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制度万能、实际中制度无用”20150511
制度是万能的吗
制度是万能的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大家都认同的道理,是不是有了制度就万事大吉了?就不需要别的辅助手段了?
国家法律是约束国人行为的最低标准,国人都要以它为标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了完整完善的法律各行各业就欣欣向荣了?不然。
目前国家正在提倡正能量,焦裕禄精神来了,孔繁森精神来了,李素丽精神来了……正是有了这些正能量的传递,人与人之间少了冷漠多了亲情友情,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负能量的表现,老人倒了没人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能用法律去制裁一个冷漠的人吗?不能,无非是受到道德的审判。
各干各事,其他事与我无关。
能用桶把沙子装起来,谁又能让桶中的沙粒粘连起来那?
正能量是什么,不是人性的体现吗?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体现吗?不是润滑剂吗?制度是万能的吗?有了制度就可以不要人性了吗?
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制度只是为了达到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应该还有别的辅助方法吧,制度不是万能的,国家尚且知道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何况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呼。
“淡化节日气氛”和“家长式作风”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德厚载物。
关于制度的名言警句
关于制度的名言警句1. “当制度无法被彻底检验时,它就会被滥用。
” - 约翰·亚当斯2. “一个制度的智慧并非取决于它的完美,而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不断改进。
” - 纪德·帕兹尔3. “制度不是为了符合个别人的意愿而设置的,它应该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利益。
” - 托马斯·杰斐逊4. “不要让制度束缚我们的思维,相反,让思维塑造制度。
” -弗朗西斯·贝科5. “制度是人类协同合作的基石,它是实现公正和平等的保证。
” - 约翰·洛克6. “制度的强大在于人民对其的信任和遵守,而不是依赖于权威的压迫。
” - 蒂米尔·纳吉遗7. “一个好的制度能够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 - 亨利·乔治8. “制度的灵活性是它生存的关键,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长久地存在。
” - 查尔斯·达尔文9. “保护法制和制度的完整性,是确保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保证。
” - 巴尔扎克10. “制度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它应该反映着人的意志和社会的价值观。
” - 穆罕默德·尤努斯11. “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好的制度。
” - 卢尼达斯·潘菲洛夫12. “制度从来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维护。
” - 约翰·肯尼迪13. “制度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建设,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 - 约瑟夫·斯图尔特·弗鲁尔14. “一个好的制度能够平衡权力的分配,防止滥用和腐败的发生。
” - 雅各布·尼尔森15. “制度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需求和福祉。
” - 亚伯拉罕·林肯16. “一个强大的制度能够激发个人的潜力,鼓励创新和进步。
” - 米尔顿·弗里德曼17. “一个健全的制度能够确保个人自由和人权的尊重。
”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8. “制度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内容的合理性,更取决于实施的力度和执行的公正。
制度永远有漏洞,不要让执行者成为制度的对手
制度永远有漏洞,不要让执行者成为制度的对手《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郑国多相县(悬)以书者,子产令无县(悬)书,邓析致之。
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
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
”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子产当政时,人们以“悬书”的方式议论、批评朝政。
后来,子产下令禁止“悬书”,于是,邓析就改用“致书”即写信的方式来批评朝政,因为“致书”不属于“悬书”。
无奈,子产又下令禁止“致书”,邓析随即又用“倚书”即在寄送的包裹中夹杂书简材料的方式批评朝政,因为“倚书”既不属于“致书”,也不属于“悬书”。
就这样,子产不断地下达新的禁令,邓析总能不断地想出新的办法来批评朝政。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今天推行制度管理,具有启发意义: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制度去管理,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可能走样。
对制度管理的作用不能过于迷信,否则就会遭遇子产那样的尴尬。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种钻制度空子的意识。
其结果诚如《吕氏春秋·离谓》篇所云:“是可不可无辩也。
可不可无辩,而以赏罚,其罚愈疾,其乱愈疾。
此为国之禁也。
”意思是说,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下,执行的结果往往是没有了是非界限,在对“可以”与“不可以”无法辨别时,实施赏罚就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甚至赏罚得越厉害,混乱就会越严重。
这是治理国家的禁忌。
如果善辩而不符合事理就会是奸巧,如果聪明而不顾事理就是狡诈。
这种制度意识之“辩”,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给制度带来的结果几乎都是颠覆性的。
希望钻制度空子的意识绝迹,制度能得到完美的执行。
这种“幻象”现在依然存在,在企业管理中更是如此。
制度有缺陷固然有待于完善,但是这要看执行者是否恰恰成了制度的对手。
在企业内部,在整体与局部之间存在零和关系的情况下,小河总是以自己的“满”为第一诉求;而大河则以自己“有水”为第一要务。
两者互为对手,难免会在制度的制定、理解与执行上表现出来。
即使在制度的文本上博弈双方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依然存在的利益分歧最终还是会在“服从”掩盖下顽强地表现出来。
管理制度如同无物
