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被剪断 内地中学教科书再删鲁迅
鲁迅的文章为何被陆续踢出教材?这4个原因,一个比一个扎心
鲁迅的⽂章为何被陆续踢出教材?这4个原因,⼀个⽐⼀个扎⼼鲁迅是当代中国的知名⽂学家,在他笔下的⼈物⾮常鲜活有个性,⽐如孔⼄⼰、阿Q、⼈⾎馒头的夫妻等。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学习鲁迅先⽣的⽂章,并且⼀致获得好评。
然⽽鲁迅这么有才,为什么他的⽂章却渐渐地被踢出教材呢?据说有四个原因,⼀个⽐⼀个扎⼼。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清图⽚第⼀是时代环境不同,民国是⼀个⼗分动荡⼜敏感的时代,像鲁迅这种有名⽓的⽂⼈学者,所写的⽂章向来都被很多⼈关注。
据说,当时在打仗,鲁迅虽没有拿枪上战场的经历,但是⾃⼰对国事跟民情深有感悟,所以就经常写⽂章抒发⾃⼰的情绪跟观点。
因此他的⽂章在改⾰开放后,很快就被我国教育局列⼊了初中教科书当中。
随着时代推移,中国⼈的思想越发靠前,鲁迅的⽂章却处处反应出当时的恶劣环境,⽽且他的⽂总是“看⼭不是⼭”渗杂着许多现实的意义跟内涵。
故此,初中⽼师们就经常在语⽂课上,问学⽣对鲁迅⽂章的了解程度,还要概括出⼀些中⼼思想。
试想,鲁迅的⽂章就连成年⼈有时候都看不懂,何况是⼀个⼗多岁还在发育青春期的初中⽣,由于学⽣的年龄问题,对鲁迅⽂章的思想总体会得不够到位。
所以,这就是鲁迅⽂章被逐渐移出初中教科书的原因之⼀。
第⼆,鲁迅⽣于公元1881年,亡于1936年,享年55岁。
可以说他⽣活在抗战最早时期,此时中国被战争乌云笼罩,国民整天活得忧⼼忡忡之中,鲁迅是有学识的⼈,看待事物总⽐⼀般⼈透彻,因此他在这种环境下,写出的⽂章也具备了特殊意义。
其中主要是,鲁迅喜欢⽤⼀些抨击写法去侧⾯彰显出社会的现实惨状。
⽐如借助⼀些草根农夫、习⽓重的市井⼩百姓、倔强悲惨的⼈来暴露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跟⽆奈。
那么这些旧社会习⽓对我们新中国的现代⽣活来说,完全不同,如今的学⽣根本不知道当时⼈民过的是什么样的⽣活。
⽽新中国重视破旧⾰新,把坏的改掉,好的⽅⾯要弘扬,因此为了培养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鲁迅先⽣的抨击⽂章⾃然就不合适当教材了。
鲁迅作品删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联
存在着严重误读 ,鲁迅形象被极 阅读鲁迅绝对不是一种精神享受 ,
端地扭 曲和 变形 ,成为一个演绎 而 是一种 不可言 说的痛 苦折磨 。 迅 的诸多作 品必然会成 为中学语 “ 政治正确”的特殊文化符号 。事 不仅如此 ,许多教师也感到 鲁迅 文教材 的必选篇 目。当时 ,中央
大调整 , 新增了《 拿来主义》 《 狂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鲁迅作 品在 在他们 的心 目中 ,鲁迅几乎就是 日 记》 《 阿Q 正传》 《 范爱农》 《 雪》 5 中学语文教科书 中被 大量删减也
篇文章 。2 0 0 0 年 之后 ,在各种 新 编 的中学 语文教材 中,鲁迅作 品
流传着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顺 口溜 :
“
一
乡》 《 社戏》 《 记念刘和珍君》 《 为了
人欣慰的现实解脱 ,还是一 场巨 忘却的记念》 《 药》 《 呐喊 ・ 自 序》 《 祝 本身 出现 了问题 ,抑或是我们现 篇 ,都被确定为新 中国语文教材 普遍欢迎 。1 9 5 6 年秋季 ,全 国中 学使用新编 的文学课本和汉语课 设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此 时的编
前 几年 ,在广大 中学生之 间 大 的思想灾难 ?到底是鲁迅作 品 福》 《 友邦惊诧论》 《 藤野先生》 等 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 ,三怕 代社会患上了精神危机 ?一切似 收录的范文 ,受到广大青少年 的
我们知道 ,早在2 0 世纪2 0 年
周树人 。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 乎都显得扑朔迷离。 真实地 道出了当前中学语 文教学 多中学 生看 来 ,鲁迅 就像 一座高 高屹立 的山峰 , 他们永远 也不 可
语 文教 学方法过 于单调 和僵化 , 导致部 分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 迎 的代表作 家 。对于他们 来说 ,
《风筝》“飞”走属平常——鲁迅作品退出教材之我见
的大旗说《 风筝》 , 颇有些小题 大做 的意 味。语文课本 “ 小代价 ” ,其实这代价感仅来 源于我4 f ] z J  ̄ 时候 的学 在新课程改革 的背景下 ,已不再具有牵一发 而动全 习过程 ,对于 当下 的学 生而言则算不上是多 高的代
一
、
教材已非“ 圣坛物”
课堂, 而是将语文学 习的触 角伸 向历史 , 触及生 活这
一
更 广 阔的空间 ; 阅读也 不仅 限于读课文 , 有了“ 兴 “ 圣坛之物 ” 。那 时 , 语文教学 的核 心是课 本 , 它是教 趣 阅读 ” “ 网络 阅读 ” 等 更为广泛的阅读空 间。在 “ 大 学 的实物依据 ; 课 本 内容也是考试 的主要 内容 , 所谓 语文 ” 的学习观念里 , 课 文中删除的《 风筝》 一文 只是
身的“ 焦点效应 ” , 去 掉一篇课文或增加一 篇课 文 , 已 价。
( 作者单位 : 山东省莒南县第八 中学 )
பைடு நூலகம்
z 。 s 年 。 月 e / 5 0
新课程 改革启动前 ,教材是什 么?全 国统一 的
式, 有了更多 的 自由 , 允许多版本并存——增加或 删 该算 不得是西瓜 , 而是 一粒芝麻 , 对此没有必 要大叹 除什 么样 的文章成 为课本 优化 的微调方式 ,也是 一 可惜 。 种 常态模 式 。那为什 么还 要把鲁迅文章 的删 除当焦 综 上所述 ,风筝飞走属 正常 ,无需为此 “ 惜断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9月1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布,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多篇文章被删。
为何鲁迅的文章会从初中教材移除?官方的回答是:“有些经典篇目,因为时代久远,不再适合初中生阅读”。
对于很多八零后、九零后来说,鲁迅和周作人在当下的主要身份是两位思想者、观察者,即便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比于鲁迅的犀利言辞,周作人显得温润而中庸。
