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5做框架-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上2.5《做框架》说课稿
六年级上科学说课-做框架教科版一.说教材《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例外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例外;三角形框架是最安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安定性关系的兴趣。
教学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框架结构。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图片。
通过观察对比,可以直观建立起〃框架〃的概念,了解框架结构的一些特点。
第二部分做简单的框架结构。
理解作用在三角形和四边形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学会利用三角形加固框架。
第三部分: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
这部分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动手做,让学生灵敏应用知识,体验框架的作用。
为了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我提出的一些启发性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如果承受向下的压力,考虑到节约材料,上下面可以不加斜杆,只在周围的四个面各加一根斜杆就可以了。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测试一下加固的框架能承重多少,学生会详尽感受到框架强大的〃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1、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了解斜杆的〃推〃和〃拉〃的作用。
发展目标1、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2、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安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安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这是一课小学科学教材中的〃设计制作〃课,与纯正的制作课存在很大的例外,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5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模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其特性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框架的特性,学会制作框架模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模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模型。
2.教学难点:对框架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创新设计和制作框架模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框架的特性。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框架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框架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金属丝、剪刀、尺子、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金属丝、剪刀、尺子、钳子等。
3.课件:相关框架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如自行车、眼镜框等,引导学生观察框架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讲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框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金属丝、剪刀、尺子、钳子等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模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巩固学生对框架特性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创新设计框架模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框架的制作和设计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框架的制作和设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框架制作的材料:木棍、绳子、剪刀等。
2.准备相关框架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篮球架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框架?框架有什么特点?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框架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理解框架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自己喜欢的框架形状。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并简要介绍框架的特点。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框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举一些例子,如桥梁、房屋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实用的框架结构,下节课进行展示。
8.板书(5分钟)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做框架》教案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竹签等材料制作简单的框架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框架的定义、框架的特性、框架的制作方法以及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能够积极参与。
但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对细节把握不够,需要老师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特性和制作方法认识不足,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知道框架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的定义和特性。
2.框架的制作方法。
3.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框架的特性。
2.采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框架,培养动手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竹签、胶带、剪刀等制作材料。
3.准备框架模型展示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篮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保持形状稳定?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框架。
2.呈现(5分钟)老师讲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如:框架是由直线构件组成的几何图形,具有稳定性、可扩展性等特点。
并通过PPT展示框架的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框架的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竹签和胶带制作简单的框架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醒注意事项。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模型,其他同学观察、评价,指出优缺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做框架》教科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做框架》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并观察框架的性质。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框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框架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接着给出了制作框架的步骤和方法,最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总结框架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科学实验和动手操作充满兴趣。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框架的性质。
但是,学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节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学会制作框架,并观察框架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学会制作框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观察到框架的性质,并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如自行车、篮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制作框架: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和方法,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框架的性质,如稳定性、可变形性等。
4.总结与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框架的性质,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框架的定义与特点•定义:框架是一种由直线和角组成的几何图形。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做框架》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做框架》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制作框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一些有趣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工具使用和手工制作不再陌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充满热情,乐于参与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金属丝制作框架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设计具有创意的框架,以及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演示法:展示金属丝制作框架的步骤和技巧。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培养实践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制作心得和应用实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金属丝、剪刀、钳子、铅笔、直尺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金属丝、剪刀、钳子等工具。
