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礼仪发展历史

礼仪发展历史

礼仪发展历史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演变礼仪与人类的文明相伴而生,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礼仪的萌芽,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礼仪规范;一、礼仪的起源: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信仰与敬畏原始社会,人类处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无法解释千百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认为天地神灵是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所以就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以表示他们对天地、神灵、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灵, 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等等.为祈祷而举行的仪式就成了古代礼仪的萌芽.因此有了“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说法;2.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父母要抚养、关爱、教育孩子;成人要赡养、照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关爱;在舜尧的时代,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称之谓“五礼”; 通过礼仪,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3.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形成了最初级、最原始的礼仪;这种相互的呼应与模仿逐步形成一种习俗,便成了最初的礼仪;如在原始的狩猎、耕种、和部落之间的争斗中,人们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来表示他们的想法,互相配合; 用击掌、拍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收获后喜悦、高兴;4.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分工越来越细,就出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就出现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当大家聚会坐在一起时,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领、一般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就不断增加新的礼仪;就为等级差别的维系提供更多方便和条件;二、礼仪的发展演变一我国的礼仪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内容:1.礼俗:是民间形成的礼仪习俗;2.礼制:是国家制定的礼仪制度;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优良的礼俗,摒弃一些过时的陈腐的礼俗;二我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尧舜时期;古代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2.礼仪的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周朝时,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正式的礼仪;3.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管子 . 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一切礼仪法家:推崇强权政治,主张以法代礼墨家: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明清:家庭礼制完善在这个阶段,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三中国礼仪从形成的时间上分:1.中国古代礼仪: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前2.中国现代礼仪: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型平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四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1.宗教礼仪2.封建国家的典章制度3.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1.礼仪涉及范围广泛2.政治生活强调尊君3.社会生活强调男权五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中国现代和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礼仪是对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历朝代礼仪的精华,融入了新时代的精神,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第二节礼仪的概念人们一般把礼仪的概念分解为:礼、礼貌、礼节和礼仪一、概念礼: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礼的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礼貌:礼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它体现一个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人们的文化层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虽然世界各地在礼貌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尊敬友爱的本质是一致的;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侯、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规则和形式;属于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如: 乘车让坐;对师长、前辈、上级通过问候、行动表示尊敬;得到别人帮助时表示谢意;有客人来访时表示热情接待等;礼仪礼和仪各有不同的内涵:“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2 、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3 、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 、指礼物;如:送礼、礼品;“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 、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 立此为仪……”墨子·天志;2 、指典范、表率;如:“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3 、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4 、指礼物;如:贺仪、谢仪;礼仪:是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狭义,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二、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第三节礼仪的特征与原则一、礼仪的特征礼仪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继承性;礼仪的形成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国家的现代礼仪都是本国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 