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新人教版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
(2)国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国家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基本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巩固和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苏联援助,打破美国经济封锁。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③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④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成熟。
(4)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知识点二外交僵局的突破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在美国阻挠下,联合国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非法占据。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经过: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高一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导学案设计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理解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意义,分析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2、自主探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主要对手和外交方针的变化及成就,以提高自己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1、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2、难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调整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认真翻阅课本,独立自主完成课前自学导引。
2、针对学习中遇到的疑点,用红笔勾画并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中交流答疑解惑。
3、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课堂上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4、标“*”的题目为选做题,重点班C层和普通班同学可不做。
【课前自学导引】一.我国五十年代外交成就1.原因:(1)政治基础: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2)综合国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力量日益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3)直接原因: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原则2.方针、政策(1)方针:奉行外交方针。
(2)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3.成就:(1)1949年10月,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底,签订《》,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了的方针,促成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预习自测:1.19 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C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1.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2.原因:70年代,美国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的作用大为加强,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上取得的成就,说明国际地位的提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
考点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8·某某某某九校联考)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推动这一发展的努力开始于( )A.1979年发表《告某某同胞书》B.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C.1994年通过《中华人民某某国某某同胞投资保护法》D.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解析:A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某某同胞书》宣布两岸停火,建议实行通邮、通商和通航,材料正是这一建议的体现,故A项正确;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是奠定政治对话的基础,故B项错误;C项和D项均不是最先开始的努力。
2.(2019·某某某某期末)在下图所示报纸中,有可能刊登的内容有( )①叶剑英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②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③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岛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D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元旦的《人民日报》有可能刊登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的内容;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某某同胞书》的同时,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岛;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③④有可能刊登在图示报纸中,故答案为D项。
叶剑英提出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在1981年的《关于某某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中,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
3.(2019·某某某某期末)1979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许多大事影响非常深远。
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这一年的是( )A.访问美国B.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C.“一国两制”构想提出D.中央决定对某某、某某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解析:C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访问美国,1979年元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后,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某某、某某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故A、B、D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
高三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下列中国外交活动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的改善D.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
外交活动的开展取决于国际利益,只要是为国家利益考虑的,妥协也是一种智慧。
中美关系的改善,正式符合该观点,关系的改善是中美双方的需要,既有智慧,也有妥协。
所以C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2.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外国的建交状况分别在1949年、l972年、l992年形成了三次高潮。
下列史实属于三次建交高潮成因的是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签订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加入WTO【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各阶段外交事业发展的成就。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于1978年,排除B;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l955年召开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排除C;不结盟运动兴起于l961年,l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2001年中国加入WT0,排除D。
3.图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A.中苏关系破裂B.美国敌视中国C.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D.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答案】D【解析】据漫画中信息:号召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人民打到美国和苏联。
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因此A项能够看得出来;美国敌视中国,中国也把美国作为了敌人,因此B项能够看得出来;C项也能够看得出来,左倾错误色彩浓重,说明是文革时期。
D项是在1992年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因此D项不能根据图片看出。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现代中国政治外交(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03现代中国政治外交考点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01.(2022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对于即将参与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
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A【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日内瓦会议【名师点睛】新中国初期外交去年考到万隆会议,今年考查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近两年高考考查重点。
可以用图示法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
02.(2022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答案】B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猎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力量。
本题以20世纪60年月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为切入点,深化考查了考生对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月外交活动的生疏和理解。
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严密封锁,很多西方国家迫于美国压力没有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坚决的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打破了欧美的外交封锁。
进入六十年月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削减了对中国的救济和支持,并且由于意识形态和领土问题与中国爆发争端和冲突,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往来。
这就要求同学在备考时要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生疏到在国家交往中,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底线,以此来看待国际交往中的行为和准则。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框架
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框架
一、古代史
1. 黄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2.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3.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
4. 秦朝的统一战国、秦汉经济文化政治思想变革
