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计算机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件
案例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实验原理
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作用力越 大,加速度越大。通过测量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案例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小车、滑轮、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计时器、尺子、重物等。
2. 将尺子固定在墙上,让重物从尺子顶端自由下落。
案例一:测量重力加速度
3. 使用计时器记录重物下落的时间。
实验结果: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 出重力加速度的值,并与其他已知值 进行比较,验证实验的准确性。
4.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值 。
实验结果分析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图表绘制,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探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误差分析
对实验中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评估误差对 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结论与建议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实验原理
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波在空间某一点叠加时,会产生加强或减弱的现象,形成明 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光的干涉是光学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案例三:光的干涉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激光器、分束器、反射镜 、光屏等。
2. 将激光器发出的光束通过分束器分成两束相干 光波。
案例三:光的干涉实验
1
3. 让两束光波在空间某一点叠加,并观察干涉现 象。
防止机械伤害
在使用机械设备或进行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时,应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大学物理实验 绪论
5 、关于数据涂改问题
6、交实验报告和 实验报告评分的说明
*每次实验后实验报告须在一周内由物理课 代表收齐集中交到物理实验室。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共100分)
卷面 10分
报告格式 10分
操作和数据记录 30
数据处理 30分
结果表示 10分
问题讨论 10分
7、实验内容和 实验成绩评定的说明
B类不确定度 uB ——主要涉及系统误差。由 仪器误差造成。
六、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
1. A类不确定度——可用统计方法计算 一般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来表示。即:
uA
S x
S x
1 n(n 1)
n i 1
( xi
x)2
六、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
2. B类不确定度——用非统计方法估算
消除系统误差产生的因素
四. 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a) 精密度高, b) 准确度相对 c) 精确度高, 测量重复性好, 较高,测量结 随机误差、系 随机误差小。 果较接近真值。 统误差均小。
五、不确定度及其分类
——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可信度的描述, 表征误差可能存在的范围。
A类不确定度 u A——对测量结果离散性的评价。 主要涉及随机误差。
在实验教学中约定:
uB
仪 3
仪 为仪器误差限,可按以下三个原则确定:
六、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
(1) 对可估读测量数据的仪器: △仪 = 最小刻度的1/2
(2) 对不可估读测量数据的仪器: △仪 = 仪器最小分辨读数
(3) 对有仪器说明书的仪器: △仪按仪器说明书计算
3、直接测量的合成不确定度 和相对不确定度: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答案与解析
结果:u (L ) A =0.005mm
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共14 分)
35. 在初速v0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测得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为:
t (s) 12.0 20.0 25.5 37.1 60.0 78.5
A. 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有两种可能,即n=1.6525 或n=1.6539 。
B. 表明该物理量的数值是(1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有较大的概率位于(1.6525,1.6539)区间内。
D. 表明该物理量的真值不在(1.6525,1.6539)区间内。
下面哪种说法正确?D
A.由于使用的是同一台仪器,因此三次测量结果属于等精度测量。
B.由于第三次测量的周期数最多,因此该次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最大。
