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篇1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

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

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

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

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

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

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

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

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

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

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

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

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

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

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读后感1早就听说过伟人毛泽东曾经17遍阅读煌煌巨著《资治通鉴》的故事,虽然心中存有疑问,但每每想到领袖不是一般人物也就释然。

我也曾经想过至少通读一遍《资治通鉴》,但不知道有多少次,翻开第一卷就读不下去了。

难以阅读的“拦路虎”就是生僻中渐渐熟识的古代汉语,然而第一卷中那几个让我读后就在脑海里面抹不去的故事片断。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这是资治通鉴卷一的开卷语,简略的说出了几个故事的沧海桑田。

卷一讲了几个小故事以及年代大纪事。

此卷言战国故事,多大夫纵横并规劝之语,又韩、赵、魏三分智氏事及聂政、吴起事。

其中一个故事我对此有很深的印像:昔魏文侯问李克以求良相,求知人之法。

李克对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如此,即可得人矣。

古人之知人可谓明矣,夫孟子之见齐宣王,论识人,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夫国人何以知彼之贤愚?固以其生平矣。

所亲者皆仁义礼智信者,知其非邪佞也;所与不斤斤计较,知其坦荡宽厚也;所举者贤明才干,知其身系社稷百姓也;穷贫之有所不为不取,知其有所持也。

故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夫此不称贤俊栋梁,国之无人矣。

故曰,用其为国人所用,去其为国人所去,杀其为国人所杀。

如此,则朝无佞臣,天下安宁。

今者用人亦当如此也,夫任人唯亲,祸由自取。

智伯无道,数求地于韩,赵。

赵氏不与。

智伯帅韩魏国人围赵而灌之,韩赵魏三国谋之,遂水淹智子,杀之,三家分智氏之田。

夫智伯之亡,才胜德也。

昔智果言于智宣子,称襄子瑶有五贤而有一不仁,谏无以之为后,宣子不听,而致家庙隳,不亦悲欤?司马光之论才与德,以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篇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对历史有点感兴趣了。

爱民如子的孝文帝,残暴天下的商纣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无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宪宗与唐穆宗……一个个,令人深有感触。

《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的史书,司马光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编成。

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

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

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

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

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

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

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

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

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

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

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

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关于初一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在此篇中,司马光提出了自己一个独到的人才观。

他将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既有才又有德,叫做圣人;第二类既无才亦无德,叫做愚人;第三类有德无才,叫做君子;第四类有才无德,叫做小人。

并且司马光认为,在没有圣人和君子的情况下,宁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

因为小人无德,有能力去做成破坏性的事情;愚人虽也无德,但他的能力不足以让他去产生任何破坏性的影响。

智氏家族的灭亡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春秋末期的晋国,存在六大家族(六卿),即范氏、智氏、中行氏、韩氏、赵氏和魏氏,范氏与中行氏被灭亡以后,智氏家族最为强大。

一日,智氏家族领袖智宣子荀申准备选择长子荀瑶作为继承人,家族中一个叫荀果的人反对,理由是:虽然荀瑶在各项技能方面都很优秀,但有一点不好,就是人品不好,“不仁”,这样的话他会恃着他的才能去做不好的事情,智氏家族终会在他手里灭亡。

可惜智宣子听不进。

于是,荀瑶上台了,谥号智襄子。

一次,荀瑶请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喝酒,在酒桌上当中戏弄了韩康子与韩相段规。

族人荀国听说后,劝说荀瑶不可欺人太甚,小心别人作难报复。

荀瑶说:“我没向他们作难就算好的了,谁敢来向我作难?”其狂傲可见一斑。

像荀瑶这种有才而不仁的人,因为实力强大,愈加不可一世,愈加贪婪。

于是荀瑶先后向韩康子和魏桓子索要土地,二人迫于淫威不得不给,为了保存实力以等待时机合力反水。

荀瑶当然很得意了,称心了,继续向赵襄子索要土地。

赵襄子年轻气盛,说不给就是不给。

以荀瑶的性格当然是怒了,于是率领着韩、魏两家差点把赵家给灭掉。

这时荀瑶手下一个人提醒他说:“我看韩、魏两家胜了赵家不但没有高兴,反而面有忧色,您要对他们小心啊!”荀瑶不但没听进去,竟将这话直接告诉了韩康子与魏桓子,他的傲慢自大已经近乎愚蠢,完全没把韩、魏放在眼里。

