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
最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1教材〔2017〕4号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34号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5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6执行。
7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8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9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0教育部112017年9月25日1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1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1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15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16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17(一)课程性质18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19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20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21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22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23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24施。
25(二)基本理念26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27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28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9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30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31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32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33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34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35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最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4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本
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 少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 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 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 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9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 生成
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 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 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 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 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
12
例(价值体认): 《走进老人,关爱老人》 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关爱老人”服务
14
例(责任担当): 《走进老人,关爱老人》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
家庭、社会做起,积极主动的关心老人,帮 助老人,奉献爱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关爱 老人的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5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 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 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 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 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 究成果。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研究,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本纲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和“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研究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研究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研究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研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研究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常见材料和基本生产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工具使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技术意识,以及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
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基本理念是什么?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48329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
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生成日期:2017-09-27 发文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2017版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 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 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 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 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 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 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 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 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 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 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 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 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 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 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 价。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 导纲要》教育部 2017版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现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1。
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全面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全面实施作者:暂无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7年第11期教育部近日正式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根据《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指导纲要》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
在课时安排上,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以及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
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
小组合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等。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实践课程,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同时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指导纲要》附件分类型、分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其中包括考察研究神奇的影子、学做简单的家常餐、安全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秸秆和落叶的有效处理、3D设计与打印技术的初步应用、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演练等。
据悉,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确立了该课程的独立地位。
“但在实践中,仍有些地区和学校把它当作学科课程的简单补充或延伸,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课。
《指导纲要》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在实践中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同等对待。
最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日前,中小学教师期盼已久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与大家见面。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指导纲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请介绍《指导纲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答:《指导纲要》的发布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补上实践育人短板。
二是全面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迫切需要。
加强和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必须搭建好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并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对该课程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记者: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是本世纪初课程方案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指导纲要》的研制挑战较多。
请介绍一下研制过程。
答:为确保《指导纲要》的先进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研制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调研。
包括对有关地区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系统总结,为《指导纲要》研制提供了现实依据;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200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印发的、要求在中小学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的100多个文件进行了系统梳理,作为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的直接参考;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9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最新发展动向等进行了研究,为《指导纲要》制订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学校实践育人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学校实践育人作者:梁烜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年第06期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实践活动,在全身心参与活动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在推动中小学实践育人中具有独特作用。
1.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是国家课程,但是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没有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
因此,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指导纲要》,而没有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并列设置的两类课程,而不是诸多学科课程中的一门。
从课程类别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范畴。
与更加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的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亲历亲为,在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主动获得直接经验,提升综合素质。
2.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变化与200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实践活动是学生探索自然、体验社会和感受生活的基本方式与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各个比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核心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
为了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需要对各个比例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各个比例进行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分别为6%和10%。
这一比例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 小学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约为6%,其中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课时比例应适当提高,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高年级(3-6年级)的课时比例可适当降低,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的机会。
2. 初中阶段: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约为6%,与小学阶段相同。
初中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 高中阶段: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约为10%,高于初中和小学阶段。
高中阶段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块比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包括: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实践和综合实践项目。
各模块的比例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地域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
1. 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技活动模块的比例应占总课时比例的20%-30%。
2.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模块的比例应占总课时比例的20%-30%。
3. 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文化艺术活动模块的比例应占总课时比例的1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
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基本理念是什么?1. 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2. 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3. 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4. 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目标包括哪些?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
活动方式有哪些?1. 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
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
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
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课时如何安排?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
老师们如何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
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
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
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如何对学生活动作出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 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
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
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 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
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 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 开展科学评价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
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各地各校如何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予以加强。
■ 一是多措并举确保开设到位各地和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所需要的教师、场地设施、网络资源、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必要条件。
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课程实施过程督查、师生安全保障等机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 二是不断提高研修水平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指导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深入研究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防止用上课方式教学生活动,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师培训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 三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按照《指导纲要》精神,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管理和指导的机构及专业人员,推动建立校际间及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实施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情况为重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各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强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
本文转自:教育部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