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考_就文物考古资料简论中国古代民居的源起和发展

合集下载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早期,中国民居建筑与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地方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

本文将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和路径。

一、古代民居建筑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研究起源于古代文化的探索,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古代民居的信息。

例如,出土的古代居民的遗址和遗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周礼》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形制和分布。

此外,《尚书》、《礼记》等也有关于古代居住环境的描述。

这些文献让学者们对古代民居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学家陆游的《千家诗》也为古代民居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陆游以一千首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他对古代建筑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歌揭示了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二、现代民居建筑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中国民居建筑研究逐渐走向系统性和科学化。

20世纪初,学者们开始使用考古和历史文献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民居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收集和整理古代文献,推测当时的建筑形制和设计理念。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民间建筑学的研究。

研究者们开始深入农村地区,调查和记录民间建筑的情况。

这些调查资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民居建筑照片和文献。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材料,探索了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21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全国性的民居调查和保护工作。

例如,《中国传统村落》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对全国各地传统村落的调查和研究,学者们整理出了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信息。

三、当前民居建筑研究在当前,中国民居建筑研究正朝着更加综合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研究者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通过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和设计理念,推动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更新。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民居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中国的民居建筑不仅秉承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

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居住在洞穴或简陋的茅草屋中。

这些原始民居并不注重建筑风格和装饰,只求能提供基本的居住环境和保护。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形成,中国人开始建立更加结实耐用的房屋。

他们使用竹木等天然材料,修建木构与土墙相结合的房屋,形成了早期的中式民居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居住方式广泛地反映在其商代和周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中。

商代的宅院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即以中心庭院为中心,四周行道所围。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提供了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适应了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

周代的宅院延续了商代的建筑布局,但增加了更多的装饰和细节,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建筑豪华和身份象征的追求。

随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民居建筑逐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

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封建制度得到加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明确,民居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城市居民住房以砖石为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富庶民居;而农村居民则多选择使用土木材料,建造简易的农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寺庙建筑开始兴起。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风格注重层次感和纵深感,通过丰富的屋檐和柱礅雕刻来增加建筑的艺术性。

这时期的住宅建筑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延续了宋代以前的建筑风格,但注重内部装饰和室内空间的布局。

宋代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民居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建造,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宋代的宅院逐渐扩大规模,增加了更多的庭院和花园,建筑形式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明代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代的社会经济繁荣,人民财富积累,民居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丰富的建筑智慧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构造方式和装饰艺术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和历史渊源。

一、古老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四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中国民居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以石器、土坯和木材等原始材料搭建简易屋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中国传统民居风格、结构和装饰艺术逐渐形成和完善。

二、建筑风格多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多样,根据地域、气候和民族特点等因素的不同,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园林、广东的厝、山西的堡、云南的民族居住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建筑构造精妙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构造上非常精妙,注重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它们通常采用木质结构,通过檩条、榫卯等零件将木材连接起来,以增强整体的稳定性。

在地震常发的中国,这种构造方式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此外,中国传统民居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周围的景观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四、装饰艺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博大精深,以其精致细腻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形式感闻名于世。

传统民居的门窗、屋顶、梁柱等处经常以木雕、石刻等方式进行装饰,以增强建筑的美感。

同时,传统民居还注重色彩和材质的选择,使建筑更加富有魅力。

五、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表达。

它们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具有珍贵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妙的结构和博大精深的装饰艺术。