3.教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眼镜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为什么要采用框架结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框架。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丝制作框架的步骤。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制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金属丝制作框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示他们注意安全。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做框架》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做框架》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如何制作一个框架,二是通过制作框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框架的制作过程。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框架的制作技巧。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学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经验。
他们对框架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框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践活动充满兴趣,但可能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制作过程,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框架,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框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手工材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框架模型,引发学生对框架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框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制作技巧。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学生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框架制作的重要性和团队协作的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框架的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框架的制作步骤,强化重点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以及制作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框架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经验,对框架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制作框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框架的制作方法。
3.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框架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框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总结反思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后,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框架实物或图片,用于直观展示。
2.准备制作框架所需的材料,如木棍、绳子等。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操作时间。
4.准备问题卡片,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框架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框架?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呈现(5分钟)展示制作框架所需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制作过程。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材料是如何变成一个框架的吗?”让学生尝试回答,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领取制作框架的材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框架。
过程中,教师提问:“你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学习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框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框架的概念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激发,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制作框架的活动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并学会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的特点。
2.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框架,加深对框架概念的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制作框架的心得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图片,如自行车、篮子等。
2.准备制作框架所需的材料,如竹签、绳子等。
3.划分好学习小组,每组选好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篮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为什么叫做框架?2.呈现(5分钟)讲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简单的框架模型,如三角形、四方形等。
组长负责,组员共同讨论并动手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框架,其他组的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总结评价,强调框架的制作要点。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制作更复杂的框架结构。
学生可以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科版科学六上2.5《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5《做框架》教案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木棍和绳子等材料制作简单的框架,并能够用语言和图示的方式描述框架的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于用语言和图示的方式描述物体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框架的认知可能仅限于生活中的直观感受,对于框架的特性如稳定性、可调整性等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探究框架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木棍和绳子等材料制作简单的框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木棍和绳子等材料制作简单的框架。
2.难点:学生能够用语言和图示的方式描述框架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框架的特性,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框架,体验和理解框架的特性,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如木棍、绳子等。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框架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框架吗?框架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眼镜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框架的特性。
并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框架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教师准备的木棍和绳子等材料,制作自己设计的框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做框架》教科版(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做框架》教科版 (4)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框架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式,探索框架的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也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但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还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2.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式,探究框架的稳定性。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2.难点: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式,探究框架的稳定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式,探究框架的稳定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框架模型、剪刀、胶水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框架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框架?框架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框架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框架的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框架的稳定性,并提出问题:框架的稳定性受哪些因素影响?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自己的框架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框架的稳定性。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框架模型,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框架的稳定性,分析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稳定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改进自己的框架模型,提高稳定性。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框架的稳定性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做框架》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做框架》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框架,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框架的概念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物体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结构概念,如平面结构、立体结构等。
但学生对框架的认识还较为有限,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学会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简单的框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学会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简单的框架。
2.难点:学生对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框架的特性。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框架,加深对框架概念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牙签、橡皮泥、剪刀、胶水等制作工具。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牙签和橡皮泥。
