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主义的建筑

合集下载

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甘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大师路易斯巴拉甘大师作品分析

总结:
巴拉干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 , 对于材料的忠实呈现 , 因应当地的建筑特色 , 在建筑物内部所呈现的光影变化 , 活泼的色彩随着水景的倒影产生的律动 , 创造出一种贯穿 建筑与景观的寂静氛围 。 当然美化墨西哥的功绩 , 也为 他带来国际上的认同,1980年所获得国际普立兹克建筑奖 。
其实在我看了他这两个作品之后,我就想到他说 的: “混凝土墙看上去太可怕,应当涂色。 ”
第2页/共36页
设计风格:极少主义倾向
“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想要减少对美好景观的破坏,并创造良好的建 筑形式与其相适应。因此我们不得不选择极简的形式,抽象的特征, 极端的直线,平坦的表面,常用的几何形体来设计建筑物。”
——路易斯·巴拉干
第3页/共36页
巴拉干的园林与建筑有着明显 的极少主义倾向,一堵白墙,一条巨 型溢水池,或是一处落水,一棵大树, 就能创造出极其宜人的环境。他所用 的都是最平常的几何形态,没有刻意 的雕饰,却宁静致远,另人心旷神怡。 同时这些极其简单的形体,使用的是 地方性的材料和丰富的色彩,使得他 们又没有现在很多极少主义作品中的 冰冷感,而是温暖而近人。他的这种 极简主义的倾向也和他童年时期成长 的那个小村庄的环境有关。他常常回 忆起那个街道崎岖不平的山地村庄, 有着红色陶瓦屋顶的白色的房子,在 水和阳光掩映下平静安详。这些小时 候的体验都让他感受到了简洁的极度 美丽。
第19页/共36页
第20页/共36页
功能
一层 家庭生活的公共区,有一个后花 园和小的庭院,厨房、餐厅、接 待室、书房、工作室、休息室、 秘书室、私室也都设在第一层, 所有的房间面向花园开巨窗,借 光借景。
第21页/共36页
第22页/共36页
夹层 二层 顺着门厅的楼梯间或书房 的悬挑楼梯都可以到楼上 的二楼,二楼主要是卧室, 主卧室是一个单独的两倍 高的空间。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环境处理 B
人为 景观
住宅
自然 环境
安藤在对周围环境处理上采用采用了他那封闭---开放的 都市观,对已有建筑采取隔离的态度,而对自然景观则进行 人为地纳入。
环境处理 C
1 在对人为景观的处理上运用大面积的混凝土 墙体减少周围环境对住宅造成的影响。在面对公路 一侧采用一面斜墙以阻断车流造成的影响。而且在 一层墙体很少开窗,主入口更是设在树林之中,保
大师作品分析——安藤忠雄
07级建筑学01班第五组
安藤其人
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 建筑大师之一,也 是一位从未接受过正统的科 班教育,完全依靠本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自学 成才的设计大师。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 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获得 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 等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安藤亦开创了 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 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 丰富的设计效果。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 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他 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 方建筑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 “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 然的内在联系。
伊东认为:具备透明感、 漂浮感、金属感和皮膜 性的建筑是最佳的,并 且应该把建筑和环境融 为一体。
二人在材料应用上的不同之处——少于多
安藤认为:材料使用 要尽可能简单,才能 将隐藏在空间构成背 后的设计意图表达出 来。
安藤的极少主义:
使空间感更单纯——天 花板与墙面采用相似 材料
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 的干扰——将墙做到 与柱子等厚
2、安藤空间——空间内化精神的构成体
安藤并不是把日本传统建筑中的元素直接 或间接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并不在符 号上寻求传统。

极少主义的建筑

极少主义的建筑

极少主义的建筑极少主义的建筑——安藤忠雄作品评析黄居正如果把安藤与密斯作一比拟,你会发现,安藤在现代主义建筑之后〔或称后现代〕的开展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承当着密斯在现代主义建筑开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即是说,对20世纪20年代之前现代主义的先驱者们所作的各种探索和尝试打上休止符的正是密斯提倡的“少就是多〞的极少主义。

而且,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展而言,最后真正君临天下的不也是密斯的极少主义建筑么?与之相对,对于从1968年起在世界X围内迅速崛起的后现代主义来说,完毕其过度的象征性表现、浅薄的历史性符号的泛滥,以与舞台布景式风格的,也许就是安藤的建筑。

密斯和安藤的共同点不仅仅是极少主义的表现方法和设计原那么。

极少主义既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一种表达形式,但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种危险的表现方法,因为单纯的表现形式极易为人所模仿、复制,设计者个性的表达和坚持也十分困难。

而如何躲避这种危险,安藤与密斯所采取的方法却奇妙地一致,那就是保持细部构造设计的独特性。

风格式样虽然可以复制、拷贝,但“局部〞和建筑的“物质性〞却是无法拷贝的。

密斯的H型钢的细部设计,安藤的“纤柔假设丝〞的清水混凝土的肌理效果,这种独特的“局部〞成为别人无法复制模仿的存在。

那么,安藤又是如何在极少主义的表现形式中表达建筑空间的复杂性并传达情感的丰富性呢?本文着眼于安藤早期的一些建筑作品,并进展归纳和分析,试图从中寻找出形成安藤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秩序的某些本质根源。

原型空间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由于对材料和细部设计的诗意表达,被称为是一位“工匠式的建筑诗人〞。

