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设计与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
怎样理解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包豪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怎样理解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包豪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于英国,60年代繁荣于美国。
波普艺术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反叛性。
波普艺术直接针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统领天下”,主导欧美画坛做出的回应与反叛。
波普艺术家倾向运用艳丽的色彩如红、黄、蓝、紫等直接应用,给人以夸张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作品成为哗众取宠的流行艺术。
有时通过把日常习见物品如汉堡包、汤匙、剥了皮的香蕉夸大比例、改变材质等手法制作成精致的公共雕塑,安放、耸立在城市广场中,从而改变了这些物品原有的内涵和意义,使之具有了纪念碑性质,让人以愉悦。
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园林实例: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Plaza D’ Italia)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地处新奥尔良市的边缘的意大利裔居民集中地区,位于一些色彩丰富的老商店,以及普通的玻璃盒子大楼之间。
它的中心部分开敞,一侧有带有拱券的祭台,祭台两侧有数条弧形单面采用不同罗马柱式的“柱廊”,祭台下部是台阶呈不规则形,前面有一片浅水池,池中是石块组成的意大利地图模型。
在设计中还吸收了附近一幢摩天大楼的黑白线条,将之变化为一圈由大而小的同心圆,它们范围到达了周围的马路上,增强广场的领域感。
广场上的这些建筑形象明确无误地表明它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但设计师却加入了象征美国通俗文化蓝色或橙色的霓虹灯,还对罗马柱式做了逗人发笑的改动,如用闪亮的不锈钢的,水泥的,氖灯管组成的,瓷片的,镜面的材料来代替石头柱身;在拱的上方本来是放置神兽头像的地方,结果却安上了两张设计师本人的头像;这些改变了古典柱式的庄重的艺术性。
与波普艺术一样,也有人讽刺这个五颜六色又加上霓虹灯照明的环境是“滑稽的老一套”。
但是她是如此的热情欢快,亲切可爱,吸引着人们不断地涌来。
与波普艺术类似,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园林设计扎根于平民大众,平易近人,作品不艰涩,不让人费解。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其设计理念是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规则、整洁和功能性的反思,强调个体性、多样性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建筑风格和理念相继引入中国。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实践开始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一些知名建筑师开始尝试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融入到中国的建筑实践中。
随着国内外建筑教育的更新换代和建筑师的专业培训,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90年代末期以及21世纪初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型建筑需求不断增长,后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许多大型城市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的广州塔等。
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在外观上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功能、空间利用以及城市规划方面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1. 多样性与个性化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特点。
由于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面貌的多样性,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采用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设计语言和手法。
这些建筑作品常常融合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西方的建筑理念,如轻盈的曲线、丰富的色彩,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2.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在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他们在设计建筑时,常常会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力求在现代化的同时保留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气息。
这些建筑在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设计中,常常采用了丰富的符号和象征,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18、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美不仅要求构图与形式方面的和 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切身感受,因 此他将城市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各种空间特征,建立了 空间环境与人的知觉意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 “城 市认知地图”概念,强调要通过路径、边界、区域、节 点、 标志来组织人们对城市的意象体系。
三、城市更新运动与社区发展
拼贴城市,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是由具 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它反对现代城市规 划按照功能划分区域、割断文脉和文化多样性的 做法。
2、从“地点”到“场所”
城市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在空间形式的 背后蕴涵着某种深刻的涵义,这种涵义与城市的历史、 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城市 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 改变 混合功能区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 变
1、市场公正:美国“区划法”的兴起 在城市规划领域,由于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的重 要实践是美国的区划法。 主要目的和内容是在土地私有占主体的情况下,保证必 要的公共利益和其他业主的利益,控制建筑高度并部分 限制商业区、零售区、居住区等的范围。 我国1990年代初开始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2、社会公正: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命题
四、未来学思潮与“未来城市”的探索
未来派,20世纪初,对技术极度崇拜和对技术时代的 极度憧憬。 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未来学思潮,重点探讨科学 技术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提出人类社会走向未来可 供选择的各种可能性“为科学时代设计新世界蓝图”。 未来城市的探索以美国和日本成果最丰富。
五、社会公正思想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3、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与重心
1960年代末以后,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过程 中,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逐步转向对城市社 会文化的探索;由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转向对具有社会 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由巴洛克式 的宏伟构图转向对普遍环境感知的心理研究。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
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是:第一、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第二、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
