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读者与通俗小说刊刻之关系阐析

合集下载

明代小说理论分析

明代小说理论分析

第三节明代小说批评一、明代小说经典化的原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是明代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四部作品,这四部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作品现在已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之经典。

通俗小说何以在中国古代能成为经典?实与晚明以来小说评价体系的转化和文人批评家对小说文本的精细修改密切相关,有一个明显的“经典化”过程。

在文学领域,“经典”一词主要表现为作品在接受空间上的“广泛性”和传播时间上的“持续性”。

明代小说无疑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部作品最为出色。

晚明以来,这四部作品被称之为“四大奇书”,成为明代小说之经典,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深远。

然而“四大奇书”能够成为明代小说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实与明代小说评价体系的转化和文人批评家对小说文本的精细修改密切相关,它的“经典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层面的鼓吹和改造。

1、评价体系的转化与小说经典之生成在中国古代,以“小道可观”看待小说由来已久,“小道”指称小说的非正统性,“可观”则有限度地承认小说的价值功能,可谓一语而成定评,深深制约了小说发展进程与价值定位,中国古代小说始终处于一个尴尬位置和可怜地位正与此相关。

这一评判小说文体的基本术语经数千年而不变,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小说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涵。

至明代,小说创作与传播空前风行,“小道可观”这一核心内涵虽然没能彻底改变,但具体到对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的评判,评价体系已开始有所转化,这一转化直接促成了明代小说经典之生成。

明中后期以来,随着通俗小说的盛行,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加以评判,他们阅读、鉴赏、遴选,并将通俗小说置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长河中予以考察,而在这种考察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脱颖而出,成了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也为后世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且看史料:周晖《金陵琐事》卷一记载李贽“好为奇论”,称汉以来“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汉是《史记》、唐是杜甫集、宋是苏东坡集、元是施耐庵《水浒传》、明是在当时享有盛名的“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集。

明清时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影响

明清时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影响

明清时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影响明清时期,通俗小说成为广大读者流行的文学形式。

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的文学作品,通俗小说在编创过程中不仅受到读者的喜好影响,同样也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相互影响,使得明清通俗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目标是迎合读者的口味。

通俗小说逐渐形成并兴盛于明清时期,也与古代文人小说的风格和设计有所不同。

古代文人小说注重文学性、人物心理描写和格调的细腻,更多是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创作,因此受众较为有限。

而通俗小说则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凸显了读者着迷的悬念和荒诞情节,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方式,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种迎合读者口味的编创目标,促成了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

其次,通俗小说的大量推广和普及,使得读者们普遍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编创的过程中。

在明清时期,社会变迁使得庶民阶层的素质和素养逐渐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阅读的爱好逐渐兴起。

通俗小说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文学形式,深受庶民阶层的欢迎。

读者们通过封建制度中的书馆、茶馆、传习机构等场所的阅读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小说为主,以讨论和评判小说为辅的文化大众群体。

这种文化大众群体的兴起,为明清通俗小说的编创提供了丰富而广泛的素材和创作基础。

最后,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影响也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上。

通俗小说中呈现出的各种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态度,无形中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通俗小说,读者们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社会事物,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视野。

通俗小说中的悲喜剧情和人物遭遇,也使得读者们对生活的苦难和矛盾有了更多的体验和理解。

读者们逐渐通过阅读通俗小说,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局限,呼吁对社会现实进行改进和。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读者对通俗小说编创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通俗小说的编创目标迎合了读者的口味,读者们的兴趣和参与推动了通俗小说的普及和推广,读者们的反馈和期望促使作家们不断改进和提高,通俗小说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也推动了观念变化和社会发展。

明清时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影响

明清时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影响

明清时期读者对明清通俗小说编创的影响明清时期读者做为明清小说的重要一环,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编创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通俗小说的编创也在很大程度上迁就和培养着它的读者。

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了通俗小说的发展演变。

本文首先探讨了读者的分类分布。

以存在方式而言,明清时期的读者分为预想读者和实际读者两类;从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知识水平的角度对他们的身份来加以区分,又可以大致分为帝王贵族、文人阶层、武官、市井细民等阶层;从明清时期读者的分布来看,江南地区应该是当时明清通俗小说读者最为普遍、集中的区域,对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读者影响到某类明清小说编创的兴衰,当读者对某类小说失去阅读的兴趣时也就是该类小说走向衰亡之时;读者对不同文体之间交叉融混产生影响,小说文体随着读者阅读口味的变化会作出相应改变,或糅合进其他更为读者接受的题材内容,但是由于作家本人才华功力不同,所以通俗小说文体之间的交叉、融混,未必能够适度并取得适当的效果;读者影响了续书的大量出现,明清时代,越是名著越会被大量附骥,作家依附名著而吸引了大量读者,扩大了小说的影响;读者也影响到了小说的叙事模式,明清通俗小说的叙述方式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其小说读者群的实际水平对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编创的角度来看,明清通俗小说在作品的趣味性、通俗性以及题材内容、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上也在适应着它的读者并对之产生影响。

