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开区与高新区的政策渊源探究及反思

合集下载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发展分析

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未来发展分析

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

从世界范围来看,开发区一般可以分为自由港(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3大类型。

20世纪中叶以来,开发区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

近20多来年,在改革开放政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中国陆续创建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开发区,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增长点。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中国开发区的两种不同形态,它们交相辉映,在战略目标、发展模式、主体结构、整体功能、宏观政策、管理体制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异点。

本文将以世界开发区的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为背景,以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革为主线,从整体上对中国两类国家级开发区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进而提出两类开发区未来创新的总体设想和发展模式。

1 世界开发区的历史演进开发区作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区域载体,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科学技术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开发区的历史演进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孕育、生长、发展3个时期。

1.1 孕育时期(16世纪以前)开发区最早的历史发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的腓尼基。

为了扩大贸易往来,善于航海和经商的腓尼基人,曾将其南部海港提尔及其北非殖民地迦太基划为特殊商业贸易地区,并为进出该地区的外国商船提供安全通行的保障,使其不受任何干涉和限制。

这便是世界上开发区最初的萌芽和雏形。

1.2 生长时期(16~20世纪中叶)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中海沿岸的悄然兴起,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出现了以自由港为特征的开发区形态。

世界上最早以自由港正式命名的开发区是1547年意大利创建的热那亚湾雷格亨(今里窝那)港。

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的思考

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联动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定义和特点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指政府为了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通过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而设立的区域。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支持而吸引了大量企业的落户和发展。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1.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开发区。

2.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的必要性1.资源优势互补: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通过联动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

2.科技创新共享:联动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的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开放合作共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开展开放合作,可以加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共赢发展。

四、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的途径和措施1.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各地开发区从单一发展向协同发展转变。

2.资源整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3.加强交流合作: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应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创新发展。

五、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的潜在挑战1.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情绪较重,部分地方对联动发展采取消极态度,造成了合作发展的障碍。

2.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联动发展的顺利进行。

关于国家高新区建设未来产业的思考

关于国家高新区建设未来产业的思考

一、国家高新区建设的背景国家高新区是国家扶持和支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是我国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载体。

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是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高新区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国家高新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生态尚未完善等。

三、未来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未来,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 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评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 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打造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4. 推动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5.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

四、未来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未来,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点技术和产业领域应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领域。

这些领域是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有望成为国家高新区建设的新增长点和新增动能。

五、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的政策措施为了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应当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等多种手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强、协同效应好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深化改革开放,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生态。

六、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合作机制加强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联动协同的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国国家高新区的整体发展。

七、结语国家高新区建设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国家高新区应当聚焦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不断推行各种政策和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成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加快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

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概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指国家批准的一种经济特区,其目的是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要贯彻创新、协作、集聚、服务的理念,促进经济、环保、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托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为了发展高技术产业所设立的专门区域,它的成立依靠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2、特殊机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独特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持,享受从财税、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集聚优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高新科技产业、工业、商业等多种产业,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产业集群。

4、鼓励创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向技术创新和驱动型增长转型。

5、服务先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强调“以服务促发展”,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提高企业的投资价值和竞争力。

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链分工发展模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在区域内组织协调产业链分工,形成完整的垂直产业链和水平联合产业链。

2、创新发展模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创新系统,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3、型态更新发展模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型态更新。

4、优化生态环境发展模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5、园区协同发展模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区域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和产业竞争力。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创新方向进行综述研究。

在具体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详细讨论了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发展历程、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以及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展望了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未来发展,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现状和挑战,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高新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演变历程、主要内容、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创新方向、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引擎。

高新区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科技资源,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资源,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管理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有效地引导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成为高新区管理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创新研究,不仅可以为优化管理政策提供参考,还可以为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对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对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方向进行综述和分析,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近年来,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备受关注,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政策的创新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创新,可以为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政策参考。

2. 促进科技创新:高新区管理政策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

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

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作者:郭强来源:《商情》2018年第11期【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发区是指某一区域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市场调节、行政干预等手段,汇集各类型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使该地区获得功能区域优化、结构层次合理布局,最终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汇聚地。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经济开发区对推动改革前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

同时,从另一角度分析、总结了经济开发区在体制机制和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建设建设管理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集中表现。