管理制度如同无物第一章绪论一、概念管理制度如同无物,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将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用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和思维,提高组织的效益和竞争力。
管理制度如同无物,是一种理念、文化和制度的有机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意义1.提高管理效率,规范管理行为管理制度如同无物,有助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内部协作能力,有效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和冲突。
2.引导员工创新,激发员工活力管理制度如同无物,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使员工更加自觉地遵守企业管理规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如同无物,有助于企业建立一套明确的管理标准和规范,提高企业内部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让企业更有竞争力,更有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4.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加企业信誉管理制度如同无物,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和美誉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管理制度如同无物的要素一、规章制度1.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秩序的基石,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等,清晰明确、操作简便,确保员工能够清楚地理解并遵守。
2.外部环境法律法规除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外,企业还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规章制度,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规,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形象。
二、文化氛围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的精神支柱,体现在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上。
企业应该倡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通过内部文化引领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2.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管理制度如同无物的坚实基础,包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协作共赢等多种元素。
企业应该倡导和营造良好的团队精神,通过团队协作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制度再好,不能有效执行也是空谈
制度再好,不能有效执行也是空谈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40%靠执行。
显然,执行要比战略更重要,一个企业可以不去挖空心思地进行流程再造、模式创新,但是,绝不能缺少为完成战略目标所应具备的执行力!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
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企业或者管理者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明确的业务核心、卓越的执行力和优秀的领导能力。
可见仅有战略,并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只有执行力才能使企业创造出实质的价值。
失去执行力,就失去了企业长久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条件。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的公司制度制定得比较完善,并把制度编制成册,或经常把制度性的标语贴在外面,可是一到执行中就往往变了样,不知道这样做是给公司内部人员时时提醒以求入人心,还是摆个样子给外人看看而已。
因此,制度制定后并不等于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实现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
在这样的前提下,员工才会以制度为准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指标。
纽约有家大型国有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
厂里的人都在翘首盼望日本人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
出乎意料的是,日本只派了几个人来,除了财务、管理、技术等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换成了日本人外,其他的根本没动。
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
结果怎么样?不到一年,公司就扭亏为盈了。
企业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但是有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按章办事。
有制度容易,按制度办事难,让每个能人都按制度办事就更难。
因此,企业领导对这些问题要常抓不懈,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企业制度执行力如何体现
企业制度执行力如何体现不执行的制度有两种表现,一是形同虚设,二是无影有踪。
形同虚设的制度表现形式往往有三种:一是制度摆在那里,但需要依据领导的看法来确定执行与否。
这类制度我们称之为“无根制度”,它的前提假设是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
人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领导的好恶,并且用实践去当心求证。
譬如,高管层的分权管理制度,具体规定了领导的分工,但是在级别高的领导总是向级别低的“越界”。
这时,下属经过若干次当心修正假定之后,形成了自己认为的“惯例”。
没有人不知道惯例与制度之间的偏差,但是包括被“越界”的高层及下属都没有人说出来,结果发觉这样的制度执行到后来,大家办事都不依制度而依“惯例”。
这种状况属于大家都可能还有意执行,但领导却在破坏。
制度执行缺乏原动力,故称为无根。
二是制度摆在那里,执行按肯定规律来执行。
这一规律在中国叫做“风向”,被制度制裁了的叫做“撞枪眼上了”。
这类制度我们称之为“概率制度”,它的前提假设同样是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
概率制度在执行时经常首先表现出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
譬如,某一段时间,要集中搞企业文化运动了,人人就得着正装,大夏天时也要着长袖,最差也得把正装放在办公室里,上班时换上。
过了这一阵,就不用了,但聪慧的人总是会在办公室里放置着以防万一。
这时,大家都着正装了,而你不着,那就是“撞到枪眼上了”。