那么,同样,把安藤看作“建筑师〞,莫不如看作“建造工匠〞更为适宜。

这样说决不是对他建筑创作成就的否认或轻视。

在“建筑师〞逐渐沉迷于外表装饰形式的现在,“建造工匠〞这一称呼反而具有强烈的空间建造的独特而安康的意味。

为了对这一概念作一明确的界定,我们首先来讨论安藤1976年设计的“住吉的长屋〞这一作品。

极简主义建筑流派

极简主义建筑流派

在4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西扎并没有系统地从事过建
筑理论的研究,但他却在实践中写下很多饶有趣味的 短文,这些短文将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思考进行了 记录与总结,他说:‚除了反思每次设计的心路历程 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加精确和深刻的理论分析 可做。‛
乡土情结
这是西扎的主要思想与理念, 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葡萄牙 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扎 早期建筑作品表现出对源于 ‚ 地方 ‛与‚ 乡土 ‛的形式敏 锐,通过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演 绎葡萄牙传统,西扎发展了他独 特的空间技巧和建筑语言,为他 随后的建筑创作积淀了原型性的 力量。
专业: 12 土木 姓名:王孜浩 路景顺 尤炳 焜
也译作简约主义或微模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 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 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 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 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 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筑语言和思考方式回应现实世界的种种变革和矛盾,实现 了建筑的现代性与地域性的完美结合。西扎对建筑本质的 不懈追求,其近乎完美的设计造诣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是 非常值得学习。
教育简历 1979-1984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系。 1989-1991城市设计硕士,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 1991-1993建筑学博士,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
教堂一层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的趋同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
相互融合。当代世界建筑文化在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中蕴含 着新的主体文化,尤其是结合现代性(主要指发挥现代主义 建筑的本质精神)与地域性(主要指发扬本土传统建筑文化 和地域精神的建筑思潮)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主流。

彼得.卒姆托的介绍

彼得.卒姆托的介绍

光承载了历史的痛苦 ,给人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卒姆托在回答“ 为什么柯伦 巴有非常暗的空间 ”这个问题时 , 他说 到 :“ 我在瓦尔斯温泉浴场就已经开 始了 这样的工作 ,我们需要这样美丽的昏暗光 线的情景 ,建筑也 需要。这样 , 老年人 看起来更漂亮 ,他们的皱纹就不那么明显 了。 ” 遗址大厅中的残垣断壁 ,缄默无言。 游走在这 个博物馆内 ,上帝的言语不单单 显示在宗教艺术品中 ,而且鸽子的呢喃 , 金属的撞 击声 ,墙壁上丝绒般的光泽似乎 都浸润并传达着神的旨意。游走在建筑 内 部 ,我们的视觉、听觉 、觉同时接受着柯 伦巴带给我们的宁静和震撼 。
卒姆托认为从一个过分混乱的环 境进入一个十分简单的环境 ,这样的感 受是令人震惊的。卒姆托本身对于现今 社会上太过于复杂的现象以及对过去旧 有事物的尊重 ,使得他希 望他的建筑作 品以一种较低的姿态呈现 ,去除矫饰的 事物 ,剔除创作 中不客观的自我情感表 现 ,以抽象隐喻的外形表 现出对外在事 物的应对 ,坚持以极其简约 、朴素的形 式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他的作品表达的 是建筑本身 ,体现着对场 所和环境的尊 重。
3、2000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
人们觉得这个被称为“共鸣 箱”的展馆是将不同领域的感官 体验融入一种“整体艺术效果” 之中的特殊场所,它完全是一个 艺术作品。共鸣箱通过一种创新 的悬挂系统组合在一起,在功能 上,它为随气氛变化的感官体验 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设计的任 务就是:共鸣箱应该总是发出不 同的声响,在不同光线、运动、 声音、气味的条件下,人们会感 到一种持续变化的状态。
THANK YOU
For Your Potential Watching
彼得·卒姆托简介 彼得·卒姆托的建筑 解读 彼得·卒姆托的建筑 思想解读 小结

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建筑极少主义又称简约主义或极简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艺术流派。

一般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造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平面,摒弃了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创作手法极为简约,采取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

该流派以其简洁明了的特征迅速渗透并影响了各个艺术领域,对建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建筑上,极少主义建筑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从而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以及简洁明快的空间,而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

最早在建筑中表现这种简洁倾向并走向极端的建筑大师是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1929年一举震动了整个建筑学界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到范斯沃斯别墅,密斯逐渐在事实上彻底取消了外部表皮的合法性,并进而建构起以他的理念为至高无上准则的话语体系。

他认为,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密斯天生有着对空间把握的敏感性,他执著于一种极其普通的砖块砌成的墙体围合出的空间形态,它是质朴的,也是深邃和复杂的。

他的“少即是多”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至理名言”,而后又有路斯金“装饰即罪恶”,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极少主义思潮的萌芽。

20世纪60年代末起,现代主义过于求同、缺乏人情味的国际主义风格受到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的挑战,现代主义开始了对自身的反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繁杂多变的手法演绎到了一个极致,人们开始厌烦了复杂的形体,堆砌的装饰,建筑审美价值观又重新向简洁靠拢,极少主义风格如同一股清泉让人们眼为一亮,因而极少主义风格建筑从1990年风靡至今,在建筑的空间氛围、光与影的运用、建筑表皮材料以及是地方性文化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

当代建筑中这种简化倾向的重现主要是出自技术和需求方面的原因,即产品的简约性满足了降低成本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于是复杂的方式被淘汰;而80~90年代以来的极少主义倾向由于顺应时代和技术的要求,日渐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进步,并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极少主义艺术的影响,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原则。

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理念研究——以瓦尔斯温泉浴场为例

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理念研究——以瓦尔斯温泉浴场为例

13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08身,专注细部的推敲,他不太喜欢接商业的大单,但对接手的每个设计委托均倾注极大的心血,他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都工艺精致,呈现出“一种朴素的精致”。

他的作品大多,包含地域化的表达,但又不仅仅局限在当地的元素,他被认为是建筑现象学和极少主义的代表,抓住了建筑的本质。

彼得·卒姆托的作品塑造着真实,塑造着空间中环境的氛围,塑造着那些点燃人们知觉的东西[1]。

他寻找到了建筑之本,使空间富有诗意,使作品永恒。

2 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理念彼得·卒姆托是执着而特别的,在复杂多变的建筑时代中,他始终恪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原则。

