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合集下载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他参加农民起义军,曾骑牛上阵,最终
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江山,被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这位“牛背上的开
国皇帝”指的是( D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质帝
D.光武帝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刘秀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如下:
第一步: 分析材料
①西汉皇亲血统的布衣→西汉皇室宗亲(指明身份); ②新莽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的末期(指明时期);
5.[2023广州番禺区一模]下表呈现了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与垦田变化情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东汉初年( A )
户数(万) 口数(万) 垦田数(顷)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汉章帝章和二年 汉和帝元兴元年
4 279 634 7 456 784 9 237 112
21 007 820 43 356 367 53 256 229
知识点3 黄巾起义
9.“太平道的首领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10余年间,徒 众达10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36方,每方 设一统帅,由他统一指挥,为大规模的起义作好了准备。”材料说明黄巾 起义( D ) A.计划漏洞太多 B.准备时间太短 C.参与力量太弱 D.组织工作得力 【解析】 由材料“10余年间,徒众达10万”“分为36方,每方设一统帅,由 他统一指挥,为大规模的起义作好了准备”可知,黄巾起义有周密的计划, 组织工作得力。故选D。
6.“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 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 身影。下面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 汉代( D ) A.绘画技巧的成熟 B.盐铁官营的实施 C.冶铁技术大发展 D.农耕技术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时期农业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可知,图片 体现的是牛耕方式的变化,材料说明汉代农耕技术有所发展,故选D。题 干主要关注的是与“牛”有关的文物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而非绘画技巧本身, 排除A;B与文物中“牛”的形象并无直接联系,排除;题干主要体现的是 农业方面的内容,C属于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排除。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版)第三单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PPT模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版)第三单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PPT模板

学习任务一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材料一 武帝病逝后,昭帝英年早逝,虽然宣帝年轻时励精图治, 但之后的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 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材料二 大兴徭役,重增赋敛……饥馑仍臻。餧(wèi,饥饿)死 于道,以百万数。
——《汉书·谷永传》
西汉后期呈现出怎样的状况?
课时标题
秦统一中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东汉的兴衰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主题词
统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汉末年到东汉建立的大概过程,掌握东汉建立的基 本史实、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了解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特点,知道黄巾起义 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结合单元主题,认识到统一有利 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
学习任务一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如果你是光武帝刘秀,面对混乱的东汉社会,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
材 料 三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
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他 还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
刑罚。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材料四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精简到 十分之一)”。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材料五 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鲜卑内迁。此后,内 迁各族的生活习俗逐渐跟汉人趋同,有些民族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语言, 军队成为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
(3)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学习任务一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作用:光武帝统治后期,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 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光武中兴”。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

