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论文

合集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 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

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以下是我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体会。

1.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情感是指创造的动机、探索的兴趣、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契而不舍的精神等情感因素, 它成为创造力培养和发展的立足点。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 “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可见,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创新教育必须将创新情感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协同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穿插讲述伟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 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让学生感受坚强信念给予人类攀越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的力量。

通过语言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 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

((2.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

它不是单一能力, 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用以掌握的信息, 重新分类组织转换, 敏锐的想象, 推测与创新, 根据已有的各种信息果断地选择最佳方案。

成功的创新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即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2.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

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 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 它一跳就撞回来了, 一跳又撞回来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国教育由知识型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对创新教育的呼唤。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目前中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异常迫切。

这里就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意识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小学生好奇心强,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性,设计出恰当的问题情景,用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进入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养成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例如:我在教?quot;移多补少”使两部分同样多的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学校组织学生到南湖红船参观学习活动,同学们乘上了南湖游船,并同时出示图片(从图上看出左边坐了16人,右边坐了6人),问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觉得非常新奇,注意力集中。

都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有学生说:“这样游船倾斜了,很危险。

”有的说:“要从左边走几人到右边,这样两边就一样多了。

”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问题:“你们能算一算从左边走几人到右边,两边一样多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方法说出来。

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被情景所吸引,通过认真地观察,仔细地思索,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2、采用开放式教学,提供主动参与探索的机会把以讲教材、传知识、训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变为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变成开放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社会,获取信息,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既可以同学间互相讨论,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提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论文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王秀青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

因此解题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于过程中形成创新技能。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

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

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五、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

引导学生自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引导学生自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和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一、增大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与创造课堂教学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多动脑筋、动口、动手,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主异,使学生成为会思考、会创造的学习主人。

1、注重探索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

即使是提问,看似启发,实际也是填空式的回答,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往往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我们必须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人人成为学习上的“研究生”。

如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以往常常是教师直接演示周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照着这个方法、公式去套去算。

这样学生虽然知道了计算方法,但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缺乏自身对这知识的感悟、体验过程,因此不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

我们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到篮球场走一圈,弄清什么是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球场四边的长,回教室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及计算周长的结果。

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2+宽×2,还有的是(长+宽)×2,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仅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自己探索,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

当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推导出计算的公式时,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数学的应用性也越来越广泛。

不仅如此,数学教学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

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学习的成败决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勤奋、刻苦、耐力,也不单纯跟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更主要的是要有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能否掌握科学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特别重要。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如下: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误区。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少数纪律差的学生可能忽视任何纪律的约束,为所欲为,走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投 入 到 课 堂 学 习 『来 。 1 1
二 、 引 导 学 生 自主 探 究 是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精 神 和 综 合 实 践 能 力 的 必 由之 路
实际 乙产 品生 产数量是 :0 0 — X 50 6 2
( ) : 二 解 设计 划生 产 甲产 品 x个 , 教学 ,要 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综 合实
关系怎样 ? 然后证 明你 的猜想 。 学生读清
才会 主动求索 , 意创新 。 有
例如 :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时 , 在 我 题意后立刻进入 学习状态 。 有的思考 , 有
例如在教 学概率时 ,我就 给学生这 给学 生设 计这样一道题 ,宝 鸡市金 台区 的 一 边 画 图一 边 思 考 ,有 的 四人 一 组 展 一 样导 课: 大家知道要数我们教室里有 多少 蟠 龙机 械厂 2 0 0 8年 计 划生产 甲乙两种 开讨论 。然后全 班进 行交流得 H 以下结 {
力 是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宿
个小正方体 。 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俯视图
四 、 重 开 启 学 生 的 想 象 力 。 培 养 注 是
数 学是 中 小 学 教 学 的 基 础 学科 . 数 学 课 动手摆放几何体 , 再让学生 。 仔细观察 , 分 学 生创 新 精 神 和 综 合 实践 能 力 的 动 力
堂教 学理 应 成 为 培 养 学 生创 新 精 神 和 综
合 实 践 能 力 的 主 要 阵 地 、现 将 自 己 实 际
析讨论 , 归纳总结如何 根据俯视 图画主视
想象 力足知识进化 的源 泉。没有任
图和左视 图。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 的动 何 一 项 发 明创 造 不 是 通 过 想 象 才创 造 出 手操作能力 ,义让学生体会 了成功 的喜 来 的 。 教 学 巾 , 在 我经 常 把 学 生 置 身 于 想 悦, 同时学会 了获取知识 的方法。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摘要: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关键词:创新思维鼓励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探究的兴趣1、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

