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讨
牡丹亭介绍 中英文翻译
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world heritage patrimonie mondial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1.皇家粮仓,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始建,比故宫年长10岁,俯瞰明清24代君王,见证民国与1949年后的全部京都历史,是全国仅存、规模最大、现状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
墙体厚1.5米、高9.9米,空间恢宏,声效奇佳。
2.The Imperial Granary, an ancient storehouse 10 years older than the Imperial Palace, has witnessed 24 emperors in Qing Dynasty and seen the entire capital history from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subsequent history to the present, and it is the imperial storehouse that has survived the ravages of time on the largest scale, and is the one with the most intact current condition. This vast and splendid ancient building, with walls 1.5 meters thick and 9.9 meters tall, is in possessionof surprisingly good acoustic effects.3.遥望水榭楼阁的暧昧粉墨,仰视古老戏台的疏离萧索,何种美丽,都是昆曲曼声徐度的寄托所在。
明代的惊情迷梦以一种不曾臆想过的意境,复生于京城皇家粮仓的演剧空间。
4.Gazing at the amphibolous colors of the pavilion reflected on the surfaces of the water, looking up at the bleak and dismal ancient drama platform, you will find that melodious Kunqu Opera lies in all the beautiful feelings and scenes. However, it is an unexpected idea to redisplay the surprising rom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Imperial Granary in the capital, an unconventional “Drama House”.5.昆曲,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牡丹亭介绍 中英文翻译
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world heritage patrimonie mondial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1.皇家粮仓,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始建,比故宫年长10岁,俯瞰明清24代君王,见证民国与1949年后的全部京都历史,是全国仅存、规模最大、现状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
墙体厚1.5米、高9.9米,空间恢宏,声效奇佳。
2.The Imperial Granary, an ancient storehouse 10 years older than the Imperial Palace, has witnessed 24 emperors in Qing Dynasty and seen the entire capital history from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subsequent history to the present, and it is the imperial storehouse that has survived the ravages of time on the largest scale, and is the one with the most intact current condition. This vast and splendid ancient building, with walls 1.5 meters thick and 9.9 meters tall, is in possessionof surprisingly good acoustic effects.3.遥望水榭楼阁的暧昧粉墨,仰视古老戏台的疏离萧索,何种美丽,都是昆曲曼声徐度的寄托所在。
明代的惊情迷梦以一种不曾臆想过的意境,复生于京城皇家粮仓的演剧空间。
4.Gazing at the amphibolous colors of the pavilion reflected on the surfaces of the water, looking up at the bleak and dismal ancient drama platform, you will find that melodious Kunqu Opera lies in all the beautiful feelings and scenes. However, it is an unexpected idea to redisplay the surprising rom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Imperial Granary in the capital, an unconventional “Drama House”.5.昆曲,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浅析中英文化差异摘要: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反映出相应时代的文化底蕴。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诞生于中英不同民族文化下的戏剧作品,它们呈现出的相同点和差异中,皆反映出各自民族文化的身影。
本文试从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结局、戏剧语言等方面对比分析两部作品,并从中窥探中英文化之异同。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正文:中国的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和英国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可谓中英戏剧史上的两个闪耀明星。
两位戏剧大师同属一个时代,并曾先后创作出反封建的言情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年)和《牡丹亭还魂记》(1598年)。
两部作品同为出现于16世纪末的言情戏剧,但由于出现于中英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呈现出诸多差异,除了在追求爱情自由和反对封建伦理的主题思想方面外,在艺术风格方面也存在着相同点和差异。
由于中英历史传承和文化形态的不同,所产生的戏剧形态和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戏剧作品中,呈现出各有千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质。
本文拟通过对两部作品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结局、戏剧语言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中英文化的异同。
一、戏剧节奏比较从戏剧节奏上来说,《牡丹亭》的节奏舒缓,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节奏紧凑。
《牡丹亭》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年,节奏舒缓、松散。
除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主线故事外,还穿插有配角们的支线故事,如第八出《劝农》、第十五出的《虏谍》、第十七出《道觋》、第十九出《牝贼》、第三十一出《缮备》、第四十五出《寇间》、第四十六出《折寇》等。
