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泸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建议
XXXX市浅层地温能调查立项设计
2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现状
武汉市清江花园小区
工程用途:住宅 工程范围:中央空调设计、安装 空调面积:38000m2 安装时间:2003年3月~2004年5月 使用时间:2004年6月至今 技术难点: 国内首创——在车库底下埋管 使用效果:节能效果明显,运行费 用仅为常规中央空调的1/2
2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现状
2、缺乏对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监测。
3、新的地源热泵技术还未能引入。
3 XXXX市浅层地温能调查项目开展的意义
XXXX市浅层地温能调查的意义
1、响应国家政策,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鼓励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浅层地温能。 2、为开发与保护XXXX市浅层地温能资源提供所必 需的地质资料,减少开发风险。 3、为社会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最大限度 的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对浅层地温能进行适宜性分区,指导浅层地温 能的开发利用。
4 XXXX市浅层地温能调查立项设计
立项设计主要内容
1、调查区概况 2、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条件 3、工作方法 4、工作部署
5、项目预算
6、预期成果
1.调查区概况
自然地理概况
1 气象: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炎热短促多雨,秋季凉爽湿润,降温迅速,冬季漫长严寒。 2 水文:本区最大河流为松花江,由西向东流经调查区。 多年平均水位80.50m,最高洪水位85.6m。平均流量15300m3/s, 最大流量27218.4m3/s。3 地形地貌:XXXX市位于完达山脉的 北麓,三江平原的西侧,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 4 经济条件:XXXX市是我省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东部重 要的工业城市。
谢 谢!
2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现状
国内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泸市府办函[2016]84号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泸市府办函[2016]8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泸州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5月5日泸州市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切实加强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化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预测预报,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2016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形成特点、主要诱发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特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一)降雨趋势预测。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市将经历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导致汛期降水量值以及暴雨和大暴雨范围、频次都比常年偏大偏多,呈现旱轻、涝重的特点。
大雨开始期出现在5月下旬,暴雨开始期出现在6月下旬到7月初。
汛期有3~4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局部有大暴雨,且局部洪涝偏重。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由于受罕见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逆规律性的局地暴雨洪水易发,今年汛期由暴雨、洪水诱发的地质灾害的范围和强度可能有所增加,尤其是长江以南的纳溪、合江、叙永和古蔺等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将呈现点多面广、危害范围大的特点。
全市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
在主汛期(6—8月)应特别注意防范强降水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特别是在中低山丘陵地区经过人工削坡或人为堆载的地段诱发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关于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议
关于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形势日趋严峻。
在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能源,对于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浅层地热能的利用和开发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相当看好这项有着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潜力的节能环保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迅速,但在开发中也存在一些技术、经济上的难题。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以极大的热情和力度来推广,但仍存在市场不规范、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引导和规范行业的有序发展,促进我国浅层地热能的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
政策支持对开发利用影响重大为应对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的矛盾,一些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大力开展替代能源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同时,大力开展制度的创新,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鼓励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国外的做法主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推广可再生能源,另外,政府出资开展资源调查与评价同时为商业化发展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政府也会给予适当的补贴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通过税收、价费优惠措施也是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手段之一。
通过收集我国及各省(市、区)从2004年至2008年的各类实施意见、管理办法、指导意见、规划、标准,不难看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与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息息相关。
2004年,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
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被明确列入新能源所鼓励的发展范围,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等。
2006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扶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广应用。
2006年7月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管局和中直管理局组织编制并下发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在建筑节能工程中“开展再生能源技术城市级示范活动,探索推广机制和模式,包括太阳能利用、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浅层地能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集成等”。
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
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摘要介绍浅层地温能的概念与利用原理和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广东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潜力,并提出调查、区别和开发示范工作建议。
