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合集下载

五年级小古文

五年级小古文

五年级小古文一、《孔子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孟母三迁》孟子之少也,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意,呼而问之:“何为辄止?”对曰:“有所失,复得之。

”其母曰:“子之失也,宜若何?”对曰:“宜速往追之。

”其母曰:“恶!无以是益也。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辍矣。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直情而行者也。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四、《颜回好学》颜回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子路受教》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六、《子贡赎人》子贡赎人于诸侯,来归。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七、《宰予昼寝》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八、《子张学干禄》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九、《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十、《阳货欲见孔子》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版1-7周突破)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版1-7周突破)

五下语文言文阅读集训专练篇(Word版1-7周突破)五下文言文(1-2周)第一周简子①放生邯郸②之民,以正月元旦③献鸠④于简子。

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⑤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⑥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⑦矣。

”简子曰:“然。

”选自《列子》【注释】①简子:即赵简子,春秋末年晋国权臣。

②邯郸:晋国赵氏家族的重要据城,今河北邯郸市。

③正月元旦:农历正月初一。

④鸠(jiū):斑鸠,一种鸟名。

⑤客:门客。

⑥竞:争着,争相。

⑦补:补偿。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示有恩也:_____________ (2)君如欲生之:_____________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B.示/有恩也C.死者/众矣D.恩/过不相补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揭露了赵简子这一类的人怎样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显示,表示。

(2)让……活。

2.D3.百姓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

4.揭露了赵简子这一类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译文】有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将他们捕获的斑鸠进献给简子。

简子很高兴,重重地奖赏了他们。

门客问简子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在正月初一这天将猎物放生,是表示(对它们)有恩德。

”门客说:“百姓知道您要将猎物放生,所以争相猎取它们,反而使它们死了很多。

如果您想让它们好好活着,不如禁止百姓捕猎它们。

捕猎之后再将其放生,恩德补偿不了过失。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日积月累文言文及运用(知识盘点+试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日积月累文言文及运用(知识盘点+试题)

专题3 日积月累、文言文及运用一、全册日积月累、文言文盘点。

1.关于惜时的名句。

(1)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葛洪【释义】不能每天吃饱了就无所事事,不要浪费一分一秒的光阴。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释义】精力充沛的年岁不会重新来过,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个早晨。

年富力强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否则,岁月一去不回,它是不会停下来等人的。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释义】年少时,不要把大好青春等闲虚度,等到年纪大了,才后悔年轻时没有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释义】多少人间的事情,都是那样匆匆而过;日月轮回,光阴紧迫。

一万年太久了,我们要珍惜时间,做好眼前的事。

2.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政通人和人寿年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3.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1)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释义】能辛勤地为国效力,能节俭持家。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释义】处在安逸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险,反对奢侈浪费,倡导节俭。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释义】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却很困难。

(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用纯【释义】吃粥饭时,应当想到这些粮食的得来是很不容易的;用针线时,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

这句话意在告诫我们要注意节盛名师解惑约,珍惜劳动果实。

4.文言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①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敏②而好③学,不耻④下问⑤。

【释义】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识⑥之,学而不厌⑦,诲⑧人不倦。

【释义】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1、五年级古文《古人谈读书》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2、五年级古文《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五年级古文《田忌赛马》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

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

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

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

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

五年级必背古文20篇

五年级必背古文20篇

五年级必背古文20篇1.《论语》-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通过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2.《史记》-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夏朝到秦朝历代君主的事迹。

阅读《史记》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智慧。

3.《诗经》-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通过背诵《诗经》,可以培养对华美诗意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4.《道德经》-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总结与精髓。

研究《道德经》可以帮助培养心灵修养和思考人生的智慧。

5.《周易》-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周易》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是一部阐述阴阳、易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研究《周易》,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6.《红楼梦》选段-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贾宝玉等人物的世态人情。

背诵《红楼梦》的选段可以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7.《水浒传》选段-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宋江等英雄的忠义之事。

