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理论:卢卡奇与霍耐特之比较

合集下载

关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解析_读孙伯先生_卢卡奇与马克思_

关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解析_读孙伯先生_卢卡奇与马克思_

孙伯先生《卢卡奇与马克思》是关于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研究的一部新著。

这部著作通过对卢卡奇的两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卢卡奇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学者生涯中,伴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跌宕起伏和风云变幻,矢志不移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轨迹,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卢卡奇所建树的思想业绩。

这对于我们了解卢卡奇及其哲学思想以及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本文仅就这部著作中孙先生关于卢卡奇物化问题的解析谈一点体会。

一、卢卡奇关于物化问题的阐释与马克思物化和异化理论之异同孙先生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归纳如下:一是物化和物化意识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是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但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即异化,没有对物化与异化加以区别研究。

他认为,物化、异化的结果造成了一个存在于人之外的第二自然。

这个自然以其和人相异化、相外在的自然规律的形式来支配和主宰人的活动。

而通常意义下的自然即第一自然。

由于第一自然的规律对人来说是异在的,即不是人们自己所创造的,也不为人们的活动所改变。

所以人只能以直观的方式去把握其内在的规律,却不能超越之。

然而,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就其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产物而言,它在本质上具有人的行为特征。

但在商品生产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活动的结果,却失去了人的行为特征,变成了一种不是由人的活动所控制的,而是支配和主宰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第二自然。

这样,人的活动的结果就变成了类似于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也以其独立于人的自然规律来支配和主宰人。

因而,人就只能像对待第一自然那样以直观的、抽象反思的方式面对这些规律。

即便按这种方式把握这些规律,人们最多只能利用所提供的机遇,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能达到和保障真正的自由。

二是异化导致了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二元对立,如主体与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的对立。

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青年卢卡奇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同时也更加关注人与物的互动关系。

在这一背景下,卢卡奇和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物化思想和异化理论的比较分析,来探讨二者的异同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卢卡奇的物化思想1.1.物化思想的概念卢卡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物化(Reification)是指人们将抽象概念或人类活动固化成物品的过程,使得人们与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冰冷、僵化和不真实。

物化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物质化,而这种物质化产生了社会的虚化、异化和无意识性。

1.2.物化的表现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的物化,即人们的精神活动和人类关系被冻结在物品上;二是人的物化,即人被视为物品,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1.3.物化对社会的影响物化使得社会关系变得冰冷和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困难,人们与物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

物化还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模糊,迷失自我,并且剥夺了人的创造力和自由意志。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2.1.异化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

异化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被分割、被剥夺和被压迫,使得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疏离和失去认同。

2.2.异化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异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劳动的异化,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独立性;二是商品的异化,即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成为资本家的财富而不是劳动者自己的财富;三是人与人的异化,即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剥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和疏离;四是人与自然的异化,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探讨人的自由和认同感的问题,但二者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阐述方式。

卢卡奇认为,人类世界产生了“物化现象”,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把人的活动、感情、思维等抽象的东西看作是具体的、物质的,人们开始以一种完全的虚拟逻辑来思考这些东西,并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的存在。

卢卡奇称之为“再物化”,这种再物化必然导致人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人们不再是主宰生活的主体,而是受到物化发展的掌控。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产品、打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的历史过程。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加依赖于雇主和资产阶级。

此外,劳动者还将自己的劳动看成是一种痛苦或麻木的羞辱,并将工作与个人的愿望和需要分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异化不仅指人与工作、社会联系的断裂,更是指人与自己的身体、自我、人类本身之间的断裂。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现代社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本质。

此外,卢卡奇的理论更倾向于社会心理学,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注重社会历史学和经济学。

最终,两种理论都试图刻画现代社会中人与自己、社会之间的深刻冲突,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发展。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和马克思都是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他认为,物化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能动性、主体性、自我意识等人性特征弃之不顾,将自己变成商品制造的一个附庸。

物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被社会力量(如货币、资本、市场、竞争等)所驱动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完全消除,一切关系都被转化为客观的、物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由人们的自由意志所创造的,而是由闭塞的生产关系所强制内含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了市场经济对人的物化过程,他认为市场经济所强调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进行的过程中,人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市场所操纵。