礼仪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不同时期的“过滤” ,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内容,而且一旦形成,通常会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礼仪的继承性是批判的继承,任何礼仪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不是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发展;比如:古代提倡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仪表方面要: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具今切;卫生方面要:晨必浴、兼漱口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和习惯;但古代封建制度下的跪拜之礼,十分繁琐,表现了人的地位的悬殊与人格的不平等,所以现在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用握手、问候来表示;2、规范性礼仪和道德、法律一起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规范;礼仪规范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其对人们在交际场所的约束性,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法律规范;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守礼仪规范,人们也都在用礼仪规范来衡量和判断自己和他人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它已成为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礼仪的规范性是客观存在;3.级差性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受到时间、环境和不同的客体制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种礼仪对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和要求,这就是礼仪的级差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时间运用相应的礼仪来展现自己的风采;4.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因其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其礼仪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礼仪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如东方文化:含蓄、深沉;西方文化的坦率、开放;汉族:见面习惯拱手、鞠躬;日本人:穿和服、讲究鞠躬30度、45度、90度西方人见面习惯接吻和拥抱;节庆的时候,不同的民族,穿不同堵塞服装,行不同的礼仪;同时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宗教群体礼仪的要求与禁忌;回族:不吃猪肉;设清真餐厅;印度教不吃牛肉,不用皮箱、不穿皮鞋;有些国家有很多的民族,许多的民族又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民族、国家、宗教之间的礼仪经常交错在一起,所以不能严格的把国家、民族分开;我们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除了要表现出自己所在国家民族的礼仪外,还要了解对方的国家、民族、宗教的习俗和礼仪;这样才能恰当的表达出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一旦忽略了某些细节,就可能使对方感觉是对他的无礼,甚至是侮辱,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误会,影响友好交往;4. 变化性与时代性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更新;一方面礼仪随着时代、本国、本民族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渗透作用,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礼仪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礼仪具有变化性和时代性,二、礼仪的原则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也称之为礼仪的原则;礼仪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1 、尊敬原则礼仪源起敬神,后发展演变为尊重他人,由此说明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在人际交往中尊敬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尊敬他人则是失礼的表现,同时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掌握了尊敬原则,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这就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要互相尊敬、互相谦让、友好相待、和睦相处;对待他人要做到敬人之心长存,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尊严更不可侮辱他人人格;但是遇到对方有伤害个人尊严时,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2 、遵守原则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会成员都应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共同遵守礼仪规范,社会才更有秩序,社会才更加文明;3 、平等原则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力;不能因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的不同而礼仪的使用范围不同;在交际场合,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对方,都应按礼仪要求尊重对方,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4 、宽容原则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文化层次、风俗习惯、职业、年龄等原因,会有不同的处事方法、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要善解人意、体谅他人;若一方产生失礼行为,冒犯了另一方,失礼的一方应主动道歉,另一方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原谅对方,避免出现心存怨恨,过后报复的现象,宽容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严于律已,宽以待人;5 、真诚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应以礼相待,真诚待人;做到真心实意,言行一致;避免表里不一,只行礼仪之事,而无真诚之心;如果把礼仪比做一朵鲜花的话,那么真诚就是花的心;真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待人真诚的人会很快得到别人的信任 ,而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既便一时不会被识破,但终究还是会失去人们的信任;6 、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要求人们在适用礼仪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对象注意技巧,把握分寸;如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奉承;既要自尊又不能自负;既要坦诚又不能粗鲁;既要谦虚又不能拘谨;既要老练持重,又不能圆滑世故;7.从俗的原则由于国家、民族、地区以及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礼仪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要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当地习俗保持一致;礼仪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礼仪的功能和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礼仪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也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