概率制度还表现为在不同人群分布上的规律性。
这一规律在中国叫做“人情”,同样的制度,对有的人就紧些,对有些人就松些。
譬如公司里常见的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就是一个典型。
同样的部门,同样遇到预算费用超支,同样的超支的理由,不同人做部门经理获得领导签字同意的可能性就不一样。
“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
概率制度的执行力缺乏,既有领导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
三是制度摆在那里,但人们视而不见,并不肯定按制度办事。
对此,我们称之为“劣质制度”。
劣质制度可能三种:一是人们知晓制度的内容,但是制度的规定不如阅历更有效。
没有制度不行仅有制度不够
没有制度不行仅有制度不够没有制度不行,仅有制度不够。
这句话很经典,也很有深度。
在现代社会,制度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它们是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保障公平、促进发展的基础。
但制度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来解决。
因此,本文探讨了制度的必要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让我们看看制度的必要性。
制度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流程和法律规范的总体称呼。
它们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为政府和公民群体提供保护和依据。
制度的存在,可以让个体和群体在一定的规则下发挥自己的能力,减少无效竞争和冲突。
比如,企业的内部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效率和质量;教育制度可以规范教学流程和考核标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公平性;司法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打击犯罪,与此同时,人们也可以依靠司法制度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外,制度的不充分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制度没能覆盖到所有的行业、领域。
这些行业和领域中往往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仍需进一步完善制度来规范、引导它们发展。
其次,制度无法完全避免人为破坏、腐败等现象。
在制度刚刚建立或实行不充分时,一些人会利用这种情况来谋取私利,不守法纪、规章和良好习惯。
这就需要制度刚性和软性的相互作用,守规矩是需要更多力量推行的。
第三,制度实施的效果受到机制不完善、资源不足、沟通不畅等因素的影响。
有时,一些良好的制度可能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完整实施。
那么如何应对制度的不足呢?首先,应当倡导守法守规矩的良好习惯。
这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
个人应该在生活中养成守法的好习惯,而社会可以通过媒体和广告来宣传这一理念,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守法者的行列。
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完善监督机制。
制度虽好,但如果不能得到执行、监督和管理,它的效果也会被削弱。
加强监督,不仅可以在初期发现和纠正问题,也可以在后期加强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制度的执行效果。
第三,应当加强制度完善和优化。
领导干部论文——制度失效的原因及其对策
制度失效的原因及其对策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增强了党的活力,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特别是在反腐败这个问题上,虽然出台了不少制度,但总的情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一些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制度却得不到认真执行,好制度也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对于制度为什么会失效的问题,人们已经作过大量精辟的分析。
在笔者看来,制度失效的原因除了大家所公认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之外,还有以下几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人性的弱点。
制度要产生效力,关键是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有效地执行。
但严格的制度又会与人们的认识水平、价值取向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从而受到抵制,导致制度的失效。
我们必须看到,贪婪自私、虚荣自尊、随波逐流、缺乏真诚的信仰、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怕得罪人,这些都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也是数千年来人类在自身发展进程中还无法完全摆脱的一种自然属性。
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虽然比一般的群众有更高的思想觉悟,但由于这些年来党的思想建设的薄弱,在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上述的弱点,而这些弱点正是影响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强制性是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说制度一经制定,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必须自觉遵守,不能超越其外、凌驾其上。
而今天有些制度之所以会失效,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着十分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制度只是管别人、管下级的,自己是领导就可以超然于制度的约束之外。
正是由于这种虚荣自尊的“特殊党员”心理,给他们不遵守甚至带头违反党的制度提供了思想基础。
然而,“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领导干部可以不遵守制度,又怎么能教育和要求别人呢?因此党内严肃的规章制度会形同虚设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更有甚者则是极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着强烈的贪婪自私欲望,挟权力以自重,视党内的规章制度为儿戏,买官卖官,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对敢于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的干部则排挤打击,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也极大地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他们正是破坏党的制度建设的罪魁祸首。
