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

合集下载

介孔的范围

介孔的范围

介孔的范围
介孔是指孔径大小在2-50纳米之间的孔道,介于微孔和大孔之间。

它们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结构的纳米孔,通常由选择性氧化或还原方法制备而成。

介孔的存在对于材料的吸附、催化、分离、传感等具有广泛的应用。

介孔的大小范围相对较窄,通常只有几纳米到数十纳米。

这是由于其制备方法的特殊性质。

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模板法、硅酸盐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控制介孔的孔径、孔道的连通性和有序性,从而得到期望的纳米结构。

介孔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介孔材料在吸附和分离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被用来制备高效的吸附剂、分离剂和催化剂,用于自净水、污水处理、天然气净化、制药等方面。

同时,由于介孔的丰富表面活性和特殊结构,它们被广泛用于传感、电化学催化、生物医药、储能等领域。

总之,介孔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孔结构,由于其结构、性质和应用的独特性,正在成为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介孔材料的制备与性质表征

介孔材料的制备与性质表征

介孔材料的制备与性质表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层出不穷。

其中,介孔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备受关注。

介孔材料是一类孔径在2~50 nm之间的微孔材料,相对于传统的微孔材料其孔径更大,分布更均匀。

本文将从介孔材料的制备和性质表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介孔材料的制备介孔材料的制备主要分为模板法和自组装法两种方法。

1. 模板法模板法是制备介孔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在介孔材料的表面以模板为模型来构造孔道。

通常有硅凝胶、有机高分子和硬模板等多种模板可供选择,其中硅凝胶和有机高分子是最为常用的。

- 硅凝胶法硅凝胶法又称Sol-Gel法,是一种将液态前驱体制备成凝胶后再进行处理的方法。

该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将硅源与溶剂混合,形成可溶凝胶体系;然后在凝胶体系中添加催化剂,使其溶胶逐渐聚合形成凝胶;最后通过真空干燥或高温处理,去掉有机物,形成介孔材料。

- 有机高分子法有机高分子法是一种利用溶液内的溶剂蒸发作用,在有机高分子的作用下形成介孔材料的方法。

在该法中,有机高分子作为模板,与硅源和其他添加物混合后形成溶液。

然后将溶液蒸发至干燥,可得到有机高分子模板的介孔材料。

2. 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指分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方法。

常见的自组装法有马来酰亚胺-胺(MA-AM)法、高分子抗蚀剂(PAA)法等。

- MA-AM法MA-AM法是利用马来酰亚胺和胺类化合物形成介孔材料的方法。

该法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使MA-AM溶液自组装成有序的介孔材料结构。

- PAA法PAA法是利用高分子抗蚀剂形成介孔材料的方法。

该法需要在高分子抗蚀剂的作用下,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介孔材料。

二、介孔材料的性质表征介孔材料的性质通常包括形态结构、孔径大小和比表面积。

1. 形态结构介孔材料的形态结构通常分为泡沫状、颗粒状等。

这些形态的结构对于介孔材料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泡沫状介孔材料可作为填充剂用于增强材料中,而颗粒状介孔材料则可用于催化剂的载体。

关于多孔固体(介孔)的介绍

关于多孔固体(介孔)的介绍

一、一些关于多孔材料研究方面的背景及我们材料的合成、结构和优势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协会( IUPAC)的定义,多孔材料划分为微孔(孔径< 2 nm)材料、介孔(孔径在2-50 nm)材料和大孔(孔径> 50 nm)材料。

多孔材料的发展有个过程:(1)微孔是重要的催化和吸附材料,传统的沸石分子筛属于微孔材料,微孔分子筛材料在各种有机反应中可作为酸催化剂、碱催化剂和氧化还原催化剂,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石化工业中。

换句话说微孔已经有相当长的研究和应用历史,现在也有许多新研究、新结构材料在开发;(2)由于微孔分子筛材料孔径尺寸小于2 nm,一些大分子的物质不能进入其孔腔发生反应或在孔腔内产生的大分子不能快速逸出,从而大大地限制了其对有机大分子的催化与吸附等方面的应用范围。

近年来,多孔材料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向比微孔材料孔径增大的介孔材料方向转变。

有序化的介孔材料是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子筛,十多年来,有序介孔材料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延伸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其标志性的工作是1992年由美国的Mobil公司的科学家首次在Nature杂志上报道的采用烷基季铵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型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出孔道直径范围为2~10 nm的有序介孔材料,在化学和材料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标志着介孔材料的真正诞生。

这是沸石分子筛合成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材料合成史上的一次飞跃。

他们成功地开发出一类有序介孔材料,称之为M41S系列(MCM-41、MCM-48、MCM-50)介孔分子筛材料。

M4lS系列材料具有规整的介孔结构。

孔径根据合成条件的不同可以在2~5 nm之间调节,按有序孔道的形状可分为六方有序孔道排列的MCM-41、立方有序孔道排列的MCM-48和层状排列的MCM-50[2,3]。