大力加快建设和发展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各区域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首要的工作任务。

一、我国经济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一)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发展中的规划定位问题我国的经济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各类产业工业园。

经济开发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刺激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出来的优势,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在缺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急于设立经济开发区,导致开发区定位不够清晰、规划建设不符合当地产业特点。

(二)经济开发区在建设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1.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委员会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委派,采用的是行政事业管理模式。

同时,很多的经济开发区又都自行成立了园区的管理服务公司。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管委会和服务公司的职责权限,管委会在管理中参与的细节过多,管理方式过于教条、死板,而服务平台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管理权限的制约,根本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融资、投资的管理主体作用。

这种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开发区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我国经济开发区所属的各地相关政府部门,给予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够充分,管委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经济管理权责不够清晰明确。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创新,特别是在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

本文将就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的背景国家高新区是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具有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优势。

高新区内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得到了特别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创新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的主要内容1、更加灵活的政策调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管理政策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政策调整上。

政府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调整,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相关的管理政策,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加强跨部门协调国家高新区涉及的部门众多,而且在管理政策上往往存在交叉和重叠。

加强跨部门协调,健全高新区的综合管理体制成为了政策创新的关键。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致力于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建立起高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以解决高新区管理政策中的矛盾和问题。

3、突出创新驱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中,突出创新驱动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举措,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4、人才政策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还包括了人才政策的创新。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如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国家高新区是中国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为了有效管理和推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以此促进其进一步挖掘创新潜力,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本文综述了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举措。

一、严格入区审批管控为了确保国家高新区的质量和水平,政府设置了严格的入区审批和管控制度。

在申请入区时,企业须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同时还需提交企业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竞争优势等方面的详细材料。

通过入区审核后,企业仍需受到高新区的管理和监督,必须遵守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高新区规定。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在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不断创新。

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为促进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整体能力提升,政府采取了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的措施。

首先,政府提出了“分类引进、重点支持、分层次”原则,采取差异化、专业化、开放式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其次,政府通过“产学研用”特色体系,引导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协作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此外,政府还建立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税收、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全面支持高新区产业发展。

三、优化管理与服务机制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政府通过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管理与服务机制。

首先,政府鼓励创业创新和成果转化,使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孵化的热土。

其次,政府加快高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其综合服务能力提升。

此外,政府还在高新区设立服务机构,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例如金融、创业平台、科技人才等,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使其更加创新和有活力。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政府在高新区管理政策中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为了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政府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推动力量。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汇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管理政策的创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对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历程、政策创新实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的发展历程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该园区建立于1988年,被誉为中国硅谷。

1991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复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开启了国家高新区建设的序幕。

随后,全国范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上海浦东、深圳南山、成都高新等,这些高新区成为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重要集聚地。

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政策支持。

在不断的实践中,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最初的引进外资、吸引人才,到后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的特点。

在管理体制、创新激励、行政审批、税收政策等方面均进行了许多创新,推动了国家高新区的持续发展。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多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 产业发展引导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在产业发展引导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实践,包括制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持领域,设立了科技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科技金融服务等。

深圳南山区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实施了重点扶持政策,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创新创业扶持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实践中,对创新创业的扶持也是重点之一。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研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是中国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吸引外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开区的定义、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和经济效果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经开区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经开区是中国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吸引外资和促进科技创新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从1978年至今,经开区经历了从东南沿海到内地中西部的发展转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经开区发展模式:1.导入型模式:这是经开区最早采取的模式,即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经验。

例如深圳经济特区在开放初期就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驻,推动了深圳经济的高速增长。

2.增量驱动型模式:在经开区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政策、完善服务,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引进更多的技术,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进驻。

3.转型升级型模式: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开区开始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例如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经开区的经济效果: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开区的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苏南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2.提升产业水平:经开区通过吸引外资、引进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引进世界500强和高端制造业企业,加速了本地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3.增加就业机会:经开区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就业压力。

例如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为当地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和生活状况。

四、经开区的问题与挑战:1.区域发展不平衡:经开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学术论文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学术论文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源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产物和重要成果。

到2006年,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54个(含5个工业园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开发区的经济总量达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49%,法律缺失、定位模糊、职责不清,严重影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们学习小组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为对象进行了专题调研。

