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课考研-植物生化之一-生物氧化

合集下载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也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氧化过程。

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

概念、特点1.概念: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又称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

2.特点:生物氧化和有机物质体外燃烧在化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所耗的氧量、最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均相同。

(1)是在细胞内进行酶催化的氧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水溶液中PH约为7和常温)。

(2)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产生。

(3)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供氧体,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与了氧化反应。

(4)在生物氧化中,碳的氧化和氢化是非同步进行。

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给氧并最终生成水。

[1](5)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

每一步都有特殊的酶催化,每一步反应的产物都可以分离出来。

这种逐步反应的模式有利于在温和的条件下释放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6)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偶联,转换成生物体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能ATP。

3.部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细胞膜上进行。

所属体系1.酶类:重要的为氧化酶和脱氢酶两类,脱氢酶尤为重要。

氧化酶为含铜或铁的蛋白质,能激活分子氧,促进氧对代谢物的直接氧化,只能以氧为受氢体,生成水。

重要的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可使还原型氧化成氧化型,亦可将氢放出的电子传递给分子氧使其活化。

心肌中含量甚多。

此外还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

脱氢酶分需氧脱氢酶和不需氧脱氢酶。

前者可激活代谢物分子中的氢,与分子氧结合,产生过氧化氢。

在无分子氧时,可利用亚甲蓝为受氢体。

需氧脱氢酶皆以FMN或FAD为辅酶。

生物化学__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__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2.呼吸链3.底物水平磷酸化(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

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2.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所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电子在逐步的传递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被用于合成ATP,以作为生物体的能量来源。

3.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 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5.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 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二) 填空题1.生物氧化有3种方式:____脱氢_____、_脱电子__________和_____与氧结合_____ 。

2.生物氧化是氧化还原过程,在此过程中有___酶;______、______辅酶;___和_____电子传递体___ 参与。

7.生物体内高能化合物有___焦磷酸化合物;;;______、___酰基磷酸化合物______、____烯醇磷酸化合物;_____、__胍基磷酸化合物;_______、____硫酯化合物_____、______甲硫键化合物___等类。

8.细胞色素a的辅基是____血红素A;_____与蛋白质以_____非共价____键结合。

生物化学考研考研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考研考研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特点
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 成 CO2 和 H2O 并 释 放 出 能 量 的 过 程 称 为 生 物 氧 化 ( biological oxidation),其实质是需氧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所进行 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1、生物氧化的特点 2、生物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 3、生物氧化过程中H2O的生成 4、有机物在体内氧化释能的三个阶段
脂肪
多糖
蛋白质
脂肪酸、甘油 葡萄糖、 其它单糖
氨基酸
乙酰CoA
O2 H2O
ATP ADP++PiPi
磷酸化
电子传递 (氧化)
e-
NADH FADH2
三羧酸 循环
生物体内能量 产生的三个阶段
大分子降解成 基本结构单位
小分子化合物分 解成共同的中间 产物(如乙酰CoA)
共同中间物进入 三羧酸循环,氧 化脱下的氢由电 子传递链传递生 成H2O,释放出 大量能量,其中 一部分通过磷酸 化储存在ATP中 。
膜间隙
H+
e-
基质
底物 电子传递链
H+
ADP+Pi
H+
H+
ATP
F0F1 ATP酶
化学渗透假说模型
4H+
4H+
2H+
线粒体 外间隙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基质
ADP+Pi
内侧呈碱 性pH产生
化学能
质子迁移 驱动ATP
合成
内侧呈负 ATP 电性产生 电极电势
Boyer和Walker的工作

