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巴马的胜选感言看语言人际功能的实现11-16

合集下载

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以奥巴马总统的获胜演说辞Yes,We Can为例

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以奥巴马总统的获胜演说辞Yes,We Can为例

命 令
G i v e m e y o u r h a n d .
提问
I S t h i S t h e p l a c e ?
2 O1 5 . O 2
语 言本体研 究
在 政治演讲 中, “ 给予 ”和 “ 求取 ”两种 言语角色非常 突出。一方面 , 演 讲 者 提 供 某 些 信 息 来 表 达 自 己
( 2)I p r o m i s e y o u ,w e a s a p e o p1 e w i 1 1 g e t t h e r e .
b . 给 予信 息
在 提 供 信 息 的过 程 中 , 奥 巴 马演 讲 多 采 用 一 般 现在 时 ,其 次 是 过 去 时和 将 来 时 。例 如 :
韩礼德 ( 1 9 9 4 )认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了深入理解政治演讲语篇 的特 点,把握 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我们将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理论框架下,从语气和情态两方面来分析奥巴马的这篇演说辞。
二 、 人 际功 能 分 析
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表达 自己的意见 ,影 响他人行为,并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的功能。在功 能
(3)T hi S i S y o u r v i C t o r y . ( 4)T h i S i S o u r c h a n c e t 0 a n s w e r t h a t c al 1 .
表i :交换中的言语角色
—\
( T h o m p s o n ,2 0 0 8 :4 7 )
物 品和 服 务
提 供
换 物 言语 角 、 、\

信 息
陈述

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

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

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作者:吴兴东李俊丽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9期摘要:语用移情是奥巴马在总统选举演讲中获胜的关键因素。

演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讲者能否充分利用语用移情,进而达到其人际交往的意义。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顺应理论为基石来分析奥巴马在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

关键词:奥巴马演讲语用移情顺应理论分析一、引言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非裔美国总统。

从一位普通的美国参议员,到入主白宫,他的演讲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并且掀起了“跟奥巴马学英语”的热潮,以及对奥巴马演讲艺术的一系列研究。

比如向大军(2009)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词。

徐伟(2009)采用批评隐喻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就职演说中隐喻的劝导功能。

张彧(2010)运用体裁分析理论,阐释了这篇演说词的语篇建构特点。

杨娜芝(2010)探讨了该演说中人称代词所承载的人际意义。

万涛、高鹏(2011)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奥巴马演讲中使用第一人称I和we的不同含义。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为理论基石,分析奥巴马在总统选举中,演讲的语用移情现象。

旨在通过更深层次的奥巴马演讲分析,给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语用移情和顺应理论(一)语用移情关于移情的研究最初起源于德国美学,意为情感的渗透,现已超越美学领域,成为心理学、心理治疗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empathy)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

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按照库诺的说法,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1]。

国内最早将“移情”的概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

1991年,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何自然把移情研究引入语用学领域,并提出“语用移情”这一概念。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奥巴马胜选演讲中的人际功能1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奥巴马胜选演讲中的人际功能1

摘要自2008年以来,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能够在美国大选中连续两届当选美国总统,创造了两次历史性时刻,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之所以能够打败从政经验丰富的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与威拉德·米特·罗姆尼荣登美国总统的位置,全有赖于其在总统选举的时候富有激情、生动悠扬、口若悬河的演讲,演讲能够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帮助了奥巴马力挽狂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奥巴马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出色表现,在他争取选票过程中过人的口才也在为他加分。

因此,奥巴马的演讲是非常值得作为人际功能的研究。

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他认为语言主要有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通过使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并以此来影响或改变他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或行为进而实现他们具体的社会目的。

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为研究奥巴马演讲中的社会意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本文主要从人称代词、限定成分和情态状语等方面进行对比,试图发掘奥巴马胜选演讲在语气和情态所体现的人际功能。

关键字:奥巴马胜选演讲;语气;情态;人称代词;人际功能;系统功能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简介1.1Research background 研究背景自2008年以来,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能够在美国大选中连续两届当选美国总统,创造了两次历史性时刻,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之所以能够打败从政经验丰富的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与威拉德·米特·罗姆尼荣登美国总统的位置,全有赖于其在总统选举的时候富有激情、生动悠扬、口若悬河的演讲,演讲能够在至关重要的时刻帮助了奥巴马力挽狂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1年奥巴马胜选感言演讲稿 奥巴马胜选演讲稿

2021年奥巴马胜选感言演讲稿 奥巴马胜选演讲稿

奥巴马胜选感言演讲稿奥巴马胜选演讲稿这篇关于《奥巴马胜选感言演讲稿:奥巴马胜选演讲稿》,是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奥巴马胜选感言演讲稿:奥巴马胜选演讲稿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ent change has e to America.我们等待了很久。

