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册教材分为位置与方向(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式统计表、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年月日(制作活动日历)、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搭配(二)、(设计校园)、总复习九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中实验版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单元在本册教材中融入各个单元之中,没有形成独立单元;“制作活动年历”和“我们的校园”作为综合与实践活动出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是本次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对于本册内容首先从下四个领域进行分类:、1、数与计算本册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的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2、空间与图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一)和面积两个单元。
这两个单元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3、量的计算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安排了复式统计表,让学生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中,初步学会会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数据所包含信息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已有知识方面
(二)已有生活经验方面
(三)已有技能方面
二、单元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知识分析
(二)难点知识分析
三、应对措施分析
(一)如何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
(二)如何落实教学重点
(四)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四、典型课例分析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新知识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要求: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
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建议: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例如,在做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一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期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统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统计图表和平均数理性地分析问题,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实际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能从图表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知识目标1.体验数据的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对统计图表的补充和对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掌握分析数据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情感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一)教学内容:教材P38页例1课时目标1.会根据统计数据补充统计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并尝试对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通过创设情境,引学学生自主探究,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
3.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重点: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简单的分析。
难点: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每位学生一张空白纵向条形统计图。
学生自制或者收集学过的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哪些知识?把你自制或收集到的一些统计图表进行简单展示。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重点复习条形统计图,如横纵轴、一格可以代表多少等等。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2. 学会三位数的大小比较;3. 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内容1. 三位数的认识和读写;2.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3. 三位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1. 研究三位数的读写方法;2. 理解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原则;3. 掌握三位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最新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2. 教具: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 向学生展示数字卡片,让他们辨认卡片上的三位数,并读出来。
2. 研究三位数的读写::- 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三位数的读写方法,如321读作"三百二十一"。
- 让学生自己读出一些其他的三位数。
3. 小组活动::- 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组发放数字卡片,要求他们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写出读音。
4. 活动总结::- 随机抽查学生的答案,让他们相互评价,并给出正确的读音。
第二课时1. 复::-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过的三位数的读写。
2. 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如比较321和540大小时,要从百位开始比较。
如果百位相等,则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
3. 练::- 给学生出示几组三位数,要求他们写出数字的大小关系。
4. 活动总结::- 让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
第三课时1. 复::-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研究过的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2. 三位数的加减运算::- 通过示例向学生讲解三位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如321 + 540的计算过程。
- 让学生自己完成几道类似的加减运算题目。
3. 练::- 给学生出示一些加减运算题目,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4. 活动总结::- 让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共同检查。
六、教学反思在本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小组活动的形式,逐步掌握了三位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方法。
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较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三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研究计算的重要基础。
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研究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研究,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研究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研究简单的数据阐发和平均数。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研究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阐发;通过研究平均数的寄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办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味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第一课时课题:复式统计表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人数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人数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
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二、探究新知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
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
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解读我常常看到学校保管室的老师根据她的“台账”决定该添置一些什么办公用品,卫生室的老师根据学生的体检记录表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图书室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借阅统计情况决定添购一些什么书;我们在学生某次测试后,也会计算出平均分、合格率什么的帮助我们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时,某个班出现了年级最高分,平均分却并不见得领先……我们在学校里或者其它地方所看、所做的类似工作,无疑都是统计工作。
统计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报刊杂志中的百分数、图形图表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说明,自觉不自觉中,我们都经常要用到统计知识来决策、比较或了解发展趋势。
受传统文化“重整合轻分析”的影响,原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所占的比例不大,对统计的研究范围也比较窄,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数据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处理这些数据也成为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因此,在小学数学里安排这样一个内容,既是生活的需要,又是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加强了统计内容的教学,尤其强调了统计的现实意义,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安排了统计的内容,且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将这个内容分布在各册教材中。
三年级下册的统计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两块,下面从“教材梳理”、“教学建议”、“数据分析”几个方面对本内容进行解读,并附一个案例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教材梳理教过人教旧版本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原来只在第八册安排了“求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第十册安排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求平均数”这两个内容,并没有单独安排“数据的分析”,尽管也将“对数据的分析”融入在统计图表的学习之中的,但仍给人一种“统计=计算+图表”的假象。
