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宫殿、坛庙、陵墓
4中外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三、成熟的宫殿形制(隋唐时期)
宫殿开始转向纪念性。 1、 形成“三朝五门”的形式
发展是御街千步廊 制度;
2、元大都宫殿 ① 延用了“工字 殿”“州桥”“千步
d 廊”形式。 e ② 宫城周桥前设 r 棂星门,是对前代 te 宫殿建筑的发展。 is ③ 宫殿建筑内容
带有民族特色。
g 受游牧生活、 e 喇嘛教及西亚建筑 R 的影响,用多种色 n 彩的琉璃,金红色 U 装饰,挂毡毯毛皮
帷幕。
3、明初南京宫 殿
建筑形式内 容极力寻找礼 制的依据,如 《 礼 记 》《 周 礼》等儒家经 典所规定的宫 殿形制:前朝 后寝制,三朝 五门制。
UnRegistered
四、 明、清北京宫殿
明北京宫殿,由
d 蒯 祥 设 计 , 集 中 前 朝 e 所 有 各 种 宫 殿 建 筑 形 r 制的特点。 te 1、 宫殿和城市中轴线 is 重合。 g 2、 采用千步廊,在序 e 曲部分做文章。 R 3、 采用三朝五门制。 n 4、 采用前朝后寝制。 U 5、 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
d ◎ 类型 re A. 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 te 方 锥 体 形 的 封 土 。 坟 冢 的 is 直 接 发 展 , 夯 土 压 实 形 成
方锥体,秦汉广泛使用,
g 一直沿用于宋陵。 Re B. 以山为陵:起源于汉代文 n 帝 灞 陵 , 利 用 自 然 的 山 体 U 作为封土。
C. 宝 城 宝 顶 , 方 城 明
直接和天发生关 系。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古建筑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PPT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战国: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做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作为墓顶的盖板,盛行于中小型墓中。由于其
易于折断,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 东汉:拱顶墓室成为墓室结构的主流。
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三、陵园建筑
4.3陵墓
1、秦始皇陵——地上陵台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 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陵园,总面积约2k㎡。陵园 成长方形,周围有陵墙二道 环绕。
陵台由三级方截椎体组成, 最下一级350m*345m,三级 总高46m,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一座人工坟丘,由于风雨 侵蚀,轮廓已不甚明显。
内垣北墙开两门,其余内外垣各面均开一门
4.3陵墓
“墓”:大概是最为原始,正宗的概念了,笼统的说,墓 是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物的固定设施。
更有学者从字音上进行解释,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人物段玉 裁称,“墓”就是“慕”——“孝子所思慕之处”。
凡掘坑穴葬,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方叫“墓”,“墓” 中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朴素的早期丧葬观念——“不树不封”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石墓的主要类型: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等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唐、宋墓中,两拱相交形成的穹窿结构用的比较广泛; 明清两代,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 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于防腐措施。
“陵”的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则逐渐成为皇家坟冢
的专用名词,这非帝王不可为,所以只有帝王才能把墓造的如山 一样高大。
中外建筑史第四五九章宫殿、坛庙、陵墓
上图为秦咸阳宫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的复原想像;
秦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中“一号宫殿”解剖图
“四号宫殿”遗址。
汉
汉代在建筑上的突出表现为木架建筑渐趋 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汉 代是确立斗拱在中国木构件建筑体系重要地位 的时期。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西汉长安城西南,整个宫殿面 积5平方公里,占全城的1/7。宫内主要有前殿、 宣室殿、温室殿、昭阳殿、柏梁台等大量殿宇 建筑。它的建筑特点是屋角平直无起翘,建筑 造型质朴简洁,体量雄伟,气势恢弘。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 定型化。 如 ,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 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 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 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 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 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 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 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 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 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 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 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 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元代的宫殿继承 了前朝的“工” 字殿格局,又在 台基形式上有所 发展。