后来的“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以及“倡导性规划”(A dvocacy planning)等就是在对城市规划的反省中出现的城市规划新思路。
第三、以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论规划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城市规划思想处于划时代的转变时期”。
一、由“艺术”到“科学”:城市规划的“物质形体设计”传统转向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
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
事实上,这种观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远。
城市规划历来被视为是建筑师的份内之事,城市规划不过是基于城镇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战后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规划,城市规划的工作建筑师完全能够胜任。
在传统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规划中,“美学观念”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三、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规划理论
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规划理论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明显地转向 对公共部门规划所面临主要问题的讨论,并因此导致以问题为核心 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阶段特征。1980年形成了5个主要议题:城市经 济的衰退与复苏;社会不公正现象与机会平等;全球生态危机与可 持续发展;全球环境的美学品质;地方的民主管理与“公正”规划。
一、 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
二战后城市规划概念的构成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1)城市规 划是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以与社会、经济规划相区别;2)城市设计是城 市规划的核心,被认为是建筑设计的延伸;3)城市规划涉及到编制 “总体”规划或规划“蓝图”,这种蓝图应以统一的精细程度表达城市 土地使用和空间形态结构,形成“终极状态”规划,同时对建筑或其他 人工结构环境进行设计。 与以上观点相应的内容是城市规划是一种“技术”行为,这种行为 本身不是政治性的,或者至少它不带任何特定的政治价值观或承诺。大 多数城市规划从业者是“建筑师出身的规划师”。同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因此主要集中在城市设计方面。 二战后规划理论的准则提出的背景是激进的社会变革和保守情怀的 文化。 规划的基本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理论, 一是关于城市规划寻求创造何种城市环境的理论。以上理论可以通过当 时盛行的四项规划准则得以说明:1)乌托邦式综合规划。希望能够通 过物质和设计的城市规划将所有的问题都一块解决,并普遍抱有进步思 想,认为应当将历史发展形成的现状城市进行全部或大部分清理,为新 的城市发展让路;2)反城市化的美学思潮。对未来城市抱有渴望乡村
二、1960年代的规划理论
这两种理论的显著区别在于系统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目标, 是实质性的规划理论;理性过程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过程或程 序,是程序性的规划理论。 早期的激进现代主义和乌托邦综合式的城市规划实践引发了广 泛的城市抗议活动,导致人们对城市规划本质的进一步反思,认为 它更接近于政治,而不是技术或者科学。理论研究也由此开始更多 的关注城市规划中的政治问题。这是作者所提到的“规划是一个政 治过程”。
简述美国规划理论中社会学习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
简述美国规划理论中社会学习学派的主要思想来源?整个1960`1970年代的城市规划理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的关注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65年达维多夫发表了《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及其在此之前的1962与雷纳合著的《规划选择理论》,罗尔斯在1972年发表的《公正理论》和大卫·哈维的《社会公正与城市》,把这个时代的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向高潮。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 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
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
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的理论源于1970年代。
其代表人物是丹尼斯(Dannis)、戴维多夫(Davidoff)。
其主要的观点是针对规划师过去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评价者和决策者而言的。
该理论认为规划师应该作为倡导者,作为政府利益、集团利益、组织利益或政策可能影响到的社区个人利益的代表,参与到政治进程中去。
倡导性规划引发了关于规划实践的严肃争论,对经验性研究、增加规划新的“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023年-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行为活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内外各项活动、生产、生活行为等外部环境影响提出控制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规定B.历史保护规定和交通活动控制C.历史保护规定和环境保护规定D.公共设施控制和交通活动控制【答案】 A2、影响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派生因素层不包括()。
A.交通通达度B.城市基础设施C.土地区位D.社会服务设施【答案】 C3、商务商业用地难以预测原因不包括()。
A.该类用地对市场需求最为敏感,变化周期较短B.商业服务功能大量存在于商业一居住、商业一工业等复合型土地使用形态中C.难以以城市人口规模作为预测依据D.商业服务活动“量”反映在商务商业用地面积上【答案】 D4、第十小组批评《雅典宪章》束缚了城市设计实践,其设计思想基本出发点是()。
A.对人关怀和对社会关注B.多角度解决城市问题C.社会环境重要性D.物质和精神完整统一【答案】 A5、双评价要坚持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国土安全,这体现了()A.底线约束B.因地制宜C.简便实用D.问题导向【答案】 A6、在城市中,不属于决定土地租金要素是()。
A.与中央商务区距离B.顾客到该址可达性C.配套设施是否完善D.竞争者数目和他们位置【答案】 C7、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标志着城乡形成了两个不同行政系统,由此也为城市发展在制度上予以了保证。
A.《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B.《大上海计划》C.《建国方略》D.《都市计划法》【答案】 A8、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是()。
A.戈涅B.勒·柯布西埃C.霍华德D.克莱伦斯·佩里【答案】 D9、城市是一个( )地域空间形式。
A.静态B.动态与静态相结合C.动态D.动态与静态相分离【答案】 C10、下列关于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用地协调发展关系表述,错误是()。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提纲: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和发展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风格特征3.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和价值4.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环保的关系5.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公共空间的设计1.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后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源于欧美的一种建筑设计风格,是对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反叛和挑战。