制度再合理完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也没有意义
制度再合理完善,如果没有强有⼒的执⾏,也没有意义建⽴⼀套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经营和管理好企业的前提,但是有了制度不等于⾼枕⽆忧,如果有合理的制度,却没有有效执⾏,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这样⼀个案例:⼀天晚上,某家公司的财务室被撬开,墙边的保险柜也被打开,柜内的20万元现⾦被盗。
这笔钱是公司第⼆天急⽤的购料款,但这笔钱突然丢失了,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业务。
然⽽,令⼈不解的是,这个保险柜是国内最先进的⼀款,柜⼦上⾯有报警器、电击系统和密码装置,⽽且密码系统由电脑控制。
既然保险措施如此齐备,那保险柜为什么还会被盗贼轻⽽易举地打开呢?事后经过调查发现,使⽤保险柜的出纳是个马虎⼤意的⼈。
虽然公司制定了⼀整套财务保卫的规章制度,但是出纳根本没有按制度执⾏。
在他看来,这个保险柜确实不错,但是他觉得公司很安全,没必要⼩题⼤做,因此他把钱放进保险柜之后,并没有将其锁上,⽽是虚掩着保险柜的门,这样便于他取钱……有保险柜不⽤,有制度不执⾏,这样的保险柜还有何⽤?这样的制度还有何⽤?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的规章制度再好,如果没有不折不扣的执⾏,制度也会沦为⼀纸空⽂,⽆法发挥应有的作⽤。
很多企业制定了成套的管理制度、⼯作标准,⼤到⼚纪⼚规,⼩到作息规定,不可谓不完善。
如果这些制度真的能贯彻执⾏下去,对企业绝对有很⼤的帮助。
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把制度当作花瓶和摆设,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做出来只是为了给别⼈看,却没有体现在执⾏中。
看看那些破产或倒闭的企业,它们破产或倒闭的原因在哪⼉呢?很多⼈可能会说,管理者的决策失误,领导不⼒。
熊⽼师个⼈号(inte6198110)也许有这⽅⾯的原因,但在管理者没有失误、公司制度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有些企业依然会破产,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
东北某地有⼀家⼯⼚倒闭了,之后该⼯⼚被⼀家⽇本公司收购。
⽇本总部只派来⼀位⽇籍管理者,他上任之后,没有风风⽕⽕地搞改⾰,⽽是遵照⼯⼚原来的规章制度搞⽣产。
管理制度的无用工作
在现代社会,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规范组织行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管理制度成为了“无用的工作”,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还影响了组织的整体效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管理制度的无用工作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管理制度无用工作的表现1. 过度繁琐的审批流程在一些组织中,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制定了繁琐的审批流程。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审批流程往往成为了阻碍工作效率的“拦路虎”。
员工为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2. 形式主义严重部分管理制度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实际效果。
例如,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纪律性,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但却忽视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成果。
这种形式主义的管理制度,往往让员工感到束缚,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3. 管理制度不适应实际需求随着组织的发展,原有的管理制度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仍然坚持使用旧的管理制度,导致工作流程混乱,效率低下。
4. 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即使管理制度制定得非常完善,如果执行不到位,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二、管理制度无用工作的原因1. 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部分组织的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制度越多,组织越规范。
这种观念导致管理制度过于繁琐,影响了工作效率。
2. 制度制定与执行脱节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导致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
同时,在执行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在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使得管理人员对制度的执行情况难以掌握。
这导致一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4. 员工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对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意识。
企业规章制度无效及原因分析
企业规章制度无效及原因分析一、企业规章制度中无效的内容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章制度整体或部分内容无效的现象,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故意违反法律规定;第二,以“惯例”代替法律;第三,违法但不知。
1.故意违反法律规定企业经常在加班费和试用期的相关问题上违反法律规定。
加班费违反法律规定加班到规定时间才视为加班。
有的企业规定,加班不到一小时,不视为加班;也有企业规定,加班以半小时作为计算单位,即如果加班少于半小时就不视为加班。
事实上,这样的规定都是错误的。
加班实际上就是延时工作,在法定或者约定的工作时间以外提供劳动的,都应视为加班。
中高层以上领导没有加班费。
很多企业规定中高层以上的领导没有加班费。
事实上,在海洋法系的国家中,如美国、英国,将中高层以上的管理者视作为资方,故加班可以没有加班费。
但在我国,中高层以上的领导也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因此应该有加班费。
试用期违反法律规定转正后再签订劳动合同。
很多企业在试用期内只与劳动者签订试用期的劳动合同,甚至试用期内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员工转正后再签订劳动合同。
实际上,劳动合同没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
法律明确规定,如果只签订试用期合同则视为没有试用期,试用期的期限就是劳动合同的期限,等转正后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纯属无稽之谈。