但今夜,因为我们今天的努力、因为这次选举,在这决定性的时刻,美国终于迎来了转变。

A little bit earlier this evening, I re ___ived an extraordinarily gracious call from Sen. McCain.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 ___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 ___gine. ise in the months ahead.我刚刚收到麦凯恩参议员打来的 ___,他非常诚挚。

在这次漫长的竞选中,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而为这个他所爱的国家,他付出得更多、时间也更长。

他忍受过的牺牲,是我们很多美国人无法想象的。

这位勇敢而无私的的付出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对麦凯恩参议员和佩林州长所取得的成绩,我这里也表示钦佩。

我期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与他们一道重拾美国的承诺。

I ing with us to the new White House.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___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I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To my sister Maya, my sister Al ___, all my ot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ank you so much for all the support that you’ve given me. I am grateful to them.如果不是我过去十六年间最亲密的朋友、我的家庭的基石和我一生的至爱给予的支持,今晚我不会站在这里。

奥巴马就职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奥巴马就职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奥巴马就职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在政治舞台上,演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用于传达信息、感动人心,以促使观众采取行动。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讲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他的演讲不仅鼓舞了美国民众,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他的政策和愿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人际意义的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讲的魅力。

人际意义指的是语言在交际中所传达的意义,它包括态度、情感、个人特征和社会角色等。

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巧妙地运用了语言,表达了他对美国民众的尊重、信任和关怀,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总统的雄心壮志和责任感。

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

他表示:“今天,我们并不只是在庆祝一个开端,而是在宣示一项前进的使命。

这是一个我们的先辈们用牺牲和智慧赢得的使命。

”这种言辞不仅激励了美国民众,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即美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奥巴马通过表达对不同人群的尊重与关怀,成功地传达了人际关系的核心价值。

他对年轻人、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军人、残疾人和全体美国人民表示了感谢和尊重。

这种全方位的感谢和尊重让人们感到,作为总统,奥巴马重视每一个人的贡献和价值。

奥巴马在演讲中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愿景。

他强调了自己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美国的繁荣和强大,并为全体美国人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表示:“我们将弘扬服务公众、造福国家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彰显我们的使命。

”这种表态让人们感到,奥巴马作为总统,将带领美国走向更加繁荣、公正和有活力的未来。

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成功地传达了他的人际意义。

他的言辞展现出对团结与合作的强调,对多元人群的尊重与关怀,以及对未来使命与愿景的明确。

通过这些表达,奥巴马塑造了一个富有感召力和信任感的总统形象,激发了美国民众的热情与信心。

这种人际意义的表达对于政治演讲的成功至关重要,对于其他领域的演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际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奥巴马感恩节演讲为例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

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
语 用 移 情 . 而 达 到 其 人 际 交 往 的 意 义 。 本 文 从 语 用 学 的 角度 出发 , 进 以顺 应 理 论 为 基 石 来 分 析 奥 巴 马 在 总 统 选 举 获 胜 演 讲 中 的语 用 移 情 。
关键词 : 巴马演讲 语 用移情 顺应理论 分析 奥


2 0 年1 0日, 巴马宣誓 就任美 国第4 任 美 国总统 , 0 9 月2 奥 4
他 是 美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任 非 裔 美 国 总 统 。从 一 位 普 通 的 美 国
参 议员 , 到入 主 白宫 , 的演 讲引 起 了世 界性 的关 注 , 他 并且
掀 起 了 “ 奥 巴马 学 英 语 ” 热 潮 , 及 对 奥 巴 马 演 讲 艺 术 跟 的 以
验 , 相 当 于 情 感 的 共 鸣 。 日本 语 言 学 家 库 诺 ( n ) 早 把 这 Ku o最 移 情 的 概 念 移 植 到 了语 言 学 领 域 , 照 库 诺 的 说 法 , 谓 移 按 所
往借 助各 种语 言技 巧及 情感 煽动 以达 到移情 的效果 . 而 进
获得 演讲 的成 功 。本 文 基 于顺应 理论 . 主要 从顺 应 语 言选
V re u rn 语 用学新 解》 esh ee 在《 中提 出 了颇 有影 响的语 言
顺 应论 。 应论有两个 主要论述 :1使用语 言的过程就是选 顺 () 择语 言的 过程 ;2 语 言 的使用 就要 从 语境 、 () 语言 结构 等方 面 , 态地 根 据 不 同的 心理 意 识 程 度而 做 出的某 种顺 应 。 动 Vesh ee 指 出语 言使 用 的过 程就 是语 言 选择 的 过程 , rc u rn 同 时也是对语 境关系 的顺 应过程 。 语言顺应 论认为语 言之所 以能够在 语言 的使用过 程 中做 出种 种恰 当的选 择 。是 因为