大 明 殿
大明殿复原图
汉白玉台基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 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第四章 坛庙、宫殿、陵墓
四、实例 1、北京天坛 天坛的环境艺术 设计: (1) 为衬托天坛祈年 殿高耸近天之势,殿 周全组建筑建于4m 高的大平台上,平台 四周遍植4m高的常 青松柏等; (2) 天坛庭院及丹陛 桥,皆高出地面4m, 行如步云;
北京天坛
(3) 附屋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 (4) 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 (5) 祈年殿两侧配殿,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以全祈年殿 之孤傲突兀之势; (6) 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 (7) 附属建筑全隐蔽于树林之下。
紫禁城宫殿——中国仅存的一处宫殿。(对应其布 局,建筑成就,认真学习总结,会画总平面示意 图)。书上有相关图说。
第三节 陵墓
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产生及其陵寝观 1、产生——灵魂观念 2、“事死如生”的陵寝观 · 从选址到整体布局到地下建筑均效仿住宅制度 · 殉葬及陪葬制度 二、墓葬的等级及名称 林——孔氏宗族 陵——帝王墓葬 墓——王侯将相 坟——一般百姓
唐代墓陵——“因山为穴”(以乾陵为例,应知其局部特点) 永泰公主墓——乾陵的陪葬墓。 五音姓利——阴阳勘舆术皆先分属五音(宫,商,角,征, 羽)。 择地不同,宋国姓赵,属“角”音,墓地要“东南地穹, 西北地垂”故宋陵东南高而西北低。 兆域——墓地的界址。 明十三陵——从选址,布局到单体建筑均达到极高水平 (应对其做出评价) 庙号——头两代称祖,以后称宗,如康熙为圣祖仁皇帝, 乾隆为高宗纯皇帝。 谥号——以一生5、曲阜孔庙社稷坛:
第二节 宫殿
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阶段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周制三朝五门: 三朝:外朝——决定国家大事。 治朝——王视事之朝(平时办公) 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 五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央,两侧用于常朝。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25.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左祖右社”位置的区别?26.工字殿形式、朝代?29.三朝五门及在紫禁城所对应为何?答: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35.紫禁城的建筑艺术成就答: 参考一: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院落是各类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从大清门起经过 6 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逐步形成多个高潮。
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而附属建筑的台基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从而保证主要门殿的突出地位。
建筑的屋顶和细部装饰也有简繁高低之别。
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屋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绚丽璀璨,光彩夺目。
(它的艺术成就主要有:1.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称高等对比突出主题。
2.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3.单体形象融出群体序列,以体现帝王的威严。
4.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景色。
北京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是古代人民写下的壮丽历史篇章。
)参考二: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式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和宏伟。
2、院的运用和空间变化:院落是各类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逐步形成多个高潮,最后达到全局的最高潮。
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大衬小,以低衬高的对比手法突出主体,而附属建筑的台基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以保证主要门殿的突出地位,建筑的屋顶和细部装饰也有简繁高低的对比。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
长陵
明长陵(朱棣墓)鸟瞰
明长陵祾恩殿
定陵
定陵是明神
宗万历皇帝 的陵墓,为 目前国内考 古界惟一主 动发掘的帝 陵。
明定陵(万历)地宫前殿
后殿及帝后棺床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昌瑞山,葬有顺治、康
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及其后妃,主 陵为顺治的孝陵。与明代帝后合葬不同,清 代帝后死后分葬,各自起陵。
照明帝陵。与明帝陵不同的是,其皇后在帝陵旁单独设陵, 不与皇帝合葬。
明孝陵
神道石象生——蹲驼 神道石翁仲——武臣
明孝陵方城甬道