它们富有历史渊源,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

适的方位和布局,以趋吉避凶。
03
山水格局
风水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认为山水格局的和谐能够带来吉祥和好
运。因此,在民居周围的环境中,人们会刻意营造出山水相依、景色优
美的格局。
民居与家族观念
家族聚居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民居作为家族聚居的场所,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在民居的布局中,家族成员的居住空间通常按照辈分和地位进行安排,体现了尊 卑有序的传统伦理观念。
苏州水乡民居的实例分析
总结词
苏州水乡民居是中国江南地区的典型民 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水乡环境而 闻名。
VS
详细描述
苏州水乡民居通常临水而建,房屋多为两 层楼房,采用白墙、黛瓦、木结构的建筑 风格。建筑布局紧凑,注重私密性和景观 的融合。水乡民居的特色在于其与水环境 的紧密结合,如设置船坞、石拱桥等水上 设施,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之“中国民居”
目录
• 中国民居的历史演变 • 中国民居的建筑风格 • 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 • 中国民居的建筑材料与技术 • 中国民居的未来发展 • 中国民居的实例分析
01
中国民居的历史演变
古代民居
01
02
03
木结构建筑
古代中国民居多采用木结 构,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 料,结构形式多样,如抬 梁式、穿斗式等。
03
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
民居与风水
01
风水理念
风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居住环境与自然、宇宙
的和谐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和布局中,风水观念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居住
理念和建筑形式。
02
方位与气场
风水讲究方位和气场,认为不同的方位和气场对居住者的命运和健康有

中国古代民居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民居的演变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历史悠久:中国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民居形式是洞穴和草屋。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的形式不断变化和发展。

2. 地域特色:中国各地民居的形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

例如,南方的民居通常比北方的民居更加轻巧,而北方的民居则更加厚重。

3. 依山傍水:中国民居通常选址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既有利于生活,也有利于防御外敌。

许多民居还建造在悬崖峭壁上或山顶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4. 木结构为主:中国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这种结构具有轻便、灵活、易于修复的特点,适合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建造。

5. 装饰精美:中国民居的装饰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例如,明清时期的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装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古代民居的演变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反映了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探寻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智慧

中国传统民居探寻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智慧

中国传统民居探寻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智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民居是一座结合了古代建筑历史和智慧的活化石。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空间,更是古人智慧和审美追求的结晶。

本文将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和其所蕴含的智慧。

一、历史演变(正文开始)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犁地革新之前,中国的居住形式多为穴居或竹楼,而自犁地革新之后,人们开始采用土木结构建筑,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

最古老的中国传统民居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那时的居住形式多为彩陶房。

彩陶房采用土木结构,在屋顶覆盖一层泥土作为保温材料。

在商代,人们开始使用砖瓦,并将房屋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形成了有围墙的四合院。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国传统民居不断改进和发展。

例如,唐代以后,人们开始修建多层建筑,形成了独栋的楼阁式建筑,如丽江古城的木构吊脚楼、青岛八大关的洋楼等。

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成为了主要的居住形式。

四合院以中轴线划分,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屋顶采用瓦片覆盖,庭院宽敞,室内布局合理,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古代建筑的智慧古代建筑既蕴含着历史文化,也富有智慧。

中国的传统民居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智慧的运用。

首先,中国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古人注重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进行建筑,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例如,南方的水乡地区选址通常会紧邻水系,采用水上建筑,利用水路交通。

而北方的平原地区多选择防风抗寒的位置,将建筑的主要朝向选择在背风的方向,以减少寒冷气流的侵袭。

其次,中国传统民居注重舒适性和功能性。

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与我们并无太大不同。

他们注重室内的通风、采光和利用空间,以及合理的布局。

传统民居通常有庭院,这不仅是为了供人们休闲娱乐,也为了增加房屋的采光和通风性能。

最后,中国传统民居体现了古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智慧。

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瓦和石头,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中国民居文化正式

