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论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的矛盾

论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的矛盾

论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的矛盾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矛盾改革开放后,我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时至今日,市场经济的优点发挥得相当显著,使得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现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是干预经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之间就出现了一些矛盾,本文以这些矛盾出发,探究了矛盾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市场经济与国家调控之间的矛盾我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夕,一直是计划经济主导,而我国才实行市场经济三十年,相比外国上百年的市场经济经验,显得比较不成熟。

因而我国在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宏观调控的运行上有不少缺点和不足。

市场经济要求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

但是,在国家生活中特别是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实现或者具备时机实现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比如作为国家机密的国防尖端技术,保密要求高而我国尚未健全针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保密体系,所以国防工业、科研一直由国家垄断,尽管以后会开放,但需要相当漫长的一段过程。

另一方面,对于大众身心和公共利益的有害的东西,比如毒品、枪支弹药、不健康书刊等,也不能由市场供给,以免影响公民健康、社会风气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市场经济有自发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就会产生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同时也对社会公平性造成损害,不利于经济社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外,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滞后性,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是必须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弥补。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市场经济的缺陷,提出了、做出了许多不科学的经济要求和经济行为,比如有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有人经营不法出版物,有的人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等。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强有力及量化细化的宏观调控指令来保证经济的集中。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农村改革、外贸改革和城市改革等。

中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自主生产经营,并允许农民自愿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此外,中国还扩大了外贸自主权,引入外资,并开放了一些特殊经济区,如深圳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200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强了市场经济的构建和规范化,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开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革,鼓励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培育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三阶段:加强宏观调控和转型升级(2003年-201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中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入了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中国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阶段: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2013年-2018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更加依靠科技和创新。

这个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阶段: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2019年-2024年)在这个阶段,中国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优化市场环境。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

第六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5年以后)在这个阶段,中国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

其意义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基本特征包括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政府干预市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前者存在公有制、社会保障和政府调控。

发展历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逐步成熟的过程。

成功经验包括有效实现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

实践意义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有望延续经济增长势头。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义、概念、意义、运行机制、特征、区别、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实践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前景1. 引言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即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调动各方面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论文[提要]: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法治经济是以一系列法律为调节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准绳的经济制度,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法治。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为法制奠定了经济基础,法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与法制作为事物的两个方面,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反过来法制又会作用了市场经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步于计划经济,它只能由国家发起。

因此,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应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关键字]:市场经济·法治经济一、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法治首先让我们先从下面几个概念开始:市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通过公平竞争,公开竞价来实现资源分配、流转。

法治经济:以一系列法律为调节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准绳的经济制度。

在前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虽然也有法律,但其主要功能是调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及统治者内部之间的关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法治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

市场经济:简言之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为主要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不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经济,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

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要成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必须也只有具备合理完备的法律环境。

从这些可以看出,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法治,一个社会的法制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市场化。

市场经济越发达,法制越发展;另一方面,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就是说,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二、法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我们来看看法治和市场经济产生的过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调整主要依靠法律以外的手段如血亲、宗法、传统习惯、宗教戒律和道德禁止来调节,即便有法律,也仅仅维护专制权力和社会治安秩序。

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随着中国产品不断在国际市场遭受反倾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1],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还没有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

但在笔者看来,目前的中国已经基本达到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理应得到承认”[2]。

下面笔者将从几个角度对本观点进行论述。

一、市场经济的国内外判定标准事实上,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及机构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进行了测试,但是研究结果差异很大。

国内的测度普遍认为我国已经达到市场经济国家水平。

如李晓西(2005)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73.8%,明显超过60%的市场经济国家临界水平。

但在2004年的听证会上,美国代表认为中国离市场经济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2006)也明确表态短期内不会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欧美之所以不愿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背后仍有“政治谈判的砝码”[3],不能完全以其作为定论。

因此,在对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作出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欧盟等都曾提出过判定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但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1、美国提出的市场经济标准美国在其《1930年关税法》第771节第18段对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六项要求:“(1)货币的可兑换程度;(2)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3)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4)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5)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要求该产业的产品数量和价格决策没有政府介入,所有重要的产品投入都是以市场价格支付的;(6)商业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4]。

