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章同步学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案
③古代朝鲜文化也传人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中国宫廷中就已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神道与武士道
①古代日本人认为万物都有神灵,应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兴起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后裔
③12世纪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教学重点
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教学难点
古代日本文化与美洲印第安文化。
辅助教具
希沃白板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教
学
过程一、古Fra bibliotek印度文化1、时代背景
(1)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约公元前3000年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兴起
高二历史课时教学教案(首页)
学科:历史主备人:任课教师:
周次
第周
教学时间
课题
5.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型
教学目标
1.理解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作为主要区域文化各有特色,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
2.理解世界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问题的能力
3.分析16世纪以后美洲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毁灭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感悟民族文化具有民族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四、大洋洲文化(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
1、整体:在新航路开辟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第5课学案.doc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_必修三第5课学案一考试大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二复习指导1、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认清和理解人文精神起源、复兴、发展、成熟四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次要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同时期西方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分析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推动作用;再次通过四个阶段中重要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理解人文主义的精神,特别是理解它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伟大意义。
2、重点是通过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明确人文精神的起源。
三重难点解析1、希腊先哲与人文主义的联系①希腊先哲思想蕴涵人文主义精神: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文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为文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定位。
②希腊先哲价值观对人文主义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源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得人们开始有了人文自觉,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在价值观念方面,当时智者学派哲学家以及苏格拉底等人所阐发的观念是颇具影响力的,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的发展。
这些观念对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启迪。
2、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四典题解析例1、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解析: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苏格拉底的生活时代即古雅典民主政治时期分析材料,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体现了狂放不羁的自由思想,“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指对当时民主政治的破坏,“对我的残害”显然指生存权利的破坏。
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
(3)表现:采取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和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提出“天人合一”和“”学说。
(3)提出“”。
3.作用(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问题探究】学生活动教学设计互动与展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人教历史必修三第5课创新学案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学习目标】第一层次:识记:智者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的观点,《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第二层次: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关注人的理性,强调理想也承认感觉。
运用: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考点搜索】①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 ②人文精神内涵 ③中西古典人文思想比较 ④古代人文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中西对比】⊙公元前5世纪前后,中国产生了儒家、道家等诸多学派,之后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期的欧洲也正孕育着对以后欧洲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人文主义。
◆【学法导航】 1.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2.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4.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5.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知识清单】※⊙阅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后,小测一下你的记忆力知识点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1.背景:(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希腊______的发展。
(3)人的地位的提高。
2.出现:______,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出现了智者学派。
3.主张:(1) 智者学派以_____为探索的主题。
智者学派特别强调________。
(2)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_____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______的本质。
2015年高二历史学案:第5课(人教版必修3]
阳谷二中导学案年级:高二编写人:薛炳秀审核人:杨兴刚学科:历史课题: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习目标]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难点: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导学流程]一、相关知识回顾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二、新知学习与探究(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1、阅读第一目,归纳智者学派历史背景、研究领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阅读第二目,归纳苏格拉底思想提出的背景、目的、主张、意义?3、阅读第三目,归纳柏拉图关注的焦点、著作。
亚里斯多德的历史地位与主张。
(二)核心问题探究问题一如何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问题二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不同点从对人的态度、侧重点两个方面考虑。
)(三)迁移运用1.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的兴趣B.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C.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D.城邦的发展,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体现2.称古代希腊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主要是因为()A.希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B.希腊涌现出了众多的哲学大师C.希腊先哲最早怀疑宗教神话,强调人的价值D.希腊人最早研究自然哲学3.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一名言()A.关注人类道德B.批评苏格拉底C.探究社会正义D.否定神的意志4.我们说智者学派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主要是因为()A.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B.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C.经常使用各式各样的诡辩的语言和方法D.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5.“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
”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普罗泰格拉课下作业:1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A.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B.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C.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D.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2.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新”的含义是()A.开始重视人的作用B.把哲学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去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D.创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是()A.关注人类社会或生活B.研究自然和观察世界C.支持人是万物的尺度D.反对雅典民主政治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二历史选修3-5-全套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3-5-全套教案高二历史选修3-5全套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波斯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能够分析波斯战争对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的影响。
3. 了解建立在波斯战争基础上的雅典民主。
教学内容1. 波斯帝国的崛起2. 波斯战争的起因3. 重要战役和影响4. 雅典民主的建立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多媒体展示2. 课堂讨论3. 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情况2. 小组研讨成果3. 知识掌握情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雅典民主的本质和特点。