民居建筑通过层层递进的空间布局,形成强烈的层次感,使建筑整体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层次感
布局特点
寓意性
民居装饰多采用寓意吉祥的图案和纹样,如蝙蝠代表福气,鱼代表年年有余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工艺精湛
民居装饰注重工艺的精湛与细节的处理,如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手段的应用,使民居装饰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性。
特点
四合院在设计上注重风水和家族荣誉,采用木结构和砖石墙体,注重装饰和细节处理。四合院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也反映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详细描述
四合院通常是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形成一个封闭的院子。院落宽敞开阔,注重采光和通风。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
中国民居文化
目录
contents
中国民居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民居的主要类型 中国民居的特色与风格 中国民居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01
中国民居的起源与演变
自然环境
中国民居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建造房屋。例如,黄河流域的窑洞适应了干燥气候和土壤条件,而南方地区的竹楼则适应了湿润的气候和多雨地区。
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装饰风格各具特色,如江南水乡的细腻婉约、北方四合院的粗犷大气等,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文化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居装饰风格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如西式建筑风格的融入,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装饰风格。
装饰风格
木材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其质轻、强度高、易于加工的特点使木材成为民居建筑的首选。
方位朝向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

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古代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历史悠久,参杂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民居建筑是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本文将从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院落的组合方式、建筑材料、样式、色彩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其特点和发展。

一、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古代民居建筑建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的先民定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民居建筑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变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民居建筑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采用松木、榆木、柳木、檀木等林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捆绑的方式相互支撑,搭起了用于遮盖的屋面。

到了商朝时期,几何学的发展为建筑的精确度提供了技术保证,墙面开始出现了雕刻,建筑形式趋向成熟,主要体现在商代出现的司母戊鼎中,可以看出壶的外形趋于稳重,像建筑的仿佛。

到了西周,民居建筑的建造经验和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建造技术上增添了许多创新的元素,不仅采用了建筑的基本元素进行增强,还采用了陶土砖和石头等材料,建筑材料愈加丰富。

到了春秋时期,民居建筑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小规模的城市化,一些石板路铺设在唐筐和洛河中,开始利用土块等原料来建造,甚至还出现了瓦房墙和杉树屋等特殊建筑形式。

古罗马时期,民居建筑的建造精度不断提高,建筑形式也愈加成熟。

随着城市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更大的古代民居建筑如火如荼地兴起。

到了唐朝,民居建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诸如城市投资,道路建设等,为古代民居建筑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民居建筑也随之变化,外观和内部功能实现更加转化。

原来封闭、舒适的房屋型式由于防盗,防止火灾,一些民居建筑反而趋向公开,内部空间布局更加通畅,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对茶馆、庭院、厨房、卫生间等的改良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发展。

民居形成和发展历程

民居形成和发展历程

民居形成和发展历程
古代人类最初居住在自然环境中,常常选择山洞或者草地等天然的避难所作为居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民居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迁。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依靠采集、狩猎和渔猎为生,居住在简易的草屋或者树木搭建的小屋中。

这些原始民居通常简单粗糙,只是用树枝、树皮等自然材料搭建而成,便于临时搬迁。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并耕种土地。

农业社会的民居在形式上比原始社会有了一定的改善,出现了使用土坯、木材等材料建设的房屋。

这些房屋往往呈现出简单的方形或者圆形,可以提供基本的居住空间和居住功能。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城市化的时代。

城市的民居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建筑材料上出现了砖石、陶瓦等更坚固和美观的材料。

城市中的民居开始出现多层楼房和豪宅,富有的家庭还会修建庭园和花园,追求更高级的居住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民居的建设和设计变得更加注重舒适、安全和环保。

现代民居往往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防火性能。

同时,现代民居也注重空间利用和功能划分,出现了开放式厨房、多功能房间等设计理念。

总体而言,民居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的产
物。

从原始社会的简陋住所到现代社会的舒适家园,民居不仅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也反映了人类对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不断追求和改善。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解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主要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宇宙的理解与追求的产物。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方式、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

传统民居建筑在结构上充分考虑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其建筑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四合院、庭院式住宅、楼房等。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非常注重,以木材、砖石、泥土等天然材料为主,既环保又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还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建筑的布局、装饰到建筑构件和细节的处理,无不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雕花、彩绘、石刻等装饰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解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首先,在引言中,将概述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主要的分节。