其结构如图1.1。

图1.1 M41S系列介孔材料结构简图Fig. 1.1 Illustrations of mesoporous M41S materials从图1.1可以看出,MCM-41具有六方对称性的二维孔道排列,MCM-48具有三维螺旋交叉孔道,MCM-50具有层状结构(不稳定、无实用价值)。

介孔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介孔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介孔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高级功能材料应用的广泛开发和研究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发展。

其中,介孔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磷酸盐材料,其具有孔径分布广、孔体积大、表面积大、结构调控性好、表面活性特别强等显著特点。

介孔材料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介绍介孔材料制备技术、材料结构及其在催化、吸附等方面的应用。

一、介孔材料的制备技术1. 模板法模板法是制备介孔材料的经典方法。

在该方法中,通过将表面活性剂(或无机分子)作为介孔材料的模板来制作出介孔材料。

这些模板可以穿过孔道进入介孔材料的基质,并在介孔材料中形成无定型的孔洞结构。

在制备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与一种含有硅和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一起经过水解和缩合等反应最终生成介孔材料。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顾名思义,是由溶胶团簇到凝胶的一个过程,是无机化合物制备介孔材料的方法之一。

在制备介孔材料中,凝胶通常是由硅酸四酯水解制得,可被进一步热处理来获得介孔材料。

通过控制溶胶-凝胶法获得的碳氢比,可以控制介孔材料的孔径和孔长径之比。

3. 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介孔材料制备的另一种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先制备出高温的液晶相(Lyotrope phase),然后将材料冷却到室温,从而形成介孔材料。

虽然溶剂热法制备的介孔材料中孔径分布较广,但是与模板法相比,其制备过程要简单、操作较方便。

因此,该方法仍被广泛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二、介孔材料的结构介孔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孔径结构,在不同的材料结构和性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在介孔材料中,孔直径分布在2-50纳米之间;孔壁厚度约为数纳米到数十纳米之间。

由于介孔材料中孔道的大小和分布是可以调控的,在制备过程中可以控制介孔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三、介孔材料的应用1. 催化材料介孔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

在催化过程中,排气中的反应产物通过介孔材料中的孔道进行扩散,从而得到更高的反应效率。

种类繁多的催化剂都可以使用介孔材料作为载体,如铜、钼、铂、钴等。

介孔材料的制备剖析讲解

介孔材料的制备剖析讲解
主要影响参数: 1.有机链的疏水作用; 2.分子的排列受到分子
的几何形状的限制; 3.不同聚集体之间的分
子交换 4.排列的热焓和熵; 5.极性头之间的静电排
斥作用。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 时,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此时多为球 形胶束;溶液浓度达到CMC的10倍或更高时, 胶束形态趋于不对称,变为椭球、扁球或者棒状, 甚至层状胶束。
4.1 介孔材料的应用
介孔材料在在催化和分离上的应用和作为光学器件及 纳米反应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化学、光电子学、电 磁学、材料学、环境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 例如:
催化领域的应用。有序介孔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大且均一的 孔道结构,可以处理较大的分子或基团,是良好催化剂;
吸附和分离领域的应用。介孔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且对部分有机 分子具有分子识别能力,可用于吸附和分离;
举例 相图
3.3介孔材料无机孔壁的形成机理
核心机理: 无机孔壁是表面活性剂—硅源物质(非 硅源物质),即有机—无机离子之间通 过水中静电作用而完成自组装过程形成的。
无机物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方式示意图(短虚线代表氢键)
3.4 介孔材料常见的合成机理
由于合成工艺的差 别,产生了不同的机理
液晶模板机理 协同作用机理 电荷密度匹配机 理
介孔材料的制备
宋佳欣
主要内容
1、介孔材料的概念 2、介孔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3、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 4、介孔材料的应用
1.介孔材料的概念
多孔材料分类:
为什么要把介孔材料分离出来呢?
原因:介孔材料在合成和结构上有其自身的独特和优 点,是传统的多孔材料不可比拟的。
举例:传统的沸石属于微孔材料,作为催化剂和吸附 材料时,由于孔径较小,重油组分和一些大分 子不能进入其孔道,故不能提供吸附和催化反 应场所,而介孔材料孔径相对较大,其有序的 介孔通道可以成为大分子的吸附或催化反应场 所,故其应用性更好。

介孔材料的应用

介孔材料的应用

介孔材料的应用
介孔材料广泛应用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环境等领域。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
1. 催化剂载体:介孔材料可用于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效率和稳定性。

