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导论

合集下载

环境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是什么?a) 气候变化b) 水污染c) 生物多样性丧失d) 土地退化答案:a) 气候变化2. 以下哪项不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a) 化石燃料的燃烧b) 森林砍伐c) 工业排放d) 农业活动答案:b) 森林砍伐3. 以下哪种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a) 煤炭b) 天然气c) 风能d) 石油答案:c) 风能4.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a) 一个地区生存的物种数量b) 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c) 地球上所有物种的总和d) 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答案:c) 地球上所有物种的总和5. 以下哪种行为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 每年购买大量新鲜海鲜b) 大量使用农药和杀虫剂c) 支持自然保护区d) 乱丢垃圾答案:c) 支持自然保护区第二部分:解答题1. 请简要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造成的影响。

答案: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造成的影响非常广泛。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温度上升,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如干旱、暴雨等,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居住地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屿的存在。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因此,应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并适应其影响。

2. 请列举3种可再生能源,并解释它们的应用领域。

答案:三种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水能。

太阳能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转化阳光直接为电能,并用于家庭、工业以及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

风能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主要用于发电,并可为城市和乡村地区提供电力。

水能通常通过水力发电站利用水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发电和供应电力。

3. 请解释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并提供一个例子说明其重要性。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取得平衡,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的是自然环境、人类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下面将介绍环境学导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环境概念: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界和人文社会的总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等;人文环境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2.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都属于环境问题。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成部分和非生物组成部分。

其中,生物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部分包括光、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要素。

4.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认识环境问题、评估环境影响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5.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环境保护的目标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6.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协调和平衡。

7. 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伦理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应如何对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8. 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指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等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包括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产生、鼓励徒步和骑行等。

9. 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意识、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公众的环境素养。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主体)而言的。

不同的中心相应有不同的环境范畴,对环境科学来说,中心事物是人,“环境”就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分类: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人口过剩,雨林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震,火山,海啸,雪崩).地球形成46亿年以来,伴随着自然界的各种自然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火山喷发与地震。

这些作用,是地球的自我调节与变化;另一方面,外力对地球的摧残,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式开发,无序消耗地球的资源,不珍惜“上帝”所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任意践踏,正在加速对地球的摧残,这是最可怕的。

2、环境问题的分类: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1)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地方病.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2)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到20世纪末,人口急剧增长,工业高度发达,其影响生存环境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全球化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史前的水平。

如今,在地球上没有哪个角落不受到人的影响。

人类将地球上现有30%以上的陆地上作为农田、放牧地和人工经营的林地、森林——“地球之肺”大量被砍伐,热带雨林被破坏等等;这是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目标
2.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
3.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链与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能量流动关系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水、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和关键要素
3.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
六、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生物适应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标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3.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八、环境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
1.环境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2.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
3.环境修复和恢复生态
九、现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生态学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生物入侵和生态系统退化
3.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和挑战
以上是环境生态学导论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工程导论

环境工程导论

环境工程导论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1、环境容量指地球生物圈或某一区域环境对人口增长和环境发展的承载能力。

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环境消解废物的最大负荷量.2、环境自净指受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作用下,污染物浓度或总量的降低过程。

环境的物理净化环境的化学净化环境的生物净化第二节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定义: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2.世界八大公害事件(Public Nuisance Events)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第三节、当代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2.气候变暖3.酸雨4.臭氧层破坏5.大气污染6.海洋生态危机6.水体污染 7.固体废物 8.森林和草原植被减少 9.生物多样性减少中国的环保方针⑴早期“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⑵三建设、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国家重点控制项目3河:辽河, 淮河,海河3湖:太湖,巢湖,滇池2控制:二氧化硫控制,酸雨控制1海:渤海第四章生态系统第一节. 生态学的演化1.种群:在一定地段上群落中的一个种的所有个体就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

3.生态学的演化第一阶段(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比如植物个体发芽-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第二阶段(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个体空间分布和数量变动规律第三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 生态系统(ecosystem)1.定义: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功能单位.生产者绿色植物生物群落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无生命物质和能量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生物成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变化.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的途径,最重要的是通过营养实现的3.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第三节.生态平衡1. 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是在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