第一节将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发展的时间和背景环境。

第二节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其中包括建筑形式、结构特点、材料和装饰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传统民居文化的沿革

传统民居文化的沿革

传统民居文化的沿革一、远古时期的民居人类发展初期,对建筑的概念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只从无理性的本能需求出发,仅仅知道利用自然材料来遮风雨、避寒署。

因此,人类早期的居住环境,历经了天然穴居、洞居、巢居……等。

这些远古而原始的人居环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成长,伴随着生产与生产力的发展,书写着人居文化建筑的开端。

天然洞穴的居住环境,对类人猿进化为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选择依山傍水、面向平川的外部环境。

而且所依之山有三个特点:一是草木繁盛,二是山势平缓,三是地基坚实。

这些本能,既反映了人类生存的自然需求,又体现了人类进化中所特有的聪明才智。

人类在洞穴中生息、繁衍、劳作,从事原始的宗教活动,发展原始的歌舞艺术,形成简单的绘画艺术等,充分表达与抒发了他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和内心情感。

他们有意识地选择洞穴的大小和使用部位,选择洞穴的形状及內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及范围内对洞穴进行改造和修缮。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走出了洞穴,开始营造一些简陋的营地,以备游猎之需。

最早出现的居住建筑,大概是在地面上临时搭成的篱草庐、窝棚或吊巢之类,但这种建筑经不起风沙的考验。

在黄河流域一带,更多的是半穴居住宅,像陕西西安半坡村的遗址,凿深地下而形成空间,其上面的支撑结构多用树干、树枝、茅草、泥土等覆盖与遮蔽起来。

半穴居式住宅可以获得阳光,人们由此而摆脱幽暗、潮湿的洞穴环境。

随着营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不断提高着自己居室的地坪,经历了种种曲折与反复,他们从半穴居到浅穴居到地面居再到高台居,这就是原始民居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人们摆脱了天然洞穴,能够平地起家,建造居住处所时,就为建造更好的居住环境提供了可能。

人们既可以自由地选择地址,又可以有布局地规划自己的聚落。

河流提供了饮用水和鱼类食物,动物、植物形成生存的基本来源。

两岸生态环境的优越,有利于饲养家畜、耕种植物,所以原始聚落的分布一般以河流水系为线索。

随着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力量的不断进步,居住建筑和环境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演进。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

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

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

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

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

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

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

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

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口字形院日字形院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

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

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

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

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

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建筑的起源和发展

建筑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简述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答案请在论坛提交。

•住所的起源和发展1住所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

2人类住所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巢穴风篱式。

第二阶段是穹庐帐篷式。

第三阶段是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

从建筑观念上来说,也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后一阶段并不完全排斥和代替前一段,而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的扩展和丰富。

•古代建筑的发展①汉族民居。

很有特色的是以山西、陕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窑洞住房,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四合院民居,以福建永定县为典型的圆形土楼。

②北方草原民族民居。

主要包括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等民族,以其牧业区的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

③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牧业民族民居。

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西族,在放牧中常使用帐篷。

④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

蒙古族农区、朝鲜、满、锡伯(东北和新疆分布)、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在定居之后,基本上都是砖瓦房。

⑤西北地区民居。

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兄弟民族的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顶土房,有干打垒的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

有一部分是四合院。

⑥青康藏高原民居。

主要包括藏、门巴、珞巴和羌等民族的住房。

门巴、珞巴和部分藏族以木结构两层楼房为主,有的依山势而建,一层的房顶是二层的平台院落,很有特色。

比较典型的是羌族和部分藏族的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

最独特的是羌族的石碉房和碉楼,《后汉书•西南夷传》称之为“邛笼”。

⑦西南山地民族民居。

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傈僳、怒、独龙族的木垒房,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具有普米族特点的木楞房(即木垒房),布依族的石头房、石板房,仡佬族的“穿斗房”(高架房)等。

