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18届高三历史题库——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语】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xx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如果觉得很不错,欢送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1.“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假设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解析:1894年9月,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
邓世昌命官兵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一条鱼雷所中而漂浮。
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答案:C2.1894年10月西方列强报刊评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这揭露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A.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在旅顺对和平居民进行*D.出兵*东学党起义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内容分析“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分析,应是日在旅顺进行*。
答案:C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正值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此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正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答案:B4.下列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C5.《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解析:此题学生易误选D项或B项,主要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马关条约》中每一项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高中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中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
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面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面对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清政府不但没有认真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
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
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3、西方: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持纵容态度?这是因为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即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特权,第三国也可享受。
4、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机会。
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而日本也借机向朝鲜增兵,并蓄意挑起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过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正式宣战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第一阶段1894.9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1894.9黄海大战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第二阶段1894.9辽东战役献船逃敌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1895.2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被攻陷。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1.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考点集训【P】184一、选择题1.(2016一中)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B)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B.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D.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国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日本不利,而对中国有利,可以和日本一战,这说明当时国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B 正确。
其他三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2.2015年10月在东经123度、北纬39度的大东沟海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发现60多枚铜钱、完整的鱼雷引信,以及写着CHIHYUAN的瓷盘上标记着“THE—IMPERIAL—CHINESE—NAVY”(中国皇家海军)等,共计60个种类、120多件文物。
这些文物可供研究的历史事件是(D)A.雅克萨之战B.施琅收复台湾C.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解析】根据题干中“大东沟海域”“中国皇家海军”可知这曾经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旧战场,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排除。
3.晚清人士黄遵宪曾评价某个条约把“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
这个条约是(C)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解析】“二百余年”前即十七世纪中国收复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材料中“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表明了台湾的战略地位,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故B项错误;《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7长郡)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胜的缘由1.客观方面(1)清政府自身极端腐朽。
(2)战前,清政府不作仔细预备,战争迸发后竭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等。
(3)慈禧太后在国度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度利益于不顾。
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预备充沛,实力略强;中国国力相对落后。
综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只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落后。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1.列强增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构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沛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实质,客观上减速了清王朝的消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末尾参与全球化。
三.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和影响(1)基本特征①资本主义开展的不同阶段决议了列强侵华目的的不同。
②列强的侵华呈逐渐晋级的趋向。
a.从战争的发起者来看:阅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向。
b.从战争的规模来看:触及地域一次比一次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c.从侵华的方式、手腕来看:阅历了以商品输入为主到资本输入为主,从武装侵略到控制清政府〝以华制华〞的变化。
d.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益逐渐增多,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水平逐渐加深。
(2)影响①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是西方国度以资本主义消费方式降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开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达了先进的消费方式和思想,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发明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这一规定()A. 被列强援引为设“使馆”的依据B. 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C. 标志着中国贸易自主权开始受损D.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是()A.开展洋务运动 B.施行“新政”C.禁止学校读经 D.正式下诏退位3.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
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
”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以下哪一时期()A.抗日战争 B.鸦片战争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运动4.有一学者指出,“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中国政局这一系列巨变都与某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这一历史事件应是()A.八国联军侵华 B.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中日甲午战争5.19世纪末,日本学者称李鸿章为世界五大伟人,中国却称他为“当世秦桧”。
对此认识最恰当的是()A.这是日本的阴谋,离间清廷 B.李鸿章出卖主权,被日推崇C.评价人物的视角和立场不同 D.因时代不同对人物看法不一6.以下序列中,反映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的一组是()A.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B.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D.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北京条约》7.近代某次战争结束后,有人评论:“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材料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七七事变8.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试题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A 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立场,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安徽安庆期末)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的话意在强调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解析:A 材料中“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河北张家口期末)德国驻日公使曾接到国内电训:“现在日本的和平条约(《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尽管后者的范围尚小,我们不得不抗争。
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
”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 )A.列强清除了日本在华势力B.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C.日本遭到了西方列强侵略D.德国占据大量中国领土解析:B 德国认为日本在华的扩张以及《马关条约》损害了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说明了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4.(2017·广东中山期末)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高考历史一轮名师精编试题: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考点】列强侵华【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
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高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试题
高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试题1.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规定中国割地、赔款、通商,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答案】错误【解析】中英《南京条约》中涉及割地、赔款、通商,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2.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