按照党校的要求及安排,我们小组采取实地考察、座谈讨论交流、征集文章、广泛查阅材料等调研方法,于五、六月间重点考察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对大连、青岛、烟台、广州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进行了间接调查。

初步了解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已经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现象,面临着是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复归旧体制的选择。

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势必将影响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探索了高效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决策,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成果,对加快我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步伐。

按照当时国家设立开发区的基本构想,希望开发区能达到两个目标,即: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

可以说,两大设想基本实现了。

2005年,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195亿元,创造税收1219亿元,解决就业417万人。

而其管理人员平均不到区县平均值的1/10,经济效益却是区县平均值的100倍以上。

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

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

关于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及建议作者:何桥文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03期【摘要】经济开发区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自身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行政的、市场的多种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聚集发展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经济开发区,对推动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体制机制、建设管理问题等。

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开发区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发展问题;思考;建议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

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各个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

但是,各地开发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发展定位及规划问题。

在我国,经济开发区在分类上可分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产业工业园。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跟风,在缺乏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急忙上马一些经济开发区,导致定位不清晰,规划不科学,不符合当地的产业特点。

2.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1)管理体制不够规范。

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开发区管委会基本上属于政府的派出机构,采取了行政事业管理模式。

很多开发区都成立园区的平台公司,但是如何界定管委会与平台公司之间的职权边界,就没有很好地明确。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发区的管委管得过多,管得过细,管得过死,平台公司实际上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在园区投融资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

我国各地政府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不充分,管委会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经济权责界定不清晰。

由于国土、工商等系统实行垂直管理,造成了诸如土地储备、规划和审批,环境执法检查等管理权限下放不到位,审批权仍保留在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区无法自行直接审批办理,行政办事效率低下。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国家高新区的建设逐渐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新区的发展,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国家在高新区管理政策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

本文从高新区政策背景、政策创新内容、政策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的创新研究进行综述。

一、高新区政策背景高新区是指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区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1988年,中国华南软件园成为国内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991年,北京、上海和天津同时成立了国家级高新区。

随后,高新区建设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重要战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新区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措施,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国家级高新区核准认定审批办法》等。

然而,随着高新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其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创新支持。

二、政策创新内容1、政策目标突出创新驱动高新区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高新区管理政策中注重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如《关于全面深化高新区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规定,要加大对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的整合与创新,提升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2、政策内容突出差异化特色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也注重从特色优势出发,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创新发展路径。

如《天津滨海新区战略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智慧城市以及港口、物流等优势方面的特色,构建以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

3、政策内容突出融合发展高新区的发展需要多领域、多元素的融合,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中也注重推动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城镇化、人口等要素的互补。

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的意见》中提出,要支持高新区与周边城市共建共享的城市智能化、生态化、社会化共性平台。

改革体制机制 创新管理模式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调研启示录(五)

改革体制机制 创新管理模式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调研启示录(五)
改革体制机制 创新管理模式 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调研启示录(五)
在政策优势削弱,土地资源紧缺、早期园区功能定位单一、加快发展瓶颈制约的情况下,各开发区、高新区一方面通过加快新城建设为区域发展拓展更大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及管理模式的改革来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
该园区由一区六园构成,包括华苑科技园、滨海科技园、南开科技园、武清科技园、北辰科技园、塘沽科技园,其中核心区域华苑科技园和滨海科技园归高新区管委会管理,其他园区财政、税收等权限由所在行政区管理,高新区管委会作为统筹协调机构。
为实现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对整个高新区一区六园各项目标和要求,天津高新区管委会通过设立高新区统筹资金,每年高新区管委会给其他行政区内的园区1000万扶持资金,将“创新型科技园区”指标按年度分解给其他行政区内的园区,引导和鼓励其他园区达到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各项要求,统筹协调各个园区的产业发展。
此外,天津高新区还正在积极推进“股权回购”激励机制,该机制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希望政府支持的无偿资助逐渐转化为占有股权,更多是为金融机构在后期介入到——在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园区开发建设上,采用了“定向开发、委托开发和自主开发”三种方式,与高校或其他经济实体共同组建股份公司进行园区开发和公共实验室、检测中心等,极大地节约了财政资金。
天津高新区 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激励机制
天津开发区的推进“股权回购”激励机制促使该园区企业快速发展
天津高新区将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在部市共建机制、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科技金融创新机制、土地管理机制、政策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不断激发园区创新创业的活力。
根据企业的各种环境信息,该园区对其进行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定,分为A、B、C三级,每年评定一次。其中A级为污染物排放较多、群众投诉或环境污染纠纷较多的排污企业,环境保护部门将这样的企业列为重点监察对象,每周至少到企业检查两次以上;B级为对周边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少、群众投诉或环境污染纠纷相对较少的企业,环保部门每周到这类企业检查一次;C级为对环境影响微小、采用清洁式生产的企业,环保部门每月到这类企业检查一次。并且企业的环保信用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的银行贷款融资挂钩,有力地约束了企业的环境行为,推动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建设。

