鉴 于 此 .高 职 院 校 的 专 业 创 新 必 须 根 据 自 身 的 优 势 , 托 行业 企业 . 鉴 国际 同类 专业 建设 的经 验 。 依 借
性 . 容 易 受 到 市 场 变 化 的 影 响 这 主 要 是 由 于 高 更 职 教 育培 养 的 是 高 级 应 用 型 技 术 人 才 和 管 理 人 才 .
较 之 理 论 型 、 究 型 人 才 . 类 人 才 与 一 定 区 域 的 研 这
的 但 专 业 建 设 的 目 的 是 为 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培 养 人 才 , 会 对 各 种 类 型 、 格 、 量 的人 才 的 需 求 又 是 社 规 质 不 断 变 化 的 。 方 面 , 行 业 、 地 区 对 专 门 人 才 的 一 各 各 需 求 一 般 是 波 浪 式 的 . 而 处 于 高 峰 . 而 处 于 低 时 时 谷 。 一方 面 。 全球 化 、 息化 、 科 技背 景下 , 另 在 信 高 新 技 术 、 工 艺 、 产 业 、 行 业 、 职 业 将 会 不 断 涌 新 新 新 新 现 , 批 批 新 的 专 业 人 才 将 出 现 短 缺 这 就 要 求 高 一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随着《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需要完善和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质的兼具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发展方向。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1)新时代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是创新力,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支撑。

因此,各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兼具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所以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2)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教育部、财政部起动了双高计划,各高职院校都在为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进行深化改革,以进一步提高自身内涵建设。

在近年国家发布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文件中,都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各高职院校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立足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两个支点,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

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探索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以提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3)提高学生社会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可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挑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从专业技能型深化升级至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能型,要求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及其培养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及其培养

高职 院校教 师创 新 能 力 的 四个 维 度及 其培 养
黄新文 , 曾莲英
( 湖南 生物机 电职业技 术 学院 ,湖 南 长 沙 40 2 ) 117
摘 要 : 职 院 校 教 师 创 新 能 力 的 “ 维 度 ” 即 内 驱 力 、 力 、 格 、 践 能 力 。 其 中 , 践 能 力 高 四 , 智 人 实 实
可 分 为两 个 部 分 , 是 指 人 类 历 史 上 的首 创 , 是 一 二
个 体 发 展 史 上 的 第 一 次 。心 理 学 家 把 前 者 称 为 “ 真 创 新 ”, 者 称 为 “ 创 新 ” 在 教 育 中 , 两 种 创 新 后 类 , 这
同 样 重 要 。能 力 则 是 指 顺 利 实 现 某 种 活 动 所 必 须 具
( ) 驱 力维度 一 内
备 的心理 特征 。因此 , 新 能 力 是人 的大 脑 整体 功 创 能作用 于 人体 而 产生 的一 种能 力 , 不是 一 种单 一 它 的 能 力 , 是 一 种 综 合 能 力 , 动作 能 力 、 考 能 而 如 思
收 稿 日期 :o 8 0 — 0 2 0 — 3 1
型 的 师 生 关 系 的 能 力 , 有 创 新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拥 基 础 和 内 驱 力 。二 是 指 教 师 要 有 教 育 教 学 的 创 新 能

高职 院校创 新型教 师 的特点
通 俗 来 说 , 以把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可 教 师称 之 为创新 型教 师 。心 理学 的研究 指 出 : 新 创
高 职 院校 的创 新型 教 师应该 具 备 什么 样 的特 征 , 其 创 新 能力 主要 可 以用 哪些 方式 去 培养 , 文 尝试 从 本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来 加 以 阐述 。

论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论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论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旨在有效评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情况,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该评价体系包含四个维度,即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实践。

下面对这四个维度进行具体的评价。

第一维度是知识技能。

这个维度主要评价学生对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学术成绩、实验报告、实训实习实践成果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第二维度是创新思维。

这个维度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创新项目、创新案例分析、创新能力测试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评估学生在创新思维上的表现,包括对问题的洞察力、创新解决方案的提出能力、创新团队活动中的贡献等。

第三维度是团队合作。

这个维度主要评价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评价方法可以包括团队项目、小组讨论、领导力评估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评估学生在团队工作中的表现,包括合理分工、有效沟通、有效冲突解决和团队目标的实现能力等。