笔者认为:美国提出的标准较为宏观,集中在国家层面,强调政府不能干预和控制企业及市场的运行,及要求小政府。

美国允许企业在单个案件中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有中国企业能够享受到这一待遇”[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基础课程,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将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开探讨,分析其概念、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既保留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又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与干预,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它在实践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下的一种经济形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分配,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有效运行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注重公共利益,保障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社会基本福利的实现,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幸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弘扬,推动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之一,成功地探索和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和模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框架。

在保留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经济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社会主义为基础,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决策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调节实现资源的配置。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在生产资料的归属方面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允许一定范围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行计划和市场的统一管理体制的同时,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主运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与过程。

首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市场经济的要素相对较少。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特别是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战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与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较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首先,在资源配置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通过市场的调节,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在社会公平问题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正确的分配政策,可以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面临着市场失灵、政府过度干预等挑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管完善来解决。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精编]试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精编]试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精编]试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适应社会主
义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

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同于苏联模式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
的一项重大成果。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明确的是它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放任市场经济。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展的,它遵循和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没有放弃对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

因此,它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有特定组织和调控的
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计划、加强监管,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力度,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需要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保持稳定性,同时要高度重视市场反映的信息,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
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我们需要看到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优点,也有政
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和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
的调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毛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毛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市场机制无法消除垄断


市场不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这是与私有制为主 体的市场经济不同的。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鼓励先进,促进 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 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 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 非公有制经济因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因此成为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 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 从政策、法规、环境、条件各方面促进非公有制经 济健康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即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国家组建生产 企业;有计划地进行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国家 指令性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1、经济决策中央化 2、资源配置指令化 3、经济活动计划化 同时,计划经济的某些巨大优势, 是其它经济手段难以企及的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仿照苏联 模式,吸收革命战争年代供给制经验 建立起来的。 计划经济并非一无是处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 大,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计划经济体 制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第一节、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计划经济体制的发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通常把市 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方式同两种社会制 度相联系。 以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进行资源 配置,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论辩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论辩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论辩题正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经济体制。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市场竞争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市场竞争是激发创新的最强大动力,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手段。

”这一观点表明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通过税收政策和福利制度的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每个人能力所及,向每个人需要所需。

”这一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关注社会公平方面的优势。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证明的那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经济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反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矛盾。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中往往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富人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财富,而贫困人口往往无法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剥削和不公平。

”这一观点表明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往往导致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

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企业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也使得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

正如乔治·奥斯本所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事后调节,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实质:价值规律调节)计划配置是事前调节。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最重要的是企业,企业自主决定。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带来一定缺陷。

(1)自发性,如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2)盲目性,如盲目跟风。

(3)滞后性。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最高经济效率)(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三、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1)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2)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3)时常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变化的。

2.供求机制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会反映价格的变化。

3.竞争机制。

4.风险机制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使用。

四、市场体系(一)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1.商品市场:市场交换的主要内容。

2.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二)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1.统一的市场(1)协调、均衡;(2)地域间是一个整体。

2.开放的市场(1)对国内开放;(2)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3.竞争的市场公平竞争。

4.有序的市场标准化、规范化。

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规制

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规制

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规制引言市场经济是一种基于供求关系和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其中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资源配置由市场供需决定。

然而,市场经济并非没有规则,微观规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观规制是指政府对市场中个体行为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种手段,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有效运行。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规制,并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1. 微观规制的概念和目标微观规制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对个体行为进行干预、约束和指导的措施。

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市场公平市场公平是微观规制的核心目标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防止市场中出现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保障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

例如,反垄断法的实施,可以防止市场中的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权力,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和公平性。

1.2 市场效率微观规制也旨在提高市场的效率。

政府通过规制市场中的不完全信息、外部性等问题,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政府可以要求企业披露信息,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信息对称性,从而帮助市场机制更加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1.3 公共利益保护微观规制还涉及到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但有时候这可能与公共利益相冲突。

政府可以通过规制行为,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管等,保护公众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

1.4 市场秩序微观规制还有助于维持市场秩序。

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前提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秩序。

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打击非法行为如商业欺诈、侵权盗版等,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性。

2. 微观规制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微观规制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微观规制手段:2.1 法律法规制度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各种市场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例如,制定反垄断法、劳动法等,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

2.2 监管机构政府设立监管机构,负责对市场中的各个行业和经济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和调控。