但正是这样一位温和、稳重的周作人,一生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无论哪个阶段,都始终摆脱不了那个“革命”的阴影,没能像鲁迅一样“以笔为枪”,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周作人并称“周鲁”,是20世纪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却有着自由的思想;他求学于洋务派办的学堂,却有着新潮的知识;他受聘于军阀办的报馆,却有着强烈的爱国心;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却被尊为“思想家”。
他看到“国人的魂灵,依旧沉睡”,于是决定以文学唤醒国人。
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于是他选择了写小说。
在文坛长期盘踞下来之后,鲁迅又开始关注“社会问题”。
他先是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后又写杂文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写的杂文深刻犀利,短短一百字内便能够针砭时弊,指出问题的关键。
初中教材将其从课本删除,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事实,那就是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
对于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从初中教材移除,学者孟繁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以鲁迅的思想和文字,已经过时,无需再占据初中生课本”。
其实从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上也可以看出,凡是鲁迅的作品,基本都从中学语文教材上消失了。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鲁迅的文章就开始退出中学教科书。
其实鲁迅文章消失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历史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大趋势。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教育体制也应该随之改变。
教材内容的更替与时俱进,学生在升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动态发展的观念。
鲁迅散文诗的解读分寸——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风筝》教学为例
把 文 本 的 主 要 信 息 ,也 就 是 阅 读 的 关 键 点 ,都 凸显 出来 了。
给 这 篇 作 品确 定 教 学 内容 , 除 了 必须 真 切 感 受 文
中 叙 写 的 两 个 “ 景 ”— — “ 精 神 的 虐 杀 ” 的 现 实 场 对
j
语 文 教 学 文 本 解 读 系列 ” 。一
——]
编 者 按 : 尊 重 作 者 意 见 ,从 本 期 开 始 ,本 系列 名 l
称 由 “ 日亮 语 文 课 堂教 学研 究 系列 ” 改 为 “ 日亮 I 陈 陈
鲁 迅散 文诗 的解 读 分寸
以 人 教 版 语 文 教 科 书七 年 级 上 册 《 筝 》 教 学 为 例 风
学 生 的 疑 问 也 主 要 集 中 在 这 几 处 ,其 中 加 点 的 语 句 ,是 解 疑 的 重 点 。 把 这 5处 联 系 起 来 看 , 会 发 现 一 个 有 趣 的 分 布— — 它们 几 乎
《 草》 里 的 每 一 篇 都 是 那 么 难 以 索 解 的 , 《 筝》 野 风
“ 二 月 ”说 起 。 那 时 节 ,若 是 在 故 乡 ,虽 然 还 是 早 春
“ 是 很 重很 重地 堕 着 ,堕着 ” 只 ,也 就是 永 远 是 那 样 沉 重 ,永 远 也 不 会 轻松 ; “ 于 精神 的虐 杀 ”的 那 一 幕 对 老是 在 跟 随 着 自 己。于 是 乎 “ ” 的 “ 我 悲哀 ”又 增添
学 生 自学
十分意外。 但作者不说
“ 异 ”却 说 奇
“ 异 ” 一 个 惊 ,
教 学 重 点 , 主 要 集 中 于 以 下 5个 地 方
新世纪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编选反思
新世纪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编选反
,
田
生 谢 慕武 合秋 明
鲁迅作 品是 中学语文教学 中一个
受骗 了 共l篇成为后来各时期的基 》 2
18 1 9 选 人 2 篇 ,其 中 90 9 年 - 9 3 《 》 俗 北斗杂志社问》两篇为6 药 年 制高级 中学课本新增篇 目, 《 况福》 、 《 拿来主义》两篇为5 年制高级 中学课 本篇 目, 《 范爱农》 《 一件小事》 两
目, 《 》 再版时被删去 。 雪
念》 《 药》 《友邦”惊诧论》 《 “ 对 于左冀作家联盟的意见》 《 我们不再
21年 0 选人1 其中 9 0 2 篇, 初中 篇, 高中 必修教材3 篇。初中 增加了 篇: 5
… … ∞4 3
l l l l
文 现 状 批 判
鲁迅 的经典名篇 , 掀起了新一波 的教 材 “ 地震 ” 00 。21年秋高 中语文新教
们颇多怨言,新课标颁布实施 ,教材
选编越来越开放 , 教材求新 、有 自己 的独特之处成为广大教材编写者的追
忆鲁迅先生》 。还有,林贤治的 从
间鲁迅》 、王晓明 的 《 无法直 面的人 生 :鲁迅f 作为 “ 资料 ”推荐 有关 给学生阅读 。必修 3 《 语文读本》 中 选有 《 。 《 国现代 诗歌散文欣 药》 中 赏读本》 中 选有 《 春末闲谈》 。 此外 ,高中教材中引用到鲁迅作 品片断的有 :1 中国小说欣赏》多 .《
《 国人 失掉 自信力 了吗》 《 中 社戏》 与 ( 山海经) 《 》 雪》 3 为新选 篇 篇 目。高中必修课教科书中只选人 《 记 念刘和珍 君》 《 祝福》 《 拿来主义》
3 篇。
《风筝》“下架”管窥
《风筝》“下架”管窥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回忆自己与弟弟的关于风筝的往事。
初中课本将其从文本中“下架”,原因是其文晦涩难懂,而我却不然。
关于鲁迅文章,历来存在解读过度的问题(当然其余作家亦是)。
作家的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是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而不是挖掘他的所谓的深刻的哲理内涵,因为这种哲理内涵都会上升到阶级斗争的层面,而我觉得,鲁迅如果是为了写阶级斗争而写自己与弟弟的往事,那他就是一个恶心的人。