关键词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调查区划开发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也经济实惠。
中北部的一些省市(如天津、北京、沈阳、成都等)正在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
据最新调查,应用浅层地热能进行供暖和制冷的地源热泵项目在我国已经超过2 500个,建筑面积已超过1亿m2。
而我们广东省无论是浅层地温能的调查评价还是地源热泵的开发利用均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市。
究其原因,除了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引导不够外,人们对浅层地温能的认识存在偏差与不足也是制约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
本文试图就浅层地温能的概念与利用原理、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以及浅层地温能资源在广东省开发利用前景进行阐述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为促进我省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帮助。
1 浅层地温能的概念与利用原理1.1 概念浅层地温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 m)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低于25℃的热能。
也可以理解为:赋存于地表以下200 m岩土体和地下水中,因该范围内温度与地表气温存在常年温差而形成的能量,可以理解为一种势能或位能。
正是由于这一温度差的存在,我们才能把它变成供暧、制冷的热冷源。
浅层地温能与传统地热能的区别在于温度、空间分布和利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由于浅层地温能的温度大大低于传统地热的温度,所以不能直接利用,它需要热泵来提温(供暧)或降温(制冷),而传统地热能可以直接利用于供热或发电等,传统地热能只本文2011年3月收到,4月改回。
分布于地热田中,而浅层地温能分布于广大地区。
1.2 利用原理浅层地温能被利用的实质是冬、夏两季地层中比较恒定的温度与外界空气的温度存在较大的反向温差。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球表面的浅层地温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从而为建筑物进行供暧和制冷的机械设备。
泸州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可行性分析
泸州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可行性分析丁志勇,石磊(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三地质队,四川泸州646000)摘要:泸州市地热水资源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下统嘉陵江组热储层及二叠系茅口组、栖霞组热储层中。
上述热储层在叙永县—古蔺县以南,呈层状产出,分布面积广,岩性、厚度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叙永县—古蔺县以北深埋地腹,兼有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特征,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通过热矿水成矿地质背景和补迳排条件分析,提出了勘查开发泸州市地热水的可行性和下步工作建议。
关键词:地热水;勘查开发;可行性;泸州中图分类号:P6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14)04-0569-05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4.04.022泸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泸州地热资源较为丰富,规划有序地勘查开发地热水资源,必将吸引更多的省内外、国内外旅游观光者,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繁荣地方经济,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且勘查开发泸州市境内的地热水资源,也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和产业政策,对打造古蔺叙永山水风光旅游区、川黔渝金三角地区旅游中心、加快城镇化步伐,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自然地理概况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沱江和长江汇合处,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辖四县(合江县、泸县、古蔺县、叙永县)三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境内有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兰田机场等,与全国立体交通网络连接,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
泸州市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 100mm。
境内过境河流为长江,沿途接纳了沱江、永宁河、赤水河,其余支流纵横分布,为地下水补给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地质环境简述2.1 构造图 1 泸州市地区构造纲要略图泸州市处扬子地台—川黔娄山关褶皱筠连—赤水东西向构造带北缘及四川台坳川东陷褶束泸州穹褶束带上。
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双碳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双碳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摘要:浅层地热能又称浅层地温能,一般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200m以浅范围内未受污染的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可开发利用价值的温度低于25℃的热能。
浅层地热能具有可循环再生、清洁环保、分布广泛、储量巨大、埋藏较浅、可就近开发利用等特点,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资源,通过地源热泵技术进行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
随着传统能源的紧缺和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重视以及热泵技术的日益成熟,加之中国浅层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中国城市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双碳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双碳背景;发展趋势1.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根据地热能交换形式的不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三种模式。
1.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由传热介质通过水平或竖直的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热泵系统,通过传热介质在封闭的地下埋管中流动和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利用热泵技术将地下土壤中的热量进行转移,从而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受地下水量的影响较小,基本不会造成地下水破坏或污染,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强,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1.2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将地下水作为低品位热源,利用少量的电能输入,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从而达到供热或供冷的一种系统。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合于比较丰富、稳定、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地区。
它的优点是系统的水井占地面积小、综合造价低、简便易行,并可以满足大面积建筑物的供暖制冷的需要。
1.3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利用热泵技术,将池塘、湖泊或河流中的地表水作为低品位热源,通过少量的高品位电能输入,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从而达到供热或供冷的一种系统。
浅谈浅层地热能及其开发利用的建议
学开发利用是 可周 而复始 、 循环开 换 的供暖制冷空调系统 。二是属经 2 安徽 省及 周边 省份 浅层 发 利 用 。2 0 1 2 年底 , 国务 院 常务 会 济 有 效 的 节 能技 术 , 比其 他 常规 供 地 热 能 勘 查 评 价 及 地 源 热