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礼仪的起源1.1 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了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等方面的要求。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

1.2 礼仪的起源背景礼仪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存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为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

1.3 礼仪的起源意义礼仪的起源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还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

礼仪的起源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礼仪的发展2.1 礼仪的发展阶段礼仪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原始社会的简单礼仪到现代社会的复杂礼仪,人们对于礼仪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2.2 礼仪的发展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礼仪的发展特点包括了多样性、严谨性和灵便性等方面。

2.3 礼仪的发展影响礼仪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相互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社交能力,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三、礼仪的重要性3.1 礼仪的社会功能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3.2 礼仪的个人价值礼仪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遵循礼仪规范可以提升个人的形象和修养,增加人际关系的和谐度。

3.3 礼仪的文化传承礼仪是一种文化传统,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遵循礼仪规范有助于传承和宏扬社会的文化传统。

四、礼仪的现代应用4.1 礼仪在商务交往中的应用在商务交往中,遵循礼仪规范可以提升商业合作的效果,增强商务人士的形象和信任度。

4.2 礼仪在社交场合中的应用在社交场合中,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增加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一礼仪的起源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1.天神生礼说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3.礼起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 “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 “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二礼仪的发展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礼仪形成阶段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从史料上看,夏代已开始制礼,商代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记载周代礼仪的书籍“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在这一时期,礼仪的特征巳从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人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在这一阶段中,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王礼”部分;所谓“王礼”,就是分别用于祭祀、冠婚、宾客、军旅和丧葬的“吉礼”、“嘉札”、“宾礼”、“军礼”和“凶礼”;这是对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结汇编;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封建礼仪阶段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儒学的产生,到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报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礼仪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礼教”;在这时期,礼仪的明显特征,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礼教文化是这个时期“礼”的核心和基本内容;3.近代礼仪阶段1911年至1948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新的礼仪礼俗也就随之出现;这一时期的礼仪,体现丁近代自由、平等的原则,因此,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文化习俗和审美观点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冲击了森严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观念,对当今中国社交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4.当代礼仪阶段1949年以来新中国成立后,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三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又吸取了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明礼仪,融入我国当代礼仪部分;借鉴国际上一些通行的礼仪规则和惯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高素质的人对礼仪文化也就更重视;在当今社会学习现代社交礼仪具有深远的意义;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人们的一个基本素养;良好的礼仪修养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我们在各种社交场合充满自信以前,觉得自己的礼仪还算不错的,因为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礼仪文化;可是通过学习,我发现了原来自己的知识储备是那么的不足,可是真的让我了解到了在社交中我们应注意的礼仪;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里,我们需要与人交往,而人们进行社交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交流信息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比如,我们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发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话,我们便会按原路线行进,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朋友或亲戚或同事或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线,少走冤枉路;2. 增进感情;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将带来感情上的收获,如我们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休闲娱乐;3. 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4. 充实自我;丰富人生阅历和人性情感;通过以上的目的就可以看出社交的重要性,其实用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可以概括出来;因为人们需要社交,所以才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礼仪文化;学习礼仪文化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个人魅力,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下面就具体的说说学习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一、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人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我们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二、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惊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我们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学习礼仪文化,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三、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社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虽然人们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人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四、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人们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人们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人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五、学习礼仪文化有利于强化人们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人们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礼仪修养,培养人们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的社会大家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德国心理学家贝特.萨勒在关于人际沟通时曾提出乔哈里窗理论;该理论形象的说明了人际沟通中人们的表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我觉得学习礼仪文化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它可以让我们学会以敏锐的观察力去了解别人,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别人,以弹性的做法去对待别人;。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标题: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体现了文明程度,也反映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礼仪的起源、不同文化中的礼仪、礼仪的作用、现代社会中的礼仪以及礼仪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礼仪的起源1.1 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一套规范和准则,包括言行举止、服饰仪容、待人接物等方面。

1.2 礼仪的起源礼仪最早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原始部落时期,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1.3 礼仪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不同文化中的礼仪也有所差异。

二、不同文化中的礼仪2.1 中国礼仪中国礼仪讲究尊重长辈、注重礼貌、讲究仪式感,如拜年、宴会礼仪等。

2.2 西方礼仪西方礼仪强调个人独立、自由平等,注重礼貌、尊重他人,如握手、礼节性问候等。

2.3 日本礼仪日本礼仪注重礼貌、谦逊、尊重传统,如鞠躬、礼节性寒暄等。

三、礼仪的作用3.1 维护社会秩序礼仪规范可以匡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减少冲突和矛盾。

3.2 促进社会交往礼仪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

3.3 塑造个人形象遵循礼仪规范可以提升个人的社交能力和形象,让人更受欢迎和尊重。

四、现代社会中的礼仪4.1 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社交礼仪仍然占领重要地位,如职场礼仪、网络礼仪等。

4.2 跨文化礼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礼仪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礼仪规范。

4.3 数字礼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礼仪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网络言行规范、隐私保护等。

五、礼仪的未来发展5.1 礼仪教育未来,礼仪教育将更加重视,培养人们良好的社交礼仪和文明素质。

5.2 礼仪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将不断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第一章_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

第一章_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 宾礼、嘉礼)”
祭祀之事为吉礼
丧葬之事为凶礼
宾客之事为宾礼
军旅之事为军礼
嘉礼
婚冠之事为嘉礼
什么是“礼仪”?
“礼仪” = 礼 + 仪
“礼”是指礼节和礼貌; “仪”是指仪表、仪容、仪态和仪式。 礼仪: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在人际交
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

“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 容 应用 祈求帮助 招魂 驱鬼 避邪
彝族另一种巫师苏尼在驱鬼时,在火塘边摆许多树枝贡品,他绕火塘而行, 一边敲羊皮鼓,一面请各位山深神降临,随后突然把一个陶罐口打开,说: “把鬼捉住了快放在陶罐里”,说完立即把口封住,并喊:“害人的鬼, 我要烧死你!”说完,苏尼把陶罐中鬼倒进火塘,并说:“鬼阿,你等着 吧,到竹筐能盛水时,你再回来。”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史
目 录
礼仪的含义及本质 礼仪的特征 礼仪的意义