考研科目动物生物化学 第9章 生物氧化

考研科目动物生物化学  第9章 生物氧化

铁硫蛋白 (iron-sulfur protein)
Fe2S2,
Fe4S4 Fe4S4
铁硫蛋白通过Fe3+ 和Fe2+变化起传递电 子的作用。
辅酶Q (CoQ)
辅酶Q又称泛醌(ubiquinone),是 脂溶性化合物。CoQ的功能是作为氢传 递体:
CoQ + 2H
CoQH2
辅酶Q既接受NADH脱氢酶的氢,还接受线 粒体其他脱氢酶(琥珀酸-Q还原酶)脱下的氢。
部位I:NADH和辅酶Q之间 部位II:辅酶Q和cyt-c1之间 部位III: cyt-a 和 O2 之间
(3)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
① 化学偶联假说(chemical coupling hypothesis)
电子传递和ATP生成的偶联是通过一 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形成一个高能共价中 间物,这个中间物随后又裂解将其能量供 给ATP的合成。
NADH:,分子Pi和ADP生成分子 ATP,。
FMN:分子Pi和ADP生成分子ATP,。
(2)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当电子从一个氧化还原电位较低的 还原型递体转移到较高电位的氧化型递 体时,就有负自由能变化,即能量的释 放。



推动ADP磷酸化形成ATP所需的 标准自由能大约在
ADP形成ATP的部位
- Ⅲ---
--
延胡索酸 琥珀酸
H2O 1/2O2+2H+
Cyt氧化酶
Cyt还原酶
ADP+Pi
-
催化 F1 ATP
ATP
H+
化学渗透假说的要点是:
A H+和电子的传递体按一定的顺序 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氧化磷酸化 作用的进行需有完整的线粒体。

吉林农大动物生化-生物氧化

吉林农大动物生化-生物氧化

GTP
GDP+CO2
目录
(二)氧化脱羧:
• 1、-氧化脱羧:
目录
• 2. -氧化脱羧:
目录
三、生物氧化中自由能变化及氧化还原电位
1、自由能(Gibbs,G)的概念: 是指在一个反应体系的总能量中,在恒温恒压条件下 能够用以作功的那一部分能量。 即生物体中进行生物氧化所提供的能。 恒温恒压条件下自由能变化公式为 ΔG =ΔH - T ΔS 意义:1)用其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能发生; 2)生物体用以作功的能为体内生化反应放出的自由能; 3)生物氧化所提供的能是机体可利用的自由能。
目录
也可根据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所含高能键的特征 进行分类。 1)磷氧键型:如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
2)磷氮键型:如磷酸肌酸等
3)硫酯键型:如脂酰CoA等 4)甲硫键型:S-腺苷甲硫氨酸
目录
目录
第三节 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
The Oxidation System of ATP Producing
热能--体温
光能--生物发光
荧火虫
ATP是生物系统能量交换的中心
目录
一般情况下,ATP将磷酸基团转移给肌酸生成磷酸 肌酸将能量贮存起来。
磷酸肌酸作为肌肉和脑组织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
目录
磷酸肌酸与ATP的转换
目录
ATP的生成和利用
ATP
肌酸 磷酸 肌酸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P源自~PADP目录
第二节 ATP
目录
一、ATP的形成与作用
目录
O O P O
-
O O P O
-
ONH2 N O O P
-
焦磷酸
O O- P
-
N N N H H OH

生物化学笔记第五部分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笔记第五部分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一、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1、生物氧化的概念生物氧化是生物细胞将糖、脂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细胞(组织)呼吸代谢物在体内的氧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中的乙酰基。

②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脱氢,生成CO2并使NAD和FAD还原成NADH、FADH2。

③NADH和FADH2中的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 TP合成。

在真核细胞内,生物氧化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原核细胞内生物氧化是在细胞质膜上进行。

2、生物氧化的特点①生物氧化中底物是在酶的催化下,经一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逐步氧化分解的,氧化过程产生的能量也是逐步释放的;②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部分可转变成生命活动能够利用的形式,即合成ATP,不是全以热的形式释放;③生物氧化是在常温、常压、pH近中性的环境中进行;④生物氧化的核心是失电子,表现为失电子、脱氢、加氧、加水脱氢……供电子体或供氢体:失电子或失氢的物质(还原剂);受电子体或受氢体:得电子或得氢的物质(氧化剂)3、生物氧化中CO2和H2O的生成:①CO2的生成代谢底物在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脱氢、加水等反应,转变为含羧基的化合物,经脱羧反应生成CO2,包括直接脱羧和氧化脱羧。