但这一来是对韩、魏打草惊蛇,他们在荀瑶面前表了忠心以后,立马联合赵家一起密谋反水。

韩、赵、魏三家平日对智氏的怨恨此时一并爆发出来,就如供水决堤,一下便将智氏军队冲垮,灭了智氏,分了他的土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长平之战。

赵王受秦国反间计,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但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知随机应变,纸上谈兵使四十五万人白白丧生,赵国损失惨重。

从中我们借鉴到了学习知识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随机应变,懂得准确运用。

楚霸王项羽。

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

鸿门宴,义放刘邦,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

得民心者得天下。

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

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

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

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竟都是刀光剑影。

但是这样的血教训就让我们能够更加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不在犯古人犯过的错误。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

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1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书的白话版,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它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这本书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有不少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齐威王谈宝”的故事,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国有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一颗便可照亮前后12辆马车。

”齐威王听后笑着说:“我国虽然没有什么宝贝,但是却有四个人,一个大臣叫擅子,他将南疆边城镇守得无人敢进;一个大臣叫田玢,他镇守着西部边境,有他在,谁也不敢犯;另一个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叫种首,他把盗贼抓得干干净净,他们难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吗?”魏惠王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魏惠王贪爱稀世珍宝,而齐威王觉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宝。

一个以“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为宝,一个以“国家的四位重臣”为珍。

明眼人一看即知两位君主之高下。

是的,有了人才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人才的故事历来数不胜数,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统军;管渡之战许攸投曹,曹操不顾不整衣冠急迫出门相迎。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争夺就更加不用说了,香港地区有“优才计划”,让有特长的人尽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术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优先入籍,而快速发展的祖国更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齐威王一样,把人才视如珍宝,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汇聚人才,才能造就越发强大的中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2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

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

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有:三家分晋、陈胜起义、田园诗人陶渊明等等。

那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

这个故事讲的是武则天是如何从一个平常的宫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间有很多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坏,好的有:边防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坏的有:滥杀无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

后人对她的评价是功过参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移居长生殿疗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因病驾崩。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同样很精彩,十分值得一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赵简子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

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

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

”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

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

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来校验。

时间她总会洗尽铅华,去伪留真。

2.态度决定一切,时间拉大差距。

小儿子无恤记住了父亲的`话,时时留心,总是随身携带竹简来学习。

三年时间,竹简上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

而大儿子伯鲁早已忘记了父亲的话,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相信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3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应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通用7篇)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通用7篇)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通用7篇)读书笔记资治通鉴篇1本书的作者是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北宋初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

妈妈给我买了这套书,刚开始还闹了个笑话。

看到我的书架上多了一套《资治通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尝尝鲜。

“呀,不好,妈妈,你买的书不全啊,是不是发货不全啊,怎么到了唐朝就结束了,怎么没有宋朝和清朝啊?”我问到。

妈妈笑了笑说:“坏了,小松啊,你赶快打开以前妈妈买的《史记》看看,是不是只到汉朝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啊?”。

我想了想说:“妈妈,我知道了,司马迁是汉朝的,他写的《史记》当然只能写到汉朝了,那我赶快了解一下《资治通鉴》的.作者吧。

”阅读了17遍《资治通鉴》,称这本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本书有四卷,我花了两个星期全部都读完了。

里面的故事很精彩,每个人物都很真实。

通过阅读历史,我总结了朝代更迭的几个原因,一是百姓苛捐杂税太重,民不聊生,农民就起义了,比如秦朝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秦朝的根基被动摇了,后来刘邦和项羽大军彻底消灭了秦国。

二是由于国家的贫弱带来的外族入侵,比如蒙古大军扫平了欧洲大多数地区,同时也消灭了南宋。

我还发现,在两个大的朝代之间都会有一些短暂的战乱和小王朝,比如王莽的新朝,只有15年,比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通过读史,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典故,认识了更多的字和成语,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因此载舟,亦因此覆舟。

”读历史的好处很多,我喜欢读历史。

读书笔记资治通鉴篇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我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是一本跨越时间长河的历史巨著,从战国时期到清朝灭亡,共2945年的历史。