亲情历来是文人的一个常见的写作点,鲁迅这篇文章夹杂着对待弟弟复杂的情感,以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况是和弟弟在思想上相左的,但是这篇文章丝毫没有政见相左的情感,有的只是兄弟之间的隔膜,而这种隔膜似乎由来已久,而弟弟却不以为意,作者就为自己童年时所犯下的“过错”而忏悔,又不仅是局限在忏悔。
人的情感是很难说得通的,鲁迅所表达的意思似乎是在回忆自己的过错,但是写到弟弟完全忘却这件事的时候自己的心情首先是有宽慰的,但是紧接而来的却是无奈和失落。
不仅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宽恕”,更重要的是,鲁迅自以为会在弟弟心上烙下很深的印痕的“过错”,他却忘记了,忘记了那一份羁绊。
那种自以为是却被事实驳斥地体无完肤的落寞,那种亲情存留的消弭,虽然在鲁迅的心里,“亲情”是以那份“过错”存在的,但是在弟弟心里,连那份“过错”都失去了。
所以鲁迅不能把握住弟弟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所以他会觉得有“无可把握的悲哀”。
这只是鲁迅对待弟弟的亲情上复杂的情感。
说完了鲁迅的写作意图,再说课本删减这篇文章。
现在的教育界提倡给学生自由,于是各种阅读书籍出现了,《淘气包马小跳》等等等,我想说的是,这根本就不叫书,这叫垃圾。
为什么读不懂,因为从小学开始教育的起点低,是因为教育的退步。
我的意思不是说支持从小就要读晦涩难懂的书籍,但是凭一个中学生具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鲁迅的这篇文章浅显的意思是肯定能懂的,而不是局限在《淘气包》这些垃圾书籍上。
这是一方面,教育的跨级脱节。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刚刚蜚声文坛,国内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选用鲁迅作品《故乡》、《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风筝》等①。
这表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历史地位,在“五四”运动以后不久即已确立。
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的选录经历了一个稳定、更替和逐步发展的过程。
五六十年代,中学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一般都在十几篇左右,1978年以来,则增至二十篇以上。
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居古今中外作家之首。
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各6册,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
1950—1955年的教材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成为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保留篇目,基本确定了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的内容。
另外,1950年和1951年版教材还收录了杂文《最先和最后》,散文《鸭的喜剧》、《风筝》,历史小说《非攻》等,而这四篇文章在1952年修订时被删去了。
这时期的鲁迅作品教学由于受到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教学中的政治化倾向比较严重,尤其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论”,使教师对作品的阐释呈公式化、标准化倾向。
教学照搬苏联的“四步骤”教学法:即介绍作者——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正如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所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个任务,在语文学科更显得重要。
”这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具。
新中国70年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选编
新中国70年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鲁迅作品选编【摘要】从70年的时间轴上看,新中国中学语文教科书鲁迅选文呈中间高、两边低的“W”形,峰值分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当前“统编版”教材。
其形成原因,是“政治”与“文学”相互角力试图主导鲁迅作品选编,教科书在二者的纠葛中构筑语文教育政策及规律解读。
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主导文学教育,是教科书鲁迅作品选编的基本逻辑。
这也造成语文学科难以容纳鲁迅复杂历史文化资源的问题,其解决方法应是以“革命文化”为核心重建鲁迅解释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新中国70年,语文教科书,鲁迅作品选编,革命文化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重头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提到鲁迅作品应在“现代文学作品里占最大的分量”[1],国家教育文件给某位作家规定选文数量,这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新时期某些教材又确实有意减少鲁迅选文篇数,甚至给人造成“鲁迅大撤退”的错觉。
因此,本文意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因素造成了选文数量忽多忽少?其中隐含怎样的鲁迅作品解读逻辑,主要问题及出路又在哪里?一、新中国语文教科书鲁迅作品选编的三次高峰“十七年”时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至少有6个较完整的版本,选编鲁迅作品最多的是1960年版(19篇),其次是1950年版和1956年版(各14篇);1952年版(9篇)、1958年版(10篇)和1961年版(13篇)相对较少。