环境学导论整理笔记第一章1.1环境及其组成1.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单元环境整体4.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小(差)限制率(短板效应)整体环境的质量受环境诸要素的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控制。

(2)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的限制作用并无差异。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概念。

6.环境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显隐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应性、不可逆性。

有限性(1)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2)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受害的前提下,环境 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这种作用,称为环境自净。

1.2近代环境科学的产生及发展1.分化发展阶段(多学科发展阶段)特点:环境科学分支分别发展,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整体。

2. 整体发展阶段特点: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做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次生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因素,使得某些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知识点1.环境概念和环境问题:环境指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活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力、土壤质地、水质等。

3.环境保护原理和策略: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原则、污染防治原则、资源合理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环境保护的策略包括控制污染源、治理污染物、节约资源、提高环境管理和监测能力等。

4.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对计划环境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

它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

5.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影响进行控制和监测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环境规划是指对环境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妨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8.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和宣传手段,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在环境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权利。

9.可持续城市发展:可持续城市发展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包括城市绿化、交通管理、垃圾处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10.环境法律和政策:环境法律和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环境的一般概念:环境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存在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2.环境科学中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概念本法所称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特别要注意的二点:1.环境是相对于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

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其时间的相对性。

2.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于任何生物,人类是以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并不断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

所以,人类的生存环境又有其空间存在的相对性。

二、环境的分类①按环境的主体划分: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②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空间环境、劳动环境、生活区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星际环境等。

③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及生物环境等。

④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划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为上层建筑。

社会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社会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 教学大纲

环境学导论教学大纲环境学导论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环境系统、环境变量、环境影响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如自然界的循环性、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以及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第二部分:环境问题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等。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第四部分:环境伦理与环境法律环境伦理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学习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道德关系。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环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环境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第五部分: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学导论中,我们将介绍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如何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行动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

总结:环境学导论作为环境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一、绪论1、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2、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3、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4、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5、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6、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7、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限制律: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2)等值性:每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未明显差异;(3)整体大于各个之和:一处环境的性质比各要素之和丰富得多,复杂的多,诸要素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环境可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排除出去,从而达到环静的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叫做环境自净环境污染:人类开发活动生产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由自然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环境干扰:人来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城市病: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工业和人口发展的需要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不同点:(1)影响的范围和性质不同(2)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3)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4)解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性质:其一,不可根除性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其二,范围广泛而全面;其三,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最后是可控性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问题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特点:一是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二是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1)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2)噪声问题仍很突出(3)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4)大气中有害物质污染如故(5)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森林锐减(2)土地沙漠化(3)土壤侵蚀(4)积水和盐渍化。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二、人工环境
可分为广义的人工环境(有人为因 素在内的自然环境)和狭义的人工环境 (在人工控制下的环境)。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二节 环境问题
一、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 CO2 气体和水蒸汽等,对
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球温
度保持在15℃
效应。
左右,这属“ 自然温室”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⒊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 ⒋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环境生态学导论
根本目的:维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改善
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得到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 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以满足人 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全球范围内的土壤退化已威胁到生物圈的
未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据统计,全世界土地养分亏缺的面积为
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中国的地力衰退地很严重,有2/3的耕地
属于中低产水平。从1958年至1987年的30年
间,约有1亿亩耕地演变为次生盐碱地。
环境生态学导论
七、干旱缺水
环境生态学导论
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在最近 50 年中,
已有 6500 万公顷的土地不再适合于农牧业,
变成了荒漠。
苏丹在最近19年中,沙漠南移了约100km。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在最近5年中, 每年以 8km 的速度移动,每年失去 13000 公 顷肥沃的土地。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2)水圈
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部分:A1,环境:指大气,水,土地。

生活居住区等。

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2·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3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导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破坏生态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5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退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的这种自净作用叫做环境自净。

6环境污染:一般由于人为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具体来说,是指有害物质,例如工业的三废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的污染。

7全球环境问题:指对全球生产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8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

9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10生态足迹:在既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维持人群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它揭示了不同国家,区域,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消费自然资源的方式。