这本书以其详实的历史描述和精辟的见解,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他用21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卷轶1300余载,共294卷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关于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最近,我读了司马光这位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写的一本书,那就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绝对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有可以教会我们的成千上万的大道理。

我今天就先来说说礼教和品行吧!在开头第一篇,司马光就提到了要维护礼教,由次可见礼教的重要性。

而礼教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不能乱了辈分。

比如说:父母和孩子的辈分。

古往今来,只要有道德的人都知道,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孝敬父母。

我们应该知道是父母培养我们长大成人,这样的恩情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么大的恩情,儿女绝不能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回报父母——帮父母做点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秦朝,他们不重视礼教,推广法律,加重刑法,可还是有很多人触犯法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刑法并不能让人们彻底从心里觉得偷盗、抢劫是一件不对的事情,再加上秦朝的暴政让人痛苦不堪,很多人为了生存,只好冒险去犯法。

而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好多啦!——正在推行礼教。

可现在还是比较侧重法律,所以时常有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发生——坐汽车、火车逃票,见到老爷爷、老奶奶摔倒却不扶,更不敢送他们去医院,都怕赖上自己……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逃票主要是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做的:“他们主要是想省一些钱,觉得这些钱很少,没关系,到这里我又要反问他们,既然钱很少,你又为什么要做这些出卖自己良心的事情呢?”再说你每天积累一点点儿,时间一长,就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犯下了天大的罪恶。

只有他们明白了这些礼教的道理,他们才不会继续做这些不道德的事情。

见到有人摔倒不扶主要是他们担心赖上自己。

其实是有些人很恶毒,自己不想付医药费,便想出了一条毒计——说别人撞了自己,要别人承担费用,还索要赔偿金。

据统计,全国老年人摔倒案件有百分之八十的都是敲诈的,这非常恐怖,所以礼教在这时是非常重要的,礼教可以让他们觉明白这是一件特别可耻的事情,还可以让他们痛改前非……接下来讲的是仁厚,也就是品行。

初中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初中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初中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治通鉴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初中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司马温公编纂《资治通鉴》不可说不受到《春秋》的影响。

温公早年便爱读《春秋》,编出一部《资治通鉴》这样的书可能是他一直的愿望吧。

这部书刚出炉时,其实并未像今天这般受到人们普遍肯定,用温公自己的话说:“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

”然而经过时间的沉淀,这部被称为帝王教科书的大作,最终绽放出比《春秋》更耀眼的光芒。

《资治通鉴》与《春秋左氏传》在时间上大致承接,都是编年体史书,但《春秋左氏传》写出的更多是道义。

因为在春秋那个时代,即使周王室衰微,在道义上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诸侯想要称霸,在实力雄厚的前提下,还必须顾及周王室的颜面,打起‘尊王’的旗号,才能使得其他诸侯心服。

纵观春秋时代几个有实力的诸侯,如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和楚庄王等,他们有的“奉天子以令诸侯”,有的“尊王攘夷”,在外交手段上的拿捏是很有艺术性的,不像战国那样全凭实力和暴力。

虽说“春秋无义战”,但比起战国来说,至少是做足了表面工作的。

所以,读《春秋左氏传》可以发现,我们民族几千年来讲的道德、礼义和廉耻都可以再里面找到源头,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很深,今天的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大多还是出自这本书的。

《春秋左氏传》通过对道义的表现,揭露出更深刻的人性。

因为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所谓道德的束缚,人的思想还未被封建统治所禁锢,使得最原生态的人性得以表现,这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读完令人掩卷叹息。

春秋的情义浪花流到战国,拍打出另一番的激情澎湃。

战国是一个充满激情而残酷的大争时代,在充满热血和激情地追求自强的同时,血腥和暴力始终充斥着整个战国。

从战争就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战败大多是被俘,而战国时期则全是大屠杀,一只延续到秦帝国的灭亡。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5篇《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巨著,讲述了我们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资治通鉴》算是囫囵吞枣般看了三遍有余,但对于某些方面来讲,还是犹如初读。