2. 掌握古希腊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3. 了解经典古希腊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内容1. 古希腊政治制度的演变2. 雅典民主的本质和特点3. 宙斯神话的产生和发展4. 经典古希腊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多媒体展示2. 小组合作探究3. 学生发言和展示教学评价1. 小组合作探究成果2. 学生发言表现3. 课后个人总结与反思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希腊城邦之间的斗争与战争。
2. 掌握亚历山帝征服希腊城邦和亚洲的历史事实。
3. 理解希腊文化在亚历山帝统治时期的影响和传播。
教学内容1. 希腊城邦之间的斗争与战争2. 亚历山帝征服希腊城邦和亚洲3. 希腊文化在亚历山帝统治时期的影响和传播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多媒体展示2. 课堂讨论和互动3. 学生小组展示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和表现2. 学生小组展示成果3. 期末学习总结和反思。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3全套学案(附答案).doc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3全套学案(附答案)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三、打破隔离的坚冰编写人:高二历史组审核人:审批人:【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学习目标】(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问题引导】一、世界的文学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2、欧洲文学%1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1地位: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本人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3、美国文学%119世纪末:以幽默为主旋律,马克•吐温、欧•亨利和杰克•伦敦是杰出代表。
%120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海明威:《老人与海》体现了“冰山原则”4、亚、非、拉等国的文学%1特点: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并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
%1印度: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诗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他于1913年获得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4、苏联的高尔基%1地位: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1代表作:散文诗《海燕》、小说《母亲》和自传三部曲一--《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高二历史新授课同步学案:必修三第5课学案
高二历史新授课同步学案(选修)姓名班级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预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 了解苏格拉底有关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关人的价值的阐述自主学习:完成《课课通》的知识体系填空。
【教学案】预习检测(基础题):()1.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①普罗泰戈拉②亚里士多德③苏格拉底④柏拉图A.①B.①③C.②④D.③④()2.智者学派研究的主题是A.自然界的各种现象B.研究事物客观的本质C.研究“神”的本质D.研究人类社会()3.下列观点不属于智者学派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反对迷信,强调自由C.神的力量高于一切 D.没有统一的道德标准()4.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重视A.神的重要性 B.人的伦理道德C.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D.追求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方面的秩序()5.下列关于苏格拉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课题B.是智者学派的代表C.重视人的伦理道德D.政治上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6.下列关于柏拉图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苏格拉底的老师B.其代表作是《十日谈》C.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D.在它的《理想国》中由武士统治国家重点探究: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特别强调的价值和尊严,否定神灵的意志,它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的第一次觉醒。
但智者学派忽视,追求功利,苏格拉底则强调了人的诉求,追求人的和思想自由,他在哲学的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典例精研(提高题):( )1.“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在使这层“纱幕”烟消云散的过程中,其思潮重点是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这主要是因为A.“天圆地方”说被打破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C.天主教会的地位被动摇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2.关于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改革者是基督教的叛逆者B.摧毁了罗马教会的统治C.希望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D.以理性的态度挑战教皇的权威( )3.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4.有位思想家认为:“美德即知识。
最新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
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课时同步导学案:5
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课标要求]了解印巴战争, 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课堂互动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1.背景(1)英国殖民政策: 英国利用宗教差异, 实行“分而治之”政策。
(2)印度两党的矛盾①19世纪晚期, 印度分别建立了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和以穆斯林为主的穆斯林联盟。
②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 但是在如何组成新国家和权力分配问题上, 两党出现矛盾。
2. 蒙巴顿方案(1)时间: 1947年6月。
(2)内容①组成两个会议, 单独投票决定是否实行分治。
②只要其中一个会议决定分治, 就将实行分治。
(3)结果: 建立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
3. 印巴分治(1)过程:1947年7月, 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 8月, 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立。
(2)影响①随着两个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国家出现, 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严重起来。
②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居民迁徙浪潮, 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教材互补]印巴分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在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的挑拨下, 印度的印度教派和伊斯兰教派分别主张建立符合自己宗教性质的共和国, 它们分歧尖锐, 不断造成流血冲突。
虽然根据英国提出的方案, 分别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但矛盾的种子已经深深埋下。
(岳麓版)……印巴分治……造成了居民的大规模迁徙和大批难民;酿成了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间的仇恨与仇杀;人为地破坏了印度业已建立和发展的统一经济;使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纷争的重要根源。
(人民版)[关键点拨]印巴分治时, 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致使克什米尔问题长期争执不下, 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大因素。
战争手段没能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反而加深了双方的仇怨。
[重点精讲]印巴分治的影响。
(1)印巴分治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 是对英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云和中学周林仙(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 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主要讲述了四部分内容,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发展;二是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摧残;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的繁荣;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春回大地,出现第二高峰,呈现繁荣景象,体育事业更是一枝独秀,跻身强国之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XXX、XXX与XXX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XXX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XXX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头脑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头脑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进献,体会人类优秀头脑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进修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现代汗青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现代文化头脑兴盛和开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如何的社会秩序,人的个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头脑宝库。
特别是在面临不异的社会政治问题时,现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头脑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头脑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汗青时期的头脑文化,是一定汗青时期的社会理想的反应,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2.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5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2.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2.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2手工业技术的发展2.3商业贸易的繁荣2.4经济政策的演变3.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3.1百家争鸣3.2汉代儒家思想的确立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和佛教3.4宋明理学3.5清代的思想启蒙4.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4.1科学技术的繁荣4.2教育的发展4.3科技教育的交流与传播5.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艺术5.1书法艺术5.2绘画艺术5.3音乐艺术5.4建筑艺术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导入: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点。
2.讲解:详细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等。
3.讨论:分组讨论夏商周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导入:回顾夏商周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2.讲解: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等。
