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开发的地方文化资源与教育多样性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鄂旗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是以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本学校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地区和家长社会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小组为开发主体,校长、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于的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
一、开发背景㈠学校基本情况介绍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质量一流,特点鲜明的学校,是自治区级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是市级绿色学校,是市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级实验优秀学校。
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有特长,是自治区青少年乒乓球俱乐部所在地,市级田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篮球特色体育项目学校,是全旗文化、艺术、体育的重点基地。
学校名师荟萃,校质优良、管理严格,学生来自全旗的各个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
文化基础合格,实践能力强,我校在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㈡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以“师魂塑校,管理强校,特色促校,质量兴校”为办学思路;以“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面向全体,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夯实基础”为培养目标;以“培养习惯,规范行为,内化性格;文理兼修,掌握技能,培养能力;课程校本,积极实践,体验成功;落实课标,自主学习,提高质量;自主和谐,内涵发展、幸福校园”为办学理念,我们的共同愿景是“老师们敬业、乐业;同学们提高能力,体验成功;家长和社会满意放心”。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在校园文化、自主教育、学生素质、特长与能力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
㈢开发资源状况分析⑴资源丰富学校地处鄂尔多斯西部,交通便利,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北临河套平原,与乌海市接壤,西与宁夏首府银川市接壤,南与陕西榆林相望,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城镇。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指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阐述了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分类和特点的分析。
然后探讨了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并给出了实践案例以及相应的挑战和对策。
最后展望了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发展利用、内涵、分类、特点、开发模式、实践案例、挑战、对策、未来发展方向、总结、展望。
1. 引言1.1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是指每个地方城市或地区特有的教育资源,包括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这些资源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这些资源蕴含丰富的教育内涵,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通过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提升地方形象和影响力。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地方教育事业的提升、学生的成长和地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并分析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各地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作为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
我们就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一次简单的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一)地理素养构成要素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
而其中又主要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1. 地理科学素养①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内容。
②地理科学能力:针对地理问题的相关流程: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a.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b.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c.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d.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e.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③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省教育厅《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方案(2018年修订稿)》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思想1、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组织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4、要因地制宜,努力为我县教育文化事业建设服务。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1、通过校本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拓展教师知识面,改善教师知识结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而使我校教师更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3、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补充,以加强我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推进我校课程建设,夯实我校办学特色,提升我校办学水平。
4、规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一个模块以18课时(1学分)为倍数开设。
避免与国家课程的简单重复。
学校将开发足够数量的模块,保证相应的课时,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获得所需的学分。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统一。
2、实际性原则:开发校本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基于学校实际和教师专业水平,开发有实际意义、有实用价值、富有地方特点、对国家课程有补充作用,既能体现教师特长、符合学生爱好兴趣,又能与高考、与学生长远发展紧密结合的校本课程。
3.时代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特点,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文化生活》校本实践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论文
《文化生活》的校本实践与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摘要】《文化生活》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实践中,开发利用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要重视地方文化资源,要注意以校为本,选准切入点,注重人的发展和德育教育,对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生活》地方文化资源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12-011 校本课程与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简而言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政治课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政治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校为参与主体的课程开发活动。
2 临涣中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中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农村学校,有过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辉煌,但也曾跌入低谷,陷入设施陈旧、师资匮乏、招生萎缩的困境。
进入21世纪,学校不断改革,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先后通过市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验收,成为当时在皖北地区第一所农村省级示范高中,创造了农村中学发展的奇迹。
临涣中学发展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在不断进行着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上作了不少尝试,最初学校是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平台,让有兴趣的教师进行开发实验,有的则是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的尝试,如生物组就以学校校园内的植物为对象,在带领学生找植物、认植物、研究植物中形成了《临涣中学校园植物资源》的校本课程,并在向地区扩大,语文组以省级课题为平台,开发了地方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运用,艺术组也开发了类似的校本课程,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提高兴趣,并出版了《临涣历史回眸》校本教材,对临涣历史有了较广泛的研究,在临涣地方经济和旅游开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浅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作者:杨平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年第12期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又不能流于形式,或走入只重开发而不注重利用的误区。