试用期内不缴纳社会保险。
有的企业试用期内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转正以后补交或者从转正开始缴纳,这样的行为同样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新的法律规定,如果企业半年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保,员工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并要求经济补偿金,这对企业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2.以“惯例”代替法律有些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却没有注意到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
【案例】不公平的计算方式某企业在给员工发加班费时,计算日工资和小时工资的方式为:用月工资除以30天,再除以8,进而算出发加班费的日工资和小时工资。
但该企业在扣除员工工资时却采取了另一种计算方式,即用月工资除以20.92再除以8。
曾经以为完美的制度能解决一切,现在觉得完美的制度根本不存在
曾经以为完美的制度能解决一切,现在觉得完美的制度根本不存在总有人告诉我说要看一个公司好不好,就要看它的制度好不好,而讲这话的人似乎总是在暗示本公司的制度不如别家的好。
有一段时间我曾深以为然,以为问题出在制度上。
说大锅饭效率低,激发不了人的主动性,私有制就很好,人在给自己干活,具体到一个公司里,又说股份制就很好,人人持股,人人都是自己的老板,听起来很像样,但实施起来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说人人持股,结果成了员工在二级市场增持套在高位,说股权激励不是期限太长就是限制条件太多或者激励太少。
一个完美的制度究竟长什么样我是从来不曾见过的。
最近在读的《经济动物》探讨了类似问题。
任何制度在制定之初都有个基本的假设,是把人往好了想还是往坏了想,这是两个方向。
把人往好了想的代表有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只要教化功夫做到位,人民的本意都是向善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把人往坏了想的代表有休谟的无赖原则。
西方哲学家休谟认为当一个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应该做最坏的打算,假定每个人都是无赖,从这样的角度制定法律才能彻底堵死违法的漏洞。
哪个策略更好一点呢?从制度的完善性上来讲,休谟似乎更胜一筹,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经济动物》里有这样一个例子,说波士顿的消防员每年可以请病假的天数是没有上限的,那里的消防队长觉得大家请病假时间太长了,应该采取某种策略加以限制才对,于是他宣布每个人每年只能请15天的病假,超过这个时间则要扣工资,结果每到节假日大家都来请病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消防队长又取消了消防员带薪休假的福利——只要请假就会扣钱,他以为这样请假的人数就会减少,但结果却是请假的人数倍增。
在经济学里有个'经济人'假设,这个假设是说在经济领域里,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他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面包师做面包不是为了给大家吃,而是为了赚钱。
莫让制度“空、虚、疲、软”
莫让制度“空、虚、疲、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
教育要靠制度来保证,监督要靠制度来落实,改革要靠制度来巩固,纠风要靠制度来深化,惩治要靠制度来加强。
因此,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基本方针的必然要求。
然而,目前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几个突出的“疲软”病。
一、制度“空”。
各级各部门有各自的“婆婆”,各家有各家的规矩,致使基层的制度很多,有的单位甚至达到了没有墙面可挂制度的现象。
制度一多,相互渗透,造成重叠,或是制度之间出现打架现象;或是制度互相衔接不够,致使制度漏洞较多;或是制度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或是有的情况根本就没考虑到,在工作中无实际管理作用,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二、制度“虚”。
有的制度老化,停留在过去式里,适应不了新形势,解决不了新问题;有的制度大道理多,可操作具体措施少,或是有要求无措施,或是虽有措施,但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不能用以指导实践,只能挂在墙上看看,放在口头上讲讲,很难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
三、制度“疲”。
个别领导特别是单位“一把手”对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不重视,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工作上的缺位,在制度的落实过程中,缺乏严密的监督措施,导致执行流于形式。
譬如,有的单位落实制度“三分钟热情”,刚制定时严格,后面就慢慢松懈了,缺乏连续性;有的单位遇上级检查时,就搞突击,平时则缺乏经常性的监督落实,工作非常被动,仅靠纪委监察的监督力量非常有限;有的乡镇政务公开只公开政策、规定,对办事结果却不公开,不公开就导致了不公平,一些具有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许可项目或是惠农政策,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拿来当作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规章制度没用怎么办
规章制度没用怎么办一、规章制度没用的原因1. 规章制度不完善有些规章制度制定的过于笼统或者模糊不清,导致执行起来存在解释空间,容易被规避、钻空子,从而失去了约束力。
2. 规章制度与实际情况脱节有些规章制度在制定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导致执行起来不符合实际需求,员工无法接受和理解,从而导致规章制度没用。
3. 缺乏监督和执法有些规章制度虽然制定了,但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法机制,导致规章制度失去了实施的效力,减弱了员工遵守规章制度的积极性。
4. 绩效考核不作为有些组织在绩效考核中没有明确规章制度的执行作为,导致员工对规章制度的遵守程度不高,减弱了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5. 领导不作为有些领导在执行规章制度时不够严格,表现出“维护特权、纵容违规”的行为,导致员工对规章制度不够尊重和遵守。
二、规章制度没用的对策1. 完善规章制度针对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规则和责任,让规章制度更具约束力。
2. 调整规章制度与实际情况的匹配度规章制度应当与实际情况相匹配,避免规章制度过于理想化或脱离实际,以便员工能够理解和接受。
3. 建立监督和执法机制组织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执法机制,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违规行为,让规章制度更具执行力。