在这些支线故事中,讲述了杜宝劝农、金人入侵、流寇造反、石道姑出家、陈最良告状等故事,一方面使得故事的世界观更完整、配角形象更丰满。
另一方面也托慢了故事的节奏,导致主线故事松散,节奏拖沓。
最后《闻喜》与《圆驾》两出,也有些为了回归传统的“状元及第、奉旨完婚”的传统思想而强行圆满的嫌疑,削弱了主题的批判性。
论《牡丹亭》英译策略的运用和局限
t n a d frin z t n ae te t ot n lt n s ae is o mo l s d i RS —c l rl r n lt n , u i n eg i i l a sa o t tg m n yu e CO S u t a t sai s b t o o ao h w r i r e c n u a o
o s a p e ri e a ce t h n s p r ,a d tk sap 印 it eu eo c u tr t n a d fr f mu i t t p a t in i e o e ch a nh n C e a n e e n ot s f c l ai — a h a u o n o
h t ta e t r s t n s ae ' a eat utr l i ee c s t e n te O e ta d We t o ac r i h t wo t n l i t t e C d l c u a df rn e w e r n s t et n a a o r  ̄s n s l e b h i n a
eg ia in.Ba e n t ec n rs t e nt eoi ia e ta d tre ta sae e so s he p p ra ̄ e inz t o s d o o ta tb we rgn tx he r ltd v rin .t a e l s h e h l n n
《牡丹亭》英译综述
戏 剧 是 与诗 歌 、 小说 、 散文、 报 告 文 学 等 并 列 的 文学 体 裁 。中 国戏 剧 既 非纯 粹 的戏 曲 ( 舞 台表 演 艺
术) , 也有 别 于西 方 的戏 剧 艺 术 ( p l a y ,t h e a t r e ,d r a — ma ) , 实 际上 是 指 剧 作 家 按 照 戏 曲舞 台演 出 的 要 求 而创 作 的书 面戏 剧 样 式 经 典 ; 中 国戏 剧 典 籍 融 会 贯
剧 与 喜剧 之 分 , 根 本无 法 与欧 洲戏 剧 相 比 , 就 连热 衷 于 中国文 化 的伏 尔 泰先 生 也 认 为“ 中 国文 化 在 其 他
方 面 有很 高 的成 就 , 然而 在戏 剧 的领 域里 , 只停 留在
罗德 ・ 艾 克顿 ( Ha r o l d Ac t o n ) 首 次英 译《 牡丹亭》 中
籍既 可 用于 阅读 , 也 可用 于 表演 , 但 又不 以可 表演 性
及 所具 有 的代 表性 决 定 的 。《 牡丹亭》 全名《 牡 丹 亭 还魂 记 》 , 与《 紫钗记 》 《 邯郸 记 》 和《 南柯记》 合称“ 玉 茗堂 四梦 ” , 是 明代 杰 出戏剧 家 汤显 祖 ( 有“ 中 国的莎 J - : 比亚” 之称) 的代 表 作 , 全 剧共 5 5出 , 用 唯 美 的 笔 触描 写 了杜丽 娘 和柳 梦 梅 生 死 离 合 的爱 情 故事 , 颂 扬 了反 对 封建 礼教 、 追 求 自由 幸福 的爱 情 和 强 烈 要 求 个性 解 放 的精神 , 作 品结 构宏 大 , 人物 刻 画栩栩 如 生, 具 有很 高 的思想 性 和艺 术性 , 是 中国戏剧 史上 的
况 和 发展 方 向 。
一
从互文性评析英译《牡丹亭》——兼评昆曲翻译
从互文性评l 析 英译 《 牡丹亭 》
—— 兼评 昆曲翻诨
口 段 清香
郑州科技 学院 【 摘 要1昆曲作为代表我 国古典戏 曲最高 艺术成就 的表演 艺术 其 翻 译 变 得 日益 重 要 。 互 文 性 是 最 近 几 十 年 发 展 起来且被广 泛应 用的理论 。本文从译者 许渊冲 的 《 牡 丹 亭 》译 本 中选 取 例 子 ,从 互 文 性 视 角 进 行 评 析 , 以探
。
,
。
塌
,
近 ,学者们更 是把互文 性引入到翻 译研究 领域 。本 文粕 互 文性理论 引入到 昆曲的翻译研 究当 中,对 昆曲翻 译边 行粗浅 的探讨 。
平 淡 地 少了 谈 笑的 意 境 , 失 掉了 风 淡 云 轻 谈 古 今 的 氛 围 。
k】 结语
■■●一
园 互 文 性 与 昆 i 1 1 1 1 1 t t
,
的 叠 用 , 比较 有 灵 气 地 传 递 出 长 江 之 水 的 滚 滚 势 态 。 且 r a c i n g ”也在 很大程度 上表达 出大江之水 的奔腾湍 急之 感 。但 第 二 句 的 “ l e a v e n o t r a c e ” 表 示 的 是 没 有 留下 任 何痕 迹 , 并不符 合 原 词对 于英 雄 逝去 的 描写 , 有些 过 于牵强 。并且在原 词中 “ 是非成 败 ”是两 组反义词 ,而
,
昆 曲翻 译 策 略 。 【 关键 词】 互文性 ;昆曲;翻译策略 ; 《 牡丹亭 》 【 中 图分 类 号 1 H0 5 9 I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1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4 ) 1 2 . 0 0 6 2 — 0 2
认知翻译学视域下《牡丹亭》中酒文化英译研究
认知翻译学视域下《牡丹亭》中酒文化英译研究酒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酒文化包括制酒、饮酒以及酒的功能及历史,等等。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酒在工艺、历史、质量上比世界其他国家的酒都要复杂多样,但是在世界上却没有享有很高的声誉。
翻译是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酒文化翻译研究十分必要,但是酒文化的翻译研究仍然不多。
因此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更多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酒文化。
本文所研究的酒文化是指狭义上的酒文化。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而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体验和认知的产物,翻译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
本文以认知翻译学为主要理论框架,该理论有六个重要的翻译原则,即翻译的体验性、创造性、互动性、语篇性、和谐性和翻译所体现的两个世界。
在这六个原则当中体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本文理论框架的主干部分。
本文旨在从认知翻译学的角度,研究《牡丹亭》中酒文化的英语翻译问题。
本论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汤显祖是明代戏曲家,《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歌颂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表达了追求自由,反对专制的愿望。
已有大多数对《牡丹亭》的翻译研究集中于隐喻、唱词、文化和审美等,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过其中的酒文化。
然而,研究《牡丹亭》中的酒文化有利于提高翻译能力,传播中国酒文化,提高其国际地位并且促进相互交流。
《牡丹亭》中的酒文化包括酒名,酒具,饮酒动作,醉酒状态等。
本文从《牡丹亭》原文中选取了57个体现酒文化的例子,并从汪荣培、张光前和Cyril Birch 三位译者的译本中选取了对应的英文表达作为研究的语料。
定量研究是比较三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
定性研究是通过运用认知翻译学的原则揭示三位译者不同的认知差异和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探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牡丹亭》是元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以其浪漫唯美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道德沉思而享誉中外。
然而,由于其古文表达方式与西方戏剧传统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起首,翻译《牡丹亭》需要兼顾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语言上,古汉语和英语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古汉语追求简练和意象的表达,而英语更重视主谓宾结构和逻辑性。
因此,译者需要在表达方式上寻找平衡点,既要保留原作的意境和风格,又要让英语读者易于理解。