C.由于第一次只测量了一个周期,因此该次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最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测量过程中会出现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正态分布),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时,C
3
2
5 A C
N = B ,A、B、C的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u(A)、u(B)、
u(C),N 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式应为:
19. 某测量列的算数平均值为X ,标准偏差σ 的概率含义是:测量列中任一次测量值落在X ?σ 到
X +σ 之间的可能性为。(68.27%或68.3%)
20. 下列因素产生的误差属于哪一类(填写“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
A. M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B. D 的测量对ρ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量
500g
程
最小分度值
0.05g
仪器误差
仪
0.08g(接近满量程) 0.06g( 1 量程附近)
2 1
0.04g(
0~100℃ 0~100℃ 1℃ 0.1℃ 0.01mm
3
量程和以下)
±1℃ ±0.2℃ ±0.004mm 最末一位的一个单位
准确度等级a:0.1, 0.2, 0.5, 1.0,1.5, 2.0, 5.0
(x
Sx
i 1 n
i
)
2
UA =
n( n 1)
U B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UB 仪 3
37
二.单次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U U
2 A
U
2 B
UB
仪 3
对单次直接测量,由于仪器精度不 高( △仪>> S x)所以,A类不确定度相对 可以忽略,因而有:
38
三.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臵信区间
[ , ]
[2 ,2 ]
臵信概率
68.3% 95.4% 99.7%
35
[3 ,3 ]
§3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一.多次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标准)不确定度— U
U U U
2 A 2 B
S ( 仪
2 x
3)
2
36
其中:
U
A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31
二.随机误差的估算
1.直接测量结果的误差估算
(1)单次测量结果的表示
有些实验是在变化过程中对被测量进行测量的,
只能测量一次; 有些实验有多个被测量,其中某个或某几个被 测量的相对误差很小,没有必要多次测量,只需测量 一次;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电子教案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验课程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为后续实验课程打好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定位与意义2. 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4. 实验安全与实验伦理5. 物理实验常用仪器与设备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定位、意义、基本要求等内容。
3. 互动:让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实验安全与实验伦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课程的定位、意义、基本要求等内容。
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自动手,提高实验技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3.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实验技能训练1. 目的: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包括仪器的使用、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等。
2. 内容:a. 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b.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c. 实验误差的来源与减小方法d. 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3. 教学过程:a.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并示范相关实验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b.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技能。
七、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1. 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内容:a. 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b. 实验步骤的制定与执行c.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d. 实验结果的讨论与总结3. 教学过程:a. 课题发布:教师发布实验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案。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2 n xi x i 1 n 1