明清通俗小说迁就着它的读者,同时也培养了它的读者。

在编创者不断适应读者需求调整改进、摸索积累创作经验的过程中,同时读者的阅读水平和审美经验也被培养起来。

明清通俗小说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读者对作为商品的通俗小说的需要。

只有那些被无数读者阅读、喜爱的通俗小说,才能经受住时间的淘洗,成为经典。

并且正是因为有了读者,经典才得以流传久远。

本文通过研究与梳理明清时期小说读者对编创的影响,读者对通俗小说本身产生的重要意义便显示出来。

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讨论通俗小说编创的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知。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序跋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多达一百三十七种,序跋中保存的第一手数据,为我们研究通俗小说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小说序跋,从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以及明人的自觉传播意识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传播的问题。

一、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一)小说地位上升通俗小说创作开始阶段地位并不高,这和明初的政治、思想文化氛围有关。

洪武二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被凌迟处死,因该案牵连,“坐诛者三万余人,69“其中功臣封侯者至二十余人”,7908“且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

”7908二十六年,兴蓝党大狱,指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处死,“列侯经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3866“族诛者万五千人,为《逆臣录》,布告天下。

”3866明初政治气氛紧张;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对文人进行严厉的思想控制。

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云:“牛溲马勃,良医所诊,孰谓稗官小说,不足为世道重轻哉!”这里可看出通俗小说的地位较低。

但随着大量层次较高的文人涉足通俗小说创作领域,表明通俗小说地位日益上升。

为《于少保萃忠全传》作序的林梓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延平知府与云南按察副使。

为《云合奇踪》作序的徐如翰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进士。

官宦名士普遍乐意为通俗小说作序,并且毫无顾忌地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这表明通俗小说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上升。

无碍居士《警世通言序》认为通俗小说可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并能起到“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效果。

这里指出通俗小说的重大社会作用,从而肯定了通俗小说的地位。

陈继儒《叙列国传》云:“与经史并传可也”,这里就将通俗小说的地位提高到文学正统的地位。

天都外臣作于万历十七年的《水浒传序》云:“息庵居士叙《艳异编》,岂为晦淫乎?《庄子·盗跖》,愤俗之情;仲尼删诗,偏存郑卫。

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读者论略

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读者论略
易 事 ,因 为 有 关 明 清 小 说 读 者 的 信 息 资 料 ,既 零 散 又 稀
九回, 写两 个小沙 弥“ 坐在 山 门上 , 着一部《 尼孽 海》 拿 僧
的春 书, 正在 那 里 看 一 回 , 一 回 , 掌不 绝 ” 笑 鼓 。
4明西湖伏雌教 主《 . 醋葫 芦》 第四 回, 写成硅“ 日与 朝
文 分 析 , 将 下 述 小 说 中 涉及 的小 说 读 者 信 息 撮 述 如 下 : 兹
春 宫图儿 、如 意君 传》 淫书浪 曲 , 《 、 背地 里演 习 出各种娇
态。 ”
8清烟水散人 《 . 桃花影》 第一 回, 写书生魏 玉卿,每 当 “ 独坐无聊 , 把 那《 真记》 《 玉奴 外史》 《 便 会 、杨 、 武则天如 意
广东技 术 师范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 学 )
21 0 0年第 4期
J u a fG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o r lo a g o gP ltc ncNoma iest n y No4,C1 . 2 I0
明清小 说 文 本 中的小 说读 者 论 略
将真连城诱骗至其 家中, 出《 红记》供 其赏玩 。 拿 娇 ,
1. 0清墨 憨斋主人《 醒名花》 第八 回: 陶公起 身 , “ 全公
同到 自己 书房 中 闲谈 。陶公 把 桌上 书卷 翻 看 , 内有 一本 小
说, 乃是邵十洲故事 , 名叫《 玉楼春》 。”
传 奇, 可笑也 。”《 ’ 贾云华还魂记》 写书生魏鹏 爱看《 也 娇 红记》 寻芳雅集》 。《 还写书生吴寻芳与佳人王娇凤在一起 评论《 红记 》 娇 。 2明吕天成《 . 绣榻野 史》 卷上 , 写东门生的 书桌上摆 着