开发的目的在被利用,而利用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具体的课堂,所以,我认为校本课程可以落实在具体的课堂。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堂渗透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必然性旧的语文课程体系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地用学科体系代替教学体系,用学科的逻辑结构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比较单一,而且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表现不足,有些教材内容脱离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实际经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在坚持基础性的同时,体现选择性、开放性、综合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选择性是指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差别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是指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综合化是指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现代化是指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调整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选择、增加新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出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为实现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只由国家设置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的状况,转而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特别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体系,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地方非遗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园地方非遗资源园是指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场所。
它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非遗文化在地方的重要体现。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自主开发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课程。
它是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
2、研究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研究方向和框架;2)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3)实地调研地方非遗资源园,了解其展示、传承、研究、体验、教育等情况;4)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认知和态度;5)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探讨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问题;6)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包括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应用价值本研究的成果将为地方非遗资源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同时,也将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标与主要内容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无形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不仅是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一、内容概览我们将讨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基础文本,直接影响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将分享一些实用的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课程设计、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资源,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成功实施校本课程资源整合的实例。
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初级阶段的区域性资源整合到高级阶段的综合性资源整合,展示了校本课程资源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我们将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将更加注重跨界融合、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学生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校本课程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1.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本土范围内,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等因素开发的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对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丰富现有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这种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参与度。
通过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教师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的精髓,还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河北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河北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全省中小学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水平,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育人功能,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教材(2023)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学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开发、设置的课程。
普通高中不设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由学校组织开发、设置的课程。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为校本课程。
第三条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
第四条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要注重与国家课程的有效配合,着力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增强课程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
第五条各类专题教育以融入为主,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涉及的专题教育内容,要避免与国家课程简单重复。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六条中小学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分级管理。
第七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全省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责任主体。
负责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实际,加强中小学课程实施的规范管理与指导。
研究制定并推动落实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地方课程)
附件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通高中新课程地方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结合新疆普通高中教学实际,建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推进新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特制定新疆普通高中地方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自治区、兵团地方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根据自治区、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自治区、兵团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
自治区、兵团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要重视培养学生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重视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自治区、兵团高中地方课程,注意与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衔接,主要侧重使学生认识、探究新疆自然、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等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新疆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为新疆现代化建设和为各族人民服务的能力。
2 分类目标2.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探究新疆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学习有关新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和探究新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行为习惯,发展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3)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进行反思的习惯,锻炼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1) 学会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2) 能运用调查、实验、观察、设计、制作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3) 能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并结合国家学科课程所学知识来解释新疆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策略探讨
