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_省略_978_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_王超

合集下载

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湖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经济增长对于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对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湖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政策上的决策将直接影响湖北省的经济增长。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湖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发展,为湖北省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府还会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湖北省的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政策的稳定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湖北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科教基地,湖北省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其科技创新实力较为雄厚。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湖北省的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还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结构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特别是汽车制造、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比较发达。

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压力等问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

湖北省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绿色环保产业等,推动湖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市场需求的增长将直接促进企业的扩大生产和创新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湖北省要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激发投资需求的潜力,加快推进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升级,从而为湖北省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5)2. 文献综述 (6)2.1 城镇化与消费率的关系 (7)2.2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8)2.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与本研究的发展 (9)3.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11)3.1 城镇化理论基础 (12)3.2 消费率定义与测算方法 (13)3.3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理论假设 (14)4.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15)4.1 收入水平与消费率的关联分析 (17)4.2 城镇化过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8)4.3 城镇化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20)4.4 教育与消费率的关系 (21)4.5 城镇化与环境质量的影响 (22)5. 实证分析设计 (23)5.1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24)5.2 模型设定与方法选择 (26)5.3 稳健性检验与缓解 (27)6. 实证结果与分析 (27)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8)6.2 回归分析结果 (29)6.3 稳健性检验结果 (31)7.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7.1 主要研究结论 (33)7.2 政策含义与建议 (34)7.3 对后续研究的发展 (35)8.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37)8.1 研究局限性 (37)8.2 未来研究方向 (38)8.3 研究的扩展应用 (39)1. 内容概要本文探析城镇化进程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数据分析阐述城镇化与消费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城镇化进程如何推动消费率的增长。

详细阐述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多个作用机制,包括:人力流动和收入分配:城镇化聚集人力资源,促使劳动生产力提高,并带来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从而增加消费能力;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环境:城镇化带来完善的交通、信息、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更丰富的消费选择;文化观念转变和消费需求升级:城镇化伴随着文化观念的转变,居民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精细化,从基本满足向品质追求转变。

城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基于1990—2011年中部六省的实证分析

城镇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基于1990—2011年中部六省的实证分析
关键 词 :城 镇 化 ; 中部 地 区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1 . 引 言
பைடு நூலகம்
( 1 . 5 0 9 8 5 3 )
( 0 . 4 4 3 5 0 2)
( O . 0 8 1 0 1 5)
( 0 . 1 4 2 0 5 4 ) ( 2 )
城镇 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 的必 由之路 ,也 是2 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 发展进 步的重 要主题之 一 。现有 的众 多研 究 表 明,城镇 化进 程通过集聚要 素 ,促进分 工 ,降低 信息交 流成本 等方式 , 加快城市 技术 创 新 的产 生 与 发展 ,是 促 进技 术 创 新 的 重要 因素 之 一 ( S e g a l ,1 9 7 6 ;姜磊 、季民河 , 2 0 1 1 ;仇怡 ,2 0 1 3 ) 。国内现有关 于 城镇化对技术创 新影 响的研 究 ,可归为两类 :一是 ,将 中国作为一个 整 体来研究其发展 过程 中城 镇化 的技术 创新 外溢 效果 ( 柴志 贤 ( 2 0 0 8 ) , 程开 明 ( 2 0 0 9 ) ) 。二是 ,对 比分析 中国各 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对技 术 创新能力 的影 响 ( 魏下海 ,王岳龙 ( 2 0 1 0 ) 、仇怡 ( 2 0 1 3 ) ) 。 通过 以上分 析知 ,整体而言 中国城镇 化对技术 创新具 有积 极影 响。 但 中国区域发展存 在内部不平衡 ,也由于区域创新具有路径 依赖和锁 定 特征 ] ,使得不同地区城镇化的技术溢 出效应会有差异 ,因此 需针对某 区域 的研究也 就非常 必要 。2 0 1 3年 中国步人 新一轮 的城 镇化 发展 浪 潮 ,作为 中国的腹地—— 中部六省城镇化进程的 良好发展对 缓解 区域 不 平衡 、实现 “ 中部崛起 ”具有重要 战略意义。技 术创 新是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 的重要原动力 ,探究 中部地 区城镇 化发展与技术创新 的关系 ,对 中国政府 因地制 宜地制定城 市化发展政策意义重大。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

过去几十年,中国大力推行城镇化战略,加速城市建设和发展,从而迅速将中国的城镇化率提升到了50%以上。

城镇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1.城镇化提高人口素质
城市中的教育、医疗等资源更为丰富,能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服务,进而提升居民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人口素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使得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能得到更好的推动。

2.城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中能够聚集大量的各类人才和资本,特别是那些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具备新兴产业发展能力的创业者,他们在城市中的活动往往能够促进更加多元化和先进化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以及技术革新等领域得到推动。

3.城镇化提高集约化利用率
城市化过程中,人群密度增大,城市边界不断邻近,交通更便捷,多样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运作效率和社会管理的效率,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优势对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4.城镇化推进土地和资源利用
城镇化的发展,往往需要更多新居住、商业、工业、公共用地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这些建设会大量消耗人力,财力和物力,对经济发展有极为有利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对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需要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保障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从国际范围内许多国家曾经的发展历程来看,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整体上的必经阶段。

因此,中国还需要在实践中共同推进城镇化战略,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前进。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顾杰.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邓泽宏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丁宇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周均旭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教授】何应龙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魏敏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雷德明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李秋容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吴汉军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石秀华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卢珂.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程红丹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刘文波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张彦英2013-12-05•【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副教授】王哲2013-07-08•【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讲师】张雅勤2013-07-08•【公共管理系】【行管教研室】【讲师】唐青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董登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张智勇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教授】熊吉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周云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王伟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罗莉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胡荣芳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副教授】刘珺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卢敏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邱莉丽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保教研室】【讲师】程妍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陈秀峰.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彭惠青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教授】张英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副教授】李莉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副教授】柯燕.2013-07-08•【公共管理系】【社工教研室】【讲师】冯晓平2013-07-08教师系统分析与集成社教社社数社社常社。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的动态分析——基于福建省2000年-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的动态分析——基于福建省2000年-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