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

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
小说流派之间有着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差 , 前者虽问世于嘉靖后期 , 但 首
由于印刷技术 的积 累 , 活字 印刷逐 渐代替 了雕 版印 刷 , 出现 了 且 套
次出版却是在万历二十年, 而后者的形成则是在万历三十年前后 , 两相 印 , 包括涂版 、 馑版和拱花三种 , 出现 了由两色 到多 色发展 , 并 这为明 对照 , 那个令人诧异的时间差消失了。这 事例同时提醒我们 , 问世 ’ ‘ 与 代刊刻出版业的锦上添花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 。明代刻书 业分为官 家、 ‘ 出版 ’ 这两个过去往往 混同使用 的概 念 , 实应该被严 格区别 。‘ 其 问 私家和书坊 刻 , 中书坊 不同于 官、 的一个 重要 目的是 一 射 三 其 家 世’ 是指创作的完成 , 出版 ’ ‘ 才意味着作品开始在较多 的读者中流传 ; 利 , 田汝成说 : 杭人作事苟且 , “ 重利而轻名 , 但顾眼底 , 百工皆然, 而刻 前者表明小说 史上增添了一部新作 品 , 而惟有后者 方能保证 产生与该 书尤甚。 明代书坊分布地域很广 , 刻中心由最初 的福建建阳逐渐 向 刊
文史从黄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本文从明代通俗小说的刊刺着手具体考察江浙地区作为传播中心在小说创作和刊剡方面的情况旨在说明明代通俗小说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
文 史 纵 横
论明代江浙地区刊刻活动与通俗小说的影响关系
论 明代 江浙 地 区刊 刻 活 动 与通 俗 小 说 的 影 响 关 系
郑 冉
( 浙江工业 大学人文学院
浙 江杭州
30 0 ) 10 0
【 摘
要 1 本文从明代通俗 小说的刊刻着手, 具体考察江浙地 区作 为传播 中心在 小说创作和刊刻方面的情况 , 旨在说 明明代通俗 小说 兴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小说传播问题作者:陈丹丹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18期摘要: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多达一百三十七种,这些序跋形成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宝藏。

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文字入手,可以得出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主要有:小说地位上升;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通过通俗小说传播获得某些利益;发表政治见解的途径与工具。

通过大量的通俗小说序跋还可以洞察出明人的自觉传播小说的意识。

关键词: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小说传播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0-0039-04序跋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代通俗小说序跋多达一百三十七种,序跋中保存的第一手数据,为我们研究通俗小说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小说序跋,从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以及明人的自觉传播意识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传播的问题。

一、影响小说传播的因素(一)小说地位上升通俗小说创作开始阶段地位并不高,这和明初的政治、思想文化氛围有关。

洪武二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私通日本、蒙古罪被凌迟处死,因该案牵连,“坐诛者三万余人,[1]69“其中功臣封侯者至二十余人”,[2]7908“且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

”[2]7908二十六年,兴蓝党大狱,指大将军蓝玉谋为不轨,处死,“列侯经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2]3866“族诛者万五千人,为《逆臣录》,布告天下。

”[2]3866明初政治气氛紧张;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对文人进行严厉的思想控制。

修髯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云:“牛溲马勃,良医所诊,孰谓稗官小说,不足为世道重轻哉!”[3]这里可看出通俗小说的地位较低。

但随着大量层次较高的文人涉足通俗小说创作领域,表明通俗小说地位日益上升。

为《于少保萃忠全传》作序的林梓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延平知府与云南按察副使。

2、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

2、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

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明清时期,读者与通俗小说评点的关系相当密切,读者尤其是下层民众读者的介入推动了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的普及。

在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评点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为读者揭示了小说的创作主旨、人物塑造特点及小说文法;明清通俗小说评点中出现的假托风气也与读者关系紧密。

(一)评点为读者揭示小说创作主旨在小说作者和读者之间,评点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正如明末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所云: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

小说作者的创作主旨通过评点揭示出来,使读者得以接受与理解。

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题李卓吾评曰:禳瘟是救世婆心,放魔是显忠手段,作者于简首拈出,大有深意。

禳瘟放魔是《水浒传》中的重要情节,寓含着作者救世显忠的深意,评点者予以点明,希望读者认真体会。

如不经评点,读者或未之觉,而通过评点,读者则可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从这个意义上,评点正是沟通小说读者与作者的重要媒介,通过评点可以加深读者对通俗小说创作主旨的理解,减少小说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读现象。

评点者向读者揭示的各种创作主旨中,劝戒主旨比较普遍。

明代李云翔评点《封神演义》歌颂忠贞,谴责奸佞,意在唤醒世道人心。

清代王士禛评《女仙外史》第十四回曰:神鬼精灵,出没笔端,妙在亦寓劝惩之旨,足以正人心而维世道,不可作仙真游戏,草草看过。

提醒读者注意小说的劝惩之旨,希望读者领会其教化作用。

(二)评点为读者揭示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成就小说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成就往往通过评点得以阐发,小说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隐笔或缺笔之处,也通过评点予以揭示,评点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搭建起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评点对通俗小说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或补充,便于读者全方位多侧面地了解小说人物性格特点及心理状态。

以明代题为李贽评点的《水浒传》为例,他对水浒传在人物刻画上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批评《忠义水浒传》第三回回评云:描画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与其传播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与其传播

第20卷第2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0No.2 2010年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与其传播黄卉(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要: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念,是影响通俗小说传播的重要因素,制约或促进着通俗小说的发展。

在以诗文为正统、雅文学的传统里,明代通俗小说地位十分卑下,因此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者、刊刻者、评论者要为通俗小说张目,首先是“尊体”、“正名”,论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文体卑下的通俗小说,与史传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是鼓吹通俗小说的教化作用,阐释通俗小说的“裨益风教广且大焉的社会功能。