4. 强化绩效考核组织在绩效考核中应明确规章制度的执行作为,将规章制度遵守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强员工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意识。
5. 加强领导作用领导应扮演好规章制度的守护者和执行者,做到公私分明、不徇私情、坚决执行规章制度,为员工树立榜样。
三、结语规章制度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制定,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执行。
只有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其约束和规范作用,维护组织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因此,我们要重视规章制度的执行,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执法,做好规章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从而推动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把规章制度视为无物的词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规章制度无处不在,它们规范着我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
然而,有些人却把这些规章制度视为无物,他们不顾规定,任意妄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把规章制度视为无物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他们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只要自己做得隐蔽,就可以逃避责任的追究。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行为最终都会被揭露,付出应有的代价。
把规章制度视为无物的人,缺乏对社会秩序的尊重。
他们不顾他人的权益,只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行动。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个有序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遵守规章制度,共同维护。
把规章制度视为无物的人,往往也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显得自私、任性,难以与人相处。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关系。
把规章制度视为无物的人,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和他人制造麻烦。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自私行为而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这样的结果,对于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周围的人来说,都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规章制度视为有物,认真遵守。
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
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首先,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是因为规章制度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
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规章制度是组织管理的基础,也是组织生活的保障。
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明确组织的目标与任务、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工作方式,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如果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只是形式上存在而实质上缺乏内容,就无法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和引导作用,无法达到规范管理和促进发展的效果。
因此,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是维护组织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其次,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是因为规章制度的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规章制度的内容应该能够贴近组织的实际情况,能够指导员工的具体行为,能够保障管理的顺利进行。
如果规章制度的内容虚无缥缈,仅仅是形式上的规定而缺乏实质内容,就无法起到对员工行为的有效约束和引导作用,也无法对组织管理的执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是为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促进组织的良性发展。
再次,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是因为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监督。
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如果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执行的保障和监督,就无法对员工行为和组织运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也无法达到规范管理和促进发展的目的。
因此,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是为了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促进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要实现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需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际情况和员工需求,制定出贴近实际、具有实效性的规章制度。
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只有做到全方位、系统化的规章制度管理,才能确保规章制度不会形同虚设,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规章制度不能形同虚设是维护组织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的需要,是保障员工权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需要。
规章制度一贯到底
规章制度一贯到底引言在各个领域的组织中,规章制度被广泛应用以确保组织的有效运行和秩序。