它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和创新理念,重视建筑表现性和情感性,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强调文化地域性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探索,是建筑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潮流。
在国际上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尝试。
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风格特征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风格具有以下特征:曲线、斜线、复杂的外部形态、多层次的空间形态、流线型形态、大胆的用色方案等。
这种风格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建筑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同时,这种风格在细节上也充分表达了建筑师的个人特点,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其明显的风格特点。
3.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意义和价值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文化多元化,将建筑美学和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并赋予建筑更多的情感投射,使人们在空间中获得更平衡、更和谐的感受。
此外,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注重建筑与自然以及城市环境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解决了现代城市中建筑与环境分离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这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环保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不局限于建筑自身,也充分考虑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概念融入了建筑空间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来水的回收利用、能源的使用等等,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减少环境污染。
5. 后现代主义建筑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不仅仅注重外观的创新,也强调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
设计师通过不同的空间布局和体验设计,实现了多功能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强化了社交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案例中的极具代表性的办公建筑、文化建筑等等都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对于公共领域重视和注重。
城市空间规划的后现代策略
城市空间规划的后现代策略作者:张健健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8期摘要:对后现代时期城市空间规划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后现代城市空间规划思想的核心逐渐由强调功能理性转变为向人性、文化、自然等多元价值的回归,期望对当代中国城市建设提供启发。
关键词:城市;空间;后现代;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14031引言城市空间是社会的基本物质要素之一,是一定时期社会思想和心理的反映。
自18世纪以来,西方在现代性力量的鼓舞下,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纳入人类理性驾驭的范围,科学和理性成为现代主义精神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
这种思想在西方战后的城市重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了现代城市普遍面临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问题。
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城市经济、社会的变化,现代主义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使得现代城市文化根基脆弱、缺乏情感和想象、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明显。
于是后现代主义开始倡导对城市中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深层次人类体验的发掘,城市空间设计思想的核心逐渐由强调功能理性转变为向人性、文化、自然等多元价值的回归。
尽管后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是复杂的,但其中贯穿着几条较为清晰的基本策略。
2文脉策略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模型所导致的文化发展的单线论,强调文化发展是应该具有个性。
他认为文化的本质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文化类型都不能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
现代主义的失误在于将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标准贯彻得太过彻底,漠视了大众也有审美的生活和“诗意栖居”的愿望,由此使得现代城市到处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工业意象。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现代主义拒绝同环境和历史进行对话,压制和排斥地方文化语言,企图通过机械主义的功能秩序来建造一个“人造的文明新城市”,结果却是抹杀了城市的多元文化,而用钢筋、水泥堆砌起来一座与人类生活情趣格格不入的“居住机器”。
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解读
城市科学〔文章编号〕 1002-2031(2005 04-0020-05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沈锐李同升赵伟〔摘要〕讨论了现代主义、 , 点 , 。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 ; ; 〔中图分类号〕 A1996年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 (Bol ogna 举行的新城市主义第一次国际会议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诞生。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德雷斯・杜安尼 (Andres Duany 与伊里莎白・普拉特 (Elizabeth Plater -Zy 2berk 夫妇 (简称 DPZ 、彼德・卡尔索普 (Peter Calthor pe 等。
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作是“ 滨海城” 。
新城市主义自其诞生以来 , 给美国的城市规划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 其作品大都获得人们的认同。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规划者和政府官员对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的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理念的产生 , 肇因于从现代主义设计观念到后现代主义设计观念的转变。
因此 , 这里有必要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城市主义进行一些分析与比较。
1.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现代主义的核心是理性 , 理性被认为是科学和真理的基础。
现代理论追求的是总体性和普遍性 , 追求用一种总体性的模式来概括社会与知识的各个方面。
现代理论认为 , 对于自然世界 , 人们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 , 并且以“ 合理性” 、“ 可计算性” 和“ 可控制性” 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
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就是建立在这样的“ 理性” 基础之上的。
Ja mes Hoist on 在 The Modern City (1989 中 ,总结了现代建筑运动主导下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内容 :首先 , 现代城市规划是以反资本主义和平等主义为基础的 ; 其次 , 强调以机器为原型以及以机器为隐喻的总体化的理性 , 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组织的社会功能进行再定义 ; 再次 , 把建筑类型和规划惯例 (conventi ons 看成是社会变化的核心机制 , 而且通过推动建筑类型和规划管理的改进达到社会的进步 ; 第四 , 在进行特定地区空间营造时是与环境尤其是环境的文脉无关的 , 但在思想基础上又强调物质空间决定论 , 即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由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所决定的 ; 第五 , 依赖于国家权力来达到整体的规划 ; 第六 , 采用和推崇令人震惊的技术。