可以看出,各版本的差别非常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教科书出版长期实行全国供型造货制度,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编辑教科书、供给纸型或提供铜锌版,各地方人民出版社接受委托造货[2],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经过多个部门多道工序,因而改动十分频繁。
“十七年”时期的鲁迅作品选编高峰出现在1960年前后,是因为之前的课本或政治色彩过于浓郁(如1958年“大跃进”版),或注重文学知识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新教材在纠正二者偏颇的同时,将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鲁迅作品当成首选。
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鲁迅文章居各作家之首
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鲁迅文章居各作家之首北京中小学已经正式进入新学期开课阶段。
去年9月,人教版教材除了语文仍然使用旧版教材外,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其他学科课本均有所调整。
今年,人教版语文教材也进行了调整,初一年级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
据了解,人教版教材在北京中小学占据相当份额。
今年新学期,约七成北京市中小学生使用的“京版教材”(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语文教材没有调整。
语文教材9篇课文更换8月底,离开学还剩下不到几天的时间,苹果园中学初一年级语文组备课组组长王志勇领到了新学期的语文教材,从头翻看一遍后,王志勇发现教材与之前的旧教材有了不小的变化。
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
今年已经有13年教龄的王志勇说,在被更换的9篇文章中,感觉新增的9篇文章比之前的9篇文章从写作时间点上离现在时间更近一些,“学生从内容和主题上接受起来就更轻松一些。
”此次新版教材中将鲁迅的《风筝》更换掉了。
对此,王志勇认为,这篇文章放在初二、初三效果会更好一些,“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些偏深奥”。
另外,此次新增加的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王志勇说,这篇文章其实在2002年左右的时间曾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过,之后的六七年间消失了。
此次属于重返语文教材中。
教材单元顺序也进行调整此次初一语文教材的单元顺序也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6个单元分别为亲情、校园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科技类、名著。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语文教研员闫明表示,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从单元上来说,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为家庭亲情。
他表示,将亲情单元调整到最前面,由浅入深,这种调整贴近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成长的过程。
“让学生最先体会亲情,由家庭到自然再到社会,一步一步进行,符合学生成长规律。
”王志勇说,在六个单元中,第二单元的变化最大,新增了五篇文章,分别为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等。
不宜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绍兴一中
不宜选入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绍兴一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共编入鲁迅的文章7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文章也是7篇,分别是《(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正Q传》。
这样算起来,现在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共有鲁迅文章14篇。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在中学6年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属鲁迅作品了。
其他著名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以说是很多了。
以上篇目并非一成不变。
以前的教材中,鲁迅作品还要多。
在不同时期(有时是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除上述文章外,还有以下作品先后见于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秋夜》《一件小事》《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最先和最后》《非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铸剑》《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__的变迁》《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三月的租界》《狂人日记》《范爱农》《雪》《人生识字糊涂始》《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自传》《流产与断种》等。
鲁迅作品固然可以进中学教材,但像现在这样一选就是十几篇,理由并不是十分充足的。
更令人奇怪的是所选篇目又多集中在《呐喊》这本小说集里。
这本小说集,包括《(呐喊)自序》共有15篇作品,而现在选人的就有5篇,占了整个集子的1/3。
中学语文课本上选了这么多鲁迅作品,鲁迅先生地下有知,怕也不会同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作品适不适合中学生读,在《不是信》一文中就曾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记得曾在报上发表过。