是 当今 社 会 乃 至人 类 生存 与 发 展 、 热 能 及其 开 发利 用 。浅 层 地热 能 又 后 期 开始 在 欧美 国家 应 用 , 我 国是 科学发展 、 可 持 续 发 展 永 恒 的 主 名 浅 层 地 温 能 , 其 赋 存 于地 表 以下 9 0 年代后期才开始应用 的。清华大 题 。利用 新 技术 、 新方法 , 研 究 开发 恒 温 带 至 地 下 2 0 0 m之 内 , 温 度 在 学徐 秉业 教 授作 为 我 国地 源 热泵 第
还 可供热水 , 一 套 系 统 可 以替 换 原 名世界第二 , 仅次于美国。
收稿 1 3 期 :2 0 1 3 - 0 2 - 1 6 作者简介 :张正 ( 1 9 6 3 一 ) ,男 ,安徽宿松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程 勘察 、地质找矿及新能源开发研究与管理工作。
2 3 2
议讨论通过 了《 “ 十二五” 循 环 经 济 暖 制 冷 技 术 可 节 能 3 0 % ~4 0 %; 三 泵 开发利用情 况
发展规划》 , 明确 了发展循环经济的 是环保效益显著 , 不排放任何污染 四是经济效益显著 , 其运行费用 主要 目标 、 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 也 物 ;
第2 3 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期
2 0 1 3 年9 月
四川省泸州市经济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1)
四川泸州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一、 泸州市市辖区简介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边陲,身处川黔滇渝结合部区域(如图1),是长江出川门户之城。
其距省会成都约278公里,距离重庆仅203公里,深受重庆的经济辐射(如图2),若仅放在四川省内分析泸州市的产业局限性较大,放在成渝经济区内更适宜,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1-2020)》中对其发展定位为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市辖区是为直辖市和地级市划定的行政分区,是城市的重要部分,一般为中心城区,以第三服务业为主、人口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泸州市有三区四县,其中三个市辖区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市辖区总面积 2,133平方千米,人口共145.1万人。
二、 泸州市市辖区产业现状分析1、 区域产业发展分析泸州市市辖区在地理上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的丘陵地段,长江直传其境内,连接川渝滇黔四省市区域战略优势明显。
是长江出川门户之城,西南南北交通之要道。
在产业经济山,泸州市是西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圈中南部发展带之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化工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圈川南城市群重要的节点地区,在经济区基础设施、产业体系、资金、人才、土地供应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政策上可以享受成渝经济圈带来有机遇。
在国家层面,泸州市市辖区处于长江战略发展带的上游,依托于长江,其市辖区产业具有很好的对外开放性和吸引投资的优势。
其产业的临港性比较明显。
在市域层面,泸州市市辖区是泸州市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
根据第五次全国普查数据,2010年,市辖区有常住人口137万人,占到泸州市域的32.5%。
2010年,泸州市辖区经济总量为369.49亿元,占市域的总量的51.7%。
市域人均GDP 为1,7万元,市辖区为2.7万元。
可以看出市辖区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域地区,是泸州市经济核心区。
其市辖区内化工、白酒、制造业三大优势产业在市辖区内优势十分明显。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发文字号】泸市府发[2012]23号【发布部门】泸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2.08.27【实施日期】2012.08.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泸市府发[2012]2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4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我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发生频率高、灾害危害重。
目前全市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680余处,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表塌陷为主。
居住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的群众近6万人,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达2.8万人,属全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市(州)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总体要求。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局,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
按照“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总体要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范治理、应急处置等体系。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谁引发、谁治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等原则,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努力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9.07•【字号】泸市府办发〔2016〕40号•【施行日期】2016.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泸市府办发〔2016〕4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泸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9月7日泸州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6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我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加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以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总体目标,以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为基本途径,依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综合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构建自净自渗、蓄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为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源头低影响开发建设措施,到2017年,中心城区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片区和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
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能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
到203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以上目标。
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分区研究
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分区研究综合分析了邯郸市的地热地质条件,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温场分布特征等三个方面,划分了邯郸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分区,为城市浅层地热能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了依据。
标签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分区;地下水式;地埋管式;邯郸市。
1 引言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一般为恒温带至200m埋深)内,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浅层地热能一般高于当地平均气温3~5℃,由于其埋藏浅,温度稳定,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方便。
浅层地热能的利用,主要是通过热泵技术的热交换方式。