寻根 问“礼”
示 +豊
一、礼仪文化的起源
货物交换起源说 《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 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的行为 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本身就是礼 不公平的交换,使礼内容发生变化,与之相 适应的仪式也带有尊崇的社会色彩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五: —— 仪表
指人的外表,是一个人总体外表的统称。 包括人的容貌、发型、个人卫生、服饰、 姿态等方面。
仪容:指一个人的容貌,包括面部和头部。 包括发式、面容和化妆等。通过仪容修饰以 展现或淡雅清秀或健康自然的富有个性的容 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的外在体 现。 仪态:指一个人的举止的姿态和风度。姿态 指身体呈现的样子,风度则属于内在气质的 外化。包括站姿、坐姿、行姿、蹲姿、导姿、 笑姿、手势。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之邦)1.礼仪发展史大致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和变革时期,强化时期,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八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啦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2)礼仪起源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啦早期礼仪的萌芽。

(3)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4)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啦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2. 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何为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

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律。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起源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文化传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为准则,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方式。

这些行为准则最初可能是基于人类的本能和自然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即礼仪。

二、发展1. 原始社会的礼仪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社会组织比较简单。

在这个阶段,礼仪主要表现为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族群中长者和首领的尊重和服从。

例如,原始部落的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安全。

2. 古代社会的礼仪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古代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人们的生活更加复杂。

礼仪也随之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

古代社会的礼仪主要包括宗教仪式、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

例如,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十分繁琐,包括了各种礼仪仪式和礼节,如朝拜、宴会、婚礼等。

3. 中世纪的礼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礼仪成为了贵族和教会的专属领域,用于展示自身的地位和权力。

例如,中世纪的宫廷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繁复的礼仪和仪式,如宫廷舞会、宴会等。

4. 现代社会的礼仪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礼仪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紧密相连。

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包括商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方面。

例如,在商务交往中,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商务礼仪规范,以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商业道德。

三、礼仪的意义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和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维护社会秩序: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相处原则,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秩序。

2. 促进人际关系: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3. 增强社会凝聚力:礼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章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文档资料

第一章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文档资料

这三部礼典是记录各种礼节的百科全书。 此时,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 祖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对 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不可估 量的作用。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中国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奴隶社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 这一时期出现 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形成了以儒家 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等礼数。
[荀子]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史*
目 录
旅游接待人员的行为规范
仪容、仪表、仪态***
宴请活动礼仪*** 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修养 ***
目 录
旅游接待与服务礼仪*** 我国少数民族礼仪* 我国客源国和地区的习俗礼仪** 宗教礼仪常识* 常见的国宾活动和出入境礼节*
第一章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礼仪的起源 现代礼仪 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 礼仪与社会文明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中国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炎、黄、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有文字记载之前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中国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专门制订了一套礼的形式和制度, 如周代的《周礼》、 《仪礼》、 《礼记》,后人称之为 “礼学三著作”。
第四节 礼仪与社会文明
礼仪的内涵 礼仪与社会道德 礼仪与个人修养
第四节 礼仪与社会文明

礼仪的内涵 礼仪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社交 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包括 了三层含义,即:礼节、礼貌、仪式。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试论学习中国礼仪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起源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

(左传)有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

“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

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

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

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

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

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

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

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

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

“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

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顺人心者皆札也。

”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礼”
不学礼 无以立
[孔 子]
关于“礼”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关于“礼”
一个人的成功 15%是靠专业知识, 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安德鲁·卡内基
古代
近代
现代
1840
1919
中国礼仪的起源
1. 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 客观矛盾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 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 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有相 互制约。人们在共同的采集、狩猎、饮食生 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构成了 “礼”的最初萌芽。
在礼品馈赠方面
▪ 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 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 梁。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 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 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
▪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 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 造作。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 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在送礼形 式上也比东方人简单得多。
此时,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 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对治国 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 用。
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 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 守传统礼仪,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例如: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生活距 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 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 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

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

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礼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