②H2O的生成生物氧化中底物脱下的氢经过传递体的传递与氧结合生成水。

4、生物氧化中的相关酶类:①重要脱氢酶(有辅因子差异)a.黄酶(需氧、不需氧)辅基:FMN、FAD;b.辅酶CoI(NAD+)、CoⅡ(NADP +)、②氧化酶:以氧为直接受氢体的氧化还原酶;③加氧酶:催化加氧酶类(单、双)④传递体:传递H:递氢体(CoQ)传递e:递电子体(cyt b、c、a )二、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电子传递链ETC):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是一系列电子载体按氧化还原电位梯度排列的电子传递系统,它将代谢物脱下的氢的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生成A TP。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

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最新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备考: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也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氧化过程。

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

概念、特点1.概念:有机物质在生物体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又称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

2.特点:生物氧化和有机物质体外燃烧在化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所耗的氧量、最终产物和释放的能量均相同。

(1)是在细胞内进行酶催化的氧化过程,反应条件温和(水溶液中PH约为7和常温)。

(2)在生物氧化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生物还原反应的产生。

(3)水是许多生物氧化反应的供氧体,通过加水脱氢作用直接参与了氧化反应。

(4)在生物氧化中,碳的氧化和氢化是非同步进行。

氧化过程中脱下来的质子和电子,通常由各种载体,如NADH等传递给氧并最终生成水。

[1](5)生物氧化是一个分步进行的过程。

每一步都有特殊的酶催化,每一步反应的产物都可以分离出来。

这种逐步反应的模式有利于在温和的条件下释放能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6)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通过与ATP合成相偶联,转换成生物体能够直接利用的生物能ATP。

3.部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细胞膜上进行。

所属体系1.酶类:重要的为氧化酶和脱氢酶两类,脱氢酶尤为重要。

氧化酶为含铜或铁的蛋白质,能激活分子氧,促进氧对代谢物的直接氧化,只能以氧为受氢体,生成水。

重要的有细胞色素氧化酶,可使还原型氧化成氧化型,亦可将氢放出的电子传递给分子氧使其活化。

心肌中含量甚多。

此外还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

脱氢酶分需氧脱氢酶和不需氧脱氢酶。

前者可激活代谢物分子中的氢,与分子氧结合,产生过氧化氢。

在无分子氧时,可利用亚甲蓝为受氢体。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点归纳+典型题(生物氧化)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点归纳+典型题(生物氧化)

③作用
复合体Ⅳ将电子从细胞色素 c 传逑给氧。
3 / 14
圣才电子书

④电子传逑过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Cyt c 供出的电子经 CuA 传逑到 Cyt a,再到 CuB-Cyt a3 双核中心;
b.依次传逑 4 个电子,并从线粒体基质获得 4 个 H+,最终将 1 个 O2 分子还原成 2
二、电子传逑链 电子传逑链是指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的一个有多重脱氢酶以及氢和电子传逑体组成的 氧化还原系统,又称为氧化呼吸链。由 4 种具有传逑电子能力的复合体组成。 1.电子传逑链的组成 (1)复合体Ⅰ ①部位 线粒体内膜。 ②结构
1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解偶联剂如二硝基苯酚等可破坏电子传逑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3)ATP 合酶抑制剂(寡霉素)同时抑制电子传逑和 ATP 的生成。
三、氧化磷酸化 1.氧化磷酸化的类型 氧化磷酸化分为代谢物连接的磷酸化和呼吸链连接的磷酸化两种类型。 (1)代谢物连接的磷酸化 代谢物连接的磷酸化又称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当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经过脱氢、脱 羧、分子重排和烯醇化反应,产生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 ADP 生成 ATP,或水解产生高能磷酸 键,将释放的能量用于 ADP 不无机磷酸反应生成 ATP 的过程。如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酸烯醇 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 ADP 形成 ATP 和丙酮酸的过程。 (2)呼吸链连接的磷酸化过程 呼吸链连接的磷酸化是指底物脱下的氢经过呼吸链的传逑,最终不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 的能量不 ADP 的磷酸化迚行耦联生成 ATP 的过程。 2.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化学渗透理论阐明了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假说要点包括: (1)呼吸链中的氢和电子的传逑体以复合物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 膜上,氧化不磷酸化的耦联依赖于线粒体内膜的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腺苷三磷酸的活化形式:MgATP2-。