其次,翻译《牡丹亭》需要充分思量受众的接受程度。
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接触并不深度,他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戏剧表现方式缺乏了解。
因此,译者需要通过注释和补充说明,援助读者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干系和文化内涵,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爱好。
然而,在对《牡丹亭》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也存在一些误区。
有些译者追求忠实于原作,过于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导致英译版的语义混乱和乏味。
另一些译者过于重视西方戏剧的逻辑性,倾向于删减原文的修辞和想象力,导致英译版缺乏古典戏剧的韵味和魅力。
因此,在《牡丹亭》的英译中,需要译者恰当平衡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干系,既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和意境,又要满足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需求。
此外,《牡丹亭》的英译在对外传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英译版的出版,使得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戏剧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增进了两个文化之间的沟通。
同时,英译版也为中国的戏剧家和翻译家提供了借鉴和进修的机会,增进了中国戏剧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译介探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国优秀的戏剧文化,也为中外文化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牡丹亭》作为其中的典型作品,其英译与传播历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将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中国戏剧典籍的翻译与探究,让更多的人能够观览和了解中国戏剧的魅力综上所述,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翻译与传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牡丹亭原文及译文
牡丹亭原文及译文一、引言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绝世佳话,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牡丹亭原文进行解读,并附上英文翻译,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二、牡丹亭原文《牡丹亭》是一部美丽的悲剧,主要讲述了悬河负鸿门、地府娘娘续草堂、怜香惜玉的故事。
2.1 第一场一个春天的早晨,悲剧的开始拉开了序幕。
女主角杜丽娘来到了寒香亭,和小桃在一起唱歌吟诗,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2.2 第二场杜丽娘与柳梦梅两人相识,相爱,并约定了三年后在牡丹亭相会。
2.3 第三场三年后,杜丽娘来到牡丹亭等待柳梦梅的到来。
然而,柳梦梅被其父强行娶给了他人,没有能够来到牡丹亭。
2.4 第四场杜丽娘对柳梦梅的失约感到十分伤心,甚至开始患上了相思病。
她每日祈祷,希望柳梦梅能回到自己身边。
最终,她病倒了。
2.5 第五场悲剧达到了高潮,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地府娘娘,地府娘娘同情她的遭遇,答应让她重返人间,并在牡丹亭等待柳梦梅。
2.6 第六场杜丽娘醒来后,她发现自己正在地府草堂,地府娘娘从中阐述了她的遭遇和悲苦。
2.7 第七场杜丽娘重返人间后,回到牡丹亭等待柳梦梅。
然而,柳梦梅已过世,二人再无相见的机会。
三、牡丹亭英文译文3.1 Act OneOn a spring morning, the tragedy begins. The heroine Du Liniang arrives at the Hanxiang Pavilion and sings poems with Xiaotao, expressing her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3.2 Act TwoDu Liniang meets and falls in love with Liu Mengmei, and they agree to meet at the Peony Pavilion three years later.3.3 Act ThreeThree years later, Du Liniang arrives at the Peony Pavilion to wait for Liu Mengmei. However, he is forced to marry someone else by his father and fails to come to the Peony Pavilion.3.4 Act FourDu Liniang is heartbroken by Liu Mengmei’s broken promise and evenfalls ill with lovesickness. She prays every day, hoping for Liu Mengmei’s return. In the end, she falls seriously ill.3.5 Act FiveThe tragedy reaches its climax as Du Liniang meets the Goddess of the Underworld in her dream. The Goddess of the Underworld sympathizes with her and promises to let her return to the mortal world and wait for Liu Mengmei at the Peony Pavilion.3.6 Act SixUpon waking up, Du Liniang finds herself in the Court of the Underworld. The Goddess of the Underworld elucidates her experiences and sorrows.3.7 Act SevenAfter returning to the mortal world, Du Liniang returns to the Peony Pavilion to wait for Liu Mengmei. However, he has already passed away, and they will never see each other again.四、结论《牡丹亭》通过三世情缘的描绘,讲述了悲剧主角杜丽娘为爱付出的一切,并以悲剧结局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残酷。
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
许渊冲、许明英译《牡丹亭》分析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富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牡丹亭》是16世纪中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该戏曲共五十五出,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1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组成结构明清传奇分“出”,“出”相当于西方戏剧的“场”,也等同于元杂剧中的分“折”,是划分明清传奇的基本结构单位。
《牡丹亭》便有五十五出。
“出”作为一个单位是由出目和戏文组成。
出目为每出的题目,戏文是传奇戏剧文本的正文,由曲词、宾白和“介”三个部分有机地组合到一起。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蝶恋花]说明了该剧的创作缘起;第二部分[汉宫春]为本剧的剧情梗概;第三部分为四句下场诗。