奥巴马竞选成功演讲读后感

奥巴马竞选成功演讲读后感

奥巴马竞选成功演讲读后感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1961年8⽉4⽇出⽣,美国民主党籍政治家,第44任美国总统,为美国历史上第⼀位⾮洲裔总统。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奥巴马竞选成功演讲读后感,⼀起来和⼩编看看吧。

奥巴马竞选成功演讲读后感篇1 2009年1⽉20⽇,在美国的⾸都华盛顿特区,⼀位⿊⼈进⾏就职演说,⽽他所要就职的职位是美国总统。

他就是美国200多年历史上的⾸位⿊⼈总统——奥巴马。

这位美国第44位总统,在他的就职典礼上的⼀番演说也⼀直是世界所关注的事情。

在读了这篇就职演讲后,我也感慨万千。

虽然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200多年,但现在美国却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军事⼤国。

这与美国的⽂化,以及他们的态度有着莫⼤的关系。

在演讲稿的开篇,并没有因为他所代表的党派和思想理念的不同,⽽对前任总统的所作所为进⾏批判。

并且全篇演说稿的内容是那么的实在,没有回避“失业增加、企业倒闭、医疗费⽤昂贵、教育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敢于直⾯提出,就是本⾝态度的问题。

前⾯我们知道美国只有短短的200多年的历史,⽽中国却有着5000年的历史传承,但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却没有么过这样的透明,最少不会在这样的场合如此明了的提出,不会如此的公开。

我想能把事情公开讲出来的他就应该能敢于⾯对。

美国没有过长的历史传承,但他们却没有忘记⾃⼰历史。

正如演说稿中所说的“为了我们,他们背起⾏囊,远涉重洋,寻找新的⽣活。

为了我们,他们条件恶劣的⼯⼚埋⾸苦⼲,开拓建⽴了西⽅世界;他们忍受鞭笞,⾟勤耕耘贫瘠的⼟壤。

为了我们,他们誓死奋战,鲜⾎洒在康科德(Concord),盖茨堡(Gettysburg),诺曼底(Normandy)和科萨恩(Kherson)。

 ⼀次⼜⼀次,为了使我们过上更好的⽣活,他们奋⽃牺牲,⾟勤⼯作直到双⼿布满⽼茧。

在他们眼⾥,美国超越了每个个体雄⼼的总和,超越了出⾝、财富和派系的差别。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人际功能分析作者:陶漫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演讲语篇是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有着区别于其他语篇的明显特征,如艺术性、鼓舞性和目的性等,是语言分析的典型。

本文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出发,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奥巴马12月16日在康涅狄格州纽敦市发表的讲话,初步探索了演讲词是如何表达人际功能,以及奥巴马是怎样把握形势,安抚人心的。

关键词:人际功能;演讲词;语篇分析作者简介:陶漫青(1990.03-),籍贯:安徽,同济大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一、演说背景2012年12月14日,美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一名枪手在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开枪打死包括20名儿童在内的26人,枪手后来也被发现死在现场。

包括枪手和另一名死于另一不同地遇害儿童在内,共28人丧生。

康涅狄格州校园枪击案发生后,总统奥巴马第一时间致电康涅狄格州,向受害者的家庭表示慰问,并于当地时间12月16日晚参加了康涅狄格纽敦高中为纽敦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举办的守夜活动并发表讲话。

下文以该讲话为语篇,分析了奥巴马是如何通过语气和情态实现其演讲目的的。

二、理论背景系统功能语法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大师韩礼德(Halliday)创立的,他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94:xv)一书中明确指出,他这本书的目的是建构一个可用于语篇分析的语法框架。

黄国文在《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2001)一文中指出:“多年的语篇分析实践证明,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是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我们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完全可以用这一理论指导;事实证明,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

”根据韩礼德(Halliday)的观点,语言主要有三大元功能或纯理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奥巴马演讲稿读后感【精品文档】

奥巴马演讲稿读后感【精品文档】

奥巴马演讲稿读后感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奥巴马演讲稿读后感(一)
一个年轻的黑人奥巴马,在刚刚结束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了。

他是在与从政经验极为丰富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争中获胜的,他是在高智商人群非常密集的社会中获胜的,他是在白人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度里获胜的。

难怪奥巴马在获胜演讲的开头就说:如果还有人对美国是否凡事都有可能存疑,还有人怀疑美国奠基者的梦想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依然鲜活,还有人质疑我们的民主制度的力量,那么今晚,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的的确确,美国奠基者的梦想在当今的美国依然鲜活。

美国奠基者的梦想是什么?就说《独立宣言》中写着的下面这些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三大纯理功能分析_人际功能的实现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三大纯理功能分析_人际功能的实现