2. 生物医药:介孔材料可用于药物传输、基因传递和组织工程等领域,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3. 水处理:介孔材料可用于水净化,通过吸附和过滤的方式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4. 能源储存:介孔材料可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液态天然气储存等领域,提高相关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5. 环境保护:介孔材料可用于 VOCs(有机挥发性化合物)的吸附和催化氧化等领域,以减少大气污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近年来,介孔材料因其独特的孔结构和良好的表面活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介孔材料具有比传统多孔材料更小的孔径、更高的孔隙度和更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它们在化学、环境、材料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1. 模板法模板法是介孔材料制备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有机模板剂在介孔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发挥引导孔道的作用,进而控制介孔材料的孔径和孔壁厚度。

有机模板剂包括软模板剂和硬模板剂,其中软模板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硬模板剂如胆甾烷和二甲基环己基胺等。

模板法简单易行,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易得,但该方法需要考虑到模板剂的挥发和提取问题,同时,模板的选择对孔径和孔壁厚度也有较大影响。

2.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介孔材料制备中另一种常用方法。

它利用一些化学反应前驱体和溶剂相互作用形成凝胶,经干燥和煅烧后得到介孔材料。

通常,硅酸乙酯(TEOS)是最常用的前驱体,而酒精、水等是常用的溶剂。

该方法制备的介孔材料孔径较小,孔分布均匀,孔径分布范围较窄,但该法制备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3. 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是利用还原剂在溶液中还原过渡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形成纳米粒子,然后以介孔模板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介孔结构的材料。

该方法不仅可以控制孔径大小,还可以调节介孔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二、介孔材料的应用研究1. 催化剂介孔材料在催化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较大的表面积和孔隙度,介孔材料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利用模板法或其他方法可以制备出形貌不同、孔径分布不同的介孔材料,这也可以实现对催化反应的精确控制。

目前,介孔材料在汽车催化转化器、有机反应催化剂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2. 环境污染治理介孔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也有着潜在的应用。

例如,利用介孔材料制备吸附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水、空气或土壤中的污染物质。

介孔材料的应用

介孔材料的应用

介孔材料的应用
介孔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孔径大小的材料,其孔径大小在2-50纳米之间,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和大的比表面积。

这种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如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大的比表面积、高度可控的孔径大小和形状等,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催化领域,介孔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由于介孔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分散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介孔材料还可以用于催化剂的再生和回收,减少催化剂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吸附分离领域,介孔材料可以作为吸附剂和分离剂,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学品、生物制品和环境污染物等。

由于介孔材料具有高度可控的孔径大小和形状,可以选择性地吸附和分离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分子和颗粒。

此外,介孔材料还可以用于水处理和空气净化,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以及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在能源领域,介孔材料可以作为电极材料和储能材料,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由于介孔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活性和储能性能。

此外,介孔材料还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介孔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催化、吸附分离、能源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介孔材料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介孔材料简介

介孔材料简介
超微孔:小于0.7nm的微孔 宏孔:大于1µm的大孔
介孔材料出现与分类
介孔材料出现的标志:
1992年Mobil的科学家Kresge等人首次运用 纳米结构自组装技术制备出具有均匀孔道、孔 径可调的介孔SiO2,命名为MCM—41。
介孔材料出现与分类
立方相 MCM—48 层状结构 MCM—50
介孔材料出现与分类
介孔材料简介
07级无机 刘振濮
目录
孔材料与介孔材料 介孔材料出现与分类 介孔材料的特点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介孔材料的表征手段 介孔材料的应用 介孔材料的展望
孔材料与介孔材料
微孔(micropore):孔径小于2nm
孔 材 料
介孔(mesopore):孔径2——50nm 大孔(macropore):孔径大于50nm
介孔材料的展望
发展新的研究内容,包括合成、表征及介孔纳米结构材料性质的 转变,结合无机或有机功能材料复合、组装与杂化的理论进行研 究 对介孔纳米结构材料合成机理的认识仍是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 计算机模拟多孔材料形成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及现代表征技术手段 的提高,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或微观结构上更好的理解有机表面 活性剂-无机物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 寻找新的模板分子,设计特殊的空间结构,为介孔纳米结构材料 的合成创造新的合成路线 通过对介孔纳米结构材料形貌的控制,制备出不同形状,性质各 异的材料 大力开展介孔纳米结构材料在催化、有机高分子分离、电子器件、 传感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按照化学组成: 硅基介孔材料
分为纯硅介孔材料和掺杂其他元素的介孔材料 两大类。纯硅介孔分子筛材料包括MCM、SBA、FSM、HMS、MSU等结 构。 包括碳、过渡金属氧化物、磷酸盐以及硫化物。 相对于硅基材料,非硅基介孔材料由于热稳定性较差,焙烧后孔道容易 坍塌,而且比表面积低,空体积较小,合成机制还不够完善,因此目前 对非硅基介孔材料的研究尚不如对硅基介孔材料研究活跃。但由于其组 成的多样性所产生特性,光电以及催化等,在固体催化、光催化、分离、 光致变色材料、电极材料、信息储存等应用领域存在广阔的前景,因此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判断介孔方法