11适度人口: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互相适应时的人口数量,称为适度人口。

12粮食安全:这一概念反应的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综合,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13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生化需氧量,用BOD表示,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轻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

环境导论

环境导论

第一章一、环境的概念一般概念是指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二、环境组成与分类环境要素又称为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类: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

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一、环境问题1、概念狭义: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广义: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2、分类按成因不同: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环境要素又称为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二、环境问题的由来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在不同时期其性质和表现形式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原始社会主要是自然灾害不存在环境问题农业社会生态环境破坏延续至今,当代环境问题之一环境污染问题开始萌芽工业社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三十至五十年代是环境问题最严重归纳几点:大气污染:煤碳、石油;重金属:水俣病(Hg)、骨痛病(Cd);糠油事件:多氯联笨(PCB)温室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发病率的影响病原微生物繁殖↑改变生物传媒和病原体的地理分布原始病毒从冰川融化而进入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炎热地区、炎热季节:死亡率↑寒冷地区、寒冷季节:死亡率↓温室效应产生的环境生态的影响1.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如大风、干旱、洪涝、雷暴等,干旱化已经引起了北方地区近十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沙尘天气;2.对森林产生影响预计到2050年,我国寒温带针叶林面积会显著减少,温带草原北移、面积减少,荒漠化进一步向东扩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3.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农产量减产(预计到2030年,我们的三大农作物将减产5%到10%)、农业布局和结构变动,病虫害增加,农业投资成本都将受到影响。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

环境学导论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周围的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它既包括人类周围的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等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和人类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环境是个集合名词,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二是指周围事物的总称,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治法律、科学教育、道德观念等。

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人们所指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不仅包括个体的生存空间,还包括个体的心理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具体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外部条件,还包括人们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感受体验等内部条件。

1。

环境的范围及其基本特征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了解再到重视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 20世纪初以前,科学家关注的主要是自然环境,即陆地和海洋。

因此,当时的环境研究比较狭隘,其关注重点是各种物质要素。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人类和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了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们对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化,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整个环境,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

目前,环境的含义更加丰富,已经突破传统环境概念的范畴,发展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领域: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心理环境。

2。

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影响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环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整体性。

任何环境都是由各种组分构成的复杂整体。

环境系统与系统之间,环境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了环境的整体性。

(2)差异性。

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以及一个区域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均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环境并非完全由人类活动决定,它还取决于诸如地球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人文环境。

因此,只有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既能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益,又能使人类付出代价。

环境导论试题及答案

环境导论试题及答案

环境导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人类社会B. 自然环境C. 人类活动D. 经济系统答案:B2. 环境问题通常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资源短缺B. 环境污染C. 人口增长D. 自然灾害答案:D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经济增长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正D. 所有选项答案:D4. 以下哪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A. 气候调节B. 土壤肥力C. 物质循环D. 工业生产答案:D5.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确定项目可行性B. 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C. 提高项目经济效益D.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A. 温室气体排放B. 火山活动C. 太阳辐射变化D. 森林砍伐答案:ABCD2.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预防为主B. 污染者付费C. 公众参与D. 环境优先答案:ABC3. 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减少水污染?A. 污水处理B. 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C. 限制农药使用D. 河道疏浚答案:ABCD4.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哪些?A. 生物群落B. 非生物环境C. 气候条件D. 人类活动答案:AB5. 以下哪些是可再生能源?A. 太阳能B. 风能C. 核能D. 地热能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环境问题仅指环境污染问题。

(×)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

(×)3.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不可逆的。

(√)4.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

(√)5.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成果。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

2.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答案: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或生态系统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最大人口数量或经济规模。

环境学导论课件

环境学导论课件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极地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如河流)
淡水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如湖泊)
海岸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远洋生态系统
按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极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模拟人工生态系统
食物链
3、营养级 处在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第一营养级 —— 各类绿色植物,也叫生产者。绿色植物 如浮游植物、 小麦、杂草等。
第二营养级 —— 各类植食性动物,也叫初级 蝗虫 消者。如蝗虫、鼠、兔等。
第三营养级 ——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 性动物,也 叫次级消费者。如 蛙、食虫鸟、狐狸等。
•环境科学导论课件
第一节 概述
13.6kg
空气
324吨
空气
2.5kg
54吨