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
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
这主要是因为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B.民主共和说念渐入人心C.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后,法国近代通过的11部宪法大都破产,唯有1875年宪法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法国社会的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使此宪法贯穿于第三共和国始终,故选B。
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的结果,并非仅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故A错误;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3.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多种所有制并存【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4.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
高考历史人教版考点练习卷: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附答案
考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太平天国运动B. 甲午中日战争C. 义和团运动D. 九一八事变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该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此状况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关系最大()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基本相同 B.“乡愁”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C.“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的殖民统治 D.两位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5、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其中的“条约”是指( )A.《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6、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
2018届高三历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专题练习
2018届高三历史专题练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7·湖北八校高三联考)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而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由此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提高自己在华政治地位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2.(2017·郑州质检)有历史学者说:“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
”该学者强调()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B.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3.(2017·长沙调研)《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
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
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4.(2017·郑州质检)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与今天迥然不同的价值标准和平等观念。
他们对于被今天看作“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于被今天看作“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
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的“天朝”人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领事裁判权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D.片面最惠国待遇5.(2017·淄博调研)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4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
”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D.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2.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靡”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
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
这一变化表明()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3.日本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列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
”这反映了日本()A.明治维新后必然脱亚入欧B.开始认识到清王朝的威胁C.面临来自邻国的军事压力D.推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4.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
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肯定又要加税了,我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了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C.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在那里成立了兴中会D.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5.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社论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
社论所指的“铁拳政策”指的是()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D.八国联军悍然侵华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2018届高考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专题练习(十二)-答案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灭亡中国这一点,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
因此这一方案一定是对中国有致命打击并对日本十分有利的,由此可以排除无关选项,减少干扰。
2.【解析】抓住题干时间“20 世纪”,《北京条约》的时间是 1860 年;洋务运动的时间是 19 世纪 60﹣90
4.【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津京
陷落”“慈禧太后”“仓皇‘西狩’”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
D 项正确;太平军北伐没有到达北京,A 项错误;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且当时咸
21.(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抗日
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现状:台湾与大陆分离。历史原因:中国内战遗留问题。解决方式:“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我
们也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3)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22.(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影响: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其
他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罪行: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
原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
(3)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二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②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
高中历史甲午中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选择题(考试总分:20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50 小题,共计 200 分)1、(4分)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A.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2、(4分)下图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编写的讲述中国近代战争历史的读本,为读者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奠定了基础。
其中一章写道“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得到提高,但西南门户却被打开”。
此战争应为()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4分)1904年章太炎写了一副对联:“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以下有关此对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人”指的是慈禧太后B.“割台湾”指的是《马关条约》C.揭示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割东三省”指的是九一八事变4、(4分)1898年,如果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他能够()①去上海租界拜访好友②在重庆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广州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5、(4分)“我们在近代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比较突出的‘教案’研究中,往往明显地笔带感情,将一切教民的罪恶均归结于传教士,而对群众反洋教斗争的愚昧、落后、排外的非理性行为加以保护,并笼统地称为爱国主义。
”这表明()A.反洋教是农民阶级反侵略的最主要形式B.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不能称为爱国主义C.这一历史研究有理性的自省精神和勇气D.农民阶级反侵略具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6、(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试题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一、单选题1.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
工人人数38万人。
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
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
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
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B. 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C. 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D. 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2.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
对此,认识最为准确的是()A. 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B. 掩盖了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C. 实际上是日本当局欺骗国民进行战争动员的手段D.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备受列强侵略的事实3.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体西用D. 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4.1894年,清政府颁布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守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行为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本开战。
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也十分显眼地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法”。
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1/ 7A. 都用国际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B. 都正当地维护国家利益C. 都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D. 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已任5.甲午中日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战,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对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及答案1.(2018·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
