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
金版学案2016秋历史岳麓版必修1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含解析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
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
答案:C2.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解析:禁烟运动发生在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了顽强阻击,故本题选B。
答案:B3.慈禧曾说:“我本来决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同“洋人”“胡闹"“使馆"等可知“他们”是指义和团。
答案:D4.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解析:抓住关键词“20世纪初期”,A发生于1842年《南京条约》后,B发生于1895年《马关条约》后,C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后,D发生于1856年《天津条约》后。
答案:C5.近代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商埠中,涉及今天我国直辖市的有()①《南京条约》②《马关条约》③《辛丑条约》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解析:注意题中要求:一为条约应包括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一为涉及我国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南京条约》开放上海,《马关条约》开放重庆。
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侵略战争和违反人道的暴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对恶魔,它给被侵略民族心灵上留下严重的创伤,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单选题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在华投资设厂得到允许B.《辛丑条约》的签订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3.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这些行动()A.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成为两岸分裂源头C.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意在维护国家权益4.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募尔岛国”,这给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A.是西方列强联合侵华的开端B.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C.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启蒙作用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思想主流5.黄遵宪是一位对我国近代文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爱国诗人。
他的《怨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与下列哪次战争有关()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7.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
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二.经过:
(1)1894年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 船只,挑起战争。 (2)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 作战,为国捐躯。北洋水师虽损失惨重, 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 (3)清政府坚持片面求和方针,终至战败。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 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
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 《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 的《马关条约》:
天津望海楼大 教堂为法国天主教 传教士设立。由于 该教堂吸收恶棍入 教,拐骗幼童,强 占民地,激起民愤, 于1870年酿成群众 捣毁教堂,打死洋 教士的“天津教 案”。
天津望海楼大教堂
反洋教斗争宣传画(流传于19世纪末中国民间)
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扶保中国, 不单维护清朝。
• 揭帖: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 国人,再与大清闹。
• ①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 东半岛给日本; •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商埠; •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 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 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 领土主权,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 山东人民受外来教会 势力的压迫和清政府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的卖国行为。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 效,民冤不伸。……羽翼洋人。 …… 肆虐同群。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 材料三: 略造成下层人民破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产、生活更加贫困。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 启示: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 技术的道路走不通,从此开始了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的尝试。
《随堂优化训练》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必修1新课标省名师优质课赛
(2)借口:1900 年,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 名构成联军,在 西摩尔 旳带领下进犯中国。
(3)成果:清朝战败,签订《 辛丑公约 》。 公约旳主要内容涉及:清政府补偿各国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 9.8 亿两,以 关税 、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 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 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答案:B
2.下列哪句诗与《马关公约》旳签订有关?( )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 C.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D.不信江南百万户,锄口只向陇头耕 解析:1895 年《马关公约》内容要求:割让台湾全岛给日 本,所以出现“去年今日割台湾”。 答案:C
2.对中国旳影响 (1)外国资本主义侵华进入了一种新阶段。经济上,由商品 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旳阶段。政治上,刺激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旳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旳狂潮。 (2)推动了中华民族旳普遍觉醒,大大加紧了中国近代化旳 步伐。 ①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旳斗争——戊 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②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旳爱国 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B.《天津公约》
C.《马关公约》
D.《辛丑公约》
解析:从材料信息点“近代史上”和“被东方旳小国打
败”即可看出是甲午战争后与日本签订旳《马关公约》。
答案:C
3.在《马关公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旳条款 是( )
A.开辟新旳内河航线 B.在苏杭等地开放新旳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予以日本巨额赔款 解析:“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涉及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 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1. 结合明治维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让学生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并且进一步理解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3. 掌握《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
【学习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学习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自主学习】一、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阅读教材P57第一、二段及第一段小字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是由什么事件引起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过程:1894年,日军在偷袭清军运兵船;9月,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爱国官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壮烈殉国。
4、战后清政府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
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阶级:【合作探究一】:结合课本p58 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口号:3、结果:4、性质:5、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直接原因:2、过程: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8月,攻陷北京。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⑴《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最能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特点和要求的是那两条规定?⑵有人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一定意义上讲是列强鉴于中国人民反抗使得瓜分企图破产的事实,对侵华政策的调整。
”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说明理由。
⑶概括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拓展延伸】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怎样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1)从割地看:《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2
第14 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脉络】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
借外债。