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

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

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 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整个原始社会是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较为简单和虔诚,还不具有阶级性。

第一课-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课-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 2、革创时期: • 新石器时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3、形成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
前771年)。
特点:礼仪由原先祭祀天地、祖先的形式跨入 了全面制约人的行为的领域。
•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 宾礼、嘉礼)”
祭祀之事为吉礼
丧葬之事为凶礼
宾客之事为宾礼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 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5、强化和衰弱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 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封建社 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
• 3.担负升旗任务的武警军乐队从天安门城楼下向广场行 进时演奏的是哪一支曲子?
• 《歌唱祖国》
• 4.天安门广场每日升降国旗的时间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 根据北京天文台提供的北京地区太阳出没时间表确定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特点: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 尊神抑人。
• 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 1. 宗教信仰仪式(原始社会礼仪) • 2. 典章制度(如:国家机构设置、官吏考选、
君臣等级) • 3. 礼节仪式(祭祀、冠婚、宾客等) • 4. 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什么是“礼仪”?
“礼仪” = 礼 + 仪 “礼”是指礼节和礼貌;(一种态度) “仪”是指仪表、仪容、仪态和仪式。 (一种表现形式)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 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1、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1)萌芽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2)草创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3)形成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4)发展和变革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5)强化期(公元前221年——1796年)(6)衰落期(1796年——1911年)(7)现代礼仪时期(1912年——1949年)(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第一节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二、中西礼仪的异同1、在表达方式方面:中国礼仪不仅注重礼貌,而且讲究礼节;强调以让位礼,提倡中庸之道,表现既热情亲切,又谦逊含蓄。

西方礼仪不仅文明礼貌,而且思想开放,强调实用,提倡平等,情感外露,表达率直坦诚,没有中国人那样强烈的家庭本位,而强调个人本位。

2、在礼品馈赠方面:中国人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把送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西方人反对繁文缛节和过分客套造作,一般不轻易送礼,送礼也很简单,一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都重视礼品的包装,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3、在礼仪活动方面:中国人讲人情,重人脉,注重人伦亲情和家族血缘,讲究敬老爱幼,尊重老者优先,事事讲究论资排辈,“官本位”意识较强。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注重功利,提倡女士优先,讲究绅士风度。

虽也有等级之分,但并不十分突出,把个人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4、在“老”的称呼方面:中国人尊敬的称呼上了岁数的长者为“老先生”、“老师傅”、“老专家”等,象征着经验丰富。

在西方国家,“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

有时“老”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西方老人独立意识强,不愿意麻烦别人,自然也不乐意被别人尊称为“老人”。

5、在宴请方面:中国人请客时,往往客气的说:“没什么菜,请随便用。

”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谦受益,满招损。

”且请客时食物若被客人一扫而光,主人在面子上会很不好看。

因为这也许表明食物准备不充足或客人还没有吃饱。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起源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

人类在远古时期开始形成社会群体,为了维持群体秩序和相互合作,人们逐渐形成为了一套行为准则,即礼仪。

礼仪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原始社会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礼仪也逐渐演化和丰富。

二、发展1. 原始社会的礼仪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以部落或者氏族为单位生活,礼仪主要体现在对族人的尊重和对外部部落的交往中。

原始社会的礼仪包括祭祀仪式、婚姻仪式、战争仪式等,这些仪式和礼节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族群的凝结力和社会秩序。

2. 古代文明社会的礼仪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礼仪也得到了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发展。

古代文明社会的礼仪主要包括宗教仪式、宫廷礼仪、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会进行庄严的加冕仪式,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严格的开幕和闭幕仪式等。

3. 中世纪的礼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礼仪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更为复杂和繁琐的发展。

贵族阶层和教会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通过繁复的礼仪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例如,中世纪的宫廷会有严格的礼仪规定,贵族的婚礼和葬礼也有一整套的仪式和规范。

4. 现代社会的礼仪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仪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现代社会的礼仪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例如,现代社交场合的礼仪要求人们彼此尊重,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社交规范。

三、现代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以下是现代礼仪的几个重要方面:1. 商务礼仪商务礼仪是商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它涉及到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商务会议、商务谈判、商务宴请等。