近年来,随着热泵技术的日趋成熟,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日益广泛,但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开展,总体仍处于开发利用的初期阶段。
国土资源部的数据表明,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华北平原是我国浅层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邯郸城区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地热地质条件良好。
具备地下水式、地埋管式、地表水式、中水及污水式多种换热方式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且城区内已有多处热泵工程用于冬季取暖、夏季制冷。
本文主要研究地下水式和地埋管式的适宜性性分区。
2 地热地质条件影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工程地质条件和地温场分布特征。
2.1 水文地质条件浅层地下水的流动是地下热能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另外,地下水式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系统主要利用抽灌地下水来换热。
因此,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主要条件之一。
受岩性及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影响,邯郸市区地下水位变幅较大。
冲积扇扇顶和东部北部有咸水区的地段,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m;在地下水开采量较大的降落漏斗区,地下水埋深最大达42.5m。
本区属沙洺河、漳河冲洪积扇扇间水文地质亚区,为两条水系不同物质来源交接带,东北部分布有咸水区。
200m以浅水文地质特征为:含水层厚度在8.2-58.6m之间,工作区中部较薄,北部较厚;工作区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层,西部山前局部以中粗砂和卵砾石为主;本区含水层无论是浅层水Ⅰ+Ⅱ组(50~80m),还是深层水Ⅲ组(200m左右),除局部外,富水性较差,单井单位涌水量0.057~7.15 m3/h·m之间,最大值不超过10m3/h·m。
28.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9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也是一种特殊矿产资源,利用前景广阔。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为使浅层地热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矿产资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要求,摸清浅层地热能资源,编制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利用浅层地热能,统筹当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技术培训,制定优惠政策,实行规范管理,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部署1.调查评价,查清浅层地热能资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本行政区域内的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
调查评价的对象原则上为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上报的适宜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城市(镇),根据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调查评价的范围为城市的城区和远景规划建设区。
调查评价内容主要是查明浅层地热能分布特点、赋存条件和地层热物性参数等,估算可利用资源量。
调查评价工作按照我部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进行。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应编制详细的本行政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并于2009年3月底前报部备案。
2.编制规划,保障浅层地热能持续利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矿产资源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当地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于2011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各城市(镇)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的有效措施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的有效措施作者:罗楷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14期摘要:阐述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前景,分析了目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区有效管理方式.包括从绿化种植在地埋管埋设场地的管理、建设对象和使用对象的选择以及优先顺序、地埋管和地下水地源热泵的工艺技术等方面,希望为相关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埋管中图分类号:TK5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4-0205-021引言在地表以下200m的范围内的地下水或是地下土壤中蕴藏着极具开发价值的地温热能,这便是浅层地温能。
在采集地温热能时通常采用热泵技术,然后将采集来的地温热能用来制冷或是供暖。
浅层地温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优点包括在较浅的地層埋藏、拥有大储量、可就近开发利用、分布较为广泛并具有环保清洁的作用等。
2开发利用前景当前,世界各国为了逐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并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
2009年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中国政府关于减排的承诺,充分展示了中国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目前,“低碳”正成为国民的共识.那么我国在当前的热点议题便转向了怎样通过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
为了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有效提升,“低碳竞争力”是一个关键点。
在我国对浅层地温能的开发程度仍处于起步时期,但是在国外。
其早已被广泛开发并使用。
它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起来,其发挥的作用也较为显著,因此在近期,我国极力促进与发展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
在我国经常使用浅层低温能来提供制冷与供暖,举例来讲在沈阳浅层地温供给的建筑超过了4300万m2,而在北京地源热泵系统使用在众多标志性工程之中,如奥运村以及国家大剧院等等。
浅层低温能可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并对资源与能源的短缺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正确开发并使用。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9.10•【字号】泸市府发〔2018〕54号•【施行日期】2018.09.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泸市府发〔2018〕5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新城)管委会,市级各部门: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促进土地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土地管理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自然资源部第61号令)以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的通知》(自然资规〔2018〕1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重要性土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保障,是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当前,随着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发展边界“三线”划定,加之《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执行近期末,全市建设用地总量已逼近“天花板”,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用地空间受限,可供报批的新增建设用地十分紧缺。