例如,金融监管机构可以监管金融机构的运营行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理论学习总结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学习总结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学习总结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从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工作,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思考。

现将此进行总结,以期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与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建立和发展的,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节经济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坚持公有制的特点,公有制经济在重要领域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调节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坚持政府在经济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通过积极的政府干预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合理分配。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入学习为了更好地应对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在工作中深入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

首先,我系统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点,更好地掌握了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方法论。

其次,我注重研究和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经验,学习了国内外相关经验与教训。

深入学习了国家在经济改革开放中的实践探索和政策创新,了解了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和重大决策的背景原因。

通过对实践经验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以及政府在引导市场中的作用与责任。

三、在工作中的体会与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我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经验和启示。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在市场经济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市场经济申论作文

市场经济申论作文

市场经济申论作文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源,而有人则坚信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我看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也需要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国情是相符的。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充足资源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遇。

通过市场竞争,中国的企业得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

同时,市场经济也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更具竞争力。

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市场垄断问题。

市场经济下,一些大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垄断市场,限制了竞争,使得消费者往往面临高昂的价格和低质量的产品。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市场经济下,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无法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容易被误导,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

此外,市场经济也易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是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对市场竞争的监督,打击垄断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同时,加大对信息发布的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让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准确、完整的产品信息。

此外,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提高市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最后,要注重经济转型升级,降低经济对周期波动的敏感性,构建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市场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也需要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打破垄断,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市场公平性和竞争性,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论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体现了能动性。

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但也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在我国,国家积极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及时解决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市场失灵问题。

例如,国家在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减少了贫富差距。

这些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动性,使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特点。

市场经济强调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在我国,国家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等措施,我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国家通过引进外资、鼓励科技创新等措施,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也推动了可持续发展。

再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保障公平正义的原则。

市场经济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为了保障公平正义,在我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例如,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同时,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这些措施不仅使得我国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最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价值导向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连,强调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及对策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主流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此种经济方式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个人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益处。

本文将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以及能提供的有效对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1.推动院校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全面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大学教育不再是相对于政治红利,而是要面对更加宽广的社会需求。

因此,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渐成色,专业课程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精神层面的追求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院校教育改革有助于培养具有全面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新时代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扎实的力量。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财富,为国家和个人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这种发展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民生领域的保障也在逐步加强,能够有效地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满足他们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

3.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职业发展的机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提高了个人职业发展的机会。

更多的个人有机会进入更加有前途的领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收入提升。

同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会推动不断新的产业出现,这个时候对于那些有创新思维的个人,他们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挑战和对策1.市场经济竞争压力下的产生的人才浪费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才浪费的风险。

对于这种现象,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如开展创业精神教育,提高个人自我管理能力等,从而提高个人职业生产力,减少人才的浪费。

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一、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1.市场经济的概念(1)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共有8种观点,从以下三个角度考察:第一种是从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的。

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制度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制度,这种观点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所特有的,不能为社会主要所用;二是决策分散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决策高度分散化、一切经济活动均由“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这种观点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形式等同,认为他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所特有的经济形式,与社会主义经济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种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的。

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商品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是伴随这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市场经济等同于商品经济,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是特定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形式,不能将其完全等同,其中又有三种说法:(1)有人认为商品经济有公有制商品经济和私有制商品经济之分,而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并不是市场经济,(2)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之前的小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发达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3)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既要采取宏观调控,又要采取市场调节的商品经济;三是管理体制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种组织管理体制,是市场商品经济的产物,与商品经济同步发展。

认为市场经济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中性的东西,不具有社会属性,既能为资本主义国家所用,也能为社会主义国家所用。

第三种是从经济形式的角度来考察的。

有三种说法:一是经济形式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经济形式的具体形态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当生产力地下的时候,出现的是自然经济,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商品经济,而目前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与此相适应的是产生的市场经济;二是运行机制论,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或经济调节方式、手段,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或经济调节方式、手段。

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主要存在于市场经济中,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劳动和商品,实现经济联系和社会资源的配置。

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

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通过市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因为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

2.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3.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作用逐渐增强,市场机制逐渐完善,最终必然会过渡到市场经济。

4.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基
础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和完善。

总之,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而市场经济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作用逐渐增强,最终必然会过渡到市场经济。