学生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质疑不仅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2、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当思维在积极、敏捷、兴奋、高效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创新的冲动意识,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这种创新的学习状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游戏、创设情境、形象直观、尝试活动或师生互动多种教学方法。

启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学有所见。

例如提出一个问题“两天共生产多少吨面粉”让学生联想它可能有哪些条件。

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

能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创新意识。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操作、分析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采取如下的程序:①设计“思念”。

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先出了两道商是“2”的口算是请学生口算,再请学生编几道商是“2”的口算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到研究中来。

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

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总体目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更是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大胆实践,合理使用教材。

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

例如: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

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在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

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

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

正是这一次肯定,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

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

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成时代主流,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探究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使教学真正达到高效.数学的教育,毫无疑问,是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数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构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和创新寓于教师设计的各项活动和目标中,寓于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寓于学生的求异思维中,把握创新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精神的教育,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 实践活动也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经过手脑协作,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 活动一般与情境相结合,传统的数学教育没有生活情趣,是枯燥的,所以我们以情境教育为主,将学生带入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求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当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形,而不是其他形状呢?并让学生去思考、去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终于明白了车轮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去探究实际问题,又开发了智力,促使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二、重视数学思想,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源于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当然创新首先应从教师的教学思想开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牢牢抓住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创新动机渗透. 接着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灵活应变,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加以提升,鼓励学生多创新. 设计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如:其一,改造历史材料. 通过把历史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合某一层次学生的再创造;其二,引进现实材料 . 社会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教师把生产、生活中的现实材料及时引入课堂,充实或改造教学内容;其三,前移应用问题. 把知识的应用问题提到知识之前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作为创新的内部动机则是对数学美的追求,这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创新的强烈动机. 数学知识当中蕴含着反映以上基本特征的丰富美学因素.数学的简单美、和谐美和奇异美等,也都将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材料. 这样在教学时既突出了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又使学生经历、体会到数学思想发展的过程,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想进行创新的精神.三、通过发散思维,实现“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发散思维实现再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在让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适时地给学生以巧妙的启发、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并达到应有的高度,让他们自己对数学知识作出更高层次的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实现数学“再创造”,从而把问题拓广或延伸,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一道题目多种解法,题目类型的变化,甚至是一种解法的多种运用等变式训练,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从而让学生再创造,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拓展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应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后,应拓展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创新氛围,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引导学生们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应用的创新就是解决前人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互相协作完成的. 课后布置一些类型相似、难度相当的习题,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那才是真正的创新,让学生真正体会一下数学家的艰辛,像数学家那样的工作. 除习题演练外,数学应用的创新还应包括问题解决的内容,问题解决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非常规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数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受到对于数学应用创新的训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易事,非一朝一夕能及. 数学教学工作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贵在求新,思维贵在创新,创造性思维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去积累和培养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和宽松环境,才能让学生的禀赋和潜力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也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工教材,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效率,用最节省的时间达到最有效的课堂效果.。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方面 ,要不吝褒奖。作为老师 ,我们不能吝啬对学生们的
来的 “ 师 道 尊严 ” 向平 等 和谐 的 新型 师 生 关系 转 变 ,让教 师成 为 褒 奖 ,学 生做 得 对 的地 方 、做 得 好 的地 方 ,要 加 以肯 定 和鼓 励 , 学 生 的伙伴 。让 学 生从 对老 师的敬 畏 ,变 为对 学 习的 兴趣 。 “ 注 希 望他 们 继续 保 持发 展 下去 。比 如 。在 学生 作 业 方面 ,对 于 学 生 重 学 生的 心理 、生理 状 况 。关注 学生 学 习 的经 验基 础 ;教 学 活 动 们 做 的不 对 的地 方 。我 们 不 能片 面 的只 评 判其 正 确率 的高低 ,更
不 了解 的事 物 。仅 有 好奇 心 是不 行 的 ,必 须要 有 兴趣 ,有 了兴 趣 围 ,激 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 。 才能 产 生学 习动 力 。 因此 ,如何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培 养学 生 三 、塑 造学生 成功 感
的创新精神 ,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
引导 。