地方财政研究/ 2 0 1 3 . 1 2 / 第l 2 期 2 1
新型城镇化
二、 福建省城镇发展状况分析
( 一) 城 镇化 水平逐 步提 高 福建 经济 的发展 、 工业化 的推进和农村 的非农化
地 区 的城 镇 化 水平 均 在 6 0 %以上 ,而 闽西 北 的城
发 展带 动 了城 镇化水 平 的提 高 。从 2 0 0 0年 到 2 0 1 2 年, 福建 省年末常住人 口从 3 4 1 0万人增加 到 3 7 4 8 万
础, 对福建省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进行实证考察, 在对 实证结论进行分析之后提 出了福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以期为政府的相 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词 : 城 镇化 水平 经济增 长 互动 效应 中图分类号 : F 8 1 2 .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9 5 4 4 ( 2 0 1 3 ) 1 2 — 0 0 2 1 — 0 6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 0 6 — 2 0 [ 作者简介 ] 林佳丽 ,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
开放城市 , 福建省也将城镇化作为重要的议题提上 日程。2 0 1 2 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 城镇化发展 的十二条措施》 的文件 中强调 , 要加快 推进 “ 工业化 、 信 息化 、 城镇化” 并举 , “ 产业 群 、 港口 群、 城市群” 联动 , 走 出福 建 特 色 的 城镇 化 道 路 , 并 努力 实现 2 0 1 5年全 省 城镇 化率 超过 6 2 . 5 %, 可见 省 政府对城镇化建设 的支持与决心 , 而这都源于城镇 化 与经 济增 长 的密切 联 系 。然 而 , 福 建省 城镇 化 水 平 与经 济 增长 具 体存 在 怎样 的量化 关 系 , 两 者 的互 动 关 系如何 , 目前还 鲜 有 文章 做 出相 关 实证 分 析 。 因此 ,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 尝试运 用 计量 模 型 , 对福 建 省城 镇 化水 平 与 经 济增 长 的关 系进 行 实证 分 析 , 以期 为 政府 的有 关 城 镇化 建 设 的 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居麦尼亚孜·吾布力艾山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本文以1978—200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与人均GDP的增长关系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分析显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关系,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中国;人口城市化;经济增长;关系1.人口城市化的定义及内涵1.1人口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动态过程。

对城市化基本内涵的合理界定是科学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基本前提,城市化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更新。

对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内涵和新型城市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什么是科学的城市化。

1.2人口城市化的内涵传统城市化内涵被界定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简单认为城市化就等于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这种单一的理解容易造成城市化中的三个误区:一是粗放型的城市化。

传统城市化追求单一的城市人口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城市的运转效率很低。

二是病态的城市化。

城市盲目无序的扩张,环境、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问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

不可持续的城市化表现在城市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环境压力增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新型城市化是与我国当前新兴工业相适应的城市化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它所强调的是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和质量升级,理论涵义极其丰富。

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全面的城市化。

新型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换,它的含义更广,各种要素全面的向城市聚集,包括城市聚集人流(主要指科技与管理人才)、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主导产业,聚集科技教育。

二是集约型的城市化。

城市经济的效率更高,容纳人口的能力更强,对资源、环境的消耗更小。

三是可持续的城市化。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_范爱军.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_范爱军.

2007年第 3期山东社会科学No. 3总第 139期S HA NDONG SOCIAL S CIENCESGeneral No. 139收稿日期 :2006-10-12作者简介 :范爱军 (1955- 男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丽丽 (1983- 女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范爱军王丽丽(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 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 ] 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 , 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预测方差分解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及其各部分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之间均存在正向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 但对纯收入各构成部分的影响力度不同 , 虽然短期内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较小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其作用程度逐渐趋于显著和稳定。

[关键词 ] 城镇化 ; 农民收入增长 ; 协整关系[中图分类号 ]F06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4145[2007]03 0079 05一、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文献回顾在西方 , 关于城镇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成就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 托达罗模型和乔根森模型。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刘易斯 (W. A. Le w is, 1954 认为 ,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释放出来 , 转移到现代城镇工业部门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 , 缩小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关键。

1964年 , 拉尼斯和费景汉 (G.. Ranis &J. H. Fei 对刘易斯模型又进行了重要的修正与补充 , 补充后的模型更加重视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农民收入的增加。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1012024.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数据,我国县市(区)级收缩城市数量占比已近半数,其中既有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城市,也有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衰落的城市;既有因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被动衰退的都市圈外围城市,也有本身资源匮乏、又不靠近港口与大城市的偏远城市[2]。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202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主流的规划理念也开始由增量规划向“收缩型规划”转变[3]。

在国内关注城市收缩问题之前,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城市扩张的传统范式亟需转型,并开展了大量研究,“精明收缩”理念应运而生[4,5]。

以扬斯敦、弗林特等收缩城市2000年以后的创新规划为起始点,西方国家应对城市收缩的规划范式便开始向“精明收缩”转变[6],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策略解决城市收缩背景下人口日益减少以及物质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中包括强调集中发展、确定合适的城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银行以及公众参与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探究人口收缩地区的空间发展问题[7-9],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量质并举”的精明发展路径[10]。

然而,城市收缩成因、类型多样,不同地区在面对收缩时政策态度和响应策略有着显著差异,应对重点各有不同。

此外,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也没有同时对中心城区和镇区两个层面的研究。

本研究希望借助湖北省大冶市案例,基于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 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收缩特征与发展困境,探索精明收缩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湖北省及其他相似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提供借鉴。

摘要 城市收缩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难题。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作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14期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向型经济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支持构建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多地已加快对外开放布局,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地区间的竞争也越加激烈。

湖北省经济虽保持稳中向前的态势,但要想取得更高水平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通过横向、纵向数据分析,指出湖北省目前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湖北省外向型經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湖北;外向型经济;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4-0024-0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较为稳定的环境,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并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掀起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的高潮。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再创历史新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

湖北省武汉市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早一批开埠的城市,其对外贸易总额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期间一直名列全国前三,与上海、天津、广州三市并驾齐驱,对湖北省早期的对外开放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

随着交通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内地其他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也大幅提升,以至湖北省对外开放度相对有所下降。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准确把握湖北省在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同时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向型经济的概念及主要指标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开放型经济[1]。

其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还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2]。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