判断介孔方法

微孔< 2nm中孔(介孔) 2 ~ 50nm大孔> 50nm氮吸附法孔分析的有效范围0.35 ~ 500nm 微孔测试技术微孔的常规分析方法判断介孔主要靠:做物理吸附XRDTEM来判断,1介孔物理吸附会出现第4类吸附等温线,而且口径分布集中在介孔区域;但出现以上结果却不一定就是介孔,有可能是纳米材料堆积造成的。

2介孔XRD图谱会在1到2°出现衍射峰;其他样品基本不会有这种现象;3判断介孔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应该是TEM图,若可以看到规则的介孔结构基本上就可以下结论。

XRD的小角出现峰,未必是介孔材料的。

有较长周期的结构应该就有可能出现小角衍射。

如果在小角出现峰,但很弱,这种情况有可能纯粹是制样引起的。

有这样一种情况:样品制备不平整,中间略突起,当实验开始时,x射线的角度很低,此时x射线被样品挡住,因此衍射强度小,随后越过这一高度后,衍射变强,这样即形成一个峰。

这种峰显然不能说明问题。

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

小角只能表明材料长程有序在接近小角的部分原本就有可能直射,所以一般的样品在较小角度都会从很高往下落,但不一定是峰,另样品的制备对于小角的衍射影响较大,一般来讲,用XRD表征的是层状结构,就是从小角度能够有周期性的一些特征峰,至于孔好像不能表征,用BET可以表征孔结构分布对于小角有峰的问题楼上的几位朋友说的都非常有道理,即XRD是给出有空的可能而孔吸附是表征多孔材料的唯一手段(苏宝廉教授说的),所以很多材料可以称作是多孔结构的(mesostructured)而不是多孔的(mesoporous)。

无论XRD有峰有否,氮气吸附是IV型等温线就说明是介孔材料了。

但是孔的分布不一定均匀,也就是说可能是无序排列的均匀孔道,所以电镜可能看不到结构(很可能是蠕虫结构)。

这时候可以参考XRD的衍射角的正弦平方比是否符合1:3:4:7等的空间群规律了。

如果小角出峰角度比较小,0.6-0.9。

可能是样品孔道引起的吗?还是散射峰?或者测试时操作引起的呢?谢谢指教。

中孔(介孔)分子筛的结构特点及催化作用

中孔(介孔)分子筛的结构特点及催化作用

3
中孔分子筛的分类
1、按骨架组成分类:按照骨架组成的不同,中孔分 子筛可以分为纯硅中孔分子筛、杂原子中孔分子筛、 磷酸盐型中孔分予筛、金属氧化物中孔分子筛、纯 金属中孔分子筛、非氧化物骨架中孔分子筛等。 2、按物相结构分类:按照物相结构的不同,中孔分 子筛又可以分为六角相、立方相、层状相等。
4
结构特点
5
结构特点
MCM-41和MCM-48孔道结构示意图
6
催化作用
目前对中孔分子筛的应用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 MCM-41 的改性产物和MCM-48 的催化应用研究。
中孔分子筛酸催化性能
何农跃等将Fe(ш)离子引人MCM-41中得到Fe-MCM-41 催化剂,用于催化苯的苄基化反应,在60℃下反应2h, 转化率达到92%。 Al-MCM-41 的温和酸性适合于长链烷烃的异构化和裂 解反应。Al-MCM-41催化裂解反应的活性要比Y 沸石 和FCC( fluid cracking catalyst) 催化剂好,特别是裂解1, 3, 5-三异丙基苯。
7
催化作用
中孔分子筛碱催化性能 Kloetstra 等报道,将Na+ 和Cs+ 引入MCM-41骨架中 制得Na-MCM-41和Cs-MCM-41碱性分子筛,对苯甲 醛和氰基乙酸乙酯的Knoevenagel 缩合反应有很好的 活性和选择性。
8
催化作用
中孔分子筛氧化还原性能
将Ti引入MCM-48骨架中,制得Ti-MCM-48催化剂, α-二十碳醇氧化为α-二十碳酸的催化活性很高。类 似地将Zr、Cu、Mo、Co等引入MCM-48中也有很高 的催化氧化活性。类似地将zr、Cu、Mo、Co等引入 MCM-48中也有很高的催化氧化活性。
中孔(介孔)分子筛的结构 特点及催化作用