当学 生在 宽松 的教 学环 境 中 ,发 挥 自主学 习时 ,主 要 的途 径 是 自学 和交 流 ,又 以 交流 为 主 ,而 和老 师 的 交流 更是 影 响他 们 学 习态 度 和学 习干劲 的 关键 因素 。学 生本 身 的特 点 和十 几 岁年龄 段 为学生创造 自主的学 习情境 ,不仅 需要学生 自身的投入学 的特 点 造成 了中 学学 生特 别 在意 老 师 的肯 定 ,尤其 是老 师对 自己
习 ,更 需要 教 师 的 引导 。只 有在 教 师 和学 生 的共 同 努 力下 .学 生 的表现 、自己的作业 、自己成绩 的肯定 。往往老 师的一句鼓励 的 才能 在 自主 的学 习框 架 中 。完成 兴 趣 的培 养 。进 而 充分 发 挥学 生 话 ,会 使得 学 生奋 斗 一 两个 星期 ,甚 至更 长 的 时 间。 那么 ,针对 这种 情 况 。教 师所 要 做 的就 是 不断 从 学生 的积极 思 考 、表 达 中塑 自身 的创新 潜能 的发挥 。 首 先 ,我 们 教 师要 更 新 观 念 ,真 正做 到 角 色 转 换 。 要 由原 造学 生 的成 功感 ,培 养学 生创新 的 自主性 。 来 的知 识 传授 者 、指 导 者 转变 为 教学 中的参 与 者 、 引导者 。由原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改编后的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小,知识少,经验少,但他们有活络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无拘的想象力,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活动的诱因,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得到结论,还能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如果这种设想和见解能得到鼓励或奖赏,就会促使探索精神的发生。

如果受到责难,惩罚则会丧失自信心而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具有更高一些的思维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由于好奇,即使提出的问题既幼稚又可笑,也不能责难。

如同作为母亲绝不会嗤笑幼儿学步时那跌跌撞撞的步态,我们不都是这样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吗?所以作为教师自然也不该去讥笑学生,由于好奇心而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应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而不应该表现在反感,总提什么问题,就你事多,否则将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中。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多与孩子交流,多多倾听孩子的问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伸出热情的双手扶持一把,帮助他们把自己认知上的冲突和矛盾揭示出来。

比如,在教学“三角的分类”和“三角形内角和”后,有的学生提出,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它是什么三角形?我便让大家一起讨论猜测,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就会联系三角形的特征去思考。

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

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要判断这是个什么三角形,首先要看这两个锐角的和是大于90度,或者小于90度,还是等于90度?由此说明,问题是在思考中产生的,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重视情感培养,优化创新心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差生,用真情关心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创新心理。

二、重视引导探究,激励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

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

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基础的。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发明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

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

在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的了解增多了,自我实践来掌握知识的部分加重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

这些方法都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效克服了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

二、营造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课应着重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科技信息化的新时代的到来,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现结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儿童身边处处有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能力。

当小学生对学生产生兴趣时,就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前提。

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算:(1)5+3+2,(2)2+2+2,学生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算式(1)和算式(2)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引了(2)2+2+2这样的加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如果用乘法来计算就不必一个一个相加,比加法更简便。

这样就创设了一个探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创新的内驱力。

二、营造民主氛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条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的过程互动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和绩效的有力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机会,才能消除自己思想的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创新潜能得到开发。

例如,学习乘法应用题后,学生易把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混淆,我便编了一些小故事让他们边听边思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数学教学动手实践论文(3篇)

数学教学动手实践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从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意义、实施策略、评价方法以及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数学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实践;实施策略;评价方法;创新途径一、引言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过程。

动手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意义、实施策略、评价方法以及创新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实践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动手实践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三、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实施策略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动手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 设计合理的动手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3. 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器材和场地,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动手实践活动。

4.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总结规律。

5. 强化实践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评价方法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数学教学的课标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是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也是新时代学生成长的必然需求,又是国家对下一代的深度渴望。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乎到学生的生活与前途,关乎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

在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积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精神。