西东
西汉
汉汉
东汉
√ 西汉
东汉
前202-220年 前202-220年 前202-9 25-220年

2.东汉建立的时间是( C )
A.公元9年
B.公元前25年
C.公元25年
D.公元184年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 君权旁落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外戚专权
皇太后临朝
宦官得宠 把持朝政
诛杀外戚 夺回君权
皇帝长大 依靠宦官
东汉中期以后,继 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 法主政,朝政由皇太后 主持。
外戚 皇太后要掌控 朝政,往往依靠自 己的父兄,使得皇 太后的亲族进入朝 廷,形成了外戚专 权的局面。
2.这是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击
鼓说唱俑。查阅资料,试为这
件陶俑写一段解说词。
东汉击鼓说唱俑
这件东汉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成都,现藏于中国国 家博物馆。该人俑表情生动活泼,线条简练,技法娴熟, 表现了汉代说唱表演艺术的流行,也从侧面反映了东汉的 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课堂练习
1.下列表示西汉与东汉关系图哪一幅是正确的?请 说明理由?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新课导入
西汉简介
时间:公元前202~公元9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
早期政策:休养生息
初步繁荣:文景之治
鼎盛时期:汉武帝统治时期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目标导航
1. 了解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 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 知道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大族
皇帝长大后, 不甘心被外戚操控, 就依赖身边的宦官, 设法限制乃至除掉 外戚。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七年级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 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 因?
1、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 农民负担 3、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节俭等
东汉陶制 院落模型
陶院落特点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
外有高墙,边有角楼
韭菜的由来
据说,刘秀在一次与王莽的大战中兵败,军队溃散。逃跑 中的刘秀慌不择路,来到一处村寨即亳州泥店村。他饥渴难耐, 寸步难行,便爬向一家茅庵,说明来意。茅庵主人夏氏老汉闻声 相迎,见刘秀银盔银甲,相貌堂堂,觉得此人非同一般,就把刘 秀扶进庵中,可因家中贫穷,少饭无菜,夏老汉便到庵外割野菜 烹调让刘秀充饥。饥不择食的刘秀一连吃了三碗野菜,方缓过神 来,便问老汉这么好吃的菜是什么菜,夏老汉如实回答,刘秀便 说既然是无名野菜,今天它救了我的命,就叫它“救菜”吧。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致使朝政腐败,社会秩序混乱,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 向衰亡。
叁 黄巾起义 大汉江山谁主沉浮
1、原因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 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义兄、 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搜刮)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 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1、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 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2、通过整顿吏治,官场风气 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 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 之誉。
影响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陶院落(模型 )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 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宦官是指宫中服侍皇帝和 皇室家族的阉人。
材料:仲长统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光武帝以来,“不假后党 以权,数世而不行,盖亲疏之势异也”。汉朝历代任用外戚“辅 政”,但“所赖以治理者甚少,而所坐以危亡者甚众”。
——张子开著《仲长统:汉代杰出的政治批判家》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西汉 初期
高祖 统治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 的教训
1.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2.战争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其原有的田宅 3.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 4.减轻赋税田租,十五税一
东汉 初期
光武 统治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 的教训
1.先后下了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 2.减轻赋税田租,三十税一;废除王莽时期的苛
——《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
材料:王莽改制,每一条令下达后,必有苛刻的惩罚办法相 随。而其条令多不便于民,犯令者多,于是全国上下,自公卿至 百姓,陷于囹圄者不可胜数。
——李光霁《论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
战乱不息、刑罚苛重、赋税繁重、 政治腐败、劳动力不足等。
经济 政治 民族关系
措施
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
的政权为( B )
A.西汉
B.东汉
C.周朝
D.秦朝
2. (南宁二模)范晔认为:“纵观东汉一代有其自身的特殊 性,即皇帝大都早殇,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 外戚易专权……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
秩序开始动荡。”这表明( C )
A.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 C.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 D.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共23张PPT)

一、光武中兴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 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 号为汉,建都洛阳,史称东 汉,刘秀为光武帝。又经过 十二年的统一战争,刘秀先 后平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结束了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画像
光武帝的措施 ①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即位年 龄 10岁 1岁 13岁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9岁
你能发现此表 中的问题吗?这 个问题会导致什 政治黑暗 么后果?
统治腐朽 外戚宦官专权
材料研读: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候。”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 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 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 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 民遭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 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1、导致政治腐败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2、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为什 么会爆发黄巾起 义?(原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 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自然灾害频繁。
黄巾起义爆发:
时 间:
领导人:
184年 张角 太平道 失败。但是给东汉统 治带来了沉重打击。
创立组织:
结 果: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的特点
岁苍 在天 甲已 子死 ,, 天黄 下天 大当 吉立 。;
1。张角利用 “太平道”宣 传组织群众。
黄 巾 军 预 言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选择题1.霍洛柴登古城遗址曾发掘出重7 000多斤、约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如图所示),并出土了大量钱范、古钱币、陶器、石器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B)A.秦朝B.新朝C.东汉D.西周2.“每旦视朝,日仄乃罢。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中的统治者指的是(D)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光武帝3.东汉建立后,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颁布诏令释放奴婢,“欲归父母者,恣听之。

敢拘执,论如律”“其杀奴婢,不得减罪”等。

此举意在 (A)A.增加劳动力以发展生产B.贯彻“无为而治”的儒家思想C.完全铲除奴隶制的残余D.延续西汉的“盐铁专卖”政策4.(2023秋·东莞月考)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下诏令:“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废除)此法,同之内郡。