探讨国家高新区与经开区的构建措施

探讨国家高新区与经开区的构建措施

探讨国家高新区与经开区的构建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驶上快车道,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地方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备受关注。

然而,学界和政策界对二者的概念、定位、模式之间的差异缺少深入认识,在现实发展中二者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趋同,造成创新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在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新时期,二者亟待转型。

从科技创新链出发,为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新区与经开区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的定位及可能的转型路径提供了恰当的研究视角。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学、技术、产业与经济的结合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着科技创新链向前后端延伸。

各地涌现的高新区和经开区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就需要在知识创造和产业发展两种价值之间寻求平衡,二者各有侧重。

1 科技创新链中的价值负载受知识链思想的启发,本文认为可以将从科学、技术、产业到最终实现经济价值的全过程定义为科技创新链。

早在2005年第三版的《奥斯陆手册》中就指出,创新是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扩散的全过程,其定义本身就包含了从科学、技术、产业到经济的整个过程。

成功的创新必然包含一条从知识生产到知识物化,再到成功地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科技创新链。

科技创新链把科技链和产业链连接起来,把科技活动与产业、经济活动连接起来,从科技创新链来看,整个链条的核心在于科技知识的流动及其价值的实现,而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是要最终带来经济效益。

因此,在科技创新链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价值:知识形态的价值和现实的经济价值,科技创新的实现过程代表了科学技术的知识形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最终实现所谓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新区和经开区的发展目标都是要实现经济价值,只是两者在科技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中,知识形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获得水平各有侧重。

2 高新区和经开区构建的“中国样本”世界范围内的开发区大致可分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三大类,三者的定位和特征比较清晰。

而我国的开发区主要以后两者为主,分别对应于经开区(类似出口加工区)和高新区(类似科学工业园)。

解析国家级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别

解析国家级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别

何为高新区呢?高新区时指: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的范围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其它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范围将根据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补充和修订。

高新区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具备国家科委《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的条件。

认定工作由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

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手续是,兴办者向开发区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核定后报省、市科委批准。

高新技术产业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性政策。

如享受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优惠,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证,经批准可设立技术进出口公司,享受外贸经营权,可通过银行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可优先纳入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以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可以自行制定产品试销价格或自行定价,可以对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五年内企业交税收新增部分可用于开发区建设,安排劳动就业和招收职工时可得到优先考虑等,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也会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负责统筹管理及招商等。

高新区创业的历程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

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国家高新区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平台,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在建设和管理国家高新区过程中,政策创新是推动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高新区产生的背景与成长过程入手,总结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的几个方面,并对未来的高新区政策提出建议。

一、高新区产生的背景与成长过程高新区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创新驱动区,它以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企业为核心,涵盖了生产、研发、教育、培训、孵化、投融资等多种功能。

它是我国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引擎,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高新区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主要为摸索和试验阶段,被视为“育苗期”。

第二阶段是90年代末到2008年,是由密集建立高新区所构成的“快速扩张期”,高新区规模快速扩大,形成了以中关村、张江、深圳等为代表的多个产业集聚区。

第三阶段是2008年之后,高新区进入“持续发展期”,成为全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驱动力量。

1.行政体制机制的创新高新区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必须制定并实施一套更灵活、高效和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以便高新区企业可以更快地创业、成长和创新。

这需要政府要根据高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机动性的政策,并根据政策的落实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