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下面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一:1、乌海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贸易开放度、经济自由度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析3、内蒙古资源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研究4、循环经济模式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5、新疆南疆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驱动力分析6、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7、基于海洋生态产品的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经济激励额度评估8、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9、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10、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12、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13、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1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评述15、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从宏观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当下格局与长期增长前景17、创新驱动、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及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18、从共享单车上树现象谈如何有效管理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119、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20、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21、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沿线国家产业层面数据的反事实模拟22、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23、新兴经济体国家工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24、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25、论“分享经济”下我国劳动法保护对象的扩张--以互联网专车为视角26、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27、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8、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29、中国海洋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空间分异30、房价对地区经济收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3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32、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对不同负债结构国家的经济影响33、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34、我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空间效应分析35、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省份面板数据36、基于动态因子分析法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二:37、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战略的调整与实施38、我国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39、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240、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41、中国FDI与ODI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42、马克思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比较43、农业机械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44、城市化、人口红利与日本经济增长关系研究45、区域人口、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情景预测研究46、煤炭消耗、污染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47、我国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与实证研究48、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倒U型关系:杠杆率非对称变化机制视角49、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50、城市群内部经济服务化空间互动关系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51、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增长空间分异格局演变52、湖南省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演变53、非均衡发展条件下地级市经济差距时空特征54、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社会风险探究55、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回顾与反思--兼论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6、新常态、新经济与商业银行发展转型57、地方立法需求与社会经济变迁--兼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58、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59、中国经济增长拐点问题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学和微积分学的实证分析60、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61、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62、“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63、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64、全球变革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65、上海自贸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反事实”思维视角366、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67、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68、基于VAR模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69、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金融发展对经济提升的驱动作用研究70、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71、绿色发展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环境经济影响?--基于非参数方法的解答72、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三:73、财政激励、政府偏好与地区经济增长7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75、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76、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7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78、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79、基于景气状态的中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时序性研究80、珠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8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8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83、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84、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85、中国-欧亚经济联盟FTA的经贸效应模拟分析--基于GTAP模型及偏效应分解8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87、双向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来自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88、金融发展、微观企业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基于上市公司专利视角的实证分析489、中国经济增长与三个产业能源消耗的结构调整90、利润率下降与中国经济新常态91、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2、考虑大规模风电并网的电力系统区间非线性经济调度研究93、中国旅游投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差异分析94、人口密度、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95、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96、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97、金融发展缘何抑制了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98、土地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99、政府干预、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动力--兼论“简政放权”如何动态释放改革红利100、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101、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02、甘肃省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经济协调度时空变化格局1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104、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与其城市经济的偏移增长及重心耦合态势研究105、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阶段转换研究106、中国金融压力的度量及其宏观经济的非线性效应107、生产商规模不经济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策略选择108、经济转型视野的“去库存”与房地产市场稳健性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四:109、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110、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5111、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112、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共享理念113、构筑湾区经济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度的实证分析114、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115、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11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117、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118、论共享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11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及空间溢出性120、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问题研究121、“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22、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和规律123、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贡献124、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125、习近平国有经济思想研究略论126、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兼论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异同127、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128、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129、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医疗费用上涨对我国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分析130、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基于单一国家和多国的动态CGE模型1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变迁与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132、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现状与问题的思考133、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实证研究134、经济增长理论的要素供给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6135、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136、金融集聚与区域民营经济成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门槛模型的实证137、浅析体验经济环境下服装品牌的体验设计方法138、经济因素对服装流行色趋势影响的实证研究139、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140、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141、中国经济的“双重”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142、经济集聚、经济距离与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143、互联网、信息元与屏幕化市场--现代网络经济理论模型和应用144、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本科经济类毕业论文题目五: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146、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147、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148、中国地缘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内部机制149、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150、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151、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的关系及发展前景152、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探析153、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15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及其效应分析155、融资歧视、市场扭曲与利润迷失--兼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15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7157、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效应--基于联立方程的检验158、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159、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160、基于通用分布的含风电电力系统随机动态经济调度161、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质量162、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163、中国金融状况的波动特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分析164、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165、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分析166、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体系面临的挑战167、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68、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169、马克思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原理及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现实意义170、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特征171、基于多源数据的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分析--以云南省为例172、交通可达性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关系--以江苏省为例173、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174、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175、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176、在职消费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公司治理对其影响177、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178、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9、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180、要素重新配置型的中国经济增长181、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89。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申论范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导语: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背景链接】一、政策背景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

会议指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分行业提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具体办法,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力争有实质。

城镇化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

而且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013年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_高级化会否缩小_省略_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_程莉.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_高级化会否缩小_省略_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_程莉.
被解释变量。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DIS)。 鉴 于 各 地 区 相 关 数 据 的 可 获 得 性 ,在 此 就 不 利 用 前 文 计算全国层面城乡收入差距所采用的泰尔指数 方 法 ,而 用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与 农 村 人 均 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
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产 业 结 构 合 理 化 也 指 产 业 结 构 的 平 衡 度 ,表
本文的解释变量只包括产业结构变迁的衡 量 指 标 ,把 影 响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的 主 要 因 素 放 在 控 制 变 量 中 ,而 把 影 响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的 其 余 因 素 归 类 到 残 差 项 。 为 了 缓 解 异 方 差 现 象 ,对 所 有 变 量 取 对 数 ,实 证 研 究 模 型 如 下
图 1 1978-2011 年 中 国 产 业 结 构 合 理 化 与 高 级 化 变 化 趋 势
从 图 1 可 以 看 出 ,总 体 上 ,产 业 结 构 合 理 化 指 数日渐 趋 近 于 0,2011 年 达 到0.082 8,说 明 产 业 结构与就业结构逐步在走向均衡。从前文的分析 来看 ,我 国城 乡 收 入 差 距 总 体 上 呈 现 出 不 断 扩 大 的 趋 势 ,那 么 结 合 图 1,产 业 结 构 合 理 化 指 数 不 断 降低,高级 化 指 数 不 断 升 高,且 均 经 历 了 数 次 波 动,其变化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是紧密契合的,具 有较强的时段性特征。据此,可以得出,产业结构 合理 化 与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呈 现 负 向 变 动 趋 势 ,而 产 业结构高级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则整体上处于正向 的变化趋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82
收 稿 日 期 :2014-07-13 作者简介:程莉,女,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主 要 从 事 区 域 经 济 学 和 发 展 经 济 学