”就拿《呐喊》来说,这本集子是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的。
广州市部编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复习题(及答案)
广州市部编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复习题(及答案)广州市部编版中考语文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复习题(及答案)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 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D. 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答案】 B【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
“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故答案为: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亲爱的同学,你在“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中,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携手并肩,再度走进那一片五彩斑斓的天地。
(1)活动创意:为这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班上开展“走进小说天地”活动,请仿照活动形式再写两项。
A: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 B:________C:________ D:跨越时空,驰骋文学想象(3)“走进小说天地,体会别样人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杨志、孔乙己、韩麦尔先生、奥楚蔑洛夫”中挑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写心得,不超过60字。
示例: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在烈日和暴雨下四处奔跑,我从中读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苦难。
(4)读书现状调查表【答案】(1)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小说天地。
(2)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受;评说人物,神游人物画廊(3)杨志,一个梁山泊的英雄,挥着一把朴刀在刀光剑影中搏杀,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英雄的赤子之心。
孔乙己,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摇晃着脑袋在酒馆里数着茴香豆喝酒,我从中读出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迂腐与自命清高。
海外教材中的鲁迅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
海外教材中的鲁迅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人民网 2013.9.4.【导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绝非孩子们能感知的。
”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迅速的学习轨道。
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适当调整。
在一线教学者看来,新教材更接地气,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课文更换9篇,改动1篇今年即新使用的人教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所,30篇课文,有9篇被更换,一篇文章有改动。
删掉的课文: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新增的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改动的文章:《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小幅变化。
结构单元顺序大调整“没有《风筝》了,学起来就非常简单多了。
”八年级学生王浩然翻看过新教材后说。
在他看来,鲁迅的《风筝》是七年级语文教材里最难懂的文章。
“这篇文章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
”研究室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玉明说,新教材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代替了这一亲情主题的文章。
张玉明说,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原则上写作板块,每个单元明确了写作的明晰主题。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这表露了注重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
为什么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1。
因为过于血腥与暴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2。
鲁迅的文章大多是批判国民性的劣根性,而当今社会,却很缺乏这种素质的人才。
鲁迅的文章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反省。
我觉得鲁迅文章是给予那些有上进心的青年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而现在,只有一个词语可以代表他:“愤青”!愤青本来是形容,对自己不满,强烈要求改变社会状态的青年。
而我们如果去看一下今天我们的孩子们,也大多数是愤青!因此,鲁迅的文章是不适合初中生读的。