例如,高新区内的企业可通过在政府网站上注册、提交资料并在线审批等方式,实现快捷、高效、透明和法制化的行政管理。

2.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为了满足高新区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政府需要制定一套适合高新区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例如股权性、债券性、众筹性等多种形式的投融资机制,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融资市场体系,以便高新区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资金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探索PPP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在推进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等各类资本之间的合作模式。

关于我国高新区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探析

关于我国高新区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探析

关于我国高新区面临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探析(1) 2010-4-28 15:07:17 中国食品科技网1 2 3 下一页文/许晓冰1951年,被誉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的硅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诞生,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硅谷已成为全美九大制造业中心之一及创业天才的制造中心。

它制造了全美1/3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导弹和宇航设备,平均5天就有1家新公司上市。

世界各国各地区纷纷仿效其成功的经验,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干预或参与下创办高科技园区,目前全世界的高科技园区多达近千个。

美国的128号公路、印度的班加罗尔科技园区、英国的M4高科技走廊、日本神奈川科学园区、韩国的大德科技园、台湾省的新竹科技园、法国的索菲亚科技园等已成为世界高科技园区建设成功的典范。

为了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在借鉴世界各国构建高新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我国高新区成就难掩“病灶”依旧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重大战略部署。

从1980到1985年摸索、孕育高新区;从1985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批量设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区;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个案审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1997年)、宁波高新区(2007年)及湘潭高新区(2009年)、泰州国家医药高新区等。

至此,国家级高新区的数目达到56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按照周元、王维才(2003)对高新区发展阶段划分框架,我国的高新区将沿着要素群集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财富聚集阶段这种路径发展,目前我国高新区已经经历了要素群集阶段,正在形成产业主导。

2007年,东部地区28个和中部地区l3个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西部地区的l3个高新区,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将近占西部地区的60%。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特征比较研究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特征比较研究