要注意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评价方法要具有合理性和客观性。

评价方法应该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偏倚,不偏颇。

评价过程要公正公平。

评价过程应该公开透明,评价结果要客观公正,避免因个人喜好或偏见影响评价结果。

评价体系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随时调整和完善。

评价体系要能够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变化,随时调整评价指标和方法,保持与实际教育需求的一致性。

评价体系应该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评价结果应该作为学生绩效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和支持。

它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为高职院校提供科学的教育评估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依据,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创业教育“三分式”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高职创业教育“三分式”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2 0 1 3 年第 2 9 期 第3 4 卷 总7 3 5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AT I ONAL AND TECHNI C AL EDUCATI ON
No . 2 9 , 2 01 3
Vo 1 . 3 4
Ge n e r  ̄ No . 7 3 5
高职创业教育“ 三分式” 立体化教学模 式构建
4 7
般; 2 0 %~ 2 5 % 的学 生 对 “ 创 业 教 于单一专业 , 更应整合行业 内相关 练 和创业 实践的具有模块化 、 组合
育” 需求 无意 识 。可见 , 大学 生对 的专业 资源 。因此 , 以大专业平 台 型特征 的创业课程体系 。
这 供 为 了 高 重 要 职 创 依 业 据 教 。 育 另 外 分 层 , 采 化 用 教 《 创 学 提 业 创 的 一 创 业 业 教 教 育 育 与 工 专 作 业 站 教 , 可 育 以 的 有 有 效 效 实 现 融 一 … 二 … : … … 。 一 一 ’ ’
李 昆益 , 姬 忠莉
(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 学院,江 苏 常州 2 1 3 1 6 4 )


遵循“ 面向全体学生, 结合 专业教育” 的高校创 业教育原则 , 构建高职创业教育“ 三分专业分类、 课程分型三个维度 , 针 对不 同学生需求 、 不 同专业特 色, 实施 差别化创 业教育。 关键词 高等职业 院校 ; 创业教育 ; 立体化教 学模 式 ; 内容分层 ; 专业分类 ; 课程分 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1 3
的需求 , 课题 组选择常州高职 园区
5 所高 职院校 的学生 为研究 对象 ,
作者简介 : 李昆益 ( 1 9 7 2 一 ) , 男, 河南 开封人 ,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 院管理 系副教授 ; 姬忠莉 ( 1 9 8 0 一 ) , 女, 河南 开封人 ,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 院讲师 。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构建高 职创业教育分层分类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 编号 : 2 0 1 1 S J B 8 8 0 0 0 5 ) ; 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 规划 2 0 1 1 年度青年专项课题《 基 于学 生主体分析 的高职创 业教育实证研究—— 以常州高职园 区为例》 ( 编号 : C — a / 2 0 1 1 , 0 l , 0 7 ) , 主持人 : 李 昆益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再审视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再审视

16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基础弱。

进入新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职院校发展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从关注规模扩张转向强化内涵建设,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时代命题。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提升专业建设质量[1]。

专业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议题。

一、从“行动计划”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再提升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全面系统布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这是继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高职教育新一轮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进入内涵发展战略机遇期。

“行动计划”中将“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作为首要任务与举措,明确提出要“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即聚焦专业方向、结构和布局调整、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相应的教学改革等三个方面的创新发展,对标“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要求,以打造特色鲜明的骨干专业为引领,从整体上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升高职院校对地方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三年的实施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正式印发,“双高计划”的全面作者简介于舒(1982- ),女,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沈阳,110122)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FA140138),主持人:卢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的再审视于 舒摘 要 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不断深化。

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三维释读: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①

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三维释读: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①

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三维释读: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①郑复铭(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甘肃兰州730300)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高水平专业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和整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有助于学校提升整体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理路(一)强化产业集群的对应性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类型,它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是源于产业的教育,它与产业之间的紧密关系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两次大规模调整,都是以产业和行业的分类为主要依据。

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其内容主要来源于产业企业实践,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普遍共识。

而高水平专业群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所在,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双高计划”致力于深化专业群内涵建设,以提升复合型、多元化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因此,强化产业集群与专业群的对应性,提高产业集群与专业群的匹配度,需要综合考虑专业逻辑、产业逻辑和资源逻辑等多维度因素。