再次是着力宣扬通俗小说的消遣、解闷、新听睹、佐谈谐的娱乐功能。

关键词:明代通俗小说;编创观;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I2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10)02-0011-06综观明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无论编创、出版、评论、接受等哪一个环节,都反映着当时人们对通俗小说的认识过程。

从编创环节说,由书坊主主宰小说编创到队伍的文人化,是文人们小说观念的反映;从出版环节说,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传播中心由嘉靖、万历年间的福建建阳转移到江浙地区,也是人们通俗小说观念的作用;从流通环节说,评论者对通俗的批评或鼓吹,接受者对通俗小说的冷漠或欢迎,也无不透露着当时人们对小说的认识。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是其传播的基础,明代通俗小说编创环节的承担者是编创者,编创队伍的成分、思想、编创意图、编创方法、编创风格与水平不仅决定着通俗小说作品的质量,也影响着之后的每一个环节。

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者们创作小说的初衷,充分体现在各部小说的序跋之中。

无论这些小说的序跋是作者自序、延请他人作序,还是假托名人的序,序跋的作者们面临的是当时通俗小说地位的卑下。

在以诗文为正统、雅文学的传统里,要为小说张目,首先是“尊体”、“正名”,即论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文体卑下的通俗小说,与史传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综述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综述

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综述摘要学者们对于明清小说插图的研究分为两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时间阶段是20世纪初到60年代前半期;第二个时间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至今。

第一个时间阶段是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的基础阶段;第二个时间阶段是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的发展期,此时的研究方向分为三种,分别是传播研究、叙事研究、批评研究。

总体来看,明清小说插图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明清小说;插图;基础阶段;发展期作者简介:齐笑(1994-),女,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20-08-23中图分类号J209.2文献标识码A齐笑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00“如果说宋朝是中国和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明朝就可称作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史上的唯一的黄金时代。

”[1]与此同时,明朝也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

版画和小说的双重繁荣,使二者的联系相对于前代更加紧密,小说几乎无书不图,所谓“降至明代,为用愈宏,小说传奇,每作出相。

”[2]这种现象延及清朝仍有继承与发展。

插图与小说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

学者们对于明清小说插图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时间阶段是20世纪初到60年代前半期。

第二个时间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至今。

一、明清小说插图研究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期,学者们对于明清小说插图的研究开始起步,到60年代前半期,明清小说插图研究初具成果。

对于明清小说插图的整理、搜集、编印,鲁迅和郑振铎是最先开始涉猎的学者。

鲁迅和郑振铎先是合作编印了木刻套印彩笺《北平笺谱》,后又翻印了明代胡正言编印的木刻笺纸集《十竹斋笺谱》。

关于两人刊刻两书的原因,所谓“意者文翰之术将更,则笺素之道随尽;后有作者,必将别辟途径,力求新生;其临睨夫旧乡,当原俟于暇日也,则此虽短书,所识者小,而一时一地,绘画刻镂盛衰之事,颇寓于中;纵非中国木刻史之丰碑,庶几小品艺术之旧苑,亦将为后之览古者所偶涉欤。

新见《梦林广记》研究——兼及明代通俗类书与小说的关系

新见《梦林广记》研究——兼及明代通俗类书与小说的关系

新见《梦林广记》研究兼及明代通俗类书与小说的关系张丹丹摘要:新见《梦林广记》是明代建阳书坊主陈怀轩所刻的一部梦书。

此书在继承传统 梦书特色的基础上,又有其独到之处,即小说性的进一步突显,这从书籍命名、版心题名、内容编排上即可看出。

类书小说化不仅《梦林广记》有之,明代其他通俗类书亦有同种倾向,这种情况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关键点在于明代小说的繁盛,以巨大的影响力作用于其他 书籍的编刊,同时也与大量通俗类书刊刻于建阳,而建阳刻书主要的读者定位为喜读小说 的中下层民众关系紧密,此外,与诸多建阳书坊主兼刻小说与类书的身份亦有莫大的关系。

关键词:《梦林广记》;通俗类书;小说梦书是我国古代占梦活动的重要辅助书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古人的精神生活状态,近年来逐渐为学者所关注。

今笔者有幸得见一题名为《梦林广记》的梦书孤本,此书各代史 志及公私目录、文献征引均无记载.现当代梦书研究及相关著作也未言及该书。

《梦林广记》一书从内容方面来看,多有承袭传统梦书之处,但是从命名、版心题名.以 及全书的内容编排来看,又可见此书的独特,从中亦体现了晚明梦书的小说化倾向。

本文 拟从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其一,《梦林广记》的基本概况,包括刊刻地点、年代、底本等问题; 其二,《梦林广记》梦珍故事的小说特性;其三,明代通俗类书小说化的成因。

•、《梦林广记》概况(―)《梦林广记》介绍《梦林广记》现藏于日本京都府立京都学历彩馆.有“京都府立总合资料馆藏书印”,旧为“平章堂藏”,入藏时间为“文久三癸亥(1863)十月十八日”。