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

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

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早期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商业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建立以及商贸活动的盛行等方面来论述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

首先,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是早期市场经济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

各地的手工业生产以及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商业网络。

特别是明代以后,伴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逐渐崛起,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商品流通更加广泛,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市场经济体系。

其次,明清时期市场体系的建立为早期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商业城镇逐渐兴起,各地成立了市场,交易活动逐渐规范化。

例如,明陵市、复兴市、永嘉市等大型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明代末清代初的开埠政策,也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空间。

市场的建立以及市场规则的形成,为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早期市场经济的发展。

再次,商贸活动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一时期商人阶层的崛起以及市场体系的建立为商贸活动的盛行提供了条件。

商贸活动涉及到茶叶、丝绸、瓷器、药材等各类商品,这些商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商人通过市场进行贸易,进一步拓宽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推动了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商业资本迅速积累,商人阶层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提升。

明清时期早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制官商的问题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明清时期,地主阶级和官僚阶层通过控制土地和权力,对商业活动进行控制和干预,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空间。

其次,税收负担的问题也给市场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由于统治者需要大量财政收入来维持政权和军队,对商业活动征税严重,使商人负担过重,导致商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调控模式的转变一、经济调控主体——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经济调控模式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就是解决它将对“什么”发挥作用,即经济调控的对象,而对象的确定则取决于经济调控主体——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计划经济时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重的调控转变为对以宏观经济为主兼顾微观经济的调控。

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是否调控微观经济,大家众说不一。

有些人认为,政府应只管宏观,不管微观,宏观管住,微观放开,担心政府介入微观经济又会重新导致过去那种管得过死的局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进程。

应该说,这种担心是明智的,但把政府宏观和微观经济职能截然分开,未免武断。

笔者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追赶阶段”,加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基础也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因此,不可能只靠市场的自发作用来完成如资本积累、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经济事项,一定既要发挥政府宏观大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又要发挥政府微观资源配置的优势,克服市场缺欠。

可以说,政府对微观经济适当的调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这种转变具有以下特点:1、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无论涉及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方面,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

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都有市场发挥作用。

同时,由于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主要表现为:(1)市场机制既无法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又无法控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2)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这使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失灵。

这样,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二;(3)经济活动产生的“消极外部性”,即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将部分成本强加于他人而无需支付代价,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吸引企业自觉控制污染,消除消极的外部性。

政府应责无旁贷承担排除经济外部性的职能,这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三;(4)人所共知,虽然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调节社会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四。

(5)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于法律规范的保障。

因此,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五。

(注:参见陈振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从国际经验看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开放导报(深圳)1997、2/3、22-25。

)这五项基本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调互补的产物,表明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恰当性。

2、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科学性。

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

否则,就会遭到惩罚。

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一点已为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一味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的经济职能无所不包,其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瞩目。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初期,一些国家接受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把政府仅仅置于“守夜人”、“看门狗”的地位,弱化政府经济职能,完全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其结果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最深刻、最持久、最广泛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于是,各国纷纷抛弃自由放任思想,而接受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思想,政府由“守夜人”转变为积极“干预者”,强化政府职能,经济活动由政府来调节,削弱市场机制的作用,其结果再一次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

为此,各国纷纷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采取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经济调控行为的转变所谓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就是经济调控主体——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职能而实施的行为。

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强制性行为,即政府依靠法定的强制力量实现其经济职能的行为,如行政命令等;二是奖酬性行为,即政府通过给予各种经济主体(公司、企业)一定的经济利益的方式来使其自觉接受政府的调控,进而实现经济职能的行为,如产业政策和部分财政及金融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是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而是政策本身所含有的经济利益,经济主体为了得到经济利益而自觉贯彻执行政府的这些政策,即接受奖酬性行为;三是舆论性行为,即政府通过舆论宣传作用把其意图施加于经济主体实现经济职能的行为,如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的各种精神奖励等。

这些精神奖励(舆论性行为)只是一种荣誉的称谓同样不具有强制性,它们的实施同样靠经济主体的自觉接受。

(注:参见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有关章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发生了重大转变:即由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性的强制性行为向以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为为主兼顾强制性行为的转变。