4.影响:二、义和团运动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三、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当堂巩固】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5.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19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7.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得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根源:明治维新及逐渐形成的“大陆政策”(朝鲜、东北、台湾、中国、世界)(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通过侵略战争转移国内危机;(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要求政治上瓜分世界,经济上资本输出。
2、过程:(1)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
(2)1894年9月,黄海海战。
(3)战场:由海外到海内,由海战到陆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内容影响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国际关系“三国干涉还辽”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巨额战争赔款使中国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开始编练新军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如公车上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二.义和团运动(1898年—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重。
(2)直接原因: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发展2、概况:(1)口号:“扶清灭洋”(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3)清政府态度:镇压——利用(扶而用之)——镇压(4)主要活动:先地方——后北京(5) 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地点:廊坊——大沽3.启示: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不能不提不出科学的纲领、统一组织和领导,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的宗教信仰,所有最终失败。
第14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本节课标】甲午战争的发动者和起止时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蓄谋已久②客观原因:两次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③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④直接原因(导火线):2、概况:起止时间,爆发于海战,决战于海战3、结果:清政府战败,年被迫签订条约——《》①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体现侵华特征:②甲午中日战争影响:A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a.马关条约危害: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巨额战争赔款列强侵略势力外国资本的挤压,b.日本的胜利极大刺激了西方列强B.列强矛盾加深: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C.挽救:知识界和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a.清政府:b.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充分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c.资产阶级:d.农民阶级: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②战争初期清政府采取了避战求和的政策③清政府装备落后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②直接原因:教会势力猖獗2、口号:“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4、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镇压——利用——剿灭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①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②6、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①主观方面:②客观方面:三、八国联军侵华:1、目的和借口:①根本目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要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②直接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借口:2、过程:3、结果和影响:清政府战败,年被迫签订《》①内容:a、b、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习题精选十第1题【单选题】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黄海战役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列强在近代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C、“二十一条”的出台D、《辛亥条约》的签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战争C、义和团运动D、九一八事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
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
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国侵华-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答案
返回
答案
4.影响 (1)主观 ①范围: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②经济: 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政治: 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刺激了西方列强,拉开了列强 瓜分中国的狂序潮幕。 (2)客观 ①清王朝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军事改革。 ②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返回
重重点点难难点探点究探究
史料探究
主题一 中日甲午战争
理理解解··深深化化··探探究究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 明治维新后, 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 第二期征服朝鲜, 第三期 征服满蒙, 第四期征服支那, 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 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 进攻 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问题 据材料, 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6.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 中国建构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始终与近邻日本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 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打乱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历史 发展脉络来看, 中国每一次现代化变革都受到日本的干扰和影响, 洋务运 动终于甲午战争, 民国新政终于抗日战争…… ——田庆立 宋志艳《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答案
2.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 维护在华侵略利益。借口“助中国剿匪”。 (2)经过: 1900年,组成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
隐性点读
教材引用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一句话, 这句言论说明了八国联军之所以 没有将中国瓜分, 主要在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编:邱 审:王 时:11-11-12)【学习目标】1.《马关条约》内容、甲午战争的影响2.“扶清灭洋”口号、评价。
义和团运动:性质、意义?【预习·思考】1.中日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2.《马关条约》⑴ 列强侵略势力先东南沿海,再到沿海、内地,又深入中国腹地?⑵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外国资本挤压,指哪一条内容导致?其最大的危害?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例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 .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 .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C .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D .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⑶ .《辛丑条约》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由哪一条内容导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2)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是什么?北京的防务由谁控制?《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3)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5.【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知识树】帝国主义 根本 序幕 借机 高 潮中国借口粉碎 94—95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对外扩张政策” 朝鲜东学党起义 经济:资本输出 政治: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农民阶级:义和【预习检测】A层1.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4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在经济 主张上有何不同?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2、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与古代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有哪 些新特点?
从 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列举186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 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侵华: 抗争: 1894、甲午中日战争 1900、八国联军侵华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898义和团运动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 日本国内开始改革,被称为 “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制 定了侵略朝鲜,中国进而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材料二 1890年,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它加 快了战争的步伐 材料三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 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结合材料一、二、三归纳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 有哪些?