该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是甲午战争日本取胜,中国战败的原因,但不是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最主要的原因,故排除。
2.(2019·河北景县月考)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
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这里“帝王度量”是指() A.开埠通商B.协定关税C.割地赔款D.允许驻军【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伊藤博文”“李鸿章”可知,应发生在《马关条约》谈判中。
B、D两项分别是《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有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赔款,而由材料“玉帛”可知是割地赔款,排除A项,故选C项。
3.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
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答案】D【解析】“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试题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试题1.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去岁仓促开衅”“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的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B项正确;A指的是天津条约,C指的是鸦片战争,D指的是辛丑条约,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战争·《马关条约》2.《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砍死。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B.排斥洋货,提倡国货C.极端排外D.维护传统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上面的惨案都和使用外国物品有关,可见义和团具有盲目排外的一面,因此选择C。
选项A、B、D表达不够准确。
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3.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是A.赔款B.割地C.开通商口岸D.开设工厂【答案】D【解析】《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当时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其内容就是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内容就是开设工厂。
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南京条约》4.丘逢甲《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2018届高三历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专题练习-答案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答案一、选择题1~5.BBAAC 6~8.CDC二、非选择题9.(1)“民族的致命伤”:不知道军事失败的理由。
主要原因:英国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原料;没有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实质性危害。
(2)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探索:洋务运动。
(3)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影响: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4)变化:从“自信从容”到“紧张焦虑”(或从妄自尊大到矛盾心理再到惊慌茫然)。
影响:拓宽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或新视角);便于深刻理解历史变化。
1 / 3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由材料信息可知,义律意在将林则徐收缴外商鸦片的行为上升为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争端,以此挑起中英两国之间的矛盾,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由此可知B项正确。
2.【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19世纪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在其大量文章、著作中充分认识到中国封建农业文明的落后性,可见该学者强调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故选B.A.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以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故D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故B 项错误;鸦片战争打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故C项错误;英国刊印的只是条约文本,不是英国思想,故D项错误。
4.【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当时,清朝皇帝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要求看作奇耻大辱,不符合自身“天朝上国”的身份,故A项符合题意。
5.【解析】据材料“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正确。
2018届高考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专题练习(十二)
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3.近代诗人黄遵宪有诗云:“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成败利钝非所睹,人
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迎击日军 B.徐骧、丘逢甲领导义军斗争
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运动 D.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
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1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
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
2018 届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2.5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6.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屈境内均有保
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顼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
不叙用……”。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最新-2018高中历史 14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
2018高一历史练习:14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必修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电视剧《台湾1895》中,面对法国侵略台湾,一日本海军少将说:“我不准任何国家染指台湾!凡染指台湾的国家都是我们的对手和敌人!”此话表明了日本的真实意图是( )A.日本反对列强侵略台湾B.日本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C.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D.日本同情中国解析:材料表明,早在中法战争期间,日本就已经形成了侵略台湾的想法。
A、B、D 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C2.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经日本赴香港时,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
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
”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过马关”的伤感是因为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严重侵犯了国家主权。
答案:C3.(2018·汕头高一检测)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 (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A.①②③④ B.①③C.②④ 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答案: B4.《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下列北京某一茶馆中的言论,不正确的是( ) 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子更难过了C.这么些赔款,砸锅卖铁也不够给的D.听说政府要兴洋务,建军舰,重振国威解析:洋务运动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答案: D5.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掀起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达标训练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含答案
基础夯实1.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朝鲜农民起义爆发B.朝鲜国王请求中日双方帮助镇压朝鲜农民起义C.中日两国军队冲突,侵华野心蓄谋已久,国力逐渐强盛,其大力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从战争(甲午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慈禧太后、奕、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
”他们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高是基于()(导学号52330087)A.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日本相差悬殊B.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破坏了世界和平C.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长期实行友好政策,日本的侵略活动损害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势必会招致列强的干预,因此寄希望于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
3.中央电视台在插播山东各城市旅游广告时提到威海的刘公岛,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其实刘公岛还承载着一段历史。
它承载的历史是()A.1894年,日军在此挑起甲午中日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就在此打响C.刘公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由成立到全军覆没的一段惨痛历史,清军曾在此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4.19世纪末,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中国腹地。
1896年,有几位英国商人携一批布匹来华经商,他们向西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B.重庆C.宜昌D.汉口“1896年”可知,此时《马关条约》已经签订,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已经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其中重庆位于长江中游,是列强向西可以到达的最远的通商口岸,故选B项。
5.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清光绪二十一年”是()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据此可知,“清光绪二十一年”是189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
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
该认识
A.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D.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2.“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
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4.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5.十九世纪末,《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
该报所说的“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是指
A.英国可同中国协商关税B.英国可干涉辽东事务
C.英国可在杭州开设工厂D.英国可在山海关驻军
6.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米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
这一事件
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C.受北方政治形势的影响D.与义和团运动如出一辙。