(二)确保职业标准的规范性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要求高水平专业群是我国高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职业标准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效果和方向,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要求。

着眼三个维度,把握三个节点,做好社会培训工作

着眼三个维度,把握三个节点,做好社会培训工作
➢ 海洋学院:2014年在航海学院基础上,海洋渔业厅和滨州市共建海洋学 院。2016年主动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系,与北海舰队、东海舰队联 合培养定向士官,2017年更是扩大到海军、空军两个军种,现在已经扩 展到海军、空军、战略支援部队3个兵种1200名在校生。
一、瞄准“三个点”,学院开启社会培训工作新局面
(三)推动合作育人的焊接点
轻纺化工学院与富海石油
硫化黑染料污水处理等6项科研课题 国家专利5项 企业员工技能培训200人次 “零学费”订单培养协议 “富海石油炼制班”订单班
二、实现“三大转变”,形成社会服务大格局
三大转变
管理上:由游击战到正规战 规模上: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效益上:由单一目标到多方共赢
二、实现“三大转变”,形成社会服务大格局
(一)管理上,实现了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转变
➢ 成立社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 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滨州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
《滨州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工作考核细则》 ➢ 制定全院总任务目标,与各教学单位签订目标责任状,任务完成情况纳
入年度绩效考核。 ➢ 对社会培训项目进展情况实行周调度、旬调研、月总结制度。
(一)提升办学境界的聚焦点
➢ 有为才会有位,社会服务的边界决定学校影响力的边界,把社会培训作 为重要突破口,把为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社 会服务工程,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一、瞄准“三个点”,学院开启社会培训工作新局面
(二)形成开放办学格局的切入点
➢ 坚持跳出高职看高职,站在全国看滨职,以社会培训“撬动”校企合作 的支点。
董事长张波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 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滨州职业学院就是我们魏桥 铝电的黄埔军校。”
三、培育“一院一品”,打造服务发展的金招牌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与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与培养途径

摘 要 :高 职 院校 教 师 的创 新 能力 具 有 内驱 力 、 力 、 格 、 践 能力 等 四个 维 度 , 中 实践 智 人 实 其 能 力是形 成教 师创 新 能力 的重 要 因素。 养 高职 培 院校教 师 的创 新 能力 。 要通 过 社会 实践 , 抓 需 狠 “ 四种 氛 围” 的建 设 、 化创 新 人才 成长 的 外部条 优 件 . 需要 建立健 全 有利 于创 新 的管理 机制 。 还 关键 词 : 职 院校 ; 师创 新 能力 ; 高 教 四个 维度
以从 以 下 四个 维度 加 以描 述 。 内驱 力 维 度 指教 师发 自
内 心 的 强 烈 的 探 索 与 求 知 欲 望 . 者将其称 为“ 驱力” 即 笔 内 , 教 师 必 须 具 备 的创 新 精 神 。创 新精 神是在创造过 程中表现 出 来 的 自觉 、 奋 、 事 求 是 、 勤 实 不 屈 不 挠 、 于 冒 险 的 精 神 , 种 敢 这 精 神 不 是 天 生 的 ,是 可 以 依 靠 后 天 训 练 养 成 的 创 新 精 神 来
遭 到 多 次 挫 折 与 失 败 .也 不 会 改 变 自 己
具 有 创 新 意 识 .能 不 断创 新 教 育 教 学 方 法 . 知识 与技 能 传 授 给 学 生 , 学 生具 将 使 备 用 新 的方 式 应 用 知 识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 力 的 教 师 这 个 观 点包 含 三 层 含 义 :
式 维 度 两 个 方 面 . 象 思 维 能 力 、 理 的 形 合 知识 结 构 、 身 学 习 能 力 、 学 反 思 能 力 终 教 等 都 应 属 于 这 个 范 畴 这 里 存 在 的 问题
主要是难以将能力 、 力 、 新 能力加 以 智 创