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彼得·卒姆托这样说道:“如果我发现我的名字被用于营销,我不会感兴趣。

我没有为雨果·博斯(Hugo Boss)的后人建造别墅,也没有为一个富有的艺术爱好者建造一座豪宅来收藏他的收藏品。

我拒绝了在世界各地为奥迪建造展厅的邀请,还拒绝了为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在米兰建造一座服装天桥的委托。

以上的项目都没有说服我。

”[2]可以看出彼得·卒姆托承接项目并不是以利益为出发点,而是凭借对这个项目本身的喜爱来综合评判。

彼得·卒姆托虽然走的不是明星建筑师的道路,但是凭借他作品那质朴的内涵和直击人内心的能力,依然收获了大批的粉丝。

彼得·卒姆托的作品亦如他处世的态度,并不会为形式上的美而妥协他的极少与纯粹。

他主张建筑的美应来自建筑自身,而不是通过复杂混乱的形式来达到美的目的,建筑的情感应该自然地流露,能够被使用者的知觉感受到,而不是通过建筑师来讲述,所以他坚持用简约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极少主义来源于密斯(Luduing Mies van der Rche),他提出的“less is more”让建筑朝着单纯简洁的方向发展。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现代建筑思潮·课程论文·2014年10月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摘要: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作品以对材料的精选和高质量的手工艺处理,以及规则的几何形体而闻名。

本文试图对卒母的几件作品,从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超乎寻常的空间设计和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卒母托;空间;形体;材料;光1引言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仍能偏居于阿尔卑斯山脉,以一种近乎中世纪的步调,一种仍然与土地、大自然发生关系的步调盖着自己的“小”房子,证明着另外一种价值的存在。

而在他的作品里,能明显感受到那种缺失已久的永恒价值。

面对国内如此浮躁的一个建筑时代,彼得·卒姆托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他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我们失去的永恒价值。

2卒母托生平介绍1943 年4月26日,Peter Zumthor (图1)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母托曾在一位木匠身边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木工相关技术,因为有这层关系,一般认为卒母托从他的父亲身上学习到许多事物以及对于材料的了解等,卒母托自己也领悟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心理,认为工匠应该要克服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将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1963年,卒母托二十岁時进入了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学习设计,其后到了美国纽约的普瑞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严格的工艺训练使得他清楚的了解到现代主义的想法和感觉。

彼得。

卒母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着很周详的考虑,反应出不同的感受。

每一個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24 岁的卒姆托回到瑞士在当地历史保护委员会任建筑师,卒姆托于1979年在瑞士的格劳宾登一个偏僻小镇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在开办事务所的20年中,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

极少主义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极少主义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简洁的建 筑艺术风 格 ,并 富有空间 与结 构的逻辑 性。他基于这种思想 所提 出的 “ 少 就是多” 的设 计理念 ,奠定了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思想基础。 中国设计界对极少主义的认识更多的是从其概 念 自身的语义关系进行直观的理解 ,或是从建筑形 式的构成关系及风格样式上去抽取其含义。但从极
式来顺应建筑设计的发展潮流 ,导致 以建筑美学为基石的文化缺失。文章以极少主义为视角,列举分析 了
诸多中国极 少主义建筑的设计思想和表达语境 ,在 密斯 ・ 范德 罗 “ 少就是 多” ( 1 e s s i s m o r e )的建筑设计
原则下 ,作者认为 , 极 少主义在 中国建筑设计 中应寻求一种简洁明 了的空间样式与人类不断演化的生存方
质 ,也同样通过简单 的几何形态和 自由的平面空间 表达设计师对建筑 内涵的理解。在中国当今建筑设 计领域,西方的几位建筑设计师和国内部分设计师 以独具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和简约的概念设计手法 , 通过一种叙述的而非表现性的设计语境吸纳了密斯 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演化 , 结合 中国传统地 域文化 ,创造出具有 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2 0 0 7年建成的 国家大剧院地上主体部分 为一
达语境。
思想潮流 , 对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和影响。作为对 中国当代 建筑设计思潮 的一种 回
应 ,许多设计师开始冷静思想
种理性主义 的视野与审美方式去重新唤起建筑设
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的产生可以直接追溯到蒙德
计 向本 源 的回归 。重新 思考极 少 主义 内涵 中所 具有
清 、李翔宁 、董豫赣等几位建筑师从艺术风格 、空
间、结构和表皮等因素 ,在理论层面上对极少主义
建筑 的表达方式 进行 了独具见解 的研究 …。但针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研究共3篇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研究共3篇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研究共3篇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研究1彼得·卒姆托是一位以其主义化和极少主义设计而著名的瑞士建筑师。

他的设计风格强调简洁和清晰度,转化为为功能性和美学审美的一种过程。

以下是有关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研究。

首先,主义设计下的彼得·卒姆托极少主义建筑营造了一种宁静和安全感。

他的设计模式鼓励不动声色、流畅性和平静的美,并力图表达是用尽所有技巧在资讯的区域内以高效的空间分布技术来重新发现建筑的展示。

其次,卒姆托在极少主义上注重材料的纯净度和简洁优雅。

他倾向于使用单一材料,并尽可能降低其对环境和周围环境的视觉妨碍。

这种减少和改变的方法部分来源于材料的坚实和纯洁,也是对建筑空间中不必要材料与装饰的拒绝,卒姆托的设计目标是开发建筑物自身的实质,寻找自然与建筑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另外,极少主义设计中,卒姆托注重线条的极简主义表达方式,经常选用清晰的线条来描述建筑物内外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的建筑常常带有直线和几何造型的清晰形态。