一、敢疑创新精神是需要树立的,创新意识是需要逐步渗透的,创新方法是需要学习的,创新能力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但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让学生能够创新和敢于创新的环境,否则将是一纸空谈。

在教学过程中,一是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新的想法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取,对于合理的创新,要大力表扬,对于荒诞的想法,也不要打击、讽刺和挖苦,要保护其创新的积极性。

多鼓励学生:这个想法很好,值得表扬和同学们学习;你的解法真不错,有创造性,将来能当科学家;这个想法虽说有点创意,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这样,学生就能积极思考,敢于创新,敢于提问,敢于怀疑。

二是给予学生一个创造的时空,要保证有时间参与创新,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创新。

教师不要一讲到底,一言堂,满堂灌,把学生当做盛知识的容器,要把学生当做有创造力的、有各种想法的具体的人来看待,要承认学生的证明方法有时会比老师的精巧。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展示学生的创造性。

二、会疑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不够,还应当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方法。

常用的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法、缺点列举法、5w2h 法【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处(where)、如何(how)、多少(how much)】、十二动词法(加、减、扩、缩、变、改、联、学、代、搬、反、定),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要想生存下来并求得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地自我创新。

要使学生做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巧妙设置疑问唤起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

只有在强烈的创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学,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

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例如,我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

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摘要】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联系实践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转变观念问题意识动手能力联系实际
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强调要进行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并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在其间教师应该是数学知识的引导者与引路人,而学生才是数学知识学习的主人,是数学素质发展的主体。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几年的教学经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转变观念
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应该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

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

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创造充分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反思的意识;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有效的选用教学方法;重视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整合。

从单纯的讲,写转化为设计,引导,把主体还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快速地捕捉各种信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消除学生心理暂时形成的不利兴奋点,把注意力重新转移回来,使课堂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正常。

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要注意关心、鼓励学生,尤其对学习困难生更要体现出耐心和关心。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动手能力
我们提倡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摈弃知识的积累,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创新也是。

前者是前提,后是是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创新侧重于把握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它不仅受智力的影响,同时还与一定的训练机制有关。

因此,高效的训练机制对提高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全
面的态度对待问题。

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对事物的研究,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能有把握全方位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在课前准备了几根木棒,有30cm、30cm、15cm、10cm、10cm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只拿一次)摆成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学生自己就提出了问题,他们说:“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状况?这与什么有关系呢?”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这时,学生们就很自然的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同学们的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

但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4)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

学生进行了具体操作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

如果
只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就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

(5)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要做精要的评价。

(6)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只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即使最简单的数学也是抽象的产物,从不具大小的“点”到没有宽度的“线”、没有厚薄的“面”都是从现实原型中提取的“理想化”的思维产物。

关于这个提取过程,皮亚杰曾经描述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四五岁的孩子为了数清楚一些石头,把它们摆成一行,然后从1一直数到10。

数完后,又从另一端开始数,发现也是10。

他接着把石头摆成一个圆圈,依次数下去,发现了同样的道理。

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他没有发现石子的性质,而是发现了排列顺序的动作的性质。

因为这些石子是没有顺序的,是他的动作使之成为直线顺序或圆形顺序或任何一种顺序。

所以,从这里获得的经验与石子的物理性质没有关系,确切地说,与石子可以毫无关系,而完全可用数学符号来代替。

这就是逻辑数学经验的获得,一个依赖于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抽象过程。

“抽象”的意义在于其浓缩了事物最为重要的一般特征。

这样的特征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于“严格定义”的程式,但一定要能够成为学生建构理解时的突出信息,成为分析现实生活的一条经脉。

这取决教师在生活
中发现数学的眼光以及将数学不失真地还原到生活的能力。

当然,数学毕竟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当我们一方面把生活之于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出来时,另一方面,又不可忘记数学发展的抽象本性,生活化是有限的。

我们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情境应该更关注其数学化的过程。

一方面要注意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即发现现实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作形式化处理。

另一方面,还要再把具体问题转化成抽象概念,建立数学问题于数学形式系统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二者必须结伴而行,相辅相成。

因为数学和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但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所以,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使数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机的结合。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景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联系实际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他们也能提出很多问题,也可以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学生们很少谈及数学,更不用说使用数学了,这是我们教育的误区。

数学是工具,是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创设这种氛围,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用数学,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挑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已任,才能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