化 ’是 ‘ , 拿了 “他文化 ’ 而失掉 了‘ 我文化 ’”l 。【 - 根弃课 I 式。这样不但提高了师生 的实践能力 和探究能力 , 而
程的文化工具主义的逻辑与机制, 必须还原课程的文 f 且转变了教师的课程观, 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的能 化本体地位 。还原课程 的文化本体地位 , 是指将课程 l 力。校本课程开发 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亲近社会 ,
需要人们开发的未知领域和拓展的空间, 地方文化亦 l 的建议。这样 , 不仅有利于学校创建名牌 特色校本课
是如此。文化是人的活动 , “ 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 n l ,川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与人格 的完善 。 然 m
过程所既定的东西上 , 而是 坚持 寻求 增进 、 变化和改
革 。 ”l 认 知 和 理解 地 方 文 化 时 , 能把 地 方 文 化 作 P 在 不
二、 托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依
存校 本 课 程 开发 过 程 中 , 须 重 视对 地 方 文 化 课 必
为一个 已完成的事态 、 现状 , 一个 而是把它作 为现代 1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而这需要树立“ 全员参与” 民 的 文化构成某一阶段 的历史过程 。比如 , 河南裴李岗 史 I 主精神 , 即政府 、 、 学校 科研机构和社 区等各方力量为
自身视 为一种文化 , 程不再是单纯的的社会文化 - 使课 在愉悦 中认识生活, 了解家乡 , 热爱祖 国, 使情感受到
的传承 、 的工具。 建构
1 承 、 新地 方 文化 . 传 创
I 陶, 熏 为提高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探求一条捷径 。
地方性知识运用于民族地区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
05
案例分析
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案例选择
本案例选择了一个位于民族地区的中 学,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 方性知识。
背景介绍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地区的传统 文化和知识逐渐受到冲击。为了保护 和传承这些知识,教育部门提出了将 地方性知识融入学校教育的方针。
案例的实施过程
课程设计
教师团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 生需求,设计了融合地方性知识 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民 族历史、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
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课程内容 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加强师资培训,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需要 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校本课程进行科 学评估和持续改进。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方性知识对于民族地区中学校本课 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丰富课程 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
教师能力不足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意 识,难以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
资源整合不够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 资源,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未能充 分整合这些资源,导致课程内容单一 、缺乏特色。
04
地方性知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的应用
地方性知识在校本课程中的选择与整合
地方性知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地方性知识有 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民族地区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 状
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过程。 地方性知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海南基础教育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教育 上旬刊27海南岛地理位置特殊。
从陆地视角看,它处在祖国版图的南部边缘;从海洋视角看,它位居东南亚区域的北部中心,是中国大陆与东南亚联系的重要枢纽。
历史上,随着源源不断的大陆移民南迁和东南亚移民渗透,这里既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接纳了特色鲜明的东南亚地域文化。
上千年来,这些文化在海南岛上既各自独立发展又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近些年,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既执行国家统一的“规定动作”,也允许各地开发建设一些“自选动作”,这为海南基础教育开设地方文化校本课程,传承弘扬特色地域文化提供了契机。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校本课程(school based curriculum )概念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立足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结合学校的传统与优势,整合学校和地方资源,主要由学校教师开发、实施与评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多样化特色课程。
基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据可依。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从政策上指明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职能。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媒体资源、网络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这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二、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策略1.本土化原则本土化,是校本课程“本”字的内在要求。
因为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往往依托某个具体的学校,所以课程开发必须具有地方特色。
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教案内容
多元化教学资源,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案内容的必备条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越来越充分地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提升课堂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多元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丰富教案内容。
教案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其质量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
所以,教案的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多元化教学资源是教案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素材之一。
很多教育机构、教师个人在网络上制作了大量优秀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包括了丰富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源,以及多样化的课件、课程设计等工具。
这些资源可用于丰富教案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知识。
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也是创新教育的追求方向。
多元化教学资源可用于教学模式的创新,课堂可以从传统的讲解型、听讲型模式转变为互动型、探究型模式,让学生更加主动,更加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同时也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多元化教学资源还能优化教学环境,提升课堂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枯燥的,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而多元化教学资源使用,则可以使课堂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进而创造出更加优越的教学环境。
比如,在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时,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元化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拓展学习渠道和提供更多实例和案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和认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也能够学有所成。
多元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已经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案内容的必备条件。
尤其是在大数据、等技术的全新背景下,多元化资源的利用正成为教学创新的新方向。
未来的教育将更注重教育方式的改革,多元化教学资源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利用好网络和科技的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环境。
地方课程开发中挖掘地方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对地 方文 化 的筛 选 和整理 .促进 地方 文
化 的 系 统 化 , 地 方 文 化 得 以保 存 : 方 让 地
尤 其 是 西 部 边 远 地 区和 农 村 地 区 表现
尤 为突 出 。 早 在 2 而 0世 纪 8 O年 代 末 . 美
比例 达 4 % )在 日本 , 学 教 师 是 持 证 5 ; 小
碰 撞和 建构 ,让地 方文 化得 以创新 。可
见 , 方 课 程 对 地 方 文 化 传 承 和 弘 扬 的 地
教书 .小学 教师 资格证 书 的授 予须 满足 2个条 件 : 具有 学 士学 位等 基本 资 格 . 修 满 教职 课程 所需 的学 分 。
9 . %. 却 是 以 中等 师 范 学校 毕 业 为 87 但 8
标 准 的。 教师 素质偏 低在 我 国西 部地 区 .