这种单纯的线条和几何造型产生了平衡和稳定的视觉效果,人们的视线自然地被引导到空间上。

最后,卒姆托在瑞士国内的建筑项目中也注重对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他往往会针对周边自然和文化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此来确定最佳的建筑设计方案。

他的建筑作品在设计时非常注重他们身处的环境,方向和表面的纹理都考虑到由于自然光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最终呈现出具有层次并且便于操作的强烈感受。

总的来说,彼得·卒姆托是一位以极少主义建筑设计著称的瑞士建筑师。

他的设计风格简洁、具有流畅性和平静的美,并关注材料纯洁度和线条的清晰性。

他的建筑作品注重细节和与环境的和谐,这对现代人们对宁静和安全感的追求有着重要启示和指引。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研究2彼得·卒姆托是一位瑞士建筑师,他以其简洁、现代和极少主义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各类设计流派及风格(名词解释)

各类设计流派及风格(名词解释)
.
.
保持功能稳定,重点放在产品的外观上。在美国主要体现在汽车产业上,通用汽车公司。 【消费主义设计】30 年代兴起于美国。在工业设计中体现最明显。重要的是汽车设计。强 调“创造需求”。 【商业性设计】所谓商业性设计就是把设计完全看作一种商业竞争的手段,设计改型不考 虑产品的功能因素或内部结构,只追求视觉上的新奇与刺激。“有计划的废止制”就是美国商 业性设计的具体体现,即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失效,从而迫使消费者不断地 购买新产品。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汽车设计是商业性设计的典型代表。美国的通用汽车公 司、克莱斯勒公司和福特公司通过不断推出新奇、夸张的设计,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效。 【国际主义】也叫”米斯主义”。20 世纪 60 年代兴盛。形式简单、反装饰性、系统化特点。 代表人物:米斯的西格莱姆大厦。庞蒂的佩莱利大厦。后来发展成减少主义,最后变成一种 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
.
.
【包豪斯的设计风格】 (1)注重满足实用要求(2)注重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 (3)强调 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和,提倡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向抽象派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习。(4)将 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5)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建筑领域的折衷主义】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建筑史研究大大的兴盛起来。许多人测绘、 写生,新发明的照相术给建筑史的研究以很大的帮助。这是的建筑史纯粹服务于模仿历史样 式,于是,着重于建筑外表的特征、手法、细部等等的记录描写,给各种历史风格总结出 一整套标准的特点。并给这些历史风格一个简单的评语,以便于业主选购。例如:古典主义 代表公正,哥特式代表虔信,文艺复兴式代表高雅,巴洛克式代表富贵,等等。因此 ,建 筑史里泛滥着的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而这种设计方法就叫“折衷主义”。 【好莱坞风格】(10)好莱坞风格是装饰艺术运动 在美国的延伸与发展。1929 至 1933 年 席卷欧美的经 济 危 机 使市场崩溃,成千上万的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而 电 影 成为人们心 灵的安慰剂 ,电影院被称为“梦的天堂”,进而 刺激了电影院的设计发展 。好 莱 坞 的电影院 设计都具有大胆的想象成分在内,运用富于幻想的色彩设计及各种装饰动机,形式夸张。 美国这些电影院的设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好莱坞风格,影响了欧洲电影院的设计风格,逐 渐形成大西洋两岸设计风格的交流,而美国所赋予“装饰艺术”风格最重要的因素是民主化的 特征,它表现在电影院、百货公司等这些新的设计手段和设计目的已经跨越看单纯的为上 层阶级的服务层面,转向更为大众化的立场。好莱坞风格这种原先是针对电影院的设计, 很快变成一种典型的美国风格,在 30 年代的时候逐渐影响到北美和欧洲的建筑设计、室内 设计、家具设计和平面设计上。 【霍塔】的设计以曲线为主,装饰上保持了运动的基本风格,很好的平衡了功能与装饰的关 系,他也是最早把钢铁与玻璃引入住宅装饰的设计师之一。代表作霍塔旅馆使新艺术运动最 杰出的设计之一。博维开办了“日本之家”,其家具设计也具有典型的新艺术特征。比利时新 艺术运动于一战后就结束了。

极少主义园林

极少主义园林

整个这个区域的主角是黑白线条图案,不同功能 的区域具有统一的特色。新建地区的入口处有一 个宽阔的广场,市政厅广场中央是一个线性公园, 四个庭院散步在整个区域里,庭院里主要以绿色 植物为主 .
德国索林根市政厅广场
加利福尼亚州雷丁市麦克康奈尔基 金会源自代表设计师彼得沃克
玛莎· 舒瓦茨
彼得沃克
• 彼得· 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 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 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 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 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 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 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 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 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 者。著名的著作是与梅拉尼· 西 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 寻找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
• 玛莎•舒瓦茨女士作为风景园林 师和艺术家从业将近30年。她 在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剑桥和英 国伦敦拥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其作品充满着独特的艺术气息, 在全球享有盛誉,并且已经赢 得众多的国际设计大奖。自从 1987年以来,玛莎•舒瓦茨女士 一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设 计学院担任教授,着重培养学 生运用艺术手法表达景观的能 力。
设计特点
• 施瓦茨的设计很注重形式美的表现:诸如方形、圆形及椭 圆形等纯几何空间与形体;充满重复韵律的简洁平面;网 格以及它的三维拉伸形式——方块与超尺度的物体并置而 变得生机勃勃;抽象艺术与极简艺术中的排列手法;点、 线、面、明暗、色彩等元素的应用。 • 她的作品在形式上有以下特征(1)平面中几何形似的应 用。(2)对地基文脉的体现。3)在景观中组合非常规的 现成品。4)使用廉价的材料。(5)人造植物代替天然植 物。(6)传统园林要素的变形和再现。(7)对垂直面和 水平面同等关注。她认为:景观是一个与其他视觉艺术相 关的艺术形式,景观作为文化的人工制品,应该用现代的 材料建造,而且反映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价值。