而那些爱写鲁迅文章的作家,更没有资格教初中生,因为他们本身的文化修养就不足。
比如郭敬明等。
3。
并非文章不好,而是过于激进了!我觉得像巴金,冰心等一些老人的文章才是最适合初中生读的。
虽然其中有不少激进的话语,但是却也可以给我们启示!而像鲁迅的文章,只有愤青才能写出来,而普通人是无法写出这么犀利的文字的。
但是,为什么鲁迅的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了呢?而网上又爆出鲁迅文章将被恢复呢?我想了许久,我觉得应该这样:4。
鲁迅的文章之所以从初中课本移除,我认为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太犀利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某些事情,而且,鲁迅的文章也的确有些过激,可能会给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鲁迅的文章比较容易让人产生悲观的情绪,可能会带坏小孩子的思想!5。
至于鲁迅文章重新恢复,这个还有待考证!或许是我们老师更改了文章吧!因为,很多地方,都有关于鲁迅的说法!有的说鲁迅是爱国主义者,有的说鲁迅是汉奸!我想,既然有这么多的说法,所以我们老师或许会觉得为了保险起见,把鲁迅的文章从初中课本里面删除了吧!至于网上爆出,鲁迅文章将被恢复,是否真实,我想应该是网友们希望鲁迅的文章可以再次回归初中课本吧!毕竟现在有太多的孩子崇拜鲁迅,喜欢鲁迅了!6。
我认为,既然鲁迅的文章可以给人启示,那么为什么不继续收录呢?毕竟鲁迅的文章是伟大的,伟大的人物就要有伟大的文章来支持!因此,我们应该争取收录!不要去讨论什么崇拜鲁迅,喜欢鲁迅,还是去尊重鲁迅的原著吧!对于鲁迅文章被删除的原因,我想一定是有原因的。
那些年,我们的迅哥儿……
那些年,我们的迅哥儿……作者:李仙吴畏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3年第12期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素材前线·开学了,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鲁迅的《风筝》被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代替。
鲁迅文章“退出”,又一次引发人们的热议。
针对此事,赞同“去鲁”者表示,鲁迅的文章内容对中学生太深刻;反对者则称,鲁迅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而所谓的“鲁迅”,其实早已深刻融化于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并不会因教科书事件而“消失”……【说不尽的迅言】考场热词:希望名句品读: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素材导写:希望是热情之母,她孕育着荣誉,孕育着力量,孕育着生命。
她使濒临死亡的人看到生存,使屡遭挫折的人看到成功,使身怀绝症的人看到生命的一丝渴求。
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拥有希望就像是茫茫无边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考场热词:自由名句品读: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素材导写: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许多人只向往那种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可惜这种自由从不曾存在,即使存在也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只可能带来难填的欲望和刻骨的伤痛。
一个美国建筑大师在大理石上刻下了自由的箴言:自由不是无代价的。
人类付出了无数的血泪才学到了这个简单的真理。
考场热词:奉献名句品读: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素材导写:杜甫一生虽坎坷,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精神,终为后人所传颂;范仲淹远离朝堂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始有文正公之美名……为红花,甘做腐草的奉献者,收获到的是幸福,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鲁迅先生《风筝》带给我的思考及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
鲁迅先生《风筝》带给我的思考及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
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这篇文章,在以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在2013年被移除出语文教材,许多人对此发出了质疑与困惑,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值得中学生来学习,无论是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阿长与山海经》,还是《药》,都有它独特的文学价值。
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能读出当时中国处于什么一个社会,人们在这种社会中呈现出一个怎样的心理,所以说前些年我们国家在小学,中学,高中的语文选文上,都或多或少地选取鲁迅先生的文章。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大家忽然意识到,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并不是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
首先《风筝》这篇文章是选在七年级上册,也就是初一上册。
初一,一个刚从小学毕业来到中学的年纪,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称之于为一个真正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能力,更倾向于小学生。
在学习能力上,也并没有很大的进步,这时候如果学习《风筝》这一类的文章,他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风筝这篇文章中心思想就是讲的是施虐者的无知与被虐者的无知。