”这道诏令反映的统治措施是(D)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5.如图所示是东汉击鼓说唱俑,体现了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而这种情景得益于以下哪一局面的出现 (D)A.外戚专权B.宦官专权C.黄巾起义D.“光武中兴”6.《后汉书》载:湖阳公主苍头(指奴仆)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董宣)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光武)帝……因敕(宣)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

材料说明汉光武帝(D)A.同情弱者,主持公道B.赏罚分明,大义灭亲C.打压宗室,强化皇权D.政治清明,奖罚有道7.“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综合训练]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综合训练]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下图是东汉时期的陶院落模型。

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这透露出当时的社会情形是()A.阶级对立B.外戚专权C.国泰民安D.艺术兴盛2.《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下列选项中属于“天下向(响)应”原因的有()①朝政腐败①自然灾害频发①大批贫民流离失所①封国势力强大A.①①① B.①①①C.①①① D.①①①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王莽新朝被推翻后,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恢复汉室,励精图治,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

他少怀大志,乘绿林、赤眉起义之机,顺应时势,加入义军,逐步掌握领导权,积极网罗人才,依靠南阳和河北等地的豪强地主集团,纵横天下,权柄中央,治理社稷,成为一代明君。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举出能支持上述中心思想的论据。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A项正确。

2.【答案】C【解析】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①①①属于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向(响)应”的原因,C项正确。

3.(1)【答案】光武帝刘秀是一代明君。

【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励精图治”“光武中兴”“成为一代明君”可知,光武帝刘秀是一代明君。

(2)【答案】他顺应人民反抗王莽新朝的意向,利用农民起义的有利机会,以刘汉皇族后裔的身份,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依靠豪强地主的力量,建立起东汉王朝;面对王朝建立之初的残破景象,他借鉴西汉初年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知道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2.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下列成语的出处:乐此不疲、危在旦夕、披荆斩棘、举足轻重、有志者事竟成。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东汉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学习任务二】归纳汉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经济
政治
民族关系
【学习任务三】对比西汉初期与东汉初期的政策,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习任务四】归纳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继续发展的表现。

【学习任务五】阅读教材,简单绘制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六】梳理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点。

时间
领导者
特点
影响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光武帝的看法。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知道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2.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下列成语的出处:乐此不疲、危在旦夕、披荆斩棘、举足轻重、有志者事竟成。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东汉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学习任务二】归纳汉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经济
政治
民族关系
【学习任务三】对比西汉初期与东汉初期的政策,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习任务四】归纳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继续发展的表现。

【学习任务五】阅读教材,简单绘制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六】梳理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点。

时间
领导者
特点
影响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光武帝的看法。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知道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2.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下列成语的出处:乐此不疲、危在旦夕、披荆斩棘、举足轻重、有志者事竟成。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东汉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学习任务二】归纳汉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经济
政治
民族关系
【学习任务三】对比西汉初期与东汉初期的政策,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习任务四】归纳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继续发展的表现。

【学习任务五】阅读教材,简单绘制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六】梳理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点。

时间
领导者
特点
影响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光武帝的看法。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学习任务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知道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2.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下列成语的出处:乐此不疲、危在旦夕、披荆斩棘、举足轻重、有志者事竟成。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东汉的建立。

1.建立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学习任务二】归纳汉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经济
政治
民族关系
【学习任务三】对比西汉初期与东汉初期的政策,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习任务四】归纳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继续发展的表现。

【学习任务五】阅读教材,简单绘制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六】梳理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点。

时间
领导者
特点
影响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汉光武帝的看法。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1.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成语:乐此不疲、危在旦夕、披荆斩棘、举足轻重、有志者事竟成。

提问学生这些成语的出处。

【学生活动】通过课前学习任务,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新知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活动】出示两汉历史时间轴及材料,讲解西汉后期,朝政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讲解,了解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一)东汉建立【教师活动】出示东汉历史时间轴、材料,讲述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活动】知道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进行讲解,提问: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怎样的社会局面?【学生活动】知道东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社会矛盾尖锐。

(二)光武中兴【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对材料进行讲解。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及教材,将表格中光武帝在经济、政治、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填写完整。