3.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导入:以秦朝统一六国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讲解:详细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3.讨论: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导入:回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
“那段日子”是指:()A.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C.“文革”时期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知识点3文化事业的繁荣8.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双百”方针的重新确立B.“二为”方向的正确指导C.文化艺术奖项的大量设立D.自然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9.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百花齐放C.推陈出新D.洋为中用,古为今用10.“百家争鸣”走过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2 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C.社会需求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D.不同时代“百家争鸣”的内容是不同的[综合运用]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1年9月,周恩来在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讲话,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己,“当然,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合乎实际”。
“只要决心改造自己,不论是怎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
材料二1956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六年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积极拥护或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二的基本观点,并说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一致性?(2)指出周恩来以上观点的出发点是什么?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5.3参考答案[基础知识梳理]一、1.(1)中国科学院综合性(2)钱学森邓稼先2.(1)原子弹东方红一号(2)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二、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教兴国三、1.科教兴国 2.(4)银河(5)水稻基因组3.综合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点练习]1.C[选项中的四位科学家都是回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和代表。
]2.A3.C[③是改革开放前的成就,②发生在1977年,而改革开放1978年开始,所以应该选C。
]4.D[从图片人物、杂交水稻等信息即可判断。
]5.D[注意本题的时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用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制定者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6.C7.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属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这一论断是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不仅仅注重了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故A项符合题意。
] 8.D[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21世纪”,由此可知选项中符合的只有D。
]9.B[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在美国;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组成,形成了适用整个生物学界的细胞学说;19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2000年中、美、日、法、德、英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故选B。
]10.D[综合运用]11.(1)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3)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解答第(1)、(2)问依据所学知识即可,解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责任编辑:林源2012-08-24高二历史同步学案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目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基础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教育制度的确立(1)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__________的文化教育。
(2)措施: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开展扫盲和工农______教育;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________________入学接受教育。
2.教育性质确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__________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教育方针的制定: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规定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概况(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各地学校“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组织到处进行大串连。
(2)1968年底,毛泽东号召“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动。
(3)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4)在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
(5)招生制度上,废除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拨乱反正。
2.内容(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
(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实施“_____________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5)教育方法: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6)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7)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8)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解答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
2.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
解答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献出了青春年华,做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给他们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幸,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
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3.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解答因为它使得“考试获得成功”“考试实现就业”“公平竞争”等重新得以实现,使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有了回报,并与国际接轨,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机制,尤其是使十年“文革”中的大量失学青年有了升学机会,所以其社会反响巨大。
4.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解答“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自我测评1.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浩劫?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有哪些?解答原因如下:(1)“文革”中破“四旧”使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和国家文物被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文艺工作者受到迫害,文艺创作万马齐暗,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中国教育受到冲击。
“教育革命”使教育质量下降。
“文革”对教育冲击巨大,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破坏:学校秩序混乱;招生工作基本停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在全国范围展开。
影响: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解答中国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材料,探讨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
解答原因: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技、教育战略位置重要;科技先进、教育发达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
主要内容:“科教兴国”,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对点练习]知识点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新中国初期,我国为发展教育事业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开展工农识字教育B.开办工农业余学校C.开设工农速成中学D.大力发展民办教育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 .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3.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应当肯定。
”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A .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B .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C .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D .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知识点2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4.“文革”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的“教育革命”:( )A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B .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C .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D .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改革 5.下列教育现象发生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有:( )①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 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③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 ④开始推行工农识字教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一文,文章编者按中转述了毛泽东7月21日的一段批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随后,各地纷纷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