人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一种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由选择的附属品,人们的生存方式完全变成了工具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创造性,陷入了一种无目的的状态。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工人在生产中变成“自己的劳动和劳动的产品被异化了”的问题,从而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下,劳动者群体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而劳动过程中,工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和实际能力,也不知道自己在生产中所生产的物品,等到商品生产完成之后,工人对于产品的知识也仅仅是产生于广告宣传之中的。

这种异化反应在物质生产之外,还展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把劳动者和商品生产及交换所形成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财富和私有财富的引申被推广为社会关系,并且人们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无产者。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和物化现象,强调了这种经济形式中人的自由和主体性受到了压抑,人类的自由创造能力受到了破坏。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批判。

尽管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本质上的不同。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强调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将人们的劳动力抽象化为商品。

物化的过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淡化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这种物化的结果是,人的劳动变得无意义和乏味,劳动成为一种糟糕的经历,而不是一种人类自由发展的手段。

卢卡奇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追求无限增长的逻辑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关注人与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喪失了对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控制。

劳动已经变成一种剥削关系,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生活所需。

这种剥夺感使劳动者感到疏离和失去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人的异化。

马克思还强调了商品经济的崇拜和物化的现象,但这些都是他对异化现象的支持。

两个理论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存在一些本质的差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侧重于对货币和商品经济的分析,强调了其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包括劳动的乏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化和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集中于对劳动和劳动过程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断裂。

尽管两个理论有所不同,但都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困境和对人的自由发展的限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理解和对比这两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3期总第416期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侯亚涛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物化理论。

他以商品形式的普遍性为切入点,通过对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源、物化现象的表现形式、物化意识结构等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展开批判。

其理论旨趣在于通过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克服物化幻相,重建被物化消灭的人。

关键词院商品形式物化历史阶级意识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思想家,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早期最有名的著作之一,。

“物化”概念是该书中重点探讨和阐述的核心概念,卢卡奇以《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商品拜物教”思想为理论起点,建立了其“物化理论体系。

”在当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被发现的情况下,卢卡奇与马克思在异化理论上的共识表现了其非凡的理论思考力。

一、思想渊源(一)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的理论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范畴的分析及在此之后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是卢卡奇物化理论最重要、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

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形式所蕴含的秘密,他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获得了物的虚幻形式这种现象称为拜物教。

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分析以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为逻辑起点,他认为商品拜物教问题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并且他对物化现象的批判就开始于对商品形式的普遍性的分析。

(二)韦伯的合理化批判思想除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之外,卢卡奇物化理论思想渊源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马克思·韦伯的合理化批判思想。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了合理化批判思想,他认为合理性、可计算的原则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原则表面上已经浸入到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在人们的灵魂中同样已打上了合理性、可计算原则的烙印。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在书中,他提出了“物化"的概念,即使人类自己变成了被支配、成为机械和陌生化的工具。

其实质是,物化意味着人类的社会实践被抽象化、化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人们被迫接受社会实践的后果,无法主动干预或改变。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迫进入由资本主义方式制约的生产和消费系统中。

由于生产和消费机制为了达到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而不断强化技术与劳动的分化,人类的劳动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因此,人类对自身的劳动活动产生了陌生感,人的创造本能和创造力受到压制,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奴隶。

此外,卢卡奇认为,《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唯物史观过多强调经济领域而导致的不足之处。

他指出,马克思强调的是在这种实践中,人们建立规则、制定计划,搭建有序的组织,由此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是衡量时间或者价值的计算。

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物化使人们变得更加陌生。

卢卡奇在书中强调,只有通过完全的实践解放,通过更好的组织、创造的自由,人们才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认为,解放出来的人将为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人类社会更加真正地实现整体性和创造性的改造。

这样的社会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阻碍人类社会前进的一大障碍。

人们需要摆脱物化,回归到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去,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以及促进人类自由、创造、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当代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积极面对物化的困境,寻找更加人本化的发展道路。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其中涉及到的“物化”理论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将试图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探讨和阐释。

我们来解析一下“物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是指把人类活动和关系当作独立的“物”来对待,把人的劳动和生产力当作与人本身独立的东西来看待。