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VIP专享】

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VIP专享】

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1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王雯萱女2013年6月人文地理学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优化研究谢双玉硕士2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曹秀丽女2013年6月人文地理学民国时期河南省疫灾时空分布及其社会影响研究龚胜生硕士3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彭菁女2013年6月人文地理学基于GIS的教育均等化分析--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罗静硕士4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王晓伟男2013年6月人文地理学明清江南地区疫灾地理规律及其环境机理研究龚胜生硕士5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丁丽女2013年6月人文地理学武汉产业扩散对郊区城镇化的驱动机理郑文升硕士6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王莹莹女2013年6月人文地理学湖北大别山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龚胜生硕士7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邓婉君女2013年6月人文地理学GIS技术支持下的土地整理景观生态效应分析张雪松硕士8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张赛女2013年6月人文地理学武汉城市空间增长及其可持续性评价余斌硕士9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顾丽娟女2013年6月区域经济学中国城乡文化系统耦合的关联机制与时空分析曾菊新硕士10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余培刚男2013年6月课程与教学论高中地理“问题研究”的功能与其教学策略探讨李家清硕士第 1 页共28 页11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赵越男2013年6月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鄱阳湖HJ卫星CCD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比较研究曾群硕士12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宋明洁女2013年6月土地资源管理荆州市农村聚落空军格局:层次与聚离王宏志硕士13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蔡锦涛男2013年6月自然地理学中国森林碳汇管理模拟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吴宜进硕士14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林飞燕男2013年6月自然地理学中国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秸秆还田措施模拟研究吴宜进硕士15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李伟男2013年6月自然地理学大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与分析--以武汉市为例胡静硕士16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谢圣男2013年6月自然地理学湖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张毅硕士17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袁莉蓉女2013年6月自然地理学基于CLUSE-S模型的南水北调下LUCC预测研究—以汉江流域中下游(湖北省境内)为例喻光明硕士18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樊勇男2013年6月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基于承灾极限原理的洪涝灾害评估研究--以湖北省洪湖地区为例喻光明硕士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19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黄学文男2013年6月学科教学(地理)高中地理学习策略及其训练方式研究李家清硕士20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唐甲力男2013年6月学科教学(地理)标准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李家清硕士21法学院曾练男2013年6月宪法与行政法学社会权可诉性研究孙大雄硕士22法学院邵欢女2013年6月宪法与行政法学政务微博的规范化研究陈志英硕士23法学院周光营男2013年6月诉讼法人性视角之法官自由裁量权探究黄新民硕士第 2 页共28 页24法学院白森文男2013年6月诉讼法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制度的完善石先钰硕士25法学院鲍春晖女2013年6月诉讼法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研究石先钰硕士26法学院刘宁女2013年6月诉讼法死刑执行监督程序研究刘元璋硕士27法学院贺捷女2013年6月民商法创业板退市制度研究彭真明硕士28法学院杨青女2013年6月民商法论瑕疵出资股权转让民事责任的承担文杰硕士29法学院尹昊女2013年6月民商法版权法中“三振”规则研究魏森硕士30法学院张颖露女2013年6月民商法中日植物发明制度比较研究刘华硕士31法学院叶晟男2013年6月经济法PFI模式法律问题研究胡伟硕士32法学院马恩双女2013年6月经济法纳税人退税权之研究胡伟硕士33法学院李银凤女2013年6月经济法农房产权登记法律问题研究高宏贵硕士34法学院杨良珍女2013年6月法律硕士英国金融巡查员制度(FOS)的法律分析——兼谈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启示常健硕士35法学院刘方女2013年6月法律硕士论我国技术侦查制度的完善刘元璋硕士36法学院闻泳男2013年6月法律硕士论一般人格权丁文硕士37工程中心徐薇女2013年6月教育技术学中文微影评文本情感倾向性识别技术研究王泰硕士第 3 页共28 页38工程中心刘观海男2013年6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三维动态几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陈矛硕士39公共管理学院朱琳女2013年6月土地资源管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及农地保护研究李崇明硕士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40公共管理学院熊曼曼女2013年6月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交媒体对大众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徐军玲硕士41公共管理学院李娓涵女2013年6月社会保障企业缴费率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孙永勇硕士42公共管理学院吴娜女2013年6月企业管理心理所有权对员工知识分享的影响研究田鹏硕士43公共管理学院肖聪女2013年6月教育经济与管理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的性别比较研究吴克明硕士44公共管理学院梁春明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以湖北省潜江市Y村为例刘筱红硕士45公共管理学院李扬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基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为例张立荣硕士46公共管理学院李锦女2013年6月行政管理中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分析工具姚锐敏硕士47公共管理学院王俊伟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中心治理理论视阈下的电子监察与网络监督对接的机制研究费军硕士48公共管理学院谢胜华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区隔与融合:农民工市民化的演化逻辑及其治理机制研究徐军玲硕士49公共管理学院白侯军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我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生产政策思想的过程研究傅广宛硕士第 4 页共28 页50公共管理学院全芳女2013年6月行政管理政府、企业、社会联动:进城务工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网络化治理研究—基于全国22省市的调查与H厂的实践模式探索刘筱红硕士51公共管理学院曹广旭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基于全国22省市的调查与H厂的实践模式探索傅广宛硕士52公共管理学院张照龙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基于公众满意度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以湖北省当阳市为调研对象张立荣硕士53公共管理学院张凯新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及转型研究:依据、困境及选择——基于“可行能力学说”的考察刘筱红硕士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54公共管理学院杨亚辉男2013年6月行政管理贪腐心理研究—基于100个贪官行为的分析尤光付硕士55公共管理学院宋细妹女2013年6月公共管理民生时代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策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九江市县两级信访中的民生问题为分析视角张立荣硕士56公共管理学院李明阳男2013年6月公共管理网络反腐的战略管理研究——以广州“房叔”、“房婶”事件为例费军硕士57公共管理学院代星均女2013年6月公共管理党校的政府决策咨询功能实现研究傅广宛硕士58化学学院文龙男2013年6月有机化学功能化杯芳烃修饰仿生纳米通道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李海兵硕士59化学学院冯凝眉女2013年6月有机化学杯[4]芳烃功能化界面的构建及其浸润李海兵硕士60化学学院张冬雪女2013年6月有机化学二氢喹喔啉和苯并噁嗪的高立体选择性构筑及其应用吴安心硕士61化学学院王梦女2013年6月有机化学基于苯并咪唑的三价金属阳离子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吴安心硕士第 5 页共28 页62化学学院袁佳女2013年6月有机化学茚基膦钌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醇脱氢反应余广鳌硕士63化学学院张华男2013年6月有机化学基于2,3-萘酰亚胺骨架构建的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尹军硕士64化学学院毛树兰女2013年6月有机化学在水相中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的高活性催化剂余广鳌硕士65化学学院连密男2013年6月有机化学分子碘催化的芳乙酮与1,2胺直接合成2-取代喹喔啉吴安心硕士66化学学院柯晓欢女2013年6月有机化学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OF)的结构及其性质的研究温丽丽硕士67化学学院孙婷婷女2013年6月应用化学基于CO2捕集的生物质热解吴正舜硕士68化学学院王吉玲女2013年6月物理化学溴氧化铋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调控张礼知硕士69化学学院唐艳女2013年6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金属铱配合物磷光探针的设计、制备及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王宏里硕士70化学学院萧潇女2013年6月分析化学多位点磷酸化多肽选择性分离富集及质谱分析方法研究钟鸿英硕士71化学学院高志婷女2013年6月分析化学低价铁活化分子氧降解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艾智慧硕士72化学学院袁爽女2013年6月分析化学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在典型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龚静鸣硕士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73计算机学院王立男2013年6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中文复述模板及搭配抽取方法研究张茂元硕士第 6 页共28 页74计算机学院严盟男2013年6月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图像脉冲噪声去除方法研究金聪硕士75计算机学院王建文男2013年6月计算机应用技术基于统计主题模型的学术网络对象建模与应用何婷婷硕士76计算机学院李俊男2013年6月计算机应用技术基于GPU的运动目标轮廓提取算法的研究与实现金汉均硕士77计算机学院张峰男2013年6月计算机系统结构基于机器学习的VoIP流量识别技术研究肖诗松硕士78计算机学院陈传河男2013年6月计算机系统结构网-树混合双层应用层组播模型及其负载均衡策略研究崔建群硕士79计算机学院高雅琪女2013年6月计算机系统结构一种手机访问MLDB的缓存替换策略应用研究郑世珏硕士80计算机学院刘建银男2013年6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基于关联规则与波形拼接相结合的情感语音合成研究与实现王敬华硕士81教育学院段晓娅女2013年6月学前教育学教师组织幼儿用餐活动的研究蔡迎旗硕士82教育学院秦炜森男2013年6月学前教育美国儿童营养计划“WEC”项目的研究蔡迎旗硕士83教育学院王丽丽女2013年6月学前教育幼儿操作性学习指导研究孙民从硕士84教育学院郭淯佳女2013年6月小学教育学生表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研究毛齐明硕士85教育学院胡落女2013年6月小学教育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但武刚硕士86教育学院舒丹女2013年6月课程与教学论选择理论视野下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现状透视郭元祥硕士87教育学院李莉女2013年6月课程与教学论小组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陈佑清硕士第7 页共28 