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固定的规范和准则,对于员工的行为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规章制度的执行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一贯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规章制度的一贯性问题规章制度的随意解释一些组织中存在着规章制度的随意解释问题。
不同的管理层和部门对相同规章制度的解释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对于员工而言,规章制度的含义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情况下,员工可能会对规章制度的执行产生疑惑,并难以明确其应遵守的规则和要求。
规章制度的不公平执法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规章制度的不公平执法。
如果同样的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不同的员工受到的惩罚却不一致,会给员工带来不公平感。
这种情况下,员工可能会认为规章制度只是空洞的口号,而没有真正的约束力。
这将导致规章制度的尊重和遵守度降低,最终影响组织的运作效率。
规章制度的落地困难规章制度在纸面上确立是一回事,但要实施和执行却是另外一回事。
不少组织的规章制度并未真正地被贯彻执行,或者只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如员工不具备足够的理解和认同、管理层对规章制度的重视不够、执行流程不清晰等。
如果规章制度不能有效地落地执行,那么它只会变成一纸空文,对于组织而言是毫无益处的。
解决规章制度一贯性问题的方法加强规章制度的明确性和一致性为了解决规章制度随意解释的问题,组织应该加强对于规章制度的明确性和一致性。
首先,组织应该制定明确和具体的规章制度文档,阐明每条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和适用范围。
其次,组织应该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培训和沟通,确保全体员工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是一致的。
此外,建立一个统一的解释机构或者委员会,负责解答员工对于规章制度的疑问,以保证其一贯性的执行。
推行公平的规章制度执法为了避免规章制度不公平执法的问题,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公正和透明的执法机制。
规章制度无效
规章制度无效规章制度被定义为组织机构或社会规范的有待遵守的行为准则或法律条文。
规章制度是组织管理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增加组织效率,并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
然而,有些规章制度可能是无效的,即没有得到应遵守或执行。
在本文中,将探讨规章制度无效的原因和后果。
规章制度无效的原因1.缺乏积极性和动机在有些情况下,规章制度的无效性可能是由于缺乏员工积极性和动机所导致的。
如果员工没有动力遵守规章制度,那么制度就没有用处。
2.制定规章制度的质量规章制度的制定质量很重要,如果规章制度没有考虑到特定的情况或没有考虑到员工的需要,那么规章制度很可能会被忽略或无视。
因此,制定出高质量的规章制度至关重要。
3.管理的缺失规章制度可能在以下情况下无效:当管理人员也违反规定时;管理人员没有能力或意愿对规章制度进行执行;或者管理人员较少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惩罚。
因此,管理缺失是一种导致规章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
4.旧的规章制度一些规章制度已经过时或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组织环境,但它们仍在使用。
人们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些过时或不再适用的规定,这可能导致规章制度失去效力。
规章制度无效的后果1.损失效率假设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那么可能会影响组织效率。
如果员工不遵守时间安排或没有满足规章制度中的要求,那么组织的效率可能会下降,组织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2.安全问题违反规章制度往往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出现。
例如,如果工人忽略了安全规定并错误执行任务,那么可能会发生许多不必要的事故。
这可能会对组织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员工伤害、生产停滞等。
3.法律问题如果组织违反规章制度,那么可能会引起法律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如妨害公司机密、公共卫生方面的违规等,组织可能面临法律诉讼。
这可能会导致企业严重经济损失,如罚款、经济赔偿等。
4.不道德的行为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员工可能会伤害公司的声誉或声望。
如果组织不惩罚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员工,那么可能会导致该组织领导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上制度万能、实际中制度无用”20150511
作者:云南省楚雄州委党校副校长李志昌
加强制度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
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导向”有两种含义。
一是要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科学的制度理论指导下,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制度,用制度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要针对制度建设自身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实际工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制度问题”。
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制度悖谬”现象。
所谓“悖谬”是指矛盾荒谬的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悖谬现象”常常表现为积极和消极、正常和不正常、正面和负面、好和坏并存,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同一个人的认识和行为上也常常存在。
在制度问题上,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矛盾的现象,可称为“制度悖谬”现象,具体表现为三种“并存”现象。
一是“制度崇拜”和“制度无知”并存。
在心理上,人们对制度很崇拜,对于制度的重要性,在各种文件、文章、讲话中
都强调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这当然
是好的。
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人对于制度本质、制度特征、制度功能以及制定制度和实施制度的原则、方法等理论知识,并不知道多少。