专业文化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

专业文化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160专业文化: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 商兰芳 汤国英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1) 摘 要:近年来,高技能创新人才已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而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专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面临的背景及意义,阐述了专业文化的内涵与特性,并从服务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高职专业文化建设内容和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以此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建设途径 作者简介:商兰芳(1972.9-),女,浙江嵊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汤国英(1970.6- ),女,浙江绍兴人,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就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160-2 一、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精髓和灵魂,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前提,是高职院校形成发展潜力的根基。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传承创新”是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后高等教育的第四大重要职能。

而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子系统,是高职院校文化在某一个专业中的具体体现。

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专业建设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是专业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甚至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成败。

近年来,高技能创新人才已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各校通过推行课程改革、深化教学模式等各种途径狠抓专业建设,旨在更好地服务于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然而,作为专业建设灵魂的专业文化建设却重视不够,较少从专业生存与发展、服务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关注专业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定位的三重向度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定位的三重向度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定位的三重向度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定位的三重向度指的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定位所需考虑的三个方面或维度。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科向度、人文向度和综合素质向度。

首先是学科向度。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科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也是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的基础。

在通识教育中,应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具备所学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能够为社会和行业作出贡献。

其次是人文向度。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鉴赏和体验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最后是综合素质向度。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第三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智慧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

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定位的三重向度包括学科向度、人文向度和综合素质向度。

通过这三个向度的培养,学生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模型及其应用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供需失配” “内容失焦”与“个体失语”问题,影响了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发展的质量。

Stephen和Deborah开发的“美国社区学院员工发展需求分类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贡献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基于这一模型构建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三维模型”及其应用策略,立足“供需匹配” “精准识别” “项目契合” 与“系统运作”四大原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了解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案。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三维模型;需求近年来,随着一批教师发展中心的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

教师发展的重心由过去的国家级、省级制度化培训开始转移到学校内部制度与非制度化相结合的发展项目中。

从“培训”到“发展”的概念嬉变以及注重学校层面教师发展项目的功能,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试图着眼微观层面的渗透,践行“制度与非制度相结合”以及“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但鉴于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事业起步晚,无论是组织机构的建立、理论层面的建构,还是实务层面的实践,均缺乏成熟、系统的成果,进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发展表现出了一些深层次矛盾。

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于教师发展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

精准识别教师发展的真实需求,制定系统灵活的教师发展计划,是高职院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人力资源质量的内在需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供需失配” “内容失焦”与“个体失语”(-)“供需失配”:教师无法获取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资源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覆盖全体教师并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工作,“全覆盖”意味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来源、不同部门的教师都能够受益于教师发展项目;“一贯性”意味着教师从入职到退休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受到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但也正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在内容设计和执行上的复杂性。

高职院校教师主要由普通高校硕博士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专家两大主体构成,这些教师以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分布于不同的专业和部门,从事着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一、引言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需要在新时代进行全面深化与改革。

本文将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促进就业与人才引进三个维度,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明确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通过参与实际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对国家荣誉与利益的认同感。

三、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业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思维。

3.加强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四、促进就业与人才引进1.聚焦就业需求高职院校应与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了解就业市场需求,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精准、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3.开展实习基地建设与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五、结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维度不仅局限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及促进就业与人才引进。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还应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实践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等多重维度的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贡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三维度”评价诊断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三维度”评价诊断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三维度”评价诊断体系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展开,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概述,以及构建“三维度”评价体系的过程,包括评价指标及方法等方面。

在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中,揭示了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方向。

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三维度、体系构建、评价指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体系优化、改进、研究总结、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指标不够科学、评价方法不够全面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三维度”评价诊断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体系将能够全面评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其提供优化改进的方向。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入手,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校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体系,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三维度”评价诊断方法,通过对该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及方法的介绍,以及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的展示,旨在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具体而言,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构建“三维度”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还可考虑到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研究涉及的评价指标及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推广性,可以为其他类型的院校或相关领域提供参考,促进不同类型院校间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的交流和共建,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的内涵与标准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的内涵与标准

⼀新时代⾼职院校⼀流专业的内涵与标准专业评价的两个维度实践性维度——社会需求逻辑社会需求逻辑:学术逻辑:⼀、⼀流专业的标准欧洲⼤陆体系:国家需求,社会需求盎格鲁-北美体系:学术⼀流的教学、科研、师资、设施、管理体制和机制——培养⼀流的学⽣。