换言之,物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转化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的本质被忽视,抽象化为无生命的社会关系。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程变得资本的生长过程,人陷入了对资本的依赖和异化的境地。

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可见,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失去了认同感。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物化现象更加普遍和深刻,人的劳动被异化、剥夺了创造性,人变成了资本的奴隶。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反映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被用来巩固和维护阶级利益。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产业和媒体,通过商品化和商业化,使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感知和判断产生偏差,继而对社会现实产生误解。

卢卡奇对于物化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分析并不是太多。

他更加关注的是物化对于阶级意识的影响。

卢卡奇认为,物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关系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阻碍了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物化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感到困惑和迷茫,无法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实际位置,同时也削弱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愿望和行动。

卢卡奇并没有对于如何打破物化现象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方面,他主张要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来瓦解物化现象,使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他也强调了个体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摆脱物化的束缚。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的现象,以及物化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影响。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的重要著作,也是建立在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的。

在这本书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这一重要概念和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是商品经济关系所导致的社会现象。

具体来说,“物化”是指人类社会关系被物化为物的关系,人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主导。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物化。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作为商品所有者的人们的劳动产品的代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并用货币表现出来。

人们的劳动行为和经济关系可以通过商品和货币来进行交换,而不再是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这种物的关系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得社会变得冷漠、功利和分离。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上的变化,更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开始将自己的意识和认识建立在物的基础上。

他们将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和人格价值等等都与物的拥有和消费相联系。

这就导致了人们把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寄托在物质要求和消费欲望上,而忽视了社会关系和人的精神追求。

这种“物化”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变得缺乏深度和敏感性。

卢卡奇还指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主观意识的束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来行动。

卢卡奇认为,这种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自由,因为人们的选择和行动被物的关系所限制和制约。

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往往只能通过物的拥有和消费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真正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精神追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关系所引发的社会变化和意识形态的转变,从而对于思考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思考价值。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György Lukács)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物化”理论。

在这本书中,卢卡奇试图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本文将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试论。

我们需要理解卢卡奇所谓的“物化”是指什么。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是指将人的自由能动性和人类关系转化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存在形式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人们的交往关系被物化为商品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商品交换关系所替代。

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经济领域,还波及到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法律等。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对真实社会关系的误解,进而产生了虚假的意识形态。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将个体变为商品的附属物,使得个体丧失了自己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

在商品经济的逻辑下,个体被迫成为买卖商品的主体,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从个体本身转移到了商品中。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欲望、需求和行为都被当作商品的需求和行为来衡量和满足。

个体被迫不断追求物质财富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存在意义,形成了对物质的极端依赖。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还导致了资本主义下的科学和技术等知识领域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和科学也成为商品进行交换。

这种“物化”的结果是,知识和科学被用于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控制劳动力,而不是为人类解放和福祉服务。

这就导致了科学和技术独立于人们的实际需求,反过来对人们产生控制和压迫。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的知识体系使得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特性和需求产生误解,形成了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还具有类似于异化(alienation)的社会心理效应。

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和社会关系被隔离、扭曲和剥夺了,人们对自己和社会的真实认识被歪曲和掩盖。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差异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人的关系。

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的衣钵,重操物化和异化理论的利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从而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

如弗罗姆的“人性异化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

尽管上述论者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和异化理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毕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差别的。

囿于浅陋,本文仅管中窥豹,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作些肤浅的比较。

一、对物化概念的理解迥异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

这个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

在此文中,当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他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分解为一块块碎片。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愈专门化,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中,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有关阶级、意识形态和物化的理论。

本文将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卢卡奇对于物化的理论,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迷失了对于自己劳动所产生的事物本质的认识,而将这些事物看作是超然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客观存在。

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的觉醒意识被异化了,即他们无法看到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被私人占有和交换,劳动过程被分割成为独立的、孤立的片断,工人们无法直接参与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

这种情况导致了劳动产品具有了独立于工人劳动者的存在,并且通过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中。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还体现在意识形态层面。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被割裂为独立的领域,与社会实践和物质世界相分离。

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被意识形态所遮蔽,他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阶级利益和历史觉醒缺乏清晰的认识。