《环境设计概论》课程标准
《环境设计概论》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室外的环境欣赏和设计能力,使学生了解外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发展的趋势,以及现在的外环境的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环境中外环境的设计的方法。
让学生具备必要的设计和外环境欣赏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室外环境设计是一门基本的环境认识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学生时候充分的理解它的实质性的含义,把握外环境设计的基本概念,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理解外环境设计中的各种的注意点,做到现实概念和设计相融合,让自己对环境设计的本质有好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在学生学习之初,通用简单的实例来让学生理解外环境的含义和特点,把具体的现实中的外环境的设计方法和实例讲给他们来理解和接受,再通过书本上的文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自己有必要的环境设计的领悟和艺术修养追求,再通过品位现实中的外环境的事例,真正的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和理解外环境设计的内在的性质和涵义。
本课程主要目标是教会同学们在外环境的设计和领悟中要充分的明白它的实质的含义和周围的环境的关系,真正的理解外环境设计的意义和方法,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得到很大的提高,对环境设计专业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把握。
本课程建议为76课时,一学期完成。
课时数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本课程的要求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较高,要求学生有必要有充分的准备,这对以后的艺术的设计理解有很大帮助。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环境设计景观方面发街道,小品,广场,庭院等的特点和环境设计手法,让学生们真正的体会到外环境设计的乐趣,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了解环境小品等外环境的特征在不同的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外环境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理解外环境设计中的各种空间的分析方法(3)掌握外环境各种公共空间的特征和设计方法(4)了解外环境和别的环境景观设计的不同和联系3、素质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具象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形象思维能力;(2)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单选题(共50题)1、关于区域城镇体系演变基本规律理解不正确是?A.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
B.镇体系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成熟过程C.工业化阶段,城镇体系以规模小、职能单一、孤立分散低水平均衡分布为特征D.“点—轴—网”空间结构系统形成阶段,区域进入全面有组织状态。
【答案】 C2、从空间演化形态看,区域城镇体系的演化一般会经历( )的逐步演化过程。
A.点—轴—面B.点—轴—网C.点—线—面D.点—面—网【答案】 B3、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特点中,( )是城市规划最重要特点之一,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以及各项具体工作中都会得到体现。
A.政策性B.民主性C.综合性D.实践性【答案】 C4、下列关于城市交通系统子系统构成表述,正确是()。
A.城市道路、铁路、公路B.自行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C.城市道路、城市运输、交通枢纽D.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答案】 D5、下列关于城市形态表述,错误是()。
A.集中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平原B.带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沿河地区C.放射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于山区D.星座型城市形态一般适合特大型城市【答案】 C6、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是指()。
A.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即对各项建设活动实行审批或许可、监督检查以及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等管理工作B.政府运用规划编制和实施行政权力,通过各类规划编制来推进城市规划实施C.包括了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有建设性行为D.将预先协调好行为纲领和确定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答案】 A7、下列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表述,不准确是()。
(2008年真题)A.在历史城区以外开辟新区或进行新建设,是当前协调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一种重要方式B.历史文化名城可采用新旧并存城市发展战略,其前提是保持城市文脉连续性C.尽量将历史城区内人口迁移出去,减少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环境直接破坏D.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从整个城市着眼,而不能单纯保护城市中几个珍贵文物或几个历史文化街区【答案】 C8、在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内容构成中,划分为总体规划是( )A.城镇体系规划B.城市规划C.行政规划D.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答案】 B9、下列关于民用机场选址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后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对空间和功能的简单布局,而是融合了多种理念和思潮的复杂体系。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思潮,也逐渐在城市规划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应用价值。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反对现代主义的单一化和标准化。
在城市规划中,这种理念的融入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实践方向。
首先,后现代主义注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过去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常常追求全新的、统一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而忽略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脉络。
后现代主义则主张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传统街区和文化特色。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修复、整合和再利用,使城市的记忆得以延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比如,在一些老城区的改造中,不再是简单的拆除重建,而是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道格局,同时引入新的功能和设施,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后现代主义倡导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现代主义规划下的城市空间往往以大规模的功能分区为主,导致城市空间的冷漠和疏离。
而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创造丰富多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这些公共空间可以是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一些城市规划中会设置小型的街头花园、露天咖啡座和艺术表演区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轻松地接触到自然和文化艺术,提升生活品质。