⑧中东南地区民居。

主要有壮族的“麻栏“式建筑,仫佬、毛南族的泥墙瓦顶房,瑶族的砖瓦结构长型房、竹木结构茅草房,畲族的木石结构楼房,黎族的船型房等。

简述中国传统民居

简述中国传统民居

简述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悠久的传统民居),是源自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建筑。

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民居在历史上将千年古老的经典建筑和当代技术完美结合,表现出历史悠久、精致考究、构图和谐、建筑精美典雅的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以非常独特的地形和高低不同的屋顶为主体,以虚心考究的陈设
与设计细节、大师级的建筑工艺和技术来表现其独特的建筑特性,以及其中多元的元素。

首先,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体完美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百步一墙”成实的素材,使用砖石、木材等建材,并且做了适度而又细致的墙体。

其次,中国传统民居有许多节俭的节约诠释,包括利用室外排气沟道内部中空墙来实现室内、室外隔热,以及用木结构作为支架来设计屋顶,以节省材料的同时实现更好的通风和保温效果。

最后,中国传统民居也带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中国传统的风水设计、家居摆设、装饰图案等,都与建筑相结合,构成中国传统民居独有的屋顶、门窗、住宅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建筑特征。

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本质样子,更是代表着中国文明的精神象征。

它代表了优雅温馨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美德,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建筑技术,被中外游客所拥有。

中国传统民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深刻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走进中国文化的内心景观,欣赏中国国粹样貌。

中国民居分析范文

中国民居分析范文

中国民居分析范文中国民居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住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人民居住的空间和居住方式的具体体现。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本文将为您分析中国民居的特点和演变。

中国民居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功能性。

它们既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如提供住宅、厨房、卧室、客厅等,也注重了适应中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例如,南方地区的民居一般建造在旱地上,采用木结构和瓦顶,以适应湿润的气候;而北方地区的民居则一般采用砖木结构和斗拱顶,以抵御严寒的天气。

中国民居还注重家庭的重要性。

传统的中国家庭结构通常是多代同堂的,因此在设计和布局上,中国民居通常将家人的需要和关系放在首位。

例如,房屋的进深和层次是按照家庭成员的年龄和地位来进行划分的。

前厅是家庭成员和客人聚会、社交的地方,后厅则是家人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园林景观。

中国民居往往由多个建筑和庭院组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庭院景观。

庭院是家庭成员放松和休闲的地方,也是举办家族聚会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庭院通常会栽种花草树木,布置鱼池、假山等景观元素,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环境。

中国民居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古代的中国民居多采用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居逐渐演变出多种建筑风格。

例如,唐代的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它是用土坯砌成的高楼,具有防御功能。

宋代的园林住宅则注重庭院的布局和园林景观的打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则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它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成一个庭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形态。

最后,中国民居的演变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随着西方建筑和文化的传入,中国民居逐渐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如西式别墅的兴起等。

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性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且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古房民居知识点总结

古房民居知识点总结

古房民居知识点总结古房民居是指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典型的居住建筑类型,其建筑形式和构造特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风土民情的影响。

古房民居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在现代社会,古房民居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古房民居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装饰风格等方面对古房民居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历史沿革古房民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半坡建筑和竹木结构建筑。

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逐渐发展,古房民居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在商代、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古房民居逐渐演变出了独特的居住建筑形式,如方形土坯房、梁柱木结构房屋等。

秦汉时期,中国的居住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大型的宫殿式建筑和遗址中的属于古时人们居住和生产的显著特点的房屋。

隋唐时期,中国的古房民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继承了前代建筑的特色,同时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建筑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风格。

宋明清时期是古房民居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期的古房民居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趋于完备,而且在装饰和雕刻上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

近现代以来,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古房民居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古房民居出现了退化和破坏的现象。

然而,古房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特点古房民居的建筑特点主要包括建筑形式、结构构造、建筑材料等方面。

古房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指古房民居的平面布局和总体形态。

古房民居的平面布局通常是呈现出方形或长方形的形态,同时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古房民居,如圆形的房屋。