这个中心思想别说是中学生,就是拿给高中生,大学生来都不能非常透彻的理解,首先施虐者的无知,指的是鲁迅不让自己的小弟弟放风筝,并用了一些粗暴的手段。
但鲁迅在那个年纪却毫不知情,在几十年后,鲁迅偶然想起了这件事情,忽然觉得自己做得很过分,想去补救的时候,询问小弟弟,却发现他根本毫不记得有这一回事情,这也就是被虐者的无知。
但在大部分文献中,把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给往封建社会带给人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上引,可是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更多的是鲁迅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剖析,以及对社会的剖析,并没有过多的有同封建势力战斗到底的决心。
鲁迅《风筝》原文及赏析
鲁迅《风筝》原文及赏析原文:风筝作者:鲁迅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鲁迅作品该不该删减
荫赖睿84Culture文化2013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版的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一篇文章《风筝》被“放飞了”。
针对有网友称,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篇鲁迅文章也被撤换,人教社官方微博回应称,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三年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册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
事实上,近年来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的每次删减都会引发强烈争议。
新浪微博上,“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迅速攀上话题榜前列,讨论数量超过13万条。
而在新浪网一项2.4万人参与的关于“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投票调查中,71.5%的网友选择了“反对”,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
不少网友跟帖怀念曾学过的鲁迅文章。
有21%的人则表示“赞同”,觉得“鲁迅的文章对中学生来说太深奥”。
赞同派难学难考难懂在数十万的微博网友议论中,不少赞同将鲁迅作品“拿下”的网友,都提到学的时候“看不懂”,而且“太难考了”。
网友“q 仔哈哈”就抱怨说,以前初中高中最讨厌学鲁迅的文章了。
很多如今已经工作的人,回忆起中学时的考试还“心有余悸”,当时要把鲁迅的文章各种拆解,大到一刹那的心理变化,小到一个标点的使用,看到鲁迅文章节选的阅读理解就“犯怵”。
文章太难懂,得分率自然不会高,导致不少学生对鲁迅的文章相当“痛恨”。
在“赞同派”中,不少网友都谈道,在学生们还没有足够人生阅历、看不懂鲁迅先生东西的时候,填鸭式的灌输没有必要。
“与其被带着所谓的思想和误解去读,不如真到了一定的时候,去自主阅读。
”在网友“夏小暧”看来,在看不懂鲁迅的年纪,“靠给分逼着看,简直就是对鲁迅的侮辱。
”反对派深刻才要早学网友“兰若风轻”在上学的时候就最烦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重点,要背很多东西。
但我认为这是教学方法与考试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归结到鲁迅的身上,太离谱了。
”网友“LD 木来土”则认为,“鲁迅不算是近代最好的作家,但是从民族和文化层面上来看,鲁迅的文章影响了几代人,而这种影响正是建立在他文章深刻性的基础上的,民族精神不能丢!”不少成年网友感慨,多年后回头想想,鲁迅的文章,是中学语文书里为数不多还能随时记起的。
新语文课本删郭沫若作品 乐山教师称遗憾
新语文课本删郭沫若作品乐山教师称遗憾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4年,今年教初一的乐山外国语学校教师梅小东,在拿到新领的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本时发现,整本书的内容和去年的旧版本对比起来简直就是大“变脸”,不仅单元的顺序打乱了,而且很多文章都进行了更换,同时还单独增加了“写作”的内容,此外一些插图、排版、细节上也变化不少。
“这么大的变化在近些年来的语文教材调整中还是头一次。
”梅小东认为,目前的新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更容易,对于老师而言,教起来也会更凸显目的性,“很不错”。
但对于其中将乐山文豪郭沫若经典作品《天上的街市》、《静夜》删除,却让身为乐山人的梅小东觉得特别惋惜,“对外又少了一次让更多人了解郭沫若、了解乐山的机会,对本地学生也少了在学习中看到乐山文豪出现的兴奋和激情。
”单元上大调整开学第一课讲亲情梅小东拿出新初一课本,并找来一本去年的教材,两个版本放在一起挨页对比,给记者指出其中的调整内容。
就封面而言,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翻开封面后的第一页,变化就开始了。
旧版本第一页的插画是“鲁迅”和“青年时代的冰心”,而新版本中的“鲁迅”则换成了“泰戈尔像(徐悲鸿画)”,且与“青年时代的冰心”调换了位置。
除了插画外,目录的变化就更大了。
首先很直观的就是单元顺序上的重新排列。
据梅小东介绍,新版本中六个单元的课文是通过对旧版本中六个单元课文的撤并、顺序调整及新增其他作品后形成的。
比如,以前课本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在山的那一边》,而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调到第四单元,新课本的第一篇文章则是《散步》,但该篇文章在旧教材中则在第五单元。
此外新课本第一单元还增加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
“新课本的第一单元文章主要讲家庭亲情主题,而且六个单元的课文难度强调循序渐进,这离学生的生活更近,学起来也要更容易一些。
”梅小东如是说。
总篇数不变三分之一篇目已更换尽管两个版本的课文都是30篇文章,但其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已更换。