Sx
xi xi x
为偏差
二、测量结果的表示与不确定度
1.测量结果的表达形式与不确定度 测量结果的最终表达形式为
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服从因果律。
随机误差 在同一测量条件对同一物理量进行重复测量时,测量结果会
出现一些无规律的起伏,这是因为测量时存在随机误差,也
称偶然误差。
进行随机误差的估计时,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是两个重要的数字
特征量。
算术平均值——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又称近似真实值
1 n x xi n i 1
3.数据处理
实验结束后要尽快整理好数据,数据整理工作应尽可能在实验课上完
成,这样可以根据数据整理中的问题作必要的补充测量,一般是在计算 结束之后,再收拾仪器。
4.实验讨论
实验讨论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非常重要的部分。 5.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是对实验目的和要求的回答,是 学生思索和提高的过程,不能是简单抄写记录和计算结果。
撰写实验报告要简明扼要,有自己的特色,注重条理性,有主要的
数据处理过程,有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实验后的思考和 分析。
实验报告具体要求有:
(1)实验名称: 所做实验的名称; (2)实验时间:具体做实验的时间; (3)实验学生:做实验者本人姓名; (4)指导教师:指导实验的教师姓名;
(5)实验目的:完成本实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w W u
式中 为被测量, 为测量值, 为总不确定度,它们具有相同的单 u W 位。 测量值不等于真值,可以设想真值就在测量值附近的一个量值范围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四、有效数字尾数的舍入规则
尾数大于五进,小于五舍,等于五时取偶。 ——“逢五取偶” 这个原则比“四舍五入”的截尾规则更合理。
例4 将下列数截去尾数成四位有效数字。 2.345 26 → 2.345 2.345 52 → 2.346 2.346 50 → 2.346 2.347 50 → 2.348
5、注解和说明
要求注明图线的名称、作图者姓名、日期以及必要的 简单说明(如实验条件:温度、压力等)。
3 ——极限误差
三、偶然误差的数据处理——多次测量 结果与误差计算
被测物理量的算术平均值——测量结果的最佳估 计值
1 n x xi n i 1
等精度测量条件下,当测量次数相当多时,算术 平均值是真值的最佳值。
四、标准偏差
等精度测量条件下,若测量次数n有限 任意一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1 n x ( xi x )2 n 1 i 1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实验报告剩余部分的完成(即数据处理和 思考题部分): 1)数据处理(含有数据处理主要过程、作图及实 验结果); 2)回答思考题及分析讨论。 3)将带有教师签字的原始记录纸,沿粘贴线粘 贴好(用胶水或透明胶带粘贴)。
交报告的时间、地点: 一周内由指定的同学将上周完成的实验报告 交到对应的实验室。逾期未交报告,酌减报告 分,一个月不交,按无报告处理。
B类不确定度 合成不确定度
uj
j C
uc
i2 u j2
二、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设间接测得量与各直接测得量有下列函数关系 N f ( x, y, z ) ,其中x、y、z……相互独立。 u u 各直接测得量的不确定度为 uc x 、 c y 、 c z ……
间接测得量 N 的不确定度 f 2 2 f 2 2 uc N ( ) uc x ( ) uc y x y 相对不确定度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绪论及准备知识
V1
(mV)
+Is、+B 1.23 1.80 2.17 2.35 2.44 2.55 2.57 2.56 2.56 2.57 2.56 2.55 2.45 2.38 2.24 1.93 1.37
V2
(mV) -Is、+B -1.27 -1.85 -2.20 -2.38 -2.47 -2.58 -2.60 -2.60 -2.60 -2.59 -2.58 -2.56 -2.45 -2.36 -2.21 -1.88 -1.30
0 0.0008 0.0016
n
Di
D i1 60.26 (mm ) n
n
Di
D
2
uA D
i 1
nn 1
0.017 (mm )
D 60.26(mm) uA 0.017 (mm)
uB
0.02(mm) 0.012 (mm)
3
3
uC
u
2 A
u2 B
0.017 2 0.0122 0.021 (mm)
由此,我们取5个间隔为一组,求平均后再除以5,即:
1 5
[(
L5
L0 ) (L6
L1) (L7 L2 ) (L8 L3 ) (L9
L4 )]
2
5
B(mT)
800 600 400 200
0 -200 -400 -600 -800
-3000
-2000
-1000
0
H(A/m)
1000
2000
3000
3、回归法
回归法是指各物理量之间存在某种 函数关系,最简单的是线性关系。
y Bx A
有关回归的理论比较复杂,在此不 详细介绍,使用到时再做详细介绍。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堂PPT)
.
4. 实验管理系统
【学生登录账号是学号,初始密码是学号。登录后务必 修改】关于实验预约系统如何使用,可登录网站。首页, 下载“致2017级同学-新学期重要通知及资料”查看附 件四。
.
5. 要求 【非常重要】 (1)第二周的周一(3月12日)9:00-17:00,各班班长、学习委员到物理实验
.
标准差的统计意义
.
不同标准差的比较
显然σ越小,测量值的分散范围越小,测量的精密度越高。
.
分布特点
1. 单峰性
p ( 0 ) 达到最大值
p(x)
2. 对称性
p(x)= p(x)
3. 有界性
x 3
x
0
4. 抵偿性:
1 n
x n i1 xi
0
.
测量列的标准差
lim n
1n ni1(xi
x)2
A类分量:单次测量不考虑。 B类分量:仪器不确定度为 0.004mm。
5.5mm +0.16mm +0.005mm =5.665mm
正确的测量结果:(5.665±0.004)mm
.