能荷:(ATP+1/2ADP)/(ATP+ADP+AMP)。

即ATP-ADP-AMP系统中可利用的高能磷酸键的度量。

低能荷促ATP合成,高能荷抑制ATP合成。

细胞中腺苷酸库是恒定的,若全部腺苷酸都呈ATP状态,则该细胞充满能量;若全部ATP 和ADP水解为AMP,则细胞的能量完全被放出。

高能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ATP、ADP、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氮磷键型(磷酸肌酸);硫酯键型:酰基COA、S-腺苷甲硫氨酸(SAM)。

生物氧化: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水\ATP。

生物氧化的条件:正常体温、生理pH、水、酶。

生物氧化的特点:系列连续反应,逐步氧化放能,能量储存在ATP中。

生物氧化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乙酰CoA——(TCA循环)——(线粒体电子传递)。

氧化磷酸化:伴随生物氧化,F0F1-ATP合酶利用线粒体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将ADP和Pi合成ATP。

底物磷酸化:利用底物生成的高能化合物中的能量合成ATP。

燃烧和生物氧化的区别:燃烧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过程快速而剧烈;以热和光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出来;生物氧化在细胞内正常体温、生理pH、有水环境和酶的催化下,经系列连续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氧化磷酸化的作用:主要能量来源;中间产物用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激素合成;糖\蛋白质\脂类\核酸的共同代谢途径;提高抗病性(分解病原菌毒素)。

真核细胞糖酵解产生的NADH进入线粒体的磷酸甘油穿梭途径:NADH在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将电子转移给3-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跨线粒体内膜;3-磷酸甘油在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将电子转移给FADH2。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从NADH、FADH2开始、按标准氧化还原电势,由低到高、系列电子传递体,线粒体内膜上。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电子入口:NADH(苹果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产物)、FADH2(琥珀酸产物)。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体:酶复合体(Ⅰ、Ⅱ、Ⅲ、Ⅳ)。

酶复合体Ⅰ、Ⅲ、Ⅳ的作用:质子泵,传递电子的过程中产生质子梯度。

酶复合体Ⅰ:NADH脱氢酶。

酶复合体Ⅲ:细胞色素bc1复合体。

酶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酶复合体Ⅱ:琥珀酸脱氢酶。

CoQ(Q):非蛋白质,活动性强。

Cyt c:膜外周蛋白,单亚基。

末端氧化酶Cyt aa3:最终电子受体O2。

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关系:电子传递是氧化磷酸化所必需的,氧化磷酸化影响电子传递。

用电子传递的氧消耗曲线和氧化磷酸化的ATP合成曲线证明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的关系:①电子传递需要底物(琥珀酸/苹果酸):无电子传递底物,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无电子传递;有电子传递底物,无氧化磷酸化底物——有电子传递。

②电子传递受氧化磷酸化影响:有电子传递底物,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有氧化磷酸化抑制剂——电子传递减弱。

③氧化磷酸化既需要底物又需要电子传递:无氧化磷酸化底物,有电子传递底物——无氧化磷酸化;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无电子传递底物——无氧化磷酸化;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有电子传递底物——有氧化磷酸化。

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有电子传递底物,有电子传递抑制剂——无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解说:化学渗透学说(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储存在质子梯度中,用于氧化磷酸化)。