1kg
粮食
33吨
粮食
人一生中消耗的能源
地球每一秒钟发生的事
2.4个新生命出生; 生产出28.6吨金属,4台电视机,1.3辆汽车; 交易总额US$240,000; 排放762吨CO2; 减少0.6公顷森林; 中国又增加了78平方米沙漠。
(一)生命成分
1、生产者 主要指绿色植物,其次是指光能 合成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生产者又称为 自养生物。
作用:
2、消费者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 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异 养生物。
消费者按食物链关系可以分成以下几级:
3、分解者 是具有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和一些小型动物。分解者多 为异养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导论复习资料1.环境分类a、按主体分类:人类环境生物环境b、按范围分类:特定环境劳动环境生活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c、按要素分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2.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3.环境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有限性,资源有限性,容纳污染物质能力有限),不可逆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限量性,持续反映性,灾害放大性,变异性4.环境容量: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的功能,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至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量。

5.环境功能:栖息地(空间功能),生产劳动对象(岩石,水,土壤),资源和能量(营养功能),调节功能,约束功能。

6.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表现方面: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全球性大气问题7.生态安全主要包括:国土资源安全,水安全,大气安全,生物物种安全,食品安全8.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激增,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9.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发展科学,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

10.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水平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1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A、直接价值:为人类提供基本食物、纤维、药物、燃料和建材;B、间接价值:能量固定,调节气候、水文、保护土壤;储存必须的营养元素,促进元素循环;维持变化过程;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和分解;娱乐——美学、社会文化教育、精神及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2.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掠夺式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有害生物与外来种入侵;全球气候变化。

物种:自然界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群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

种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

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结构失调、功能失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正常途径中断。

13.外来种入侵的途径A、有意引进:认为引进并释放到野生地使其定居的物种B、无意引进:由于人类活动无意引到新的生态系统的物种C、人造物种14.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杂,各种食物链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

15.食物链的分类A、牧食食物链(以植物开始)B、腐食食物链(以分解者开始)16.生物放大的定义:有毒物质的浓度通过食物链加以浓缩的过程。

17.生物地化循环类型A、水循环。

B、气体型循环。

例如O,C,N,Cl,Br,F循环C、沉积型循环。

例如P,CA,K,Na,Mg,Mn,Fe,Cu,Si循环18.生态平衡的含义: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的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和认为控制回复到原初稳定状态19.抵抗力: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20.恢复力:生态系统遭受到外来干扰破坏后,系统回复到原状的能力21.土地处理系统的含义:利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净化作用来处理普通废水和一般工业废水的净化系统22.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制: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与合成等作用;土地中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还原的降解、转化及生物固定化等作用;土壤中有机和无机胶体的物理化学吸附、络合和沉淀等作用;土壤的例子交换作用;土壤的机械截留过滤作用;土壤的气体扩散或蒸发作用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是全面规划、相互协调的整体农业。

生态农业的标准:一是经济效益,即生产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二是社会效益,要满足人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各种社会求;三是生态效益,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物产量高。

要想使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产量高,必须使物种和品种因地制宜,而且本身的转化效率要高,彼此之间结构合理,相互协调。

(2)光合作用产物利用合理。

这就要求生产的发展按照生态规律的“食物链”及其量比关系做到能流物复,同时安排复种间作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产物的利用率从而得到更多的产出。

(3)经济效益高。

物质除沿着“食物链”进行多次利用外,还要沿着“加工链”(农副产品多次加工的顺序),进行深度加工,多次增值。

因为加工的次数越多,产值越大,流回系统的财流也就越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越好。

(4)动态平衡最佳。

生态农业所保持的生态平衡,是螺旋形向前发展的最佳动态平衡。

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志?①高效益的转换系统②高效率的流转系统③高质量的环境状况④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⑤高素质的人文环境⑥高水平的管理功能⑦财富、健康和文明。