这种政府经济调控行为的转变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强制性行为的弱化。

就是指政府依靠强制性行为实现其经济职能的程度弱化。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运用指令性计划这一行政命令调控经济活动的减少。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业生产在1985年就已全部取消了指令性计划,在农产品方面,1994年国家收购和调拔的商品只有粮食、棉花和某种中药材等10种;工业生产中,政府实行指令性管理的产品已由1980年的120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减少到1994年的33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

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仅占5,在农业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占12,在工业企业销售的生产资料总额中占18。

(注:参见郭振英等《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改革》第5页,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3月22日。

)以上表明,政府的强制性行为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出现了弱化的趋势。

另外,政府强制性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效力的强弱大大受市场的制约。

因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规律为准绳,一切行为均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为了利益可以置政府强制性行为——行政命令而不顾,最近一段时期,各种走私活动的猖獗以及其它各种“有禁不止”现象的存在都是政府强制性行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失灵的佐证。

2、利益是实施政府经济调控行为的基础。

政府经济调控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三种经济调控行为所含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被经济主体吸收。

如果利益所产生的诱因足以吸引经济主体自觉接受政府经济调控行为,这表明政府经济调控行为产生了效力。

反之,其无效或效力弱化。

就强制性行为而言,虽然,可以凭借自己法定的强制力迫使经济主体服从,如企业接受政府的指令性计划。

但是,如果强制性行为——指令性计划不能使企业因认真贯彻执行指令性计划而得到满意的经济利益,那么,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况。

强制性行为因经济主体按市场规律,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效力减弱。

就奖酬性和舆论性行为而言,因自身没有强制力,经济主体是否接受这一行为完全取决是否有利可图,这就决定了利益是奖酬行为的重中之重。

目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其特点是投资大、效益低,一般经济主体不愿投资建设。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实施了诸如优惠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奖酬性行为,通过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使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吸引它们投资建设,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突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展一系列精神文明活动,授予一些经济主体诸如“双文明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的称号。

通过实施这些舆论性行为,使经济主体意识到荣获这些荣誉称号对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开拓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积极参加政府开展的精神文明活动。

经济主体参与这一活动的过程就是贯彻执行舆论性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舆论性行为发生效力的过程。

3、市场交换是实施政府经济调控行为的方式。

如前所述,利益是经济主体是否接受政府经济调控行为的前提,而通过什么方式把政府经济调控行为和经济主体之间连接起来,也就是说以什么为中介把政府经济调控行为所含的利益被经济主体吸收进而实现其效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中介只能是市场交换。

政府用经济调控行为所含的利益与经济主体的服从相交换,进而达到交换双方的目的,即政府由于付出一定利益而换取了经济主体的服从,使经济调控行为发生效力;经济主体则因服从经济调控制行为,而换取了利益,达到了做为一个经济人的目的。

由此可见,即便是强制性行为;如果不把其实现效力的方式建立在与经济主体进行交换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强制性行为的效力在一定程度就会因经济主体无利可图而消极服从而被弱化或被化为乌有。

如前所述,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有禁不止”现象就是政府强制性行为失灵的突出表现。

对于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为,其效力是否实现或效力的强弱则完全取决于它们所含利益与经济主体服从二者之间市场交换是否成功或交换效果的好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招商引资政策(奖酬性行为),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这是由奖酬性行为所含利益与外商之间成功进行交换的结果。

也是政府奖酬性行为成功案例之一。

而最近一段时期,有些政府部门开展的乱评比活动(舆论性行为),各种荣誉称号多于牛毛,遭到了企业的抵制。

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评比活动仅仅是为了某些部门谋取利益,导致这种舆论行为不含经济主体所需利益因素,无法与企业进行交换。

这也是政府舆论性行为失败的案例之一。

三、政府经济调控关系的转变所谓政府经济调控关系就是指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

这种关系一经形成便具有长期稳定性。

经济调控关系和经济调控行为的关系是二者互为前提,经济调控行为必然导致一定的经济调控关系;稳定的经济调控关系又产生相应的经济调控行为。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等强制行为实现其经济职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则采取以奖酬性行为和舆论性行为为主,强制性行为为辅来实现其经济职能。

因此,政府经济调控关系相应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即由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向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转变。

(注:参见李景鹏《权力政治学》有关章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这种经济调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公仆意识。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人员凭借行政命令等强制性行为推行政令,实现经济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