全书共二册.上册封面题“梦 林广记清”,下册封面题“梦林广记浊”。

书共三卷.卷一卷端题“新刊类选古今事实梦林广 记大全一卷”,署“东浙松轩谢敬夫编集书林怀轩陈恭敬刊行版心题“百梦集”,半叶十一 行,行二十四字,共十一叶;卷二卷端题“新刊古今故事梦林广记二卷署“东浙谢敬夫编集 **作者简介:张丹丹•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108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书林锦江堂刊行”,卷二为上图下文版式,半叶十二行,行十六字,共二十二叶;卷三卷端题 “新刊古今应验梦林广记三卷”,版心或题“百梦编”,或题“梦锦集”.前半部分上图下文,半 叶十二行,行十六字,后半部分杂录几种占卜方式及梦禳符咒、咒文等,行款不一,共十图1〈<梦林广记》卷一卷首 图2《梦林广记》卷二卷首卷一的内容为65则梦珍故事,共划分为四类,天文类24则、地理类24则、人物类14 则、科第类3则,每则故事前皆有题名,如第一、二则故事题为“制天文”与“游华胥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名词解释拟话本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

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

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

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

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

故事主体。

6.篇尾。

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

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

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轨迹研究

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轨迹研究

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轨迹研究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起源于古代民间文学。

古代民间文学是指中国古代普通民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俚语等形式。

这些作品以口头传播为主,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通俗文学的真正兴盛要从明清时期说起。

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学经历了宗族小说、戏曲小说和笔记体小说的发展阶段。

宗族小说是明代晚期兴起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以宗族世系、血缘关系为线索,讲述家族成员的命运和遭遇。

它的代表作品有《水浒传》、《西游记》等。

戏曲小说是明朝戏曲的衍生形式,它以戏曲剧本为蓝本,加以扩充和改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

戏曲小说的典型代表有《红楼梦》、《金瓶梅》等。

笔记体小说是明清时期新兴起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以笔记、回忆录和官方文书等形式,记录和描写社会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

它的代表作有《儿女英雄传》、《聊斋志异》等。

清代是中国通俗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代通俗文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通俗文学的读者群体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有阅读能力的读者,他们渴望通过阅读来获得各种知识和乐趣。

通俗文学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以情节曲折、情感真实为特点,引人入胜。

通俗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家庭、婚姻、爱情、劳动等各个方面。

通俗文学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除了小说之外,还出现了诗歌、散文、杂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各具特点,各有风格,丰富了通俗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通俗文学的影响力在社会上不断扩大。

通俗文学不仅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还对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批判了社会的弊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文学,经过了宗族小说、戏曲小说和笔记体小说等不同形式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国通俗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通俗文学的读者群体不断扩大,题材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影响力也在社会上不断扩大。

明代南京刊刻通俗小说插图研究

明代南京刊刻通俗小说插图研究

明代南京刊刻通俗小说插图研究南京是明代的一大刊刻中心,这里所刊刻的通俗小说插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个是插图风格的演变,还有一个是图文关系,这反映了有明一代版画插图的面貌及其演变规律。

本文研究即如下展开:第一章“明代南京通俗小说插图的刊刻”。

南京坊刻业之所以如此繁荣,原因既在于南京是明王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在于明政府宽松的文化政策、南京地区便利的交通和人才在当地的聚集。

据笔者统计,明代南京25家书坊共刊刻了45种通俗小说。

第二章“明代南京通俗小说插图风格及演变”,这是本文重点。

自郑振铎以来的学者都认为,插图风格具有地域性特点,比如“建安风格”、“金陵风格”、“徽派风格”等等,并且插图的风格由刻工决定。

然而,南京插图的风格并非南京一地所独有,插图风格的形成也并非刻工所决定。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固有的结论,重新认识插图风格。

本文不仅辨析了郑振铎的有关插图风格的说法,也就是“刻工论”与“区域论”,还通过对比当时其他地区的通俗小说插图、戏曲版画以及民间年画作品、诗词集插图,追本溯源,最终明确了南京通俗小说插图的真正风格,是为民间美术风格与画家风格。

而南京通俗小说插图之所以会从民间美术风格向画家风格演变,其原因既有书坊主的作用也有社会经济人文因素的推动。

第三章“南京通俗小说插图图文关系”,同样是本文重点。

由于南京通俗小说插图由图绘和图题两部分构成,所以它的图文关系包括了图绘图文关系和图题图文关系。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是在研究图绘与是否正文相符、图绘如何与正文相符,而这些都是图绘图文关系的研究内容。

至于南京通俗小说插图的另一构成部分,图题,则鲜有人问津,相应的图题图文关系也被人忽略。

而且,南京通俗小说插图图文关系本身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通过图绘和图题来反映,而这层关系的背后又蕴含着实质,这就是图文关系的“外在呈现”与“内在机理”。

然而,这同样被人忽视。

有鉴于此,本文不仅明确了如何研究南京通俗小说插图图文关系,还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即“语-图”互文理论和图像学理论。