介孔材料简介

介孔材料简介

微波辐射合成法
晶化阶段用微波辐射合成了介孔材料MCM-41 全微波辐射法,即晶化和脱模均在微波作用下合成出 MCM-41 微波辐射加热不同于传统的加热方式,它是在电磁场 作用下,通过偶极子极化使体系中的极性分子急剧扭 转、摩擦产生热量来实现,具有内外加热、升温速度 快、高效节能、环保卫生等优点。利用全微波辐射法 合成MCM-41介孔分子筛,整个过程用时不到5 h。和 水热法相比,合成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利用微波技术, 高效节能,操作便利,环境污染少。
介孔材料的应用
择形吸附与分离 选择性催化 半导体传感和生物传感 电容、电极、储氢材料 信息储运
介孔材料的应用
择形吸附与分离 介孔材料存储量高,表面凝缩特性
优良,对不同极性、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有效体积的 分子具有择形吸附和选择性分离作用,并成为纳米组 装、选择性催化等应用开发的重要基础。 介孔碳分子筛材料:表现出对CH4和N2的择形吸附特性。 2
电容、电极、储能材料
介孔材料比表面积大,孔结构规则,利于其孔内粒子 的快速扩散,可制得超电容电极材料。
介孔碳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荷储量高。孔径3. 9 nm的介 孔碳电容器电容量达100 F/g,充放电100次后衰减小于20%, 与金属氧化物RuO2粒子组装后电容可达254 F/g,是性能极佳 的新一代电容器材料。 以介孔CeO2作为燃料电池的电极,目的是在电解液-电极-气体三 相界面上提供大比表面积,以利于气体的扩散。它作为燃料电 池电极最大的优点是带有介孔壁的电极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输送 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催化。
介孔材料的展望
发展新的研究内容,包括合成、表征及介孔纳米结构材料性质的 转变,结合无机或有机功能材料复合、组装与杂化的理论进行研 究 对介孔纳米结构材料合成机理的认识仍是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 计算机模拟多孔材料形成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及现代表征技术手段 的提高,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或微观结构上更好的理解有机表面 活性剂-无机物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 寻找新的模板分子,设计特殊的空间结构,为介孔纳米结构材料 的合成创造新的合成路线 通过对介孔纳米结构材料形貌的控制,制备出不同形状,性质各 异的材料 大力开展介孔纳米结构材料在催化、有机高分子分离、电子器件、 传感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介孔材料的概念

介孔材料的概念

介孔材料的概念
介孔材料(mesoporous materials)是一种具有中等孔径(2-50纳米)的材料,是一类新兴的纳米材料之一。

它是由大量的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孔洞组成,具有大表面积、高孔隙度和良好的化学性质,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介孔材料包括多种类型,如有序介孔材料、非有序介孔材料、层状介孔材料、纳米光学介孔材料等。

其中,有序介孔材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其孔道排列有序,呈现出典型的六方密堆结构,具有高度可控性和规律性,广泛用于分离、催化、储能等领域。

介孔材料的制备有多种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直接合成法、电化学法等,其中溶胶-凝胶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在这个方法中,通过控制前驱体的成分和比例,再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组装自组装的胶体微粒,形成介孔结构。

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板法、碳化法等方法制备介孔材料。

介孔材料具有很多优良性质,例如大比表面积、高孔隙度、规则孔道结构、均匀分布孔道等。

这些性质使得介孔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例如,介孔材料在催化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例如在高效催化剂的制备、环保催化剂的研发等方面;在吸附和分离领域,也可以使用介孔材料进行气体、液体等成分的分离,净化和提纯;在能源储存方面,也可以使用介孔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在电池、电容器等领域应用等。

总之,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关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介孔材料将会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水泥混凝土介孔孔径范围

水泥混凝土介孔孔径范围

水泥混凝土介孔孔径范围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探索一个有点神秘但又很有趣的话题——水泥混凝土介孔的孔径范围。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水泥混凝土介孔。

简单来讲,水泥混凝土可不是一个实心的大硬块,它里面其实有很多小小的孔。

这些孔有大有小,其中介孔就是处在一定大小范围内的那些孔。

那介孔的孔径范围到底是多少呢?一般来说,水泥混凝土介孔的孔径通常在 2 纳米到50 纳米之间。

这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咱们来打个比方。

如果把整个水泥混凝土比作一个大城市,那这些介孔就像是城市里的各种小巷子,不大不小,有着自己特定的尺寸范围。

为什么要关心这个孔径范围呢?这可太重要啦!介孔的孔径大小会直接影响水泥混凝土的很多性能。

比如说,如果介孔的孔径比较小,那么水泥混凝土的密实度可能就会更高,强度也就更大,就像一堵墙,砖头之间的缝隙越小,这堵墙就越牢固。

如果介孔的孔径分布比较均匀,那么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可能就会更好,能够经受更长时间的风吹雨打。

想象一下,一个队伍排列得整齐有序,肯定比乱糟糟的队伍更有战斗力,对吧?咱们来具体看看不同孔径范围的介孔会有啥影响。

当孔径在2 纳米到10 纳米这个区间时,它们对水泥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哦。

而当孔径在10 纳米到30 纳米之间时,这时候它们对水泥混凝土的渗透性和化学性能的影响就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了。