页88教育学院张文言女2013年6月教育学原理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X高校的个案研究岳伟硕士89教育学院王芳女2013年6月教育学原理小学班规研究杜时忠硕士90教育学院张河森女2013年6月教育经济与管理城市公办中小学代课老师问题研究范先佐硕士91教育学院李明星男2013年6月教育经济与管理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大学与中小学关系改进研究陈彬硕士92教育学院刘轶女2013年6月教育管理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的个案研究——以A某为例雷江华硕士93教育学院邓颖婷女2013年6月高等教育学当代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研究王俊硕士94教育学院吴慰女2013年6月高等教育学我国本科生转专业制度研究董泽芳硕士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95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程建龙男2013年6月政治经济学上市公司规模与区域经济差异关联分析——基于分省的panel data模型潘胜文硕士96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余真女2013年6月政治经济学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湖北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曹阳硕士97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郑扬女2013年6月西方经济学湖北省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李桂娥硕士98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黄砺男2013年6月土地资源管理中国建设用地扩张路径分析—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王佑辉硕士99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王帅男2013年6月土地资源管理我国不同收入户水平下的房地产财富效应分析陈淑云硕士第8 页共28 页100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付振奇男2013年6月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研究陈淑云硕士101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肖俊超男2013年6月数量经济学基于均值-方差的投资组合模型在我国证券市场适用性的比较研究 郑承利硕士102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邓慧娟女2013年6月世界经济学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冲突背景下的我国央票运行效率及发展趋势分析梅德平硕士103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袁园女2013年6月区域经济学我国制造业集聚的时空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张启春硕士104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邓文娟女2013年6月企业管理 组织学习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刘顺忠硕士105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马俊男2013年6月工商管理W公司计件薪酬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文鹏硕士106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朱明男2013年6月产业经济学区域房价的收敛性研究——基于相对收敛检验的新视角邓保同硕士107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段程程女2013年6月产业经济学存量房源筹措为公租房的洪山模式及租金定价研究邓宏乾硕士108历史文化学院王锐男2013年6月专门史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王玉德硕士109历史文化学院石兰女2013年6月专门史北宋都市女性的娱乐生活研究姚伟钧硕士110历史文化学院赵庭权男2013年6月专门史近代佛教老学研究刘固盛硕士111历史文化学院何科男2013年6月中国近现代史抗战胜利前后的建都问题论争(1942-1946)严昌洪硕士112历史文化学院王姣姣女2013年6月中国近现代史增税与节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筵席捐探析(1928-1949)魏文享硕士113历史文化学院孙会修男2013年6月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满人国家认同研究-以化除“满汉畛域”讨论为中心何卓恩硕士第9 页共28 页114历史文化学院车会平男2013年6月中国近现代史民国时期中国基督徒的两性话语研究刘家峰硕士115历史文化学院黄俏凤女2013年6月中国近现代史官治与自治的困境:清末天津县地方自治研究刘伟硕士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116历史文化学院严斌林男2013年6月中国近现代史1935年武汉防空展览会研究洪振强硕士117历史文化学院柯稀云男2013年6月中国古代史宋代江南两路县政研究张全明硕士118历史文化学院王婷婷女2013年6月中国古代史刺绣、书写、凭栏:乾、嘉、道江南才媛研究吴琦硕士119历史文化学院严忠良男2013年6月中国古代史明清黄州府名医研究吴琦硕士120历史文化学院刘博学男2013年6月中国古代史医之病与医医之方:明清医家之自医冯玉荣硕士121历史文化学院史娅霖女2013年6月学科教学(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科技人物詹天佑的编写研究杜芳硕士122历史文化学院叶欣明男2013年6月学科教学(历史)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子目的过渡刘伟硕士123历史文化学院杨娟女2013年6月世界史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妇女社会生存状况研究邢来顺硕士124历史文化学院郭成磊男2013年6月区域文化史东周楚国婚姻考黄尚明硕士125历史文化学院关兴业男2013年6月历史文献学刘咸炘《汉志馀义》研究李晓明硕士第10 页共28 页126历史文化学院郭青女2013年6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分析杜芳硕士127历史文化学院李中庆男2013年6月经济-社会史中国苎麻产业发展研究(1860-1958)彭南生硕士128历史文化学院万红军男2013年6月国际关系史东亚国际秩序的变迁与琉球问题孙立祥硕士129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明辉男2013年6月中共党史1950--1965年:毛泽东著作学习运动研究郭圣福硕士130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兰女2013年6月学科教学(思政)《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活动设计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胡田庚硕士131马克思主义学院向红女2013年6月学科教学(思政)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的比较及对教学的启示胡田庚硕士132马克思主义学院季琼雨女2013年6月学科教学(思政)高中思想政治课赏识教育出站的问题与对策陈万柏硕士133马克思主义学院舒艳女2013年6月学科教学(思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出站的问题与对策毕红梅硕士134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佳丽女2013年6月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领导干部考核中民主测评出站的问题级对策王茂胜硕士135马克思主义学院丁玉柱男2013年6月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民主文化认同感培育研究何祥林硕士136马克思主义学院贾银兰女2013年6月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分析与引导研究陈华洲硕士137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兰女2013年6月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陈万柏硕士138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兰女2013年6月思想政治教育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引导策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万美容硕士第11 页共28 页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139马克思主义学院欧玲女2013年6月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出站的问题级对策--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陈万柏硕士140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璨女2013年6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胡锦涛执政伦理思想研究刘宗武硕士141马克思主义学院曾自卫男2013年6月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史”视域下的归纳问题--兼论斯特劳森的语言学解决方案刘远传硕士142马克思主义学院柯清女2013年6月伦理学中庸思想的三大维度研究龙静云硕士143马克思主义学院胡燕女2013年6月科技哲学中日两国近代科技发展道路比较研究李宏伟硕士144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力苏女2013年6月国际政治“第三邻国”冷战后时代蒙古郭的外加关系夏安凌硕士145美术学院唐胜女2013年6月学科教学(美术)华中师范大学首届美术学专业免费师范毕业生专业素质发展状况研究王文新硕士146美术学院李子健男2013年6月设计学游戏模型锈迹与磨痕质感制作研究桂宇晖硕士147美术学院马少林男2013年6月美术学观念衍生的中国当代风景绘画“异化”研究肖丰硕士148美术学院黄应余女2013年6月美术学滩头木版年画现状调研报告--以“高腊梅作坊”为线索侯云汉硕士149美术学院祖琪嵐女2013年6月美术学文化隐喻与现实批判—以博斯、勃鲁盖尔为代表的16世纪尼德兰风俗画的研究娄宇硕士150美术学院王兵女2013年6月美术学童颜的挪用——儿童形象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樊俊硕士第12 页共28 页151社会学院胡觅女2013年6月社会学疾病状态与社会生活中的“半融入”—乡村艾滋病人互动关系结构的演变逻辑徐晓军硕士152社会学院邵占鹏男2013年6月社会学“同质—异质”的二元困境:失独父母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徐晓军硕士153社会学院汤继容女2013年6月社会学“土气”与“时髦”的象征性界分 ——基于两代乡村女性的身体研究江立华硕士154社会学院徐律男2013年6月社会学反思: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基于西美尔、本雅明、鲍德里亚的思想分析夏玉珍硕士155社会学院徐晓攀男2013年6月社会学双轨制下的大工地:控制与抗争——一项实地调查李亚雄硕士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156社会学院徐晓丹女2013年6月社会学殷海光的社会思想——文化与制度双轨并行的现代化娄章胜硕士157社会学院王蒙女2013年6月社会学生计脆弱: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民生计状况研究李雪萍硕士158社会学院黄承香女2013年6月社会工作对车祸受伤者及其家属心理干预的个案报告梅志罡硕士159社会学院余佳伲女2013年6月社会工作差序格局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本土化探讨万仁德硕士160社会学院谢洪波男2013年6月社会工作实体嵌入与形式嵌入:社会组织的困境与出路研究——基于W市青少年空间的分析张大维硕士161社会学院沈慧女2013年6月社会工作中小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向德平硕士162社会学院徐利利女2013年6月社会工作武汉市J社区青少年学习教育服务项目策划书戴立勇硕士第13 页共28 页163社会学院郑永君男2013年6月社会工作乡村治理实践的逻辑:权力的利益网络及其运作——川北庙乡地震重建与火灾重建案例分析张大维硕士164生命科学学院盖中朝男2013年6月微生物学Bt Cry1Ac抗性与敏感粉纹夜蛾细胞差异蛋白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刘凯于硕士165生命科学学院冯晓琴女2013年6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碳源及PrfA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罗勤硕士166生命科学学院高蒙男2013年6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脂联素基因多态与湖北汉族人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关联研究黄青阳硕士167生命科学学院柯玉洁女2013年6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甲醛暴露对离体细胞活性及其内源性甲醛含量变化的影响丁书茂硕士168生命科学学院吕羿男2013年6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小鼠大脑及胰腺组织时序特异性可变剪接转录本的全基因组分析黄青阳硕士169生命科学学院王攀男2013年6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新型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固定化除氮特性研究刘德立硕士170生命科学学院王晴晴女2013年6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油菜CAMTA1参与冷胁迫应答的功能研究李学宝硕士171生命科学学院李倩女2013年6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组稻瘟菌CYP51的表达优化和mRNA二级结构分析刘德立硕士172生命科学学院艾玉凤女2013年6月植物学地木耳WspA蛋白的功能研究高翔硕士序号学院名称作者性别授予学位日期二级学科名称论文题目导师学位级别173生命科学学院段俊丹女2013年6月动物学稀有鮈鲫dead end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赵浩斌硕士174生命科学学院王晓佳男2013年6月动物学不育剂EP-1对小鼠空间记忆、焦虑及哺乳期行为的影响张洪茂硕士第14 页共28 页。