遵循商务礼仪可以增加商业合作的信任度和成功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

2.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和行为准则。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关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吧!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中国礼仪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有五种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源于俗。

1、从理论上说,礼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首先,礼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

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

其次,起源于人类寻求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

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止欲制乱”而制礼。

礼2、从具体的仪式上看,礼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

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

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

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

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礼仪在其传承沿袭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其演变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

1.礼仪的起源时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宽容原则
宽容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 以待人,多体谅他人,而不能求全责备, 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不能宽容他人的人,往往会得理不饶人, 使人际间关系恶化。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 的,人们应该维护和发展共性,以理解和 宽容来增强人们之间的凝聚力。
当你无辜受到伤害,你是针锋相对, 以牙还牙还是以宽容为怀,体谅别人呢?
现代礼仪?
它既可以单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某 种仪式,又可泛指人们交往的礼节、礼 貌。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一: —— 礼貌
是指人们在交往时,通过言语、动作向 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 规范。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 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礼貌的表现形式 • 仪容、仪表、仪态 • 语言、谈吐 • 着装、服饰、发型 • 面部表情、姿势 • 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 态度
(一)尊重原则
你们中国人,半夜回家时,不管父母 睡没睡觉都使劲关门,噼劈啪啪地走 路和大声咳嗽吗?我太太有失眠症你 每次晚上回来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 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你晚 上回来如果能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 兴。” •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 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
你想别人怎样你, 你就怎样待别人。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中国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强化和衰弱时期:
秦汉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 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 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 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 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 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 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
(二)遵守原则
社会上的每个成员不论身份高低、职 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 应用礼仪的义务,都要以礼仪去规范 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三)自律原则
我国某地春运期间售票厅前秩序纷杂
某大学学生清晨图书馆前自觉排队
(四)宽容原则 善解人意,体谅他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入乡随俗,求同存异; 虚心接受批评。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五: —— 仪表
指人的外表,是一个人总体外表的统称。 包括人的容貌、发型、个人卫生、服饰、 姿态等方面。
仪容:指一个人的容貌,包括面部和头部。 包括发式、面容和化妆等。通过仪容修饰以 展现或淡雅清秀或健康自然的富有个性的容 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的外在体 现。 仪态:指一个人的举止的姿态和风度。姿态 指身体呈现的样子,风度则属于内在气质的 外化。包括站姿、坐姿、行姿、蹲姿、导姿、 笑姿、手势。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五: —— 礼俗
礼俗即民俗礼仪,它是指各种风俗习惯, 是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 礼俗是由历史形成的,普及于社会和群体 之中并根植于人们心理之中,在一定的环 境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但每一 个民族、地区,甚至一个小小的村落都可 能形成自己的风俗习惯。
仪式的内容和形式:迎送仪式、 签字仪式、开幕式、闭幕式、 颁奖仪式等。