业发 展 地方课 程开 发 与教 师专业 发展
两者 之间 的关 系是相 辅 相成 .相互 促进 的。 在课程 改革 的大 背景 下 。 教师应 抓住 地方 课程 开发 契机 . 及时 转换 自身 角色 . 积极 投入地 方课 程开 发 的实践 中 .使 自 己成 为具有 科学 教育 理念 扎实 专业 功 底、 过硬 的课 程 开发本 领 。
同时 促进 教师专 业发 展是 教 育工作 者共
同面 临的新 课题 。教 师专 业能 力 的缺失 和不 足正在 成 为制约 课程 改革 进一 步深
入 开 展 的 瓶 颈
地方课 程资 源与 地方 文化是 分 不开 的 。 国历 史悠 久 , 我 地域 辽 阔 , 民族众 多 , 形成 了丰 富多彩 、 各具 特色 的地 域文 化 , 不 同 的地 域 文 化 共 同构 成 了 中华 民族 的优 秀文化 。 无论 作为 国家 开发 的课 程 。
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
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一问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进行再解读。
课程开发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本课程开发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深入剖析,本文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理论指导,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争议和误区,指出对概念理解的混乱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对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再解读,强调其校本性、课程性、开发性三个核心要素,并阐述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意义,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解读,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明确、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辨析在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其概念进行深入的辨析。
校本课程开发,简称校本课程,是一种课程开发的策略,它强调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特色和资源,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不等同于简单地使用或改编教材,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学生的需求、社区的期望以及可利用的资源的全面考虑。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校的教育特色,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也不是对学校原有课程的全面否定和替代。
相反,它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丰富,是在保持课程统一性的基础上,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课程的个性化发展。
挖掘地方文化促进校本课程与多学科的渗透研究
2019年5月·第15期(总第607期)成才之路【学科教学与成才研究】挖掘地方文化促进校本课程与多学科的渗透研究景富忠(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甘肃通渭743306)摘要:地方文化的精髓是多学科教学的基石,是促进校本课程教研的助推器。
厚实的地方文化与多学科的渗透,是做好基础教育的根基。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地方曲艺文化应用于各科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文化;校本课程;曲艺文化;多学科;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5-0084-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省级规划课题“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二,课题立项号:GS[2018]G H B 0878作者简介:景富忠(1978-),男,甘肃通渭人,一级教师,从事美术教学与研究。
随着教育部新编教材的推广使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与多学科的渗透如春潮涌动,雨后春笋。
挖掘地方曲艺文化的潜能,编写以曲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多学科中加以渗透,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的。
一、走进社会课堂,在地方艺人中获得校本课程的原材料马营镇初级中学在2018年度申请立项了省级课题“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依据课题研究的领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所处的地域文化开设校本课程是摆在课题组人员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经再三考虑,学校抽出两组人员配合课题组走进农户,实行教育扶贫,在扶贫中寻访马营小曲艺人。
并派出一组人员去通渭县小曲协会考察学习,重点了解曲艺的音乐之美和表现美,先后参观学习了通渭县文庙街小学和思源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特色及教学中的效果。
重点学习思源实验学校在整合校本开发的同时,开办民乐班、舞蹈班、体操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的经验,并从所考察学习的学校中权衡优劣,编写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区别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区别地方课程指的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和管理、在地方范围内推行的课程。