经过认真逐一对比,记者发现,新课本中删掉的课文有: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鲁迅的《风筝》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则因为其中一句著名的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此话往往被当作文章的题旨,成为树立正确的游戏观、玩具观的一个出发点,对教师,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都有好处;二则可能是因为在《野草》这本集子中,相对来说,《风筝》的写实意味更浓,意义指向更为明晰,更好理解一些,不像那些以我梦见开始的篇章(如《死火》《墓碣文》等),不易读懂。
但读《风筝》其实也是有阅读陷阱的,至少有两点:一、认定散文是真实的,容易当成鲁迅个人的故事来解读,而忽略其中的父兄的形象;二、容易把文章前半部分的意思当作全文重点,以为是在阐发儿童观,而忽略后半部分的罪感,以及对罪的认定、承担,对赎罪可能性的质疑。
本文即准备在破解这两方面的阅读陷阱上做一些尝试。
一、《风筝》的真实性的认定《风筝》的真实性的认定最关键之处在于以下事实是否成立:鲁迅作为兄长,自己讨厌放风筝,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同时也阻止兄弟放风筝,并且在发现了小兄弟背着他偷做风筝之后,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最能提供权威历史见证的应该是他的兄弟们,作为当事人的周建人是这么说的: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
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
(乔峰《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见《鲁迅回忆录》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二弟周作人也说:他不爱放风筝,这大抵是事实。
但鲁迅写折毁风筝等事乃属于诗的部分,是创造出来的。
(周作人《鲁迅与〈弟兄〉》,见《鲁迅回忆录》中册)由两位鲁迅兄弟说出来的话,应当是可信的。
鲁迅把我塑造成这样一个残暴的长兄的形象,意在强调当时我对儿童的精神的虐杀的严重性。
这样才能为后文我的自责和内疚增加强度和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被剪断内地中学教科书再删鲁迅
“怎么又删?鲁迅文章一直就是必考的重点啊。
”类似这样的质疑近日沸腾了内地网路,只因鲁迅的《风筝》一文在本月被逐出内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新课本,这是继二○○八年删除其《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与《雪》两文之后的又一张“出局牌”。
面对来自媒体及公众的责问,出版社发布官方声明,称“鲁迅文章从教科书中消失”的说法言过其实:“只是把《风筝》调整掉了,其他还有六篇鲁迅的文章,所佔比例仍是国内作家中最多的。
”
《风筝》一文原收录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中,而十多年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反馈此文对刚读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该文表现了亲情,也有自省精神,但部分段落传达的思想超出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力,用词亦过于深奥。
”
教科书的宠儿?
鲁迅在中小学教科书上的地位,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不容小觑,当时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就明确规定,初中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学习鲁迅作品,以后逐年加多加深。
几十年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不断改革,但鲁迅文章的变动并不大,先后有三十多篇鲁迅作品曾被编入各版教科书。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通过微博说:“我坚决不贊成‘删除鲁迅作品是因为太过深奥’的观点。
当下不少编教材的以一己之浅薄揣度鲁迅之深刻并殃及学生,是很恶俗的。
”
正如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也说:“鲁迅的作品非常有‘文脉’,适合小孩子阅读。
很多人直说鲁迅文章难懂,却不去反思读者本身的阅读趣味和境界。
”
85%投票反对删文
《风筝》一文是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所创作的,描述年轻时的鲁迅严格管束弟弟。
直至鲁迅长大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做错。
透过自己的经歷,鲁迅表达出对当时封建家长制度的不满。
文中用词细腻,对景物、人物的描绘,精确动人,即便是在近九十年过后的今天再阅读,也回味无穷。
当此文被逐出教科书一事公布,即刻引来各界讨论,在新浪微博展开的调查中,有近百分之八十五的投票反对《风筝》被删。
初中语文教材中,从二○○八年前的九篇鲁迅作品,一删再删,到如今只剩下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比起《风筝》是否该删,网友担忧更多的是“鲁迅作品越来越不受重视”。
鲁迅作品伴人成长
无论是大学生,或已为人父母,鲁迅的作品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对于学生时代的回忆:“特别是中学时候学习的文章,对于我们有深刻的记忆,在以后整个人生中,都会有印象,甚至留下影响。
”
随?年龄增长,每次重看鲁迅的文章,都会有新的理解。
无论是描写或是批判,不得不赞嘆鲁迅的思想深刻性,能与每个时代的现实状况有所匹配,这也是鲁迅文章伴?一代代学生成长的原因所在。
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所说:“鲁迅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他的作品鼓励人们对社会进行反省,即便现在阅读鲁迅的作品,都能受到强烈的启发。
”
文末,再来回味这篇《风筝》的最末一段: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併也带?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