古房民居的总体形态通常是采用围合式的建筑形式,即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一个院落,这种形式有利于保护居住者的隐私,同时也方便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古房民居的结构构造主要是指古房民居所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搭建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石永士
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认为, 世居为阳宅, 冥居为阴宅, 故历代相宅之术, 又称之为观阴 阳宅。对于已逝的古代民居, 考古工作中发现 的居住遗址、遗迹和墓葬, 就是过去的阴阳 宅。它们的具体实例, 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的 宝贵资料。本文试就考古所得, 简论中国古代 民居的源起和发展脉络, 不当之处, 敬请指 正。
文物春秋 1999 年第 3 期 总第 46 期
构架, 屋顶覆盖茅草, 其房屋平面多呈圆形、 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形状。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由于社会生产力得 到了进一步提高, 原始经济发展一派生机勃 勃, 各不同地域的文化面貌都呈现出焕然一 新的局面。如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χρ 山东龙 山文化、χσ 湖北屈家岭文化、χτ 青龙泉 3 期文 化、δκ 江 西 修 水 山 背 文 化、δλ 浙 江 马 家 浜 文 化、δµ 良渚文化、δν 福建地区的昙石山文化δο 等 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房屋建筑, 在其早段约 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房屋相同, 没有大的变 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晚段, 从中原地区 龙山文化的中、晚段来看, 房屋建筑出现了单 间小屋和套间房屋, 平面形态有一室圆形、一 室方形、凸字形、吕字形双室和多间式长方形 等。此时地面建筑渐多, 土木混合结构技术提 高, 已知挖槽筑基, 发明了土坯, 普遍使用了 石灰类物质涂抹屋面, 并已注意了房屋内的 装饰。 用于居住建筑的墙体已多种多样,“形 成了古代以木、土为主体的结构技术体系。 ‘下为台基, 中为柱身, 上为屋顶’的中国传统 的正宗形式, 可以说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形 成。”δπ 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中、晚段, 其分布 范围广阔, 如果以豫西为中心, 其东达豫东, 西至陕西渭水流域, 南抵伊河、洛河、颖河流 域, 北越豫南抵冀北和鲁西一带。在这一区域 内的龙山文化大体可分为豫西、豫中的王湾 类型, 豫东的造律台类型, 豫西至晋南涑水流 域的三里桥类型, 陕西渭水流域的客省庄类 型 (亦称“客省庄二期文化”) , 晋南汾河、浍水 流域的陶寺类型, 豫北、冀南和鲁西一带的后 岗类型等。 从碳 14 测定的数据来看, 都在夏 代纪年范围之内 (约公元前 22 世纪- 公元前 17 世纪) , 而二里头文化一期碳 14 测定的年 代为公元前 1900—1800 年间, 时代最晚, 约 当夏代末年。从以上资料来看, 夏代的居住建 筑已开始向两极分化, 出现了等级差别, 开始 了宫殿、宗庙与奴隶居处 穴居或半穴居
“民居”一词, 最早见于《礼记》, 是相对天 子之居处而言。《礼记·王制》云:“凡居民, 量 地以制邑, 度地以居民。 地邑民居, 必参相得 也。”①《周礼·地官·大司徒》亦载:“以土宜 之法, 辨十有二之名物, 以相民宅, 而知其利 害, 以阜人民。”②这里虽言“民宅”, 但唐·贾 公彦疏云:“云以相民宅者, 谓既知十二土之 所宜, 以相视民居, 使之得所也。”③
对立并存的历史。 商灭夏后, 商代 (约公元前 17 世纪- 公