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 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 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 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 为的维护。“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
灵台前是用于供奉祭奠的献殿,两者之间有一条鱼梁
封土,封土下为墓道。灵台下为墓室,墓室为三土洞 式结构,四壁立护墙板。
明清陵墓
明清帝陵继承了前代帝陵以神道为引导空间的做法
,并将唐代的以山为陵与宋代地宫上做方锥形夯土 陵台相结合,形成新的制度。
明清两代帝陵都选择山水形胜之处,以山为背景,地宫上建
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东麓山前。陵区内按 昭穆制分成东西两行排列帝陵,另外发现有 70余座陪葬墓。
帝陵由双阙、神道、石像生、碑亭为前引,后有外神
墙、月城和内城,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仿佛一 个个独立的院落。
地宫之上,内城西北角建高耸的塔式灵台,呈八角形
,分为5级、7级、9级不等,为西夏人所独创,被称 为东方金字塔。
清陵陵区的总体布局效仿明陵:
入口处建有石牌坊、大红门,其主神道直抵陵区中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坛庙
王莽宗庙
官员家庙。明代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间,奉5 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奉4代祖先。庙之东侧 设祭器库,供储存祭器、衣物、遗书之用。
各地所留明、清祠堂数量颇大。这批建筑是江 南明代建筑的代表,有很高的工艺成就和历史价 值。
杨家祠
(三)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
5.斋宫: : (1)建筑形制 (2)建筑规格
6.神乐署、牺牲所(祭祀用,动 物养殖所)
7.丹陛桥——宽28M,长360M, 离散面高4M
二、天坛组景式意匠构成的规划手法
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 绿化,天坛的建筑寥寥无几,祈年殿、圜丘、皇穹宇的体量都不很高大,没 有超越物质功能的需要,专为精神功能添增额外的建筑。但是它的占地极大 ,外坛墙南北长1650米,东西宽1725米,占地面积约为紫禁城的三倍多。坛 内建筑疏朗,满植翠柏。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林,塑造了天坛所需要的远隔尘 世、宏大静谧的独特环境 。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 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 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汉长安明堂辟雍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明嘉靖年间,北京南郊建大享殿(天坛祈天殿),也有明堂之 意。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 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 绝。】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4.2 坛庙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
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的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 这就是坛庙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新石器时代;发现有良渚文化祭坛、红山文化祭坛 及女神庙等。
【中国建筑史】4-15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棂星门 石像生 碑亭 华表 大红门
石牌坊
石牌坊
明十三陵大红门
明十三陵碑亭
明十三陵碑亭四隅石华表之一
明十三陵神道
棂星门
3.明长陵(永乐)
1)陵体由方形改为 圆形,称为“宝顶”。
2)取消寝宫,扩大 祭殿。
3)陵园的围墙从方 形改为长方形,在南 北轴线上 布置三个 院落。更接近于宫殿 建筑。
北宋永熙陵平面图(采 自《考古》
1964年第11期《河南 巩县宋陵调查》)
1)上宫: a.正方形平面的神墙围绕,四面各辟 b.中央为方上陵台 c.献殿在南神门之内,陵台之前 2)下宫: a.按风水说规定在上宫西北
2.南宋 1)上宫:没有方上陵丘,代之以龟头殿,
前为献殿(祭祀行礼处)
(八) 清陵
清东陵总 平面
孝陵(顺治) 景陵(康熙) 裕陵(乾隆) 定陵(咸丰) 惠陵(同治)
清西陵总 平面
泰陵(雍正) 昌陵(嘉庆) 慕陵(道光) 崇陵(光绪)
1.总体布局
1)选址与风水理 论:
2)序列
D.从三孔石桥开始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三孔石桥
龙凤门
C.龙凤门到三孔石桥为第三段
石像生 B.大红门到龙凤门之间为第二段
神功圣德碑亭
大红门
石牌坊
A。入口空间
清西陵昌陵(嘉庆)
宝城宝顶 哑巴院 方城明 楼
隆恩殿
碑亭 石桥
江苏南京梁萧秀墓石碑、石柱、石辟邪
(五)唐乾陵
1。以山为陵,凿山为穴, 以山为阙
2。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3。上、下宫制
– 因山为陵,供食不便,将献殿 建于陵园南门内,称上宫,在 山下设寝,以便供食,称下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
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2)奉祀圣贤的庙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孔庙中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庙规模最大。
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些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
第四章 宫殿、坛庙与陵墓