1.参加升国旗仪式应注意什么? 衣着整洁,脱帽肃立,行队礼或注目礼,唱国歌严肃, 准确,声音宏量。
2.武警军乐队每月哪几天在天安门广场为升旗仪式演奏? 每逢旬一,即每月的1日、11日、21日和重大节日、春节
3.担负升旗任务的武警军乐队从天安门城楼下向广场 行进时演奏的是哪一支曲子? 《歌唱祖国》 4.天安门广场每日升降国旗的时间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根据北京天文台提供的北京地区太阳出没时间表确定 的。
现代礼仪的特征?
一、礼仪的特征
(一)规范性 (三)可操作性 (五)时效性 ?思考:举例说明礼仪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 表现。 (二)限定性 (四)传承性
礼仪的特征
(一)规范性
1.问候语
2.征询语
3.求助于人语:
4.感谢语
5.得到感谢语
(一)规范性 6.道歉语 7.听到致歉语
8.应答语
(二)限定性
返回
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知识
苗族:好客,客人来访时,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请 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敬给长者,鸡腿赐给年 纪最小的客人…… 彝族:以酒当茶招待客人,“无酒不成敬,无酒不成 礼”…… 壮族: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 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说 “慢吃”再离席…… 白族: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 尊敬;喜欢敬茶待客,有 “满酒敬人,茶满欺人” 之说;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
(五)平等原则 (六)从俗原则
(七)真诚原则 (八)适度原则 (九)沟通原则 (十)互动原则
(一)尊重原则
•一个中国留学生曾到英国留学,住 在一个叫坎贝尔的老人家里。坎贝 尔夫妇待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 征性地收留学生几英镑的房租。没 过几天,这位留学生就感觉坎贝尔 先生对他的态度有些转冷。一天晚 上11点多他从学校回来,洗漱完毕 刚想脱衣睡觉,坎贝尔先生蹑手蹑 脚地走进他的房间,说道:“孩子,
礼仪规范教程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史
目 录
礼仪的含义及本质 礼仪的特征 礼仪的意义
名人说礼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自古以来,礼仪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 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 准的尺度。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随着社 会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 中华民族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 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完 善的礼仪,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今我国已进人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正逐步与世界接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 已经把讲究礼仪看做是自己走向社会的名片, 是广交朋友的法宝,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母亲俯身向还在抽泣的 孩子说:“乖,去亲亲姐姐,告诉她没事 了。”孩子在母亲的嘱咐下,含泪亲了亲呆 立一旁的实习老师。瞬间,周围严阵以待的 人们感到一阵暖意。 在亲吻这个简单的动作里,孩子懂得了宽 容,实习老师获得了宽容,周围的人感受到 了宽容。也许,在以后的生活中,所有经历 这一幕的人们对人、对事也都会更宽容。
现代礼仪的发展:
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西方“自 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对 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 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流传,接受了一些 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 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1. 宗教信仰仪式(原始社会礼仪) 2. 典章制度(如:国家机构设置、官吏考 选、君臣等级) 3. 礼节仪式(祭祀、冠婚、宾客等) 4. 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等礼节。
握 手 礼 的 起 源
形成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前 771年)。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专门制订了一套礼的形 式和制度,如周代的《周礼》、 《仪礼》、 《礼 记》,后人称之为“礼学三著作”。
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奴隶社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 这一 时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不同学 派,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封建礼 教。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 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我们 与不同的人见面时握手的礼节
与同学见面: 自己应该主动伸手。 与长辈见面: 应该等长辈主动伸手。 与异性朋友见面: 男性应该等女性先伸手后再握手,男性只 握女性手指即可;女性如果无握手之意, 男性不应伸手,而以点头示意。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三: —— 仪式
是一种较为正式的礼节形式。 他表示对所含内容的重视的程 度。
礼仪的具体表现之二: —— 礼节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 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候、 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 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具有 形式化的特点,主要指日常生活 中的个体礼貌行为。
现代礼节主要包括:介绍的礼节、握手 的礼节、打招呼的礼节、鞠躬的礼节、 拥抱的礼节、亲吻的礼节、举手的礼节、 脱帽的礼节、致意的礼节、作揖的礼节、 使用名片的礼节、使用电话的礼节、约 会的礼节、聚会的礼节、舞会的礼节、 宴会的礼节等等
“如果是我在瑞典拜访朋友,对于这十分钟的迟到,我
就必须打电话提前说明,因为这关系到食物的味道和保 存,比如意大利面就不能呆在锅里等你十分钟。” 应邀拜访、做客,应按照原先约定的时间抵达或是准 备好招待。如果临时有事不能准时抵达,务必要及时通
知对方,必要的话,还可将拜访另行改期。如果是赴一
个外国朋友的正餐,最好准点达,然后洗手吃饭,否则 会影响食物的美味,从而影响主人的心情。如果迟到或 需要改期,一定要记住向对方郑重其事地道歉。
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
沟通、情商等内容。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 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2.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 用的一种艺术和交际方式。是人际交往中约
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
习惯做法。
3.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
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
的技巧。
世博会礼 仪小姐
世博会的不文明现 象
“礼仪是你最好的名片!”
我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 近代 现代
1840
1919
古代礼仪起源与两大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 二是祖先信仰:
“礼立于敬而源于祭”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变革时期 强化时期 现代礼仪的发展
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纪前) 炎、黄、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有文字记载之前。尧舜时期:拜、揖、拱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