再者,后现代主义追求建筑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追求简洁、统一和标准化,使得城市中的建筑面貌趋于相似。
后现代主义则鼓励建筑师发挥创意,运用多种风格和元素进行设计,使建筑成为独特的艺术作品。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也反映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和价值观。
在一些城市的商业区或文化区,可以看到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城市规划的参与性和民主性。
它认为城市规划不应仅仅由专业规划师和政府部门主导,而应该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其中。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概 念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功能 分区、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划设计。
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需要遵循整体性、 协调性、生态性等原则,注重城市整 体形象和空间品质的提升。
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需要考虑城市发展需求 、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 提高。
后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强调多元性、复杂 性和综合性。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强调城市规划的人 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在实践中注重公众参与和协商,强调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合作与 共赢。
PART 03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 发展
https://
REPORTING
目录
•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 •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 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 城市规划学科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 案例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规划实践
PART 01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早期的城市规划实践
古代城市规划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的城市规划实践,强调城市的 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和美学追求。
中世纪城市规划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注重道路、桥梁、 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近代城市规划
19世纪工业革命后,城市迅速扩张,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规 划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四代城市设计范型的特点及价值导向。
四代城市设计范型的特点及价值导向。
四代城市设计范型是指城市规划和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四种不同的设计理念和价值导向。
每一代城市设计范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导向,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代城市设计范型是传统城市设计范型,其特点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主要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形成以中心为基础的放射状布局。
这一范型的价值导向是强调城市的中心地位和集聚效应,通过建设宏伟的政府建筑、宗教建筑和商业中心来展示城市的权力和繁荣。
这种城市设计范型强调城市的威严和权威,但也容易导致城市中心的拥堵和资源不均衡分布的问题。
第二代城市设计范型是现代主义城市设计范型,其特点是强调功能分区和空间分离。
这一范型的价值导向是追求效率和功能最大化,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以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城市设计范型强调科学规划和理性布局,但也容易导致城市的单一性和缺乏社交互动的问题。
第三代城市设计范型是后现代城市设计范型,其特点是强调城市的多样性和社区参与。
这一范型的价值导向是注重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通过鼓励社区参与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这种城市设计范型强调城市的人性化和社会性,但也容易导致城市规划的碎片化和缺乏整体性的问题。
第四代城市设计范型是可持续城市设计范型,其特点是强调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这一范型的价值导向是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减排等措施,来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繁荣。
这种城市设计范型强调生态优先和可持续性,但也需要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
四代城市设计范型的特点和价值导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产生,并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一代城市设计范型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需求和挑战。
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可以借鉴和综合各种范型的特点和价值导向,以创建更加人性化、可持续和宜居的城市空间。
2022年-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
2022年-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下列哪项不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A.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原则B.保护历史环境原则C.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D.修缮、保留与复建相结合原则【答案】 D2、勒·柯布西埃提出是()居住区规划理论。
A.丁业城B.田园城市C.邻里单位D.光辉城【答案】 D3、在中国历史过程中,城市建设服务于王朝对内统治与对外拓展疆域,由此决定了当时城市选址时期为( )。
A.中国近现代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夏商周时期【答案】 D4、下列表述正确是()。
A.主体功能区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B.城市总体规划应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C.区域国土规划应以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D.城市总体规划应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答案】 B5、最为困难城市用地预测是()预测。
A.商务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道路交通用地D.居住用地【答案】 A6、下列关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作用和编制要求的表述,错误的是()。
A.由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B.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C.是对全国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D.是全国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答案】 B7、下列表述不准确是()。