山东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山东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黑龙江 省的 自然资源资源 丰富 , 幅员辽 阔 , 是 全 国十大 牧 区 的产量 增 长了2 0 1 %, 而 奶牛 饲养量 仅 增 长6 8 %, 这 说 明佳木 斯 之一 , 对 发展奶 牛业 具备 优势 。全省草 原主要 分布在 西部 草原 地 区奶 牛的饲养 技术水平有 了较大的提高 。 地 区、三江 平原地 区 。而佳木 斯正处 于三 江平原地 区, 对 发展 奶牛 业具备 优势 。虽然在 地理 位置上 占有 优势 , 但奶 牛业 生产 二 模型 的基本理论 面板数 据( p a n e l d a t a ) 最早 是Mu n d l a k, B a l ws t r a 和Ne r l o v e 的发展 并不均衡 。 引入 到计量 经济 学 中。面板 数据也 称为纵 列数据 , 就是对 同一 个截 面 的多次 同时观 测结果 构成 的数据集 合 , 是整 个截 面的时 牛奶业基本情况 佳 木斯 地 区奶 牛 的饲 养量 2 0 0 5 年 为2. 6 3 万头 , 2 0 0 6 年、 间序列 或者整个 时间序列 的横 截面 。面板 数据优势在于 比截面 有 助于建 立和 检验更 复杂 2 0 0 7 年 、2 0 0 8 年是 快 速 发展 阶段 , 饲 养 量分 别 为3. 3 5 万头、 数据 或 时间序列 数据包 含更 多信息 , 3 . 5 4 万头 、4. 4 3 万头 , 2 0 0 9 年略有 下 降, 为4 . 4 2 万头, 与2 0 0 5 年 的行为模 型 , 模拟 和消 除异质性 对经 济变量 关系 的影响 。 由于 相比, 增 长了6 8 %。各 市县 区的饲养业 不均衡 , 汤 原县 的饲 养量 经 济个体 行为 的连续性 、惯 性和偏 好等 影响 , 经济 行为 是一个 比例最 高 , 2 0 0 5 年 占到佳 木斯地 区的7 6 %, 其后多 占比例有 所减 动 态变化 过程 , 这 时需要 用动态 模型 来研究 经济关 系 。动 态面 小, 但 ̄ U 2 0 0 9 年仍 然到达6 1 %; 其次郊 区 , 所 占比例 比较稳定 , 基 板数据 模型就是在 方程 中添加滞 后变量 。 本稳定在 1 6 %左 右 ; 富锦市 发展 的速度最快 , 在2 0 0 5 年奶牛 的饲 动态 面板数据模 型其基本形 式为 : 养量仅 占到2 . 7 %, 但 ̄2 0 0 9 年, 所 占比例 已经达到 1 3 . 8 %; 桦 南 上 Y l t = p l t j j r X p +6 t +s 县的饲养 量所 占比例一 直低于4 %, 桦川县 、抚远 县、 同江 市所 J =1 占比例低 于1 %。 6 i 是常数项 , p是k×1 向量 , Xi t 和 Yi t 是 自变量 和 因变 佳木斯 地 区牛奶 的产量2 0 0 5 年 为2 . 9 9 万吨, 2 0 0 6 年 、2 0 0 7 量 , i =l , 2 , …, N, t =l , 2 , …T 。 8 i t 月 艮 从独立同分布。 年 、2 0 0 8 年 、2 0 0 9 年 保持 持续增 长 , 牛 奶 的产量分 别 为4 . 4 9 7 在 国外 的实证 研究 中, 动 态面 板数据模 型 应用于 分析 生产 吨 、5 . 0 万 吨 、7 . 3 7 吨 、9 9 . 0 万 吨 。2 0 0 9 年 与2 0 0 5 年比, 牛 奶 函数 、家庭收入 、商业周期 、区域经济增 长、公司资本 结构 、

