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导学案教师用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学案
《邓稼先》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3.感受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学习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坚定的信念,勇于克服困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导学探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导学探究※※※一、资料助读。
1 . 邓稼先 (1924 — 1986) 安徽怀宁人。
核物理学家, 1945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曾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948 年赴美国留学,获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 年 9 月回国。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术秘书,为中国核理论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1951 年加入中国民主党派九三学社, 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 年 8 月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
历任第九研究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
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了二十八年。
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上述研究工作的主要参加者,他曾获得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杨振宁与邓稼先2. 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 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从《邓稼先》中学拟小标题一、导入A:写完作文信心满满,拿到评语黯然神伤。
想我也是理科高手,无论怎么难的代数几何手到擒来,怎么一遇到写作就不行了呢?现在要求修改作文,谁能教我几招?B:不如在语言上提高吧,修辞描写加抒情,清词丽句得分多。
C:还是在选材上突破吧,扣题典型精筛选,个性创新是王道。
A:我文采不出众,选材没眼光,你们的方法不适合我啊,难道理科生就注定写不好作文吗?师:文无定法,找到适合的写作方法就能写成好文章。
谁说理科生就写不好作文,我给你推荐一篇理科达人写的文章,看看他的写作方法适不适合你。
二、小标题简介师: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所写的《邓稼先》一文被选入初中教科书。
这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生吧,但他的文章却能在语文课本里占得一席之地,这其中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B:是小标题,这是至今我们遇到的第一篇含有这么多小标题的课文。
师:没错。
正是这些小标题,让《邓稼先》一文在众多名篇中独树一帜,这些小标题提纲挈领,从不同角度,概括了邓稼先一生光辉的事迹和杰出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不仅如此,这些小标题还把文章分成了若干个段落,每个部分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
A:这种写法有意思,降低了写作难度,既然我全篇把握不了,把片段写好也不错。
师:片段写作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是这里面的关键是要写好小标题,如果小标题写好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不过小标题的拟定也不是随意的,我们来看一看《邓稼先》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小标题的写法。
三、分析小标题1.课文第一个段落的小标题是“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这个小标题中有“从……到……”的一组关联词,表示时间、地点或者事情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和它很相近。
2.再来看第二个段落,小标题是“两弹元勋”。
这个小标题集中概括了邓稼先的主要功绩,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赞美,“再塑生命的人”也是这种方法,表达了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敬意。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 (3)
《邓稼先》教学设计磁州镇第一中学袁晓红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及生平事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重点)2、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学习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写法。
(重点)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最近几年来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备受关注,日本一直想占领我国的钓鱼岛,但考虑到国际舆论,同时也忌惮我国的军事力量让日本三思后行。
回顾中国近代史,那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国家的很多地方被列强割据,那时的中国任人宰割。
以日本为例,(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等。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站起来了,日本再也不敢肆意妄为,这其中有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了解主要人物及作者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者杨振宁,是一位科学家,和邓稼先是同学、老乡、朋友深厚的友情、爱国的感情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杨振宁正是从一位科学家、一个好朋友的角度来写这篇怀念邓稼先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饱含着真情正如大家在学案中所写的,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邓稼先等科学家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国家,希望大家怀着真诚、崇敬的心走进邓稼先。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大家快速默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第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第二部分,简介“两弹一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第六部分,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价,他是永恒的骄傲四、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危难时刻报效祖国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功勋卓著鲜为人知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一心为公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公正无私真诚坦白⑥一封短短的信查证谣言严谨求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第一单元《邓稼先》》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共六个部分,思路严谨而清晰。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准确的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2、杨振宁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赞美了邓稼先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在教学过程“感知—研读—评说”的推进中,学生充分感受到邓稼先的人品风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从中获得健康的审美享受。
二、教材分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邓稼先》是2016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
品读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的朗读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感受、品读作者的“至情”,理解邓稼先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作者“至情”产生的原因,了解他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感知邓稼先(背景介绍)1、影像创设情景: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2、话语激情导入: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站在了世人的面前!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邓稼先就是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
他用自己的血和生命,谱就了一部为祖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华美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邓稼先年级:七年级下学科:语文主备人:李巧云课型:新授班级:组别:姓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2、理清文章思路,能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解文中所引古诗文的大意。
【资料链接】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gàn)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关于文体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过程: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生看图片,在谈看图片后的感受)师:(导语)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
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元勋()宰割()选聘()无垠()殷红()彷徨()筹划()挚友()奠基()邓稼先()鲜为人知()锋芒毕露()至死不懈()鞠躬尽瘁()热泪盈眶()妇孺皆知()马革裹尸()截然不同()2、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①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②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③每家每户都知道。
()④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⑤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⑥很少被人知道。
()⑦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⑧形容人人都知道。
()(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三)速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即直接赞美邓稼先的句子)或事例(时间+地点+人物+怎么样)来。
以“从这个句子/事例来看,我认为邓稼先是一个——的人”句式说话。
①从,我认为邓稼先是一个的人。
②从,我认为邓稼先是一个的人。
二、【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一部分: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五部分:六部分:2、通过学习,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当堂达标】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元勋()蓦地()崭露头角()销声匿迹()浩瀚()选聘()含辛茹苦()鞠躬尽瘁()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真挚爆炸宰割苦闷 B崇高坦诚仰慕残案C.大厦蓬草萦带亭长 D颤抖焦虑筹划彷徨3、解释加点的字。
可歌可泣:家喻户晓:燕然勒功:鲜为人知:锋芒毕露:鞠躬尽瘁:兽铤亡群:风悲日曛: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领悟对比手法的表达作用,学习邓稼先献身科学的执著精神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品读理解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文中有两个成语,恰当的概括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成语是(锋芒毕露)、(鲜为人知)。
2、邓稼先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身患绝症后,依然谋划核武器发展大计,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本文有一个人物叫奥本海默,他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3、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4、文章第五部分的标题是“我不能走”,这短短的四个字,表现了邓稼先的精神?(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
)5、文章第五部分中有一段唐代散文家李华做写的《吊古战场文》,你能读懂吗?在这儿写这篇古散文有什么作用呢?(提示:用心理解这个短文所写内容)(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三、课堂小结:(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以“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话题,谈学后收获。
(抓邓稼先的“奉献精神、负责精神、坚强意志、精益求精、创新精神”等品质谈。
)五、【达标达标】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我不能走”(内容略)(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答:(2)“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答:(3)文中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揣测邓稼先当时的心情。
答:(4)这部分结尾处,作者以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歌词作结,有什么作用?答:2、【200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两弹”元勋──邓稼先:((1)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2)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
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
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