后极少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后极少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后极少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启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有影响的建筑(即所谓狭义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鼎盛之后,对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莱姆.库哈斯、安藤忠雄、丹尼尔.李布斯金、斯蒂文.霍尔等国内外的建筑师的作品,且不管是否是有意的,但四却可以认识到一个公共的参照体系,那是接近与美国被称为后极少主义者的艺术家──理查德.塞拉、迈克尔.海泽、罗伯特.史密森的大地艺术的,他们的作品──正如后来所述的──是在某特定的场所或广阔的野外,设置极限的构造物,而且根据物体的最典型的特征充分展示出场所的特性。

他们的尝试是六十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到了八十年代才勉勉强强地进入了建筑领域,他们注重的并非古典系统中的表象,而是着意于尝试呈现表象不可能表达的东西,尝试纯粹表达出"此时此刻"的时空中的东西。

首先,举一些令人注目的有价值的东西吧!当中最显著的是对最有建筑意味的理查德.塞拉的作品的参考。

莱姆.库哈斯他的作品当中,1984年的查齐鲁普莱林办公楼方案被认为是参照塞拉1971年在阿姆斯特丹的作品"Sight Point"或是1977年在德国的Stadt Bochum的设施"Terminal"中表达出的复数形态产生的均衡关系的多视点的视觉效果。

1988年的"荷兰建筑会馆"计划案中屋顶上斜出的立方体构成是参照塞拉为了反对密斯的建筑语言的古典直交安定性而创造的"柏林方块"──一个为查理.卓别林而作的斜向设置与柏林国家美术馆前,边长为1。

6m的铸铁制立方体。

安藤忠雄他的极少主义倾向,从起建筑作品本身便可一目了然,而且他本人也多次言及。

可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他的作品体现出:他从原先志向于唐纳德.贾德为代表的形式性很强的完成自我的"极少主义者",逐步向"后极少主义者"的思想靠就的倾向。

在经过七十年代告诉发展的高密度的都市状况中,他的建筑自然趋向封闭。

极少主义建筑

极少主义建筑

极少主义建筑编辑极少主义又称ABC艺术或硬边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术流派。

源于抽象表现主义,一般按照杜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以画面进行处理,造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平面,并力图采用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

”目录1简介2密斯3发展史4典型极少主义倾向特征的建筑实例2瑞士建筑师雅克·赫佐格和皮埃尔·德穆隆3瑞士建筑师彼特·卒姆托(Peter Zumthor)4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5表现力1简介在建筑上,他们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

追求的是空间的质量,材料的体现。

在这之中会有一种抑制不了的激情,在你一失神间,他会喷发而出,然后他又会慢慢分解,直至融入他的氛围。

“激情分解了,分解成了虚无缥缈却又无孔不入的东西,这种分解后的激情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量,穿透了几何抽象和极少形式的冰冷幕墙而渗入到了造型元素的内层空间,从而使几何抽象和极少主义艺术发生了质变。

”2密斯密斯就创造了这种激情,他“利用有限的信息传达耐人寻味的意味,可以于纷乱之中保持清晰的脉络,更能在观者的记忆里提供精炼的索引信号,给人留下深刻整体印象。

”自从他提出“少就是多”以来,建筑朝单纯、逻辑的选择发展,有了创作中的平凡,阳春白雪中也有了下里巴人的影子。

当密斯做出范思袄思住宅时,一个时代来临了,也正因为这个建筑密斯遭到了客户质凝,可是具有戏剧性的是,当范思袄思最后迫不得已要把它卖掉时,她这样写道:“那玻璃盒子轻得像漂浮在空中或水中,被缚在柱子上,围成那神秘的空间--今天我所感到的陌生感有它的由头,在那葱郁的河边,再也见不到苍鹭,它们飞走了,到上游去寻找它们失去的天堂了。

”3发展史从19世纪末欧洲的新建筑探索,到20世纪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直到目前各种所谓晚期现代主义或新现代主义,整个现代建筑的发展多少就带有一些趋向简洁的倾向。

建筑现象--极少主义

建筑现象--极少主义

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2013、6、20国内建筑现象评析——极少主义目录:一、建筑现象学简介二、极少主义三、极少主义建筑(发展史、形式特征、表现力、根源、设计思路)四、国内知名的极少主义建筑赏析五、总结关键词:建筑现象,极少主义,极少主义建筑,著名建筑一、建筑现象学建筑学是一门复杂而多义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技术与逻辑,更依赖经验预与感知.就建筑设计过而言,也并非绝对的客观推理,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设计者的"先验"不可避免的影响设计结果.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色彩,使建筑学与现象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建筑现象学具有两层含义。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到人、环境、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建筑现象学在不少论著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人居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

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一类主要采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主要代表就是舒尔茨,主要从事纯文学的理论研究;另一类则受梅洛.庞蒂的直觉现象学影响较大,主要代表是斯蒂文.霍尔,他不仅对建筑的直觉领域——即建筑的现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更用自己的作品等作为补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极少主义极少主义,又称简约主义、极简主义,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流行于艺术界的一种艺术风格,以其简约明了的特征迅速渗透并影响了各个领域,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

当代建筑师中很少有不受“极少主义”影响的。

极少主义”被定义为:当一件作品的内容被减少至最低限度时他所散发出来的完美感觉,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的连接都被减少或压缩至精华时,它就会拥有这种特性。