卢卡奇还提出了“再物化”的概念。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生产和交换过程与市场和科技的变革使得商品的物化现象更加突出。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变得更加普遍和隐蔽。

这种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觉醒的进一步迷失。

卢卡奇也指出,在“再物化”的过程中,人们的阶级意识和历史觉醒仍然可能被唤起。

他认为,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解放性的实践,人们可以超越物化现象,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通过对于物化的批判和超越,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阶级意识和历史觉醒。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著作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社会理论问题。

其中《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便是“物化”理论。

本文将围绕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物化”理论的阐释和探讨,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物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将“物化”定义为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和制度的潜意识化和客观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开始将社会关系和制度看作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而忽视了这些社会关系和制度的本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一种错觉,他们认为所面对的现实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人们的历史和社会实践所造成的。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的现象不仅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错误理解,更严重的是在导致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漠视和对社会变革的消极态度。

卢卡奇对“物化”现象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的观点。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通过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进行分析,探讨了“物化”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在遍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和维持的一种重要机制。

在经济方面,“物化”体现在商品经济的普遍化和货币关系的绝对化上,人们开始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看作是一种交换关系,忽视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本质;在政治方面,“物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绝对化和官僚体系的膨胀,人们开始将国家和政府视为超越社会的存在,而忽视了政治权力应当是民众的工具和代表;在文化方面,“物化”则体现为传统文化的异化和大众文化的压制,人们开始将文化视为一种商品,而忽视了文化应当是人类自身的精神创造。

卢卡奇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揭示了“物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深刻影响,并呼吁人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超越“物化”,以便重建一个更加人性化和人类关怀的社会。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重要成员,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其中讨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

下面我将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首先,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的概念,并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征。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为商品关系,人们的行动变得被规训化和标准化,人们变成了社会中的物品。

这种物化的过程使人们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性和创造力,成为无意识的被动者。

其次,卢卡奇认为,物化导致了人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并变成资本家的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劳动丧失了控制权,他们的劳动变成了一种陌生的、无意义的活动。

卢卡奇认为,这种异化不仅仅是对劳动的异化,还包括了人们对自己的本性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

此外,卢卡奇还将物化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以商品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别人,以货币的角度评价一切事物。

这种意识形态的物化导致了人们对自己和社会的本质的误解和扭曲,以及对真正的人类需要和价值的忽视。

最后,卢卡奇提出了对抗物化的可能性。

他认为,将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联系起来,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是对抗物化的关键。

他主张通过组织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总之,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

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导致了人的异化和意识形态的扭曲。

然而,他也指出了通过工人阶级的组织与斗争来对抗物化的可能性。

这个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一个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强调人们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物化和异化的现象。

卢卡奇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所主导,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异化。

他提出了“再现”和“重建”两个概念,希望通过重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来解决人的物化和异化问题。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强调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被剥削和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导致了工人对自己劳动的异化,进而导致了工人对自己的异化。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来解决工人的异化问题。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侧重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扭曲,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侧重于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工人的自我意识的扭曲。

两者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角度和解决方法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比较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差异和对社会的影响来深入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2. 正文2.1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围绕着个体与劳动、商品、资本之间的关系展开。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被物化的,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被抽象为商品的价值,而劳动者本身则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种物化使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顺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拟化和异化化,劳动者失去了人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被动承受者。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金钱和物质所替代,导致了社会的异化和无情性。

卢卡奇认为,要摆脱这种物化和异化的状态,人们需要重新关注人性的本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联系,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观点。

其中之一就是“物化”理论,本文将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物化”现象,使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变得如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一样,失去了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人对社会关系的“陌生化”和“失去”感。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对于阶级意识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卢卡奇通过对“物化”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再物化”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阶级地位通过商品拥有与生产资料的控制来实现。

“再物化”指的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将其转化为利润,并通过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阶级地位。

卢卡奇认为,这种“再物化”现象使得资产阶级在社会中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和地位,使得无产阶级被“物化”为商品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附庸和剥削对象。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对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和束缚。

他指出,由于物化现象的存在,无产阶级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阶级地位,往往容易被资产阶级的欺骗和煽动所蒙蔽,进而陷入对自身利益的误判和消极抵抗。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要摆脱“物化”束缚,实现阶级解放,需要通过自我觉醒和觉悟,积极参与阶级斗争,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和权力,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卢卡奇还就“物化”现象的历史异化和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思考。