背诵《水浒传》的选段可以培养对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认知。

8.《西游记》选段-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的疯狂历险。

背诵《西游记》的选段可以培养对友情、勇敢等品质的理解。

9.《三字经》-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以三字一句的形式介绍了儒家思想和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背诵《三字经》,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自律能力。

10.《百家姓》- 适用年级:五年级- 内容简介:《百家姓》是中国古代经典读物,介绍了中国姓氏的来历和代表意义。

背诵《百家姓》可以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小古文五年级上册

小古文五年级上册

小古文五年级上册
小古文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有很多,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礼记》、《周易》、《春秋》、《尚书》等经典著作的选段和全文。

以下是一些小古文的题目和原文:
《论语·学而》篇中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孟子·梁惠王上》中讲到:“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庄子·逍遥游》中讲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礼记·曲礼》中讲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这些是小古文五年级上册的部分题目和原文,通过学习这些小古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篇一:五年级必背文言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3.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4.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篇二:五年级必背文言文】【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 )契(q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五年级大册语文书古诗词及文言文

五年级大册语文书古诗词及文言文

五年级大册语文书古诗词及文言文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们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语文书中可能包含的古诗词和文言文: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夜喜雨》 -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 《悯农》 -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 《出塞》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 《送元二使安西》 -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 《醉翁亭记》 -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 《岳阳楼记》 -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资源。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言文一、古诗部分。

- 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析:- 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和瓜洲啊,就隔了一条长江水呢。

王安石当时从京口到瓜洲,这距离可近啦。

“钟山只隔数重山”,他的家乡钟山呢,也就隔着几座山。

这两句写出了他离家乡不远的感觉。

- 最妙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啦。

这个“绿”字啊,可不得了。

王安石为了这个字可是费了好大的心思呢。

他一开始写的不是“绿”,可能是“到”啊,“过”啊之类的,但是都觉得不够好。

这个“绿”字一用,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把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写出来了。

春风一吹,江南大地就变得绿油油的,多有画面感啊。

“明月何时照我还”,晚上看着明月,他就想啊,什么时候这月亮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表达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

- 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解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在洛阳城里看到秋风刮起来了。

秋风一起啊,就容易让人想家。

“欲作家书意万重”,他想写封家书,可是心里的想法太多太多了。

就像我们有时候想和家人说很多话,但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一样。

- “复恐匆匆说不尽”,他又担心自己写得太匆忙了,好多话没写进去呢。

“行人临发又开封”,送信的人都要出发了,他又把信打开再看看。

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啊,把那种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我们给爸妈发个微信,发出去了又觉得还有话没说,又撤回重新编辑一样。

-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解析:- “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走了很远的路啊,翻山越岭,过河渡江的。

“身向榆关那畔行”,他朝着榆关那个方向走。

“夜深千帐灯”,晚上的时候,看到很多很多的营帐都亮着灯。

这画面很壮观呢。

- “风一更,雪一更”,夜里啊,风呼呼地刮,雪不停地下。

“聒碎乡心梦不成”,这风雪声太吵了,把他思念家乡的心都搅乱了,连梦都做不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整理有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整理有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必背文言文(整理有答案)以下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必背的文言文内容及其答案:文言文一:《观书有感》> 君子谓之得楷模以方其志,学之莫若观其书。

> 园有枇杷树,鸟跃其上,望峰息心。

君子之春秋小草也,在草上之上爱枯死焉。

> 君子观书则有四失,即不所谓之矣。

或以名正言顺之冠饰,盖世思所宗幽心也,盖世思论其家也。

> 或以龙蛇者之公道,指天子则奏喜功以名祀多,亦有盖合焉。

> 或以人才备至也,元戎用之称世人之地也。

或以篇章固有神功其饰,而长修之可见也。

答案:1. 观书对于君子而言,有什么样的作用?君子如何研究?- 观书对于君子而言可以得到楷模,方便自己的志向。

君子研究的方法是观察别人的书籍。

2. 文中提到了君子观书时可能会有四种失误,具体是哪四种失误?- 文中提到的四种失误分别是追求华丽的辞藻、追求功名、迷恋人才、过于注重篇章的修饰。

3. 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说修炼篇章的技能是可以通过长时间的修来达到的。

文言文二:《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第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句诗意表达了太阳在山水尽头的落山,黄河汇入大海的情景。