第四章宫殿、坛庙与陵墓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考核知识点:1、宫殿型制的演变2、掌握大明宫的空间营造特点;掌握含元殿的宫阙制度对创造宫殿气氛有何作用,对后世的影响如何?3、掌握明清北京故宫的艺术成就4、坛庙建筑的内容5、掌握北京天坛建筑群的群体空间艺术;掌握天坛单体建筑的形式特征及设计手法6、陵墓的起源7、了解陵墓建筑的内容8、掌握“厚葬”、“薄葬”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陵墓制度的不同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礼仪空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宫殿一、宫殿型制演变内容+布局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1)、早期的宫殿型制——住屋2)、殷商时期——纵轴线上的单体建筑3)、商代开创宫殿先河——前朝后寝4)、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型制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1)、秦2)、西汉长安宫殿3)、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骈列制A、曹魏邺城北宫B、东晋南朝建康宫殿C、魏晋南北朝时的宫殿型制特点a、从多宫并置到只有一宫b、东西堂制c、骈列制3、纵向布置“三朝”阶段1)、隋大兴宫:唐太极宫A、东西堂制改变为三朝纵向排列B、废除骈列制2)、宋金元A、宫前序列的发展:B、宫殿布局的变化a、皇城在城市当中b、元大都三殿两宫的型制对明清宫殿有直接影响3)、明清——三朝两宫五门A、宫殿布局继承唐太极宫以来传统,三朝纵向排列;B、宫前序列在宋金元基础上强化。
4、小结1)朝:东西堂制——三朝纵向排列2)宫殿和官署: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3)宫殿和城市: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1、唐大明宫1)建筑群的处理:利用地形的优秀实例;确立了纵向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2)布局: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3)含元殿型制2、明清北京宫殿1)基本格局:布局严整、规模宏伟A、中轴线B. 功能分区:外朝、内廷C、基础设施2)形制特点:吸收前朝做法并有所创新,成为象征封建集权统治与严格礼制秩序的典范A、恢复汉族文化传统,用礼制来强化宫殿所象征的皇帝权威的合法性a、对古制的恢复和附会,三朝五门b、宫殿命名中体现出宇宙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合一B、吸收前朝各个时期的做法a、三朝两宫五门沿轴线纵向展开b、宫前序列进一步丰富C、皇帝集权的强化在物质上的表征3)设计手法特点:A、建筑序列:通过连续对称的,尺度、形式不断变化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B、建筑处理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C、空间有序转换:a、以门为媒介b、以廊庑为辅助D、屋顶、色彩、装修等细节也成为表达空间等级秩序的语言: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重檐〉单檐E、文字与小品具象征意义4)空间的意义A、象征中心与权力中心的分离;礼仪轴线与日常路径的分离B、神圣与世俗的分界a、午门:紫禁城正门,皇帝的家门午门的独特形制,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都反映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六、中国古代宫殿的价值问题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例 (ⅰ)人类创造性的智慧的杰作 (ⅱ)一段时间内或文化期内在建筑或技术、艺术、 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 (ⅲ)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消失的文 化传统或文明 (ⅳ)是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 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的范例
五土之神方位
3、山川神 从汉代起逐渐形成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祭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西岳庙)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北岳庙)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四海 五镇 东海(山东莱阳) 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海(山西永济) 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南镇会嵇山(浙江绍兴) 南海(广东番禺) 北海(河北山海关)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四渎 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江渎(长江)(四川成都) 淮渎(淮河)(河南唐县) 河渎(黄河)(山西永济) 济渎(济水)(河南济源)
曲阜孔庙泮池(璧水)
曲阜孔庙大中门(第三道门)
曲阜孔庙同文门(第四道门)
曲阜孔庙奎文阁(明)
曲阜孔庙大成殿
大成殿前檐石刻龙柱
大成殿内孔子像
曲阜孔庙寝殿
思考题 1、坛庙包含的内容是什么?有哪几种类型? 2、岱庙是祭什么的?孔庙是祭什么的,又称什么? 3、日祭、月祭、天祭、地祭的方位如何?色彩的方 位又是怎样的?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 宫殿
我国现知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 宫殿遗址 商代为开创宫殿型制的时期
一、古代宫殿型制演变
1、早期:前朝后寝(由前堂后室演化而来) 2、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观 3、秦: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以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殿高数千仞”;继承战 国时期高台建筑的传统,体量庞大,装饰华美,融 合各国文化传统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出自《礼记》三朝即“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