A.居住用地规划应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生态效应B.居住用地组织与规模应有利于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C.居住用地应靠近城市中心,便于居民就近利用城市公共设施D.居住用地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答案】 C8、下列哪项不属于详细规划阶段的燃气工程规划工作内容?( )A.计算燃气管网管径B.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C.预测用户燃气用量D.选择气源种类【答案】 D9、下列各项中,属于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
A.资源利用B.城市性质C.城市规模D.基础设施【答案】 A10、按公路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对公路分级,可分为()。
A.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B.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C.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公路D.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公路【答案】 A11、直接影响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因素是()。
现代城市建筑的历史与变迁
现代城市建筑的历史与变迁现代城市建筑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和工作的需求,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需求的变化,城市建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迁。
一、建筑风格的转变在城市建筑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从装饰艺术到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建筑美学的不同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变化。
古代的城市建筑更注重庄重和雄伟,例如中国的古代城墙和古代宫殿;而现代城市建筑更加注重功能和实用性,例如现代摩天大楼和现代化的公共建筑。
二、技术的突破和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建筑也得以实现无限可能性。
工程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给城市建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高强度建筑材料的应用、创新的建筑设计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使得现代城市建筑的形态不断演进。
例如,钢结构的出现使得摩天大楼的建设成为可能,玻璃幕墙的应用使得建筑的外观更加现代化。
三、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空间的规划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城市建筑的历史与变迁中,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扮演着重要角色。
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来调整,以适应居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需求。
例如,经济中心的建设使得城市的商业区发展迅速,居住区和公共设施的改善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四、城市建筑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考虑因素。
城市建筑的历史与变迁中,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不断增加。
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现代城市建筑需要采用环保材料、绿色建筑设计和智能化的系统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建筑的历史与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进步,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城市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建筑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和变革,为城市和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设计与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
作者:邢辉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2期
摘要: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折射出空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空间设计需要以人为本。
后现代主义者在城市规划中倡导尊重历史文脉,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对现实反思,并对失落空间提出整合,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空间设计;失落空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脉;场所精神;公共空间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Abstract: The western city planning theory evolution reflects the space design in the city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ace design must be human oriented. Postmodernism in city planning advocates respect for history, the humanist thought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lost in space, and proposed the conformity, bu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
Key words: city space design; lost in spac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context; place spirit; public space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其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比较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最初是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冲击,为了解决种种城市中的矛盾,出现各种学说及流派,包括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阳城,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田园城市”的理论,卫星城等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规划理论一直在改变,历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换。
法国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现代主义全面登上历史舞台。
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学派”的建筑观点,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这些规划思想为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解决了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
阻塞等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立足点的问题,但过于沉迷功效而使城市失去了很多传统的空间。
很多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终结于1972年6月15日,位于美国圣路易斯市的普鲁伊特-伊戈住宅被爆破摧毁。
普鲁伊特-伊戈的建筑曾荣获现代建筑与城镇规划范例奖,但这些建筑最终变的毫无人性且布局失当。
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设计师山崎实的这项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柯布西耶手法,实现了其以绿色草地为开敞空间来分隔的由钢筋、玻璃和混凝土组成的高层蜂窝式住宅的主导思想。
在每层都设有封闭的步行通道,这与勒柯布西耶空中街道的理念一致。
在1971年,最后的特别行动小组召集仍然居住在该区中的居民开会,请他们提建议。
这次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在工人住宅50年的发展史中,第一次邀请当事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意见只有一个,居民异口同声地回答:“炸掉它!炸掉它!”