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紧迫感、责任感,充分认识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工作的重要性,要将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决定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关于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决定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土地要素保障。
二、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工作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坚持“准入门槛不降低、用地底线不突破”要求,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确保全市及各县(区)前5年平均供地率达到65%以上,年度供应建设用地总量应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的20%以上。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抗旱预案(修订本)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抗旱预案(修订本)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5.08•【字号】泸市府办发[2017]41号•【施行日期】2017.05.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防汛抗旱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抗旱预案(修订本)的通知泸市府办发[2017]41号各区、县人民政府, 市级各部门,有关单位:《泸州市抗旱预案》(修订本)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各司其责,协调配合,切实做好我市抗旱工作。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5月8日泸州市抗旱预案(修订本)前言旱灾,是泸州市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自然与地理的因素,降水年内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大,特别是部分区县可谓十年九旱。
夏旱连秋旱、冬干连春旱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出现频率之高,受灾面积之广,已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干旱是制约泸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由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愈来愈大的趋势。
防旱抗旱是我市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泸州市抗旱预案》编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完善的抗旱预案体系,加强防旱抗旱措施,增强干旱风险意识,提高抗旱指挥决策的效能,提高抗旱应变能力和抗旱主动性,以期达到减轻干旱灾害影响和损失的目的。
同时,也是强化抗旱责任制,理顺水资源的配置,开展全面主动抗旱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抗旱工作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目录1 总则1.1编制目的1.2编制指导思想1.3工作原则1.4编制依据1.5适用范围2 干旱等级划分2.1等级划分2.1.1农业干旱等级划分2.1.2城市干旱等级划分2.2全市性干旱等级的确定3 抗旱工作措施3.1组织机构3.2抗旱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3.2.1泸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责3.2.2泸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3.2.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责3.2.4其它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职责3.2.5联合动作机制3.2.6抗旱工作责任制3.2.7责任追究制度3.2.8工作奖励3.3旱情信息管理3.3.1旱情信息3.3.2旱情报送3.4 旱情预防预警准备工作3.4.1思想准备工作3.4.2组织准备工作3.4.3工程准备工作3.4.4预案准备工作3.4.5物资准备工作3.4.6通讯准备工作3.5 旱情预警3.5.1预警级别及发布3.5.2 预警信息管理3. 6应急响应3.6.1抗旱应急预案启动步骤3.6.2轻度干旱启动Ⅳ级抗旱预案3.6.3中度干旱启动Ⅲ级抗旱预案3.6.4严重干旱启动Ⅱ级抗旱预案3.6.5特大干旱启动Ⅰ级抗旱预案3.7社会力量的动员和参与3.8灾情发布3.9响应行动结束4 抗旱保障体系4.1通信与信息保障4.2队伍保障4.3治安保障4.4物资保障4.5资金保障4.6技术保障5 抗旱经费6 抗旱效果评价与善后工作6.1抗旱效果评价6.2抗旱善后工作6.2.1灾后评估6.2.2救灾方案的编制与实施6.2.3工程修复和应急水源建设6.2.4抗旱物资补充6.2.5组织社会捐赠6.2.6抗旱总结7 附则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全市的抗旱应变能力和抗旱的主动性,增强干旱风险意识,落实抗旱的各项措施,使抗旱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减轻因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特制定本抗旱预案。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5.08•【字号】泸市府办发[2007]16号•【施行日期】2007.05.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泸市府办发〔2007〕1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川府发〔2007〕8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07〕82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进一步做好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如下:一、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开展建筑节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建筑能耗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能源消耗。
我们必须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新建建筑必须严格实施节能措施,对既有建筑也要逐步实施节能改造。
采用新型优质建筑材料增强建筑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居住条件,既是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综合推进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工作。
建筑节能要以墙体材料革新为基础,墙体材料革新要以节约资源和达到建筑节能为目标。
要积极研发和大力推广使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发展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建筑板材和以粉煤灰、煤矸石、建筑渣土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尽快达到在全市范围内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和限制实心页岩砖的目标,这将对节约能源、保护植被、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5•【字号】泸市府发〔2012〕20号•【施行日期】2012.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泸市府发〔2012〕2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泸州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时期,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我市能源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污染减排压力持续增大,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
特别是我市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基础工作薄弱、体制机制不健全、能力建设滞后、监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不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硬任务,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硬举措,作为考核全市各级干部的硬指标,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务求节能减排取得实效。