【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

【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

【关键字】论文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与研究论文报告“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和动力核心提示: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

而从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当前影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外需的萎缩对国内经济带来的负效应需要内需来添补,而从中国内生发展动力看,城镇化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

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仍将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1年的6.9亿,30多年来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

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农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48.7%。

2011年,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世界城镇化历史表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率处于30%-70%之间是城镇化中期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PPT课件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PPT课件

6
总体上看,城镇化率高的国家,经济 密度越高,强度越大,大概规律是这 样的,但也有不同的,如在拉美,拉 美曾经就有一段时间高速城镇化,城 镇化里突然到了60%、70%,但它的 经济增速反而下降了,城镇化并不是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充分条件。比如 巴西的城镇化率就一直在提高,上世 纪60年代就已经达到60%左右,如今 已经达到80%以上,但巴西的人均 GDP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处在停滞 阶段。可见,巴西过去30年的进一步 城镇化并没有带来人均收入的提升.
住房、公共服务等。在
我国目前城镇基建的许
多方面还相对落后的情
况下,城镇化在学校医
院、公路地铁、公共交
通、绿化安防、供气供还会需要大量
投资。 2020/2/12
4
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中等收入以下群体的人 数扩张,将明显拉动食品(行情 专区)衣着、 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消费。概括地 说,城镇化对消费率的提升更多的是通过 城乡消费习惯一体化、低端消费的升级, 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
2020/2/12
15
总结
个人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简单来 说就是城镇化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 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得 到发展后再为城镇化提供资金,推 动城镇化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
互制约
2020/2/12
16
。。。。。。。。。。。。。。。。。。。
2020/2/12
17
2020/2/12
18
包括赈灾,治理环境,国防建设, 保障住宅,养老,医疗等各方面
2020/2/12
13
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 减少,即城镇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减小工业发展对城镇 化的拉力
2020/2/12
14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简版范文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简版范文

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2000-2011全国及各城镇化率1. 背景介绍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包括原居住在农村的人口逐渐流入城镇,逐渐形成新的城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城镇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2000-2011全国城镇化率统计数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以下是2000年至2011年的全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2000年城镇化率:36.22%2002年城镇化率:39.14%2004年城镇化率:41.80%2006年城镇化率:43.95%2008年城镇化率:46.60%2010年城镇化率:49.68%2011年城镇化率:51.2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率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逐渐增加,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3. 各城市的城镇化率统计数据除了全国整体城镇化率的数据外,我们还关注各个城市的城镇化率。

根据统计数据,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3.1 北京市2000年城镇化率:73.35%2002年城镇化率:74.71%2004年城镇化率:76.95%2006年城镇化率:79.61%2008年城镇化率:82.13%2010年城镇化率:84.98%2011年城镇化率:86.42%3.2 上海市2000年城镇化率:75.04%2002年城镇化率:76.68%2004年城镇化率:78.97%2006年城镇化率:82.00%2008年城镇化率:84.74%2010年城镇化率:87.78%2011年城镇化率:89.66%3.3 广州市2000年城镇化率:62.97%2002年城镇化率:63.70%2004年城镇化率:65.28%2006年城镇化率:67.84%2008年城镇化率:70.53%2010年城镇化率:73.20%2011年城镇化率:74.6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城镇化率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入。

城镇化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研究论文

城镇化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研究论文

城镇化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研究论⽂城镇化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研究论⽂ 在⽇常学习、⼯作⽣活中,许多⼈都写过论⽂吧,通过论⽂写作可以提⾼我们综合运⽤所学知识的能⼒。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城镇化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研究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摘要】最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地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其经济的增长质量呈现明显的线性趋势。

这只是从⼀些理论、数据、模型的⾓度去分析,其实它的发展模式需要从多个⾓度去分析、理解,才能找出其中规则所在。

现阶段,需要采取⼀系列的有效措施来促进其区域的经济发展,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是有⼀定影响的,本⽂就从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等涉及的⼀些相关因素对其进⾏详细研究与分析,继⽽表现出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趋势。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增长;影响;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城市的各⽅⾯条件相较于农村来说都具有⼀定的优势,⽐如说,经济、政治、⽂化、⼈⼝素质等⽅⾯,所以就会不断有⼀些条件稍微较好的农村⼈⼝向其所邻近的城市进⾏迁徙、落户、发展,进⽽在⼀定程度上对其所聚集的区域经济起到促进、发展作⽤。

因此,进⾏对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与分析,找出其中的最优对策将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乃⾄全国经济的进⼀步提升起到⾮常重要的作⽤。

本⽂将对其各个⽅⾯进⾏详细、细致的分析,让⼤家能对它的了解更加的深⼊。

1、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农村地区向符合城市地区各⽅⾯指标提升、转变的过程。

⽐如,我国的经济特区深圳,在⼏⼗年前的时候,本来是⼀个破旧不堪的⼩农村,在我们国家的政策⽀持下,经过⼏⼗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个经济⾼度发达的⼤城市,不仅在我们国内的城市中名列前茅,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

它的发展历程就可以⽤城镇化去表达,虽然是⼀个特例(有了政策的扶持),但是确实是其城镇化的⼀个典型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第6期湖北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1978—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王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为探究湖北省的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选取湖北省1978—2011年间的城镇化率和实际人均GDP的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VEC)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湖北省的经济增长对其城镇化进程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较小。

政府不应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目的,来追求城镇化发展,而应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以推进湖北省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湖北;误差修正;VAR模型当今,我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在湖北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强调城镇化拉动内需的潜力,把城镇化作为未来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