他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由于商品生产和交换这一生产关系的特性造成的。

要彻底解决“物化”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

卢卡奇强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才能彻底解决“物化”问题,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相关的思想,其中包括了“物化”(reification)理论。

这一理论探讨了商品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意识如何被物化,以及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是什么意思。

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被转化为物的关系,人们的意识和想象力也被物化。

具体来说,就是指人们以为社会关系和人的关系是由物品、货币和资本构成的,而忽略了这些物品实际上是由人类生产和创造的。

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与其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被异化和扭曲,使得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真实的需求。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虚假意识形态,它迷惑了人们的观念,使他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意义是由物品的拥有和消费来决定的。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形态,它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行为。

在商品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和互动不再是基于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而是转变为了以货币和物品为中心的交易关系。

这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虚假和冷漠,使得人们在竞争和利益的压力下互相隔离、互相对立。

在卢卡奇看来,这种“物化”的现象不仅对个体的精神和情感造成了伤害,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物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将生产和劳动过程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关系,使得人们的意识和生活被彻底物化,并且通过各种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压迫,使得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利益。

卢卡奇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各种宣传和广告手段,操控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物化”现象的程度。

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使人们的生活缺乏真实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人们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力产生了隔阂和矛盾。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其中之一就是“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指的是社会关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物化”为客观存在的形式,例如商品以及资本。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是通过物品和资本的交换来实现。

这种物化的关系嵌入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物品和资本的需求变得异常强烈,他们不再把物品和资本仅仅视为生活和创造的工具,而是将它们视为附加在物品上的社会关系和象征。

物化使得人们把自己的人格、生活和社会地位与他们所拥有的物品和资本联系在一起,从而陷入了无休止的消费追求和无止境的竞争之中。

物化也导致了人们对自然和自然资源的物化,并且将其视为无尽的供应和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

这种物化的态度导致了对环境的过度开采和破坏,进而造成许多环境问题。

物化同时也使人们忽视了物品和资本的生产过程,忽视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承受的压迫和剥削。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进一步分析了物化对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他认为,物化使得个体变得孤立和疏离,他们的关系不再是直接面对面的交往,而是通过物品和资本的交换来实现。

物化还导致了人们的意识被商业和市场的逻辑所主导,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受到了物化的影响。

卢卡奇并不是认为物化是不可避免的。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反思和觉醒来摆脱物化的束缚,认识到物品和资本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并重新建立起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超越物化逻辑,追求更高的人类价值和社会公平。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分析,它揭示了物化在社会关系、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中的作用。

我们要从中认识到并反思物化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从而寻找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路径。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两位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重要理论,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对策的制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辨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差异。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物化理论。

物化在卢卡奇理论中指的是社会关系被物化或物化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利益关系和市场关系。

这种物化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产所得的物质产品都产生了异化的感觉。

人所生产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人的劳动成果被剥夺了。

这种异化使得人对于自己的劳动和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归属感,导致了人的心灵和精神的贫瘠。

从以上介绍的两个理论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强调了社会关系的物化过程,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强调了对于劳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异化。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侧重于社会整体的变化和关系的演变,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有更深刻的启示。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侧重于人的内在感受和人的劳动状态,对于人的心灵和精神有更深刻的启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涉及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上的,更多的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

人因为被物化了,社会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文化和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而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更多的是围绕劳动和生产的问题展开的,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并不是那么深入。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论,试图揭示人类与自身劳动产物的关系被资本家剥削和物化的本质。

在这两个理论中,都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的重要性,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但是,这两个理论仍然有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建立在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理论基础上的。

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资本和利润成为了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中心。

因此,人们不再以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为中心,而是被剥削和物化,作为资本利润的工具来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和他们的劳动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机器的组成部分,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相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侧重于劳动过程和工人的关系。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工人的本性和自由创造,而是被迫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和服务,以赚取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失去了自己工作的控制权和所有权,并产生了对生产过程的厌恶和疏离感。

