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一中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合集下载

历史ⅰ岳麓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缺解析)

历史ⅰ岳麓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缺解析)

历史ⅰ岳麓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缺解析)【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重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完善过程难点: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学习过程】A.基础填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20分钟〕【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2、成立:1949年10月1日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请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

〔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为、、,以及等四章。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那么:人民民主原那么和社会主义原那么(4)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反映了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为奠定了基础。

2.初步确立: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年通过的《》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特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

第2l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学习目标】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课标解读:通过了解中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强化民主和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自主探究】一、开国大典1.筹备: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会议召开。

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①__________的有关事宜,会议还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②_____________,同时规定首都、国歌、国旗、纪年。

2.举行: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③___________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特别提醒】《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时间是1949—1954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体现了②__________原则和③_____________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6年,随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④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喻芬芳编印【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第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本单元内容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有初步了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破坏。

但经过重建民主与法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坚实的政治基础,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交往来的成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课标要求:(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设计图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刘少奇冤案;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重点:“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及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历程。

难点:(1)“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2)如何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2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2 岳麓版必修1
3、在目标达成上,本节课既梳理了课本知识,还引导学生加深对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感悟与体会, 可以说基本上达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再是默默无声、一味机械地听,而是能够积极动脑,调动各种感官,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历史课的魅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管理并展示,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倾听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教学主题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和地位:“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是专题三课标要求,放在这节课中学习。新新中国的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象征,是专题三容的延续,是专题四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岳麓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认识三大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型:高一新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展示材料——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延安“窑洞对话”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然后扣题设问:根据材料指出“这条新路”是如何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的?“这条新路”能不能让我们“跳出周期率”?用“窑洞对话”导入既紧扣了本节主题又形成了思维冲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窑洞对话”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探索又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抉择和中共的智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课标要求】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第一章:民主之基——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2、成立:3、意义:第二章:民主之魂——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一)法律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五四宪法”的目的、内容、性质、原则、历史意义。

(二)制度建设: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老干妈”的传奇故事我叫陶华碧,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七岁那年,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什么“宪法”、“人大”、“人大制度”,什么意思啊?我也搞不清楚,没文化,真可怕啊。

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我自食其力,自主创业,创办了“老干妈”辣椒酱。

终于,“老干妈”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街坊们纷纷来我的工厂里干活,他们都说日子终于好过了,我也成了纳税人,和街坊们聊天时老是听到他们说要选人大代表了,我就去问了儿子,终于明白了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突然有一天,邻居们都纷纷表示要选我当人大代表。

在大家的支持下,经过村、县、市、省的层层选拔,我当上了贵州省的人大代表,2012年,我参加了两会,我们在3月4日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推选吴邦国为主席团常务主席,通过了大会日程,决定了大会副秘书长,我们还表决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等等。

最新-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一、课标及三维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复习回顾:___________年10月1日,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代议制政体大多实行三权分立,___________行使立法权,_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政党制度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

1917年10月,俄国爆发___________,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政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统一;政党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_党一党执政。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四.巩固训练:基础检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B、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1949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B、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的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A、上层集中B、基层民主C、分权与制衡D、民主集中制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5、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了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能力提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法律依据: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下列不属于民主党派参政基本任务的是:A、参加国家政权B、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2018年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Word版含解析

教学设计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从容说课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从政权建设、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块来展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一学习主题。

教材重点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基本政治制度应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在了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发展过程的前提下,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本课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意义。

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板书设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的材料、问题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

(3)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和运用(1)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优越性。

(4)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材料思考:《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有了《共同纲领》,还要制定宪法?3.阅读教材小字,归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9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9 岳麓版必修1
教学主题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三大民主政治制度至今仍然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本课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其中,新中国的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
二、学生分析
本课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应该有所涉及,这对本课学习有一定铺垫,但是教材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理论性强,对学生的深度理解构成一定难度。
1、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民主制度?
2、新中国是怎样建设民主制度的?
3、新中国为什么能建设这些民主制度?
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搜集、整合材料的能力
合作探究
设置相关史料,创设情境,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以下思考题:
1、如何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师提问:那么,究竟建立了一个怎样的新中国呢?
学生回答:(民主、独立、统一、富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政治上如何建设新中国。
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
讲述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技术:PPT制作技术、视频、音频的截取技术、制作概念导图等。
使用和使用效果:
新课导入,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让学生了解1921年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体会新中国的民主之路来之不易,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和党的热爱。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情景导入】“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学习任务】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问题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

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问题2、多党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问题3. 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问题4.发展历程A.确立:1956年宪法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问题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链接】几个概念的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问题2. 思考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问题3.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问题4、简要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发展①. 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②. 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③.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4(岳麓版必修1)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4(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关于“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1、史实:问题:“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49年,你们是著名的记者,请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进行报导?2、意义:看材料思考: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国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人民版教材1)据材料一回答:有人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如何理解“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材料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族主义革命路线;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真确处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方面问题的三大法宝;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革命历程等这些中国革命经验,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斗争中创造出来的。

新中国正是这些经验凝聚而成的伟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材料二中“新中国正是这些经验凝聚而成的伟大成果。

”这些经验是从何而来的?3)据材料一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有何历史意义?(二)关于“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1)简答“人大制度的建立、职权”?2)“人大的意义及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看图思考据问题1填图1、图1中“人民与人大、人大与各执行机关的各是什么关系?人大有哪些职权?2、图2:美国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图1:我国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国务院行使行政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1 岳麓版必修1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1 岳麓版必修1
通 过图片导入、游戏设计、创设情境、美文欣赏、时政评论等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 于学”,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和各种不同的设计来完成学习内容,并且针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提供了音频、视频的支持,总体上以学生的研讨 交流为主,老师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其间多媒体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各环节的过渡或串联更加自然顺畅,也起到了提醒重点、启发难点的作用,让学生 更好地去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分组合作、展示巩固,使历史课堂与多媒体教学充分融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课堂内容。
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爱国统一战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民族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新中国的诞生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部分:
1、情境体验——展示图片和视频,并出示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设计解说词,从而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方面的成就。
2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研究并比较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代议制度的异同。
1.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基本任务
3.爱国统一战线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民族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菏泽一中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
治建设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括,理解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2.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基本内容,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识记1954年宪法的诞生,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4.认识到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
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主预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 3.意义
(1)
(2)
(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1.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2.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内容:人大代表经由____________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2.意义这一制度奠定了新中国____________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____________团结合作、共同反对__________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作用: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国家。

2.基本内容(含义):
3.法律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施:形成了________、广西、________、西藏、内蒙古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5.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一届全国人大图二毛主席主持全国
纪念邮票政协一届一次会议
图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30周年纪念银币(1985年发行)
请回答:
(1)指出与图一相关的两大重要历史信息,并从新中国政治建设方面评价其意义。

(2)图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3)概括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重难阐释】
【课堂检测】
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4.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

”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5.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③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