》》产教融合市场认可度⾏业影响度国际接轨度市场辨识度。

1)⼀流的教学》准确的专业定位服务国家科技发展需要(互联⽹+、⼤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新⼯科)准确的⾏业企业调研、科学的调研结果分析准确的职业成长规律(⼯作岗位、⼯作任务、概要等等)⼀流的教学》合理的培养模式+科学的⼈才培养⽅案准确有效的学校办学模式合理的学校⼈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才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模式互为⽀撑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等⼀流的教学》科学的⼈才培养⽅案科学的⼈才培养⽬标(适岗、创新、整合、迁移、应变)科学的⼈才培养规格科学的知识、能⼒、素质结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备性、系统性、覆盖性等待)科学的教学进程安排(学⽣认知规律)⼀流的教学》⼀流的教学(软件)资源(数量与质量)资源是关键设计是核⼼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数量与质量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新型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率国家规划教材使⽤率⼀流的教学》⼀流的专业团队师德⽔平师资结构(年龄、职称、学历、双师、专兼、学缘、知识、能⼒、职业素质)优良的教育教学研究能⼒(教学成果奖的数量与质量、教改项⽬数量与质量)卓越的科研能⼒(科技创新能⼒、科技研究能⼒、科技服务能⼒、科技论⽂撰写能⼒、学术交流能⼒)完备的教学能⼒(驾驭教材能⼒、语⾔表达能⼒、教学研究能⼒、资源建设能⼒、课堂把握能⼒、信息处理能⼒、信息化⼿段应⽤能⼒、仪器设备使⽤能⼒)⼀流的教学》⼀流的实训实习基地技术、知识、能⼒、技能(显性与隐性)并重职业性(基地设置、设备配置、实验实训项⽬、布局安排、管理运⾏、⼯作流程、质量保证)完整性(知识、技术、能⼒、技能、素质、课程、岗位)系统性(基地设置、设备配置、实训项⽬等)先进性(仪器设备先进性、超前性、后续开发性)适应性(适应学⽣、适应教师、适应产业升级改造、适应科技进步)开放性(开放程度、共享程度、产教融合程度)产学研结合性⼀流的教学》⼀流的教学管理管理机构的科学性(应⽤型⼈才培养的教研室设置等)管理智能的合理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程训练)管理⼿段的先进性(不仅仅是督导,⽽是要更⾼的层次)⼀流的教学》⼀流的学⽣素质养成教育管理素质教育是⼀种养成教育,养成“⽴德树⼈”的教育思想,坚持“三全(全员、全程、全⽅位)”,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

高职院校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课程设计任务。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理解课程设计的流程和关键环节。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实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介绍课程设计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则。

2.课程设计的流程和方法:讲解课程设计的各个阶段,如需求分析、目标确定、内容编排、教学策略选择等,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3.课程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课程设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专业创新的三个维度作者:宋恩泉来源:《职教论坛》2008年第16期摘要:着眼于高职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了高职专业创新不可或缺的三个维度:立足自身优势、依托企业行业、放眼全球视野。

关键词:专业创新;自身优势;全球视野专业创新是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专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更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

鉴于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创新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依托行业企业,借鉴国际同类专业建设的经验,推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千校一面的状况。

一、立足自身优势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在长期的办学中积淀了一定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要进行专业创新。

就要提炼这种特色,并分析这种特色是否符合自身的资源条件,从而确定是保留这种特色还是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并重新定位。

可见,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是专业创新的基础。

为此。

我们必须做到:首先,要进行专业内部调研,找出自己的优势。

学校应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现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

专业内部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自身的专业办学历史、目前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现状、教学设施设备情况、现有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校外专家和实践基地等校外教学资源状况、专业目前的社会声誉等等。

其次,要保持特色,稳中求变。

稳定性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客观需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中的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包括教学资料的积累)、实训(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专业建设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与专业建设的稳定性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定的稳定性。

要上规模、上水平是不可能的,但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社会对各种类型、规格、质量的人才的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的。

一方面。

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

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

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涌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再者,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错位策略”。

在专业建设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以避免正面的竞争。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所谓的“热门”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点还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

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

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各类院校的新设专业大多雷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要对相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上提供借鉴。

二、依托企业、行业高职教育应当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靠贡献求发展。

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合作”。

但是,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的实力和影响力又远未达到可以吸引企业主动与联系学校寻求合作的地步,于是在校企合作上便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