关于这套书的魅力我就不多说了,文笔优美,前人花心学而凝聚成的知识精华,我相信会一直流传下去哺育后人,直到有更好的书籍代替它。

若总结我的感想,我是不吝赞美的。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此书可为君子鉴,可为小人鉴;可为官者鉴,可为百姓鉴;可为善者鉴,可为恶人鉴;可为智者鉴,可为愚者鉴。

正如某位古人所说,此书为一条大河,我辈埋头其中可以畅饮。

进可以修身治国,退可以隐居遁世;君子可以学习治世,小人可以领会为恶;君子可以学习如何防范小人,小人可以学习如何罗织君子。

君子小人各取所需,也难怪此书历时千年而仍为众人所推崇。

君子看他皮里阳秋,小人学他权谋纵横。

悲哀啊,司马温公当真有此意么?知易行难。

司马温公借修书而远党争,有幸得到宋英宗、神宗成人之美,否则此书也难以成行。

温公与其子司马康,以及刘颁、范祖禹等专心修书以明其志,何其幸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司马温公返朝,立废新党之政,卷起北宋后期新旧党之争,直至北宋灭亡。

痛哭流涕啊,温公岂不知党争之弊,为害之深,但所行又何其相悖也?可怜天下人,知其理者多,行其道者鲜,司马温公犹如此,吾等小子又何敢自诩。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恐怕未必!曹魏有鉴于汉朝宗室、外戚、宦官带来的政权不稳定,于是采用弱宗室,废除中常侍等宦官职位,改用散骑常侍等士人,并诏令外戚不得干政。

人算不如天算,短短四十来年,司马氏篡魏。

西晋司马氏又鉴于曹魏弱宗室,自己才能乘虚而入夺取大位。

于是大封宗室,以为能巩固司马氏于万代。

谁知司马炎刚入土,八王之乱就把朝堂搞的天翻地覆,自相残杀,白骨遍地,最后中原政权也拱手送人,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闻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

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

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

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

从(资治通鉴)中很多故事可以看得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

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因此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

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叉,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有的品质。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最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模板5篇)。

作品的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呢?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此时就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分享我们的想法,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最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最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巨著,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编成的,前后共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涉及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北宋等朝代的重要战争、人才轶事和重大改革等。

其中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给我的感受最深。

秦孝公即位时,秦国比其他国家落后。

那时商鞅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便来到秦国,被秦孝公重用,制定了富国强兵的新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奖军功。

他还采用徙木立信的办法树立威信和诚信。

十年后,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路无拾遗,山无盗贼,从乡村到城市呈现出安定繁荣、国富民强的景象,为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像商鞅变法一样大刀阔斧进行变法让国家强盛的还有“孝文帝改革”。

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是孝文帝。

当时北魏还保留着许多落后的风俗。

于是孝文帝迁都洛阳,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话,实行均田制,确保每个农民有田可种。

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使北方各个游牧民族融入中华文明中,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从1978年12月到现在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

在这40年里,我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改革的成果举世瞩目。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将立志图新、发愤图强,勤奋学习,长大了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

最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关于资治通鉴阅读笔记8篇

关于资治通鉴阅读笔记8篇

关于资治通鉴阅读笔记8篇推荐文章2022资治通鉴笔记范文6篇热度:阅读《三毛流浪记》有感心得10篇热度: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热度: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读后感_读书笔记热度:高中生阅读水浒传读后感怎样写热度:《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资治通鉴阅读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资治通鉴阅读笔记1最近,我读了司马光这位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写的一本书,那就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绝对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它有可以教会我们的成千上万的大道理。

我今天就先来说说礼教和品行吧!在开头第一篇,司马光就提到了要维护礼教,由次可见礼教的重要性。

而礼教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不能乱了辈分。

比如说:父母和孩子的辈分。

古往今来,只要有道德的人都知道,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孝敬父母。

我们应该知道是父母培养我们长大成人,这样的恩情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么大的恩情,儿女绝不能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回报父母——帮父母做点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秦朝,他们不重视礼教,推广法律,加重刑法,可还是有很多人触犯法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刑法并不能让人们彻底从心里觉得偷盗、抢劫是一件不对的事情,再加上秦朝的暴政让人痛苦不堪,很多人为了生存,只好冒险去犯法。