2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比较2.1 曲牌[蝶恋花]的翻译原文:[蝶恋花]汪译:(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许译:(Singing to the tune of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曲牌是曲谱的名称,汪采取音译的方法,将“蝶恋花”音译为Dielianhua,并补译了“To the tune of”,点出了“蝶恋花”是一曲调。
许采取的是意译加补译的方法,补译了“Singing to the tune of”并将“蝶恋花”译为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通过首字母大写点明了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是一专有名词,是下面演员演唱的曲调。
汪译和许译的这两翻译方法都能够使读者明白“蝶恋花”是一曲调。
但是如果在翻译“蝶恋花”时,单纯的使用直译的方法译为:Butterflies Kiss Flowers,且不做任何注解,这样一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不解,1因为下文中既没有蝶也没有花,所以在翻译这中曲牌名时,尽量不用直译的方法,否则必须加注解。
牡丹亭介绍中英文翻译
牡丹亭介绍中英文翻译牡丹亭是明代杂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戏曲作品,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的杰作之一、该剧描绘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音乐,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被称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下面是《牡丹亭》的中英文翻译,用以介绍这部作品。
《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牡丹亭》是中国明代戏曲作品之一,创作于1598年。
该剧由汤显祖创作,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传统艺术中的杰作之一、它以唐代文学家杜审言的《牡丹亭记》为基础,经过汤显祖的重新创作,成为一部独具风格和影响力的戏曲作品。
《牡丹亭》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以女主角杜丽娘和男主角刘仙客之间的爱情为中心。
故事发生在唐代陈州牡丹园,杜丽娘梦中与刘仙客相遇并坠入爱河。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相见。
杜丽娘因思念刘仙客而病倒,最终死去。
刘仙客得知了她的死讯后,深感悲痛,用神奇的力量使她起死回生。
最终,他们以死相许,成为永远的灵魂伴侣。
该剧以浪漫主义、超凡想象和美学观念为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通过精妙的对白、唯美的诗词和动人的音乐,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深刻。
《牡丹亭》也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 Peony Pavilion》 is one of the Chinese Ming dynasty drama works, created in 1598. The play was written by Tang Xianzu and is one of his most famous works, as well as a masterpie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It is based on Du Shiniang's "Record of the Peony Pavilion," a literary work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rough Tang Xianzu's reinterpretation, it became a unique and influential drama.The play is characterized by romanticism, extraordinary imagination, and aesthetic concepts, fully showcasing the unique charm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exquisite dialogues, beautiful poems, and moving music, "The Peony Pavilion" transports the audience to another world, allowing them to experience the greatness of love and the profundity of life. It is also known as a ge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theatrical tradition.。
赣剧英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赣剧英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摘要:《牡丹亭》因其英文翻译版本及昆曲表演版本而在国内外文学作品领域和戏剧表演舞台大放异彩。
其作者为江西省临川人汤显祖。
他于1598年创作的明代戏曲代表作《牡丹亭》,也成为江西省传统地方戏曲——赣剧最为经典也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本论文从牡丹亭的英译入手探讨赣剧的英译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期使赣剧在省内外、国内外获得更大认可与传播,进而弘扬传统中国文化。
关键词:赣剧;英译;《牡丹亭》;跨文化交际一、赣剧及其文化价值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500多年的历史。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地区,发端于明代的戈阳腔。
戈阳腔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不同变体,形成了高腔体系。
高腔对秦腔、昆山腔等全国四十多个声腔剧种有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地方戏曲的发展。
明、清时期,赣剧以高腔为主,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腔诸腔为一体。
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
1950年,饶河、信河两个分支合并,并正式更名为赣剧。
1953年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
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
在现代,赣剧立足江西省,并登上国内重大舞台,获得了进一步传播。
2005年江西师大文化艺术中心《牡丹亭》赣剧团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45台参演剧(节)目同台竞演。
2010年汤显祖诞辰460周年之际,南昌大学排演的新编赣剧《临川四梦》于6月29日在江西省艺术剧院首演,还在国内各大高校巡演。
2006年,戈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赣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赣剧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牡丹亭》国内外英译情况汤显祖(1550—1616)为江西省临川人,是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被学界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2000年,汤显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选的100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此外,20XX 年,时值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将在全球举行纪念活动。
《牡丹亭》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研究现状分析