加上政府(行业)又不能向学校提供权威的专业标准,这就必然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走向随意化,产生专业名称与内涵上的严重错乱。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而且极大损害了高职教育的社会信誉。

因此。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依托行业企业调整和更新专业,加强课程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一)按照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专业设置首先必须充分体现本地区和周边区域产业、企业的特点,把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培养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技术应用性和现场管理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的。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又决定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

因此专业设置应以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产业,并在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体系性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

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

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

为此,我们建议成立区域性的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要系统分析师资和实训的基本条件、本地区及行业发展的长期需求以及获得政府长期支持的可能性等,统筹兼顾该专业的区域性布局。

区域性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打破狭隘的地区和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

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使之更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专业建设宏观调控的力度,合理规划专业布点,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

(二)按照科学的方法规范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职业院校应建立常规的行业调查和工作分析制度,主动获取专业建设的基本信息。

应引入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和“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为课程开发提供可靠和可信的基础。

许多高职院在决定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社会需求情况的调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而是仅仅从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

这样盲目性设置的专业,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于是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又不得不频繁地调整或更换专业,一些专业刚刚上马就面临下马,这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必须分析宏观到微观的社会经济形势,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的变化,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等的发展态势,使专业设置与行业和企业需求零距离。

(三)从职业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在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的主导作用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各高职院校应以开发专业和新教学项目为突破口。

从而把握专业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为此。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末。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后,行业协会失去了扶持职业教育的法定职权和义务,这对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

建议从法律上规定行业协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加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包括:推动行业职业标准的制定、发展和推广;组织开发行业的专业教学文件:提供本行业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促进服务:组织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教育研究。

让行业组织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使校企合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面向全球视野职业教育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有着成功的发展经验。

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因此,面对市场经济开放时代的挑战,确立全球视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专业建设成果和经验,是二十一世纪高职专业建设创新的必要前提。

例如,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涉及面很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有涉及。

专业涉及的口径宽窄并存,口径较宽的专业包括自动化技术、机械技术、核技术、农业技术等;口径较窄的专业包括会计技术、照相技术、秘书技术、牙科护理技术等。

许多专业的职业针对性非常明确,如航空与飞行技术、数据处理设备的维修技术、消防技术、国家行政与管理技术等。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是遍及三个产业,但专业种类较少;专业口径虽宽窄并存,但以宽口径为主。

法国短期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面较宽,数量不多,基本按学科设置,其最大特点是,既有较稳定的宽口径专业领域,又有视社会需求而定的针对性较强的专门化领域。

但是,即使在专门化领域,其职业岗位针对性也不鲜明,往往是针对一个相近的职业岗位群。

德国高等专业教育设置的特点是专业种类较多,涉及三个产业部门。

专业口径以宽为主,如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等。

窄口径技术较少,如照相、税收、保险、饮料制作等。

在宽口径专业下,一般设有几个专门化领域,如纺织与服装专业可分为一般技术、精制技术、纺织构造、一般制衣技术、服装加工、服装构造等专门化领域。

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大体上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根据联邦法规来设置;另一个层次是根据各州法规来设置。

专业每类也涉及三个产业,其设置以宽为主,宽窄并存,且专业以技术教育为主。

我们认为,放眼全球应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向全球先进国家寻求专业建设方面有益的思想资源。

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共同性,对教育的追求也有着共同的准则。

在西方国家,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三个方面——政府、企业主、大学本身,他们尽管在总目标上意见分歧,但对于现代工程教育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在培养人才的规格、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革等方面,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

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设计和生产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是职业教育的最终主要目标。

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更新上,各方都主张列入提供社会环境分析线索的社会学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他们还普遍认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还应具备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并保持对不断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追求:高职毕业生都必须熟练掌握在设计工作或在控制生产、工艺流程中使用计算机的职业技能。

这些有益的思想将是我们搞好专业建设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是建立长效对话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通国内外之间的通道,形成专业建设的广泛参与和普遍性。

铺格之格局。

例如,学校在新形势下应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与国内外著名高职院校建立战略联盟,吸引国外一流的学者到学校指导工作,鼓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到国外同类学院进修学习,以掌握最新产业动态,为专业创新积累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