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

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

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
南京是明清两代江南政治和文化中心。

本论文从时间、空间两方面探讨并比较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成就、文化特征与规律,从而凸显南京地域文化与通俗小说创作、刊刻与传播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进而对明清通俗小说整体发展和演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论文从六个方面阐明研究对象内在的“传统与变迁”现象和特征:一是综述明清南京独特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对通俗小说创作、刊刻和传播提供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精神;二是从科举制度与南京作为江南科考中心地位的角度探讨明代通俗类书集中在南京刊刻的原因,以及最终影响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流派形成的意义;三是从小说流派角度探讨明代神魔小说流派在南京发生、发展的开端意义,世情小说新题材的开拓以及不同小说流派的综合和新变:四是探讨明清时期南京坊刻本通俗小说评点体例的开创意义和“四大奇书”评点本对“金圣叹一派”小说评点流派的形成意义;五是探讨明清尤其是明代金陵版通俗小说版画的艺术、文学价值和地域文化生成意义;六是总结明清时期以南京为背景地或涉及南京的通俗小说情节类型和作者褒贬思想,探讨小说中“南京记忆”文学现象背后深层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因素。

明代名词解释

明代名词解释

明朝1、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2、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3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4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

5、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金瓶梅》常常被看作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明清通俗小说阅读观念考察

明清通俗小说阅读观念考察
直接的‘内化’。因为阅读活动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明清通俗小说序跋、识语、凡例、评点、正文诸文献,搜集第一手文献材料, 分析读者对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理解与作用,重点探讨读者对通俗小说补史说、劝戒说、娱乐说等创作 观念的认同与影响。 一、读者与补史说 将小说看成补史之工具,以正史标准衡量小说的成败优劣,这种补史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 源远流长。明清时期,补史说也相当盛行,而读者与这一创作观念关系密切。 (一)通俗小说创作可补正史记载之不足,丰富读者的历史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对读者进行 历史教育的功能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道路上,史学影响留下深深烙印,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领域中补史说 的盛行即为例证。值得注意的是,读者在这一文学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说作者与传播者往往注重 读者感受。重视读者的参与。 清乾隆十七年蔡元放撰《东周列国志序》,从阅读层面就小说与史书的关系加以论述,他指出:
明清时期
通俗小说
创作观念
[中图分类号]1207.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3)05—0141—08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出现鼎盛局面,与此同时,小说创作观念也更加丰富,异彩纷呈。联邦德
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指出:“阅读不是一种文本在读者心灵中的
“归于正”
பைடு நூலகம்
首先.在评价标准上,有些通俗小说编刊者以正史标准衡量小说创作的成败优劣。苏州舒载阳所刊 《封神演义》识语云:此书“真可羽翼经传,为商周一代信史,非徒宝悦琛瑰而已,识者鉴之。”【6】识语 作者以“信史”评价《封神演义》,认为小说的价值在于“羽翼经传”,是经、史之补充,对此识语作者 特别提醒读者鉴之。清代张竹坡《金瓶梅读法》也指出:“《金瓶梅》是一部《史记》。”171清代蠡庵《女 开科传跋》称赞小说《女开科传》是“一部小《史记》。”[81清人郑开禧在《阅微草堂笔记》序中说:“虽 小说,犹正史也。”唧均以正史标准衡量小说,将“信史”作为小说创作的目的。 其次,在引用材料方面,强调材料来源真实可靠。人瑞堂崇祯刊《隋炀帝艳史凡例》云:“今《艳 史》一书,虽云小说,然引用故实,悉遵正史,并不巧借一事,妄设一语,以滋世人之感。故有源有 委,可徵可据,不独脍炙一时,允足传信千古。”㈣作者强调材料来源于正史,“有源有委,可徵可据”, 无虚构、夸张、想象之笔,可传信千古。吴沃尧同样注重小说材料的取舍,在《两晋演义序》指出: 虽坊间已有《东西晋》之刻,然其书不成片段,不合体裁,文入学士见之,则日“有正史在, 吾何必阅此?”略识之无者见之,则日“吾不解此也,是有小说如无小说也。”吾请为更之,以《通 鉴》为线索,以《晋书》、《十六国春秋>为材料,一归于正,而沃以意味,使从此而得一良小说 焉,谓为小学历史教科之臂助焉,可;谓为失学者补习历史之南针焉,亦无不可。[hi 早在吴沃尧编写《两晋演义》之前,已有《东西晋演义》,对于此书,吴沃尧与文人学士、“略识之 无者”等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一样不满意,认为这部小说不成片段,不合体裁。所以他重编《东西晋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小说读者是通俗小说刊刻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读者的心理需求与阅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说刊刻的类型、风格、形态等等,这在城市化、商业化、市场化日益显著的明代小说刊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主要探讨明代不同时期小说读者主体构成的演变及其对小说通俗化趋势的影响,阐述明代读者阶层的阅读行为与通俗小说分栏刊刻、合刊等刊刻形态、读者心理与通俗小说刊刻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探寻明代通俗小说刊刻的内在动力与发展规律。

【关键词】明代通俗小说读者阶层刊刻形态读者心理作为古代小说传播链条上重要的一环,读者阶层与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这在明代书坊所刊小说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对于以市场、读者为出版导向的书坊与书坊主而言,读者阶层的喜好、需求直接影响到小说的编撰及刊刻。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而古今书籍,小说家独传,何以故哉?……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