它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我国一般指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主持开发和管理,体现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教育特色,是传承地方文化、传播地方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满足地方对学生发展的区域性要求。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在我国,课程管理领域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课程制度,这与各地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而地方课程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弥补国家课程不能反映地方教育情境这一缺陷,实现地方的教育意图和教育目的。
国家课程强调的是普适性,但实际上国家课程是很难满足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的。
国家课程只是规定了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对于国家课程所不能涵盖的内容,地方课程可以弥补。
“校本课程”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在西方指的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有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都被视为校本课程:一是指为满足具体学校的发展需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在国家课程之外的、由学校自主研制和实施的课程;二是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之更符合本校和学习者的需要。
无论哪种方式,校本课程都是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或改编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本质体现在:在课程权利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场所方面,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流行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90年代以来逐渐被引入我国。
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课程开发的地方文化资源与教育多样性学习目标:1.了解知识转型的几种潮流;2.理解知识是如何进行转型的;3.了解牛津大学学科转型的情况。
一、知识转型潮流1. 文化转向:知识走向跨文化、多元性(知识价值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一个方面是文化转型(知识的文化转型)现在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在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下产生的,所以它的分类方式包括语文、物理、地理、历史等,概念全是来自于西方的,对于这些知识的思维方式,它是借助于推理、逻辑、认证,这样一些基本的与知识的表述方式。
这个我们统称为理性世界的产物,在西方叫做理性世界的产物。
它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形成的理性思维的产物。
体现在科学和理性思维当中,这个知识体系在19世纪,在殖民主义的运转下,迅速的扩张到了世界各地,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这个强大的政治力量,它把其他不属于这种思维方式的文化形态,一律给慢慢地排挤掉了。
中国它的知识体系在几千年的发育当中,一定意义上,远远超过西方。
但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我们由于战争的失败,却没有反思地把它归咎到知识的失败,也就是整个文化体系的失败,以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出问题了。
所以在1905年的时候,彻底的跟我们传统的知识体系告别。
一定意义上,恰恰的是殖民主义到高潮的时候,这个过程包括蔡元培、胡适、陈独秀等,当时五四运动形成的一批在西方留学回来的,杜威带来的这一批学者,带来了一批全部的西方化的体系。
2)另一方面上知识价值观的转型西方的知识价值观从殖民主义到现在的时间里,本身的知识不断地被purified,也就是不断地被纯洁化,不断地被单一化,不断地被文化单一化,就构成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一种判断世界的方式。
西方人,在上一个世纪可以说,像福柯等比较重要的哲学家,后现代思想家,对这个问题进行做出了反思。
他们深刻地感觉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个世界的文化都消失了,只剩一个文化了。
在一种文化下,它的文化创新社会的创新也被扼杀了。
创新是在不同文化的思维碰撞下产生的,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西方在过去的,首先是在大学里头发生了一系列的学科的文化转向,这个文化转向就是对知识价值判断的重新变化。
2、学科转向:超学科(知识内涵变化)历史各方面都在做这样的反思,这在落实到整个其他的各个学科里,都在产生这样一种重大的变革。
这个变革就对知识的判断再也不是以西方的知识体系、价值观、理性思维,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历史学在上一世纪初的时候,梁启超带进了新史学革命,当时新史学革命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中国没有历史学。
只有那些王朝留下来的残碎、片段,没有思考历史规律的发展,中国历史里面没讲规律。
大学的学科的转型是走向了超学科,就是我没有学科的意识了,对知识的一个问题的追寻,而且这个问题通常都是扎根于现实社会的需要,这个就叫做学科的超越。
在大学里头,现在大量的建立超学科平台,比如浙江大学海洋研究,它包括地理学、海洋学、一些理科,但更多的还有历史学、文化学、文学,这些课全部通过海洋这个概念,给它凝聚在一个大的平台里头,让学科之间进行变迁、交叉,形成超学科概念。
3、学习方式转向:从脑子走出来,走向----心、思、想、念、悟、懂、诵、体等等学习方式、思考方式,以前都强调学习是脑子的事情,现在学习是一个全身性,特别是体悟的学习,强调以活动的学习。
中国古人的学习是以体悟为开始的,论语中就讲到,进退应答,这是教育的开始。
也就是说不要只藏在脑子记忆里,要在各种各样的视角,当然最重要的是心,心是什么,心跟脑是什么区别,对知识的教学,什么叫用心?什么叫用脑?其实用心,它就触及到了灵魂、触及到了价值观、触及到了人生的各种的感受。
所以今天的知识体系,在过去的传统学科里面,由于它的单一的西方文化分类体系下,它的心触不到了,因为他不跟现实挂钩,不跟实质性的周边生活挂钩,所以他动不了心。
整个学科的变化,也强调学生做田野、进入生活考察、观察,这种东西越来越直接地从生活的、社会的,当然这个早期在杜威的里面也有讲到,但它还是有不一样的。