《牡丹亭》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研究现状分析作者:王子慕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戏剧作为一种包揽中国古代各种韵文形式的文体,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意象。
在《牡丹亭》中,文化意象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
本文主要对《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概括性综述。
关键词:《牡丹亭》;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在《牡丹亭》中,中国文化意象言简意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往往成为原著中的点睛之笔。
但是,当我们阅读英译本时,常常遗憾地发现,在《牡丹亭》原著中熠熠生辉的文化意象大都失去了其原有的风采。
一些文化意象一旦离开其文化母体,其内涵意义就容易被误解和歪曲。
文化意象翻译可视作整个翻译活动的一面镜子,可以说,研究如何翻译文化意象归根到底就是在研究如何翻译中国文化,或者说,文化意象翻译就是如何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
因此文化意象在中国戏剧作品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翻译上的难度也显而易见。
《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明清传奇这一文学样式的最高峰,可以说,它轰动了文坛和剧场,引发了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们一系列的深层探讨。
一部作品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与其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且汤显祖擅长引经据典,《牡丹亭》中的诗词、典故、谚语、俚语、绝句、隐语、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文化意象不一而足,如落霞与孤鹜齐飞、嫦娥、沉鱼落雁、闭花羞月等,正是这些具有特定汉文化的词语常常使译者处于被动,取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
简单来说,文化意象是指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在读者的脑海里间接地触发对某一事物的联想的文学手法。
文化意象的含义源于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因此,文化意象的含义也因其与中国文化的息息相关而相对固定。
在翻译戏剧类作品时,应将文化意象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样有助于强调主题,刻画人物,并提高读者的参与和性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对《牡丹亭》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深层探究,比较不同译者对文本内容理解以及对文本中文化意象的处理上所表现出的不同见解和视角,来寻求戏剧类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并建立相对应的文化意象的翻译模式。
翻译·文化·美感——以英译《牡丹亭》诸版本为例
的。“ 意似” 是译诗的低标准 ,意美 ” “ 是高标准, 三美” “ 是最高标准。“ 意似” 只能使读者“ 知之” “ , 意 美” 却能使读者“ 好之” “ ,三美” 才能使读者“ 乐之 ” …但是“ 。 译诗不 能够百分之百传达原诗的意美、 音 美、 形美 , 总要有所牺牲。 【虽然许之“ ”2 三美 ” 是针对英译诗提出的, 但想来也可适用于古戏剧 的翻译 。
形式上也对称 , 但遗憾 的是翻译本身没能对这两个名字中蕴含的文化 内涵作出说 明。“ 是对女性美 娘” 好的称呼 , 中国古代称美丽的女子为“ 美娇娘 ” 现代 汉语用 “ , 姑娘 ” 一词来称呼年轻女子 , 日本汉字中
} 收 稿 日期 :0 9一l 20 O一0 9
作者简介 : 周
韵( 9 l )女 , 18 一 , 江苏无锡人 , 江苏信息职业技 术学院外语系助教 , 研究方向 : 英美文 学。
现从 前述 的三译 本 中举 出几例 , 比分析 各 自对 原 文文化 和美 感 的传 递特 点 。 对
二 、 几 个 称 呼 语 的 翻 译 对
“ 汪译 ” 将男 女 主人公 “ 柳梦 梅 、 杜丽娘 ” “ 音译 为 “ i nme”和 “ uLnag , 留 了其 音美 , LuMeg i D ii ” 保 n
9 5
“ ” 娘 的本意是 女儿 。“ 即美丽 , 丽” 闻其名 如见其 人 , 名字 , 单看 一个美 丽娴 静 的青年 女子 形象 便跃 然纸 上 。柳 、 梅两种 植物 , 前者清新 隽永 , 后者 志 向高 洁 , 征 书生 意气 , 象 一个 “ ” 贯穿 其 中 , 梦 字 引发 无 限联 想 。但 是译成 “ i Meg e”和 “ uLnag 之后 , 没有 这 美 的联 想 了 , 能不 说是 种 遗憾 。好 在近 Lu nm i D ii ” n 便 不 年来该剧 的大剧 场演 出均配有 中英字幕 对照 , 剧场 字幕采 用汪译 本 , 就可通 过字 幕清楚地 了解 如果 听众 这两个 名字 的正确发音 , 听演员念 白, 再 体味平 仄交叠 的美感 , 也算是 一种补 偿 了。 再来 看一下 “ 伯译 ” 对这两个 名字 的翻译 :杜丽娘 ” 成 “ r a D ” “ 译 B dl u —— 杜新 娘?一 个 年方二 八 , i 待字 闺中 的小 姐成 了“ 新娘 ”令 人费解 。而对 “ 梦梅 ” 这样 介 绍 的 : ashl ,nme i f wl , 柳 是 “ coa a dLu o r r‘ i - l .Meg e f dem —o —ar o’ ” J 柳 ” o w’ nm i r‘r o a f p ct. 2 i “ 翻成 wlw 尚可 , “ ” 成 aro 就 有 点 问题 io l 但 梅 翻 p ct i
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析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30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析文/左悦摘要: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戏曲创作家。
汤显祖创造的戏剧,可谓中国古典戏曲的集大成者。
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巅峰,也很早就被英译到西方世界。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我国古典作品英译的特点,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例阐述跨文化视角下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情况。
关键词:《牡丹亭》;作品探析;英译在全球使用英语的国家中,《牡丹亭》的英语版本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出现之后立刻受到了很多英语国家人民的欢迎。
这为后来《牡丹亭》英译本的传播,打开了一个大门。
现如今,世界各地的英语国家艺术创作者和学者对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作品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
对于汤显祖戏剧的深入研究是进行东西方作品比较研究的重要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版本的独特性1.1 中国戏剧典籍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独特的工作。
只有真正深入了解戏剧内容中的具体所指,以及戏剧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够真正有效解读我国的古典戏剧,才能够真正做好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传播工作。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中国的古典戏剧并非等同于西方的戏剧和话剧,中国的古典戏剧在内容上本身就带着厚重的中国古典文化特色,这和西方英语世界中的一些词语,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