五门即“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外朝用于大规模礼仪性朝会,中朝用于日常议政朝会,内朝用于定期朝会。
以北京故宫为例,三朝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2.东西堂制:礼仪性的主殿与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处东西分置的宫城布局,体现了礼仪空间与朝政空间的关系。
第一个采用东西堂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长安大明宫变成三朝纵向排列。
3.骈列制:宫城内有两条平行并列的轴线,宫城的两座宫门分别对应着两座主要建筑,分别为礼仪性的大朝廷殿与处理政务的议事处及枢要部门,体现了权力机关与官僚机关的关系。
第一个采用骈列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大明宫废除骈列制。
4.龙尾道:唐大明宫含元殿前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成S型盘上,远望如龙尾,故称龙尾道。
5.五岳五镇: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为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建庙以祭山神。
6.四海四渎:四海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四渎为江渎(长江)、淮渎(淮河)、济渎(济水)、河渎(黄河)。
建庙以祭水神。
7.明堂辟雍: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场所,明堂的用途是皇帝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
辟雍是明堂外侧环绕的圆形水沟,圆形像辟,环水为雍。
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圆水方院,圆基方榭,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鱼沼飞梁:晋祠圣母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9.曲阜孔庙:是中国现有古建筑群中历史延续最悠久的一处,由孔子旧居发展而来,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明代,基本形成现有规模。
孔庙布局为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有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空间,后六进是主体部分。
主体建筑包括“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等,中心建筑为大成殿。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宫殿是宫城及殿堂的总称,是帝王生活起 居和听政理事之所,具有居住和行政建筑 双重特征。
一.宫殿形制演变 什么是宫殿形制?
– 内容—生活区(寝),办公区,政令所出(朝) – 布局—朝和寝的关系; – “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形制演变的三个线索,三对关系: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F1、F2、F3三块建筑遗迹南北 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F1、F2为宫殿,F3为北廊庑。 F1:一座檐廊环绕的四室寝殿。 F2:一个大空间的厅堂,为处
理政务的“朝”。
宫殿总复原
F1复原
F2复原
3、商都亳的宫城——偃师乡商城Ⅰ号址
(1)紫禁城
长:960米,宽:760米,
内廷
面积:72万平方米
紫禁城正门为午门,后门 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
以乾清门为界,前为“外
外朝
朝”,后为“内廷”。
午门前广场:130米×600 米
设端门(重檐庑殿顶)
天安门(重檐歇山顶)
午门
由门楼、东西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 国宫城标志的阙门。
太和门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 宇式的宫门,位于二米 高的白石须弥座上,绕 以白石雕栏杆,正门前 摆放铜狮及陈设。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在举行御门听政时,皇 帝和侍臣侍卫在宫门上, 百官立于门前丹墀内, 呈奏听旨,庭院就成为 露天的会场。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中国建筑史】4-8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四渎
五岳:
泰 安
岱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
庙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西岳庙
南岳庙 中岳庙
岳庙基本配置
寝殿 正殿 两庑
正殿门
元代岱庙
五镇: 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寝殿 中殿 大殿 御香殿
二山门
山门 牌坊
四海: 东海(山东莱阳) 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山海关)望祭,无庙 南海(广东番禺) 西海(山西永济)望祭,无庙
·
四渎: – 江渎(四川成都) – 淮渎(河南唐县) – 河渎(山西永济) – 济渎(河南济源)
4)明堂 明堂辟雍
实测总平面
总平 面复 原想 象
中心建筑 实测平面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2 坛庙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明北京 城坛庙 分布
月坛
地坛
紫禁城
社稷坛
太庙
日坛
先农坛
天坛
一、坛庙的种类
1、祭祀自然神
– 1)天地日月, 风云雷雨
– 2)社稷坛 社:五土之神稷: 地坛
五谷之神
– 3)山川神—五岳、五镇、四海、
北京天坛圜丘·露天的圆形祭台。坛三 层
中心 建筑 复原 想象
2、祭祀祖先
– 1)太庙
立七庙或九庙 ; 同堂异室 奉先殿
– 2)官员家 庙
3、先贤祠
– 1)文庙 – 2)关帝庙等
二、实 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陵园建筑 ①祭祀建筑 寝殿、献殿→棱恩殿、隆恩殿、享殿 ②神道: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二、实例