元前 11 世纪) 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 高, 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建筑技术亦较 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 大批大型木架建筑和版筑土墙的技术, 因此, 有专家称商为版筑时代。《孟子·告子下》载: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δθ 言商代贤士曾版筑 于傅岩之地, 举为相。 版筑即用木板作边框, 在框内填土, 用木杵打实, 然后将木板拆除, 再向上移动, 依次夯实, 至所需高度为止。 版 筑技术的应用, 为营造高台建筑提供了方便。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 商代住房基址大都有夯 土台基, 且均呈矩形。 立柱横竖均成行, 且相 互平行, 排列整齐, 已有明确的方位和群体组 合概念。商代北方的民居除地上住宅外, 仍有 部分半地下建筑。 南方则广泛使用干栏式建 筑, 四川成都十二桥δρ 和云南剑川海门口商 代建筑基址δσ, 均为商代南方民居之实例。河 北藁城市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的 14 座房 基, 则是商代北方民居的典型实例。 在 14 座 住房基址中, 2 座为半地穴式住房, 12 座为地 面建筑。在 12 座地面建筑中, 屋顶有硬山、平 顶、斜坡三种形式。房址平面有长方形和曲尺 形两种, 亦有双室住房。有的房顶已用草拌泥 涂抹。这些房屋分布有序, 已具三合院或四合 院之雏形。δτ
4
地穴、半地穴和地面建筑三种, 房屋平面亦有 圆形、椭圆形、方形和长方形四种。 室内地面 采取了“灸地”的防潮、防寒措施。木骨泥墙的 出现亦为后世建筑的基本体形奠定了基 础。χο 从秦王寨类型 (有的称“大河村类型”) 来看, 方形半地穴、地面式单间房子、地面式 长形连间房子, 揭示了这个聚落的等级、阶级 关系。 综合考察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的诸多 方面的情况来看, 以等级、阶级关系、地域关 系、政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已经形成, 即古代 国家的最初形态 聚落城邦的诞生。
3
文物春秋 1999 年第 3 期 总第 46 期
形成, 至今在西藏昌都珞瑜地区仍有类似这 种干栏式房屋的民居。 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 干燥地带, 经过横穴→袋形竖穴→半穴居, 逐 渐升至地面, 形成地上建筑, 并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地域的不同, 形成各式各样的民居建筑。 陡坡上营建横穴的进一步发展, 则是在缓坡 上营穴, 这就需要首先垂直下挖, 然后再横向 挖穴, 从而开始了横穴向竖穴的转化。缓坡营 穴随即过渡到平地营穴, 这就形成了完全的 袋形竖穴, 竖穴口部用枝干茎叶临时遮盖, 这 便是“屋”(屋盖) 的胚胎。βκ 河南省偃师县汤 泉沟 H 6 袋形竖穴房址就是一直流行到龙山 文化时期的此类原始民居的典型实例。βλ 新 石器时代早期, 由于农业的发展和家禽的饲 养, 居住空间急需扩大, 于是开始向半穴居演 变, 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如老 官台文化、βµ 磁山文化、βν 河南裴李岗文化、βο 河北三河孟各庄早期文化、βπ 内蒙古敖汉旗 兴隆洼文化、βθ 辽宁沈阳的新乐文化、βρ 山东 滕县北辛文化βσ 等, 都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聚 落, 房屋多为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的半 地穴式, 房屋亦有一定的布局。兴隆洼文化的 聚落还有壕沟围绕。 这种半穴居建筑是下半 部挖于地下, 上半部构于地上, 民居建筑开始 了向地上的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中期, 人类已 沿河流两岸向广大平原地区挺进, 如仰韶文 化遗址已发现数千处, 其分布区域十分广阔, 以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三门峡地区为 中心, 东达豫中和冀中, 南抵鄂西北汉水上 游, 西至甘、青东部, 北到内蒙及山西、河北北 部。 其它地区与其时代大体相当或稍偏晚些 的文化, 有江汉地区的大溪文化、βτ 屈家岭文 化、χκ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χλ 以及北方地区的 红山文化χµ 和富河文化χν 等等。 这一时期, 农 业生产较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了大的发展, 数 量众多的聚落遗址的发现, 就说明了当时农 业生产的发展情形。聚落布局有序, 形成了以 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 聚落内的房屋形式有