这就是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结果。

对极少主义来说,意味着通过使用最少的元素和笔画去实现作品的实质,这并不是否定,排除和清教徒主义。

建筑大师分析及建筑欣赏——坂茂

建筑大师分析及建筑欣赏——坂茂
此外,六边形是 法国这个国家的象征, 因为它类似于法国的 地理形状。
坂茂采用了中国人草帽的理念,利用不同大 小的六角形来连接四边的横梁,这样便可以达到 在整个室内空间完全没有柱,而整个屋顶只有 4 条柱的结构。由于整个屋顶是弯弯曲曲的,所以 采用的木材就自然是层积木。建筑便选择了木结 构,因为 层积木是一种横向和纵向合成的木材, 情况就有如常见的夹板一样,但接合的情况就自 然更加稳固,而且可以容许更大的跨度和弯曲度。
幕墙宅, 1992年, 日本东京

这所房子是主人生活方式的反映。它对 户外开放,利用当代材料对日本传统风 格进行新的诠释。二层客厅的东侧和南 侧均设有宽大的甲板空间,二层和三层 之间的外立面悬挂着帐篷状的窗帘。室 内条件是通过打开和关闭这种日本风格 的“幕墙”来控制的。冬季较冷的时候, 一套玻璃门(与窗帘结合)可以完全封 闭房屋,以达到隔热和隐私的目的。

坂茂,2014 年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茨克建筑奖” 的日本建筑师。他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环保和人文主义
设计思想

坂茂儿时和家人住在木屋里,常常雇请木匠们修缮房屋。 那时坂茂对传统木匠活很着迷,喜欢挑选木块搭建小玩意。那 时木头材料便已经出现在坂茂的喜好中。并且在他的出国求学 的过程当中,环境和材料成为他最大的学习兴趣点,这些都影 响了他后来绿色环保建筑设计思想的形成。木材是可再生材料。 在用材上他追求环保,坂茂在设计一个建筑或建筑群时,会使 用最熟悉的材料———纸筒以及连接纸筒最环保的材料,在安 装建筑部件的时候尽量少地使用机器和其他建筑材料,这样可 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环境的物质。坂茂设计一个建筑的目的 不在于建成,而是在于能拆掉这座建筑。
义塾大学“纸管工作室”的屋面设计,

住吉的长屋详细资料全

住吉的长屋详细资料全

住吉的长屋1975年,当今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位于大阪住吉区的东邸,即“住吉的长屋”。

1979年,“住吉的长屋”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

他的设计概念和材料结合了国际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由于他注重并理解建筑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使赢得了建筑师和施工员的美称他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就是完全的木结构——92年在西班牙参览的日本亭榭。

建筑师:安藤忠雄基地位置:日本大阪住吉区设计时间:1975/01- 1975/08施工时间:1975/10-1976/02基地面积:57㎡占地面积:34㎡总建筑面积:65㎡构造:清水混凝土、钢材、玻璃、石头等建构,地2层楼,中间庭院殊荣:1979 日本建筑学会赏《住吉的长屋》整体风格住吉的长屋的整体风格通常被人们评价为独特而冷洌深刻,具有抽象、洗炼、自我向性压缩的审美情趣,其实是一定程度上禅宗思想简素、朴实的体现。

平面布局住吉的长屋的平面布局上,建筑师首先用混凝土的墙壁把狭窄而细长的基地围合了起来,从而限定了部空间作为一个特别的场所和栖居的场所。

接下来,把这一似长方形的箱子进行了三等分,前和后为两层,中间部分为向天空开放的庭院。

前后部分的二层用无顶的桥连接起来,并有楼梯通向底层庭院。

建成平面占地面积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平方米。

立面处理在立面处理上:住吉的长屋继承了传统长屋狭长的特点,但在立面处理时,较传统长屋要封闭。

住吉的长屋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面向街道的墙壁是一个四角形的没有分割的立面,除了入口以外没有任何的装饰性元素。

从外部看似乎部是没有光线的黑房子,且与外部缺乏交流,其实不然:长屋凹入处的墙板将光线反射到街道上,光线成为这座向式住宅与街道相联系的调节器。

让进入部的来访者感到惊讶,因为有了庭院而感到非常明亮。

其次,其立面的严格对称,一使建筑有均衡感,二使处于传统长屋区的建筑保留一定传统观念。

此外,通过将宅基地的三分之一设计为庭院,建筑覆盖率也可以达到60% ,充分合理的运用了用地。

关于极简主义的著名建筑

关于极简主义的著名建筑

关于极简主义的著名建筑一、极简主义建筑极简主义建筑是在建筑界影响最大的一种风格,以简单干净的形式和秩序来表达建筑的基调。

它的简洁设计将功能性与形式性有机结合,使建筑物的实际功能与华丽外表不失叙事性。

极简主义建筑强调傲慢的结构、材料与类型,它有一种高雅冷静的气质,能够实现空间内景外景间的变化。

它通常会有一个特别的特色,它从现代主义早期启示中演变而来,即在节能与功能之外,重视室内外景观的和谐一致性。

1、德国埃森大教堂:由德国建筑师维尔姆·桑贝尔(Werner Sobek)于2000年设计的埃森大教堂,是一座采用传统的矩形设计,充分利用色彩和光来突出建筑外表的样式。

钢结构和外墙是一体的,大面积的落地窗和落地扇可以让室内充分享受温馨的光照,并且用素朴的材料完整再现了其简洁的设计理念。

2、英国必和必拓国际展览中心:必和必拓国际展览中心由英国建筑师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于1997年设计,该建筑体量巨大,但外观简洁而优雅,色彩柔和。

它具有一个井字形的外墙,以及一座节约能源的圆形穹顶,以体现出节能、功能和环保的主题。

此外,它利用太阳能恰当地调节室内温度,实现环保意识的全面提升。

3、新加坡后海旅馆:新加坡后海旅馆由新加坡建筑师乔治·摩尔(George Moore)于1995年设计,这是一座以人的一致设计理念建成的住宿酒店,它以其有趣的中式建筑形式受到了巨大的关注。