D O I :10.19702/j .c n k i .js e m c .2018.03.003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特征比较研究崔晓露(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上海200237)摘㊀要:我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因此具有相类似的国内外历史背景.作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两类园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㊁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为我国形成全方位㊁宽领域㊁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通过对经开区和高新区创新特征的比较研究,探讨两类园区在功能定位㊁区位优势㊁产业结构㊁政策优惠等方面的差异性特征,根据两类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促进其转型发展的引导策略.关键词:经济技术开发区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㊀创新特征中图分类号:F 061.5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672 3988(2018)03 0016 09收稿日期:2017 08 30基金项目:上海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青年项目(2015K T-D X 01).作者简介:崔晓露(1982 ),女,河北省唐县人,经济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五分校(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应用.㊀㊀自20世纪80年代起,亚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我国也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为了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深化改革开放,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地区建立了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 经开区 );此后,为了培育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1988年又在北京中关村创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 高新区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1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较于国内其他类型的开发区,这两类园区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创新动力源,不仅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更通过园区的工业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㊀㊀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它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㊁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必须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㊁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㊁科技强到产业强㊁经济强㊁国家强的发展61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2018年5月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 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C o l l e g e V o l .16N o .3M a y.2018新路径,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本文通过对经开区和高新区创新特征的比较研究,根据两类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其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一㊁经开区与高新区创新特征相关研究梳理㊀㊀经开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节点,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丁悦等,2014).经开区建设是城市职能的延伸和对城市产业的提升,经开区与中心城市形成了城中区内置型㊁边缘区生长型㊁子城区扩展型和独立区发展型这四种结构关系类型,从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和产业集聚特征来看,我国东部沿海经开区的空间集聚程度正在增强(高超和金凤君,2015),并呈现出由多中心集聚向区域单中心集聚的演变规律,各集聚区域的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经开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㊁社会环境的优良程度和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评价我国经开区的重要指标(朱立龙等,2010).我国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长率在东中西三大区差异显著,呈现出高低高的U型格局,并且三大区内部存在不同的分异特征,其中西部分异度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近年来,我国经开区的整体生产效率正在逐年改善(冯章献等,2010),但经开区综合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西部最高㊁东部次之㊁中部最低(蔡善柱和陆林,2014).㊀㊀随着高新区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新区创新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近年来,知识溢出作为研究高新区创新特征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包括运用空间经济学的方法探讨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李琳,2014)㊁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特征及其空间效应(季菲菲,2013)㊁高新区网络结构和知识存量对园区创新绩效的推动作用(陈莉平,2007)等.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比传统产业涉及更多隐性知识,高新区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通过基于人才流动㊁研发合作㊁贸易投资等的知识溢出机制来实现,因而高新区创新中知识溢出的局域特征更为明显.知识溢出在高新区创新网络中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一是高新区自身知识存量和吸收能力决定了其对知识溢出的吸收效率,多样性的网络成员㊁开放性的网络和网络主体间的互动对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反之,封闭网络则会降低创新的积极性(B e e r s等,2014).二是知识溢出对创新活动有很强的正效应,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半导体㊁医药㊁软件业㊁计算机等)的知识溢出对创新的影响更显著,企业对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是其距离知识源距离的函数(P e r i,2005).三是高新区创新网络对其内部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网络影响力有增强的趋势(A g r a w a l,2002).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不仅与其自主创新能力有关,邻近局域化技术溢出效应也能提高高新区内企业创新的成功率,如同样的R&D投资,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出效率更高(C a s s a r和N i c o l i n i,2008).㊀㊀综上所述,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及国内区域创新研究的深入,探讨高新区创新特征及创新绩效的文献较多,相较而言,经开区创新特征研究㊁高新区和经开区比较研究的文献较少.虽有探讨国家经开区与高新区的政策渊源的相关文献(张艳,2011),但缺乏针对经开区和高新区创新特征的比较研究.二㊁经开区与高新区创新特征比较研究㊀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这两类开发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经济总量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发展速度很快.然而由于经开区与高新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创新特征(见表1).71表1㊀经开区与高新区创新特征比较研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定位以引进外资㊁发展工业㊁出口创汇为主集聚创新资源㊁促进科技创新㊁孵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址交通便捷的沿海港口城市和内陆交通枢纽城市,侧重与国际市场联系方便的区域临近大学㊁科研机构和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大型企业密集的地区,侧重智力人才密集㊁信息资源㊁产业基础和创业氛围良好的区域区内企业中外合资经营㊁中外合作经营㊁外商独资经营的生产性和出口加工型企业(不一定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㊁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类型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虽占有较大比重,但产业㊁产品分布较宽泛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在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基础上,以国际贸易为先导,形成以现代工业㊁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依靠国内的科技资源,借助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以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产业机构高校㊁科研机构的参与程度高校㊁科研机构的参与程度较低高校㊁科研机构不断为其提供创新成果政策优惠导向外资企业从事研发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优惠具有明显的产业导向性开发区服务机构主要是政府相关机构除政府相关机构外,还有风险投资机构㊁企业孵化器㊁创新创业服务中心㊁专业科技园等发展优势在引进外资㊁外企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绩更突出在技术创新㊁科技成果孵化㊁吸引人才方面成效更显著典型案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功能定位差异㊀㊀经开区的功能定位以引进外商投资㊁发展工业㊁出口创汇为主,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国有经济结构.