5.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二、近代史
1. 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和文化特点
2.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对外关系
3.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
4. 辛亥革命与各时期的政治制度
5. 辛亥革命与社会变革
6. 辛亥革命与文化变革
三、现代史
1. 五四运动后民主主义思潮
2.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3. 五四运动与共产主义思潮的形成
4. 其他民主主义思潮及共产主义思潮
5. 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和变革
6. 中国革命战争的政治变革
7. 中国革命战争的社会变革
8. 中国革命战争的文化变革
四、现代史的其它问题
1.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同俄罗斯的关系
2.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政策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建设
4.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建设
5.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
6. 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历史特点
7.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
8.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9. 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
五、古代史
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2. 中国历史上对外政策的主要思想
3. 中国历史上对外政策的主要经验
4. 中国历史上对外政策的主要效果
5. 中国现代化的必然性和历史特点
6. 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思想
7. 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8. 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影响。
高考历史双向细目表整合版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选修三 第四单元 不考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自由放任”的美国 2、罗斯福新政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 成 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一、百家争鸣 二、汉代儒学 三、宋明理学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2、中国的古代艺术 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蒙昧中的觉醒 2、神权下的自我 3、专制下的启蒙 4、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四、向“距离”挑战 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2、碰撞与冲突 3、打破隔离的坚冰 4、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一战 一战下的国际关系 二战
题型 分值
考察内容
材料 4
识记
材料 4
识记
材料 9
综合能力
选择 4
隐性时间记忆
理解、判断
选择 4
理解、判断
4
读图、识记
选择 4
材料 24
综合能力
识记
材料 8
理解、运用
解读表格
2选 择
高考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一单元678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附答案
映达补习学校艺术文历史第四五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答案写题号前面,便于整理且不易出错)1、下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徽章,图案设计有着相同的核心要素——工农联盟。
最能广泛保障此核心要素的政治制度是A.人大制度B.政协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2、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的悲剧重演就是要A.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C.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D.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4、下面是一副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
横批:天人合一。
建国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③建国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④新时期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6、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图说历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图说历史图一【图说】这是建国初期的一幅名为《选好人办好事》的宣传画。
从题目可以看出此宣传画的目的是为了配合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当时每个成为人大代表的真实心愿。
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二【图说】刘少狗何许人也?乃“文革”时对国家主席李少奇的称呼。
国家主席何以遭此待遇?乃因为那十年光景我国民主法制破坏殆尽,天下大乱所致。
革命了一辈子的刘少奇,居然是“丑史”的一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国家主席尚且如此,普通群众更不堪言。
为了不要让历史重演,为了避免文革的悲剧,“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让我们像当年呼喊“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一样,呼吁一次将民主法制建设到底。
图三【图说】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制定与出台,使得我国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两年后的3月,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图四【图说】实现统一,才能使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
自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3年,国家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就像是一张大网。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在如此压力之下,台独分子有点坚持不住了。
于是出现了漫画中“登辉撤退,水扁独撑台独大旗”的一幕。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课时作业7 独具特色的政治与外交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2·安阳市一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
这主要是基于( )A.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尚不明确B.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没有建立C.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D.争取独立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2.[2022·山西临汾二模]1954年宪法在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宪法草案在讨论过程中,全国有1.5亿人参加,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的每一个条款。
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 )A.社会主义性质 B.民主集中制C.人民民主原则 D.民主监督3.[2022·洛阳市一模]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 ) A.民族地区经济事业高速发展B.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C.各民族长期共存和互相监督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4.[2022·驻马店市三模]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C.人民的政治权利未得到保障D.政治建设深受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影响5.[2022·榆林市三模]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
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
高考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情分析、考点突破、知识梳理、真题体验(56张)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破
[史料实证·重难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主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史料一 1949 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 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 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史料二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 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 题研析演练
【教材补遗】 “一条线、一大片”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 战略。“一条线”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 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 一战线。“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 “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势 头。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结合史料一、二,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 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 它突破了“三大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返回目录
核心考点突破 考题研析演练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 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 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 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 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4)万隆会议 ①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成果:提出“__求__同__存__异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 成功。 ③意义: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同亚非 国家的联系。“求同存异”方针至今仍是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 国家交往的基本原则。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人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一、选择题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A.不结盟运动兴起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解析A、D两项分别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40年代后期,故排除;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至今美国还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故选C项。