在二战后初期,城市规划师认为他们知道何种类型的物质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他们不去征询居民意见,看看人们愿意将周边规划成什么样子。
规划师认为他们对宜居环境的判断是无需争议的,认为决策的出台只是一个纯粹的“专业”技术判断。
规划师没有认识到,关于适宜生活环境构成要素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观的判断,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行为。
对此,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发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提出质疑。
她最重要的责问就是认为规划师对他们所“工作”的城市缺乏了解,因为他们已经先入为主的采信了过分单纯的乌托邦主义观点,而不是努力的理解和研究城市现实生活所存在的问题。
雅各布斯同时对规划师的反城市主义,对城市结构秩序的偏好上提出了批判。
她认为勒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市”尽管自认为是“伟大的城市”实际上也是反城市的规划结构。
因为它拥有广阔的开敞空间,有大片的“草地,草地,还是草地。
”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评论“……他的目的是建设自给自足的小型城镇,确实非常好的城镇,但前提是你要温顺,没有自己的想法。
……霍华德创造了一套强大的,摧毁城市的理念:他认为城市功能的布局是按单一功能进行分类和筛选,并以相对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安排。
……他简单否定了大都市复杂而多样化的文化生活。
他对大城市管理自己的方式、交流思想的方法、政治运作的形式以及新经济投资的做法不予理睬,他显然没有强化这些功能的念头,因为他根本就不想规划设计这样的生活。
”雅各布斯对理想城市结构的模式化想法,以及其通过土地利用分区进行用途分离的规定,以及与之相配的以独立邻里为基础单元的模式化城市结构,以及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的截然分离(即使在相当纯粹的居住区内),等等这些,都提出了批判。
她批评这些基本准则是简单地强加于人,与大家通常的期望背道而驰。
后现代主义在城市空间的探索中更注重文脉和公共空间以及场所精神。
城市空间设计是一种环境艺术。
美学是以各元素如何融入一个更大的空间结构来衡量的,这个空间结构为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式。
文脉的设计首先看表面,然后看实质。
视野越开阔,越有文化内涵,其解决办法就越多越完美。
整合的、承上启下的设计,不是始于涂鸦,而是将已知要素重新聚集为新的结合体以反应当地的环境。
城市空间的国际风格和现代主义运动必将被对城市本土特色的尊重所代替。
对某一个场所历史演变的负责态度,将避免肤浅的重复、倒退和不反映时代精神的表象处理。
“场所”是在规划时对地方价值观和传统的有意识的尊重。
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多功能或者综合使用功能的空间,比单一功能的空间更加丰富,并且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大多数的现代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地区被远远地隔开,这不但引发了巨大的交通
问题,也使中心区在晚间变为荒漠般的空城。
而地面停车场,下沉空间,商业内街,高层建筑,使更多的城市外部空间成为发散的,或者与外在的环境完全隔离的失落空间。
“失落空间”或者“反空间”是指那些令人不愉快、需要重新设计的反传统的城市空间,对环境和使用者而言毫无益处,它们没有可以界定的边界,而且以未连贯的方式去连接各个景观要素。
对失落空间的重视和重新整合,是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多的人越来越认识到能源的问题,那些看似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日渐减少。
工程学和生物学的解决方法将会崭露头角,使我们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能源中获益。
建筑和城市必将以新的形态诸如食物、水及废弃物等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更紧密的融合,建立在自然和文化等决定因素基础之上的生态建筑将越来越普遍。
西方世界正在经历一种由循环措施实现的新型城市社区形态,这需要创造更多可供选择的城市结构和形态以充分利用已经存在的空间资源。
一个新的课题必将再次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