而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好多啦!——正在推行礼教。

可现在还是比较侧重法律,所以时常有一些不文明的事情发生——坐汽车、火车逃票,见到老爷爷、老奶奶摔倒却不扶,更不敢送他们去医院,都怕赖上自己……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逃票主要是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做的:“他们主要是想省一些钱,觉得这些钱很少,没关系,到这里我又要反问他们,既然钱很少,你又为什么要做这些出卖自己良心的事情呢?”再说你每天积累一点点儿,时间一长,就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犯下了天大的罪恶。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模板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模板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模板5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模板篇1如水的月光打在素净的白纸上,月光微凉,顷刻间就流转在字里行间。

柔光轻轻盈盈的如蜻蜓点水般落在尘封的文字里,落在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里。

眼前,矗立起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他站在铜镜前,一件一件任由内侍为他穿上皇帝冠服,中衣中裤,罗縠单衣,玄衣降裳,襭夹,黼黻腰带,通天冠——自此,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时代来临。

我隔着五千年时光模模糊糊的看着他,我抚摸他,试图唤起沉睡已久的他;我以眼泪祭奠他,祭奠他那惊心动魄、功齐三代的人生。

我看着那字里行间的惊心动魄,似一幅泼墨山水,一笔一画都惊心。

曾几何时,年少轻狂的他在不知不觉间成长为一个笃定威严的君王,并六国,夺九鼎,称皇帝,统一天下;制郡县,征四方,修长城,力保疆土;度同制,整交通,开沟渠,发展经济;书同文,行同伦,收客卿,进化思想……这皋牢百代的功业耗费了他的一生,我仿佛看到了他眼中朦胧间的丝丝晦暗,和手指尖暗淡的血色。

三色堇开花了,它的身影摇曳在阿房宫冰凉的玉阶上。

灿烂如阳,妖冶如血。

爱江山更爱美人,有爱情的君王才更生动。

我的眼前再次出现了他的身影,这千古一帝历经狼烟,已然沧桑落寞。

他站在阿房宫的玉阶上,迎着夕阳,是在想念那善良美丽的`阿房女吗?远方传来了飘飘渺渺的歌声,“日夜背负着相思的重担,让英雄气短就唯有爱,假如半生奔走最后留不住红颜知己为伴,就算手握无边江山也有憾。

逞好强纵有泪不轻弹,酒一干满怀苦心已酸,世间最难为铁胆柔情男儿汉,难为男儿汉……”秋风骤起,一夜间合欢落了满地,当最后一抹血色的残阳融进黄昏里,阿房宫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烧毁了他的千古功业,虽然并没有阿房女。

历史匆匆,跨越千年,旧茔新坟,上演着功与过的悲喜剧。

历史,终究只有真正经历他的人最清楚、。

但是我看他,就如同看旧友,他就站在那,带着五千年的风霜雨露,带着五千年的毁毁誉誉,我尊重他,我敬仰他,我膜拜他,一直到天长地久!《资治通鉴》读书笔记模板篇2孙子说:“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资治通鉴读后感初中生范文文档【优秀10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初中生范文文档【优秀10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初中生范文文档【优秀10篇】资治通鉴读后感篇一《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内容丰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完,仅靠白天是不行的。

因此,我没有放弃夜读。

夜来读书是我多年的习惯,美中不足的是无法利用窗外的景色来调整情绪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几种不知名的夜莺的啼叫声。

每当此时,便想起国内北方的老家。

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难听到鸟的鸣叫声,夜来更是寂然。

这里则不然,有几种鸟通宵达旦地叫。

书读困了的时候,静静地听一阵银铃般的鸟鸣声,也是很有情趣的。

鸟的啼叫与读书的心绪常常交织在一起,“听夜”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

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全面系统地读完了《资治通鉴》,并作了数万字的摘录和评述,特别是关于西北人文、历史、地理与文化的载记。

屈指数来,自87年初读《资治通鉴》始,至今已有十二个年头了,但先前总是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有些地方早已读过十余次了,有的章节还未介入,全面而系统地读,这是第一次。

要紧的是,读书过程那种独特的环境和氛围,那种心境不同于在国内,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异国他乡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感受异域风光,会使人感悟到中国历史之绵延悠久;中国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还有那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独具魅力的创造性。

同时,也使人感悟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对世界历史文化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