就好像是城市里的一些重要通道,如果这些通道规划不好,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影响整个城市的运转。

要是孔径在30 纳米到50 纳米这个范围,那对水泥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腐蚀性等方面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啦。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吧。

假如在一个水泥混凝土的样本中,介孔的孔径大多在20 纳米左右,而且分布比较均匀,那么这个混凝土可能在抵抗水分渗透方面表现得不错,适合用在一些经常接触水的环境中,比如水池的建设。

但如果另一个样本中的介孔孔径较大,而且分布不均匀,那么这个混凝土可能在强度和耐久性方面就会相对较差,不太适合用在对质量要求很高的建筑结构中。

介孔吸附曲线

介孔吸附曲线

介孔吸附曲线
介孔吸附曲线是一种描述介孔材料吸附性能的曲线,通常是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

该曲线可以提供关于介孔材料的孔径分布、孔容和比表面积等信息。

介孔吸附曲线通常具有特定的形状和特征,例如具有H1型回滞环的等温线表示具有比较均匀的圆柱孔和相对简单的孔结构,其回滞环狭窄,闭合点在P/P0 0~0.4左右,此时往往采用脱附分支进行分析。

而具有H2型回滞环的等温线则表明出现了连通、孔堵塞及相关的渗透现象。

这时,采用任何一个分支也不完全稳妥,因为它可能具有混合效应(即同时具有延迟凝聚和孔网渗透)。

微孔介孔对表面能的影响 知乎

微孔介孔对表面能的影响 知乎

微孔和介孔对材料表面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大比表面积:微孔和介孔的存在可以显著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材料所具有的表面积,对于多孔材料来说,由于孔道的存在,其比表面积往往比致密材料大得多。

这种增大的比表面积使得材料具有更高的表面能,从而提高了其吸附、催化等性能。

改善浸润性:浸润性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与固体表面的表面能密切相关。

微孔和介孔的存在可以改变固体表面的粗糙度和化学组成,从而影响其浸润性。

例如,通过控制微孔和介孔的结构和尺寸,可以实现超疏水或超亲水表面的制备。

增强吸附性能:由于微孔和介孔的存在,多孔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吸附位点,因此其吸附性能往往比致密材料更强。

这种增强的吸附性能使得多孔材料在气体吸附、污水处理、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影响力学性能:微孔和介孔的存在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适量的微孔和介孔可以提高材料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另一方面,过多的微孔和介孔可能导致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降低。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来调控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和孔径大小。

综上所述,微孔和介孔对材料表面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们不仅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还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因此,在设计和制备多孔材料时,需要充分考虑微孔和介孔
的影响,以实现所需的功能和性能。

介孔材料限域效应

介孔材料限域效应

介孔材料限域效应
介孔材料限域效应是指在介孔材料中,由于孔径和孔壁的存在,分子在孔内运动时受到限制,导致其性质和反应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具体来说,介孔材料限域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扑限域效应。

介孔材料中的孔径大小和孔道结构会影响分子在孔内的运动方式和方向,从而影响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选择性。

2.扩散限域效应。

介孔材料中,孔壁对分子的扩散速度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导致分子在孔内的扩散速率减慢,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

3.溶剂限域效应。

介孔材料中含有的溶剂分子会对分子在孔内的结构和属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介孔材料的限域效应可以通过调节孔径大小和孔道结构来实现对反应物性质和反应行为的调控,从而在催化、吸附、分离等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孔微孔介孔

小孔微孔介孔

小孔微孔介孔
小孔、微孔和介孔是三种不同大小的孔径分类,常用于描述多孔材料的孔径大小分布。

它们的定义如下:
1. 小孔:孔径小于2纳米的孔称为小孔。

小孔的孔壁由单个原子或离子构成,因此具有极高的表面积和反应活性,通常用于催化、传质、吸附等领域。

2. 微孔:孔径在2纳米到50纳米之间的孔称为微孔。

微孔的孔壁由几个原子或离子组成,因此具有中等的表面积和反应活性,通常用于吸附、过滤、分离等领域。

3. 介孔:孔径在2纳米到200纳米之间的孔称为介孔。

介孔的孔壁由多个原子或离子组成,因此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反应活性,通常用于催化、传质、分离、药物传递等领域。

小孔、微孔和介孔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孔径大小和孔壁结构。

小孔的孔壁由单个原子或离子组成,孔径非常小,但表面积和反应活性很高。

微孔的孔壁由几个原子或离子组成,孔径较大,但表面积和反应活性适中。

介孔的孔壁由多个原子或离子组成,孔径较大,但表面积和反应活性也较高。

不同孔径大小的多孔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

例如,小孔和微孔材料常用于催化剂、传质、吸附等领域,介孔材料则常用于催化、传质、分离、药物传递等领域。

介孔吸附曲线

介孔吸附曲线

介孔吸附曲线介孔吸附曲线是一种用于描述介孔材料吸附特性的曲线。

随着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介孔材料在吸附、分离、催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介孔吸附曲线的特点和意义对于探究介孔材料的吸附行为、优化吸附过程以及设计高效的吸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一、介孔吸附曲线的特点介孔吸附曲线通常呈现出典型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形状,常用的描述方式包括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BET吸附等温线。