0
0
0
1
第二部分
5 0 4 0 1 03 0
0
0
0
0
0
1
0
第三部分
0 0 3 2 7 43 0
1
0
1
6
1
0
0
第四部分
2 0 3 0 1 30 0
1
0
1
5
0
0
1
第五部分
6 3 2 1 9 20 1
0
2
030ຫໍສະໝຸດ 00总次数
13 3 15 3 25 11 8 5
2
2
2 14 1
1
2
比例(%)
12 2 14 2 23 10 7 5
奥巴马能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除去政治因 素,他个人演讲的魅力功不可没。他用语言拉近了与选民的 关系,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影响了选民的行为,演说时常能 深深打动选民,因此可见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充分实现了人 际功能。本文选取奥巴马就职演说作为语料,①运用韩礼德 的三大纯理功能理论对与概念功能对应的语气系统中的主 语、限定成分,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进行分 析,以探讨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人际功能如何依靠具体的 语义系统实现。
2.第二部分追忆美国先驱,涉及共同的先辈和先辈们的 事迹,体现在演说中奥巴马用“we”表达追忆先辈的心情,消 除听众的距离感,然后讲述先辈们的经历,连用几个主语分 别是“it”(这里代表前文的“the greatness”)“, they”的排比句, 有气势并使观众产生共鸣,They 这个第三人称复数也表示 了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
人际功能是指讲话者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并 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2]。本文主要分析语气系统 中的主语、限定成分,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语, 以此探讨奥巴马就职演说中人际功能的实现。

奥巴马演说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奥巴马演说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奥巴马演说中的人际功能分析作者:董天冯丽博平玮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1年第07期摘要:演说词具有独特的现实性、艺术性和鼓动性。

其简洁严谨的语言给人以现实感和鼓舞。

本文从韩里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角度,以奥巴马大选胜选演说为语料,从语气和情态意义两方面进行人际意义的分析,探讨这一体裁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演讲;人际功能;语气;情态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7-0252-02演讲词是一种很实用的文体。

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特别是政治演讲。

随着语篇分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功能语言学家采用语言手段对语篇进行分析与评价。

韩礼德(M.A.K.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具有反映话语范围的概念功能,反映话语基调的人际功能和具有把表达上述两种功能的各种信息组合成连贯语篇的语篇功能。

本文试图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的理论框架,对奥巴马大选胜选演说-美国的变革时代进行人际意义的分析。

旨在揭示语言模式的选择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的理解蕴含在演讲语篇中的深层含义。

1.韩里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在Halliday(1994)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是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

人际功能指的是表达发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是说话人和话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说话人对其所说或所写的内容的态度。

这一功能使发话者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另外,此功能还表示与情景有关的角色关系,包括交际角色关系,即发话者或受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

语气和情态意义是研究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

奥巴马获胜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奥巴马获胜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奥巴马获胜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晏尚元
【期刊名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3)004
【摘要】以韩礼德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语气、情态和人称系统等方面,分析奥巴马获胜演讲语篇中的人际意义,揭示政治演讲语篇中实现人际意义的各种语言手段.
【总页数】4页(P119-122)
【作者】晏尚元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300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O3
【相关文献】
1.奥巴马竞选获胜演讲的人际功能分析 [J], 张振尧
2.评价系统下英语政治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以奥巴马发表拉登之死演讲为例[J], 叶婧晶
3.奥巴马2012年大选获胜演讲的人际元功能分析 [J], 胡婷婷
4.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以奥巴马总统的获胜演说辞Yes,We Can为例[J], 邹清妹
5.奥巴马2012年大选获胜演讲的人际元功能分析 [J], 胡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说辞的人际功能分析

对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说辞的人际功能分析
奥 巴 马竞 选 总统 获 胜 演 说 词 进 行 语 篇 分 析 , 以探 求 他 是 如 何 表 达 他 的 “ 望” “ 希 和 变化 ” 。 的
关键 词 : 演说 词 ; 际 功 能 ; 篇 分析 人 语
中 图分 类 号 : 4 0 2 1 11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4 5 (0 90 - 0 1 - 0 10 - 48 2 0 )3 2 5 2
货物和劳务 , 由此就构成了四个言语功能 , 如表所示:
■—_■———————————————一 = — —
交 (给予 1 ) (需求 2 )
() a 消息 陈述 问题
④ 提供 命令
语篇 6的理 ’囡 三个纯理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 斤 。” 即人
际功能、 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 它们为语篇分_提供了不同的角度。语 析 篇分析的目的‘ 是理解语篇表示什么(ht 不 w a) 意义, 而是说明对于受话 者来说语篇如何(。 ) hⅣ并且为什么( 表达所表达的意义, w 以及受话 者是如伺f 目以什么方式来评价语篇 ’3 并 。1 [m由此可见, 3 语篇分析的目的