在细节上,它使用了许多金属材料,包括铝、钢和铁,以极简的手法,完美地完成了室内外的整体融合。

同时,改建的穹顶也是该建筑的结构特点,创造出一个有趣的空间体验。

4、奥地利萨尔茨堡城堡:萨尔茨堡城堡由奥地利建筑师拉斐尔·萨伯里(Rafael Salber)于1909年设计,它是一座极富有个性的城堡式建筑,以水平和垂直的方式,将温和的洞穴变成一个庄严宏伟的空间。

其外观平静简洁,银灰色墙壁和灰绿色共同点缀,使得它成为当地山景的主要元素;此外,穹顶、窗户、庭院和宽大的道路也极具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少主义的建筑极少主义的建筑——安藤忠雄作品评析黄居正如果把安藤与密斯作一比较,你会发现,安藤在现代主义建筑之后(或称后现代)的发展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着密斯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即是说,对20世纪20年代之前现代主义的先驱者们所作的各种探索和尝试打上休止符的正是密斯提倡的“少就是多”的极少主义。

而且,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而言,最后真正君临天下的不也是密斯的极少主义建筑么?与之相对,对于从1968年起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的后现代主义来说,结束其过度的象征性表现、肤浅的历史性符号的泛滥,以及舞台布景式风格的,也许就是安藤的建筑。

密斯和安藤的共同点不仅仅是极少主义的表现方法和设计原则。

极少主义既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一种表达形式,但某种意义上说又是一种危险的表现方法,因为单纯的表现形式极易为人所模仿、复制,设计者个性的表达和坚持也十分困难。

而如何规避这种危险,安藤与密斯所采取的方法却奇妙地一致,那就是保持细部构造设计的独特性。

风格式样虽然可以复制、拷贝,但“部分”和建筑的“物质性”却是无法拷贝的。

密斯的H型钢的细部设计,安藤的“纤柔若丝”的清水混凝土的肌理效果,这种独特的“部分”成为别人无法复制模仿的存在。

那么,安藤又是如何在极少主义的表现形式中体现建筑空间的复杂性并传达情感的丰富性呢?本文着眼于安藤早期的一些建筑作品,并进行归纳和分析,试图从中寻找出形成安藤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秩序的某些本质根源。

原型空间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由于对材料和细部设计的诗意表达,被称为是一位“工匠式的建筑诗人”。

那么,同样,把安藤看作“建筑师”,莫不如看作“建造工匠”更为合适。

这样说决不是对他建筑创作成就的否定或轻视。

在“建筑师”逐渐沉迷于表面装饰形式的现在,“建造工匠”这一称呼反而具有强烈的空间建造的独特而健康的意味。

为了对这一概念作一明确的界定,我们首先来讨论安藤1976年设计的“住吉的长屋”这一作品。

住宅的基地位于大阪的一条老街上,此处的人口密度在二次大战前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了。

基地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市中心的住宅地,面宽极窄,进深较深,与邻居的墙壁紧挨着,周围的房屋鳞次栉比,几乎没有任何的间隙,显得十分的逼仄(图1)。

对于很多建筑师或规划师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理想的解决之道不是对每一个基地分别对待,而会把所有老房子采取推倒重来的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加上权力意志的作用,在目前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但是,在人口密度如此稠密的社区中,长期来,居民相互间已经适应并形成了一种自己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旦遭到破坏,要想重构这种邻里关系已经不太可能。

对于建筑师来说,在传统街区进行住宅的更新建造,将来建成的“建筑”究竟存在怎样的可能性,这一问题既不可回避,同时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一般情况下,在日本,这样的老街区内住宅的改造更新,通常都是由当地工匠率领的小小的施工队来做,而不会交给一个建筑师。

因此,安藤在接受此项委托后,他采取的策略更接近当地工匠的建造方式,从而创作了值得称之为“建筑作品”、并为他赢得广泛声誉的这一改造工程。

住吉的长屋作为建筑的价值在于,在如此困难的基地上,他并不是从某种风格或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创作所谓的“建筑”,而是把出发点放在居住在这一建筑中的人——满足他们的情感、生活要求。

也就是说,一开始,安藤就把建筑生成的方式和住户生活的方式结合起来,去寻找解决之道。

如果我们认为,建筑归根到底在于表现空间的自由,那么,对于生活在建筑中的人来说,也许他们并不追求居住在建筑师创作的所谓“作品”之中,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就是栖居的全部了。

但是,切勿忘记,功能满足并不是栖居的全部。

海德格尔1954年在达姆斯塔特关于“建·居·思”的演讲中指出,建造与栖居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人的存在通过栖居的行为得到证明,而人类实现自我的唯一的可能性即是通过建造的行为。

同时,他暗示了这两个基本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正在逐渐地消失。

如果我们承认海德格尔的看法,那么,今天的建筑或城市正在向着矛盾的方向发展。

当然,当今的建筑师在这一点上有着充分的自觉意识,因此,不可避免地,大多数的建筑师把他们的设计过度地知性化,这种不可避免的知性化在解决设计问题时必然导致过度复杂的结果。

象在“住吉的长屋”这样的历史街区,由于剥离了潜藏着时间·空间概念的人类的价值观,文明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并导致着环境的不断恶化。

安藤在理解“栖居/建造”的相互关系时正是基于这样的景况。

当我们开始把他称之为“建造工匠”时,他把握“栖居/建造”的能力比之于现代建筑师们更接近人类“生”的存在,也以与时代流行的理论没有关系的一种方法在进行独自的探索。

安藤用混凝土的墙壁把如此狭窄而细长的基地围合了起来。

在一个如箱子般的空间中创造了一个居住、生活的场所。

面向街道的墙壁是一个四角形的没有分割的立面,除了入口以外没有任何的装饰性元素。

与周围的建筑相比,这一立面的高度尽可能压低,从而与紧邻的建筑在尺度上保持一致。

把基地周边用混凝土墙壁包围起来,从而限定了内部空间作为一个特别的场所和栖居的场所,但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安藤把这一长方形的箱子进行了三等分,前和后为两层,中间部分为向天空开放的庭院(图2)。