Langmuir吸附等温线是最早由Irving Langmuir提出的模型,假设吸附分子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单层吸附,曲线呈现出S型。

该模型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于描述吸附过程,能够定量表示吸附量和吸附能力。

BET吸附等温线是Brunauer、Emmett和Teller提出的模型,假设吸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多层吸附,曲线呈现出等温分解曲线状。

该模型适用于介孔材料的吸附过程,能够定量表示吸附量和吸附能力。

二、介孔吸附曲线的意义1. 反映材料孔隙结构介孔吸附曲线可以通过吸附量与吸附压力之间的关系,反映介孔材料的孔隙结构特征。

通过分析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和曲率,可以了解材料的孔隙大小、分布以及孔隙的连通性等信息。

2. 评估吸附性能介孔吸附曲线可以用来评估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

通过比较吸附曲线的形状和吸附量,可以了解材料的吸附容量、选择性以及吸附速率等指标,从而评估材料在吸附过程中的性能表现。

3. 优化吸附过程介孔吸附曲线可以为吸附过程的优化提供指导。

根据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和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吸附条件、调节吸附剂浓度和吸附温度,并优化吸附材料的孔隙结构和化学组成,以提高吸附效率和选择性。

4. 设计高效吸附材料介孔吸附曲线的研究可以为设计高效的吸附材料提供指导。

通过了解不同材料的吸附曲线特点和性能,可以进行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合成方法的优化,从而实现制备高效的吸附材料,满足特定应用需求。

三、介孔吸附曲线的研究方法目前,研究介孔吸附曲线主要通过吸附测量和表征技术实现。

介孔,光催化

介孔,光催化

介孔,光催化介孔材料是一类具有高度有序孔道结构的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径、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

其中,光催化是介孔材料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通过光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水体净化和光电转换等重要功能。

光催化是利用光能激发材料中的电荷转移和化学反应的一种过程。

介孔材料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光照下的光催化反应具有更高的效率。

光催化反应中,光能激发介孔材料表面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等中间体,进而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相比传统的化学方法,光催化具有能量消耗低、环境友好等优势。

在光催化反应中,选择合适的介孔材料对反应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介孔材料的孔径大小决定了有机分子在其内部的扩散速率,过大的孔径会导致反应效率降低,而过小的孔径则会限制有机分子的扩散。

因此,通过调控介孔材料的孔径大小,可以实现对光催化反应的优化。

此外,介孔材料的孔道结构还可以用来载体光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

除了孔径大小,介孔材料的表面性质也对光催化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介孔材料的表面通常具有丰富的活性位点,这些位点能够吸附光照下的有机污染物,并提供反应所需的活性中心。

因此,通过调控介孔材料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光催化反应的优化。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合成不同类型的介孔材料,不断拓展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例如,一些研究者利用金属氧化物和碳材料等制备了具有可见光响应的介孔光催化剂,实现了对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

另外,一些研究者还利用介孔材料的二维或多孔结构,实现了光催化反应的空间分离,提高了反应效率。

介孔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合理设计和调控介孔材料的孔径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光催化反应的优化,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未来,随着对介孔材料性质和结构的深入研究,相信介孔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并为环境污染治理和能源转化等重要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孔薄膜的研究进展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规定,介孔材料是指孔径介于2-50nm的一类多孔材料。

介孔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狭窄的孔径分布、孔径大小连续可调等特点,使得它在很多微孔沸石分子筛难以完成的大分子的吸附、分离,尤其是催化反应中发挥作用。

而且,这种材料的有序孔道可作为“微型反应器”,在其中组装具有纳米尺度的均匀稳定的“客体”材料后而成为“主客体材料”,由于其主、客体间的主客体效应以及客体材料可能具有的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将使之有望在电极材料、光电器件、微电子技术、化学传感器、非线性光学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跨多学科的热点前沿领域之一。

有序介孔薄膜的成功合成于1997年由Brinker等阁率先报道。

利用酸性的醇溶液为反应介质和挥发诱导自组装(EISA)工艺可以合成高质量的氧化硅介孔薄膜,这为介孔材料在膜分离与催化、微电子、传感器和光电功能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纳米氧化钛介孔薄膜
制备方法
一种制备纳米氧化钛介孔薄膜的方法,属于纳米氧化钛材料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在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微乳液中添加分散剂,将微乳液中作为微型反应池的胶团(或反胶团)先进行分散,再让反应物在其中反应,制得的纳米颗粒为单个胶团(或反胶团)完整球形而易堆积成介孔薄膜,再经干燥、煅烧而成。