包含两个层面。在较低层面上, 语篇分析不仅有助于对语篇的理解, 而
目 能帮助人们说明语篇是妍阿并 目 什么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 为 在较 高层面 匕语篇分析能帮助^ , 们说明语篇在哪一方面 成功的, 在哪些 方酝 = 功的, I = 减 甚至是失败的。但是, “ 实现较高层面的 目标是 比较 困难的, 要求对语境以及语境与语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因 r 3 】 而, 本文对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 词的语篇分析 目的在于分析涪篇 是如何并目为什么表达所表达意义的。
的一部分, 表达时态或情态的助

奥巴马总统选举演讲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

奥巴马总统选举演讲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

奥巴马总统选举演讲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任非裔美国总统。

从一位普通的美国参议员,到入主白宫,他的演讲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并且掀起了“跟奥巴马学英语”的热潮,以及对奥巴马演讲艺术的一系列研究。

比如向大军(2009)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词。

徐伟(2009)采用批评隐喻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就职演说中隐喻的劝导功能。

张彧(2010)运用体裁分析理论,阐释了这篇演说词的语篇建构特点。

杨娜芝(2010)探讨了该演说中人称代词所承载的人际意义。

万涛、高鹏(2011)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奥巴马演讲中使用第一人称I和we的不同含义。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为理论基石,分析奥巴马在总统选举中,演讲的语用移情现象。

旨在通过更深层次的奥巴马演讲分析,给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语用移情和顺应理论(一)语用移情关于移情的研究最初起源于德国美学,意为情感的渗透,现已超越美学领域,成为心理学、心理治疗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移情(empathy)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

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按照库诺的说法,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1]。

国内最早将“移情”的概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

1991年,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何自然把移情研究引入语用学领域,并提出“语用移情”这一概念。

他指出:“移情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的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它既有语用语言的问题,也有社会语用问题,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三大纯理功能分析——人际功能的实现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三大纯理功能分析——人际功能的实现

为本文选取 的语料适合分析对象即人际功能提供 了理论依
据。
语、 限定成分 , 情态 系统 中的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进行分 析 ,以探讨奥 巴马就职演说 中的人际功能如何依靠具体的
语 义 系统 实现 。
当人 类 语 言 经 过过 渡时 期 进 入成 人 语 言 阶 段 后 ,啄 来
人 际 功 能是 指讲 话 者 运用 语 言参 加 社 会 活 动 的 功 能并
职 演说 中人 际功 能 的 实现 , 适 当结合 语 料 库 语 言 学的 相 关方 法 对 其进 一 步研 究 , 时也 尝试 发 现语 言形 式 背后 的 原 因或 动 并 同 机. 以期 对 奥 巴马 的就 职 演说 人 际 功 能的 实现做 一 个较 全 面 、 细致 的 分析 。
关键 词 :奥 巴马就 职 演说 ; 际功 能 : 气 : 态 人 语 情
表 1 主语 分析
注: N= onNG= o a go p ② F = oma S b c 3 式 主 语)③ po ① nu; n r nJ ru ; S F r l uj t ̄ T e( ; rn即代 词 ; ( 第一 部 分 到 第 五部 分 是 按 演 说 内容 分别 代表 经济 危 机 、 忆先 驱 、 追 重塑信 心 、 交政 策 和 人 民责任 的 这 五 大部 分 。⑤ “ 它 ” 别 包括 除上 述 类 别之 外 的 主 外 其 类
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口 。本文主要分析语气系统
中 的 主语 、 限定 成 分 , 态 系统 中 的情 态 动 词 、 态 附 加语 , 情 情
以此 探 讨奥 马 就 职 演 说 中人 际 功 能 的实 现 。

的理性功能演变成概念功能, 实用功能演变成人际功能。于 是概念功 能、人际功能以及语言本身具有 的语篇功 能构成

奥巴马演讲稿读后感

奥巴马演讲稿读后感

奥巴马演讲稿读后感奥巴马的演讲,那可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语言盛宴!还记得第一次听奥巴马演讲的时候,我原本只是抱着随便听听的心态,心想:“不过就是个政治人物的讲话嘛,能有啥特别的。

”可当那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声音从音响中传出,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站在那个演讲台上,身姿挺拔,目光坚定,整个人仿佛散发着一种光芒。

他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都与他所说的话完美配合,让你感觉他不是在简单地陈述,而是在用心与你交流,试图把他的想法深深地烙印在你的脑海里。

我仔细地听着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他的语言清晰流畅,逻辑严密。

没有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弯弯绕绕,有的只是直抵人心的真诚和力量。

就比如他在谈论关于教育的重要性时,他没有用那些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大道理,而是讲述了一个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

他说:“有个叫莉莉的小女孩,出生在一个贫困的社区,学校的条件也很差。

但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最终考上了一所顶尖大学,走出了那个曾经困住她的小世界。

”听到这儿,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女孩努力学习的身影,能感受到她心中那团燃烧的火焰。