这种厌恶和疏离感导致了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本质的异化。

其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本质上是经济制度的结果。

它认为,经济生产和社会关系的规则决定了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但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物化不只是经济因素的结果,还是社会和政治因素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机构和社会的权力关系导致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和疏离。

第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强调经验和直觉的方面来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本质,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强调历史、经济和社会科学的方面来解释人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分析了工人的劳动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的丧失。

这些都是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的分析,而卢卡奇则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实践的观察和解释,强调人们对自身状况的直觉和感受。

总体而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强调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注重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化理论:卢卡奇与霍耐特之比较作者:杨佳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5期摘要作为社会批判有力武器的“物化”理论,一直是学者们所讨论的焦点。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承继马克思的思想,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物化现象。

而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当代的领军人物霍耐特,在伦理维度指出物化现象是对“预先承认”的遗忘,为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两者虽然都将“物化”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在实践诉求上是一致的,但在理论特性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卢卡奇霍耐特物化作者简介:杨佳星,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B5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5.342对于“物化”理论,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问题,对解决当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也具有现实性意义。

1923年,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

卢卡奇从他当时所处时代中的经济现象出发,提出物化现象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密切相关,并且从多个领域内对物化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寻找扬弃物化的方式,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与上世纪相比较,为何在对人与物未曾消解的21世纪,曾经激起深刻反思的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却不再为人引用?究竟是哪些因素,弱化了批判“物化”现象的声音与力道?在当代,霍耐特试图从他的承认理论出发,重启“物化”概念。

霍耐特对“物化”理论的新的诠释是在当代批判理论中复兴物化概念的一次重要尝试。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极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凭借着科技的进步摆脱了一些困苦的工作。

但物化现象却依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经济、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影响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步伐。

在当今社会,人们如何摆脱物欲的干涉,如何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将卢卡奇与霍耐特的物化理论进行对照与审视对于推进当代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卢卡奇曾明确地给出了物化的定义“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

”对于这一定义还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理解:第一,生产劳动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为客观的,独立于他的某种东西,成为借助于一种与人相对应的自发运动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人的劳动脱离人,而是化为控制着人的客观性过程。

在这里,卢卡奇引用了黑格尔的“第二自然”来说明生产劳动的物化,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创造的经济王国,仍然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运动的客体世界。

第二,劳动者的物化。

“人既不是在客观上也不是在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

相反,他是被结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

”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下,劳动者的劳动过程逐渐被越来越细化的分工转变为专门的操作,工人们被规划到一个个工业流水线上,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他们体会不到生产完整的一件产品所带给他们的意义。

工人的时间被空间化,他们仿佛失去了时间性的概念,只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不断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情。

在这时,人真正成为了机器。

第三,人的意识的物化。

卢卡奇认为,“随着对工人工作过程的近代‘心理学’的分析(在泰勒制中),这种合理的机械化被一直扩展到工人的‘心灵’中。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追求生产与资本,物化也越来越深地浸入到劳动者意识中去。

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没有了自身的精神追求,机械化力量压制着他们的身体与精神,使他们的人格与精神分离,变成一种商品。

人本身所具有的意志、思想和乐趣,都被搅碎到一架自动运转着的机器中去。

与卢卡奇不同的是,霍耐特认为不能只单单从经济范畴去理解物化现象,这样是不够的。

霍耐特认为,“物化就是預先承认的遗忘,我把它作为物化概念的核心。

”霍耐特在伦理层面上从人与人、人与对象和人与自然三个视域对物化现象进行了批判。

第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

霍耐特在此特意举了一个打网球的例子:当打球者一心想追求胜利时,他会忘记他的对手是他的好朋友,而他原先是为了对方才来打这场球的。

虽然霍耐特在后来也认为这个例子不合适,但是他想要在此说明的是如果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太过于偏狭地专注于一个单一目标,以至于我们会不再注意到原初的动机或目标。

还有一种就是各种各样僵化的思考范式,例如对一些事物的偏见或者是刻板观念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迫使我们否认了先行的承认关系。

第二,人与对象之间的物化。

这一物化,其实是从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物化的。

在认知对象时,我们只是采用了同一性的思维方式,而没有注意到认知对象对他人所具有的的意义。

霍耐特在此还讨论了对自然的物化,与物化他人一样,物化自然也是一种认识上的“特殊盲目”——我们仅以客观指认之方式看待动物、植物或无生命之物事,未能忆起,它们对周遭之人以及对我们自己而言,有着多元的存在性意义。