因采用本发明制得的纳米氧化钛介孔薄膜具有颗粒为高度分散的纳米粒子,且孔隙分布均匀、成膜性能好;可重复涂膜而不开裂、不剥落,厚度可达140μm以上;大大简化了制备工艺,便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故可广泛应用于需要巨大比表面积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二氧化钛气敏传感器等功能器件中。

结构
通过蒸发诱导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有序结构的介孔SiO2薄膜,并采用同步辐射X 射线反射率以及慢正电子束流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旋涂速率的增加,介孔
结构由三维立方向二维六角结构转变,同时平均孔隙率随转速增加而减小.
非晶态纳米TiO_2介孔薄膜的制备
与光电转换性能研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C)具有较常规太阳能电池成本更低且绿色环保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太阳能光电转换新技术。

DSC光电转换效率虽然还不够高,但由于其成本低廉,仅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1/10,可以通过大面积使用来弥补其效率低的不足。

因此,非常适合于与建筑相结合使用,如建筑外墙、屋顶、门窗、玻璃幕墙等,有望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大面积供电系统。

TiO_2介孔薄膜是目前DSC使用最为普遍的光电极材料,在DSC中作为染料的承载体,并起到光生电子接收体和传输体的作用,是决定DSC光电转换性能的关键组分部分。

TiO_2介孔薄膜要成为产业化发展和大面积使用的DSC光电极材料,还存在以下问题:
1)TiO_2薄膜的制备方法还有待改善,需要一种工艺更简单、更易于控制的制备方法;
2)TiO_2薄膜光电极性能波动性有待改善;
3)TiO_2薄膜光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仍然有待提高。

本文尝试采用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作为DSC光电极材料来解决以上问题。

采用四氢呋喃改性CTAB/水/正丁醇/环己烷反胶团微乳液法在常压、50~60℃下合成出尺寸20nm左右、高度分散的球形纳米颗粒,将其胶体前驱液直接涂膜,通过干燥、烧结,成功制备出均匀的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

该制备方法由于无需控制TiO_2的晶体生长过程,因而大大降低了TiO_2纳米颗粒的合成条件;由于从TiO_2的胶体前驱液直接涂膜,在干燥和烧结过程中不会发生开裂、剥落现象,而得到由球形纳米颗粒相互连接形成的均匀TiO_2介孔薄膜,因此大大简化了薄膜的制备工艺。

在相同条件下比较测试了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和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的染料吸附量以及所组装DSC的光电转换性能指标,如短路光电流(Isc)、开路光电压(V oc)、填充因子(ff)和总光电转换效率(η)。

试验结果表明,当薄膜厚度在3~16μm范围内变化时,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的染料吸附量比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少1.18~5.76×10-8mol/cm2,该差距随薄膜厚度的增加愈加明显。

但是,在染料吸附量小得多的情况下,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光电极却能够产生与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光电极相当的Isc,并得到更高的V oc和ff,从而使得其获得较高的η。

在相同条件下,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光电极的最大η为5.37%,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光电极获得的最大η为 4.69%。

对比研究了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和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

发现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对可见光具有强散射效应,而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对可见光的散射较弱,这使得吸附了染料的非晶态TiO_2薄膜光电极的光利用率高于吸附了染料的纳米晶锐钛矿TiO_2薄膜光电极。

此外,采用FTO导电玻璃作为与TiO_2面接触的两极,测试了TiO_2薄膜在光照下的电阻值R。

发现在吸附染料的情况下,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的R值比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的小一个数量级;在未吸附染料的情况下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说明电子在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中输运的效率要高于在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中的输运。

基于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特殊的光学和电学性质,以及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对染料的强吸附性,将两种薄膜复合成双层结构的非晶态/纳米晶TiO_2介孔薄膜,发挥两种薄膜材料各自的优势,使其DSC的总光电转换效率η达到了6.89%,比单独由非晶态TiO_2介孔薄膜和纳米晶锐钛矿TiO_2介孔薄膜组装的DSC的总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28%左右。

自制新型介孔薄膜
自制新型介孔薄膜涂层固相微萃取头,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HS-SPME-GC),测定水溶液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

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0.1~2000μgL),检出限为0.08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5.5%(n=3)。

将该法应用于检测塑料浸取液中DEHP,结果令人满意。

介孔材料从它诞生一开始就吸引了国际上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及信息等多学科研究领域的广泛兴趣,介孔材料的优良而广泛的应用性能是使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从介孔材料的应用角度出发如何有效地改善其结构和性能、功能化、大孔径、多微孔道结构的介孔材料的合成是重要发展方向,将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应用到介孔材料领域中,开发研究介孔材料的新功能和新应用更将成为研究瞩目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