还有一次,他讲到关于社会公平的话题。

他没有空喊口号,而是提到了一位名叫汤姆的残疾人,尽管有着非凡的才华,却因为社会的偏见和不公,在职场上屡屡碰壁。

奥巴马用这样具体而真实的例子,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公平的意义和价值。

他不是在空谈理论,而是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忽视的人群,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奥巴马演讲中的节奏把握也让我惊叹不已。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语速,给听众时间去思考和消化;什么时候该加快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和激动的氛围。

当他讲到激动人心的地方,声音会不自觉地提高,充满激情,让你的心跳也跟着加速;而当他讲到一些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时,声音又会变得沉稳而舒缓,引导你去深入思考。

他的用词也非常精准,每一个词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宝石,恰到好处地镶嵌在他的演讲中。

他不会用那些生僻复杂的词汇来显摆自己的学识,而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词语,表达出最深刻、最复杂的思想。

2018-2019-奥巴马演讲读后感-推荐word版 (5页)

2018-2019-奥巴马演讲读后感-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奥巴马演讲读后感奥巴马演讲读后感(一)总的说,奥巴马的演讲是坦诚的,谦虚的,有亲和力的,不象当年布什的演讲令人反感。

欣赏他在中美关系上实在的表述,这较以往是一种态度的进步:“我们过去30年中也遇到了挫折和挑战,我们的关系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没有分歧的。

但是我们必须一定是对手这种想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我们两国的合作,美中两国都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安全。

我们基于相互的利益、相互的尊重就能有成就。

”中美两国要成为美国和以色列、日本那样的盟友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一、两代人的时期内不会见到,但至少我们不一定是敌人,至少我们有共同的人性,共同的利益,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我们可以实现有价值的合作,而且很多合作已经为两国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表述也不象布什那样大讲特讲三权分立的好处,而是从通俗的自我的理念来阐述,民主、自由、平等本来就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实现的途径可能有所不同。

这种理念的确是美国不断发展前进的基石。

从他的演讲中,感受到美国的确比以往更愿承担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奥巴马政府表现出了以往届政府更加积极的姿态。

我看到,奥巴马不再象以前的美国总统那样唯我独尊,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不能推断说,我们有好的做法适用到别人身上的时候也可以带来好处。

实际上这方面我们要虚心一点才行。

”承认世界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进步。

对阿富汗的政策考量,也反映出他认识的长远性和根本性,比如要根本地长久地解决阿富汗问题,关键还是通过教育,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摆脱愚昧和盲从,这是解决落后地区问题的根本出路。

象中国对待非洲国家那样,用金钱和物质换取他们的投票,这些国家永远没有出路。

当然作为美国总统,他的演讲不可能摆脱政治家的圆滑,比如废话连篇、答非所问、顾左右而言他,不过整体衡量,这仍然是一个不错的演讲。

巴拉克·奥巴马胜利演说《变革已降临美国》的人际意义分析

巴拉克·奥巴马胜利演说《变革已降临美国》的人际意义分析

巴拉克·奥巴马胜利演说《变革已降临美国》的人际意义分析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

近年来经过众多功能语言学家的努力,它在话语分析方面的应用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为主要理论,以奥巴马的胜利演说词《变革已降临美国》为语料对政治演讲进行了人际意义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在政治演讲中,演说者多使用陈述语气来阐述信念、表达肯定、树立权威;在情态方面,多使用中高量值情态动词来说服听众以响应自己的号召;而在人称方面多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加亲密关系。

标签:人际功能巴拉克·奥巴马《革命已降临美国》演说词人际意义一、引言以韩礼德(2000)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人际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也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看法的功能。

它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两个语义系统来体现的。

关于语言的人际功能,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已结合多种文体对此做了长期的研究。

如李战子的《学术话语中认知型情态的多重人际意义》(2001),《自传中反身表达的人际意义》(2001)和《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2002);常晨光的《英语习语的人际意义》(2002);黄国文的《〈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2002)等。

另外,还有一些语言学家也做了关于法律、广告、小说和诗歌等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不同的语类所体现的人际意义是不同的。

人际功能的实现形式也并不局限于韩礼德的语气和情态,凡是能表现人际关系的语气成分都应该看作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家认为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的,然而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这一理论尚存有缺陷。