答案C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政府对外推行不结盟政策,其含义是()A.不加入东西方两大阵营B.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C.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重视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解析我国的不结盟政策是指中国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答案B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某某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
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策略是()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D.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某某合作组织都属于区域经济、政治组织,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这两个组织的重大活动,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不符。
答案C4.新时期,中国提出了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其中中国发挥多边外交的最主要舞台是()A.联合国B.亚非合作组织C.欧盟D.东盟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中国发挥多边外交的最主要舞台,故A项正确;B项符合“发展中国家是基础”,排除;C项符合“大国是关键”,排除;D项符合“周边是首要”,排除。
答案A5.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件:专题七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外交(二)大国外交(命题点详解+针对性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四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双重变奏 专题五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专题七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外交 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适与转型
2021届二轮复习
专题七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外交
主题一 民主政治——在曲折中逐渐完善 主题二 大国风范——现代中国的外交
备知识·成线面
四、具体表现 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的关
系;不结盟政策 五、主要成就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 会议;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法,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 交;
③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新教材·新观点
变式训练
1.阅读《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为解决建 交国家逐年减少的问题,当时新中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年份 建交国家
1949 10
1950 9
1951 1
1952 0
1953 0
A.继续采取“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变式训练
A.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
B.固守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外交政策
C.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A
寻规律·悟真题
命题点一 “一边倒”的必要性和影响 命题点二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 命题点三 冷战形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命题点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真题感悟
1.(2019·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 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年底至1964年初,外交部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
历史精讲课件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人的眼中,他 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 际上他们和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在学习方 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 的同学尤其是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班主任 孙烨:杨蕙心是一个目标高远的学生,而且 具有很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效率高是杨蕙心的一大特 点,一般同学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她一个小 时就能完成。杨蕙心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这一点在 平常的考试中可以体现。每当杨蕙心在某科考试中出 现了问题,她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原因,并马上拿出解 决办法。
2014· 全国卷Ⅱ· 41 2017· 全国卷Ⅲ· 40
2014· 全国卷Ⅱ· 41
新航路开辟 荷兰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
最新考纲
考向归纳 1.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2.钟表的演变
五年真题 2017· 全国卷Ⅰ· 33 2017· 全国卷Ⅱ· 42 2016· 全国甲卷· 33 2016· 全国丙卷· 33
最新考纲
考向归纳
五年真题
关联考点
从近5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 (1)考查方式:近5年全国卷对本单元的考查力度主要集中在两次工业革 命上,多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如 2017年全国卷Ⅰ、Ⅱ第 42 题,2014年全国卷Ⅱ第41题等。 命题特点 (2)史料形式:以文字史料为主,也包括图表史料,尤其是全国卷的第
历史命题热点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历史命题热点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作者:刘松柏来源:《求学·文科版》2015年第04期刘松柏,四川省特级教师,现为成都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论文30余篇,在省市学科培训会上作专题讲座40余次,并多次参与省市历史学科重要考试命题工作。
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社会转型期,其在时间轴上的独特位置,通常被称为高考历史解答题命制的切入点或连接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明清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1)政治:明清两朝废除了中国传统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独揽决策、行政大权。
明清两朝的皇帝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并通过思想钳制、特务政治等手段竭力强化皇权。
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统治由此至于顶峰。
(2)经济:农业、手工业呈现商品化发展的趋势,进而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城市的繁荣;而海外贸易却历经坎坷,致使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3)文化:一方面,官方加强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界脱离世界潮流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其中,反传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市民文学艺术的繁荣成为中国文化领域新的亮色。
(4)对外交往:明朝前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晚明清初也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虚骄自大使中国从海禁逐渐走向了闭关。
总之,这一时期的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政治革命,逐步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而当时的中国却固守农耕文明的藩篱,未能实现与世界潮流的同步发展。
【命题预测】近年来,高考命题主要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某一方面的内容作为命题素材,考查这一内容的时代背景或历史影响,但材料呈现形式日趋“微观”,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0题,以宋应星、牛顿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成果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其出现的背景,分析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高考历史之时空定位
教材整合高考---时空定位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6、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7、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8、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第二单元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7、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8、第八单元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5、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6、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8、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一边倒” ①含义: 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 社会主义 阵 营一边。 ②意义: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 孤立无援 的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①含义:清除 帝国主义 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 华的一切特权。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 主权 。
第2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万隆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 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议期间有帝国主义国家仇视和 阴谋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 的矛盾与分歧。在上述背景下,周恩来发表了上述讲话。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重返联合 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 的变化而进行的外交政策的调整、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推进亚太经合组织及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型区域组织。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解析 ]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
方针下实行了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 倒 ” 的外交政策。分析材料中的信息 “ 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 府”“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与 A、 C 两项不符,可判断为“ 另起炉灶”; D 项是在 1953 年提出的, 与材料无关,也可排除,故选 B 项。
第27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这些原则是在什么 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2)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这些原则在 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周恩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 表上述讲话的?