所以从典籍的角度着手研究英译,其意义指向会变得更加明确一些。
中国的古典戏剧典籍具有独特性,这是由于不同于西方世界的话剧,中国古典戏剧在概念上主要指的是由当时的古典戏剧作家根据舞台的演出要求所创作,并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以及无数次修改所传承下来的书面样式的经典剧本。
此外,从艺术分类角度看,中国的古典戏剧,是和古代的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并列的,古典戏剧更被认为是诗的一种,被称作是一种可以唱出来的诗。
《牡丹亭》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牡丹亭》翻译研究现状评述牡丹亭是清代著名文人戚继光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及古典文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案例。
它代表一种完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一翻译方法以特殊的表达形式跨越了学术界和文学界之间的界限,使批评家和读者都能够看到作品的国际性、文学性和历史性等内容。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学者以《牡丹亭》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翻译形式和翻译特征,开展了诸多关于《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研究。
由于语言学家和文学翻译学家均纷纷以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模式探索《牡丹亭》,对其翻译研究现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体特点及其接受特点上。
在翻译文体方面,《牡丹亭》拥有完整的文学文本,包括古典文学、俗文学和传统文学等不同风格的文本,其中有俗派古体诗词、诗文、散文、叙事文学以及人物对话等。
《牡丹亭》不仅保留了古典文学的独特特色,而且有良好的韵律、节奏和押韵等遣词造句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学构思和形象描绘,更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
《牡丹亭》在翻译中也表现出从古典特点到现代化特点的转变,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它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许多传统的技巧,如翻译时替换和衍生的转换,以及文字的形式和功能的改变。
因此,《牡丹亭》的翻译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准确的文字处理技巧。
在阅读体验方面,《牡丹亭》的翻译表现出明显的文字差异,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展示出文本的真实性。
与此同时,《牡丹亭》的翻译表现出很强的引用性和联系性,不仅保留了古典文学的特色,还能一定程度地展现文本的历史性。
总而言之,《牡丹亭》的翻译具有多样性,不仅具有文学特色,而且表现出对文本的洞察力和翻译技巧。
它的翻译形式和翻译特征,越来越受学术界和文学界的重视,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在国际化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探寻《牡丹亭》背后的文学艺术造诣与文化传播价值——以许渊冲的英译文本为例
探寻《牡丹亭》背后的文学艺术造诣与文化传播价值——以许渊冲的英译文本为例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交往合作的频繁,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昆曲中最具影响力和艺术代表性的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一经传出便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故事“至情至圣”的千古绝唱。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更是将其翻译为英文,将之更好的推向海外,《牡丹亭》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荟萃中实现了创新性的艺术升华和文化传播。
关键词:《牡丹亭》;许渊冲“三美论”;文学艺术价值;文化传播1、引言漫溯古今文化长河,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内在灵魂,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昆曲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作为昆曲中最具艺术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作品,汤显祖的《牡丹亭》蜚声海内外,它在传颂真挚唯美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彰显着非凡的文化价值,孕育着深厚的艺术底蕴。
而许渊冲的译本将《牡丹亭》推向了另一个文化创作的高度,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开辟了独树一帜的道路,让西方读者感受到爱情故事背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因此,本文将从以传统昆曲《牡丹亭》为视角,以许渊冲的英文译本为突破点,探寻许渊冲英文译本别样的文化美学价值与译述造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解读。
2、许渊冲之翻译“三美”理论作为“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获得者,许渊冲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先生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忠实于原文,同时又极富美感,彰显着较高的美学价值,他的翻译“三美论”,可谓点亮文学翻译的一盏明灯。
在他看来,诗歌翻译不仅应忠于原文,还应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此“三美”是许渊冲先生理论的核心之一,是其翻译思想的本体论的重要体现。
“三美”的地位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
《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2512019年48期总第488期ENGLISH ON CAMPUS《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文/李亚芬之处。
1.译者翻译背景和目的。
白之于1954年获得了中国文学博士学位,长期教授汉语课程,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与戏剧。
他研究和翻译《牡丹亭》等中国戏剧,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腔热情。
主动将《牡丹亭》这一典籍译入英语世界,他的目的在于让更多英语世界的读者们接触到这一灿烂的文化。
作为一位中国学者,汪榕培则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极将中国典籍译出国门。
其译本于2000年完成出版并收入《大中华文库》。
该工程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重大的国家出版工程,目的在于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
2.制约因素影响下的翻译策略。
作为一位热爱戏剧文化的汉学家,白之不仅自己对《牡丹亭》等古典戏剧有着相当的了解,还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一灿烂文化引入英语世界。
因此,他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一般采用语言解释、文内解释、文外解释等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给英语世界的读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使他对某些文化专有项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而汪榕培作为国内学者,对文化专有项的理解相对更加来说深刻和精准。
