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使其在人生道路上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1.2 教学目标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做出正义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第二章:得道多助2.1 教学内容介绍“得道多助”的含义,即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正义事业得到帮助的原因,如正义、公平、道德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得道多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的原则。
第三章:失道寡助3.1 教学内容介绍“失道寡助”的含义,即不正义的事业会得到少数人的支持和帮助。
分析不正义事业得到少量帮助的原因,如利益、恐惧、道德败坏等。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失道寡助”的含义及其原因。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失道寡助”。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
第四章:道德观念的培养4.1 教学内容介绍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分析如何培养和提高个人的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观念。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
第五章:人际关系与人生道路5.1 教学内容介绍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展示良好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人际关系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出处。
2. 举例法: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道理。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二章: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体会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说明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教学步骤:1. 进一步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和外延。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一道理的正确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第三章: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通过实例,展示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举例法:通过实例,展示运用这一道理的好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合作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二章:得道多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遇到困难时,朋友、家人、社会的支持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三章: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错误、不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欺骗他人、违背道德等行为,说明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道寡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案例: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3.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其是否能运用这一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章:孟子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让学生理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1. 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步骤:1. 介绍孟子:讲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解孟子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孟子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历史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引导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吸取教训。
教学内容:1. 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讲解法: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1. 介绍例子: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和来源;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道德与助人关系之间的关联;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助人行动。
教学重难点:1. 学生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实含义;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在日常中养成助人的习惯。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10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四个字,并鼓励学生猜测其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背后的意义,提问:“你们觉得‘得道’是什么样的情况?‘失道’呢?你们认为为什么在得道时会多助,失道时会寡助?”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步骤二:概念解释 (15分钟)1. 分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来源和含义,解释道德与助人关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得道”代表的是一个人在道德或行为上处于正确的道路上,而“失道”则代表偏离道德准则。
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来探讨在得道或失道时,人们对某人的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的原因。
步骤三:案例分析 (30分钟)1. 准备几个案例,其中一些描述了人们在道德正确的行为下所得到的正面反馈,另一些则反映了偏离道德准则的后果。
2. 分组让学生讨论这些案例,强调每个案例中的道德行为以及人们对其的反应。
3. 每组讨论完后,请代表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4. 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以及道德与助人关系之间的联系。
步骤四:道德与助人 (20分钟)1. 就得道与失道对应助人行为的反馈作进一步的讨论:“在我们生活中,具体哪些情况下会发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形?”2. 引导学生思考,处于得道状态时,为何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相反,失道时为何会得到少人的援助。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身上的经历,以加深对道德与助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0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10篇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教具准备: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_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道德行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道德行为的作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话题: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行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的案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享,评估他们对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道德行为与助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对助人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通过良好道德行为获得他人帮助的案例。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在助人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享,评估他们对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道德行为与友谊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对友谊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行为在友谊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以维护友谊。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行为在友谊中的作用。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通过良好道德行为维护友谊的案例。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以维护友谊。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道德行为在友谊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
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8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材分析:二、重点:目标1、2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四、课时: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国共两D之间的战争,中国**D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胜利),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本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 。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
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顺畅朗读背诵。
⑵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
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熟读课文,弄清文意1、老师范读:2、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多媒体打出。
)粟(sù) 夫(fú) 畔(pàn)通“叛”3、齐读二遍,初晓大意。
4、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5、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
“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学生翻译,一人一段。
四、分析课文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对道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成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让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二章:道德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道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道德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理解。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他们对道德重要性的理解。
第三章:助人为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助人为乐的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助人为乐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帮助他人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让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帮助他人。
第四章:诚信为本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诚信。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诚信的定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诚信。
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诚信。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践行诚信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他们对诚信重要性的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举例说明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这一原则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原则的含义,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违背正义、道德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提供一些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伟人得到人民的支持、坏人最终受到惩罚等,来说明这一原则的应用。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感受和看法。
第二章:理解“得道”与“失道”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与“失道”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与“失道”的含义。
2. 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步骤:1. 回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解释“得道”与“失道”的含义,即做出符合道德、正义的选择会得到支持,而做出违背道德、正义的选择则会失去支持。
3.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于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道德选择,并讨论正确的选择如何带来帮助和支持。
第三章:培养正义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义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培养正义感。
教学内容:1. 解释正义的重要性。
2. 探讨如何培养正义感。
教学步骤:1. 回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解释正义的重要性,即站在正义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引导学生培养正义感: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正义感,如关注社会问题、帮助他人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正义感,并讨论正义感对于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通过分析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正义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道理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正义、遵循道德规范的品质。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第二章:得道多助2.1 教学内容讲述“得道多助”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分析“得道多助”的原因和意义。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2.3 教学步骤2.3.1 讲述“得道多助”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2.3.2 引导学生分析“得道多助”的原因和意义。
2.3.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第三章:失道寡助3.1 教学内容讲述“失道寡助”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分析“失道寡助”的原因和危害。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3.3 教学步骤3.3.1 讲述“失道寡助”的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3.3.2 引导学生分析“失道寡助”的原因和危害。
3.3.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进行分析。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
4.3 教学步骤4.3.1 提供案例,让学生阅读和理解。
4.3.2 引导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进行分析。
4.3.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5.2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反思等教学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道德和人品的重视。
1.2 教学内容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通过故事或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举例法:通过故事或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1.4 教学步骤1.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或事例。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第二章:道德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讲解法: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列举法: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2.4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2. 列举一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经验。
第三章:助人为乐的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助人为乐的意义。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法: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4 教学步骤1. 讲解助人为乐的概念和意义。
2. 举例说明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经历和感受。
第四章:遵守道德规范让学生理解遵守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列举法: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4.4 教学步骤1. 讲解遵守道德规范的概念和意义。
2. 列举一些遵守道德规范的具体做法。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遵守道德规范的经历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反思自己行为习惯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选3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
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3: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4: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
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5: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