3. 第二句中的“千里目”指的是什么?- 第二句中的“千里目”指的是眺望远方的视野。

4.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最后一句意味着要进一步登上更高的楼层,以便观赏更广阔的景色。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必背的文言文内容及答案。

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1. 原文。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2. 字词解释。

- 故:所以。

- 则:就。

- 初升:刚刚升起。

- 其道大光:道路充满霞光。

道,道路。

大光,广大的光明。

- 河出伏流:黄河潜藏的水流奔涌而出。

河,指黄河。

伏流,潜藏的水流。

- 一泻汪洋:形容水流浩大。

泻,(水)很快地流。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

- 潜龙:潜伏的蛟龙。

- 腾渊:腾跃于深渊。

- 鳞爪飞扬:龙的鳞爪舞动飞扬。

- 乳虎啸谷:小老虎在山谷吼叫。

乳虎,幼虎。

啸,吼叫。

- 百兽震惶: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

震惶,震惊惶恐。

- 鹰隼试翼:鹰和隼尝试展翅飞翔。

鹰隼,两种猛禽,泛指凶猛的鸟。

试翼,试飞。

- 风尘翕张: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翕张,一合一张。

- 奇花初胎:奇异的花朵刚开始孕育蓓蕾。

初胎,开始孕育蓓蕾。

- 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 干将发硎: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锋利的刀刃。

干将,古代宝剑名。

发硎,刀刃新磨。

硎,磨刀石。

- 有作其芒:发出光芒。

作,发出。

芒,光芒。

- 天戴其苍:头顶着苍天。

戴,顶着。

- 地履其黄:脚踏着大地。

履,踏。

- 纵有千古: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

千古,很长的时间。

- 横有八荒: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八荒,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

- 美哉:真美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 与天不老:和天一样不会衰老。

- 壮哉:真壮伟啊。

- 与国无疆:和国家一样万寿无疆。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2.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五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对第一句中“通”与“善”的解释正确的是()A.整个善良B.通过善于C.整个善于D.整个熟悉[2]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A.两个人都很专心B.两个人都不专心C.一个人很专心,另一个人不专心[3]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写法是()A.比喻B.对比C.联想D.照应[4]“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____的语气。

“非然也”应读出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5]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是()A.做任何事都可以一心二用。

B.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做事时要想着天上的鸿鹄。

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补充文章省略的内容,并完成练习。

①(________)为(________)设果。

②孔指(________)以示儿曰。

我发现,理解文言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写故事的经过,并联系上文,补充故事的结果。

这个故事是围绕“________”展开的。

[3]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多选)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他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姓“孔”想到了孔雀B.他没有直接生硬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C.他的回答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只有对方承认孔雀是自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站得住脚D.杨氏之子的语言风趣幽默,不伤和气3. 课内阅读。

小学五年级古文

小学五年级古文

1、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2、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3、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这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4、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5、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6、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7、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堰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8、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9、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0、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人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1、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一、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二、字词解释。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敏:聪敏。

- 好:喜好。

- 耻:以……为耻。

-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zhì):同“智”,智慧。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识(zhì):记住。

- 厌:满足。

- 诲:教诲。

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 尝:曾经。

- 谓:说。

5. 心到最急。

- 急:要紧,重要。

6. 盖士人读书。

- 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

-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7.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 断:绝对,一定。

- 下流:下等,劣等。

三、句子翻译。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聪敏又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5.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6.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①闻之,中道②而反③,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⑧北面而持其驾⑨,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人。