但他的翻译目的在于传播中国文化,因此翻译时首先考虑的是要让英语世界的读者能够接受自己的译文,达到“传神达意”的目标。
所以,汪榕培的翻译策略以删减和转换拼写法为主,特别是在对待人名、地名的翻译时,以音译来避免给读者带来过重的阅读难度和负担。
四、结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历来是中国典籍英译中的难点,关乎译本质量的好坏和读者接受度的高低。
《牡丹亭》等典籍的对外传播,与国内外译者的出色译作密不可分。
在面对文化专有项这一难题时,美国学者白之和国内学者汪榕培受翻译背景和目的这两大制约因素的影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得到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1]Birch, Cyril, Tr. The Peony Pavilion [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2]范祥涛.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及其制约因素——以汉语典籍《文心雕龙》的英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 61-64.[3]蒋骁华.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J].上海翻译,2009(4):11-15.[4]汪榕培.牡丹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引言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不朽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4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讨张余辉 施万里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独特性,阐述了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牡丹亭》;英译情况汤显祖作为我国明代伟大的戏曲家和思想家,其戏剧的临川四梦,不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成就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这也有效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
在英语国家中,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牡丹亭》第一个节选译本问世之后,其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喜爱,这也为《牡丹亭》的英译本传播,建立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
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国家学者,对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作的比较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也表示了对汤显祖戏剧英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独特性(一)中国戏剧的独一性中国戏剧典籍英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只有深入了解戏剧的所指和戏剧翻译的复杂性,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戏剧的典籍,从而更好的进行戏剧的英译。
首先中国戏剧典籍既不是纯粹的戏曲,也不同于话剧,其本身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这和英语当中的drama/theatre/play 等词语的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如果从典籍的角度着手,其意义所指也会更加的明确[1]。
那么中国戏剧典籍本身和话剧这一概念排除在外,专指剧作家按照当时的戏曲舞台演出的要求,所写的、经过历史沉淀并传承下来的书面戏剧样式经典,这就决定了其独一性。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出来来说,戏剧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并列的文学载体,但同时其也被称为戏剧性的诗,是诗和剧这两者的有效解决,也是曲和戏的融会贯通。
另外中国古典戏剧还有着兼容并包的特征,这就导致这当中囊括了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载体当中的艺术成分,也成为展开戏剧冲突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也大大提升了戏剧的阅读价值。
(二)不以可表演性为最终目的对于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特殊性,还在于其通常不以可表演性为其最终的目的,这就导致其和巴斯内特后期的戏剧翻译观点基本相一致,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来说,中国戏剧典籍的英译既可用于阅读,也能够用于表演。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真正实现表演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当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案头化倾向[2]。
中国古典戏剧虽然本身源于古代歌舞、民间文化、宗教祭祀,尤其在说唱艺术曾经给予其过分的滋养,但实际上在元朝之后,大量落魄却文采较高的士人的加入,才让戏剧逐渐游离勾栏瓦市,带有浓烈的案头化特征。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戏剧都能够搬上舞台,即使是用来演出的剧本,在实际演出之前,也需要解决长上的问题,以《牡丹亭》为例,尽管其家喻户晓,但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人们应用最多的版本并不是汤显祖的版本,而是冯梦龙的版本。
这当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冯梦龙的版本更加适合演出,所以这也导致了对于汤显祖《牡丹亭》英译的特殊性。
(三)中西方戏剧传统差异较大从跨文化视角下,分析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之所以制约了其英译本的演出发展,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之间的戏剧传统本身就有较大的差异。
西方传统西方美学的基础,就是摹仿论,其所追求的是逼真的效果,在艺术上注重创造舞台幻觉,通常都是用戏剧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演绎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3]。
在剧场中,通常观众花费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将整个戏剧的情节了解清楚。
但中国戏剧结构与西方戏剧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中国戏剧结构是一个线型的艺术,与西方戏剧的分幕体例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吸取分场体例,会更加的自由松散,这也导致其更加冗长。
一般在中国戏剧演出过程中,要轻吟慢唱,还要模拟神情,往往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串完正本,通常一部传奇,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这对于一些西方观众来说,几乎不可能实现看完整部戏剧的可能性。
二、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一)白之全译《牡丹亭》在当年美国汉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古典戏剧研究快速发展和美国戏剧文学逐渐复苏的背景下,白之在1980年退出了《牡丹亭》的全译本,这也是汤显祖《牡丹亭》第一次以完整形式出现在英语读者的面前。