质子梯度形成过程:电子传递过程中,酶复合体ⅠⅢⅣ将线粒体基质侧底物上的质子泵入膜内空间。

化学渗透学说的实验证据:①线粒体内膜对质子不通透;②完整线粒体才能“通过电子传递产生质子梯度,用于氧化磷酸化”:经鉴定的完整线粒体、电子传递底物、氧化磷酸化底物——有氧化磷酸化;超声波破坏的线粒体碎片、电子传递底物、氧化磷酸化底物——无氧化磷酸化;③存在底物时,有无氧化磷酸化取决于有无质子梯度: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有电子传递底物——有氧化磷酸化。

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有电子传递底物,有解偶联剂(无质子梯度)——无氧化磷酸化;有氧化磷酸化底物,无电子传递底物,有人为质子梯度——有氧化磷酸化;F0F1-ATP合酶的构象转化原理:F0是质子通道,F1由αβαβαβ和γ组成。

质子通过F0时,γ旋转,β紧张(形成β- ADP-Pi)、松弛(形成β-ATP)、开放(释放ATP,耗能)。

合酶:连接(能量来自质子流)、裂解。

F1-ATP合酶(F0F1-ATP合酶的水溶性部分):不能合成ATP,只能水解ATP。

合成酶:连接(能量来自ATP)。

解偶联剂(DNP):通过破坏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将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两个过程分开,使电子传递可以进行(氧不断被消耗),但氧化磷酸化不能进行。

DNP(2,4-二硝基苯酚):是一种疏水性物质,可以在膜中自由移动;又是一种弱酸,可以解离出质子。

DNP通过在线粒体内膜上的自由移动,将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中泵出的质子再带回线粒体内,严重破坏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从而切断氧化磷酸化和成ATP的驱动力。

但由于DNP不影响电子传递链本身的功能,因此DNP存在时线粒体电子传递可以照常进行。

生物体内解偶联蛋白的作用:使新生动物和冬眠动物能自发产生热量、保持体温。

线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实质:通过抑制电子传递酶复合体的活性,使来自高还原力(NADH或FADH2)的电子无法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O2。

专一性线粒体电子传递抑制剂种类:鱼藤酮\安密妥(抑制NADH-Q还原酶活性,NADH不能传电子给CoQ);抗霉素A(抑制QH2传电子给Cyt c1);氰化物\叠氮化物\CO(抑制Cyt c传电子给O2)。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寡霉素)的作用实质:通过作用于F0F1-ATP合酶抑制氧化磷酸化,间接而非直接地抑制电子传递,解偶联剂可解除寡霉素对电子传递的抑制。

氧化还原电势法测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测不同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电势E、从低到高排列。

差异光谱法测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原理:每种电子传递体有自己的特征吸收峰;同种电子传递体的还原态和氧化态的特征吸收峰有差异。

步骤:提供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底物,使电子传递体处于还原态;加入电子最终受体O2,测光谱变化;确定传递体变成氧化态的先后顺序,先变氧化态的靠近O2,后变的远离O2。

专一性电子传递抑制剂法测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原理:被抑制组分前面的传递体处还原态,后面的传递体处氧化态。

步骤:加入完整线粒体、O2、电子传递底物、抗霉素A,测氧化还原电势,Cyt a1/a3处氧化态, Cyt c处还原态,说明Cyt c在Cyt a1/a3上游。

细胞色素途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交替分布。

抗氰呼吸:不受CN-抑制,没有氢传递体,是一种交替途径。

抗氰呼吸的意义:释放大量热协助物质挥发,引诱昆虫,有助于授粉;增加抗逆性;出现在呼吸跃变中,促果实成熟;糖含量高时,帮助细胞色素途径分流电子。

证明植物体中存在抗氰呼吸的方法:①加入细胞色素电子传递途经的抑制剂如KCN,仍能检测到植物的呼吸速率。

②测定交替氧化酶活性。

末端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主)、抗氰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增强抗病性)、乙醇酸氧化酶、黄素氧化酶(增强抗寒性)。