新课标认为,小学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观念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的方法、分析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导 向、预测和激励功能
种类 作用 主要目的
评价重点
方式方法
评价内容
诊断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 于因素
合理安置学生,考虑 区别对待,采取补救 措施
确定学习效果
改进学习过程,调整 教学方案
评定学业成绩
证明学习已达的水平, 语言在后继教程成功 的可能性
创作者
CONTENTS
1 课程标准
2 内容安排 3 教材编排体系 4 知识、技能立体整合 5 课程资源 6 教学模式 7 教学评价
ONE
课程标准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标题四
情感态度
课程总目标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初步认识 小数;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的技能,能准确 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例2
例3
例4 2. 笔 算 例5
例6
例7
例8
例9
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被除数是几百几十(几千几百) 被除数是两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 被除数是两位数(首位能除尽) 被除数是两位数(首位不能除尽,验算) 被除数是三位数(商是三位数) 被除数是三位数(商是两位数,验算) 总结计算法则 0除以一个数(不是0) 商中间有0的除法 商末尾有0的除法 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灵活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3、用好网络媒体等社 会性资源使课堂更灵动
4、积极推广云享课程, 为培优和辅差服务
5、抓好课堂生成资源
通过一个素材将位 置与方向、年月日、 面积和两位数乘两 位数等内容的复习 整合起来,避免分 条分块使知识太细 太碎。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复式统计表》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复式统计表》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通过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这一单元的研究,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
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研究,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
复式统计表是把两个(或多个)统计项目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并可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
这种处理、呈现数据的方法,是学生以后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本单元只有一个例题,编排了练八作为配套练。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1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研究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编排特点1.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的研究兴趣。
本单元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例。
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且都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的过程,体会其必要性,培养数据分析看法。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将数据分析看法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并体会其必要性,有用地展开学生的数据分析看法。
四、具体编排本单元只有一个例题,首先提出活动任务是“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需要进行调查。
2获取数据;接着让学生用从前研究过的知识(单式统计表)来呈现数据,讨论两个统计表的配合点,发现另有更简洁的形式──合成一个表,形成复式统计表;最后通过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表中包含的信息内涵更丰富,可直接看出男、女每项活动喜欢的人数,更便于比较,并可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分析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同步说课稿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导入—实践操作—反思总结”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情境导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引发他们对复式统计表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和分析复式统计表,从而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简单的统计知识,如能够进行加减法和简单的数据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障碍包括对复式统计表的概念理解不清,制作方法的掌握不熟练,以及如何从复式统计表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技巧。此外,学生可能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以及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制作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运用复式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以及如何从复式统计表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
针对这些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通过情境导入和实践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模板、实物模型等资源。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展示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统计表模板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工具,让他们在动手制作中学习。实物模型则可以用来模拟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统计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3单元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统计表来表示结果,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统计方法上,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建立统计的观念,为以后学习统计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指导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简单统计表来记录数据,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例如,在作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
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解读共15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材解读我常常看到学校保管室的老师根据她的“台账”决定该添置一些什么办公用品,卫生室的老师根据学生的体检记录表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图书室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借阅统计情况决定添购一些什么书;我们在学生某次测试后,也会计算出平均分、合格率什么的帮助我们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时,某个班出现了年级最高分,平均分却并不见得领先……我们在学校里或者其它地方所看、所做的类似工作,无疑都是统计工作。
统计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报刊杂志中的百分数、图形图表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说明,自觉不自觉中,我们都经常要用到统计知识来决策、比较或了解发展趋势。
受传统文化“重整合轻分析”的影响,原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所占的比例不大,对统计的研究范围也比较窄,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数据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处理这些数据也成为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
因此,在小学数学里安排这样一个内容,既是生活的需要,又是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加强了统计内容的教学,尤其强调了统计的现实意义,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安排了统计的内容,且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将这个内容分布在各册教材中。
三年级下册的统计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两块,下面从“教材梳理”、“教学建议”、“数据分析”几个方面对本内容进行解读,并附一个案例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教材梳理教过人教旧版本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原来只在第八册安排了“求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第十册安排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求平均数”这两个内容,并没有单独安排“数据的分析”,尽管也将“对数据的分析”融入在统计图表的学习之中的,但仍给人一种“统计=计算+图表”的假象。
新课标认为,小学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观念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的方法、分析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教材分析精品教育文档
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直观演示 或操作学具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 的方法得出,它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而是反映这一 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数。并要注意培养学生能根据平 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和判断的意识,例如例2中开心队的身 高按顺序排列是142、143、144、145、146(厘米),根据 平均数的意义,不用计算就可以判断是144厘米;
练习的设计重点放在平均数意义的运用上,比如: ①有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米,小明身高1.2米会 有危险吗? ②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承诺每月平均工资800元, 李叔叔却只有600元,他觉得受骗,你们认为了?