从经济数据上来看,经开区在引进外资㊁外企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成绩更为突出.2013年,210家国家级经开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7869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为371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2281亿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9088亿元.㊀㊀而高新区作为以创新培育㊁技术转移为特色的开发区,其功能定位使它自创立之初就与经开区具有不同特征.高新区的功能定位,以集聚创新资源㊁促进科技创新㊁孵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从近年来的经济指标来看,高新区在技术创新㊁科技成果孵化㊁吸引人才方面成效更显著(如图1所示).(二)区位优势差异㊀㊀经开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交通便捷的沿海港口城市和内陆交通枢纽城市(各省省会㊁直辖市㊁自治区首府等中心城市),侧重与国际市场联系方便的区域(如图2所示).经开区大都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㊀㊀高新区与经开区不同,其区位优势不在于是否地处沿海或交通枢纽,而更侧重于人才密集㊁信息资源㊁产业基础和创业氛围良好的区域,以临近大学㊁科研机构和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大型企业密集的地区81㊀㊀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2014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图1㊀高新区内企业拥有各类专利的产品数(单位:种)㊀㊀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而成.图2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分布图为主,如北京㊁西安等.尤其科研资源在高新区的创新机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园区企业不断提供创新成果;而在经开区的创新活动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此外,与经开区相对单一的主体结构不同,高新区内除了企业和政府相关机构外,还有风险投资机构㊁企业孵化器㊁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专业科技园等(见图3).91㊀㊀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2014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图3㊀高新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及R&D 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亿元)(三)产业结构差异㊀㊀从企业类型来看,经开区内的企业以中外合资经营㊁中外合作经营㊁外商独资经营的生产型和出口加工型企业(不一定是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而高新区内的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㊁民营科技企业为主.㊀㊀从产业结构来看,经开区在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基础上,以国际贸易为先导,形成以现代工业㊁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虽占较大比重,但产业㊁产品分布较高新区更为宽泛(如图4所示).㊀㊀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2014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图4㊀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名前十位的行业㊀㊀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来看,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如图5所示);园区主02要依靠国内的科技资源,借助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以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产业结构.㊀㊀资料来源:根据科技部2014年相关数据整理而成.图5㊀高新区内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技术领域分布(四)政策优惠差异㊀㊀国家级经开区为所在地(直辖)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拥有同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这有利于其提高服务效率,打造更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开发区,聚集投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经开区的政策优惠更多倾向于引进外商㊁外资,在产业导向性方面不如高新区集中.㊀㊀而高新区的政策优惠对象相较于外资企业,更多倾向于从事创新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优惠具有明显的产业导向性,其产业发展服从国家及其所处城市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三、经开区与高新区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㊀㊀随着国际分工与制造业的转移,新常态下我国政策与体制环境的变化,经开区与高新区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其创新障碍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经开区与高新区产业结构趋同㊀㊀近年来,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开区在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也积极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部分高新区由于创新基础不够,其高新技术的产业特征并不明显,经开区与高新区开始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在同类开发区之间,由于定位不够明确,也出现园区结构雷同㊁缺乏自身发展特色的现象.这容易造成开发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为了吸引投资项目,部分园区通过低廉的地价㊁超额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企业入园.园区间的恶性竞争不仅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也浪费了地方政府大量的人力㊁物力和财力.(二)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效协调机制㊀㊀目前而言,很多地区的这两类开发区更像是加工贸易区㊁工业园区㊁产业区,而不是技术创新区.在财政税收压力下,相较于投入大㊁风险大㊁研发周期较长的技术创新项目,一些高新区更重视能立即产生12产值和税收收入的成熟工业项目,园区内缺乏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无论是经开区还是高新区,在我国往往均是由政府主导发展起来的,许多明星企业是靠土地㊁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入园的,并非园区自身培育起来的.这些大中型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㊁设备㊁人力进行研发,担心研发的产品被其他企业进行模仿与 搭便车 ,倾向于将生产活动的各环节包括研发㊁生产㊁销售㊁服务等内部化,缺乏与园区内其他主体间的技术合作及信息交流.长此以往,其会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内部创新系统,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创新思维的开拓,使其研发工作停滞,还会导致高新区创新机制的运作效率下降㊁创新功能僵化,不利于园区的长远发展.㊀㊀园区内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一般而言,高新区内部企业有主导企业与辅助企业之分,其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不同,主导企业的高附加值生产与辅助企业的低附加值生产具有梯度差异.由于这种梯度差异,位于园区产业链核心的主导企业往往会凭借其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获取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大部分利润,而辅助性企业则为其进行相关副产品的生产,虽然其也随着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进行相应的产业升级,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仍然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扶持,帮助其提升至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三)园区规划布局和体制建设问题㊀㊀在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之初,功能相对单一,空间范围较小,以管委会模式即可进行高效管理.然而随着园区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人口日益增多,各类配套服务问题㊁环境保护问题都开始浮现.面临社会事务日益繁杂的局面,如何建立高效㊁精简的服务管理体制是这两类开发区都要面临的挑战.有时为了争取到投资项目,有些开发区不重视项目的发展领域与园区的整体发展方向是否吻合,造成开发区之间产业结构类似㊁重复建设㊁无序竞争等现象频发.另外,有些园区在土地利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产业布局较混乱.