1、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面 图(见图)
2、秦始皇陵(见图) 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夯土 陵墓
秦始皇陵
3、汉陵 ①中国最早的陵邑制出现 在汉代 ②各陵有享殿,形成后世 “下宫”制度 ③山东沂南石墓(东汉末 年) ④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 汉)(见图) 4、六朝陵墓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见图)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4、西汉:宫殿分为几区,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 于帝朝;“非令壮丽,无以重威” 5、东汉:南北二宫,以阁道相通,高台之风渐衰 6、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三朝 7、隋:继承北周,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代结束 8、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 9、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 10、元: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 11、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宫
汉武帝茂陵方上遗存
西汉卫青及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石马
霍去病墓石象
霍去病墓石兽
南京梁萧景墓石辟邪
南京梁萧景墓石柱墓表
5、唐代陵墓建筑 ①位于渭北高原上,十八个帝陵,东西绵延二百 余里,其中献陵、端陵、庄陵为人工夯筑的方上 (地面今所见唯有高大陵台),其它唐陵是因山 为陵,利用自然的山形地势(“形胜之山岳”) ②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历代帝王里最大的陵 墓,近190余个陪葬墓
五土之神方位
3、山川神 从汉代起逐渐形成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祭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西岳庙)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北岳庙)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四海 五镇 东海(山东莱阳) 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海(山西永济) 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南镇会嵇山(浙江绍兴) 南海(广东番禺) 北海(河北山海关)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四渎 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江渎(长江)(四川成都) 淮渎(淮河)(河南唐县) 河渎(黄河)(山西永济) 济渎(济水)(河南济源)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二、唐大明宫(东内)
1、宫室:严格规整、明确中轴线 2、大明宫(考古发掘):含元殿、宣政殿、紫辰殿 3、纵列:三朝并置→纵深布置 4、三朝五门,后加大花园(见图)
5、含元殿所依据的承天门型制(隋)是门阙,因此建 立翔鸾、栖凤两阁,全组建筑形成“∏”形平面。 这一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 和明清故宫午门。 阙和主体建筑自此相联而不各自分立(11开间)。 (见图) 6、含元殿:高大的台基(自然地形+人工改造);75 米龙尾通道 7、皇家园林:山水+建筑――宫苑结合(宫城内苑+ 城外禁苑),即“中设内苑,外拥禁苑” (禁苑: 生产+防御) 8、仕人园林:“凡士人皆造园”,以“叠山理水”的 创作手法,追求一种气势,经纬天地,气吞山河; 王维的辋川别院(辋川四十景,“辋川图”——后 世意想图),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粉地白木)
(ⅴ)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特别是在面临不 可逆转的变迁时的传统人类居住或使用土地的突出 范例 (ⅵ)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意义的事件、 生活传统 北京故宫申报适用条例(ⅲ)、(ⅳ) 沈阳故宫(大成殿,十王顶,游牧民族的特征,中 坐皇帝,两侧各五亭,似帐篷)申报适用条例 (ⅰ)、(ⅱ)、(ⅴ)、(ⅵ)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申报适用条例(ⅱ)、(ⅳ)
4、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 左侧 5、宗庙:家庙、影庙、祠堂,在住宅之东,所谓“左 庙右寝” 6、孔庙:(文庙) ①汉代起就已建立孔庙于孔丘故里鲁城阙里;唐代始, 全国范围建孔庙 ②现存曲阜孔庙的规模为宋代奠基 ③建筑:沣池、棂星门、大成殿、月台(舜乐用)
二、实例
(一)、天坛(见图) 1、布局特点 ①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冬至祭于 南郊天坛,夏至祭于北郊地坛) ②北面墙为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③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雩(yu)祭的祈谷坛 (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 ④正门在西面,余均不设门
太庙中殿及后殿
(三)、社稷坛 1、明初为太社、 太稷两坛 2、社稷坛享殿 明初永乐迁都 北京时所建, 为现存坛庙建 筑最古老的一 座
清人绘北京社稷坛
北京社稷坛
社稷坛上五色土
社稷坛棂星门
社稷坛祭殿
(四)、曲阜孔庙(见图) 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 孔庙
山东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门前石坊及棂星门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 “无梁殿”, 利于防卫、防 火