②由仪器的准确度等级获得:(针对电学实验仪器来说)
准 确 度 等 级 量 程
X 仪 =
100
准确度等级: 0.1、0.2、0.5、1.0、1.5、2.5、5.0
真)
【实验九】 分光计的调整和三
【实验五】多用电表的使用
棱镜顶角的测定
【实验十】用牛顿环测曲率半径
B类实验
【实验十一】 导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十二】 数字万用表的使用 【实验十三】 用双臂电桥测量低电阻(电脑仿真) 【实验十四】 用光谱仪观测原子光谱 【实验十五】 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 【实验十六】 静电场的描绘 【实验十七】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科学记数法
记 A a 10n ,且1 a 10
例1: 光速C=30万公里每秒
不正确的写法:C=300000km/s;C=30km/s 正确的写法:C=3.0×105km/s=3.0×108m/s 例2:
电子电量 e = 1.602189 ×10-19 C
有效位数的运算规则
仪器的读数规则
(1). 刻度式仪表,在最小分度值后要估读一位 (2). 数字显示仪表,直接读取仪表的示值。 (3). 游标类量具,读到游标分度值的整数倍。
误差分类
系统误差:由于确定的原因,以确定的方式引起。 具有确定性,服从因果律
随机误差:由大量、微小、不可预知的因素引起。 具有随机性,服从统计律
产生原因: 系统误差: 如仪器误差,方法误差,人员误差 随机误差: 如实验条件和环境因素的起伏,估读数的 偏差,测量对象的不稳定
系统误差的处理
①已定系统误差:设法消除,或修正 测量结果 = 测得值(或其平均值)-已定系统误差
4.178 × 10.1
4178 4178 421978=42.2
14
误差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误差公理:测量总是存在误差的
误差定义: Δ x x 。 x :测量值; x:真值
推论: (1).真值不可确知 (2).误差不可确知
误差虽然不可确知,但我们可以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 尽可能消除或减小某些误差分量对测量的影响,把它控制 在允许范围之内。对于最终不能消除的误差分量,我们还 可以估计出它的限值或分布范围,对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 作出合理的评价
I (mA) 2.00 4.01 6.22 8.20 9.75 12.00 13.99 15.92 18.00 20.01
1.选择合适的坐标分度值,确定坐标纸的大小 坐标分度值的选取应能基本反映测量值的准确度或精密 度。根据表1数据U 轴可选1mm对应于0.10 V,I 轴可选 1mm对应于0.20 mA,并可定坐标纸的大小(略大于坐标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教案
实验考试
定期进行实验考试,测试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机会。
THANKS
感谢观看
随机误差
由于实验过程中随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误差。随机误差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避免性。
过失误差
由于实验操作失误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引起的误差。过失误差是可以避免的误差。
实验操作规范
03
02
03
04
01
01
实验前应穿戴好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等。
02
对于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擅自操作。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教案
汇报人:
202X-01-07
contents
目录
课程简介实验基础知识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报告撰写实验考核与评价
课程简介
01
光学实验
研究光的传播、干涉和衍射等光学现象,如干涉仪实验、折射率实验等。
电磁学实验
研究电磁场和电磁力的作用,如静电实验、电磁感应实验等。
热学实验
研究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如气体定律实验、热传导实验等。
目录
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论与讨论等部分。
正文
列出在实验过程中引用的文献和资料。
参考文献
02
01
03
04
05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准确、完整地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测量结果。
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求标准差等。
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03
02
01
03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3)培养与提高同学的科学实验素养。
a
4
2、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1)实验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填写实验报告相 关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 容、注意事项等。
(2)实验操作 :是实验课的重点。根据老师上课 的具体要求而定。
(3) 实验报告 :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
=(1.28+0.09) ×10-2cm
a
22
例3:有效数字运算 161 .35 2 2151 1000 10014141010000100
=0.10×10000+100=0.10×104 +100 = 0.11×104
a
23
例4:求以下间接测量值的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并把结果写成标准
形式(其中:给出的各直接测量量的误差为最大仪器误差)
2、测量误差: x 误差只取一位。
3、单位:无单位的量不能称其为物理量。
x 例如: =123.156米 x =0.52米
x x x =123.2 0.6米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1.2320.006102米
它所表示的含义是:x的值在122.6米到123.8米之间。
它的置信度是68.3%
a
13
测量值 x
例如,38.30g=3.830×10-2kg=3.830×104mg,
a
10
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①可靠数字与可靠数字进行四则运算时,其结果仍为可 靠数字;
②有可疑数字参加的四则运算,其所得结果均为可疑数字;
③在运算的最后结果中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其余可疑 数字,应根据尾数四舍六入五凑偶法则处理。
进位原则: 四舍六入五凑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s( x) =
∑