四、促进我国开发区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一)引导园区特色化发展,实现错位竞争㊀㊀近年来随着新常态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我国的劳动力㊁土地等要素优势逐渐减弱,经开区和高新区仅仅依靠传统的资源成本比较优势来获利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国家区域政策的扶持重心逐渐从沿海开发区向内陆转变为全方位梯度开发格局,部分经开区面临失去政策优势的困境.这迫使许多园区从以往过于依赖政策的发展道路开始转型,通过结构调整和功能拓展使园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从单一功能的园区向综合型经济区转变.在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注重引导园区的特色化发展,不仅要根据经开区㊁高新区不同的功能定位进行区分,也要根据园区自身的区位优势㊁产业优势制定其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园区之间的错位竞争,避免价值链低端的同质化恶性竞争,提升园区的发展效率与发展质量.(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㊀㊀当前我国很多经开区㊁高新区均存在缺乏有效协调机制㊁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首先,园区应当对企业入园标准进行调整,经开区和高新区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㊁产业结构等要求上有所不同,应当在制定园区特色化的入园标准予以区分.经开区应当持续发挥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㊁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在培育发展新动力㊁拓展发展新空间㊁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发展新体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新区则应当对入园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要求,要注意避免以往的一味追求园区规模和企业数量的做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企业集聚,使我国22高新区的科技竞争力能得以提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我国的高新区必须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国高新区的创新产出水平依然较低,重招商轻研发㊁重规模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发展思路上的问题使其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功能上产生了偏离和异化,处于产业链附加值的低端.结合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经验,自主创新才是高新区功能回归与提升的必然路径.当前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仍然占据领先优势,同时我国支撑产业升级㊁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也亟待加强,尤其是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应当通过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家群体.其次,要建立健全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培育和优化园区内外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各地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高新区内企业准入标准㊁园区竞争体系㊁园区创新机制等各方面问题建立了较完善的体制体系.当前园区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㊁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不仅需要园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园区外部整体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的支撑.(三)完善园区综合考评制度,提高政策精准度㊀㊀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科研体系日益完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㊁技术㊁工程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这也要求无论是经开区还是高新区,都必须从探索型的园区管理模式向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完善园区的综合考评制度来促进经开区㊁高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2016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新时期经开区应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引领㊁科技创新为动力㊁体制创新为保障和考核评价为导向,通过对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夯实产业基础㊁激发创新活力㊁发挥区域带动作用㊁强化绿色集约发展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各地政府则应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提高政策精准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实现经开区加快转型升级,以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五、结㊀语㊀㊀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首批国家级经开区㊁高新区以来,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两类园区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5月国家科技部印发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十三五 发展规划»,其中提到,预计到 十三五 末我国的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40家左右.然而,由于两类园区初始设立目标的不同,园区的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创新特征也有所不同,包括功能定位差异㊁区位优势差异㊁产业结构差异和政策优惠差异等.2008年后,整个世界经济进入慢增长的新常态,各国间的竞争优势差异更多地体现为科技创新实力的角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开区和高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面临转型升级的发展抉择.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经开区㊁高新区差异化的创新特征,并针对两类园区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瓶颈,根据其各自的创新特征,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即新常态下应当根据经开区㊁高新区不同的战略定位,完善园区综合考评制度,在引导园区特色化发展㊁错位竞争的同时注重提升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两类开发区的创新驱动作用,不仅为提升当地经济发展质量做出贡献,也为我国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32。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

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研究综述国家高新区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国家高新区也在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国家高新区管理政策创新进行综述。

一、政策驱动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政策驱动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对于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一批高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使其规模、质量、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提高到新的水平。

2016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领军区等重要任务。

二、政策创新提高了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水平1. 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例如,为促进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政府推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幅度根据企业投入研发费用的多少进行设定,最高幅度达到50%。

2. 外商投资政策在对外开放方面,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外商进入国家高新区投资。

例如,对于外商在国家高新区的投资享有的税收优惠、技术转让、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给予支持和鼓励。

3. 人才政策人才是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和引进优秀的人才到国家高新区工作和生活。

例如,国家高新区的创新人才享有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福利和支持。

三、政策创新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1. 政策衔接不畅国家高新区的政策创新往往是在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进行,各部门的政策内容存在差异,政策执行和实施的衔接不畅。

这导致一些企业往往在享受政策支持时遇到了障碍。

2. 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的落实是关键。

在实际操作中,政策往往没有得到落实,缺乏明确的实施细则和监管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