B.赔二亿 C.通四口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 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 D.允办厂 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 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原因: 根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中国,民族矛盾激化。 直因:中国人民与外国 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的态度: 镇压——招抚——铲除 4、作用: 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 英勇斗争精神,沉重打击 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 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材料1: “最恨和约,祸国 官府在教案中袒护外国人。 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 中原。” 材料2:挑铁道,把线砍, 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 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习 岳麓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习岳麓版必修11.(xx·德州)甲午战后,列强称中国是“正躺在死亡榻上”的“远东病夫”,提出要将“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这个“分配”活动的开端是( ) A.“三国干涉还辽”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
2.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 D【解析】结合选项提供的四个条约和题干提供的信息综合判断,可以判断文中的“议约”是指《辛丑条约》。
另“疾愚暴之无知”应是指义和团运动。
3.(xx·德州)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
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重庆成为通商口岸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故①不正确,排除含①的A、B、C三项即可确定D项正确。
4.(xx·赣州)英国人赫德曾对一次战争发了一番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解析】“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说明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相关战争是1894年发生的甲午战争。
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马关条约》后,中国的 允设厂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国 (资本输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四口
近 代 中 国 开 放 的 通 商 口 岸
鸦片战争 后开放的通商 口岸
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开放的通 商口岸
中日甲午 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
文字中反映的事实
日本侵略者在 旅顺对手无寸铁 的平民进行了四 天四夜惨无人道 的大屠杀
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阿伦的《旅顺落难记》 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 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 军,赶着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见 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 搅作一团。
• 为什么说现在的日本既是离我们最近
又是离我们最远的国家?
• 为什么说“日本帝国主义是近代午战争 到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资料: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改革比较
日本
改革名称 明治维新
中国
洋务运动
背
景
在西方列强入侵、沦为殖民地的危 险加剧,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
明治天皇:以 饿肚皮的精神, 一天只吃一餐 饭,鼓动着他 的臣民为战舰 捐出口袋里的 最后一个铜板。
清政府: 甲午战后,列强掀
进行军事改革 起瓜分中国的高潮。中 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 资产阶级--危机。 维新派:戊戌变法 作为有责任心的中 革命派: 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 暴力推翻清政府 我们该怎么办呢?
小人物,大智慧 守小又求大 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征
武士像 相扑手 相扑运动 巨人运动
材料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 近的邻邦。……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 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
必修一 第四单元14、15、16 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名题分解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名题分解一、选择题(2012重庆文综16)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2【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辛丑条约》的内容: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因此选D(2012海南历史14)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4【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是1840-1900的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题干提到的传言意在斥责教堂胡作非为,结合时间,可以看出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导致民众与传教矛盾激化,教案频发。
所以B项正确。
1.(2011年北京卷,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考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因此选B项。
【答案】B2.(2011年重庆卷,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2014·河北保定检测)光绪帝闻讯某将领牺牲后,垂泪即作“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赞颂的该将领应该是()
A.左宗棠B.曾国藩
C.刘永福D.邓世昌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光绪帝”、“牺牲将领”、“壮海军威”可以判断是19世纪末在海战中牺牲的将领,结合选项可以判断是在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
2.右图反映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
这一侵略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八国侵略军联合侵略中国
解析:选B。
甲午战争,偌大的清王朝被日本打败,充分暴露了其腐朽和无能,列强由此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爱国志士的这幅图画形象地说明了甲午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情景。
3.下列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晚开放为商埠的是()
A.南京B.厦门
C.天津D.杭州
解析:选D。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厦门,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南京,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天津,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杭州。
4.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表明中日甲午战争()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故答案为D。
A、B、C三项都没有准确地反映题干的意思。
5.某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C。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可知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的排外反映出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A项是正确理解。
B、C、D三项是对材料观点的错误理解。
7.(2014·西安质检)某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几个年轻人被地方官员逮捕后,一名传教士进入知府衙门,向知府表示:“传教的人原本与地方公事无干涉,但这几个人都是我们教会里的朋友,立刻把这几个人交我带回去。
”知府明知这几个人是指明要捉拿的会党,不便交给教士带走,却又担心教士写信托公使到总理衙门理论,只好将人交给教士。
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
A.明朝末年的杭州
B.清朝初年的北京
C.清朝末年的上海
D.民国初年的南京
解析:选C。
考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关键信息是“总理衙门”,所以应该是清朝末年,故选C项。
8.(2014·北京朝阳区调研)“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探索的理解能力。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兴起,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错误;太平天国政权提出的农民阶级的理想追求,是落后的,故B不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与八国联军侵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D不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
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入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梁启超的话,可以从影响到战争胜败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组织答案,而且一定要体现出尽管中日实力差距不大,但发展的趋势却是大相径庭,这对答题方向很重要;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为发动战争做了精心的准备,而当时的清政府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全国一致抗日;第(3)问,甲午战争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欲望,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各个阶级、阶层开始挽救民族危机,维新运动就是最直接的代表。
答案:(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____________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59)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指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列强侵略中国,对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
2.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上述现象在近代中国屡见不鲜?
提示:一是因为中国太落后了,落后自然要挨打;二是当时中国的统治集团十分腐败,多数当权者害怕严酷的战争而惯于妥协苟安;三是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二、自我测评(教材P59)
1.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得大借外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总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2.联系史实,说说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
提示: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固然有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但是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如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三、活动建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