翻译实际上和理解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译者对于原文的解读,就直接决定了原文信息的传递,白之为了更加方便读者理解、欣赏英译版的《牡丹亭》,其对在序言中对原剧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各要素都进行系统的介绍。
在阐释主题时,其将《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类比,表示原作者的目的在于颂扬晚明新兴的人文思潮,还有人性的自然之爱——“情”,在于向人们展示“情”对于残酷理性传统的胜利。
这充分展现了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传播学视角下的汤显祖“临川四梦”英译研究》,编号YG2017112。
作者简介:张余辉(1981.6-),男,湖北省襄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施万里(1982.7-),女,江西省信丰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日本史。
语言新探白之对于《牡丹亭》的理解,要描述了自己严重的《牡丹亭》,同时白之《牡丹亭》的全译本,还充分体现了其对于易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包容,将《牡丹亭》中更多的中国文化成分,有效代入到了美国文化系统中[4]。
比如以《牡丹亭》第十出为例,汤显祖在尾声中写到四句诗,这四句诗是分别来自唐代诗人张说、罗隐、许浑和韦庄的诗,这不仅对上文进行总结,也为下面的情节发展进行了铺垫。
那么白之就以此忠实将其翻译为:Idle spring excursion begins from painted hall,sweet-scented is the shade of apricot and willow.You ask where Liu and Ruan met with their faery loves?Look back,and on the east wind heartbreak comes again.白之对于《牡丹亭》翻译采用了直译、直译加注和直译加解释的方式,其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并成功的展现了原作当中的美,这帮助外国读者有效感受到了中国古典吸取文学中的美。
(二)张光前英译《牡丹亭》张光前作为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学学院的教授,其专攻汉语古典作用的英译和英汉对比研究,《牡丹亭》也是张光前英译的第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是国内第一个《牡丹亭》的全译本[5]。
在目前多元化文化构建的背景下,表现了政治和文学艺术的相互疏离,更着重于对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关爱,这也在张光前英译的《牡丹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其也更注重面向原语系统的翻译规范,翻译人员作为原语和目的语系统语言以及文化的调节者,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也就是到底让读者来接近作者,还是让作者来接近读者,或者采取一个折中的策略[6]。
那么通过《牡丹亭》英译本的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出于对中国戏剧诗学和中国文化的尊重,其采取了一个以原语系统为主的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首先体现在对中国戏剧形式的处理上。
因为汉语中常见的诗行是五言和七言,而英语的五音步和汉语的七言是最为匹配的,而四音步则更加适合翻译五言。
比如在“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这两句七言翻译过程中,张光前是这样翻译的:I set my heart on writing doleful verse,though feeling proves too tangled to express.当然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并不是机械的执行自己的翻译理念,对于部分七言,也采用了分行音译的方法,比如开篇中“忙处抛人闲处住”,作者就将其分译成了“Thrown out of the bustle of offi ce care,I’ve retired to a placid life”这两行,这些都体现了译者努力清晰的体现了自身的翻译立场。
(三)汪榕培英译《牡丹亭》汪榕培英译的《牡丹亭》作为其代表作,其在翻译过程中为自己制定了“传神达意”的目标,其也确实准确的展现了原剧的风采,并受到了国内外《牡丹亭》读者的好评[7]。
翻译过程中文体、风格和情感等都是传神的重要参数,而字词、修辞和文化等是实现达意的重要参数,但传神达意实现作品的翻译,对于译者的要求十分高。
在其看来,字对字的翻译并不等于忠于原文,但将原文的语言翻译成大白话,更无法有效展现原作的风采,所以其尤其在唱词和诗文翻译中,通过采用英语传统抑扬格的多种形式,以展现原文的形式和音韵美。
比如其在“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
”这一句翻译过程中,翻译成了“at break of day/travelers on the way/lovers stay”充分展现了其独具一格的创作,激发了读者无穷的想象。
比如同样以《牡丹亭》第十出为例,对于尾声中四句诗的翻译,汪榕培先生将其翻译为“A springtime tour from painted halls,Brings near the scent of bloom that falls.If you should ask where lovers meet,I say that hearts break where they great.”这就充分展现了传神达意的创作性翻译。
(四)许渊冲、许明选译《牡丹亭》许渊冲和许明英译的《牡丹亭》是2009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在汉英对照《牡丹亭》序言中,其从跨文化的角度,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牡丹亭》进行了扼要的比较[8]。
许渊冲认为《哈姆雷特》就利用了假戏真做的方式,求得了真和假的统一,在思想上引发了生和死、爱和恨的斗争,同样《牡丹亭》中也有生死的冲突,但这种冲突不仅是为死者复仇,而是向生者求爱。
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于译者来说《牡丹亭》的情理矛盾会相对简单,杜府中只有杜丽娘和春香重情,情理矛盾主要体现在父女、母女和师生之间。
正是译者单纯的关注当中的情理矛盾,致使译者对原作进行了选择性的翻译,其仅译出了前三十章节的内容,并且对于这当中的内容也进行了大筛选。
三、结语总而言之,《牡丹亭》作为中国古典戏剧史上不朽的剧作,其翻译版本有众多,每一个版本在唱词、诗歌等方面的翻译,都有不同的风格特征,这也导致其逐渐被更多的西方读者所喜爱,这也为更多的中国戏剧作品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张玲.关于《汤显祖戏剧全集》的英译[J].外语与翻译,2018,25 (02):33-37.[2]王君.中国古代戏剧典籍英译分析——以《牡丹亭》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 (13):172-173.[3]赵征军.汉学家白之英译《牡丹亭》戏剧翻译规范探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 (02):62-66+74.[4]于洋欢.《牡丹亭》互文指涉英译研究——以戏拟为例[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7 (02):73-90.[5]崔艳梅.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牡丹亭》的英译[J].语文建设,2015 (12):57-58.[6]张玲.汤显祖戏剧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以汪译《牡丹亭》为例[J].中国外语,2014,11 (03):106-111.[7]杨蒲慧.从文本功能的角度谈戏剧翻译的策略——以《牡丹亭》英译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 (S2):111-112.[8]向鹏,陈凤,何树林.《牡丹亭》翻译研究现状评述[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 (01):1-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