植物呼吸代谢的调控机制:①巴斯德效应(糖酵解产物丙酮酸进入TCA循环产生的ATP和柠檬酸反过来抑制糖酵解的关键酶);②丙酮酸有氧分解及TCA循环中多种酶的反馈调节;③NADPH/NADP+的比例调节磷酸戊糖途径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活性;④低能荷促ATP合成,高能荷抑制ATP合成。

⑤植物缺P,氧化磷酸化受抑制,电子传递链进入交替途径;感病、受旱、衰老、ETH\水杨酸诱导时交替途径明显加强。

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法测植物器官释放CO2速率:通过测定流经样品前后气流中CO2浓度差,计算样品CO2释放量。

氧电极法测叶碎片\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溶液中的氧透过薄膜进入电极,在铂阴极上还原,同时在极间产生扩散电流,电流强弱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

微量呼吸检压法测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在一密闭的定温定体积的系统中进行样品气体变化的测定。

当气体被吸收时,反应瓶中气体分子减少,压力降低;反之,产生气体时,压力上升,通过测压计的测定后计算出产生的CO2或吸收O2的量。

广口瓶(小篮子)法测种子呼吸速率:在密闭容器中植物材料呼吸放出的CO2被容器中的碱性溶液吸收,而后用标准的草酸溶液滴定剩余碱液,可计算出呼吸过程中CO2释放量。

光下测定植物叶片呼吸速率的注意事项:应用黑布遮光,在消除光合作用影响的条件下测定叶片的呼吸作用。

测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时,需用预冷磷酸缓冲液提取酶液,原因是:预冷的磷酸缓冲液可形成良好的缓冲环境,并防止研磨时释放的热量引起酶活性的降低计算多酚氧化酶活性时要减去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原因是:在O2存在下,多酚氧化酶可将多酚氧化为醌,抗坏血酸氧化酶又能进一步使醌夺取抗坏血酸上的质子还原为多酚。

抗坏血酸的消耗量是多酚氧化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干物质,原因是:呼吸作用受温度影响,植物有生长的最适温度,但植物始终保持在生长的最适温度下,植物体持续高呼吸速率会过多消耗底物。

在生长季节,白天气温较高,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多合成同化物,但在夜间气温较低时,可适当降低呼吸速率,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因此,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干物质。

温室或大棚生产中的注意事项:温室和大棚生产主要是为了提高温度,促进植物生长。

应注意适当通风,调节昼夜温度,夜间适当降温,可避免过高温度造成有机物的消耗。

粮油种子贮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粮油种子贮藏过程中,很多因素如温度、水分、氧气等都直接和间接地与种子呼吸代谢有关,从而影响种子的贮藏寿命和发芽力。

在种子贮藏中通常主要是通过降低种子含水量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种子内贮藏物质的消耗,以延长种子的寿命或贮藏时间。

如果种子含水量较高,温度又偏高,由于呼吸增强产生较多的水和热,使贮藏条件恶化,可造成种子霉烂变质。

种子贮藏时,首先要把含水量降低到安全含水量以下,不同类型的种子其贮藏时要求的安全含水量有所不同。

在种子贮藏过程中,在降低种子含水量的同时,配以低温、干燥、通风,可延长种子的贮藏时间。

果实和蔬菜贮藏的注意事项:果蔬采后应尽量降低其呼吸作用。

果蔬采后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干物质不断消耗,因此,使果蔬采后尽可能保持低的、又能维持正常的呼吸过程,是新鲜果蔬贮藏、运输的基本原则。

①降低温度:利用低温抑制呼吸进行,冷藏是果蔬贮藏的基本方法。

不同种类的果蔬对贮藏温度的要求不同;②控制湿度:要保持较高的湿度,避免果蔬萎蔫或皱缩;③调节氧气浓度:在适宜的低温和湿度条件下,使贮藏环境保持适当低O2和高CO2浓度的方法,或充氮气,抑制ETH的产生,可以明显抑制果实呼吸作用和病菌的活动,抑制果实的呼吸跃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