”①由此可见,读者阶层的喜好以及参与传播推动了小说创作的发展,影响着小说作品数量与艺术水平的提高。

明代万历时期谢友可介绍《国色天香》在南京刊刻的缘由时也强调读者的因素:“具劂氏揭其本,悬诸五都之市,日不给应,用是作者鲜臻云集,雕本可屈指计哉!养纯吴子恶其杂且乱,乃大搜词苑得当意,次列如左者,仅仅若干篇,盖其寡也……是以付之剞劂,名曰《国色天香》,盖珍之也。

”②因为受到读者与市场的热烈欢迎,所以金陵书坊万卷楼聘请江西文人吴敬所在旧本基础上重新编辑之后刊刻出版,以飨读者。

关于明代通俗小说读者阶层的文献资料数量较少,散见于小说序跋、识语、凡例以及相关文集、笔记之中。

就明代通俗小说研究的整体来看,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小说作家、作品研究,对于小说传播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读者阶层的研究却往往忽略。

本文试图讨论明代读者与通俗小说刊刻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明代不同时期小说读者主体构成的演变及其对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的意义,读者阶层的阅读行为与小说审美趣味、刊刻形态的关系,读者心理对小说刊刻的影响。

一、明代不同时期小说读者主体构成的变化在论述明代通俗小说兴盛原因时,学界一般认为,明代通俗小说多应市民需要而刊,这种说法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不能一概而论,明代不同时期小说读者阶层的构成主体不尽相同,所以,关于明代小说的读者阶层及其对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的影响,我们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美国汉学家何谷理以叙述唐朝李密故事的几部白话文学为例,阐述明清时期白话文学的读者阶层,他认为,明代围绕这一题材而创作的杂剧《魏徵改诏》、《四马投唐》是为准文盲读者阅读服务的,明朝中期的长篇历史叙事作品《隋唐两朝志传》(成书于1550年)、《大唐秦王词话》(成书于1550年左右)等是为中等文化程度读者阅读服务的,17世纪出现的两部文人小说《隋史遗文》、《隋唐演义》是为文化程度很高的社会精英阶层阅读服务的③。

换言之,有明一代,小说、戏曲读者阶层的文化层次由低而高,文人群体到明代中后期才加入到小说读者队伍之中。

何谷理对相关文本的分析比较细致,这一分析对于解读李密故事的读者队伍演变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就整个明代小说的读者状况而言,笔者认为,他得出的结论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物质材料的丰富,印刷技术的改进,印刷成本的降低,一方面,社会民众的购买力普遍增强,另一方面,明刊书籍的价格呈下降趋势,再加上自万历中期开始,文人的小说观念得以改观,所以,从总体上看,明代通俗小说的读者阶层在不断扩大,然而不同时期小说读者阶层的构成与差异并非如何谷理所划分的那样清楚。

我们大约以万历中期为界,将明代分为前后两期,笔者认为,明代前后期通俗小说读者阶层的整体构成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上至帝王、贵族、官员,下至普通士子、下层百姓,共同构成小说的读者阶层,不同时期读者阶层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其一,与前期相比,后期读者人数增加,阅读范围扩大,读者阶层的主体产生变化,也就是说,不同身份、阶层的读者在明代不同时期小说读者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其二,前后期小说读者的阅读形式不太一致。

下面,笔者试就明代通俗小说前后两期读者主体构成的变化及其特点加以阐述。

第一,在明代前期通俗小说读者群体中,“农工商贩”之类的下层读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明代叶盛(1420—1474)《水东日记》所云:“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蓄而人有之。

”④嘉靖三十一年清白堂所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凡例》声称:“大节题目俱依《通鉴纲目》牵过,内诸人文辞理渊难明者,愚则互以野说连之,庶便俗庸易识……句法粗俗,言辞俚野,本以便愚庸观览,非敢望于贤君子也耶!”⑤这里说得很清楚,《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是为“俗庸”而不是为“贤君子”所编的,“以便愚庸观览”,因而句法粗俗,言辞俚野。

不过,前期的小说价格较高,关于这方面的现存资料很少,明代钱希言《桐薪》卷三记载,武宗正德时期《金统残唐记》“肆中一部售五十金”⑥,此说恐不可信,然而,我们从明代前期其他书籍的价格可以加以推断,例如嘉靖时刊本《李商隐诗集》六卷值四两银⑦,如此看来,小说刊本也是价格不菲,下层读者当无力购买,所以他们参与小说传播的形式主要是以听说书或以抄写、租赁等为主,真正购买小说刊本的应该不会很多。

笔者认为,从小说刊本读者的角度来看,明代前期主要由中上层商人、士子构成读者主体。

先说士人读者,受小说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士人阶层应该是从万历中后期才大量参与到通俗小说的编撰、评点、序跋、刊刻等活动之中,不过,在此之前,轻视通俗小说的观念并没有影响他们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今世人耽嗜《水浒传》,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嘉、隆间一巨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