前后部分的二层用无顶的桥连接起来,并有楼梯通向底层庭院(图3)。

这一十分简单、图式化的平面分割方法在安藤所有的住宅设计中成为一种共同的原型空间处理方法。

安藤把最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空间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得内部的房间深深得埋在周围巨大的斜坡屋顶之下,与外部留存至今的典型的长屋形态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在与城市、街道隔离开来的中庭内,可以享受到自然界的阳光空气、雨雪风霜。

房间与房间相连的通道由于通过开放的中庭,住户不管愿意与否,都要承受风吹雨打、寒冬酷暑。

假如有足够的空间,也许这一交通流线上面会加上屋顶。

在这一极端狭长基地内的“住吉的长屋”,安藤选择在中间加屋顶还是选择设计一个中庭一定有过一番困惑,最终由于他偏好中庭而作了现在这样的选择。

这一选择,是安藤对于生存伦理思考的具体体现。

“生存”意义上的居住,对生命与精神层面也要作出要求。

“住吉的长屋”,这个家的精神,恰恰由于中庭的创造而得到了体现。

换句话说,中庭的存在,对于外部的内部化起到了绝对本质的作用。

但是,对于安藤,为什么向自然开放的庭院是必须的呢?在这里似乎可以感受到安藤在把握传统日本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时,产生了颇为踌躇的感觉。

这是由于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不管什么地方,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都成为了常态,在城市中,已经不存在无垢的自然。

但尽管如此,日本人在其内心深处还隐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别关系。

日本与欧洲之间文化构造上基本的差异可以从包括语言、艺术,以及城市的形态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上得到理解,而这些构造上的差异来自于个人如何理解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譬如,欧美文化中历来把人类视为主体,自然看作客体,与此相对,日本人从很久以前就把自己看做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有与自然统合在一起的强烈的思想倾向。

大阪曾经是日本文化和地理的中心。

安藤生于斯,长于斯,即使成名后的今天仍然是他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

虽然安藤并没有有意识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本地悠久的传统文化,但毫无疑问,对他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安藤反复地在他的作品中加入中庭,也许这可以从传统的住宅中通常在基地的最幽深处有一小小的庭院得到解释。

但是,安藤并不仅仅把庭院这一外部看做自然,而且是一种抽象化了的外部,在日本的城市中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存在的自然。

不管是否有意运用传统的引喻,不少人把安藤的设计方法看成是一种本能,而非知性的选择。

而有的人则对安藤在城市中寻找朴素的自然,它的妥当性提出了疑问。

当然,安藤并没有作出直接的回应,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家”具有意义的话,那么就应该去实现住户的意愿,即是说,安藤的设计是为住户提供了一个“场所”,这一“场所”唤起住户重新评价“栖居/建造”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

分割与统一的模式纵观安藤的所有作品,把他的作品放在更宽广的文脉中考察,那么,“住吉的长屋”的构思在其他作品中也隐约可见。

1981年完成的“小筱邸”与“住吉的长屋”正好相反,与位于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地的“住吉的长屋”相反,“小筱邸”孤零零地坐落在宽广的郊外基地上;“住吉的长屋”是一个封闭的箱子,“小筱邸”则由俩个平行的箱子组成,在其中间用大台阶联系了起来(图4、5)。

比较这两个住宅,得到的可能是一个为封闭的形式,一个为开放的形式的结论。

因此,从这样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安藤的建筑在外观上也具有多样性。

但从另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来看,这种外观上的差异实际上是较为次要的。

1977年设计的“帝冢山的家”(真锅邸)从外观上看(图6),居于上述两者之间,与墙体结构的两个住宅不同,真锅邸采用大小尺寸统一的均质的柱梁组成的框架结构。

在这一框架体系中,为了适应地形并划分不同的生活功能,由两个体块分隔形成一个接触自然的斜坡庭院。

毫无疑问,这三个例子,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建筑外部形式。

但是,三种形式却又有着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安藤作品的基本的构成方法。

如果我们仅从空间的分割这一点来看,可以发现三个住宅具有相同的模式。

“住吉的长屋”采用了在两个封闭的体块中间放置了一个开放的庭院。

这一基本的构成方式在“真锅邸”与“小筱邸”中都能看到。

三个建筑中共同点在于两个封闭的空间被一个开放的空间分隔了开来。

这种空间的分割和统一的构成,三个建筑都遵循了相同的图式。

安藤的建筑,从材料和几何学的形式的观点来看是进行物质性要素的配置,这种物质性要素的配置产生了非物质性的空间——成为了他的作品的特色。

虽然他经常使用混凝土材料,但建筑并没有采用雕塑或粗野主义的表现方式来突出自己。

为了限定空间,产生非物质性的感觉,他使用了混凝土材料。

由于他喜欢保留施工用模板的孔洞痕迹,因此采用清水混凝土,更由于日本优良的施工工艺,产生“纤柔若丝”的肌理效果,给人轻质优雅的印象(图7)。

以上三例的各个空间形式是根据“封闭—开放—封闭”这样的图式来构成的。

“山口邸”(1 975年)用一对相同形式的建筑上下稍许相错,左右成基本对称地排列着(图8)。

帝冢山Tower·Plaza(1976年)则由四组相同形式的建筑完全成对称地组合而成(图9)。

两个例子所使用的“对”的概念,表达的是成“对”的封闭的建筑所形成的关系。

这里最重要的是,在成“对” 的部分之间产生的开放空间,使我们想起了上述三个实例中所体现的“封闭—开放—封闭”的空间模式。

这种三等分的平面形式,在“九条的家”(1983年)被简化成了二等分(图10)。

即是说把“住吉的长屋”中空间分割的图式转化成“封闭—开放”这样仅由两部分构成的极为单纯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