i =1
( xi − x ) 2
n −1
= 0 . 047 ( g )
20
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
U A = S ( x) = 0.047( g )
一般科学计算器都具备统计功能,可以进行标准偏差 S ( x) 的计 算。大家在熟悉标准偏差及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含义后,具体处理 实验数据时,可以直接用计算器求得标准偏差。
i =1
= 0.0014mm
3. 计算A类不确定度
UA =
t n
s( x)
n=6 时,取 t0.95 / n ≈ 1 ,则
24
(e)根据仪器标定的最大允差 ∆ 仪 确定 U B ≈ ∆ 仪 / 3
2 2 (f)由 U A 、 U B 合成不确定度: U = UA +UB
U ×100% (g)计算相对不确定度; Er = x
x = x ±U
(h)给出测量结果:
U Er = ×100% x
25
例:用一级螺旋测微计测量金属丝的不同位置处的直径六次,其 结 果 分 别 为 0.580mm, 0.578mm, 0.579mm, 0.582mm, 0.579mm, 0.580mm.螺旋测微计的零点读数为-0.003mm ,该金属丝直径的测 量的结果应如何表示? 解: 1. 先求平均值,再修正已定系统误差。
17
n
s( x ) =
率为0.683。 (2)t 分布
∑
i =1
(x −x) n ( n −1)
i
2
=
s( x) n
S ( x ) 的意义: 待测量物理量处于 x ± S ( x ) 区间内的概
值得注意的是测量次数相当多时,测量值才近似为正态分 布,上述结果才成立。在测量次数较少的情况下,测量值将 呈 t 分布.
d = 0.580 + 0.578 + 0.579 + 0.582 + 0.579 + 0.580 = 0.580(mm) 6 螺旋测微计的初读数为-0.003mm,修正后的直径为:
d = 0.580 - (-0.003) = 0.583(mm)
2. 计算标准偏差
6
s( x ) =
∑
( d i − d )2 6 −1
四、测量结果的表示 1、测量结果的表示
若用不确定度表征测量结 果的可靠程度,则测量结果写 成下列标准形式
相对不确 定度
合成不确定度
x = x ±U U Er = ⋅100% x 2 2 U = U A +UB
U ⇒ UB
23
2、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计算过程 (1)单次测量
(2)多次测量: (a)求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x =
物电学院物理实验中心
第一节 物理实验课的地位、作用和要求
课程的地位、作用 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 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 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 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 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 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 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 用。
2、测量误差: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值 δ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E = 三、误差的分类 真值
= x−µ
1、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若误差 的大小和正负总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 来源主要有:仪器本身的缺陷;理论、方法不完善;环境条 件的改变 ;观测者的因素等。 2、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 量,其测量误差绝对值的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这 种误差由实验中多种因素的微小变动而引起。 n 但对一个量进行足够多次的测量,则会发现它们的偶然误差 是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常见的分布有正态分布、均匀分布、T 分布等。
(a)直接测量: 直接用仪器测出被测物理量的大小 n 物理天平可直接称出物体的质量; n 欧姆表可直接测出电阻的阻值大小; n 秒表可测出单摆摆动50次的时间。
(b)间接测量: 物理量不能或不便于直接用仪器直接测出,而是 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来。 e.g.电阻R的测量,根据欧姆定律,只要用电 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 的电流强度I,用欧姆定律 R = U ,即可求得电阻 I 的大小。 二、误差 1、真值µ:被测量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数值。 在这里应指出真值只是一个客观存在,具体的数值不可 知。
2
课程的具体任务
一、通过基本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常用物理量测量及常用 仪器使用的训练,提高物理实验能力。 二、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原理、查阅资料的能 力;借助实验指导书或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并进行正 确测定的实践能力;正确记录物理实验数据,分析说明实 验结果,设计和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仔细观察现象,思 维分析并判断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 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 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物理实验的几点约定
1、按规定准时进入实验室,无正当理由不允许缺做实验。 2、实验前需认真检查实验仪器,如发现仪器损坏立即报告,实验 过程中仪器损坏应及时报告,查明原因,若确为不良操作造成的人 为损坏视情节轻重给予赔偿。 3、进实验室须衣着整洁大方,不带耳机,不开手机,不吃东 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高声喧哗,注意保持实验室内 外环境卫生,保持安静。 4、实验报告应于实验后下一周内交实验指导教师,抄袭他人报 告者按零分处理。 实验地点:物理楼四、五楼物理实验室
i =1
贝塞尔公式
n −1
S称为标准偏差,反映各个测量值的离散程度。 其意义为任一次测量的结果落在 [x − S ( x ) ] 到 [x + S ( x ) ] 区间的概率为0.683。 由于实验的算术平均值比每次的实验值更可靠,最 接近真值,因此我们更希望知道 x对真值的离散程度。 理论推导得到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S ( x )
14
总 不 确 定 度
A类分量:根据一列测量值的统计分布进行估计, 并可用实验标准偏差来表征,记作 U A .