”⑧万历十五年金陵万卷楼所刊《国色天香》卷四《规范执中》篇标题下注释云:“此系士人立身之要。

”卷五《名儒遗范》篇标题下注释云:“士大夫一日不可无此味。

”可见,《国色天香》、《绣谷春容》、《万锦情林》等杂志型小说选本是书坊为满足士人群体的阅读需要而编刊的。

书商周曰校在万历十九年所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识语中也指出:“此编此传,士君子抚养心目俱融,自无留难,诚与诸刻大不侔也。

”⑨这些都表明,在17世纪之前,士人群体是小说的重要读者。

再看商人阶层。

陈大康认为,嘉靖、万历朝通俗小说的主要读者群应该是既有钱、同时文化程度又很不高的商人⑩,笔者基本同意此说,不过值得提出的是,明代前期通俗小说的读者应以中上层的商人为主,对于小商人而言,一、二两银子甚至更高的小说价格也远远超出他们的购买能力。

第二,在明代后期的读者队伍中,随着下层读者的大量介入,市民群体、商人、士子共同构成通俗小说读者群体,其中,以下层百姓的数量最多,最为引人瞩目,当为后期读者阶层的主体。

崇祯间王黉《开辟衍绎叙》交代此书编刊原因时认为,对于“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诸代事迹”,“民附相讹传,寥寥无实,惟看鉴士子,亦只识其大略”,所以编刊此书,“使民不至于互相讹传矣,故名曰《开辟衍绎》云。

”(11)在这里就提到,“士”与“民”均为小说的读者。

我们根据小说序跋考察明代通俗小说读者阶层的微妙变化。

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所附庸愚子序称:“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12)到万历十九年,周曰校在所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识语中,还嘱目于“士君子”之类的读者阶层,但是后期的《三国》刊本,如崇祯时梦藏道人《三国志演义序》则两次提及“愚夫愚妇”、“愚夫妇”:“正欲愚夫愚妇,共晓共畅人与是非之公。

”(13)“愚夫妇与是非之公矣。

”从小说序跋来看,在万历中期以前,虽然也有提及“愚夫愚妇”,如《大宋武穆王演义序》(14),不过,万历中期以后的序跋中则频繁出现这种对下层读者的称谓,如,万历末林瀚《隋唐志传序》云:“(编撰《隋唐志传》)使愚夫愚妇一览可概见耳。

”(15)明末大涤余人《刻忠义水浒传缘起》云:“以此写愚夫愚妇之情者。

”(16)乐舜日崇祯时撰《皇明中兴圣烈传小言》称:“使庸夫凡民亦能披阅而识其事。

”(17)这些都显示出明代后期大量下层读者参与到通俗小说的阅读与传播领域。

二、读者阶层与明代小说的通俗化趋势作为明代小说读者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层读者的参与对小说创作与刊刻带来深刻的影响,小说通俗化甚至俚俗化的趋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尤其是明代后期,下层市民群体逐渐成为小说读者的主体构成,加速了小说通俗化的进程。

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称:“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

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

”(18)从其编刊目的来看,注重下层读者需要,以求“嘉惠里耳”,这种创作目的推动了明代小说创作与刊刻的通俗化趋势。

从小说刊本的文体形式来看,在某种意义上,按鉴创作、语言通俗的演义体小说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

《五杂俎》云:“《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

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

”(19)这条资料说明小说拥有不同的读者阶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阶层的读者具备不同的审美趣味。

随着越来越多下层读者的加入,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必然在通俗小说刊刻中有所体现,这对演义体小说的大量刊印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正如万历时余邵鱼《题全像列国志传引》所言:“抱朴子性敏强学,故继诸史而作《列国传》……且又惧齐民不能悉达经传微辞奥旨,复又改为演义,以便人观览。

”(20) 从通俗小说刊本的描写重心来看,也呈现出通俗化的趋势。

以明末“三言”、“二拍”等小说为例,在这些作品中,小商人、不得意的书生等市民群体占据突出的比例,蒋兴哥、卖油郎秦重、程宰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小商人形象,小说描摹他们的婚姻、家庭与生活经历,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三言”、“二拍”中也有大量作品描写读书人的生活尤其是社会地位、文学修养不高的下层文人的生活。

明末所刊话本小说中出现包括小商人、下层文人在内的诸多市民形象并非偶然,小说读者主体构成由前期的中上层商人、士子而变为下层市民,作者、书坊主应对这种变化,在编刊小说过程中,注重贴近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需要,因而带来小说刊本描写重心的变化。

从小说刊本的注释(包括释义、音注等)来看,也体现出通俗化的趋势,笔者以历史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刊刻为例试加说明。

先谈历史小说的刊刻。

在明代历史小说流派兴起阶段,建阳书坊主熊大木是较早参与创作与刊刻的作家与出版家,嘉靖后期至万历年间,他一人创作《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全汉志传》、《南北宋志传》等四部小说,分别由清白堂、清江堂、克勤斋与三台馆等书坊刻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