例如,Thompson[1]认为语气、情态、评价和协商都是人际意义的重要体现形式,而马丁[2]进一步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次系统,使评价成为研究人际意义的新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ThreeTHEORETICAL FRAMEWORKThis chapter sets out to provide a full account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of all, the basic assumptions with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re introduced a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Secondly, the elaborated framework of Appraisal theory is illustrated as the other major theoretical framework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3.1 Basic assumptions of system functional linguisticsAccording to SFL, language is viewed as a social behavior and a mode of action to perform functions intended by the speaker, what's more, language is regarded as a system of meaning potential from which language users make choices to express meanings. The meaning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three domains: experiential mean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 and textual meaning. Actually, the understanding of choice here is twofold: on the one hand, it refers to the choice of meaning as the speaker intends to communicate; on the other hand, it refers to the choice of wordings the speaker uses to express his or her intention ( Thompson, 2000:8).In functional view, language and context are interdependent (Thompson, 2000:9). Broadly speaking, the material world influences what we talk about and how we talk about it. Conversely what and how we talk about the world influence our view on the material world. In this sense, language use is a process of making choices amongst relevant options in context (Thompson, 2000:9).3.2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systemat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Firstly,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in SFL and studies how Interpersonal meaning is realized on the clause level. According to Halliday,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consists of mood and modality.3.2.1 MoodMood is one of the grammatical means to represent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Generally mood involves following components: the kind of exchange going on, the roles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attitudes and judgments of the speaker. The analysis of mood can tell us what is the speaker's perception when they exchange the proposition; it also helps us find the speakers' discourse roles: who is asking or demanding information and who is giving information and thus providing insight into their relationships;According to Halliday, the claus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mood and residue. The mood consists of two parts : subject and finite (Halliday, 1994:72) .The subject, usually a nominal group, is the entity that something is predicated in the rest of the clause. In communication, by amending certain finite, the listener can confirm, reject or qualify what is being said about the subject. The finite is the verbal group expressing tense or modality. We can recognize the subject and finite in the clause by adding a tag question.3.2.1.1 SubjectThe subject is a familiar term in traditional grammar, although it should be remembered that here it is being reinterpreted in functional terms (Halliday, 1994:72). In this sense, subject is the entity that something is predicated in the rest of the Clause. Subject expresses the entity that the speaker wants to m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ition being advanced in the clause. The listener can then confirm, reject, query or qualify the validity by repeating or amending the finite, but the subject must remain the same: if that is altered, the exchange has moved on to a new proposition. In this sense, the clause is "about" the subject from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ompson, 2000:45).Halliday (1994:73) tells us the way to distinguish the subject from the functional consideration: "the subject, in a declarative clause, is that element which is picked up by the pronoun in the tag. So in order to locate the subject, add a tag and see which element is taken up. For example, that teapot was given to your aunt: here the tag would be wasn't it? It is the subject of the clause." So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subject refers to the nominal group that is repeated in pronoun form in the tag. Because pronoun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subject, the autho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hoice of pronoun in the speech. The speaker uses proper pronoun to position his/herprospective social status and solidarity. In our daily life, politicians employ the pronoun system to indicate their solidarity within a particular ideological paradigm. So different personal pronouns can achieve different power in the speech. According to Rees (1983, cited in Liang, 2006:63), personal pronouns have a continuum representing distancing from self:0 1 2 3 4 5 6 7 8I We You One You It She He They→Figure3.1 :( Indefinite) Distancing from selfIn many languages, the choice of personal pronouns is influenced and limited by communicator's social status and distance of power relationship.3.2.1.2 FiniteAccording to Halliday, Finite makes it possible to negotiate about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ition. The finite element has the function of making the proposition finite. That is to say, it circumscribes it; it brings the proposition down to earth, so that it is something that can be argued about. This can be done by two ways: one is by reference to the time of speaking; the other is by reference to the judgments of the speaker. In grammatical terms, the first is primary tense, the second is modality. Primary tense means past, present or future at the moment of speaking; it is time relative to "now". Modality means the speaker's judgment of the probabilities, or the obligations, involved m what he is saying (Halliday, 1994:75).Because the function of finiteness provides reference for judging proposition, it is expressed by verbal operators in two ways: temporal and modal. Temporal operator mainly refers to primary tense which includes past, present or future at the moment of speaking. In addition to the two operators, there is another feature which is an essential concomitant of finiteness, i.e. polarity. This is the choice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 order for something to be arguable. It has to be specified for polarity: either it is so,or it isn't so.Finiteness combines the specification of polarity with the specification of either temporal or modal reference to the speech event.Table 3.1 : Finite verbal operators (Halliday, 1994:76)3.2.1.3 ResidueWe have talked about the subject and frnite which comprises "mood", and now we come to the "residue". The residue of a clause consists of three kinds of functional elements: predicator, complement