②中道:半路。

③反::假字,同“返”,返回。

④焦:皱褶。

⑤申:通假字,同“伸”,拉直。

⑥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⑦大行(há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⑧方:正在,时间副词。

⑨驾:车。

[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曰:“吾用多。

”__________________(2)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使人:叫人。

人教版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

”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莱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背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

(注释)①告:告诉、说给。

②时:当时、此时。

③触:触及、摸到。

④类:好似、好像。

⑤莱(lái)菔(fú):萝卜。

⑥箕:簸箕。

⑦臼:舂米的石臼。

(1)短文写的是________的故事。

文中“时众盲各以手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文中共有_____位盲人摸象,他们在摸象后说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他们最终谁也没说准象是何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文阅读。

人生小幼①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③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④,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专利:专注集中。

③已:同“以”。

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一篇赋。

⑤坎壈:困顿,不得志。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1)固须早教,勿失机也(____)A.坚固的 B.一定C.坚决地 D.同“故”,因此(2)十年一理,犹不遗忘(____)A.温习,复习 B.道理,义理C.治理,管理 D.理睬,理会[2]说说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个句子。

但是,人难免会有困顿的时候,即使在青少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古文整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古文整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古文整理一、古文选段1. 《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一些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 《晏子使楚》原文: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侍从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从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问:‘他是干什么的?’侍从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赏赐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侍从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五年级文言文类文阅读

五年级文言文类文阅读

五年级文言文类文阅读
五年级文言文类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和传统,提高语言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学习古文的语言结构、用词造句和修辞手法。

培养阅读古文的兴趣和习惯。

以下是一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文言文类文:
1.《论语》选段: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

2.《孟子》选段:孟子的思想和言论,如”得道多助。

失道赛助“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3.《世说新语》:古代人物言行录,如“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日: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

口皆出水。

“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风貌。

4.《大学》选段:古代教育思想集大成者,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5.《庄子》选段:庄子的寓言故事和哲学思想,如"鲲鹏展翅"、“庖丁解牛”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庄子的自由精神和哲学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句意和思想内涵,并逐渐提高阅读难度和阅读星。

同时,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翻译、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第二步:读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读懂文言文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学习文言文技巧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

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2)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例如:(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

相当于“左右”、“上下”。

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表示处所、方位。

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而] 用作连词。

是文言文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

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表示并列、相承的关系,或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

有时也表示修饰的关系。

“而”偶尔还可用作代词,但在初中文言课文中尚未出现过,故此项不作例释。

1.“而”表示前后相承关系,相当于“就”。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官兵的士气就上来了;第二次击鼓,士气就逐渐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身体,带有白色的花纹。

3.“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例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千里马(是会)常常有的,可是(识马的)伯乐(却)不(会)常常有。

4.“而”(l)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反而非常快速。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差役上,(我的死)比起我乡邻的死来,却已经在后边了。

3.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相当于“假如”、“如果”。

为与前一分句的“苟、若、如、向”等假设词相呼应,可以译作“如果……就”或“假如……那么。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捕蛇)这种差役,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4.表示选择关系,与"非”组成‘非……则……”句式,相当于“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则徒尔。

(《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迁了。

二、用作副词“则”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就是”、“原来是”。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

[以] 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

例如;(1)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

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

例如:(1)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例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如,(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人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象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二、用作语气副词1.“其”用于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等。

例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也许(或“大概”)一定会说:“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要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安乐”吧!2.“其”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或转折语气,相当于“难道”、“又”、“那”等。

有时也可不译。

例如:(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凭(你)年迈所剩的余力,并不能去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冯婉贞》)——我们村(周围)千里都是平原,却和他们的枪炮对抗,那怎么能取胜呢?三、用作连词“其”作连词,用于抉择的问句,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例如:呜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唉1是真的没(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知遭什么叫(千里)马呢?[乃]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和代词。

一、用作副词1.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于是”、“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