知道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山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活动】出示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政策对比表格,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了解西汉初期与东汉初期的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等研读,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及历史表达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所学,探究东汉兴与衰的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王朝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宅院画像砖这块出土于四川的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材料:汉桓帝死后,刘汉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当政的窦太后没有办法,才和其兄窦武(时任城门校尉)把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弄来按在皇位上,刘宏就是汉灵帝。

刘宏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升为大将军,以其辅政。

同时令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撑起了局面。

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睬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三棵《东汉的兴衰》,西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主要讲述光武帝刘秀顺应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主要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没多久,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涉及概念进行讲述,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材)1、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处理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光武帝稳定政权采取的措施。

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七年级上册历史思维导图-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建立
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
称东汉
兴盛
原因
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
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衰落
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打击
黄巾起义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规模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秀参与了王莽的新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最 终光复了汉政权。
东汉的建立 时间
开国 之君 都城
2、汉光武帝刘秀的统治措施: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汉光武帝措施的影响
时间 全国户籍人口
学习目标
1、研读史料,通过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会总结出东汉 兴亡的历史史实;
2、学会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光 武帝的统治措施等问题,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3、通过学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 以史为鉴,得出本节课的社会 状况?
陶 院 落 ( 模 型 )
王莽 东汉王朝 篡政

元 前
公 元
公 元
202 年
9 年
25 年
西汉后期政治 日益腐败,土 地兼并问题愈 加严重,社会 动荡不安,刘 姓皇统在社会 上开始逐步丧 失威望。
翻地莽 。农的
民施 起政 义加 。剧 王了 莽社 政会 权动 被荡 农, 民引 起起 义了 推各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因遵行“推恩令”, 到他父亲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东汉初 年
1000多万
光武帝
2100多万
光武帝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 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 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 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 “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 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 象。
要点:不甘心君权旁落,要亲政。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现象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把持朝政
宦官 得宠
夺回君权 诛杀 外戚
皇帝 早逝
皇帝 长大
母后临朝
幼主 继位
君权旁落
外戚 专权
依靠宦官
想一想:“外戚干政”和“宦官专 权”根源在哪?
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 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 此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和皇位世袭制。

课汉
堂 小

结兴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

担,减轻刑法;(2)合并郡县,
光武中兴措施: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
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
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果: 结束混乱局面,社会安定繁荣,出现
“光武中兴”的局面
亡 1.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太平道
中兴
刘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 唯一的“一姓之再兴”的家族。 为表日后刘家江山在刘邦、刘秀 之后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兴起,所 以东汉统治者把刘秀建立东汉的 过程叫做“中兴”,即这不是刘 氏江山的最后一次兴起。
小组探究:西汉出现第1“3课文景东之汉治的”兴和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历史信息?
东汉说 唱俑
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
和地方风貌
历史信息?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
陶院落 外有高墙边有角楼
(模型)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一、兴
背景
光武中兴 措施
影响
1、光武中兴的历史背景:
西汉王朝
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的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 多少?
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②未成年人有能力管理国家吗? ③皇帝长大后要,点可:能不会能有,什太么后想干法政?,有外6戚位掌皇权帝。在继位后已经成年,他们想要 什么?
3、自然灾害频繁
时 间:

184年

领 导 人:
起 义
特点:
张角
结果: 创立太平道,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历时9月被镇压
影响: 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沉重打击了东汉的 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黄巾起义被镇压,是不是意味着东 汉朝廷转危为安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61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做一团。东汉王朝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带来了什么后果?
统治的黑暗加剧了阶级矛盾,地主阶级争权夺利, 遭殃是老百姓。外戚、宦官――地主阶级中最腐朽的 势力交替专权100余年,人民被逼向死亡的边缘。正 值这时,东汉后期灾荒连年,真是雪上加霜,广大老 百姓再也无法活下去,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
1、东汉后期朝政腐败 背景(原因): 2、大批贫民流离失所
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 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 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 了东汉王朝走向瓦解。
西汉王朝
王莽 篡政
东汉王朝
……
公 元 前
202 年




9
25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东汉建立:公元25年 ,刘秀,以洛阳为都城
1、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3、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
启 示 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
二、衰
课本P60: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歌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遭到排挤 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