从人的心理活动特征来看,人们对一个事物很崇拜,但如果对这个事物本身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就会把这个事物神化,产生一种非理性的盲目崇拜态度。
“迷信”
就是一种盲目崇拜的态度,人们对迷信的东西往往是无知的。
如果全面深刻认识一个事物,就不会对它产生迷信。
“神化”
往往是“无知”的结果,“制度崇拜”和“制度无知”导致的就是“制度神化”。
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这是好的,但把制度神化就不好了。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虽然在态度上很重视制度,但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深刻认识,缺乏科学的制度理论指导,往往会产生三种“随意”现象,即制定制度随意、执行制度随意、制度创新随意。
这是制度无知的必然结果。
二是“尊重制度”和“违反制度”并存。
从态度上看,人们是普遍尊重制度的,很少有人会公开反对制度、蔑视制度,但是在实际行为上可能就不同了。
有些人平时也大讲要尊重制度,但在具体办事、解决问题时,并不遵守制度,总是企图超越制度办事。
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为“有制度意识”而“无制度行为”。
制度意识大家都是有的,制度的重要性、严肃性,在认识上、道理上大家都明白,但有些人并不真正按照制度办
事。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人们普遍缺乏制度意识。
准确地说,现在普遍缺乏的不是制度意识,而是制度行为,说一套、做一套。
在制度问题上,“知行分离”“知行不一”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是“制度万能论”和“制度无用论”并存。
这种现象也可称为“理论上制度万能、实际中制度无用”。
这看起来确实很奇怪。
在理论上,人们认为制度很重要,好像有了制度,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什么矛盾都可以化解,把制度神化,似乎制度是万能的。
但在实际中,又认为按照制度办不成什么事,还是要靠权力、关系、背景等等非制度因素,才好办事、才能办成事,制度实际上是无用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制度建设中理论和实践不统一,在认识上人们对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这些问题是清楚的,一些制度本身设计得也是好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制度不严格,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纠正不力,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们形成“制度无用”的心理。
上述三种“制度悖谬”现象,看起来确实很矛盾、很荒谬,但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对制度建设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些现象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由各种复杂因素造成的,要
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很困难。
怎样消除这些现象,应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制度理论研究,普及制度理论知识。
培养制度意识,首先要深刻认识制度,全面了解制度,连制度是什么都不知道,是谈不上培养制度意识的。
在制度理论研究方面,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目前对制度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具体学科内进行研究,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中,都有相关的制度研究,但一般制度理论研究较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制度理论知识不系统、不全面。
应在不同学科对具体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一般制度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体系。
在制度理论知识的学习普及方面,要注意重点性和普及性相结合。
制定制度、执行制度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是制度理论学习的重点,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深刻的制度理论知识,不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也不可能严格有效地执行制度。
对社会广大成员应普及制度基本知识,对制度理论的基本知识应有所了解。
第二,正确认识制度的意义,有效发挥制度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现象,人们重视某种东西,但往往会把它的意义和作用推向超越一切的极端,把它神化。
制度是重要的,但不能把制度的作用绝对化,不要把制度神化。
被
神化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真实的,其作用也是发挥不出来的。
制度是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它的本质、特征、作用都是在真实具体的社会条件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受各种社会因素制约的。
把制度神化,表面上看是重视制度,实际上是把制度虚置于社会现实之上,结果是适得其反,使得制度的作用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两极相通”,绝对化思维方式往往会使人们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把制度神化,认为制度是万能的,忽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一旦在现实中碰到一些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无用论的观念,丧失对制度的信心。
第三,严格执行制度,建设制度文化。
“文化”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理论和实践、态度和行为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行为中,形成人们稳定的行为模式。
建设制度文化,基础当然是加强制度理论知识学习,但是制度文化只有在严格执行制度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强化和培养,才能真正形成。
制度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头脑中的制度知识、制度意识,更重要的是要使遵守制度成为人们自觉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认识上了解制度,行为上偶尔遵守制度,还不算真正形成了制度文化。
真正的制度文化,就是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行为模式。
制度行为模式,不论是自觉的还是被迫的,都要在严格执行制度过程中,经
过反复激励和约束,经过不断强化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