(二)、太庙(见图)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北京太庙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乾 陵 平 面 图
乾陵远景——梁山与双阙
乾陵神道
乾陵石马
乾 陵 武 则 天 墓 前 无 字 碑
③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见图) a、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集中代表唐陵的特点 b、合葬 c、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d、南向为正,四面设门,周植柏树(柏城――见于文 字制度始于唐代) ④顺陵(武则天为其母所建陵):石象生雕刻艺术精 湛、精粹 ⑤建陵(肃宗李亨)、贞陵(宣宗李忱)、崇陵(德 宗李适):东南亚的蕃酋像、毛坯石人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 宫殿
我国现知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 宫殿遗址 商代为开创宫殿型制的时期
一、古代宫殿型制演变
1、早期:前朝后寝(由前堂后室演化而来) 2、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观 3、秦: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 以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殿高数千仞”;继承战 国时期高台建筑的传统,体量庞大,装饰华美,融 合各国文化传统
清沈阳故宫
清沈阳故宫
清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
清沈阳故宫大政殿
大政殿内景
清沈阳故宫崇政殿
清沈阳故宫文溯阁 ——是清乾隆时存 放《四库全书》的 七座藏书楼之一。 七楼是:内廷四 楼——北京故宫文 渊阁、圆明园文源 阁、承德避暑山庄 文津阁、沈阳故宫 文溯阁;江南三 楼——杭州文澜阁、 镇江文淙阁、扬州 文汇阁
第三节
陵墓
一、陵墓组成(地上、地下)
1、“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地上陵体) 早期顶是平的,没有坟体 周代,产生祭祖,出现坟冢,封土坟头;后来演化 为三种形式,且建筑化 ①方上:秦汉→夯土垒上(见图):以人工夯土建上 大下小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为方上 ②以山为陵,唐乾陵,围以正方的神墙,四向辟神门 a、省工; b、防盗; c、以自然方法营造气氛。
清沈阳故宫文溯阁内景
五、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基本特征
1、规模宏大:通过宏伟的建筑产生“壮美”,并把 这种壮美赋予帝王,帝王本身成为了建筑的一个 组成部分;“不睹皇居状,安知天子尊”(洛宾 王-唐) 2、尺度巨大: 商之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 秦之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 可以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殿高数千仞” (《史记》); 北京故宫太和殿,宽63.9米,深37.17米,高 26.96米 3、森严的等级:“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 苍,士黄土”
天坛祈年殿
天坛祈年殿
祈年殿内部
祈年殿梁架
祈年殿天花藻井
②圜丘 a、坛三层 b、四周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壝墙一重,高度不过 一米余
天坛圜丘
圜丘由外壝墙棂星门内望
圜丘局部
圜丘石阶
3、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①中轴线布局 ②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a、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 b、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③主建筑与环境: a、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 生与天接近之感 b、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熔于绿色之中 ④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天坛
天坛——创建 于明初,嘉靖 时完成现有布 局,清代多次 改建。由圜丘 及祈年殿二区 组成:前者冬 至皇帝在此祭 天,后者为祈 求丰年之所。
2、主要建筑 ①祈年殿(见图) a、平面正圆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外檐柱12 根(十二应一周之数) b、依据原形:古代祭祀建筑――明堂 c、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柱枋隔扇为朱红色, 三重青色琉璃瓦檐,色调纯净,造型庄重典雅
汴梁城皇城区
宫城三大殿
四、北京故宫
1、布局上对前朝各个时期优秀作法型制集大成者(见 图) ①唐:后花园;三朝五门 ②宋、元:千步廊;金水桥 ③明:后面对应山头;三朝二宫 2、太和殿 ①十一间;重檐庑殿 ②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 ③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 3、午门(见图) 采用门阙合一的形式,在城座上建立一组建筑
六、中国古代宫殿的价值问题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例 (ⅰ)人类创造性的智慧的杰作 (ⅱ)一段时间内或文化期内在建筑或技术、艺术、 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 (ⅲ)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消失的文 化传统或文明 (ⅳ)是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 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的范例
金 中 都 宫 城 平 面 图
壁 画 中 的 金 中 都 宫 殿 图
元大都皇宫大明殿建筑群
明 北 京 城 宫 城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