U
B类分量:根据经验或其它信息进行估计,即用非统计 方法评定,记作 U B .
总不确定度为:
U = U +U
2 A
2 B
二、偶然误差与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 1、偶然误差的分布 (1)正态分布
18
t 分布时,x ± S ( x ) 的置信概率不是0.683。
而
x = x ± t p S ( x ) = x ± t p S ( x)
n=6时
n
f (x − µ )
t 0.95 / n ≈ 1
x = x ± S ( x)
X −µ
4、不确定度的A类分量
较多次测量 测量次数不多
U A = S (x)
U A = t p S ( x)
n
19
例题:对某一物体的质量进行6次测量,得测量值分别为 X1=802.40g,X2=802.50g,X3=802.38g,X4=802.48g, X5=802.42g,X6=802.46g,试求测量值的A类不确定度。 解:其算术平均值为:
x = 1 (802.40 + 802.50 + 802.38 + 802.48 6 + 802.42 + 802.46) = 802.44( g )
三、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1、指导教师讲解实验主要内容 2、熟悉即将使用的仪器的性能以及正确的操作规程。 进一步理解操作程序。 3、安装和调整仪器。 4、按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的原始数据(纸张自 备),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 5、教师审核数据,认可签字。学生应在整理好仪器, 征得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对不合理的和错误 的实验结果,重做实验(不可随便改数据),教师对有抄 袭嫌疑的数据,要责成学生重做,或取消该实验的成 绩。
三、不确定度的B类分量
由于B类不确定度分量在测量范围内无法作统计评定,一般 可根据经验或其它非统计信息评估, U B可用仪器标定的最大允 差 ∆ 仪 = ∆ ins 来确定
U B ≈ ∆ ins / 3
常用实验仪器的最大允差见P 17~18 。
最大允差:正确使用条件下,测量所得的最大误差。 一般仪器误差概率密度遵从均匀分布的规律,各 种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在区间外出现的概率为零。 最大允差 ∆ 仪 的来源: (1)生产厂家有仪器铭牌或说明书中给出。 (2)由生产厂家给出仪器准确度级别,由所用仪 器的量程和级别算出。 例:某电压表的级别为0.5级,表明该电压表的最大相 对误差为0.5%,故 在量程为15V时,最大允差为15*0.5%=0.075(V) 量程为75V时, 最大允差为75*0.5%=0.375(V) (3)取仪器的最小精度。 例: 米尺的最小分度值为1mm,若用米尺进行单次测量, 其仪器误差为1mm
n讨论
包括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和问题回答、 分析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可能措施等。
五、学生实验成绩 操作成绩
学 生 实 验 总 成 绩
考试成绩
第三节 测量与误差
一、测量 1、测量:对被测对象物理量的量值的确定。 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2、测量的分类:
读数:11.60 cm
12
证明
真值 µ ,测量值xi,误差 δi = xi − µ ,n次测量x1,x2, 误差 δ1,δ 2 ,⋯δ n xn, ⋯
δ1 + δ 2 +⋯+ δ n = (x1 + x2 + ⋅ ⋅ ⋅ + xn ) − n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