生态城市建造的五阶段: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景观、生态文化。

人口承载量?人口承载量即地球人口环境容量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或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或一定地区的资源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或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

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人口老年化、人口出生性别比增高、人口质量堪忧、流动人口增加。

控制人口的意义?1.可以减轻国家负担,增加积累。

2.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和解决就业问题。

3.有利于保护现有自然能资源,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粮食问题的解决对环境的影响?1.开荒种地破坏生态平衡2.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危害人群健康)3.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对大气、对水体、对土壤)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指可以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如太阳能、风力、水力、蒸汽、化石燃料及核能、潮夕能等均可称为能源。

可再生能源:能够不断补充供人类使用的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指须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的能源。

能源结构: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耗量的构成及比例(包括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开采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开采工人的事故与职业性伤亡以及地面及地面生态系统的破坏)2.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消耗大量的能源,占据大量的土地来堆放,在堆放和卸载过程中产生扬尘污染环境。

3.利用过程对环境的污染。

化石燃料燃烧时的各种气体及各种废物和发电时的余热所造成的污染,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热污染、其他污染及酸雨。

4.加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利:水力发电是利用水力资源的位能产生电能的过程,它不用燃料燃烧而发电,对环境无污染;水力能源因不断降水而得到补给,河流川流不息,水力不会枯竭,它是常规能源中唯一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其运行成本较低,机电设备较简单,操作调节灵活。

水力发电不仅具有发电效益,而且还可与防洪灌溉及城市工业给水、航运、渔业和旅游等水力事业结合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缺点:基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受地形及地质条件限制严格;涉及淹没土地,居民迁移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1、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2、开发利用太阳能.3、多渠道解决能源供求的平衡4、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浪费课件:(一)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多种能源结构(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1)对地表造成严重破坏并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2)排放大量废矿和尾矿占用大量土地资源(3)诱发各种灾害事故:爆炸、塌方或地陷、透水事故、堆积滑坡等(4)洗矿或废矿堆积过程中有害物质泄漏污染环境。

(5) 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小。

2.我国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受到制约 3.我国自然资源质量差别悬殊,低劣资源占有较大比重。

2.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3.水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作用:①水可以传输热量和调节气候②水是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重要原因③水具有物质运输功能④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⑤水资源是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4.自然保护区的价值:①能很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可缓解已加剧的物种灭绝速度③可更好的抢救和保护珍贵的自然遗迹和人文景观5. 土壤侵蚀:指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土壤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6.土壤侵蚀的危害:①土壤侵蚀造成世界范围的土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降低,危害农业生产②土壤侵蚀危害水利、交通等事业7.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

8.土地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沙漠化多是由于当地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而形成的,包括滥垦草原和过度放牧。

9.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①吞噬良田:世界范围每年约600~700万公顷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

②沙漠化过程影响城乡环境。

10. 防止沙漠化的措施:①禁止滥垦草原和破坏草地资源,大力退耕还牧。

②固沙造林(机械、化学、生物)11.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

地质学家认为:土壤背景值是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岩石、风化产物、土壤、沉积物、天然水、近地大气等)中的正常含量。

环境科学中认为:土壤背景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受或少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1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1)土地类型多样。

(2)山地面积大。

(3)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

(4)和经济林木的土地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13. 开发矿产资源的影响答:①破坏地表,而且还占用大量的土地来堆存废石②如果一些尾矿不加以妥善处理或处置,则可能有使该地区变成一个新的撒哈拉沙漠的危害③废石堆还会发生自然爆炸,甚至发生严重的滑坡事故④矿业固体废物堆放时,长期受风雨侵蚀,使其中有毒物质的物质渗入地下,会引起地下水和附近河流被污染⑤开采矿山破坏地面的森林植被后,会使水土流失加剧,并可能引起当地气候的变化10.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①调节气候②提供资源与能源③浅海养殖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⑤航运交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1. 海洋污染的途径及危害表现在那?途径:河川流入(工业生活等废水)、大气沉降(挥发性放射性物等)、直接排入(工业、生活、船舶泄漏等)危害: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

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

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