西周以前, 民居多分布于都邑附近, 自周 灭殷及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 东筑成周以居 殷之顽民, 民居开始与宫殿分开而建, 且一直 流传至清朝。
5
文物春秋 1999 年第 3 期 总第 46 期
住宅。在等级较高的民居中, 出现了以庭院为 单元的组群布局。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早期 的建筑遗址中, 发现了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 最早的一座四合院建筑基址, εν 并在其东南 角发现了用陶管或卵石砌成的排水管道。 这 种在住宅东南隅设排水出口的作法, 一直流 传至明、清, 乃至今天的民居。 考古资料还表 明, 西周初期已有瓦的使用, 有些建筑在夯土 墙的外皮已开始使用包面砖。陕西扶风、周原 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包面砖, 砖 的背面四角都有乳钉, 显然是为了附着于墙 而设, 这样就加强了墙体对风雨的防护性能。 在四、五十年代, 我国北方城镇和农村中, 较 好的民居一直流行着土坯墙外包青砖的作 法, 俗称砖包坯或砖打斗。
民居, 即民间之住宅。它是与官衙、宫殿、 寺庙相区别的非官方建筑, 包括平民住宅和 达官豪富之私宅。 就形式而言, 有穴居、半穴 居和地上建筑。地上建筑又可分为巢居、干栏 式建筑和梁柱式建筑以及蒙古包、碉房等形 式。梁柱式建筑又可分为平房、楼房、阁楼等。 就建材而言, 有草房、土坯房、砖瓦房、木屋、 石屋、竹楼等。
巢居和穴居。《易·系辞下》云:“上古穴 居而野处, 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⑤《礼记·礼运》亦云:“昔先王未 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木曾巢。”⑥《墨子 ·辞过》亦云:“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 就陵阜 而居, 穴而 处, 下 润 湿 伤 民, 故 圣 王 作 为 宫 室。”⑦《孟子·滕文公下》亦云:“当尧之时, 水逆行……民无所定。 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 窟。”⑧所谓“下者为巢, 上者为营窟”, 即是在 地势低洼潮湿之地, 聚柴木营巢而居, 在地势 高亢干燥之处, 即挖穴而居。这也是我国民居 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多营建于南方, 后世发 展为干栏式民居。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 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干栏式房屋, ⑨ 这说明干栏式民居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
西周时期 (约公元前 11 世纪- 前 770 年) 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民居建筑 除南方继续发展使用干栏式建筑外, εκ 北方 一般奴隶们仍居于窄小的半穴居的民宅中。 河北磁县下潘汪村西周遗址中发现了 5 座平 面为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屋, 室内没有门道, 屋 顶为四角攒尖或圆锥形, 它们是地位低下的 奴隶住宅。ελ 燕下都遗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 房屋亦为半地穴式, 平面呈圆形、长方形、圆 角长方形和圆角方形等四种。房址一般较大, 有的带有门道, εµ 应是西周时期一般平民的
最初的民居, 是原始人类所居住的自然 洞穴或栖息之树丛。 生活的经验使他们开始 了对栖居树木的整理和填补空档, 对自然岩 洞的清理和修整, 借以改善栖息条件。河北徐 水南庄头遗址的发现, ④ 说明约在旧石器时 代晚期, 先民们开始走出洞穴, 借助树木的支 撑构筑简陋的窝棚, 或摹拟自然, 在黄土断崖 上用木棍、石器或骨器掏挖横穴, 开始了最原 始的营建活动, 诞生了最原始的民居形式
西安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 遗址, 依据发现的房屋遗存, 其营建技术的发 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半穴居, 即下 部空间是挖土形成, 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 居住面上升到地面, 围护结构全系构筑而成; 晚期则为分室建筑, 亦即大空间分隔组织。χ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