and adjunct. Every clause includes only one predicator, one or two complements, and an indefinite number of adjuncts (Halliday, 1994:78).The predicator is realized by a verbal group minus the temporal or modal operator. In other words, it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rest of the verbal group. According to Halliday, the function of the predicator is fourfold: Firstly it specifies time reference other than reference to the time of the speech event; secondly it specifies various other aspects and phases like seeming, trying, hoping; thirdly it specifies the voice: active or passive; fourthly it specifies the process (action, event, mental process, relation) that is predicated of the subject (Halliday, 1994:79).A Complement is an element in the residue that has the potential of being a subject but is not (Halliday, 1994:80). It is typically realized by a nominal group. So we can see any nominal group that can't be subject in a clause must be a complimentAn adjunct is an element that does not have the potential of being subject (Halliday, 1994:80). The role of adjuncts is typically performed by an adverbial group or a prepositional phrase. Typical order of elements in the residue is: predicator +complements +adjunct. Within the general category of adjunct, if the adjunct belongs to the residue, it's called circumstantial. But there are two special types which do not follow the same principles of ordering, even do not fall within the residue at all. They are modal adjuncts and conjunctive adjuncts (Halliday, 1994:81). Actually, the basis of the distinction among them is a meta-functional one. Circumstantial Adjunct is experiential, telling us things like when, or how, or where, or why the event happened, and conjunctive adjunct is textual, signaling how the clause as a whole fits in with the preceding text. They are not regarded as playing any part in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s of the clause and thus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discussion here. Modal Adjunct focuses on the interpersonal. It will be the key point we will discuss here.According to Halliday, modal adjunct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Comment Adjuncts and Mood Adjuncts (Halliday, 1994:82). Mood Adjuncts are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meanings constructed in the mood system: those of polarity, modality, temporality and mood. They usually modify the whole sentence, expressing a judgment about a proposition, or an attitude towards a proposition, or a state of affairs as a whole, rather than give circumstant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event. For example, "already" is related to temporality, "yes" is related to polarity, and "maybe" is related to modality. The following list of the main items which function as Mood Adjunctsis given by Halliday (Halliday, 1994:82).Adjuncts of polarity and modality(a) Polarity: not, yes, no, so(b) Probability: probably, possibly, certainly, perhaps, maybe(c) Usuality: usually, sometimes, always, never, ever, seldom, rarely(d) Readiness: willingly, readily, gladly, certainly, easily(e) Obligation: defrnitely, absolutely, possibly, at all costs, by all means .Adjuncts of temporality :(f) Time: yes, still, already, once, soon, just(g) Typicality: occasionally, generally, regularly, mainlyAdjuncts of mood(f) Obviousness: of course, surely, obviously, clearly(g) Intensity: just, simply, merely, only, even, actually, really, in fact(h)degree:quite,almost,nearly,scarcely,hardly,absolutely,totally,utterly,entirely,completelyThe other type of the modal adjunct is the comment adjuncts. Actually, there is not a very clear line between the comment adjuncts and the mood adjunct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comment adjuncts are less closely tied to the grammar of mood; they express the speaker's attitude to the proposition as a whole (Halliday, 1994:83). Modal adjuncts occur at various scattered but functionally significant locations throughout the clause. They relate most closely to the system of mood; this is obviously, truer of the mood adjuncts than of the comment adjuncts, but since the two types form a continuum we shall analyze both as part of the mood constituent of the clause.3.2.2ModalityPolarity is the choice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e intermediate degrees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es are known collectively as modality. Halliday (1994:89) defines modality as the "area of meaning that lies between yes and no-the intermediate ground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larity." That is to say, there exists a kind of modal space between yes and no. But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of getting from "yes" to "no".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this, we need to refer to the distinction in speech roles that we exchange propositions Ceinformation", i.e. statement and questions) or proposals ("goods-&-services", i.e. offers and commands) in communication.If the commodity being exchanged is information, the modality relates to how valid the information is in terms of probability or usuality. Degrees of probability are: possible /probable/certain and degrees of usuality are: sometimes/often/always. The former is equivalent to ‘either yes or no', i.e. maybe yes, maybe no,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likelihood attached. The latter is equivalent to cboth yes and no', i.e. sometimes yes and sometimes no,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oftenness attached (Halliday, I 994:89).Hence Halliday refers to these as "modalization".If the commodity being exchanged is goods & services, the modality relates to how confident the speaker can be in the eventual success of the exchange. In commands, this concerns the degree of obligation on the other person to carry out the command, the scale for the demanded goods and services includes: permissible/advisable/obligatory), while in offers it concerns the degree of willingness or inclination of the speaker to fulfill the offer, and the intermediate points represent degrees of inclination: willing. to/anxious to/determined to (Halliday, 1994:89). Halliday refers to these as "modulation".So we can see modality subsumes of devices that indicate speaker's attitudes to the propositions they utter, and to some degree to their addressees. These attitudes fall into the areas of validity, predictability, obligation, permission.. In English, probability and usuality can be expressed by three means: 1) Modal verbal operators in verbal group, e.g. he will come here this afternoon. 2) Modal adverbs express probability and usuality. 3) Combination of the foregoing two means. E.g. Obligation and willingness can be expressed by two means: modal verbal operators and extended parts of predicator (adjective words) (Hu Zhuanglin, 2005:146).3.3. Appraisal in Englis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