3.课件:相关框架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架、眼镜框架等,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的概念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对框架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框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描述框架的特性。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框架的问题,如:框架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019春六年级科学上册 2.5《做框架》教案 (新版)教科版
2019春六年级科学上册 2.5《做框架》教案(新版)教科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并能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3、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出示图片(建筑工地图),仔细观察这些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和工地上的机械——塔吊、井字架是怎样的?再来看几张图片(鸟巢结构、过街通道、铁塔、海洋钻井平台),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空心的、不密封、中间可透风、像骨架一样)2、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在建筑学上叫框架结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框架,研究框架结构。
师板书课题二、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1、我们从最简单的框架做起!它们分别是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
2、做三角形框架应该没有问题,做长方形框架时,橡皮筋的缠绕方法有点讲究,老师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缠绕橡皮筋,一边解说:先把橡皮筋绕成两圈,再拿两根筷子,交叉成直角,一根上面一根下面,把橡皮筋套在下面的筷子,绕过上面一根筷子,再套到下面一根筷子。
)3、在做好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后,把手放在框架的顶端,用手按一按,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提问:在受力比较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用适当大小的力,不要用力过大,两次用力差不多大。
)4、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再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一样?5、汇报:大家已经把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做完了,它们在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比较稳固;长方形框架不稳固,容易变形)6、为什么用3根筷子扎成的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固呢?三角形框架受到力的作用时是怎样的?(当力作用在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两边向外扩张,下面的水平杆就起到拉力的作用,达到平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5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框架的制作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制作方法。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安全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在制作框架过程中注意安全,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充满兴趣。
然而,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等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材料。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合作制作框架,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使用。
2.教学难点:如何设计独特的框架,以及在制作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框架制作任务。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资源:准备教科书、PPT等教学资源。
2.材料和工具:准备各种制作框架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木板、绳子、剪刀等。
3.教室环境:布置一个宽敞、安全的教室,以便学生进行制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框架制作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5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框架的定义、特点以及制作方法。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科学知识,又能提高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知识,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制作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框架的制作技巧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合作法、实践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框架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篮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
5.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解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做框架》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做框架》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构建一个简单的框架,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一些专业术语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框架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框架的制作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提问、引导、讨论、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框架?框架有什么特点?2.讲解:简要讲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重点介绍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框架的定义和特点2.框架的制作方法3.框架的制作技巧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做框架|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做框架|教科版《做框架》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
通过一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
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为小组实验准备:长吸管、中吸管、短吸管共30根、回形针若干,剪刀一把。
教师自己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三角形、活动长方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哈尔滨塔吊倒塌四死一伤新闻,从此四个家庭,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失去了孝顺的儿子,温柔贤惠的妻子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聪明可爱的儿子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从此四个家庭,失去了精神经济的支柱啊!2、用课件塔吊公司的招聘广告引出课题(为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我公司招聘塔吊设计人员,应聘者将按要求现场设计制作一个塔吊,承受力强者将被录用,待遇面谈。
)今天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加固。
在科学里,像塔吊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板书:做框架二、体验探究。
(一)、加固正方体框架1、设计加固正方体框架。
么提高框架结构的承重能力,我们选取塔吊的一部分来做,加固一个正方体的框架,看看他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怎样做呢?小组讨论,画出草图,制做正方体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做框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4.过程与方法: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5.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法】实验演示法【学法】观察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三角形木板,这是什么?出示三角形框架,这又叫什么?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把这种空心的、一根根材料搭成的东西叫框架。
板书:框架
2、这个是三角形框架,那这个呢?(出示四边形框架。
)
二、做简单框架。
1、这样的框架你们会做吗?用小棒与橡皮筋做材料,怎么做?四个人做两个框架,怎样做得又好又快?(完善课题:做框架)
指导要点:①橡皮筋与两根小棒的捆绑方法。
②小组合作。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制作中有什么感受与发现?板书:三角形稳定四边形不稳定
4、要让四边形框架也稳定一点,怎么办?
5、为什么加了斜杆后四边形框架就稳定了?(预设:一条斜杆把四边形框
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框架,而三角形框架是稳定。
)
6、为什么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定呢?
7、四边形中加的斜杆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出示教具,演示分析。
8、小结: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来加固四边形框架。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一)做正方体框架
(二)加固正方体框架
1、明白任务:
(1)你觉得这个框架坚固吗?边说边放书测试,追问这样的框架坚固吗?
(2)你有办法让正方体框架更坚固呢?
2、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斜杆加在什么位置?加几根?
(2)用铅笔和尺在记录纸上画出来。
3、制作调整。
(1)完成设计后,请一个同学凭设计图纸来老师处领取加固用的斜杆。
(2)学生分组制作。
(3)教师巡视指导。
对制作好的小组,提醒其进一步修正。
4、评价总结。
(1)抽几个小组展示交流加固方案、测试承重、分析优点。
(2)比较这么多成功的框架,你们觉得哪个小组最好?为什么?
四、总结拓展。
1、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框架搭成的物品或建筑吗?课件出示有关框架结构的物品或建筑,帮住学生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
2、谁能解释这些大型建筑或设施上为什么都采用三角形框架?除了结构稳定外,框架结构还有什么好处?(节省材料、减轻自身重量)
3、小结:框架结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建筑上运用很广。
课外再去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框架结构。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做成的形状
稳定三角形
承压大
用料少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