二、牛津大学学科的转型(一)牛津大学传统学科本科专业变化1. Classical Archaeology and Ancient History2. Classics Classics, Philosophy, Ancient History and Classical Arch aeology3. Classics and English4. Classics and Modern Languages Classics and either Celtic, Czech, French, German, Modern Greek, Italian, Portuguese, Russian or Spanis h5. Classics and Oriental Studies(二)历史学的种类1. History (Ancient and Modern)2. History and Economics3. History and English4. History and Modern Languages (外语)5. History and Politics6. History of Art学习目标:1.了解国际文凭的概念,掌握国际文凭设有哪些课程;2.理解如何进行文化转向和文化转向的几种角度;3.了解美国教育文化的多元转向;4.掌握什么是文化,从哪些角度去认识文化。
一、国际文凭国际文凭的学科分类6门课1.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它相当于语文教学,但它却不是放在单一的语文上,它强调有跨文化,学生们上交的作品必须由不同文化来的,并且老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时刻跟学生对教育进行不断地比较,也就是我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不断进行文化的比较,所以它一定要有翻译。
比如说俄国的一个作品跟中国的作品比较,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或者不同时代的中国古人的一个作品跟现代人的作品进行比较,西游记跟现代的某一个作品进行对比。
古人跟现在也是一个文化差别,让你比较出思维方式差别,也就是它把这个教育以促进文化的不同思维,学科的不同整合,作为它的一个前提。
2.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习得)3.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个人与社会)4. Experimental sciences(实验科学)5.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数学与计算机科学)6. The arts(艺术)二、如何进行文化转向1. 不同文化思维:跨文化数学里头的文化性,它的意义价值在中国现在没人去开发它,中国有那么悠久的历史,那些史料留在那里,它肯定对数学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和看法。
当数学完全规则化以后变成一个公式,只是西方人的一种思维,我不是说它错,但我只能说它是一种思维,所以你对墨子里头,对我们古人的勾股定理,中国人的叙述就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叙述,要远远比勾股定理这个规则重要,因为它体现的是对这个勾股定理不同文化的理解方式以及它的价值。
当然物理学也是一样,中国当时做建筑的留下来大量的史料,它对物体的思维方式、叙述方式很不一样,以前都把它要么当封建,要么科学不发达,现在由于世界性的文化转移。
这些不同的文化思维,应该平等地进入课堂,所以这是一个怎么样让课程提升它的文化素养。
2. 全球价值观所谓全球价值观就是对各种各样的文化,都要一视平等地看待,不要西方价值观。
我们今天中国课堂的教育,中小学课本知识体系的基本价值就是西方价值观,一切以西方理性世界科学思维,作为它唯一的真理的判断标准,把其他都排斥掉,所以中国现在要进行第二次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代是一次新文化运动,现在真正的新文化运动是文化自觉,从西方的迷信思想和西方单一的文化思想中走出来,进入到全球价值观。
全球价值观就是我也不排除西方,不是说我们中国的好,你们西方都不好。
也包括印度的,非洲的,要放在一个全球价值观里。
这个才叫做global values,现在在世界的教育研究里,以及在各个中小学课本里,是作为核心概念,叫 global values。
3. 经典的解构:边缘文本、地方文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经典的解构,也就是对一些经典知识,比如我们会教莎士比亚,现在就是说莎士比亚是怎么成为莎士比亚,它是殖民主义的需要,把它倒过来去看,然后另一方面就不断去寻找,被边缘的文化,也就是人们注意不到一些小的文本,把它当成更重要的文本来加以研究,最最重要的是强调地方文本,每一个学校它要强调的是怎么样找到,只有我这个学校最优势的文本,也就是只有我这个学校最特长的文本。
三、美国教育的多元文化转向• Develop cultural self-awareness.•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diverse views.• Avoid imposing your own values.• Resist stereotyping.• Examine your own teaching for bias.• Awareness of and sensitivity to personal cultural heritage/s.• Discover your students’primary cultural roles, incorporate culture into your teaching.• Look for resources from other cultures.--- Shelley Zion & Elizabeth Kozleski四、什么是文化1. 从高雅文化走出来2. 文化是一个以符号为载体的意义系统3. 生活转为文本,文本的多模态(视觉文本)4. 教育是对这一文本的解读5. 意义的多元性6. 意义的地方性7. 从宏大叙述走向小叙述教学的课程,我最有深切的感觉,就是这些资源,可以被衢州地方的中学加以利用,而且我直接的感觉到衢州有这些,浙江省所有的县市都有。
因为我在做这个研究的过程当中,接触到了一系列的地方文化资源。
我想说一句,衢州古城这张图也是我画的,现在这个古城已经变了。
当时我在那里解读它,就是我要在这个地方来寻找地方文化资源。
这些是它地方里面出现的,你可不要小看这些字,就这个字是诗经里来的,我深刻的感觉到中国经典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衢州古人他说衢州城里,这个水系就是这个意思“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诗经里面也有一句。
“君臣同心皆在於愛民也”意思就是,我地方官在修这个水是我与上一级同心的一种表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跟我同心的话那你就爱民,你把衢州人民爱了,你就才跟我上级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