第三,人与自身之间的物化。

与人与人、人与对象相似的是,人与自身之间的物化指的就是主体在面对自我时,无法寻得通往自身内心的途径,遗忘了人与自身之间的承认关系。

此种承认指的是,主体必须先已承认了自己,才有可能以表达的方式接触到自身的内在状态。

在这种承认中,我们一定是对自身的愿望、想法与企图保持着一种肯认的态度。

而导致自我物化的原因,是主体对值得被表达与获知的自身愿望的一种遗忘。

同样是作为社会的批判理论,卢卡奇与霍耐特的物化理论却又存在异质性。

这些区别可以作以下概括:第一,两者对物化概念解释的维度不同。

卢卡奇主要着重于经济维度,他继承了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置于生产实践中考察的解释模式,在经濟领域解释物化的原因。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是将劳动产品物的属性掩盖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

而霍耐特则着重于从伦理维度来解释物化概念。

霍耐特认为卢卡奇只单单强调了经济领域的物化,而忽视了如种族歧视或人口买卖中各种待人如非人的极恶之举这种明显的物化行为。

这是一种道德文化视角的批判。

第二,两者分析物化现象所采用的模式不同。

卢卡奇主张在主客体间的模式中解释物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分工的日益明细,使得劳动愈加成为机械化的过程,劳动者的个性逐渐被这一模式所磨灭,劳动者与他所生产的产品完全割裂,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了虚无。

但霍耐特则反对从主客体间的模式来解释物化现象,而主张采用主体间的模式来解释物化现象。

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亦或是自然,物化都是对“预先承认”的一种遗忘。

这样的遗忘,是主体自身发生作用的结果,他遗忘了这件事物对自己或是对他人、对自然所应具有的意义,从而导致了物化现象的发生。

第三,两者对不同层面的物化间是否具有联系持不同态度。

卢卡奇认为,不同面向之间的物化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种形式的物化都会导致其他形式的物化。

不同层面的物化相互影响,交互作用。

这是因为卢卡奇承继了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结构之论题,认定经济领域有着塑造文化生活的强大力量,而经济现象必然会直接影响所有其他的社会领域。

卢卡奇也因此理所当然的预设,他原先仅在资本主义市场交流中发现的物化现象,将会像疾病感染一般地,扩散到所有社会生活世界里。

而霍耐特则认为不同面向的物化彼此间不必然就有必然性。

各层面的物化均是“预先承认”的遗忘,但是导致“预先承认”遗忘的具体原因不同。

因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人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物化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物化是不具有必然性的联系的。

通过以上对卢卡奇和霍耐特物化概念的阐释与比较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卢卡奇所认为的物化是机器工业与人的本性相冲突,人由自身变成了他的对立面,人的活动的结果、人所创造的物体变成反过来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出现物奴役人的现象。

霍耐特在伦理维度的对物化的批判就具有一种道德的乌托邦色彩,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稍显无力。

但霍耐特想要在主体间的“承认”关系中来分析“物化”现象,为解决现实问题开拓了一种新的方式。

霍耐特的主体间的承认理论及其内含的理论资源是重新充实“物化”批判的着力之处,提醒着社会批判理论在整体走向上,应具有“社会病理学”之意义,以希望能够促进公共领域之讨论,助于“社会病理学”的矫正,这是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一种承继与发展。

就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物化现象也是存在的。

面对经济的飞速增长,科技的迅猛进步,越来越多人在价值观上出现偏差,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等屡出不穷。

人们越来越多的在金钱与欲望中迷失自我,他们显得彷徨、孤独与无助。

正如最近热议的“996”模式,其究竟是我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推手,还是我们为企业家赢得高额利润的手段,这还需要去进一步地深思与探讨。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于物化问题的认知与解决均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卢卡奇与霍耐特的物化理论均有其不足之处,但他们对于物化现象的分析,对我国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探索如何消除物化现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88-89页.[2][匈]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M].王伟光、张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7页.[4][匈]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99页,第98页.[5][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物化[M].罗名珍译.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