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究,最早现于Lampard (1955)对美国的城市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他指出,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有很大的一致性。

[1](P81-136)随后,Berry(1965)选用了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正相关关系。

[2]在国内的研究中,张宏霖(2003)利用我国各省1978年和1998年的城镇化率及人均GDP数据,也得到一致结论,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3](P34-41)巴曙松,邢毓静,杨现领(2010)指出,金融危机后,城市化是我国未来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4]而与此相对的是,Gallup,Sacks和Mellinger(1999)认为,城镇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只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伴随现象。

[5]Henderson(2003)进一步指出,城镇化并不一定导致经济增长,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6]李金昌,程开明(2006)分析认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有重要影响,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并不大。

[7]施建刚,王哲(2011)利用我国1987—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指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仅在短期中存在,两者在长期却相互呈显著的负向影响。

[8]目前,对于湖北省的城镇化的研究较多,围绕湖北省经济增长的研究也不少。

但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专门研究湖北省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陈志,薛敬华(2007)利用湖北省1978—2004年间的数据对湖北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研究,指出两者并不很协调。

[9]而陈淑云,付振奇(2012)使用湖北省1990—2009年间的数据,从房地产角度对湖北城镇化和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指出湖北省存在为实现经济增长而推动城镇化的现象,认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有限。

[10]综上可知,学术界目前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尚有争议,而且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层面,在省级层面的研究还不多。

特别是对于湖北省的专门研究还较少。

我国各地经济情况不同,各地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省份,研究自身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湖北未来的发展很有必要。

本文详细总结了湖北省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采用湖北省1978—2011年间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数据,力图理清两者关系,研究我省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对湖北省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增长情况分别做了总结;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启示。

作者简介:王超(1989—),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一、湖北省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概况(一)湖北省的城镇化进程及问题湖北省的城镇化进程大体上可以以1978年为界,前后两个阶段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之前,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并且出现过反复,波动比较大。

在1949年湖北解放后,设立了武汉、宜昌和沙市三个城市。

在1953年至1957年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湖北省作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工农业基地,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增设了黄石和襄樊两市。

到1956年,湖北建镇数量已达到196个。

在随后1958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中,部分城镇大办工业,使城镇人口数量迅速扩大。

1958年湖北省的非农业人口为449.75万,但到1960年末就增加到560.76万,建镇数量达到362个。

这样的城镇人口规模超过了农业的承载能力。

因此从1961年开始,湖北省开始削减城镇数量并缩小城镇人口规模。

建镇数量从1960年的362个大幅减少至1965年的189个,城镇化水平又回到原先状态。

在1966年至1976年间,城镇化进程陷于停滞。

由于当时的各种政治运动,建镇数量进一步减少,城镇化水平甚至出现倒退。

1977年底,湖北全省仅有102个镇。

从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中,全省的城镇化率总共才提高0.8%,发展非常缓慢。

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湖北省的城镇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三十多年来,湖北的城镇化水平以年均0.67%的速度递增。

湖北现有的建制城市中,有83%是1978年以后设立的。

在2001年,全省共设市36个,建制城市数量比1978年增加30个,增长了5倍;建制镇734个,是1977年的7倍多。

到2012年,湖北有1个副省级城市,12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38个市辖区,40个县。

在这一阶段的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国家的设镇标准较低,地方政府对提高行政级别的积极性很高,产生了一些短期化行为,使设镇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湖北省有733个镇,210个乡,出现了“镇比乡多”的现象。

对于未来的城镇化进程,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大中城市,并推进小城镇建设。

[11]该纲要同时指出,城镇化是我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跨越式发展新机遇。

要充分发挥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并使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

其中,武汉“两型社会”城市圈的城镇化率要达到58%以上。

(二)湖北省的经济增长及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1978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湖北省经济发展迅速。

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比预期目标高3.9%,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湖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就突破了10000亿元,达到11330.38亿元。

2011年湖北的地区生产总值更是上升至19632.26亿元。

这是1978年的151亿元的130多倍。

同时,湖北省的人均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332.03元上升到2011年的34197.27元,上升了100多倍。

可以说,从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湖北省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湖北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自身条件看,湖北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高、国企改革任务繁重。

这对湖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先后作为发展的重点,所以与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的横向比较,湖北的经济发展则不尽如人意。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总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与西部开发地区相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存在差距。

二、实证分析(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关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有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类。

[12]单一指标法通常用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作为指标。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在经济、人口和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

目前,尚无公认的能全面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复合指标体系。

[13]同时,由于单一指标法能很好的体现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因而本文选择单一指标法来衡量城镇化水平(Urbanization Rate,记为UR)。

本文选取了《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湖北统计年鉴》,并综合湖北省统计局的相关统计公报,得到湖北省1978年至2011年的城镇人口和总人口的历年数据。

[14][15]关于经济增长的衡量,由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即地区人均GDP)剔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所以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一个合适的指标。

又因为1978年至2011年间物价水平变化很大,为了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是湖北省的实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Real Per Capita GDP,记为RPGDP)来衡量湖北的经济增长,数据也主要来自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湖北统计年鉴》。

(二)数据特征首先将湖北省1978年至2011年间的城镇人口数和总人口数,按照单一指标方法,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得到历年的湖北省城镇化率(UR):城镇化率(UR)=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1)为消除异方差性,将(1)式计算所得的城镇化率(UR)和湖北省1978年至2011年的实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RPGDP)分别取自然对数,结果分别显示于图1和图2中。

图1lnUR走势图图2ln RPGDP走势图由图1可知,自1978年以来,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总体是上升的,但并非是单调上升。

在1990年和2001年都出现了城镇化率下降。

而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导致城镇人口数量激增,使得城镇化率在当年大幅提高。

为此,本文综合了2000年、2001年和2010年统计公报、《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报告》和《湖北省统计年鉴》中的“城镇人口比重”指标,将前文计算得到的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的城镇化率进行调整。

[16][17][18]而由图2可知,湖北省的实际地区人均GDP一直在稳步提升,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发展一直稳步向前推进。

对比两图可知,城镇化率的走势与实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走势是基本一致的。

(三)模型分析1.平稳性检验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取对数后的城镇化率(lnUR)和实际地区人均生产总值(ln RPGDP)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是非平稳序列,不能直接使用,而要取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

在Eiews5.0软件操作后发现,两者都是二阶单整的,检验结果如表1:表11995—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税前、税后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变量阶数(C,T,K)DW值ADF值1%临界值P值结论Ln UR2(0,0,2)2.196131-6.639597-3.6701700.0000I(2)***Ln RPGDP2(0,0,1)2.293265-7.851453-3.6616610.0000I(2)***注:(C,T,K)表示ADF检验中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I(2)***表示二阶单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