第2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联合公报
》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8 年 12 月 , 中 美 双 方 发 表 两 国 间 《 关 于 建 立
外交关系
(3) 1979
的联合公报》 。 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
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第3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1) 中美关系 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第1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即时练 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 个条约,它的中方签字者是 A.毛泽东 C.邓小平 B.周恩来 D.斯大林 ( )
第20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解析]
与外国签订条约是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的权力,
当时毛泽东是国家主席,不能签订对外条约,所以新中国的政 府首脑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才抵达莫斯科,与苏联方面讨论各项 条约的具体内容,并签字。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批准该条约。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回顾
能力探究
知识整合
课后作业
第7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回顾
第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6 年)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 (1)世界
民族解放
运动高涨。
第1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影响 ①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 大国 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17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 非洲 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2)进程 ①召开: 1955 年 4 月, 29 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 的 万隆 举行会议。
第3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过程 (1)1972 年 9 月,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 访华,双方签署了 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 。 (2)1973 年初,中日两国互设 大使馆 ,互派大使,并签订 了一系列协定,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第37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影响 (1)结束了两国长期 敌对 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 的历史新篇章。 (2)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 亚洲 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 的意义。
第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考纲解析 1.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重大外交活动,理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 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概括中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及 其影响。
第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 基本准则。
第1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 印度支那 问题。 (2)进程 ①周恩来就 印度支那 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推动了会议 的进展。 ②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 的 日内瓦协议 》 。
第1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4.外交成就 (1) 苏联 政府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保加利亚、 匈牙利等国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49 年,毛泽东访问莫斯科,1950 年,中苏两国签订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 。
第1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局势:1953 年 朝鲜 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 的大规模 经济建设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 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 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政策:始终奉行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第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①含义:不承认 国民党 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 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 起 独立自主 的外交关系。
第2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三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
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 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 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 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经过 (1)1971 年, 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 ”方案, 被周恩来拒绝。 (2)10 月 25 日,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合法席位。 3.意义
等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
(1)这是中国 外交 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2)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 之一,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的外交方针,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内容有: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另起炉灶”与“一边 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走向国际舞台的日内瓦会议 和万隆会议。
②方针: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受 到赞扬和拥护。
第1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意义 ①是第一次没有 殖民主义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②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 反对 殖民主义 ,争 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 “万隆精神”。
第1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历程 (1)提出: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会见 印度 代表团时, 首次提出。 (2)实践: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双方一致同意 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 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1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内容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惠、和平共处。 ②在中印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 “ 平等互利 ”。 ③在亚非会议上,又把“互相尊重 领土主权 ”修改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序幕 (1)1971 年 3 月, “ 乒乓外交 大门。 (2)1971 年 7 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基辛格 秘 密访华,中美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要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
第3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正常化 (1)1972 年 2 月, 尼克松 总统访 华, 双方在上 海签订 《
[答案] B
第2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包括 ①“一边倒” ③“不结盟” ④“另起炉灶”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