二、强化责任、狠抓落实,进一步推动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全力抓好节能减排。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农田基建与水土保持【发文字号】泸市府办发[2010]6号【发布部门】泸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0.02.10【实施日期】2010.02.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通知(泸市府办发〔2010〕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为全面贯彻全国、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切实搞好全市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做好我市新农村示范片成片推进工作,确保“旱能灌、涝能排”,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近期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区、县,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制订和细化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机构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办法,做到主要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认真搞好组织发动,充分依靠和调动基层组织和当地群众的力量,大力宣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筑亮点、树典型,广泛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迅速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措施,是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应对持续干旱、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
农田水利建设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创新机制,增加投入,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工作力度大于往年,资金投入多于往年,各项措施优于往年,综合效益好于往年。
我国不同地区浅层地温能特征及利用
4. 特殊地质条件的城市
1)岩溶发育地区 我国岩溶地区分南、北两部分: 北方主要分布在晋陕和鲁中地区,为隐 伏岩特点。汾河河谷盆地碳酸盐岩类岩石分 布甚广,沉积厚度千余米,主要分布于太行 山、吕梁山、太岳山以及晋西北地区,出露面 积约 3.3×104km2,加上埋藏区碳酸盐岩分布 总面积达 10.2×104km2。岩石裂隙岩溶发育 程度不同,上寒武统与下奥陶统白云岩富水
我国北方岩溶发育的山东省济南地区、 山西太原地区隐伏岩溶较为发育,由于地下 水位埋深普遍较大,应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造价较高,比较适宜地埋管热泵系统。而且 地下水对地埋管换热系统可以起到散热的 作用,为换热系统保持冷热负荷的平衡起到 积极作用。济南市一项地埋管热泵系统工 程,利用地下岩溶水有助于传热(散热)的特 点,在施工面积有限的条件下,适度减小地 埋管的间距,取得了突破。
埋藏较浅,流量较大、流速较快,水温较低且 稳定,一般相当于当地年平均气温,不受季 节变化影响。如广西桂林七星岩、云南的石 林、贵州遵义织金洞等、重庆的天坑,以及浙 江省金华的双龙洞、朝真洞、六洞山等。天然 的稳定的水资源为水源热泵系统建设提供 了丰富、稳定的低位能量。它不受南方地区 只取冷、不取热的非平衡能量利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泸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建议
泸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何报寅研究员
浅层地温(热)能是分布于地表水和地下约200米深度以内岩土体中的常温热能。
通常情况下,地表以下20米深以内为变温层,其温度随地表温度的变化而波动,波动幅度随深度而衰减,至20米左右基本不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波动,在这之下至200米左右为恒温层,其温度基本保持恒定,不随季节波动,其温度值与当地气温年平均值大致相当。
在泸州市,恒温层的温度约等于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8.6℃,在冬季,恒温层的温度高于气温十几度;夏季,则低于气温十几度。
通过地源热泵热交换系统,就可以在冬季为建筑物供暖,在夏季为建筑物供冷。
根据源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可分为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和岩土源热泵系统。
与通常的空气源空调系统相比,设计安装良好的地源热泵系统一般可以节能40-60%,运行费用低,投资回收期4-5年左右。
一、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具有广泛开发利用前景的绿色新能源,而地源热泵技术的进步是带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
在发达国家,如欧洲、美国、日本等,地源热泵系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近十多年发展迅速。
1990年,美国拥有地源热泵系统不到1万套,到2007年就拥有了4.7万套,年增长15%以上。
我国大部地区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四季温差大,冬冷夏热,大部分区域都有冬天采暖、夏天供冷的需求。
因此,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温能的潜力十分巨大。
我国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天津、湖北等地。
北京、宁波、广州等城市90年代启动了示范工程,近年来开始大量应用于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
2008年,全国31个省、市、区均有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程,应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物面积近1亿平方米,80%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北京约有2000万平方米的建筑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和制冷。
沈阳市已超过4300万平方米。
2008年,全国通过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1987万吨。
二、泸州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泸州冬冷夏热,大部分城镇建筑需要安装空调,同时泸州市区滨临长江和沱江,有良好的地表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利用条件。
为推进泸州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促进节能减排,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尽快着手开展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
建议科技局或国土资源局专门立项,开展泸州市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
以水文地质和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城镇为重点,查明泸州市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等,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进行评价,给出地
下换热系统设计的基本参数,并进行开发适宜性区划,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泸州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规划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泸州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并适时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和规范,加强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管理。
3、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机制
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机制,规范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管理涉及到国土资源、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建立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协调机制。
建议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浅层地温能的调查(勘查)评价、监测、开发区划与规划及其相应资质管理;建设部门负责浅层地温能利用政策、工程设计、施工、运行标准的制定及其资质管理;水利部门负责取水和回灌许可;环保部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
各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行定期沟通交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