她是那样的宏大壮阔,那样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读中国历史典籍,追溯中国文化渊源的同时,就想思索一个问题——人类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类的沿袭与旧石器考古资料的陆续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看,十九世纪,欧洲是人类进化中心的观点较为盛行;但,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发现,却是世界古人类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国内外为此而震惊,人类起源欧洲中心说受到质疑。

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发现,又出现了非洲起源说。

70年代以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关于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1“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

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

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

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

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

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

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关于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2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居然没有怎么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

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

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

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

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

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

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

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

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

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

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

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

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

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

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

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

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关于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3《资治通鉴》就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史书。

它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完成。

《资治通鉴》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的历史。

通观全书,我认为人民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是最强大的,民为国家繁荣昌盛之本。

中国历史上不乏许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它们能一统天下,就足以证明其强大,但也有一些存在时间非常短的大一统王朝,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王朝迅速灭亡呢——就是人民。

细读之后不难看出,这些王朝的君主都不重视人民,他们加重人民的徭役与赋税实行苛政,暴政,他们肆意敛财,挥霍无度,穷兵黩武,使无数百姓失去土地,失去家园,走上造反的道路,这个国家也迅速覆灭。

但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长久强盛的国家,他们屹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人民。

他们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注重节俭的政策。

他们还鼓励人民积极生产,粮食的储量也就多了,国家日益强盛起来。

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国家。

若是统治者重视人民,让人民过得幸福,富足,那么国家也就会更加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被人民所颠覆,走向灭亡。

宋朝时期,欧阳修,苏轼和范仲淹都有一种“民本”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宋朝的君主们较为重视人民,而宋朝也延续了几百年。

当今的中国和共产党也十分重视人民,建国之后,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田包产到户,给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再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富裕起来,而国家也日益强大。

孟子一直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而这也正是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所必须遵循的思想。

现在的中国应更重视人民,才会越来越富强!关于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4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

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

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

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

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

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

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

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

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

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

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

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

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关于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5培根曾说过:“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是的,培根说的很对!书中的知识丰富多彩,它能让你欢笑,让你幸福,让你的天空充满阳光。

我看过的很多的书:《中华上下五千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我最喜欢的书就是《资治通鉴》。

可能有些人对它一无所知。

其实(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与往事,资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其主要内容大多一政治、军事和民主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

民族灭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历史已是司空见惯了。

从夏商时期至清末民初,历史的动荡一直没有停止而消亡,它就像一条锁链牵制着我们。

读《资治通鉴》就像读历史一样。

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乌江情,霸王泪。

残阳铺江似血。

鸿门宴,项羽宴请刘邦,项庄舞剑,险象环生,若非张子房之秒计,沛公早做刀下之鬼!霸王义放刘邦,只因心胸宽广不惧刘邦的阴险。

但最终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全了大汉“大风起兮云飞扬。

”想《资治通鉴》就像想历史一样。

想南阳卧龙,三试刘备爱才之心,茅庐未出,便知天下三分,“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最足通惜刘备不听孔明之言,火烧连营七百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曾三气周瑜、五日渡沾、七出祁山,但因错信马谡丢街亭,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张使英雄泪襟。

”思《资治通鉴》就像思考历史一样。

思一代武圣关羽,劈划雄,斗吕布,斩颜良,诛文丑,何等威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何等忠义;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何等智勇;刮骨疗伤,败走麦城,何等凄凉。

悲壮兮,感慨兮,泪沾裳,精神犹存兮。

历史就如茫茫沙滩上的一颗珍珠,闪耀着刺眼的光芒,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环境的变化。

见证着历史就等于见证知识那悠远的独特的魅力,它敲响人们内心的声音,静静地听着听着……历史的足迹被世人所追寻,它“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它“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它“留进细碟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历史的道路是漫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悲伤。

曾翻阅历史的篇章,回首中华民族的屈辱沧桑—帝国主义疯狂的铁蹄践踏过的国土,那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历历在目。

是的,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那血与泪铸写民族耻辱。

一辈辈的血,一代代的心,历史在见证,在马蹄下丈量过英雄的路途,在烽火中寻找历史的希望。

读史司可以明智,读书可以理解。

读了《资治通鉴》着本书使我增加了许多历史知识,使我知道了什么是国家大事,什么是民族大义,也使我懂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初中读资治通鉴优秀读书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