单元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3单元教材分析
东西湖实验小学 林红珍
第三单元
统计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是统计与图概率中的内容。 有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 程有所体验。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 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 为整数)。
教学时可以直接呈现横向条形 统计图,把重点放在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处理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分析、预测能力,以及横向条形统 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上。
在这个统计图中,仍然采用学 生已经学过的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方式,教材上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 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 条形。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 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
条件到问题的推理从已知条件入手,有条理地研究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陆续得出新的数量,逐渐向所求问题逼近。
某种程度上说,条件之间的联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为根据两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能够算出一个或几个数量。
如,已知男同学20人,女同学5人,可以得到男、女同学一共25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5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4倍……得到的这些数量中,某一个可能是解决稍复杂问题所需要的数量。
所以说,研究并挖掘条件之间的联系,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新的资源。
问题到条件的推理从所求问题入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
如果某个需要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想方设法先求出它。
像这样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逐渐向实际问题里的已知条件靠拢,也是积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往往具有针对性,如,求男、女同学一共多少人,一般用男同学人数加女同学人数,需要知道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又如,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一般用上衣价钱减裤子价钱,需要知道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
所以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能够较快地理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步骤,是解决问题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从条件向问题推理与从问题向条件推理,都是数量关系的推理。
虽然它们的推理起点不同、方向相反,却在解决问题时相辅相成、结合着运用,都是常用的思考策略。
尤其在解答三步或更多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如果既考虑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又考虑所求问题与需要条件之间的必要性,能有效地“化简”复杂的问题。
如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每袋大米重75千克,每袋面粉重25千克,一辆载重量5吨的卡车装了40袋大米以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如果从条件想起,根据“每袋大米75千克”和“装了40袋”,能够算出“装了3000千克大米”;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还能装面粉的袋数=还能装面粉的千克数÷每袋面粉的千克数”,得出需要先算“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已有知识方面
(二)已有生活经验方面
(三)已有技能方面
二、单元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知识分析
(二)难点知识分析
三、应对措施分析
(一)如何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
(二)如何落实教学重点
(四)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四、典型课例分析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新知识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要求: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根据
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建议: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例如,在做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一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班班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老师选取了这样几种电视节目(打开课本第37页做一做)有哪些啊?(引导学生去读)假如我想统计咱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可以用什么统计表?假如我们想统计我们三年级男生和女生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的数据,可以用什么统计表?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到40页练习八。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认识复式统计表并能正确填写,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2张单式统计表、可粘贴的心型纸片(男生绿色,女生红色)师三张复式统计表(贴黑板上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需要。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吗?
2.老师考考你们(逐张出示角色图片: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暖羊羊、沸羊羊、慢羊羊把图片粘贴到黑板上)它是?
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男生和女生四个等次的人数多少。
3.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1)男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2)女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分析: 学生进行调查、记录。
将记录的数据填在表中。
分析统计表。
学生讨论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复式统计表
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简单统计表来表示结果,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统计方法上,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建立统计的观念,为以后学习统计的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指导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统计表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时,就已经学会利用简单统计表来记录数据,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例如,在作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
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